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蘇童露天電影分析第二段四個來了的作用
作用如下:
1、內容集中,增強氣勢。
2、敘事透闢,條分縷析。
3、節奏鮮明,長於抒情。四個來了採用了排比。排比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增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的一種修辭方法。
Ⅱ 妻妾成群蘇童(是蘇童真實的人生寫照)
姑蘇煙雨,金陵春夢。提及江南,不禁讓人憶起那一抹似水般的溫柔。譬如「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蘇杭美景,又譬如,在朦朧煙雨中撐著油紙傘如丁香般的姑娘。
江南,充滿著魂牽夢繞的美好繾綣。在許多文人墨客的筆下,江南也總是與美的人、美的景息息相關。
然而,在當代,有這樣一位「離經叛道」的作家,他筆下的江南,沒有煙雨朦朧的美感,只有潮濕陰郁的凝滯;沒有溫柔繾綣的愛情,獨留萎靡傷感的傳奇。而這個作家,就是蘇童。
蘇童
一九八九年春天的一個夜晚,作家蘇童在他獨居的閣樓間開始構思創作一篇名為《妻妾成群》的小說。他以古典白描的方式給我們刻畫了一個頹敗的「南方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耽於美色的男人倦怠萎靡,任由祖先家業頃刻坍圮。美麗陰柔的女子明爭暗鬥,爭先恐後地追逐無以名狀的慾望。
兩年後,張藝謀導演將這座幽暗枯寂的深宅大院里的故事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藝術形式轉換為電影的方式,讓《妻妾成群》的名聲遠播中外,也讓蘇童一舉成名。
蘇童說,《妻妾成群》不僅僅是一個關於「舊時代女性故事」,或者是「一夫多妻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痛苦和恐懼」的故事。
本文將從主人公頌蓮不斷頹靡的心路歷程出發,以陳家大院的頹敗意象為據,探析蘇童作為南方作家特有的「頹敗」美學。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劇照
故事從頌蓮十九歲那年被抬進陳家花園拉開序幕,以頌蓮二十歲時精神崩潰作為終結。短短一年內,如花似玉的年華在深宅大院的牢籠中,枯黃、萎縮、頹敗。
十九歲前的頌蓮,出身雖不算大富大貴,但也接受了大學教育。可惜,家道中落,父親飲恨自殺,她不得不輟學考慮出路。災難面前,堅強的頌蓮不落下一滴淚,甚至在父親割脈的水池中洗了好幾天的頭發,絲毫沒有一般女孩的怯懦和恐懼。
相反,她很實際,不沉浸在悲傷中,而是冷靜地思考自己的未來。在做工和嫁人兩條路上,頌蓮淡然地選擇了嫁人,即便是成為妾侍也無所謂。未經世事的頌蓮,是如此果敢而剛毅。
與陳佐千第一次相親,頌蓮閉門不見。傲慢清冷的氣質讓幾經情場的陳佐千感受到不同凡俗,對其更是青睞有加。進入陳家花園,頌蓮立刻成為這家主人的新寵。孤傲的她我行我素,對待下人雁兒的欺壓毫不客氣,面對其他姨太太驕橫也毫不示弱。
年輕嬌美的新妾,初次駐扎在陳家的花園中,就如春日裡的新芽,朝氣蓬勃、氣勢驚人。
可是,好景不長,潮濕陰冷的秋雨,濡諾的氣息蔓延著人性的慾望。閑來無事的日子裡,姨太太們風姿綽約的牌桌底下,頌蓮無意間撞見了梅珊紅杏出牆的曖昧與張狂。
飛浦一曲悠揚的蕭聲,撩撥著頌蓮表面的平靜,讓她的內心深處泛起了一片秋水漣漪,同時,也翻起深藏於陳家花園看似風平浪靜下的波濤暗涌。
