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對波蘭留學的認知你必須知道的八大點
對於許多想去留學的朋友們來說,在選擇留學國家時,歐美等地往往是大家留學的熱門選擇,但是,實際上,很多冷門的留學國也不乏世界名校,態虧散文憑含金量世界公認,波蘭就是很好的選擇。下面跟著我來看看對波蘭留學的認知你了解多少?
(1) 波蘭安全嗎?
據統空頌計,帆氏波蘭是歐盟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2) 在波蘭留學學習期間可否做兼職工作?
可以。波蘭政府允許留學生在該國學習期間從事一定范圍內的工作,其所得用以補貼學習生活費用。
(3) 波蘭院校有哪些申請條件?
所有的國外申請這都必須達本國高等教育的最低入學要求,同時,還必須具備英語能力。無英語雅思證書者,可以先入讀預科
(4) 在波蘭留學的費用需要多少?
一年學費、生活費、住宿費約6-7萬元人民幣。
波蘭生活費用高嗎?
不會很高,一般物價與國內的持平,在外就餐費用會與國內大城市不相上下。
(5) 波蘭留學是否需要簽證,應該如何申請?
需要簽證。簽證最長期限是3個月,在簽證到期前的45天內,必須向省政府辦公室申請明確具體居留時間的居住許可證。
(6) 是否需要醫療保險?
波蘭沒有免費醫療保險。所有在波蘭學習的學生在整個學習期間都必須有醫療保險。
(7)波蘭留學的優勢是什麼?
①學費,生活費低廉,適合國內工薪階層
②波蘭公立院校的很多專業處於全球領先的水平,你可以就讀在名列前矛的院校
③簽證手續簡捷,經濟擔保要求低,簽證率通過高
④本科學制三年,全英語授課,學位全球認可;
(8)歐盟內學分轉換或交流?
波蘭的學制為本科三年,研究生兩年,博士四到七年不等。波蘭高校與歐盟其他國家高校一樣,處於博洛尼亞條約內,使用歐洲現行的ECTS學分制度,所有課程的學分皆可與其他歐盟國家高校相認證或者互換。
波蘭境內擁有很多知名的高校,比如華沙大學,華沙醫學院,華沙中央商學院,華沙考明斯基商學院,華沙理工大學,肖邦音樂學院,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羅茲大學,羅茲理工大學,羅茲電影學院,弗羅茨瓦夫大學,波茲南密茲凱維奇大學,格但斯克大學等等。很多的波蘭高校都提供英語或者波語授課的課程,而且大部分高校都被我國教育部所認可。同時,波蘭是歐洲申根國,也是歐盟成員國,中國留學生在波蘭學習一到兩年後還可以申請到歐盟的其他成員國繼續學習深造,而且還可以免簽去歐洲申根國家。
『貳』 波蘭羅茲電影學院
Lodz was chosen as the location for the school because Lodz also housed the first center of film proction in Poland, which in time transformed into the Fiction Film Proction Studios . At the same time, the Acting School came into existence, and both schools gained from the co-operation. Post-war Lodz, with its theaters, opera, newspapers and media became the cultural center of Poland.
The first instructors were: Jerzy Bossak, Jerzy Toeplitz, Wanda Jakubowska, Stanisław Wohl and Antonii Bohdziewicz who were all connected to pre-war artistic cinema. They decided to create the first program with two main departments, directing and cinematography. Emphasizing the connection of the humanities, such as history of art and literature, with practical film exercises. From the beginning the school could offer its students professional equipment and 35mm film to work on, thanks to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Film Proction Studios . Among the directing students who began their ecation here were: Andrzej Munk, Andrzej Wajda, Janusz Morgerstern, Kazimierz Kutz, Kazimierz Karabasz and Andrzej Brzozowski. The cinematography students were: Jerzy Wójcik, Witold Sobociński, Mieczysław Jahoda and Wiesław Zdort. This generation went down in history as the most creatively expressive group in post-war Polish cinema, known as the `Polish film School´. The Acting School was headed by Kazimierz Dejmek , and proced such fine talents as: Jadwiga Barańska, Jerzy Antczak and Jan Machulski.
