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卻在安慶得到發揚,那為什麼不改名字呢
安慶才是中國的黃梅戲的大本營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劇之一,除京劇拔得頭籌,包括黃梅戲、越劇、豫劇、平劇在內的基本差不多。黃梅戲的起源問題主要是湖北黃梅與安慶地區在爭,其實黃梅與安慶的宿松、太湖、潛山、懷寧、桐城山水相連,黃梅戲就誕生在這一帶,有什麼爭議的,這一帶梅雨季節長,最早就叫黃梅調,後來嚴風英、王少舫的巜天仙配》、《女附馬》叫響全國,才稱為黃梅戲。名字這樣響,有必要改名字嗎?而且大伽名角都在這一帶:桐城的嚴風英、懷寧的黃新德、太湖的馬蘭、潛山的韓再芬,還有麻綵樓、胡暇玲等都是這一帶人,這一帶既是發源地又是發揚光大之地,安慶才是中國的黃梅戲的大本營。
黃梅戲源於安慶總之,黃梅戲源於安慶,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至於戲名,就好比人名,不過是符號而已,叫啥不行?黃梅戲也叫過「懷腔」,也叫過「懷調」,「黃梅戲」只是它的名稱之一而已。最終怎麼叫,約定俗成罷了。
② 黃梅戲發源地在哪裡
黃梅戲發源地在湖北黃梅。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黃梅戲的起源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黃梅縣地處長江北岸,有「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之說,自然災害頻繁,水災更為突出。頻繁的災害,迫使黃梅人紛紛學唱黃梅戲,以適應災年逃水荒、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這就大大促進了黃梅戲由山區向江湖平原地區的發展,向鄂贛皖毗鄰地區的輻射。
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後,至此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
③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演員是誰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演員是石聯星。1949年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影片《趙一曼》,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戰士趙一曼的英雄形象。
石聯星先後在北京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北京電影學院教表、導演課。尤其是她創造的趙一曼的形象,轟動了新中國,曾給予億萬人民群眾以巨大的鼓舞。
在1950年第五屆國際電影比賽大會上,《趙一曼》受到熱烈歡迎,石聯星也因此榮獲了「優秀表演獎」,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爭得了榮譽。1950年至1960年參加北影,擔任演員,電影學校教員等職務。
人物經歷
石聯星1914年6月1日生於湖北黃梅縣,1932年參加革命,1938年參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劇二隊(疑誤,據顏一演《在救亡演劇二隊的日子裡》中全體隊員名單,其中沒有石聯星)。
同年,參加抗敵演劇二隊,1940年在廣西擔任廣西省立藝術館教員。1941年至1944年進入新中國劇社擔任演員。1945年進入延安魯藝。
1945年至1946年擔任華北聯大戲劇系教員。1948年參加河北石家莊宣傳部工作,1948年7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④ 黃梅戲真正的發源地在哪是安慶嗎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黃梅戲前身即採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後稱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於清道光年間。
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綉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發展於安徽,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後,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
1920年的安徽《宿松縣志》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
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詞兩大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多用「襯詞」如「呼舍」、「喂卻」之類。