一支簫撩開了庭院中看不見的陰謀。在尋找父親遺物時,翻箱倒櫃的片刻間,頌蓮發現了婢女雁兒的行李中埋藏著詛咒自己的「小人」,而動筆謀劃的竟是終日笑臉相迎的二太太卓雲。無意的發現,讓原本無所畏懼的頌蓮,既膽戰,又心寒。
梅珊私通醫生,卓雲笑裡藏刀,毓如掌權借勢,丫鬟雁兒存有異心。 危機重重的宅院中,讓頌蓮豎起她的心理防線,而這道屏障,直接觸怒了一家之主陳佐千不可侵犯的威嚴。
歷經陳佐千五十大壽風波,頌蓮的地位一落千丈。就如文中所說的:
「即使站在一邊的女僕也目睹了發生在壽宴上的風波,他們敏感地意識到這將是頌蓮在沉浮生活的一大轉折。」
這一轉折既是頌蓮命運的拐點,也是她心態由驕橫孤傲變得膽小懦弱的斷點。 自此,遭受到冷落的頌蓮就如被打進冷宮的妃嬪,心如死灰但又寄希望於另一個人,陳家少爺飛浦。
頌蓮以為飛浦能夠給她一種起碼的安慰,就像若有若無的冬日陽光那樣,帶著些許的暖意,驅散她內心的陰霾。可嘆,陳家男人世代好色,到了飛浦這里竟然不喜女色,偏愛男子。
孤獨、寂寞環繞著年輕氣盛躁動的心。飛浦的斷袖,陳佐千的無能,讓頌蓮無所依靠的心在孤獨中徘徊,在徘徊中痛苦。
痛苦過後,隨之而來的是恐懼。她恐懼這座陰森的宅子,雁兒吞紙暴斃、梅珊私通投井,種種可怖的經歷,最終把頌蓮推向無盡的深淵。
從孤傲清高到驕橫跋扈,再由潑辣囂張到恐懼瘋癲。頌蓮在陳家花園的一年間,心理歷程蔓延了幾個跨度,就如一朵嬌艷的鮮花,經年累月,終究還是要枯萎發黃,最後化為春泥,無人問津。
當然,即便再鮮嫩的花朵也會有枯寂的那天。只不過,頌蓮的花期來得太過短促,而促使她加速頹敗的因由,便是陳家那座深宅大院。
庭院深深,物象的頹敗,加速了男女情感的頹靡。情感的頹靡與瘋狂,也源自於宅院中已然「頹敗」的物象。
蘇童說:「痛苦中的四個女人,在痛苦中一齊拴在一個男人的脖子上,像四棵枯萎的紫藤在稀薄的空氣中互相絞殺,為了爭奪她們的泥土和空氣。」
四根紫藤中,最痛苦的莫過於最年輕的頌蓮。 在這個一夫四妻的大家庭中,她是一條新生的紫藤,散發著新鮮木材的氣息,最是青翠,也最容易斷裂。
她抵不過大太太毓如的大智若愚,一心向佛,實則遠離爭斗;她也斗不過二太太卓雲的笑裡藏刀,滿面春風,背地裡暗箭傷人;她更比不上三太太梅珊的張狂無畏,即使天下刀子也要出門,不甘寂寞。
因此,頌蓮的痛苦是他們的千倍萬倍。她壓抑著,也抗拒著,但卻無補於事。頌蓮倦怠了,不想申辯、不想占上風,更不想對雞毛蒜皮的小事表示任何興趣。她痛苦無望,沉默寡言。
僕人們推測她是失寵於陳老爺的緣故。實則不然,她的內心已成死灰,不屑於與其餘的三根「紫藤」廝殺了。於是她把目光轉移到身旁的那口「古井」。
這口「古井」深不見底,卻一直吸引著她,召喚著她,使她不能從中脫離。「古井」,看來平靜如鏡,其實是個黑暗罪惡的大漩渦。它時刻使人捲入在內,沉浸其中,無法抽離,也讓人望而生畏。
頌蓮恐懼著,擔憂著,她害怕自己也如幾十年前的姨太太那樣,被扔下那口封建家庭遺留下來的古井。
當三太太梅珊東窗事發,扔井的事件不再是可怖的傳說,而是血淋淋的事實時,死亡的恐懼感便迅速擴散到頌蓮的全身上下,最後化為一聲驚心動魄的狂叫。在封建家庭的勒索下,頌蓮的心態徹底崩塌了。
發表《妻妾成群》時,作家蘇童年僅25歲。在他未經滄桑的筆調下,女性角色與心思得到了細膩的刻畫,形成了性別置換的錯位感。小說頹靡陰郁的節奏,其實與蘇童自身過往的經歷息息相關。
蘇童出生於江蘇蘇州,定居於南京,在南方陰柔的地緣下養育成長。兩座城市豐饒柔美的歷史淵源,給蘇童打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個作家的創作視角與他所處的創作環境是相輔相成的。潛移默化之間,生於斯長於斯的南方纖美柔弱陰郁之美,讓蘇童形成了一種文化自覺與眷戀,因而筆調也隨之轉移。
