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敦刻爾克電影故事原型是什麼 敦刻爾克大撤退真實歷史
敦刻爾克大撤退(英語:Dunkirk Evacuation,法語:Bataille de Dunkerqu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英法聯軍的軍事撤退行動。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西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雖然這項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大規模撤退行動使英國及法國得以利用各種船隻撤出了大量的部隊、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但是英國派駐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導致英國本土的地面防衛出現嚴重問題。
此次撤離,標志著英國勢力撤出歐洲大陸,西歐除英國、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區落入德國之手。
納粹德國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西歐。當時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擁有147個師,300多萬軍隊,兵力與德國實力相當。但法國戰略呆板保守,且動員較為遲緩,只把希望寄託在他們自認為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上,對德國宣而不戰。在德法邊境上,只有小規模的互射,沒有進行大的戰役,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戰爭」。
然而,德軍沒有攻打馬奇諾防線,他們首先攻打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並繞過馬奇諾防線從色當一帶渡河入法國。德國法西斯的鐵蹄不久又踏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1940年5月21日,德軍直趨英吉利海峽,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狹小地帶,只剩下敦刻爾克這個僅有萬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為海上退路。
形勢萬分危急,敦刻爾克港口是個極易受到轟炸機和炮火持續攻擊的目標。如果四十萬人從這個港口撤退,在德國炮火的強烈襲擊下,後果不堪設想。
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他們的計劃是力爭撤離三萬人。這支雜牌船隊就在這樣危險的情形下,在一個星期左右時間里,救出了三十三萬五千人。
『貳』 敦刻爾克觀後感
敦刻爾克觀後感4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敦刻爾克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諾蘭的《敦刻爾克》把作戰室里的指揮策劃場景全部刪去,開場不交待歷史背景,結尾也不交代傷亡人數。這里沒有丘吉爾,沒有希特勒,《敦刻爾克》宏偉的結果更是沒有懸念,諾蘭只是牽掛著小人物的恐懼,聚焦「戰爭中,每個個體的情緒與命運」,個體的視角也被簡化成了「敵人到來之前,我們要跨海回家」。
有人說,諾蘭風格化的手藝和敦刻爾克事件本身壯烈的結局挽救了電影,所以你從電影院出來的時候,感覺有些難以言說,沒有如你所願般「燒腦懸疑」,也沒有血脈僨張。很顯然,在戰爭片的戰場上,諾蘭想有所突破,把激烈的戰爭史詩變成了一個關於個體的故事。諾蘭的冷觀和剋制,讓《敦刻爾克》保持了對歷史的悲憫與敬畏,讓影片的主題更加深邃與深遠,讓它在眾多戰爭片面前別有建樹。
《敦刻爾克》是諾蘭第一次拍攝真實歷史事件,將一部戰爭片拍成了劇情、懸疑、驚悚片。這一切使它與其它戰爭片之間彷彿有道巨大分水嶺,一邊的山峰上是《血戰鋼鋸嶺》《拯救大兵瑞恩》,另一邊的山峰上是《敦刻爾克》。兩座巔峰上的作品都很偉大,卻又那麼迥然不同。
作為一部以戰爭為背景的電影,不管它是戰爭片還是懸疑片,都不重要,敦刻爾克最大的價值在於毫無保留、不加修飾地刻畫出身處戰場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如此真實。
這是一部「反英雄」的戰爭片,講述的不是成功,而是慘烈的撤退和有意義的失敗。諾蘭死死抓住的是人類對於戰爭的真實感受,那是包圍了陸地、天空和海洋的恐慌。
與戰爭中的人感同身受——這是《敦刻爾克》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類電影所做的。《敦刻爾克》是諾蘭的一次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嘗試,在這種類型的電影中,「真」往往會擺到比「善」和「美」更重要的位置。諾蘭與李安不謀而合。諾蘭認為,大多數的人在面對戰爭時,首先考慮的或許不是名留青史,而是「生存」。
「生存」對於那些普通年輕的士兵來說,是回家,離開敦刻爾克;對在戰爭中失去兒子的老船長來說,是到敦刻爾克接那些像他兒子一樣的年輕人回家;那個燃料耗盡的飛行員用生命堅守的,是即便自己不能回家,也要保住那艘回家的漁船。
在軍事題材的戰場上,導演喜歡從戰爭中挑揀出「一將功成萬骨枯」或「一將功敗萬骨枯」的故事,把他們變成了電影里的勇士、俠客和英雄,再加上愛、恨、暴力、死亡。徒手擋子彈、料事如神仙的戰爭片讓人懷疑人生,另一部分優秀的戰爭片吸引人坐下來了解戰爭。「怎樣把觀眾帶去敦刻爾克,是我最先考慮的事情。」諾蘭決定將這種經驗呈現在銀幕上——
陸地上,德軍1700輛坦克持續前進,距海灘只有16公里;空中,德軍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盤旋、投彈。40萬英法盟軍被困海灘,唯一的生路是渡海,雖然那是每年兩百多天雷雨大風的英吉利海峽,但海峽對岸是遠離戰火的英國——這是歷史,也是電影《敦刻爾克》的開場。
