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嵩山路河南工業大學附近有不錯的電影院嗎謝謝
您好,學校附近沒有電影院,校內有個,你肯定也不會去看,中原路秦嶺路交叉路那個萬達廣場裡面有個電影院,然後就是火車站二七那邊了
2. 你最想看的老電影是哪部
很多老電影都是經典。而我最愛看的是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至今都還記得裡面的台詞,音樂。每每重復看過都會激起燃燒的英雄夢想和少年時光。 影片開始就想起那段氣勢宏大的音樂,然後一座美麗的城市。以德國軍官的對話為開場白:我一來的這個城市就在尋找瓦爾特。那誰是瓦爾特呢?瞧,這座美麗的城市,她就是瓦爾特!然後音樂再次想起,英雄瓦爾特出場了。
至此,英雄就是瓦爾特,瓦爾特就是英雄。正義勇敢,機智勇猛。他和他的戰友們用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譜寫了一曲保衛祖國的贊歌。這其中所有的英雄人物不僅英勇善戰,還非常機智幽默。電影台詞也非常經典,至今難忘。還記得那句嗎?當敵軍問吉斯那個沖鋒槍是什麼時,這個瓦爾特的戰友吉斯卻擺出一副沒事人的態度說:是放大機。哈哈,只是這個吉斯是一個照相師身份。這時,觀眾們笑了。在這場保衛戰中,我們看到了英雄們的樂觀精神,無畏精神。一出好戲,跌宕起伏,精彩連連。隨著美妙的樂曲和英雄們的節節勝利,薩拉熱窩這座美麗的城與英雄們如一副圖畫烙印在了觀眾心裡。
還記得那句嗎?空氣在顫抖,彷彿天空在燃燒。暴風雨就有來了。當和平鴿飛起的一瞬間,英雄用鮮血捍衛了祖國的尊嚴。美麗的薩拉熱窩恢復了寧靜。夕陽中,瓦爾特和戰友們依然背著搶走在崎嶇的山路上。英雄們的背影融在夕陽中。電影結束了,為了保衛祖國,保衛薩拉熱窩,戰斗繼續著。瓦爾特繼續著。
最近迷上了武俠片,比如《龍門客棧》。
1967年,香港著名武俠電影導演胡金銓執導拍攝了一部《龍門客棧》,武俠之風再一次刮進觀眾心中。說起《龍門客棧》,可能現在很多朋友們比較熟悉的是徐克導演的《新龍門客棧》,今天說的這部是1967年胡金銓導演的《龍門客棧》。
影片以明朝中期為時代背景,大太監曹少欽朝中得勢之後因忌憚兵部尚書於謙,便設計陷害「欲迎外藩」罪,於謙被處死,於家子女被押送龍門充軍。
曹少欽想著睡到半夜被尿憋醒,久久不能入睡,心日後會不會被於謙後人報復,還是斬草除根免得夜長夢多。
於是派人准備半路截殺,途中被於舊部下朱驥阻攔。曹又派倆心腹皮紹棠和毛宗憲趕往出關的必經之路龍門客棧攔截。
等兩人相繼入住客棧後一位俠士蕭少鎡來到客棧,兩人的手下看見了,這蕭少俠在這可能會壞了我主之事,就想將其趕走。哪知道蕭少俠武功高強,不是那麼好趕走的,期間還將准備行刺他的一個手下殺了。
接著朱驥、朱輝兄妹兩人也來到了客棧,這兩人也是武林高手,那說為什麼高手都到這來呢?原來是客棧吳老闆為救忠良之後,專門找人幫忙在龍門客棧對付大太監的追殺。這蕭少俠和朱驥、朱輝兄妹都是他請來幫忙的。
另一邊皮紹棠還尋思著收買蕭少俠,幫他對付這一幫人。他哪知道吳老闆的安排啊,蕭少俠面對皮紹棠也是非常客氣:「滾!」下可把皮紹棠給激怒了,兩人就打在了一起,他哪是蕭的對手啊,三下兩下就解決了,毛宗憲上前幫忙,三步上去,一步就下來了。皮紹棠一看,死了!撒開腿就跑啊,邊跑邊喊:「不得了啦,殺人了!趕快報官啊!