有「夫妻觀燈」、「藍橋會」、「打豬草」等;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於大段敘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有「梁祝」、「天仙配」等。
現代黃梅戲在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常用於大段抒情、敘事,是正本戲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專戲專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
創造了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黃梅戲以高胡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以其它民族樂器和鑼鼓配合,適合於表現多種題材的劇目。
優秀劇目:
1、《女駙馬》
此劇系安慶市著名劇作家王兆乾根據民間藝人口述的傳統戲《雙救舉》重新創作而成,並在1958年首演,獲得巨大成功。
1959年由著名藝術家嚴鳳英主演的彩色戲曲片《女駙馬》再次引起轟動。1986年安慶市黃梅戲劇團再度排演此劇,由優秀青年演員韓再芬等主演。
同年,此劇拍攝成四集戲曲電視連續劇,播出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並於次年獲第五屆大眾電視金鷹獎。
《女駙馬》的故事情節為:馮素貞與李兆廷自幼相愛,由母親作主訂親。後來李家衰落,素貞母也去世。素貞繼母嫌貧愛富,竟逼李兆廷退婚。
素貞被逼女扮男裝進京尋兄馮少英,又冒李兆廷的名字應試。不料竟中狀元,被招為駙馬。洞房之夜素貞將真情告訴公主。
皇帝迫於形勢只好赦免素貞,命李兆廷頂狀元之名並與素貞完婚。公主也與改名做了八府巡案的馮少英成親。根據此故事拍攝了戲曲電影《女駙馬》《雙鳳奇緣》和電視劇《新女駙馬》等。
2、《羅帕記》
陳賽金嫁時陪有祖傳寶物金絲九龍羅帕。婚後一年,王科舉赴京趕考,陳老尚書特追管家姜雄陪送前去。在花亭餞別之時,姜雄卻趁機將羅帕盜去。
赴京途中投宿雙合鎮。姜雄調戲店姐,露帕引誘,謊說陳賽金與他有私情。並贈為羅帕以為信物,店姐不受其誘,姜雄事敗逃走。店姐立即將其情告訴王科舉。
科舉怒返回家,令陳賽金取出羅帕寶,果見空盒無帕,盛怒斥妻,賽金雖已經身懷六甲,王亦將其趕出府門,並暗送休書與陳老尚書,害得賽金以遭父逐。
賽金走途無路野地生子,恰又飄流至雙合鎮。遇見店姐,店姐熱情體貼地收留了這患難中的母子,並將其子撫養成人。
陳賽金亦為富人幫工,掙得銀錢供子求學,盼望兒子將來掙得功名好洗清她這不白之冤。十八年後,王科舉父子同科。
科舉又恰子錦龍治下為官,雙合鎮再演戲文。陳賽金冤情暢訴,王科舉悔恨難生,王錦龍代母洗冤,最後在店姐的撮合下,全家團聚。
⑤ 邵氏電影是怎麼回事,現在還有嗎
沒有了,邵氏電影已經於2011年11月28日結束了。
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
(5)黃梅縣電影院圖片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並將之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進入50年代後期,由於電懋的成立,香港電影業競爭越發激烈,「邵氏父子」的小成本製作策略已無力招架新挑戰。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縮電影製作的業務,轉而大量收購戲院及從事地產業。
1957年邵逸夫從南洋來到香港,那年他已年屆五十,因不滿二哥作為,想接掌製片業務,以穩定片源,兄弟倆最終決定在業務上分道揚鑣。
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標識與兄長的「邵氏父子」的不同。自此,「邵氏父子」只經營戲院及影片發行,「邵氏兄弟」則主管製片業務。
⑥ 羅田縣是哪個省哪個市的 面積和總人口多少
1、羅田縣是哪個省哪個市的,黃岡市。湖北羅田縣所屬地區湖北省黃岡市,地理位置為湖北省東北部,羅田縣面積和總人口多少?面積2144km2,下轄地區10個鎮、2個鄉,著名景點有羅田天堂寨、九資河風景區、匡河觀音山,地區生產總值145.59億元(2020年),人口473195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羅田縣是鄂東最早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地區之一,是大別山核心景區、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所在地,因1月27日檢測出一例密接人員初篩檢測呈陽性引起關注;
2、羅田縣是哪個省哪個市的消息一,羅田縣始建於公元523年,縣境南北長105公里東西寬54.7公里,大別山南部,東接英山,西與團風、麻城相鄰,南臨浠水,北與安徽金寨接壤,主要景點天堂寨、薄刀峰、九資河、天堂谷、三里畈溫泉、天堂湖。截至2019年,羅田縣轄10個鎮、2個鄉,三里畈鎮,勝利鎮,九資河鎮,白廟河鎮,大河岸鎮,大崎鎮,河鋪鎮,匡河鎮,駱駝坳鎮,鳳山鎮,平湖鄉,白蓮河鄉,政府駐地鳳山鎮;
3、羅田縣是哪個省哪個市的消息二,湖北羅田縣屬於黃岡市,又叫鄂東明珠、水岸都市,地理位置在長江中游北岸,下轄地區1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7個縣,分別是黃州區、麻城市、武穴市、團風縣、浠水縣、羅田縣、英山縣、蘄春縣、黃梅縣、紅安縣。黃岡市人民政府駐黃州區七一路8號著名景點有東坡赤壁、青雲塔、遺愛湖、橫崗山、龜峰山、五祖寺,市委書記張家勝,市長李軍傑,2020年,黃岡市實現生產總值2169.55億元;