「我會尊重人類尋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貫徹於整部電影的,是那種惶惶不可終日的死亡威脅,面對絕境,每個人都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這些戰爭中的個體,濃縮著40萬人的恐懼,像極了敦刻爾克灰藍色的海水,無邊無際
《敦刻爾克》的看點其一是畫面,比如開場不久敵機來襲,沙灘上的人四散逃竄,一個士兵舉槍射擊俯沖的戰斗機,這一組動態影像非常有格調,高手的感覺馬上出來了,讓你非常願意看下去。
其二就是海陸空三線敘事,一般影視文學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線不同,卻是共時的,而此片三線的時間流動速度不同,這種不對稱,帶來結構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樂,敦刻爾克負責配樂的也是大神,據網友說,這個片子的bgm是滲入到劇情的,這個確實是,較之傳統風格的電影配樂,這種配樂在情緒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寫實,不是誰都能寫出來的,也不是誰都敢用的。 最後是電影懸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戰爭片說的是英雄的戰爭,將軍們在大帳中運籌帷幄,士兵們沙場沖鋒陷陣,英勇無畏,這樣視角的故事已經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處境,是戰爭對於普通人展現出的那一面:三個陸軍士兵望著大海絕望而無聊的等待;一個斜躺著,目不轉睛的看另一個拿刀子扎開罐頭,再要過來喝上一口;三個人在沙灘上眼睜睜看一個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殺,臉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這種場景和當一般人在醫院掛號機前排大隊,下班後擠在公交車里等到站,在瑣碎、無意義上有著本質上的一致,這類體驗也是現代社會大多數人會經歷的。另一方面,敦刻爾克當中的小人物身處隨時都會喪命的凶險場面,必須時時刻刻緊張警惕,以求生存。把無聊的場景拍得不無聊,需要能力,關注普通人支離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並發現意義,有現實價值。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轉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屏幕外的你我,不具備什麼超能力,被捲入戰爭,渴望能夠活著回到家,盡管那場撤退戰爭的結局早已經知道了,這三個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卻是未知的,他們的存活幾率,受到空軍力量的影響,受到民用船隻救援的影響,受到當事人在剎那之間選擇的影響。
要說影片中表現的人性,其實並不是亮點。從這個片,我感覺諾蘭已經過了主要是挖掘深層次人性的階段,在非常場景中表現人性,他已經做得游刃有餘,因此不再濃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進行渲染放大,這個定位為戰爭懸疑片的電影,更多體現一種存在主義的世界觀,價值判斷已經不是重點。有人在采訪當中問諾蘭所秉持的哲學,諾蘭說他的哲學會在所拍的電影中有所體現,確實,對於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通過影像反映比用語言表達更准確。在表現手法上,全景視角和個體視角之間的轉換,不同進行速度的時間線的.轉換,運用自如,造就了一種立體的觀看體驗 。 人是有思維能力的生物,思維過程不是現實的鏡面反映,人的頭腦中世界的運轉方式從來都和現實世界的單向度、同節奏不同,文藝作品能夠發掘並滿足思維的固有屬性所衍生的需要,就會收獲成功。在好萊塢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鏡頭結合起來用的技法,其實是這種思路最皮毛的應用,快慢鏡頭結合表現故事自出現以來收到了巨大的市場回報,非線性的敘事方式即便現在讓很多人感到不適,屬於新鮮事物,但它被人們接受和喜愛,只是個時間問題。
《敦刻爾克》講述了二戰初期,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因此英國政府動員船員們營救他們。
在我看來,這部片有四大特點,一是它的畫面極簡,構圖以及色彩極其有特色,單看這幾個方面,這部片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尤其是對於我這類愛好攝影的人來說,毋庸置疑是個超級大福利。二是從片頭到片尾從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員們的台詞少,但依舊能從畫面中演員的神態感受所傳遞出來的氛圍。四是不像一般的戰爭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單》充滿著令人無措的絕望。
畫面之初就將我帶入了硝煙之中,槍聲在我耳邊不斷響起,可並未嗅到濃濃的血腥味,只有一種冷瑟蕭條的氛圍充斥在我周圍。沒有士兵說話,因為他們都在逃跑,其後便見到成群結隊的士兵,他們也沒有說話,我猜他們在想何時才能歸家吧。可惜來接他們的船被敵軍不斷炸毀,無數的士兵喪生於海洋中,但最後無數的小船朝他們駛來,船上站著的是他們的親人,我看到士兵們在歡呼在大笑。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我想他們的內心早已熱淚盈眶,熱淚也沖刷了他們的辛酸。