這時,於謙子女到達客棧,吳老闆同幾人把事情捋了一遍。得知大太監武功奇高,幾個聯手可能都打不過,於是決定先避開再商議,收拾收拾行李走了!
曹少欽大隊人馬來到龍門客棧,面對空無一人的客棧不住的納悶:「我記得這是客棧啊,難道我記錯了?」旁邊手下過來說:「公公,估計啊他們聽見您的名字跑了,一聽「大太監」就聞風喪膽了,您看您這多完美!」曹少欽拍了手下一巴掌:「完美個屁,我從進宮那一刻就已經不完美了。」曹少欽使出撒尿的勁喊出一聲:「追!」
大隊人馬追至半路途中於眾人相遇,幾人叉招換式打在了一起。打了半天幾人心裡都吃驚,沒想到這太監武功這么高。但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打著打著曹少欽的哮喘就犯了,哎呀,這把太監難受的呀,幾人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一下子就把曹少欽給殺了。
大反派死了,故事也就進行的差不多了,幾人同於家子女歸隱山林。完!
飾演於家長女於欣的演員徐楓,正是1971年上映的《俠女》女主角楊惠貞,《龍門客棧》是她的銀幕處女作。
導演在影片的配音上也是煞費苦心,甚至用上了京劇的節奏配合武打的動作,在音響設備不那麼齊全的年代,一段一段的現場配合著完成拍攝。
在看過影片之後都表示《龍門鏢局》為武俠片開創了另一種模式,不論人物關系或者節奏的變化都讓觀眾看到了不同於邵氏的武俠之風。
喜歡武俠電影的朋友不要錯過這部《龍門客棧》。
看過經典電影很多,但要數出前三部最經典的電影。
第一位是日本電影《遠山的呼喚》,由高倉健扮演一個潛逃犯,在一個農場里為一名單身女場主做工人,後來發生了愛情。現實中高倉健因拍片而與女主角共渡餘生。故事簡單但意境絕美。該片共獲國際最高電影獎的嘎納電影節頒發最隹男主角、最隹故事情節、最隹音樂等共十一項最隹大獎。
第二部是可信度極高的美國電影《驚天大刺殺》,講述偵破肯尼迪被刺殺真相,電影中負責破案的檢察官用真名。檢察官發現肯尼迪被刺殺時的行車線路在前一天被忽然修改,而修改部份正是被刺殺的地段,負責總統保安的人員並沒有接到通知,仍在原有的線布防,新路段只有當地警察維持,而總統車隊嚴格規定車速不能低於20時速,車隊進入該路段的彎位必須20時速以下,肯尼迪正是在這彎位被路兩傍的左右狙擊手開槍射殺,其中一槍爆頭,牽開半邊腦骨,而驗屍報告只有一槍奪命,報告描述該槍先從左肩射入,向下穿過肺部後在再一百八十度的上再九十度橫行擊中頭部,當檢察官對驗屍報告產生質疑並要調查,原驗屍報告已換成新的,所有參與第一份驗屍報告的人員全部「意外」身亡,再對行車線改變作調查後得出一個令檢查官癱在椅上倒抽一口冷氣,知道自己面對的不是象黑手黨之類的組織,而是一個能攪動國家機器運轉的強大勢力。當案情結果直指四大軍火商的老闆聯手殺死總統(包括有波音與麥道),檢察官在辦公室准備簽發拘捕令的時候,接到電話,命令該案停止調查,檢察官馬上升任大法官,。當檢察官放下電話,馬上進來了兩人,接管該辦公室,並要求檢察官不得帶走東西並馬上離開,檢察官以座位上站了起來,頓了一下,對為首的來人說「這支鋼筆是我私人東西,可否帶走?「,那人也頓了一下點點頭,檢察官從桌面上慢鏡拿起鋼筆,筆下壓著4張空白拘捕令。