4、羅田縣是哪個省哪個市的消息三,1月27日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新增一例無症狀感染者。湖北黃岡市羅田籍的方某某是杭州慧而特公司操作線上的員工,於1月25日從杭州坐私家車返回羅田,與該公司一確診病例在同一車間工作,27日起羅田縣為縣城區及鳳山鎮21個村的所有居民核酸檢測工作。羅田縣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告,所有居民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所有網吧、電影院等公眾文化活動場所一律暫停營業。
⑦ 黃梅戲的故鄉在哪
湖北黃梅。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黃梅縣電影院圖片擴展閱讀:
黃梅戲的開山鼻祖:
邢綉娘(1749-1818),本名邢秀蓮,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孔壟鎮邢大墩,是黃梅戲的開山鼻祖 。
邢綉娘是清乾隆年間鄂贛皖三省黃梅戲代表人物,也是黃梅戲從民間小戲發展成高台大戲的奠基人。
雖然黃梅戲起源於黃梅是國家有定認的史實,但並不廣為人知,不少國人認為黃梅戲是安徽省的地方戲。
還有人認為黃梅縣隸屬安徽省。以至於有「安徽唱響了《天仙配》,湖北丟掉了黃梅縣」的說法。《黃梅戲宗師傳奇》,通過邢綉娘這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講述了黃梅戲的起源過程。
生於黃梅縣孔壟鎮邢大墩的邢綉娘,是清乾隆年間鄂贛皖三省黃梅戲代表人物,也是黃梅戲從民間小調發展成高台大戲的奠基人,乾隆皇帝曾御賜為「黃梅名伶」,堪稱一代宗師。《黃梅戲宗師傳奇》,正是演繹邢綉娘追求黃梅戲事業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說嚴鳳英是黃梅戲的皇後的話,那麼,邢綉娘便是黃梅戲的皇太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梅戲
⑧ 黃梅戲的發源地是湖北黃梅嗎發展地是安徽嗎
人民日報: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地區黃梅時節上山採茶唱的獨特戲曲唱腔「懷腔」與地名無關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市,一代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就是安徽省安慶人。黃梅戲與湖北省黃梅縣並無關聯,並且黃梅戲一直用安徽省安慶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於安慶地方黃梅時節採茶歌曲。大部分黃梅戲演員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與安徽方言差異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黃梅縣地名虛構起源歷史以爭奪黃梅戲文化遺產。黃梅戲最初在湖北並沒有太大知名度,後來湖北看到安慶黃梅戲演員拍攝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出名了,就籌建了湖北的黃梅戲劇院,但都是從安徽請的黃梅戲演員過去教他們唱,第一批就是從安慶請人過去援建。全國唯一的黃梅戲藝術節是在安慶舉辦的「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來過安慶的人都知道,安慶人說話婉轉動聽唱黃梅戲最正宗。黃梅戲文化深深植根於安慶人的血液和細胞中。
黃梅戲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從孕育、成形、發展、壯大,至今已走過兩百年的時光。但是,對於這一重要的地方戲曲劇種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最近安徽省專家通過田野考察和資料研究,提出了新說法,認為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此說推翻了流傳較廣的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傳統說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兩級宣傳部門的支持下,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以《黃梅戲的起源與發展》作為學術課題,聘請多位多年從事黃梅戲藝術研究的專家學者,對黃梅戲起源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調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過7個月的田野調查,對民歌、時調、鼓書、燈戲、佛道音樂、青陽腔、高腔、彈腔等音樂進行調查和取樣錄制,調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蘇、陝西五個省區,采訪對象達413人,收集民歌3000餘首,錄制音像達900多分鍾。