從天空俯瞰海平面時的畫面是我尤為喜歡的。一望無際的海面,廣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遙想到了自由。曾想幾何時,想要變成一隻鳥兒,不受禁錮,享受飛翔,擁抱風,擁抱自由。英國海軍軍長的行為,也值得人們贊揚,在送走了自己本國的士兵之後,留下來幫助法國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責任,更清楚盟軍二字的含義,大難當頭,遭受迫難的群體理應抱成一團抵抗外敵。只有這樣,才會贏取勝利的果實。
當然,戰爭一定會有它的殘酷性,這部片戰爭的殘酷性,就體現在人性上。英國士兵們和一個法國士兵躲進了一個船艙里等待漲潮,以至於能夠將他們送離海灘,然而他們沒有料到,敵軍將這艘船當做靶子。所以當船到了海上,船體開始不斷的涌進海水。這是必須有人離開,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槍擊中,在有可能面對死亡的情況下,無人願意離開。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於是一些英國士兵開始強迫法國士兵出船,當其中一個英國士兵為之求情時,他們更是放言說下一個出去的是他。我沒有資格去評判這些英國士兵的行為是否正確。因為首先我是個局外人,再者,設想我身處那樣的環境之下。我不能保證我不像那些英國士兵一樣,失去人性的光輝。只剩下無盡的恐懼和強烈的求生慾望。人非聖人,貪婪善良等矛盾品質都有可能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我只能說戰爭是殘酷的,它的確是能夠體現人性的光輝,但它也一樣能夠將人的劣根性體現的一覽無余。
戰爭提起來就令人唏噓。古時戰爭不斷,硝煙四起,百姓民不聊生。無數的詩人憂國憂民。因為總有人想要通過戰爭奪取資源,實現自己的雄圖霸業。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會頻頻上演。我沒有直面過死亡,更沒有經歷過戰爭。當然也不能體會到那些經歷過戰爭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戰爭是殘酷的,歷史的教訓告訴我,戰爭是不值得呼籲的。時代在進步,每一次戰爭帶給人們,帶給地球的傷害越來越深。因此人們強烈地渴望並期待大同社會的到來。古時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來也是。因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慾望是無限的。所以那一天遙遙無期吧。
趕著暑期末尾,諾蘭最新大片《敦刻爾克》上映了,諾蘭迷們都要趕著夜場在IMAX廳等候大片的開映。
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熟悉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所以在電影院的大海報上列出了諾蘭的代表作:《盜夢空間》、《蝙蝠俠:俠影之謎》、《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星際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電影史上留名,當然也包括這部《敦刻爾克》。
故事改編自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二戰期間歐洲大陸執行的一次戰略性撤退。撤退過程中,英國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了激烈的空戰,英國動員各種大小船隻,將大部分士兵撤離歐洲大陸。這次行動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並成為四年後反攻的根本。
與大多數戰爭片不同的是,「勝利」「進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萬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萬人,這對於大多數的士兵而言,他們的任務就是「逃亡」。
三個主題場景中呈現陸地、海上和空中三個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對於空中戰機的判斷,是基於老船長自己的經驗;海灘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麼時候會來營救;空中的戰機需要面對的最迫切的問題,是燃油還夠用多久……如同德軍的炮火什麼時候到、多猛烈、自己會不會因此喪命,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隨機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個時刻觀眾的心跟著畫面一起提著,對於下一秒鍾即將發生什麼完全防不勝防。
如果你不了解歷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欣賞本片會有困難,更無法體會海灘上戰士們的惴惴不安。盡管《敦刻爾克》是戰爭片,但感受起來它更像一部懸疑片,讓你從頭至尾置身於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敵人、看不到40萬的軍隊、甚至看不到身後的街巷裡在發生什麼,只知道槍聲不斷、戰火不滅。影片中所有的畫面,都是從片中人物的視角出發的。他們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們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懼感往往就來自於看不到的東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場湯米在船內等待漲潮的戲。觀眾與他們一樣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發生什麼,只有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射進來的子彈,和止不住灌進來的海水......