第三部也是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美國電影《江湖好漢》,講述4約十五、六歲的個發小,為首的一個在看著父親在家中被黑手黨打倒在地,發要對教父道謝,這4人後來組成了新的黑手黨,在多個黑手黨中左右逢源,包括欺負自己父親的黑手黨,最弱的時候還得投靠他,用了十五年時間,發展成最強大的黑手黨,當他真搗欺負父親的教父辦公室時後並說明他今天的成就因為那天的仇,教父問他要報仇為什麼等了十五年,他對教父說:「這十五年我很忙,今天才有空」,說完便把教父從約二十樓的窗戶扔了出去。
第二部和第三部國內都沒有上演過。
毛筍應邀答題埃及故事片《我們美好的生活》
劇情簡介:二個窮大學生同時愛上了一位姑娘,然後,她生病了,而且是當時很難治療的肺結核病。二位大學生為了給他們的女友治病,變買了身邊所有可以買錢的東西,但對高昂的醫葯費卻是杯水車薪,
無濟於事。而且二人仍深愛著他們的姑娘,令人感動是二人卻不是情敵。結局是姑娘為了不拖累他們,選擇了自殺。
五十年代末在復興中路長城電影院看的,至今難以忘懷。還有在延安中路滬光電影院看的印度故事片《二畝地》、《流浪者》和印度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章西女皇》及在八仙橋嵩山電影院看的香港電影,由夏夢主演的黑白故事片《絕代佳人》
老夫在五六十年代看的老電影還真不少,如:蘇聯電影《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夏佰楊》義大利故事片《警察與小偷》《偷自行車的人》法國喜劇片《勇士的奇遇》等等!不勝枚舉。
不請自來,樂哥分享一下最想看的一部老電影——《生活多美好》。
1946年上映的老電影,豆瓣評分9.2,足見有多經典。
樂哥看過不下三次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但是一直沒看過電影。
這是一部被評為「百年百部勵志電影榜首」的電影,也是杜魯門總統曾經極力推崇的電影。
該影片還被奉為「經商者的聖典」!
有位美國醫葯商人曾經說過:「越是把患者的生命看得比錢重要,越能從患者身上掙到錢。」
這部電影講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對於商人而言, 真正的財富,不是銀行里的存款,而是你的口碑與信譽!
劇情簡介 :因為叔叔的失誤,喬治的公司陷入了絕境。巨大的壓力之下,回想起生活對他的種種不公,內心崩潰,萬念俱灰,打算在聖誕節跳河自殺。
上帝知道喬治是個好人,於是,派了一位天使前去挽救他。天使讓喬治見識到了這個世界失去他之後,變得有多糟糕。驚慌失措的喬治,看著昔日美好的家園,如今滿目蒼痍,此時他才明白:世界在改變著他,他同樣也在影響著整個世界。
在天使的引導下,他又回到原來的世界,喜極而泣,重拾信心。曾經獲得過他幫助的人,在得知喬治公司遭遇困境後,紛紛慷慨解囊,幫他度過難關。影片撒花完結,完美落幕。
這是一部樂哥最想看的老電影,之所以沒去看,主要是怕反差太大,自己接受不了!