雖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但自古以來有南度、南朝、南巡、南遷、南風的歷史事跡,南方具有其獨特的文化象徵系統。
王德威說:「南方纖美耗弱卻又如此 引人入勝,而南方的南方,是慾望的幽谷,是死亡的深淵。」
同樣的,在蘇童的眼中,南朝自古便是傷心地,他的「南方寫作」不重視綺麗華美的生機,而是著眼於陰郁潮濕的頹靡。
在蘇童這種特有的「頹敗」美學中,同時又摻雜著「死亡」的氣息。《妻妾成群》中的頌蓮,一直都沉浸在死亡的恐懼中。這種恐懼既是作品人物的恐懼,更是蘇童自身經歷的縮影。
幼時的蘇童曾經身患腎炎和並發性敗血症,不得已休學在家。當同齡人健康快樂之時,蘇童只能在家嘗試著生病的痛苦。這種痛苦擠壓掉了蘇童稚氣的幸福感,換來的是對死亡的恐懼。童年的體驗讓蘇童對死亡有著深深的恐懼。
蘇童說:「我現在是以一個作家的身份在描繪死亡,可以說是一個慣性,但這個慣性可能與我小時候得過病有關。」
生命的脆弱體驗感,也如他所處的地緣環境一般,流露於作品中的一字一句中,從而形成了蘇童特有的「死亡」頹敗美學。
潮濕陰郁的江南
梁實秋說:「若要一天不得安,請客;若要一年不得安,蓋房;若要一輩子不得安,娶姨太太。」
陳家花園竟然娶了四房姨太太,不得安寧的人不僅僅是主人陳佐千,更是絞殺成一團的姨太太們。
在那座深宅大院中,人是頹靡的,物是頹敗的,人與物相互交融,痛苦與恐懼相互蔓延。「頹敗」美學的流露,是作家蘇童特有的南方寫作,也是他文化自覺的真實寫照。
Ⅲ 誰能幫忙介紹一下蘇童的作品!
蘇童
作者簡介:
蘇童,江南蘇州人氏。一九八零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據說在那裡度過了最令他難忘的四個年頭,而他的大名卻仍舊在這所著名學府中被人一再提起。一九八三年投入小說創作,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從此中國當代文壇便再難抹去他的形象。他喜歡「新潮」,曾在其中盡情暢游。
他也喜歡「傳統」,喜歡琢磨中國的歷史風雲。有一天《妻妾成群》問世了,又經電影「大腕」張藝謀之手調弄成了著名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最後角逐奧斯卡金像獎,雖然結果未盡人意,但中國電影界和文學界都給不大不小地「震」了一下。中國人由《大紅燈籠高高掛》而知道《妻妾成群》,最後迷戀上了這位可愛的蘇童,而蘇童則從《妻妾成群》再一次出發,走上了自己獨特的文學之路。
蘇童作品:
紙上的美女
大氣壓力
蝴蝶與棋
城北地帶
米
已婚男人
園藝
離婚指南
妻妾成群-大紅燈籠高高掛
後宮
末代愛情
末代愛情自序
美人失蹤
一個叫板墟的地方
與啞巴結婚
什麼是愛情
一朵雲
橋邊茶館
櫻桃
飼養公雞的人
徽州女人
木殼收音機
小莫
死無葬身之地
曖昧的關系
紙
水神誕生
環繞我們的房子
民豐里
肉聯廠的春天
另一種婦女生活
世界兩側
世界兩側自序
祖母的季節
一個朋友在路上
來自草原
燒傷
逃
外鄉人父子
祭奠紅馬
桂花樹之歌
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
十九間房
你好養蜂人
女孩為什麼哭泣
平靜如水
井中男孩
1943年的逃亡
罌粟之家
Ⅳ 我讀遲子建(二)
少女時代最喜歡的女作家是瓊瑤,一度沉浸在她纏綿悱惻的愛情世界裡無法自拔,終歸還是走入凡塵煙火;後來讀三毛,浪跡天涯的灑脫令人艷羨又似乎遙不可及;而席慕蓉的詩美得像清晨草葉間的露珠,卻在看到她的照片後隱隱失望……直到遇見遲子建,一位美貌和才華並存,接地氣又富有靈氣的女作家。圓圓的臉蛋,上揚的嘴角,淺淺的酒窩,溫和美麗又富有活力。著名作家蘇童說,「大約沒有一個作家會像遲子建一樣經歷二十多年的創作而容顏不改,始終保持著一種均勻的創作節奏,一種穩定的美學追求,一種晶瑩明亮的文字品格」。