懷表的滴答、引擎的轟鳴、心跳的噗噗聲……貫穿《敦刻爾克》的,除了這些音效,還有隆隆炮火聲,像「永無止境的音階」。這大概是對法國敦刻爾克海灘上那40萬士兵最准確的心理描寫了。無盡的等待,無盡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險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無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爾克,一場沒有贏家的勝利,40萬人,望穿秋水,歸國無門。海的對面就是祖國,身後就是上膛的子彈炮火,頭頂是危機四伏敵機,無法反抗、絕望、掙扎,只能等待支援。活著,就是戰斗的意義,勝利的逃亡,倖存者沒有喜悅,罹難者無聲無息,戰爭的冰冷、政局的兜轉、求生中撕裂的人性,無論美醜都被吞沒在海峽深處,然後逐漸恢復平靜。
整部影片沒有高潮,卻又處處都是高潮。
敦刻爾克成功撤退,電影散場,一場提著心看完的電影,逐漸恢復平靜,活著真好,很幸福。
;『叄』 敦刻爾克大撤退中為何德軍最後停止了進攻
前段時間在電影院上映的《敦刻爾克》相信有很多好夥伴們已經看了,對於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有著行梁一定的了解了。敦刻爾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法聯軍的一次軍事撤退行動,在這次行動中,英法聯軍絕處逢生,最終成功撤離了近34萬人,有效的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一定的力量。然而對於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次事件,最終德國為何停止了攻擊,這使得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奇怪,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還原當時的情況。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雖然英法兩國在9月3日就對德宣戰,但實際上並沒有採取相應的戰略措施,只是安排小規模的部隊在法國邊境與德軍互射,希望德國會把戰略中心放在橘衡對蘇聯的侵略上去。
由於法國對南面的馬奇諾防線充滿信心,再加上北面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做天然屏障,因此法國人對於德國的侵略並不太擔心。
德國的確沒有攻打馬奇諾防線。但他們卻先佔領了比利時荷蘭等地,然後繞開馬奇諾防線,直接深入了法國腹地。由於德國的襲擊太過突然,再加上法國呆板保守的戰略思想,法國的整條防線很快崩潰。
德國陸軍沒有錯過機會,他們直接推進了到英吉利海峽岸邊,成功切斷了40萬英法聯軍與南部法軍的聯系,並把他們圍逼在敦刻爾克地區不能動彈。
英法聯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一來,敦刻爾克僅僅是一個非常小的港口,假如部隊選擇全體撤往英國,不僅時間上來不及,還非常容易遭到德軍的飛機和炮火轟炸。
二來,假如發起突圍或就地反擊,軍隊勢必會遭到德軍沉重的打擊,很有可能全軍覆沒,對未來的持續作戰不利。
就在英法聯軍猶豫不決時,德國裝甲部隊卻突然接到元首命令,全軍停止追擊。英法聯軍利用這個間隙,在一周左右的時間內,成功轉移近34萬部隊,順利完成戰略大撤退。
那麼,為什麼希特勒要下令德軍坦克停止追擊呢? 第一,戰略上的考量。
雖然英法聯軍已被完全包圍,但困獸猶斗,貿然發起攻擊可能會遭到英法聯軍的瘋狂反撲,德軍勢必會遭受嚴重傷亡。
而且敦刻爾克地區沼澤地較多,並不適合德軍裝甲部隊的推進。畢竟除了敦刻爾克地區的英法聯軍,其餘地區依舊存在著大量法軍部隊,德軍的裝甲部隊還有很多任務,因此不宜冒險推進,增加無意義的損失。
第二,對軍部的把控。
對於希特勒來說,除了保存裝甲部隊的實力之外,實際上還有其他的考慮。自戰爭爆發以來,德軍裝甲部隊橫掃歐洲,幾乎沒有吃過敗仗。整個德國陸軍氣焰囂張,軍隊內部出現了一些陸軍將領自我膨脹,戰場抗命的現象,這一點必須要進行打壓。
而正好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又忍不住要來搶個戰功,他急電希特勒,並保證說,空軍部隊一定可以在空中完全封鎖英法聯軍的退路。希特勒出於自身對軍部更好把控的考量,決定將這個任務交給空軍去完成。