參與此項調查的安徽黃梅戲研究者王秋貴說,黃梅戲的語言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聲腔以安慶民歌為基調,黃梅戲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黃梅戲誕生之前就已經在安慶地區流行。此次田野調查的一個重要發現是,遠在千里之外的陝西省南部商洛地區,居住著許多清朝康、雍、乾時期從安慶各縣遷過去的移民。他們早就失去了與家鄉的聯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陸續尋宗認祖。盡管遠隔千里,但他們至今還操持著安慶方言,還傳唱著200多年前從老家帶過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經成為黃梅戲的聲腔。比如商南《十二時會姐歌》無論是音樂還是唱詞與安慶的《探姐》如出一轍。此外,商南的《偷情歌》與安慶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難猜》與安慶的《手拉槐樹望郎來》等也存在明顯的對應關系。王秋貴說,這說明黃梅戲的聲腔不是外來的,而是起源於安慶本地。
據課題組成員介紹,通過調查,他們發現黃梅戲的音樂95%來自安慶地區已經流傳的民歌、花鼓戲、道情、彈詞、高腔和徽調,而安慶地區當時又是民間戲曲的中心,這也佐證了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
此外,課題組通過對安慶方言與黃梅戲音樂的關系進行考察也發現,安慶方言與湖北黃梅方言的平仄關系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課題組在報告中認為,安慶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語音平緩,很少出現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決定了黃梅戲唱腔的波紋形狀流暢,黃梅戲被觀眾稱道的特色:易懂、易學、易唱,和安慶方言存在因果關系。
此前戲曲學術界一般都認為黃梅戲是清末湖北黃梅縣水災難民在流浪過程中帶入安慶地區的,災民傳唱的湖北採茶調與安慶民間小調和其他戲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黃梅戲。但安徽戲曲研究者在查閱目前可見的所有關於黃梅戲的文史資料和田野調查中,都沒有發現有關湖北採茶調在安慶傳播的過程和事件。在調查報告中,安徽學者認為,湖北黃梅縣發大水的時候,地處下游、地勢更為低窪的安慶地區也是汪洋一片,難民想經過皖河流域各縣進入安慶城內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災民沿途傳播採茶音樂的路線圖不能成立。
也有專家指出,當前能夠證明黃梅戲起源的文獻證據還很缺乏,此次調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記載黃梅戲的資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報》上的一則報道,證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慶北門集賢關一帶每年都有「黃梅調小戲」上演。戲曲史專家廖奔說,缺乏文獻記載是地方戲曲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因此建議下一步要擴大文獻的搜尋范圍。
安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愛軍表示,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一張文化名片,弄清楚黃梅戲的起源對於更好地研究地方戲曲的誕生、發展的規律,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一民族藝術瑰寶都具有重要意義。
附錄:1879年10月14日上海 《申報》首次報道了安徽省安慶市集賢關外每年演出的黃梅調小戲(簡稱黃梅戲),這是歷史文獻記載的關於安慶地方戲曲黃梅戲的首次報道!。當時的學者程演生(天柱外史氏)在其專著《皖優譜》(1939年,世界書局,上海)中指出,安慶黃梅調小戲不能用於酬神,並被禁演,而且是安徽省的專屬,即「他省無此戲也」。這些都是真實文獻資料記載關於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的記載。而所謂的「黃梅戲鼻祖」湖北邢綉娘則是則是小說和電視劇中的人物,在真實文獻中並沒有記錄。
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起源於安慶地區
⑨ 黃梅縣人民政府的現任縣長副縣長簡介及分工
馬艷舟,男,漢族,湖北省團風縣人,生於1968年7月,1990年7月參加工作,1994年6月入黨,大學學歷。1990年7月至1997年4月在黃州市計委工作;1997年4月至1999年3月任黃州區計委國地科科長;1999年3月至2002年5月任黃州區委組織部幹部科科長;2002年5月至2003年11月任黃州區陶店鄉黨委副書記、鄉長;2003年11月至2010年12月任黃岡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黨工委委員;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任中共黃梅縣委副書記;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任中共黃梅縣委副書記、黃梅縣人民政府代縣長;2011年3月至今任中共黃梅縣委副書記、黃梅縣人民政府縣長。