我們都知道,資本是「嗜血」的,超過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世間任何道德與法律。而童話永遠只是童話,樂哥見過有良心的商人,但是,沒有見過不喝血的資本。
1939年的老電影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一部傳世之作。
它獲得第12屆奧斯卡8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剪輯。它是名著改編的巔峰,迄今為止,無人翻拍。
兩位主演成就經典銀幕情侶。克拉克蓋博本人風流浪子氣質迷人,兼又演技精湛,演活了巴特勒。哪怕是80年後的今天再看,仍然男性魅力無窮。當時還是新人的費雯麗憑借天賜美貌(人家是真的)與演技,完美塑造了斯嘉麗,一舉成名。
影片長達四個小時,是真正的鴻篇巨制。演繹 歷史 氣勢恢宏,表達 情感 又盪氣回腸,是不可錯過的佳片。
每隔兩年就要翻出來看一看,常看常新。
我最想重看的電影好多,倒沙發一想,有一部一直在內心深處有點小甜蜜的電影闖了出來《曾經》,這部音樂片在我心裡留下了一點東西,不比朱茵在周星馳心間留下的那一滴淚輸。
《曾經》是約翰·卡尼編導的一部愛情音樂電影,由格倫·漢塞德,瑪可塔·伊爾格洛娃主演,該片於2006年7月15日在愛爾蘭上映。影片講述賣花姑娘(瑪可塔·伊爾格洛娃飾)與街頭音樂家(格倫·漢塞德飾)在愛爾蘭首府都柏林因音樂而結緣的浪漫愛情故事。
曾經,曾經擁有,曾經的短暫相遇,瞬間融合,然後又片刻分開,不過那又有什麼關系呢?總有一些溫暖長留心底那最深的角落。特別是在我們平庸的人們,朴實的生活做,很多這樣的曾經,我們深埋心間,特別是落魄時間,我們必須裝啞,但心中仍有火把,這些火把就是這些曾經的片段給我們的,當once這首歌的旋律起時,心暖了,眼濕了。
Here we are, a careful distance 我在這里,保持著審慎的距離
Here's my heart, what's left of it 我的心在這里,沒有留下什麼
In this town, I used to listen 在這個城市,我曾經經常聆聽
Once, Once, Yeah 一次,又一次,耶
I had hope, blind faith 我所希望的,永恆的諾言
had as much as you can take 已不亞於您所希望的
I'm only gonna let you kill me once 我不料竟會讓你傷害了我一次
I'm only gonna let you kill me then some 我不料竟會讓你傷害了我一次
I'm only gonna let you kill me 我不料竟會讓你傷害了我
Once, Once, Once, yeah 一次,又一次,再一次,耶
Once, Once, Once, yeah 一次,又一次,再一次,耶
Once, Once, Once, yeah 一次,又一次,再一次,耶
Once, Once... 一次,又一次。Ashes burn the morning after 灰燼燃燒後的醉宿
每一個類型的電影裡面都有一部值得你去看、去回憶、去追憶的經典。當過去幾十年,你還會念念不忘,我覺得,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不知道有沒有你想看的電影,還有好多電影的表現手法和這些電影的表現手法明顯不一樣,但是不知道叫什麼類型,比如一個事情用三四個鏡頭從不同的角度來表達類:黃渤的《瘋狂的石頭》。
還有好多類型,歡迎評論!
