1.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國慶檔電影實現票房與口碑雙豐收對中國電影製作的啟示
①樹立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②我們進行影視創作時,要立足實踐,順應時代,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貼近現實、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講好中國故事,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③影視作品要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效益擺在首位,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④我們要面向世界,博採眾長,運用先進技術與大眾傳媒,提高影視產品品質,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
2. 2.美國電影在中國的影視市場發展現況以及趨向
過去20年,美國電影市場發生了什麼?
研究中國電影票房市場未來的趨勢和變化,我們不得不說說美國市場,畢竟那才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生產和消費市場。我們分析了1995年到2018年的電影票房數據,得出了一些簡單的結論。
1、通脹調整後的電影票房基本上沒有太大增長。我們的第一個結論讓人感覺有些震驚,1995到2018年經過通脹調整後的電影票房基本上沒有太大增長。1995年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是53.15億美元,經過通脹調整後折算到今天大約是108.74億美元。
2017年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為109.72億美元,和22年之前幾乎一樣。我們從電影票銷售數量的角度能夠更加清楚看到這個特徵。1995年全美總共消費了12.2億張電影票。
而2017年全美消費的電影票數量居然也是12.2億張,幾乎完全一致!不同的是,電影票的價格伴隨著通脹水平而上漲。1995年看一場電影的均價是4.35美元,2017年看一場電影的均價是8.97美元。所以,進入成熟期的美國電影市場並沒有出現量價齊升,而是依靠通脹帶動了電影票價格的上漲。
2、市場集中度是分散的。這一點也和我們的常識完全不同。我們僅僅從電影發行的數據來看,全美六大電影公司(華納兄弟,迪士尼,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環球影業)在1995年發行了110部電影,非六大電影公司的產品在1995年的發行量是28部。到了2017年,六大電影公司當年發行了79部電影,非六大的發行數量為46部。雖然電影製作的成本越來越高,但是更多的獨立第三方製作方起來,包括著名導演George Lucas成立的盧卡斯影業。
3、什麼類型的電影最賣座?我們按照不同的風格做了劃分。冒險類(Adventure)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27.26%,排名第一;動作類(Action)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9.20%,排名第二;劇情類(Drama)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6.36%排名第三;喜劇類(Comedy)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5.3%,排名第四。之後是驚悚(Thriller)、恐怖(Horror)和浪漫喜劇(Romantic comedy)。
4、市場份額最高的電影製作公司。迪士尼是1995到2018年(截止春節前)票房份額最高的公司,總計票房330億美元,製作了543部電影,平均票房6087萬,累計市場份額15.65%。關於迪士尼的高票房,和其對超級英雄系列的商業化分不開,我們今天都知道漫威IP的商業化,對迪士尼整體票房的提升非常大。緊隨其後的是老牌製作公司華納兄弟,總計票房321億美元,製作了707部電影,平均票房4543萬,累計市場份額15.21%。其實華納兄弟在多年前一直是行業老大,但最近幾年被迪士尼超越。
之後是索尼和福克斯,分別擁有12.31%和11.59%的累計市場份額。不過索尼單片平均票房3850萬美元,低於福克斯的4997萬美元。
5、賣座的超級大IP。最後我們羅列了過去10年美國票房最高的電影,從中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他們分別是:2007年的蜘蛛俠3(全美票房3.36億),2008年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全美票房5.31億),2009年的變形金剛(全美票房4.02億),2010年的玩具總動員3(全美票房4.14億),2011年的哈里波特大結局(全美票房3.81億),2012年的復仇者聯盟(全美票房6.23億),2013年的鋼鐵俠3(全美票房4.08億),2014年的銀河護衛隊(全美票房3.33億),2015年的星球大戰前傳(全美票房7.42億),2016年的尋找多利(全美票房4.86億),2017年的星球大戰前傳2(全美票房5.17億)。
我們發現每年票房最高的電影無一例外都是超級大IP,而且都是系列電影。
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靠內容推動
看了美國過去20年的電影票房發展趨勢,我們大致能得出一個結論:從總量的角度看,中國電影市場逐漸進入飽和階段。高增長肯定是過去了,未來電影票房的波動更多依靠當年的優質內容。我們發現1995到2017年,美國電影票消費的數量是沒有增長,票房的增長源於票價提高,所以通過通脹調整後的電影市場基本上飽和不增長了。某些年份的增長主要依靠這一年的一大批超級電影。所以逐漸的電影市場不再是一個趨勢增長的模式,而是看單獨每個年份的產品。
中國電影過去10年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兩個因素:渠道下沉和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性。