而戈林顯然高估了空軍部隊的實力,英法聯軍最終還是撤退成功。
第三,政治目的。
希特勒在得知英法聯軍撤退後,曾說他是故意饒恕英國人的。丘吉爾並不能理解他的善意,他不希望與英國製造一條無法修補的鴻溝。
在希特勒看來,要佔領英國是非常艱難而且費力的。那麼既然征服存在困難,還不如把英國變成自己的盟友,畢竟蘇聯的的崛起,以及美國在海外的擴張,都對英國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影響。
但由於德國一直在打勝仗,因此,也不可能主檔伍運動尋求談判。希特勒認為,只要德國給出體面的台階,英國是會主動尋求和平談判的。而德國裝甲部隊原地待命不進攻,就是德國給出的台階。
但遺憾的是,丘吉爾卻並不吃這一套。
『肆』 電影《敦刻爾克》主要講了什麼,海陸空戰爭有什麼歷史背景
1996年諾蘭用《追隨》正式出道,2008年憑借《蝙蝠俠:黑暗騎士》一炮而紅,奠定宗師地位。
時至今日,從《盜夢空間》到《星際穿越》,諾蘭留給世人的印象一直猶如佇立雲顛,俯瞰凡人。
高如仙人,不沾煙火氣的諾蘭,卻在2017年拍攝了《敦刻爾克》,一部沒有一絲科幻、懸念、酷炫的「平凡」之作。
三幕相交,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敦刻爾克》,一個戰爭史上偉大的奇跡,一部屬於諾蘭的戰爭史詩之作。
『伍』 電影《敦刻爾克》故事梗概
1940年二戰期間,在德軍的快速進攻下,英軍在法國敦刻爾克小港口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四十萬英法聯軍聚集在海灘上,如何在後有德國追兵,上有德國轟炸機圍攻的情況下,盡快撤離海灘,成了一大難題。
在陸地上,英國士兵湯米和亞歷克斯努力地想盡辦法上軍艦虛睜、找船逃離海灘。在空中,皇家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與戰友柯林斯與德國戰機展開戰斗,以阻止其轟炸海灘與海上英國戰艦。在海上,老漁夫道森帶著兒子和兒子的朋友一起駕小船出海,去敦刻爾克接士兵,一路上遇到許多落水的英軍。咐乎
家就在英吉利海峽對岸,可是從敦刻衡譽悉爾回家的路卻充滿了艱難險阻……
一元小說訓練營+48
『陸』 電影《敦刻爾克》值得一看嗎
當然,非常值得。每次對諾蘭的片子都是期待很大,但是同樣收獲到驚喜。戰爭的畫面感和配樂都特別帶感。影片中的第一個鏡頭就把觀眾一下子帶到了那個場景中。
我們一般都喜歡看的是什麼戰爭片呢?取得了大勝利的戰役。而《敦刻爾克》是什麼,是一次大潰敗和逃脫。
『柒』 敦刻爾克電影劇情 講的是什麼故事
1、來自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盟軍士兵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在陸地上,英國士兵湯米(芬恩·懷特海德飾)和亞歷克斯(哈里·斯泰爾斯飾)試圖逃離海灘,在轟炸中倖存。
2、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馬克·里朗斯飾)和他兒子及兒子朋友喬治(巴里·基奧漢飾)離開英國,想盡自己的力量在敦刻爾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希里安·墨菲飾);在天空上,皇家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湯姆·哈迪飾)和柯林斯(傑克·勞登飾)駕駛噴火戰機試圖擊落正在轟炸敦刻爾克海灘的德國戰機。
『捌』 電影《敦刻爾克》
活著,為了未來的勝利!!
以科幻為創作范疇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在其執導的《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影片中以其天馬行空與驚人想像力,讓影迷拜倒在他無懈可擊的劇本設計中。但《敦刻爾克》整部電影故事平實,角色簡單,幾乎完全按照史實呈現。
電影劇情
《敦刻爾克》講述了二戰的傳奇戰役之一一敦刻爾克大撤退。 英法聯軍在這場大撤退中,在德軍炮火的洗禮下,用8天的時間撤出338226人,堪稱戰爭歷史上的奇跡,簡單來說,如果這次大撒退沒成功,可能二戰會失敗,整個近代史都得改寫。