最想看的都是五,六,七,八十年代的電影,《偵察兵》《小兵張嗄》《地道戰》《洪湖赤衛隊》《野火春風斗古城》《江姐》《冰山上的來客》《羊城暗哨》《鐵道衛士》《奇襲》《南海風雲》《青松嶺》《南征北戰》《青春之歌》《五朵金花》《我們村的年輕人》《金光大道》還有樣板戲。百看不厭百聽不煩。
老片《平原游擊隊》,最感人的是,當鬼子欲點火燒死老秦爺,他孫子小寶撲上來狠狠咬松井隊長的手,松井大怒,一槍打死小寶子…李向陽抱起小寶子遺休,才發現他的可愛小手心緊緊握著李向陽留作友好念記的一發子彈!李向陽泣不成聲…我每次看到這里,總是淚水模糊…就是這么一個小不點的孩子,為什麼就最勇敢?!我也記不得看了多少遍,哭了多少邊,我爸就是一個真實的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游擊隊司令員,同命相憐啊…可愛的小寶子。
3. 上海大滬電影院還在嗎
很早以前,靜安寺附近有個電影院,叫大滬電影院,在一條弄堂的深處。
1958年前,我看電影常去就是大滬電影院。
1949年5月,據上海軍管會文教委文藝處統計,全市共有影劇院52家:
大光明、大上海、皇後(和平)、浙江、新光、滬光、大華(新華)、國泰、辣斐(長城)、恩派亞(嵩山)、榮金(建國)、黃金(大眾劇場)、亞蒙、國際、國聯、東海、華德(長治)、民光(勝利)、匯山(大名)、虹光、嘉興、海光、卡爾登(長江劇場)、南京(上海音樂廳)、金城(黃埔劇場)、中央、明星、光陸(曙光)、天韻、光華、麗都(貴州劇場)、九星、巴黎(淮海)、上海、平安、杜美(東湖)、金門、銀都(滬南)、蓬萊、泰山、山西、永安、西海、滬東、百老匯(東山劇場)、金都(瑞金劇場)、美琪、滬西、大都會(燎原)、大滬、蘭心、新新。
52家中倒數第三家就是大滬電影院!
4. 登封有沒有電影院
沒有。
登封原來有三個:嵩山、中嶽、少林。嵩山影劇院馬上要被拆了,中嶽電影院早改為洗浴中心,少林電影院改成了商場。
登封人十多年來都沒地方看電影了。
5. 散文《八仙橋印象》
散文 《八仙橋印象》
小時候住在老上海著名的黃浦區「八仙橋」附近。
「八仙橋」這個地名現在人們已經不太提及了。「八仙橋」在上世紀可是響當當的。此地眾商雲集、文藝薈萃、名人輩出。但是,就算現今七八十歲的老人對「八仙橋」的淵源也眾說紛紜,語焉不詳。
最初的「八仙橋」緣起於現今的雲南南路(延安東路與金陵東路之間)。史料記載,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天津,繼而向北京入侵。在北京東郊的通州城(今通州區)八里橋與清軍精銳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激戰。英法聯軍大敗清軍五千鐵騎。洋人為紀念這次「大捷」,將上海F租界內新辟的一條路命名為「八里橋街」,即今日之雲南南路。
但是,當時上海老百姓們還是有愛國情懷的。他們口耳相傳,將這條街用吳語諧音稱之「八仙橋街」。「八仙橋」之名自此被人們約定俗成地用作地名被保留下來了。
之後,「八仙橋街」跨過「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向北延伸。外國人在洋涇浜上修建了一座橋,華人稱為「八仙橋」。「洋涇浜」以北為英美的公共租界,以南是F租界。這座「八仙橋」將兩片租界連接起來。該地區周邊其它幾座「八仙橋」比之先後建成。那麼,這座「八仙橋」按其地理位置,被後人稱為「北八仙橋」。
雲南南路作為八仙橋地區的東段邊界,現在已經成為一條美食街。當年,美食街還沒有成氣候的時候,「小紹興」已經在那裡了。「小紹興」的白斬雞是出名的。用的原料是上海浦東肉質鮮嫩的「三黃雞」,適合做成上海人愛吃的白斬雞。它家的雞粥粘稠,上面淋幾道雞湯汁,撒上幾點蔥花,味道鮮美。老食客記憶猶新,回味至今。