春節我們看到三四五線的人都在看電影,因為渠道已經完成了下沉,這些地方也都有設備精良的電影院,能看到最新的電影。渠道下沉也離不開互聯網的發展,因為移動互聯網打破了信息鴻溝。
現在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口,通過互聯網也知道一二線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在關注些什麼,再看哪些電影。我們再看看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現在互聯網成為了電影票購買最主要的渠道,這一點已經超越了美國人民。我們可以提前購買好電影票,然後算好時間來到電影院。不再需要排隊購票,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列印電影票。這讓電影觀看的便捷度大大提高。這些,都推動了電影在國內的高速發展。
過去幾年電影屏幕數的增長是超過了觀影人次的增長,未來幾年電影屏幕的更新換代也接近尾聲,更多是存量的增長了。那麼整個國內電影票房也逐漸會進入相對成熟階段,作為一個整體,票房高速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未來還是需要看電影本身的質量。
好消息是,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讓中國電影製作能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包括這次火爆的幾部國產電影,製作能力已經相比過去出現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三四五線城市的生活方式開始向一二線城市靠攏,這也是受益於過去10年的城鎮化和移動互聯網發展。以前去三四五線城市,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一二線差異比較大。現在這些三四五線的人也上網買東西,也去看電影,也逛大商場,也買車。
基本上和一二線的人消費差異不大。所以過去一年我們看到微博,阿里,京東,甚至美團和快手的增長都是來自這些三四五線城市,背後也體現了這種消費結構越來越接近的趨勢。
總結:比票房更重要的是背後的趨勢
我們不應該因為此次春節電影票房的爆發,就對2018年整體中國電影票房市場過於樂觀。畢竟沒有太多基本面的因素,行業發展最快的那一段也過去了。此次主要是一些優秀的電影集中在春節檔期上映。對比美國,我們看到其實行業進入飽和階段,電影票數量就不太增長了,票價的提高還是要和通脹掛鉤。
比電影票房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三四五線城市人口的生活發生出現了一二線化的特徵。這也符合城鎮化的規律,越來越多人被同化。消費品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輸出,高緯度打低緯度。這幾年消費最大的變化就是移動互聯網帶來廣義的渠道下層,不僅僅是物理渠道,還有線上的信息渠道下層,加速了生活方式的同質化。
3. 電影票房分析及預測
從20世紀初的西洋鏡戲法到今天占據全球電影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強,資本的加入讓好萊塢在過去百年的發展中變得越來越理智--比起商業片流水線締造者,它更像一個數學家--它精於計算每一項決定對利潤的貢獻:《蝙蝠俠》續集是否要接受男演員片酬的獅子大開口以獲得百分之幾的忠實粉絲買票入場;是否要在動作片的第37分鍾增加感情戲以爭取女性觀眾;是否要為這部爛透了的原著聘請收費高昂的劇本醫生;一個小金人編劇的名頭到底值多少錢……這就是在電影開機之前最為重要的環節:票房預測。
華爾街不僅給好萊塢帶來了密集的資金支持,也帶來了理性的金融工程技術,後者好像一把衡量藝術的尺子。一位浸淫於電影行業的金融人士一語中的:"在這個行業里充斥著曖昧不清、晦暗不明,有真正的藝術家、也有忽悠的吹水者,但到底怎麼判斷是否能合作,項目是否有投資價值,全憑經驗"。
如何預測
早在80年代,美國票房收入預測的先驅BarryLitman對美國80年代近700部電影進行分析推出票房收入預測模型。該系統對之後美國電影投資界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電影票房預測系統能分析預測不同種類電影的票房價值,已經成為國際電影產業投融資的重要參考工具,對電影產品定價及衍生產品開發都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預測系統
電影票房量化分析及預測系統(Box Revenue Prediction)是在考察導演、主要演員、製片、發行及市場營銷、電影生命周期、電影類型、發行地區等影響電影票房的諸多因素基礎上,基於資產定價模型,綜合採用金融工程和回歸統計分析方法研發出的預測系統。它能分析預測不同種類電影的票房價值,成為電影產業投融資重要參考工具,對電影產品定價及衍生產品開發都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中國第一套BRP系統
2012年1月,中影集團聯合艾億新融資本推出了國內第一套基於電影票房預測的估值與定價分析系統--BRP系統。通過對過去4年中600多部影片的統計分析,該BRP系統發現了6條有趣的現象:
·低成本的影片一般會比大片更賣座
·無名小卒主演的影片要比明星主演的影片利潤率更高
·類型的藝術特徵跟利潤之間不存在直接關聯,但評論的多寡(無論好評或者劣評)跟利潤之間有密切關系
·不含暴力、色情成分的家庭影片最容易賺錢
·大片的續集要比普通新片更容易賺錢
·明星在為影片帶來更高票房的同時,也往往拉低了利潤率,因為大部分收入進了明星的口袋
4. 大數據 如何驅動電影產業
大數據 如何驅動電影產業
近日,谷歌公布研發了一個准確率高達94%的電影票房預測模型,據其統計,電影相關的搜索量與票房收入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性。此票房預測模型正是大數據分析技術在電影業的一個應用案例。此前,大獲成功的美劇《紙牌屋》也是美國視頻網站NetFlix基於大數據投資拍攝的這部電視劇。隨著越來越頻繁地被提及,「大數據」是否能成為中國電影的新驅動?