讀遲子建的散文猶如飲用甘冽的清泉,毫不費力,身心舒暢。她的散文集《我的世界下雪了》就體現了她的美學追求和文字品格。
從未見過一本書的封面如此簡朴,一片雪白中立著一排簡陋的柵欄,好像在靜靜訴說著作者的憂傷。每一篇都從作者的心靈中流淌出來,不刻意,不煽情,不做作,讀得人五臟六腑像被洗過一樣,純凈自然。她寫「鄰里間的圍欄」,寫「故鄉的吃食」,寫「露天電影院」…… 在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鎮上,有沉默勤懇卻無人重視的啞巴;山在「我」眼中就是一個大的果品,蔬菜鋪子,肉食店,飲品店;火燒雲在天邊燃燒,一家人籠起蚊煙吃晚飯……她用沉靜的筆調娓娓道來,沒有炫耀,沒有賣弄,更沒有憤世嫉俗,字里行間躍動著靈氣,純朴內斂,流露了對故鄉、童年的眷戀和淡淡的鄉愁。
遲子建出生於1964年,比我年長整整十歲,她生活在漠河,我生活在揚州,但是我卻感覺她就是我的閨中密友,我和她絲毫沒有隔閡。她講述的就是我的童年和故鄉的生活。《女孩子》中遲子建不像別的女孩子,對綉花感興趣,而是對縫紉興味盎然,「這時候,我喜歡坐在母親身邊,看著她把怎樣兩塊布疊加到一起,塞到機頭下面,落下一個銀色的按鈕壓牢它,然後飛快地蹬起縫紉機。」我看到了我勤勞能乾的母親,看到了那個在旁邊羨慕不已又無法插手的小女孩。趴在縫紉機上寫作的遲子建發表了最初的作品。《油茶麵兒》使人回憶起學生時代晚自習下聊以充飢的香噴噴的蕎麥面,用水調成糊狀,香氣四溢。《家常豆腐》則使人想起童年時滿是霧氣的豆腐房,以及純粹粘稠的豆漿……
遲子建的散文寫的是瑣細的日常生活,遠離喧囂,自然純真,還原了生活的本來面目。她也寫風、花、雪、月,卻無關風月,並不庸俗。 時下,不少女性寫作者開設公眾號。裡面的文字精美時尚,要麼教人如何取悅男人,要麼教人如何做 獨立女子,要麼就教人如何討巧地在俗世生存,要麼乾脆無病呻吟。一切都是功利的,看得人倒胃。
遲子建是女作家中的一股清流。
她在茅盾文學獎頒獎禮上說,這個世界的惡是強大的,但是,愛與美更強大。
Ⅳ 蘇童《妻妾成群》(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4個太太都是怎樣的人
《妻妾成群》被改編成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由張藝謀導演,獲奧斯卡金像提名,2018年9月《妻妾成群》入選改革開放40年最具影響力的小說。
《妻妾成群》是當代文學大家蘇童的中篇小說,也是他驚艷文壇、蜚聲海內外的震撼之作。蘇童本人也是茅盾文學獎得主。
大家怎麼認為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Ⅵ 窮小子米店打雜叫什麼電影
《大鴻米店》。這部電影改編自蘇童的小說《米》,拍攝完成於1995年,但卻一度因為宣揚人性惡論而被禁。但是這部電影中所透露出人性的內容還是值得觀眾去細細品味的。
Ⅶ 蘇童的主要作品