延安東路與美食街的路口有專吃羊肉火鍋的「洪長興」。它原本在連雲路延安路口。九十年代中期為了給延安路拓寬讓路,被搬遷到這里。老早「洪長興」的老闆是京劇名家馬連良的伯父。馬家是回民。馬連良每次來上海都要去「洪長興」吃火鍋。他家的紫銅火鍋特別出名。
還有一家「鮮得來」也搬到了美食街。之前在西藏南路靠近光明中學旁邊的一條小弄堂里。從前,店面小小的,店內人很多的樣子。「鮮得來」的招牌排骨年糕確實美味。顧客們被鄰座擁擠著,也不會在排骨年糕上分出半點心來。
與雲南南路平行的西藏南路,以前是一條名為「周涇」的小河流。古時上海河網密布,四通八達。江南大小河流結構成四通八達的水路運輸交通線。故而俗語有「北方騎馬,南方行舟」之說。「周涇」北與「洋涇浜」銜接,南抵「肇嘉浜」。在今延安東路與金陵路之間,橫跨「周涇」先後建成過幾座橋:在今大世界門口偏南的「老八仙橋」;連接今寧海東路和寧海西路的「中八仙橋」;連接今金陵東路與金陵中路的「南八仙橋」。
1902年F租界當局將「周涇」填涇築路。那幾座「老中南八仙橋」被拆除。填出的路以當時法國駐滬總領事的名字命名為敏體尼蔭路。1943年遂改今名西藏南路。
西藏南路東側的幾個重點建築都已歷經百年,至今外觀變化不大。
西藏南路淮海中路口的光明中學原名「中法學堂」。1913年由別處遷至此地。校舍呈「山」字形內廊式平面布局。折中主義建築風格。光明中學現在是上海市重點學校。
光明中學往北,沿西藏南路東側,有一座仿中國古代城樓形制的高大建築是青年會大樓。老早叫基督教青年會大樓。基督教青年會是美國人創建的國際性組織。1900年該組織進入上海,幾經搬遷。終於在1931年12月入駐當時敏體尼蔭路123號的青年會大樓。
青年會大樓入口處相對窄小,它兩邊的門面房子都租了出去。最早好像有銀行和旅行社等。八十年代,門面房內已經賣火車票了。每當鐵路運輸旺季將來臨,門里門外塞滿黑壓壓的人群。最長的購票隊伍可以蜿蜒到寧海東路上。大樓里除了辦公區、賓館,還有浴池和旱冰場。十年前外地親戚來上海。他說他七十年代初受上海某廠的邀請來工作半年。廠方安排他住青年會大樓里的賓館。那天,他還熟門熟路地帶我去指認那間位於大樓四層的客房。
解放前,青年會大樓還時不時地舉辦各種活動。魯迅有一張著名的在木刻畫展中與青年藝術家的合影就是攝於青年會內。
青年會大樓往北過寧海東路,是一排商店。因地理位置優越,所以都是當時的大品牌,記得有協大祥綢布商店。到了西藏南路與延安東路拐角處即是聞名遐邇的「大世界」游樂場的大門了。「大世界」主體塔式建築非常吸引眼球。這是1927年翻新後的傑作。海上聞人黃楚九在1917年初創它的時候,主體塔樓像烽火台,不太雅緻。不過曲尺型主體建築保留至今,往南拐向敏體尼蔭路(今西藏南路);往東向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延伸。
最初「大世界」入口位於今天的「共舞台」處。後來「共舞台」獨立出來,專做劇場之用。主入口改到了今天的位置。在敏體尼蔭路上開了一個後門作為出口,也供「大世界」裝卸貨物之用。我記得此處甚寬,有兩扇鐵皮大門對開。
上世紀二十年代起,「八仙橋」地區因有「大世界」而漸成氣候。各地各類的戲曲表演團體在「大世界」里登台演出。為人們開辟了娛樂的去處。「大世界」整個4層樓面,每處場子都是擁擠不動的觀眾和聽眾。我對戲曲興趣不大。只覺「大世界」底樓入口處幾塊保存至今的哈哈鏡蠻滑稽的。還有四樓露台上放的電影,那當然是在夏夜裡。
西藏南路西側的建築都已經拆凈了,目前成了一片綠地。上海音樂廳孤單佇立。其實九十年代延安東路拓寬之前,在西藏南路和上海音樂廳坐落的龍門路之間一段還有許多隻得一提的商店。
與「大世界」相對的西藏南路西側,延安東路的拐角處是一家旅社。在路口人行天橋上可以看見旅館房間內的情形。身手矯健的飛賊也許一個健步便可登堂入室了。
沿延安東路往上海音樂廳的龍門路方向,有一家「新華書店」。規模好像僅次於當年南京東路上的「新華書店」。起先書店裡的顧客還是蠻多的。到了九十年代,顧客就越來越少了。那時的人們都奔鈔票去了。我在那裡買過幾本書,保留至今。真是睹物憶舊啊!