1940年 5月26日.英吉利海峰海風呼城、彌漫鉛灰色的洶酒海浪拍打著教刻爾克海灘,留下棉絮一樣堆積如山的泡沫。夏天還沒有任何到來的痕跡。40多萬英法遠征軍被困在8英里長的海灘上,一邊是茫茫大海,另一邊,距離他們最近的德軍坦克已在十英里外。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共同營救軍隊。
影片改編自宏大的戰爭事件,但是諾蘭完全從小人物角度來敘事,沒有太多的大場面和血腥鏡頭,打造出了一種懸疑驚悚的氣質。英國士兵湯米在逃離海灘的過程中相繼結識吉布森與亞歷克斯,同時民用船主道森先生與兒子彼得、17歲少年喬治也離開英國,去往敦刻爾克拯救士兵。三人陸續搭救了海軍,飛行員柯林斯及湯米行人, 而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則在被敵人雙面夾擊的艱難情形下頑強戰斗。影片故事從陸、海、空三個角度講述,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每個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
綜合分析
這一次克里斯托弗:諾蘭並沒有用力地折磨觀眾的腦子也沒有太多地去揭露人性的陰暗面,而是用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時的三重線性結構,詳略得當地為我們還原了這場二戰重要戰略撤退的原貌。導演給了我們段過去的生命,將他的敘事魔力注予每一位曾於這場撒退中奮力搏鬥的小卒,讓我們被拉進眾生情境、與他們一同感知當前在敦刻爾克的沙灘、大海、天空上,人們面臨的絕望、彷徨與恐懼,求生的貪婪與互助的慈悲,無畏的勇氣與高貴的犧牲,以及最終這一切所成就的救贖。
導演的敘事理念是克制的: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沒有人有心情談論家長里短,沒有人想知道任何人的過去,也沒有人想說。所有的生命被壓縮到一個單位,就像培養皿里的細胞一樣卑微。 英雄主義渲染不存在的,人性光輝放大不存在的,甚至整場撤退都沒有聽到血性的咒罵。好的電影就是這樣,不是教會我們如何做英雄,而是力製造戰爭, 摧毀社會。這人間的修羅場,是人類 教會我們如何去活著。生活才是最大的戰役,好好活下去,就是最偉大的英雄。
人類永遠在突破生產力,造福社會,再用生產力製造戰爭,摧毀社會。這人間的修羅場,是人類的基因里的東西,也是人類這個好戰的物種永恆的詛咒。唯願和平,能多一歲是一歲。
『玖』 《敦刻爾克》,差點把我淹死在電影院
這是一部無關乎戰略的遠大或者失敗,無關乎戰術的高明或者草率,無關乎正義和非正義,沒有大人物振臂高呼」保衛國家」,沒有英雄大喊」跟我上」。
只有令人窒息的如影隨形的死神的威脅和回家的心切。
中間,一個無名的絕望的士兵,直接跑進湧向海灘的海浪里。
從來沒見過這樣一個戰爭片的主角,從始至終,只想著一件事情,坐上回家的船。
家就在40多公里的海對面。回去的路是如此艱險。
湯米,從影片一開始,在空無一人的敦刻爾克的街道上,想抽空拉個臭,剛脫下褲子,小分隊被德軍襲擊,倉皇逃竄(是的,我們的電影主角,倉皇逃竄),在被追擊的途中,隊友先後全部被無情的子彈擊中倒地,他自己在驚慌失措的狼狽的逃跑過程中也連槍都丟了,頭盔也丟了。這就是一個新參軍的對於什麼是戰爭完全蒙圈的,可能沒有殺死過一個敵人的新兵吧。
這還沒完,為了趕上就要離開防波堤的撤軍船,湯米靈機一動,竟然和一個第一次見面,話沒說一句的吉布森假扮抬傷員的士兵,試圖混上船。他們擠過長長的士兵的隊列,簡單說,就是無恥的耍小聰明的加塞和逃離戰場。(當然了,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丘吉爾批準的撤退計劃)
在整個片子里,湯米就不斷的試圖上船,船被擊沉,死裡逃生,游向另一艘船,回到海灘,尋找下一艘船,再沉掉,死裡逃生這樣的無助的 令人瘋掉和絕望的循環 。
請原諒,我竟然聯想起一個B級片,Final Destination,無論你多麼僥幸的一次一次躲過死神的刀鋒,他總在下一個路口等你。幸好諾蘭最後給了我們倒霉蛋湯米一線生機。
我們這個蒙圈的滿眼都是恐懼和滿眼都是要回家的生存慾望的小主角,甚至沒有什麼台詞。但是你可以清清楚楚的讀懂他的眼神,那眼神始終直勾勾的盯著任何正要離開海灘的撤兵船,眼神里寫著,我要離開這,我無比疲倦,我無比忐忑,我只想好好睡個安穩覺,好好吃頓飯。