「大數據不能代替創作行為」
電影產品不同於其他產品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非理性占很大比例。它的體驗性消費很難用一個數據去分析、前瞻。我認為,大數據就是在海量數據面前,用軟體上的技術分析,幫你把所有行為通過數據方式整理出來。但是這是基於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它的價值在於為你未來做什麼東西提供一些方向。所以說,數據分析可以給我們一些參考的價值,但是我認為其不能代替創作行為。
「大數據應預測未來」
大數據是我們所有的產品平台里一個最核心的關鍵詞。整個視頻行業大數據有三方面:用戶大數據、內容大數據、渠道大數據。在互聯網時代,這三大數據將融合在一起。現在由點擊量很高的原創網路文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劇本,已經被證明有比較好的收視率,這是簡單的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如何基於這三大數據,更好地用現在的數據預測未來?這在短時間內是非常重要的挑戰。
「學會洞察大數據是關鍵」
時代在變,消費者在變,我們要跟隨這種變化趨勢。萬達的電影院很早就已經開始變了,資料庫已成為我們重要的核心「礦藏」,到今年底建立會員資料庫達到600萬、AMC達到400萬。大數據能否發揮作用,取決於看到這個數據的人能不能通過大數據做事情。在信息、數據特別多的當下,如果沒有洞察之心或洞察之力,有可能被數據吞噬。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 如何驅動電影產業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5. 一個好的檔期會給一部電影帶來極大的好處,為什麼會有檔期玄學這種現象
檔期玄學,只是製作方想要一個好票房,又或者是想要討一個好彩頭。就和普通人結婚、開店一樣,往往會選個好日子。不過電影檔期,和普通人結婚還不一樣,日期的改變會決定很多事情。像是春節檔上映的影片,大製作、有熱度,可能會一飛沖天。而一些小製作,或者熱度不夠,就有可能被大片碾壓,拿不到好票房。
在各種原因的影響下,檔期玄學這個事情就出現了。甚至有很多製作方,在電影開拍之前,還會請“大師”選個好日子。
3、電影上映日期電影上映日期,我覺得可以直接分成類型。像是一些高質量的電影,最好在平時的節日上映,雖然沒有春節檔那麼大的流量,但是憑借自己的口碑,票房不一定會低。而哪些能夠引起共鳴,但是質量中規中矩的,就要選擇在春節檔上映。
春節是特殊時期,人們要的就是引起共鳴。就算質量中規中矩,也能拿下超高的票房。與其說人們在乎檔期,倒不如說太在意票房了。當有一個人相信玄學成功,那麼其他人都會相信玄學。
6. 2022暑期檔總票房突破90億大關,為何暑期檔對電影人來說很重要
2022暑期檔總票房突破90億大關,暑期檔對電影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暑假期間很多人都處於休假的狀態,他們會去電影院看電影,從而會讓他們的電影票房越來越高。暑假的時間比較久,大學生會放兩個多月的假期,他們除了出去勤工儉學之外,還有可能待在家裡備考,或者是在家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電影院的電影比較多,他們會挑選自己喜歡的內容。
不過導演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通過電影獲得更多的收益。有些地方因為疫情,很長時間已經沒有開業了,無法看看電影,無法正常上映,他們的票房低,完全就是賠本買賣,所以他們絕對不會任由這種現象發生,所以只能夠趁著夏天人比較多的時候,然後上映電影,夜晚比較涼快,看電影的人比較多,尤其是那些情侶,夫妻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