分工: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主管經濟、財稅、編制、監察、審計工作。
龔家雄,男,漢族,黃梅孔壟鎮人,1973年12月出生,1993年7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黨校大學學歷。1993.07--1994.01任黃梅縣五祖鎮幹部;1994.01--1996.09任黃梅縣五祖鎮團委書記;1996.09--1997.01任黃梅縣五祖鎮組織幹事;(1996.09—1996.11黃岡市委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1997.01--1998.03任黃梅縣五祖鎮黨委組織委員;1998.03--2000.05任共青團湖北黃梅縣委副書記;(1999.09—1999.11黃岡市委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2000.05--2002.12任共青團湖北黃梅縣委書記;(1999.09--2001.12 湖北省委黨校法律專業學習)2002.12--2003.05任黃梅小池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03.05--2004.08任黃梅縣小池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兼小池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2004.08--2005.02任黃梅縣小池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兼小池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2005.02--2006.11任黃梅縣停前鎮黨委書記、鎮長;2006.11—2007.03換屆待安排,當選為黃梅縣第十二屆縣委委員;2007.03—2008.05任黃梅縣政府黨組成員、縣政府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2008.05--2009.12任九江長江大橋公路橋管理局副局長、黃梅縣政府黨組成員、縣政府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2009.12--2011.11任黃梅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2011.11至今任黃梅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2012.04-2012.07省委年輕幹部成長工程中青班學習)。
分工:負責縣政府常務工作。分管項目建設、旅遊經濟、信訪、社會穩定、應急管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金融、保險、稅收、物價、統計、政府法制等方面工作。分管縣政府辦公室、縣金融辦、縣發展和改革局、縣「兩型」辦、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公務員局)、縣國稅局、縣地稅局、縣民族宗教旅遊局、縣信訪局、縣統計局、縣物價局、縣糧食局、縣行政服務中心、黃岡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黃梅辦事處、縣招標投標監督管理局(縣招標投標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縣經管局、縣政府法制辦、縣志辦、縣行政學校、縣人行、縣銀監辦、縣工行、縣農行、縣中行、縣建行、縣農發行、縣信用聯社、縣郵政銀行、縣人保財險公司、縣人壽保險公司、縣太平洋人壽保險公司、縣太平洋財產保險公司。協助縣長分管縣編委辦、縣財政局、縣國資局、縣農發辦、縣綜改辦、縣監察局、縣審計局。聯系黨群、人大、政協、軍隊、武警、法院、檢察院和九江大橋公路橋管理局工作。
唐志紅女,漢族,重慶人,生於1972年1月,大學學歷。1990.9至1994.7西南政法大學學習;1994.10在麻城市司法局工作;1999.12月任麻城市政府法制辦副主任;2005.12任黃岡市檔案局副局長,2006.11任黃梅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分工:負責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廣播電影電視、體育、血防、外事僑務、對台、檔案等方面工作。分管縣教育局、縣文化局(新聞出版局)、縣衛生局、縣廣播電影電視局、縣體育局、縣科技局(知識產權局)、縣檔案局、縣外事辦、縣地震辦。
