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院線的發展歷程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電影行業對院線制認識的深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外資影院和民營影院的實踐。1999年12月,香港百老匯影城北京新東安店正式開業。隨後,百老匯影城又陸續在國內創建了14座系列影城。大陸出現了與國內傳統的禮堂式和多廳式影院有很大不同的新型電影院。根據《外商投資影院暫行規定》,外資對影院的持股比例不能超過49%,但在北上廣等七個試點城市,則可以高達75%。
2004年初,美國華納兄弟國際影院公司與萬達集團宣布,將合作共建「華納萬達國際影院」,並很快在大連等5個城市建立了5座具有五星級水準的多廳影院。這些影院「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四統思路」構成了中國電影行業現代院線制的雛形。
2005年,美國華納兄弟國際影院公司宣布退出中國影院市場,旗下影院由萬達集團收回。隨後,萬達集團全資投建成立了國內首個民營院線公司——萬達院線。與國內其他36個電影院線不同,萬達院線在「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新型運作模式下發展迅猛,並在2009年創下八億元票房紀錄,躍居國內電影院線票房榜首。
2012年,在並購美國AMC之後,萬達院線成功晉級亞洲第一大電影院線。萬達院線的飛速發展,產生了很強的輻射帶動效應,國內影院投資商紛紛認識到現代院線制的巨大優勢。浙江的橫店院線以及廣東的大地院線等民營的「四統」院線逐步成為中國電影院線的生力軍。 隨著電影行業改革進程的加快,中國的電影院線發展迅猛。得益於文化產業的繁榮和數字技術的應用,民營院線和國有背景院線在更廣泛的領域開展合作,出現了融合的趨勢。例如,中影星美院線是由中影集團與星美集團聯合組建而成,而金逸珠江院線是有金逸集團和珠江院線聯合組建而成。前者一直穩居國內電影院線榜單前三,後者與中影南方新干線不分伯仲。
院線制實施十多年來,中國電影院線無論是經營規模還是運營理念均發生了跨越式的發展。包括萬達院線、大地院線、橫店院線和金逸院線在內的直營院線在依靠「四個統一」提高品牌美譽度和知名度的同時,逐步開始整合各方資源,輸出先進的院線經營管理經驗,並取得市場主導地位。即使一些中小型的院線如河南的奧斯卡院線和四川的太平洋院線也在實現「四個統一」的基礎上,逐步打破地域限制,成長成為全國性的院線公司。
❷ 誰知道電影院的電影屏幕的尺寸
屏幕大小更多的是根據放映廳的具體尺寸確定。
例如
中國電影博物館(高21米,寬27米,屏幕面積567平方米)
廣東東莞萬達影城(高22米,寬28米,屏幕面積616平方米)
上海和平影都(高15米,寬20米,屏幕面積300平方米)
北京華星影城雙安店(高18米,寬26米,屏幕面積468平方米)
北京石景山萬達影城(高12.6米,寬21.3米,屏幕面積268平方米)
長春萬達歐亞影城(高13.4米,寬21.8米,屏幕面積292平方米)
長沙萬達影城(高16.5米,寬22.5米,屏幕面積371平方米)
電影在產生初期,是在咖啡廳、茶館等場所放映的。隨著電影的進步與發展,出現了專門為放映電影而建造的電影院。電影的發展——從無聲到有聲乃至立體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乃至穹幕、環幕,使電影院的形體、尺寸、比例和聲學技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影院必須滿足電影放映的工藝要求,得到應有的良好視覺和聽覺效果。
影院分代
第一代影院——90年代以前,以單廳、單體的老式電影院為代表。
第二代影院——95年前後,位於商業街內,以多廳和數字影院為代表。但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商圈業態。
第三代影院——2000年至今,電影院已經真正成為現代商業的一個業態,形式上,在數字影城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能播放包括3D電影在內的各自電影,並有較為完備的附屬配套設施。
第四代影院——2008年,開始出現在美國,以電影城為主體的微型商業綜合體出現,這是集休閑、娛樂、餐飲、購物與一身的電影新體驗。
影院_網路
❸ 電影院有哪些類型
現在的電影院絕大多數都是綜合性的電影院,而綜合性影院當中的影廳是有區別的:分為2D(數字高清)、3D以及IMAX影廳。而4D、5D電影基本都屬於3D屏幕+活動座椅、噴氣、灑水等功能,有一定的身臨其境的感覺。
現代電影院的具體類型是依照規模劃分的:
特大型1801座以上或11個廳以上;
大型1201座~1800座或8~10個廳;
中型701座~1200座或5~7個廳;
700座以下或4個廳。
當讓你說的也有可能是分為:普通電影院、火車電影院、汽車電影院、航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