不擇手段想率先離開戰場的湯米,應該說是懦弱的吧。但是,在漁船上,當其他士兵發現吉布森是法國人,用搶指著吉布森的腦袋讓他下船(船太沉,老也浮不起來)的時候,湯米說這樣做不公平,他說法國佬也是盟軍,拿槍的士兵說,這就是人性,我們幾個是一個部隊的,你能怎麼著,要不然你也下去吧。這時候湯米說,我可以下去,但是你們這么做不對。
湯米這時候很勇敢。
人性既暴露了湯米的懦弱,人性也挖掘了湯米的勇敢。
片子里,你和主角們,無數次被困在被炸沉的軍艦里,被打漏的漁船里,無數次看著海水沒過頭頂,聽見主角在水下發不出聲的呼喊和消失的光線,聽著電影要命的越來越緊張的如同敲破鐵桶一樣的節奏和配樂,你在電影院也憋死過去。
NND,整個電影里,除了看見德國人的戰機,你一個德國鬼子也沒見過。影片後面的時候,湯米和吉布森和另外一個士兵跑到一艘擱淺的漁船,等待海水漲潮,期望海水帶著漁船離開海灘飄到海里。他們上船的那個時刻,回頭望瞭望遠處海灘邊上擋住視線的沙丘,心中充滿了莫名的恐懼,因為他們知道德軍隨時可能從沙丘後面湧上來。
跟所有血戰或者號稱殘酷真實的戰爭片相比,這部片子完全不血腥,看完整個片子,甚至不記得見過血。
請注意,連moonstone(月光寶石)號民船上那個被落水士兵在沖突中意外摔落樓梯腦部受傷,最後死去的小夥子,都沒有出血。
這些在防波堤上排隊等待登船的士兵們,在德國空襲的飛機俯沖過來的時候,除了蹲下什麼都不能做。相比較其他戰爭片,德軍的炸彈的爆炸力太小了,炸彈炸到防波堤的時候,也就是炸掉一小塊,沒有人肉橫飛,沒有血花四濺。但是這些士兵什麼都不能做,沒有防空兵防禦,沒有小步槍打飛機的神跡。只能祈禱,不要炸到我。
一船英軍士兵登上戰艦後,半夜被魚雷擊中船身的時候,船艙是緊閉的。
飛行員海上緊急迫降之後,駕駛艙的窗戶卡住了。
即使是民船道森船長的船,也是滿滿的塞了55個士兵,半路上還遇到德國戰機俯沖掃射。
一艘戰艦被德機轟炸傾覆,士兵紛紛跳海,突然海面上泄露的燃料油著起大火,一個士兵潛下海面,頭上方就是無盡的火海,一秒兩秒,一直到再也堅持不下去……
你在一個悶罐里,無處可逃。
這么壓抑緊張的配樂,你們一定要自己去聽,我才覺得公平。
我簡直難以想像這位Zimmer先生也是當年獅子王的配樂,那麼陽光的配樂和這么陰暗的配樂,竟然出自同手。
在慣常的電影表現手法裡面,一個場景只有一條時間線,但是多個場景的多個時間線可以交織切換。在同一個場景里,可以在一條時間線上切換不同視角。不過在這部影片里,導演把同一個場景的不同視角採用了完全分離的敘述方式,所以同一場景的同一時間線會以三個視角重復三遍。一個是英雄飛行員法瑞爾的空中視角
在空中,我們看見一艘船斜斜的要沉沒,有士兵跳下船,就會想,倒霉蛋湯米是不是在裡面。
一個是船上的主角湯米的視角,我們就又經歷一次死也回不了家的噩夢。
一個是民船船長道森的視角,我們心裡就在喊,開快點,開快點,去救人。
1940年,30多萬英國士兵完全不體面的搭著各種亂七八糟的船逃回英國本土,運完英國士兵,他們還還營救了6萬法國士兵,最後沒運完的4萬法國士兵在敦刻爾克被德軍俘虜。
1944年,這些當年成功撤回英國本土的士兵其中很多人又出現在諾曼底登陸。
『拾』 敦刻爾克講的什麼故事敦刻爾克歷史背景
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將帶你重新回顧被困在敦刻爾克海灘、處於絕望和悲劇中的超30萬英國士兵的撤退行動,也就是所謂的「狄那莫計劃(Operation Dynamo)」。
電影分成海陸老枯空三段敘事,英國皇家空軍進程為一小時,小型民用遊艇進程為一天,而被困在海灘上的英國士兵的進程為一周侍雹洞,導演通過對時間段的打散和編排,敘說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役。
外媒FoxtrotAlpha近日撰文,為我們帶來了電影《敦刻爾克》所看到內容背後的歷史,以及在電影中無法看到的內容,包括英國人如何在海灘上被德國軍隊包圍、失敗和撤退的後果(對歐洲的影響)等等。
當然,一些信息可能會被視為電影劇透。
電影《敦刻爾克》以德國傳單從天掉下,警告英國人已被完全包圍,主角Tommy此時跑著穿過街道為開場。
與德國丟棄在敦刻爾克的傳單相比,熒幕上大量散落的招降單是真實而精確的。
當時,德軍軍隊已經繞過馬奇諾防線,進入了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大公國。
此後,德國軍隊深入法國北部,分裂了英法盟軍防禦,使得40多萬英法聯軍被包圍在法國北部臨海城市,敦刻爾克海灘上。
.