「新華書店」隔壁是「童涵春國葯號」。店招扁額很大氣,黑底金字。是清代狀元陸潤庠的手跡。店堂內部裝潢考究。途徑其門口,有好聞的濃郁中葯氣味。櫥窗曾陳列整架鹿茸或者其它名貴中葯材。
再往西到延安東路龍門路(舊時稱墳山路、麥高包祿路)拐角。路口東側是一家食品商店。櫥窗里陳列各種誘人的特色糕點。食品商店門口有座圓筒型的交通崗亭。落雨天警察可在裡面避雨,通過操作一組按鈕控制路口紅路燈。愜意得很。
往南彎到龍門路里去。東側是一間間挨著的門面房。門面不大,都是一開間的樣子。有個體戶,也有國營廠家開的門市部。賣的也多為衣服、絨線、鞋帽、日用品等一類商品;西側是上海音樂廳的一排側門。是散場觀眾的出口。以前音樂廳看上去並不顯多高檔。一者,平移後,音樂廳被抬高了;再者,當年音樂廳周邊老舊居民區林立,顯不出音樂廳該有的氣質。
音樂廳正門在延安東路上,朝北開。它西面緊挨著一棟三層建築。解放前是卡薩諾瓦義大利餐廳。八十年代該樓已經加蓋層了。不過紅磚清水外立面,隅石包角,依舊洋氣。後成為黃浦區地段醫院。
音樂廳所在位置早先是一片農田或荒地(開埠之前,上海哪裡不是呢)。後廣東人建「潮汕會館」。洋人來了後,廣東人轉讓、遷墳。洋人拿下該地塊卻沒開發利用。1929年由洽洽公司經理何挺然租下並開始建造「南京大戲院」(今上海音樂廳)。1930年落成至今。
音樂廳正立面外牆中段三個拱券門顯大氣,羅馬式的。不過,對於門頭上的浮雕,我小時候一直認為表現的是民族融合的場景。猜想是建國後,為迎合主旋律重新雕刻的。後來翻看南京大戲院(上海音樂廳)的老照片,才曉得竟是原樣。因此,我對浮雕的內容產生了好奇,至今未解。
八九十年代,音樂廳已顯陳舊,老態龍鍾。那時,音樂廳多數時間放電影。所以,我一直認為它是電影院。不知道從啥時起,注意到它也辦音樂會。上海廣播電台有一檔節目——「星期廣博音樂會」,就是常年在音樂廳錄制的。剛改革開放沒幾年,中國人還不懂如何欣賞西方音樂。從新聞媒體總得知有西方樂團來華演出,抱怨中國聽眾不懂規矩。演出中有觀眾胡亂拍手,還有聊天的;甚至起身離座,椅子發出聲響的。那時,我們在各方面努力與國際接軌,但需要一個學習和適應的過程。
音樂廳重新開放後,我進去過幾次。確實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入口北廳的大理石台階煥然一新,彰顯歐洲古典主義風格,炫目和莊重。新開放了入口南廳,二樓有仿大理石的柱子。這些大理石紋路都是工匠手繪的。音樂大廳為藍色基調,有沉靜,祥穆的質感。大廳的雕花穹頂從1930年完好保存至今。現又重放光彩,深邃曼妙。觀眾座椅設計成特別的「緩起立」模式。觀眾起身離座,椅子再也不會發出不禮貌的碰撞聲了。音樂廳兩個樓層按國際標准都增加了衣帽間。二樓還開放了外陽台。上海音樂廳再也不是以前那個穿著破爛裙子的灰姑娘了。
音樂廳往南,龍門路西側有一座很大的室內菜場——八仙橋菜場。位於寧海西路與金陵中路之間。這個菜場解放前就有了,很著名。後生晚輩是先知道有八仙橋菜場,再曉得八仙橋地區。因有八仙橋菜場,周邊產生虹吸效應。從寧海東路到寧海西路成為了小商販雲集的馬路菜場。早晨和傍晚各出攤一次。後來,都集中到寧海西路上,攤位也都固定下來,將寧海西路完全堵塞。