80年代創作 作品題目發表年份所發期刊第八個銅像1983年《青春》第七期空地上的陽光1984年《青年作家》第四期白洋淀 紅月亮1986年《鍾山》第一期祖母的季節1986年《十月》第四期桑園留念1987年《北京文學》第二期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1987年《上海文學》第二期一九三四年的逃亡1987年《收獲》第五期算一算屋頂下有幾個人1987年《鍾山》第五期藍白染坊1987年《花城》第五期故事:外鄉人父子1987年《北京文學》第八期喪失的掛花生之歌1987年《作家》第八期周梅森的現在進行時1988年《中國作家》第二期乘滑輪車遠去1988年《上海文學》第三期水神誕生1988年《中外文學》第三期死無葬身之地1988年《中外文學》第三期你好,養蜂人1988年《北京文學》第四期井中男孩1988年《花城》第五期怪客1988年《作家》第五期祭奠紅馬1988年《中外文學》第五期罌粟之家1988年《收獲》第六期平靜如水1989年《上海文學》第一期雜貨店的女人1989年《時代文學》第二期儀式的完成1989年《人民文學》第三期舒農或者南方生活1989年《鍾山》第三期逃1989年《青年文學》第三期南方的墮落1989年《時代文學》第五期妻妾成群1989年《收獲》第六期(參考資料:蘇童文學年譜 )
90年代創作 作品題目發表年份所發期刊已婚男人楊泊1990年《作家》第四期棉花地、稻草人1990年《青春》第四期婦女生活1990年《花城》第五期女孩為什麼哭泣1990年《時代文學》第五期狂奔1991年《鍾山》第一期我的棉花、我的家園1991年《作家》第一期吹手向西1991年《上海文學》第二期另一種婦女生活1991年《小說界》第四期離婚指南1991年《收獲》第五期像天使一樣美麗1991年《小說林》第六期木殼收音機1991年《人民文學》第七、八期西窗1992年《灕江》春號第一期十九間房1992年《鍾山》第三期回力牌球鞋1992年《作家》第四期沿鐵路行走一公里1992年《時代文學》第五期來自草原1992年《芳草》第五期園藝1992年《收獲》第六期刺青時代1993年《作家》第一期燒傷1993年《花城》第一期一個朋友在路上1993年《上海文學》第一期狐狸1993年《小說家》第二期仄呢絨鴨舌帽1993年《小說家》第二期第五條路1993年《新生界》第四期紙1993年《收獲》第六期與啞巴結婚1994年《花城》第二期什麼是愛情1994年《江南》第三期美人失蹤1994年《作家》第三期小莫1994年《大家》第三期民豐里1994年《啄木鳥》第四期肉聯工廠的春天1994年《收獲》第五期橋邊茶館1994年《青年文學》第七期一個叫板墟的地方1994年《青年文學》第七期一朵雲1994年《山花》第十期飼養公雞的人1995年《鍾山》第一期那種人(二篇)1995年《花城》第三期種了盆仙人掌1995年《特區文學》第三期十八相送1995年《芙蓉》第四期把你的腳捆起來1995年《上海文學》第五期蝴蝶與棋1995年《大家》第五期三盞燈1995年《收獲》第五期親戚們談論的事情1995年《大家》第六期玉米爆炸記1995年《長江文藝》第七、八期花生牛軋糖1995年《湖南文學》第七、八期流行歌曲1995年《廣州文藝》第八期棚車1995年《東海》第九期小貓1995年《東海》第九期犯罪現場1996年《花城》第一期霍亂1996年《天涯》第一期公園1996年《作家》第一期表姐來到馬橋鎮1996年《萌芽》第一期聲音研究1996年《收獲》第二期紅桃Q1996年《收獲》第三期新天仙配1996年《收獲》第三期灼熱的天空1996年《大家》第五期世界上最荒涼的動物園1996年《山花》第六期兩個廚子1996年《收獲》第六期天使的糧食1996年《北京文學·精彩閱讀》第十一期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1997年《收獲》第一期海灘上的一群羊1997年《上海文學》第三期神女峰1997年《小說家》第四期八月日記1997年《雨花》第九期他母親的兒子1997年《雨花》第九期小偷1998年《收獲》第二期過渡1998年《人民文學》第三期人造風景1998年《十