1956 brought noticeable changes to the school. A certain amount of political freedom allowed for the creation of modern ecational programs which took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ccomplishments of world cinema- without focusing on`proper´political ideology. The Film School prided itself with its projection theater in which many films, that were not available for official distribution, were shown (thanks to the personal contacts of the teachers). American and Western European films triumphed. The Film School became the center of film life in Poland. Stefania Skwarczyńska, Bolesław Lewicki and president Jerzy Toeplitz, e to their authority in the field and their personal charisma, created and supported an intellectual atmosphere of development and openness within all spheres of life at the school. The Film School was becoming modern, and its students were recognizable by the the easy-going style and non-chalance in their behavior and film-making. On the wave of popularity of jazz music, a jazz band was formed by cinematography students made up of Witold Sobociński and Jerzy Matuszkiewicz. Significant in this period was the award received by Roman Polański at the World Film Expo in 1958- for the film `Two Men and a Wardrobe´. It was ring this period that the school´s steps, which led up to the projection theater, became famous as a place of never-ending debates and discussions.
The 60´s was a period of stabilizing the reputation of the School. Some of the directing students at the time were: Jerzy Skolimowski, Krzysztof Zanussi, Edward Żebrowski , Krzysztof Kieślowski, Marek Piwowski, Witold Leszczyński, Grzegorz Królikiewicz, Wojciech Marczewski and Marcel Łoziński. In the cinematography department: Adam Holender, Sławomir Idziak, Andrzej Jaroszewicz and Edward Kłosiński. This new generation of fimmakers was known as the group `film of moral unrest´, and as opposed to their predecessors, they paid attention to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were interested in painting a deeper portrait of their characters.
Graates of the Lodz Film School started to gain notoriety in the world. A few such as Polański, Skolimowski and Holender emigrated to and started work in the West. The acting department, which became an intergral part of the school in 1958, could be proud of such graates as: Janusz Gajos, Zygmunt Malanowicz and Barbara Brylska.
1968 was a disturbing year for the school, e to political interrogation Jerzy Toeplitz was forced to step down from his post as president and left the school, many respected teachers left along with him. The 70´s brought a certain level of stability back to the school and some of the `founding members´ of the school returned, such as Jakubowska and Bossak. Wojciech Jerzy Has was first an instructor and then the president, and with his authority in the feild he brought a feeling of independence to the school.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tudents were ecated among them: Ryszard Bugajski, Feliks Falk, Filip Bajon, Piotr Szulkin, Wojciech Wiszniewski, Juliusz Machulski, Janusz Kijowski, Zbigniew Rybczyński, Krzysztof Ptak, Bronisław Wrocławski, Mariusz Benoit and Krzysztof Stroiński.During this period the school started to take part in numerous prestigiou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 Students films were shown at: Cannes, Munich, New York, Oberhausen, Mannheim and Poitiers.
Between the late 70´s and early 80´s there were such talented students as: Robert Gliński, Piotr Sobociński, Jan Jakub Kolski, Dorota Kędzierzawska, Władysław Pasikowski, Mariusz Grzegorzek and Paweł Edelman, but it was not until the fall of Communism that the Film School was able to really spread its wings and fly - that’s when the school started to expand and invest in the modern film equipment. The acting department also reinvented itself in order to keep up with the changing times and new media. Actors were concurrently taught to work in theater, film and television. Some of the acting graates were: Zbigniew Zamachowski, Cezary Pazura, Wojciech Malajkat, Edyta Olszówka and Gabriela Muskała.
Progress continued with the creation of new departments such as proction, editing, script writing, photography,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v journalism, which clearly show how much the school has changed. The Lodz Film School tries to continually remain at the forefront of these changes and answers the demands of the evolving media market.