英法盟軍在反擊失敗後,強化了敦刻爾克,從而足以延緩德軍包圍做出撤離。
此外,德國最高統帥部在空軍總司令影響下,決定推遲進攻英法盟軍:因為空軍總司令認為,他們可以通過飛機投擲炸彈來阻止撤退和消滅英法盟軍。
在電影中,Tommy被德國軍隊趕到了海灘上,看到成千上位戰友站在海岸線旁邊。
此時英國撤退面臨的問題就是,缺少運走士兵所需的可用船隻。
第二段敘事是三名RAF飛行員,他們負責護航敦刻爾克撤退任務。
在電影中,地面上的人經常提到英國海軍和空軍沒有援助的情況,但英國首相更關心保留剩餘資源,從而能抵禦未來可能發生的德國軍隊入侵,不願意為成功撤退提供必要資源。
初步撤退預計僅能救援3萬人。
第三段敘事是三名英國平民乘坐的小型私人遊艇,這是成千上萬駛往敦刻爾克,為撤退行動服務船中的一隻。
無論是電影還是現實,這些船大多用於把人從海岸線運輸到停泊在英吉利海峽的大船上去,這是因為海岸線遭遇空襲破壞,大船無法安全入港停泊。
這些小船依然會面臨德國轟炸和海軍打擊的威脅,但它們毫無疑問是敦刻爾克撤退計劃的轉折點,使得30萬人(原計劃人數的十倍)撤退成功。
電影《敦刻爾克》的三段敘事都是以歷史為基礎,並帶來了一些小的創新,但對普通觀眾來講,這並不應該是一種消遣。
《敦刻爾克》將撤退行動縮小到了三段敘事,但「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和失誤,讓盟軍在戰爭中早早陷入災難性失敗,導致歐洲西部因德國閃電戰的壓倒性力量,不可避免的走入衰落。
盡管有上千士兵在敦刻爾克地區周圍不斷的戰斗,但電影卻並未走出沙灘。
在臭名昭著的帕拉迪絲大屠殺(Paradis Massacre)中,涉及到97名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被德國軍隊包圍,僅有2人最終倖存了下來。
戰後,下達該命令的德國指揮官Fritz Knochlein被絞死。
另一個疏忽是對敦刻爾克平民的影響(雖然電影開始已處於戰爭時刻),由於害怕德國的轟炸和迫近的包圍,數以百萬計平民已經逃亡了。
當敦刻爾克戰役於1940年6月4日結束時,大量英國供給品被留給了德國軍隊,數千名英國人的法國和比利時盟軍成為了囚徒。
英國軍隊的撤退,帶走了相當多英國對法國防線的支持。
6月14日,巴黎被德國佔領,隨後法國和德國簽署了停戰協議。
在 *** 遷往法國西南部後,總理保羅·雷諾提出了類似「敦刻爾克」的撤退行動,法國軍隊可遷都北非殖民地繼續與英國聯盟堅持抗德。
但由於法肆芹國和德國簽署停戰協議,這一想法被法國 *** 放棄了。
對英國而言,「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次奇跡般地突破,一個鼓舞全國人民團結到一起的小小勝利。
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其著名演講《我們要戰斗(We Shall Fight)》中稱其為「敦刻爾克精神」,該演講也堪稱二戰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講話。
而直到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敦刻爾克大撤退四年之後,數百萬盟軍才通過諾曼底登陸,與德國一決雌雄。
《敦刻爾克》完全忽略了比利時、法國和德國的視角,只關注了英國撤離時的絕望。
在《敦刻爾克》電影中,一個最令人困惑和不安的時刻包括了一名法國士兵,他似乎隱喻了英國腐敗的態度,以及敦刻爾克對整個法國的影響。
電影《敦刻爾克》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意在描述非常私人的,英國人在撤退 *** 時的動機、經驗、態度和犧牲。
電影做了一些小創新,主要是形勢范圍和英國皇家空軍的場景,其中包含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的一個特殊時刻看起來有點牽強。
不過電影《敦刻爾克》非常好的將觀眾籠罩到混亂、絕望和隔離氣氛中;展示了缺乏希望情況下人類精神令人震驚的靈活性。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現代史最重要的生存故事之一,電影展示出的感情,和悲劇真相一樣值得尊敬:至少在規模縮小的范圍內,它為自己勾畫了輪廓。
在此前出爐的影評中,《敦刻爾克》爛番茄新鮮度為97%,Metacritic均分高達96分,IGN更是給予了9.5分的高分好評。
IGN評價稱,《敦刻爾克》沒有刻意渲染戰爭的恐怖,而是通過較小規模的人員行動、震耳欲聾的沖突場景成功地向觀眾們全面展示了世界大戰的可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