月》第五期開往瓷廠的班車1998年《花城》第六期群眾來信1998年《收獲》第五期向日葵1999年《大家》第一期拱豬1999年《上海文學》第一期古巴刀1999年《作家》第一期水鬼1999年《收獲》第一期巨嬰1999年《大家》第二期你丈夫是干什麼的1999年《大家》第三期新時代的白雪公主1999年《大家》第四期肉身凡胎的世界1999年《東海》第五期獨立縱隊1999年《大家》第五期奸細1999年《大家》第六期天賜的親人1999年《青年文學》第八期大氣壓力1999年《人民文學》第十期馴子記1999年《鍾山》第四期(參考資料:蘇童文學年譜 )
2000年以後創作 作品題目發表年份所發期刊一棵歪歪斜斜的樹2000年《短篇小說》第一期露天電影2000年《科技致富向導》第一期遇見司馬先生2000年《鍾山》第五期白楊和白楊2000年《作家》第七期七三年冬天的一個夜晚2000年《天涯》第七期桂花連鎖集團2000年《收獲》第二期傘2001年《收獲》第一期女同學們二三事2001年《花城》第四期小舅理生2002年《山花》第七期點心2002年《書城》第十期白雪豬頭2002年《鍾山》第一期人民的魚2002年《北京文學》第九期茨菰2007年《鍾山》第四期香草營2010年《小說月報》第八期(參考資料:蘇童文學年譜 ) 大概由於蘇童少年時期的多病孤獨,造成了他心理的壓抑,蘇童對童年的這種壓抑尋找的突破口,就是在作品中表達對死亡、暴力、病態的描寫。在蘇童以「香椿樹」街為背景創作的《少年血》小說集、《城北地帶》以及《刺青時代》里無不彌漫著這種病態。
正因為孩子是旁觀者,所謂意識形態是干凈的,對時代的細節記憶比參與者更加清晰。特別原始的生命,沒有什麼意識形態的負擔,對事物的本質會有直覺,那種東西值得保存,值得追尋,是難以訓練的。
「童年視角是我小說里一直運用的,是我最原始的小說創作的契機,是碎片式的東西,對我來說是感知生活的途徑或角度。不是通過社會學的意識,不是通過成年人的世界觀,更不是刻意模仿孩子的眼睛,我是比較相信童年記憶保留到現在還在腦子里一亮的,是有價值的東西,更接近我所理解的小說生產方式的真諦。我覺得直覺很重要。」
正是童年的所見所聞,讓蘇童「少年老成」。當他開始寫作時,意識到這是多麼重要的財富。也因此,蘇童認為「童年生活其實一直在我們身上延續甚至成長」,並把童年生活視為他寫作的最大秘密。他說:「我認為熱愛也好,憎恨也好,一個寫作者一生的行囊中,最重那一隻也許裝的就是他童年的記憶。無論這記憶是灰暗還是明亮,我們必須背負它,並珍惜它,除此,我們沒有第二種處理辦法。」 蘇童擅長刻劃女性形象,「紅顏薄命」的古訓,在蘇童手裡特別富有韻味。在他看來,也許「女性身上凝聚著更多的小說因素」,蘇童筆下的女性那種絕望、凄苦、孤寂,沉重得令讀者深感壓抑與窒息。小說《妻妾成群》中描述了頌蓮由一個女學生變成大戶陳家四姨太,漸漸溶入陳家大院的爭風吃醋中,目睹陳家女人的一個一個的悲慘命運,最終連自己也變成了瘋子。《紅粉》中的秋儀和小萼由「茫茫世界難以改變」的姐妹關系,因為一個男人而變成不共戴天的仇人。《婦女生活》中的嫻,錯誤的把解放自己的使命寄託在一個主導她的男人身上,以至於在男人短暫的溫情中走完了自己心酸而坎坷的一生。《茨菰》中被家人要求「換婚」的女孩,在經歷過城裡生活之後,還是無奈地回到農村,嫁給了當初要嫁的那個患有羊癲瘋的丈夫……
這些角色有類似的心性,同樣的命運。一直以來,蘇童被譽為「最了解女人、最擅寫女性的男作家」。