『叄』 世界十大頂級電影學校 優秀的電影院校推薦
在世界上來看,電影業是十分受歡迎的,甚至於對某些國家來說,電影業推動了國家的發展。雖然不乏很多自學成才的人才,但是系統化的學習顯然更加規范。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國家重視這一點並且開設了專業的學校,下面我為你盤點一下頂級的院校。
1、表演藝術學院影視學院(FAMU)
2、LaFémis
3、倫敦電影學院(LFS)
4、國家電影電視學院(NFTS)
5、羅茲電影學院
6、慕尼黑電影電視大學(HFF)
7、悉尼電影學院
8、北京電影學院
9、Steve Tisch電影電視學院
10、韓國電影藝術學院(KAFA)
1、表演藝術學院影視學院(FAMU)
排在榜單第一位的是FAMU—世界上最古老的電影學校。這所學校立於1946年,位於捷克共和國布拉格。這所學校主要提供捷克語課程,但也有一些英語課程,此外捷克學生和國際學生就讀都是免費的。
2、LaFémis
LaFémis是巴黎的州立大學,是法國最好的,也是歐洲最好的大學之一。這所學校走出的學生曾獲得三項最負盛名的電影獎項 —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和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金熊獎。
3、倫敦電影學院(LFS)
LFS成立於1956年英國倫敦,也是一所比較古老的學校。LFS是唯一一個專門成為國際社區的畢業生電影音樂學院。非常有趣的是,大約75%的學生不是國內學生。
4、國家電影電視學院(NFTS)
NFTS成立於1971年,位於白金漢郡比肯斯菲爾德的Beaconsfield工作室。它的課程幾乎100%實用,學生每年製作約100部電影。此外,英國廣播公司表示,NFTS是“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教育的領先中心。
5、羅茲電影學院
羅茲電影學院也是歐洲最好的學校之一,這所學校在建立波蘭電影業方面做出了最大的貢獻。並且有趣的是,除了定期學習外,它還提供兼職,研究生和博士學位。
6、慕尼黑電影電視大學(HFF)
HFF堅持在電影製作的許多方面進行傳統的全面培訓,教給學生更多的東西,此外根據德國法律,所有大學都是免費的,所以這所學校也是全免的。
7、悉尼電影學院
悉尼電影學院不僅是澳大利亞頂級電影學院之一,也是全球最佳電影學院之一。每年,其大約會組織學生製作大約200部影片,同時還提供該領域的培訓和教育。課程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申請完整的兩年課程。
8、北京電影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不僅是中國唯一一所電影學院,更是整個亞洲地區最好的電影學院之一。這所大學不僅提供中文授課課程,同時也提供英語課程,給不同學生提供更多方便。
9、Steve Tisch電影電視學院
Steve Tisch電影電視學院是中東地區最頂尖的電影學府之一,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可以有效的提高電影和電視製作的熟練程度。
10、韓國電影藝術學院(KAFA)
KAFA成立於1984年韓國,主要為了培養電影專業人士。這所學校已經儼然成為韓國電影業的核心,他們培養出了更多個性的人才,不過主要講究的是小規模個性教育方式,學生數量並不多,的時候僅為320人。
『肆』 全球十大頂尖電影學院
表演藝術學院影視學院(FAMU)、LaFémis、倫敦電影學院、國家電影電視學院、羅茲電影學院、慕尼黑電影電視大學、悉尼電影學院、北京電影學院、Stevetisch電影電視學院、韓國電影藝術學院。
電影,也被稱為運動畫面或動態畫面,是作品視覺藝並旁術來,通過使用移動圖像的溝通思想,故事,認知,情感,美女,或大氣模擬體驗。
這些圖像通常伴有聲音,而很少有其他感官刺激「電影」一詞是電影攝影術的縮寫,通常用來指電影製作和電影業,以及由此產生的藝術形式。
電影是絕埋橡由特定文化創造的文化文物。它們反映了這些文化,進而影響了它們。電影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是大眾娛樂的來源,也是一種教育或灌輸公民的有力媒介。電影的視覺基礎賦予它傳播的普液答遍力量。