熊寶林,男,漢族,湖北黃梅人,生於1964年11月,1983年10月參加工作,1988年6月入黨,本科學歷。1983年10月至1984年09任黃岡軍分區戰士;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任信陽陸軍學院學員;1986年7月至1989年10月任41集團軍123師機要科參謀;1989年10月至1990年10月任鄂西軍分區機要通信參謀;1990年10月至1991年9月任鄂州軍分區機要通信參謀;1991年9月至1993年7月任鄭州電子技術學院學員;1993年7月至2002年3月任黃岡軍分區參謀;2002年3月至2003年2月任紅安縣人武部副部長;2003年2月至2006年1月任黃梅縣人武部副部長;2006年1月至2006年3月任黃梅縣人武部部長;2006年3月至2010年8月任中共黃梅縣委常委、縣人武部部長;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退伍在家待安置;2011年1月至今任黃梅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分工:負責工業經濟、外經外貿、安全生產、交通、招商引資、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葯品監督、煙草管理、鹽業管理、電力等方面工作。分管黃梅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縣經信局、縣工業經濟聯合會、縣招商局、縣商務局、縣交通運輸局、縣安監局、縣工商局、縣質監局、縣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縣供銷社、縣煙草局、縣鹽業公司、縣供電公司、縣電信公司、縣郵政局、縣移動公司、縣聯通公司、中石化黃梅分公司、中石油黃岡分公司黃梅片區。
許正清,男,漢族,湖北蘄春人,生於1966年10月,1984年7月參加工作,1993年6月入黨,黨校大學畢業。1984年7月至1991年7月在蘄春縣實驗小學任教;1991年7月至1993年3月在蘄春縣委宣傳部工作;1993年3月至1994年9月任蘄春縣委宣傳部理論科副科長;1994年9月至1997年1月任蘄春縣委宣傳部宣傳科長;1997年1月至1999年2月任蘄春縣大同鎮黨委副書記、鎮長;1999年2月至2004年2月任蘄春縣大同鎮黨委書記;2004年2月至2007年6月任蘄春縣廣電局總支書記、局長;2007年6月至2010年8月任蘄春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廣播電視局局長;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任蘄春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廣播電影電視局局長;2011年1月至今任黃梅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分工:負責農業、農村、民政、防洪救災、移民、扶貧開發、人口和計劃生育等方面工作。分管縣農辦、縣農業局、縣林業局、縣水利局、縣民政局、縣殘聯、縣老齡辦、縣防辦、縣移民局、縣水產局、縣農機局、縣畜牧獸醫局、縣氣象局、縣扶貧辦、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局、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協會;協管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黃擁華,男,漢族,1977年10月生,湖北羅田人,199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4年7月參加工作,湖北省委黨校法學專業畢業,黨校研究生學歷。1991.09 - 1994.07麻城師范學校普師班學習;1994.07 - 1999.10任羅田縣雙鳳坳中學、城西小學教師;1999.10 - 2003.02任共青團羅田縣委辦公室科員;(期間:1998.09—2001.06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應用文專業學習;1999.09—2002.06 湖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2003.02 - 2005.11任共青團羅田縣委副書記;2005.11 - 2006.11任共青團羅田縣委書記;2006.11 - 2009.07任羅田縣駱駝坳鎮黨委書記、鎮長;(期間:2006.09—2009.07 湖北省委黨校法學專業學習)2009.07 - 2011.10任黃岡市審計局副局長、黨組成員;2011.10 -2011.12任黃梅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中共黃梅縣第十三屆縣委委員。2011.12至今任黃梅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分工:負責城鄉建設、城市管理、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人民防空、城市投資、園區建設、公安、司法等方面工作。分管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綜合執法局、公安局、司法局、縣國土資源局、縣礦管局、縣環保局、縣人防辦、縣房產局、縣規劃局、縣城市投資管理中心(縣綜合投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