其實,蘇童對女性的了解基本上都來自對童年觀察與感受的回憶與思考。書中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各種各樣女人的身影隱現其間。她們有評彈家、教師,也有裁縫、小販等底層人物。這些人物成為蘇童寫作的重要財富。 新歷史主義認為,歷史是人類對歷史的「書寫」,是由檔案或文本組成的東西。因為這樣的「書寫」,歷史就打上了濃厚的個人色彩,其客觀性必然受到質疑,甚至歷史就是表達不同集團利益的話語。因此,歷史不但不是對歷史事件的真實記錄,反而與文學一樣總體上也是虛構。緣於這樣的理解,新歷史主義小說所描寫的歷史都是小說家們虛擬或假想的歷史,或者說他們把筆下的生活披上了一件「歷史」的外衣,即使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在作品中往往也只是一些無關緊要的點綴。
蘇童長篇小說《我的帝王生涯》里所寫的燮國宮廷,就是他「隨意搭建的宮廷」,所寫的故事也是他「按自己喜歡的配方勾兌的歷史故事」。在這里,歷史僅僅是一件外衣,一個襯託人物表演的布景,他的目的是以歷史為道具,描寫、探索人性中復雜的方面 。
現任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陳思和認為蘇童的《妻妾成群》是「新歷史小說」最精緻的作品之一。他這樣評論該小說的藝術特色:「由『一夫多妻制』生成的封建家庭內部互相傾軋的人生景象及相應的生存原則,是這篇小說的核心意念。由於整個小說基本上是以頌蓮的單一視點來敘事,蘇童因而得以施展了他那種非常細膩精微的文字魅力,他極善於捕捉女性身心的微妙感受,在生存景象的透視中融入深邃的人性力量。」 小說的主題意象
蘇童的大多數小說雖然選擇的是古老的中國化的素材,但擺脫話本小說懲惡揚善的敘述目的,放棄因果輪回、善惡有報的敘事倫理,是蘇童賦予老故事的新內涵。
蘇童小說先鋒性最顯著的表現形式為,小說的主題意象。蘇童小說的主題意象,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特點,他以個性化的主題話語,替代了傳統小說的主題話語。其小說的主題意象主要可概括為一下幾個形式:1、精神的還鄉和現實的逃亡。從《香椿樹街的故事》到《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再到現實生活中的世俗男女,到處都可以看到逃亡者的形象。不管是城市或是鄉村,現實或是歷史,這些只是蘇童小說的背景不同而已。他一直用兩幅不同的筆墨書寫著人生,城市的猙獰和鄉村的溫柔重疊更替,他總是不斷地徘徊在城鄉之間,並在努力地尋找生命中的某種東西。2、人性的暴力和溫情。在蘇童很多小說里,人性不再神聖而光輝,而是一種罪惡和麻木;人的生命過程不再和諧完美,而是一種滯重和殘缺。《我的帝王生涯》中的黃埔夫人和瑞白,《武則天》中的武後,《城北地帶》和「香椿樹街」中許多的市民人物,都可以看到人性的惡與卑賤。3、死亡關懷和生命意識。蘇童在小說中通過寫生命的萎縮、扭曲、躁動來激起重塑民族靈魂的願望。
意象的極致發揮
意象的運用,是「先鋒派「小說的特點之一。蘇童在小說中,它把作為一種特殊的載體,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生活獨特的領悟和審美觀念。他的意象創造極具表現力和創造性,這使他的小說總是帶著很多神秘、奇幻的色彩和供讀者思考的意蘊。在」香椿樹街「系列中,河與街這兩個意象,幾乎在所有小說中都出現過。意象的創造,使蘇童的小說表現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產生了如夢幻、傳說、神話一樣深邃的玄秘的本性意味。小說中這些意蘊總是牽動著人物的命運,暗示著作者對生命和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