有些電影已經成為通過採用風靡全球的景點配音或字幕來翻譯對話成其他語言。
『伍』 北京電影學院世界排名
軟科、校友會等滑雹戚第三方機構發布的北京電影學院最新全國排名情況135。(排名位次僅供參考,請以官方信息為准。)
全球10大最頂級的電影學校:
1、表演藝肆納術學院影視學院(FAMU)2、LaFémis3、倫敦電影學院(LFS)
4、國家電影電視學院(NFTS) 5、羅茲電影學院
6、慕尼黑電影電視大學(HFF) 7、悉尼電影學院 8、北京電影學院
9、Steve Tisch電影電視學院 10、韓國電影藝術學院(KAFA)
『陸』 哪裡有關孤兒的影片
霧都孤兒
影片簡介:
根據查爾斯·狄更斯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一個名叫奧利佛·退斯特的小孤兒在倫敦求生的故事。身上一個便士都沒有的奧利佛開始時在作坊打工,後來被拐入黑幫,成了一個小偷,最終得到拯救。
在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在一個寒風料峭的深夜,一個男嬰剛在貧民區里呱呱墜地,苦命的母親便撒手人寰。誰也不知道產婦的身份,男嬰由此成了無名孤兒。後來他被當地教會收養,撫養他的女管事給他起名奧利弗?忒斯特。
奧利弗(巴尼?克拉克飾)9歲時,由於沒人供養他上學讀書,於是進了濟貧院的童工作坊,每天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因為奧利弗既不會耍滑偷懶,也不會阿諛奉承,所以經常受到管事的打罵。這些正在發育的孩子們終日衣不遮體、食不裹腹,萬般無奈下,他們決定抽簽選定提出加粥的人選,結果抽中的正是奧利弗。晚餐時,奧利弗如實提出了要求,大驚失色的管事決定攆走這個造反的隱患。
不過幸運的是,奧利弗終於沒能成為打掃煙囪的小工,而是被殯儀館老闆索爾比利相中,成了他用五英鎊買來的學徒。循規蹈矩的奧利弗很快得到老闆夫婦的器重,卻也遭到了年長學徒諾爾的嫉妒。諾爾取笑奧利弗死去的母親,奧利弗忍無可忍大打出手,後來卻被老闆誤解,遭到毒打。一氣之下,奧利弗含恨出走,奔向遠方的霧都倫敦。
在倫敦郊區,飢寒交迫的奧利弗遇到了阿特福,阿特福不僅為他提供了棲身之處,還將他引薦給一個叫費金的人(本?金斯利飾)。天真無邪的奧利弗還蒙在鼓裡,他住的地方其實是個賊窩,這些孩子都被當作犯罪工具,而費金正是他們的「教父」。
一天,奧利弗和阿特福等人一起上街,阿特福行竊時意外敗露,混亂中,奧利弗被人當作小偷抓進了警局。幸虧一位書店老闆證明了奧利弗的無辜,而被偷的富翁布朗羅也心生愛憐,於是將奧利弗接到了家
費金和同夥西克(傑米?福爾曼飾)並未善罷甘休,趁奧利弗外出買書之際將其綁架,而布朗羅則誤以為小男孩攜款潛逃,心中失望不已。又回到賊巢的的奧利弗在費金的哄騙下道出了布朗羅家的境況,並被西克脅迫前去搶劫。雖然搶劫被成功阻止,但奧利弗卻被冷槍擊中,正當西克准備將他拋進河中之際,同行的托比救下了奧利弗。
險惡叵測的西克依然鼓動費金除掉奧利弗以絕後患,而他的女友南茜則試圖保護奧利弗,並和布朗羅取得聯系,希望幫無辜的奧利弗逃出魔窟。孰料,南茜的意圖已被費金察覺,不久便被西克殘忍的殺害。
警方很快對西克和費金展開抓捕,逃跑中,西克不慎喪命,費金最終被繩之以法。不久,布朗羅帶著奧利弗探望獄中的費金,盡管經歷了種種費金造就的不幸,而善良的奧利弗卻仍在心底默默為他祈禱……
這里可以下載http://www.cdyee.com/film/movie.asp?id=153
『柒』 美國比較優秀的影視院校有哪些
1、加州藝術學院
加州藝術學院,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灣區。在US NEWS 2016年美國設計院校排名中位於第6位。由藝術家和設計師 弗雷德里克·梅爾(Frederick Meyer)於1907年所建立,至今已有110多年的悠久歷史。
2、哥倫比亞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正式名稱為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簡稱為哥大,是一所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世界頂級私立研究型大學,為美國大學協會的十四所創始院校之一,常春藤盟校之一。
3、南加利福尼亞大學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又譯南加州大學,簡稱南加大(USC),是美國西海岸最古老的頂尖私立研究型大學,位於美國洛杉磯市,1880年由監理會創立,是美國大學協會和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
4、紐約大學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簡稱NYU,是一所位於紐約州的世界頂尖私立研究型大學,成立於1831年,由18個學院和研究所組成,是全美辦學規模最大的私立名校之一,同時還在中國和阿聯酋建有上海紐約大學和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
5、佛羅里達州立大學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創校於1851年,它是一所公立研究型的高等學府,它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首府塔拉哈希(Tallahassee),並為佛羅里達州公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體系中的一員,是美國最具活力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
『捌』 讓您了解真實地波蘭羅茲電影學院
羅茲電影學院的紀錄片教學在世界范圍內可算得上絕對權威,也是讓我魂縈夢繞之地,發些介紹給大家:)如果想上這所學校請聯系:qq 1055667
在東歐,波蘭是僅次於俄羅斯的電影大國。羅茲電影學院成立於1948年,由當時一批先鋒電影人創辦,這里匯聚了當時波蘭最優秀的電影工作者。在動盪不安的社會變遷中,電影學院卻為年輕的電影人提供了相對平靜自由的空間,同時向他們傳播著最有深度的電影理念和扎實的電影表現技術。
一位老教授回憶當年創辦電影學院的初衷:“想維護真正的藝術的確非常困難,但我認為現在進行的是一場美麗的戰斗,是一次人類的探索。我們也在教育我們的學生如何在這場戰斗中取得優勢,同時又能保持藝術的純潔。”
另一位導演系教授是這樣描述學院與社會氣氛關系的:“那些社會上的動盪對於學生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學院像是在政治的狂風大浪中的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這主要是因為學院的教授們對於學嘩舉生的關心和教導,在這里從來沒有禁止或審查,他們享受到很大的創作自由。”
在羅茲電影學院形成了一種可貴的藝術風氣:電影人,畫家,建築設計師,詩人,演員們經常在這里進行交流與對話,彼此相互切磋,探討藝術真諦。正是在這樣的氣氛中,僅僅十年時間羅茲電影學院就孕育出了享譽世界影壇的波蘭電影學派,其中的代表人物如蒙克、瓦伊達、霍夫曼、哈斯、基耶斯洛夫斯基、波蘭斯基等,一個個響亮的名字奏響了波蘭電影在世界電影中嘹亮的旋律。
波蘭電影學派具有強烈而鮮明的特徵:直面現實,關注與思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波蘭電影人的執著與求索精神賦予電影強烈的憂患意識。這批作品相對淡化波蘭當時復雜的歷史背景,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普通人的生活。
羅茲電影學院潛藏著波蘭電影成就的秘訣,它的聲譽和影響力源於她獨特而優秀的教學傳統。在這里,對紀錄片和故事片給予了同等的重視,每個學生每年都要完成一個紀錄片和一個故事片,這將作為他們的學期作業。
導演系的老教授是這樣理解他們教學的理念的:“電影不僅要講述事實,而且還要展示美。我們學校在這里找到了一個平衡點。紀錄片使年輕人深入到現實的底層,人類靈魂與命運的深處,理解人們生活的本質。你如果要拍關於人的電影,你就要誠實而自然的表現他們的生存狀態,要與他們有良好的關系,永遠不去傷害他們。”
波蘭電影關注現實,力圖從現實中挖掘生活的復雜和人性的奧秘,培養了許多傑出的電影大師。至今羅茲電影學院還珍藏著歷屆畢業生的學生習作。導演系的教授安傑伊·貝德納克帶領我們在塵封的片庫里翻找著。在這里,我們興奮地找到了波蘭斯基和與他同時期所有知名導演的早期短片。在那間大師們曾經使用過的小放映間里貝德納克為我們放映並一一講解。
波蘭斯基是1956年進入羅茲電影學院的。在校期間,他拍攝了短片《偷窺》,在這個三分鍾的習作中,表現了他對人性的本能的關注。波蘭斯基曾說:“性不是一種消遣。這是一種力量,一種動機,它會改變你思考的方式。”我們在他以後的《水中刀》、《死神與少女》等影片中可以看到同一主題的延伸。
《兩個男人和一個櫃櫥》是波蘭斯基在羅茲電影學院拍攝的另一個短片,這個短片使他獲得了當年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短片節的金獎,並開始受到業內人士的關注。遺憾的是,波蘭斯基畢業後在國內的創作並不是一帆風順,一個個打擊,使他感到心灰意冷。他默默地離開了波蘭,遠走法國尋求進一步的發展。在那之後的幾十年中,波滑蘆春蘭斯基一直不懈地探索著自己的風格;他的每一部作品都顯示出精湛的藝信耐術功力和對人性的深刻體驗。
他在2002年完成的《鋼琴師》一舉奪得第55屆嘎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和第7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這部講述猶太音樂家在德軍集中營遭遇的影片,可以被認為是波蘭斯基對自己猶太人身份的深刻反思,同時,他實現了自己長久以來的一個理想,即通過影片深入探討人在特定歷史現實中的生存命運。回看他這一生的創作,我們不難發現他在羅茲電影學院所受的影響。
在這塵封多年的膠片中,我們還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基耶斯洛夫斯基,他與波蘭斯基名聲相當但風格迥然不同。他1962年進入羅茲電影學院學習,在校期間他拍攝的紀錄片和短片預示了他日後電影的基本風格和思想脈絡。紀錄片《辦公室》記錄了一段時間內的一個辦公室的場景,在該片中,導演抓住了很多微小的細節,並通過這些細節准確地向觀眾傳達了人的各種情緒和狀態。這些特點在後來的《十誡》和《紅》、《白》、《藍》三色電影中都有很突出的體現。
與波蘭斯基的經歷類似,他也是一位居住在海外的波蘭電影大師。但與波蘭斯基的詭異恐怖不同,他的影片通過朴實而精練的電影語言展示了對於人性更具哲學意味的探討,受到了知識分子和廣大影迷的喜愛。與一般導演不同,基耶斯洛夫斯基關於電影的靈感主要來自於文學,他曾說過,對他影響最大的人是卡夫卡、陀斯妥耶夫斯基、加謬等存在主義文學大師。可以說,他是在用電影的語言探討個人在這個世界中的生存狀態。
製片人雅布隆斯基曾經擔任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系列電視電影《十誡》的助理,對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工作風格至今印象深刻:“他是一個很特別的人。很多人說他不是藝術家,而是製造工匠。他講的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很普通的人,但這正是他眼中的世界。他的觀點很尖銳。當他遇到你,他會記得你一年前穿什麼衣服。他有一雙紀錄片電影人的眼睛,每個細節都對他很重要。他既嚴肅,又有一顆火熱的心。”
電影學院學生珀安德斯·任告訴記者:“這所學校有很好的聲譽,對於想學導演的人來說,它要算世界最好的電影學院之一。我以前對這個學院的了解也不太多,但我的老師給我推薦了這所學校。我非常喜歡基耶斯洛夫斯基,這也許是我選擇這里學導演的一個重大原因。”
基耶斯洛夫斯基以他的樸素精煉和對人性道德的深入思考贏得了世界影迷的厚愛,波蘭斯基以他恐怖詭譎和對人性的大膽剖析和無情批判贏得了人們的青睞,他們分別以其風格迥異而又同樣深刻的思考成為波蘭和世界電影史上的大師級人物,他們的名字都銘刻在羅茲電影學院的光榮榜上。 如果想上這所學校請聯系:qq 105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