沿龍門路再往南,依次與金陵中路(舊稱愷自邇路)、淮海中路(舊稱霞飛路、林森中路)交接。在今金陵中路路口,早先還有一座「八仙橋」,因石頭所建,故稱「石八仙橋」。南面還有一座「木八仙橋」,方位大約在現大上海時代廣場。具體位子不詳。這兩座橋在清末民初都拆掉了,留下資訊不多。
在龍門路上,我黨情報工作的早期領導人潘漢年曾經在這里安排了一次對國民黨反對派官員的刺殺活動。
1931年我黨早期的工人領袖和高層領導顧順章叛變革命。給我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擊。當時我黨為了相對安全,將人員住宿和辦公地大多選擇在外國租界內。國民黨反動派知會租界當局大力抓捕我黨工作人員,破壞我黨辦公地。並與租界當局頻繁交涉引渡我黨被俘同志。擔任這項工作的主要負責人,是時任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的督察長王斌。我黨對其恨之入骨,欲處之而後快。黨中央將此任務交於當時剛剛擔任中央特科領導的潘漢年。
潘漢年利用自己在上海經營多年的人脈關系,終於打聽到王斌的居住地址、上下班的行經路線和出行時間。中央特科的行動隊(紅隊)隊員便埋伏在王斌上班的必經之路——龍門路上。
不多久的一天中午,王斌坐著黃包車途徑龍門路。一行動隊員緊隨其後,攀上黃包車後靠背,舉槍近距離對王斌頭部開了一槍。王斌當場氣絕身亡。行動隊員迅速撤離,消失在四通八達的石庫門里弄中。
王斌的被刺殺震動了國民黨反動派。打擊了他們的囂張氣焰。
記憶中,龍門路到淮海中路就算頂頭了。這里有嵩山電影院(舊稱恩派亞大戲院),就像一座有古羅馬穹頂的界碑一般聳立路口。
舊上海幫會大佬黃金榮住的鈞培里,在龍門路與淮海中路口的西北角。解放前,黃金榮在鈞培里的房子十分寬敞。他的許多徒子徒孫也住在鈞培里或者附近,拱衛著老頭子的安全。解放後,幫派勢力受到新政權打擊。老頭子就縮特了。後來,他只能棲身在鈞培里中連接兩棟房子之間的一間過街樓內。他再也不能頤指氣使,一呼百應了。最後,身邊只有一個徒弟照料他的日常生活,直到1953年黃金榮去世。
正宗的八仙橋地區范圍,北起延安東路,南到淮海中路;東起雲南南路,西至龍門路。但隨著當年租界由東向西逐漸擴展的勢頭,有的認為西界到普安路,還有的認為到連雲路「新城隍廟」。終沒有一致的說法。
(圖片均來自網路)
6. 興元嘉園附近的電影院
韓國CGV電影院。興元嘉園座落於河西新城奧體大街與嵩山路交匯處,靠近奧體中心。距地鐵中勝站、明基醫院約700米。[舒適的玩樂]:龍湖金楠天街購物中心、千盛百貨、韓國CGV電影院、健身房、希爾頓酒店、大悅城等等。
7. 李連傑為什麼後悔拍《少林寺》
電影《少林寺》是李連傑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因為李連傑一舉成名。憑借《少林寺》走紅的李連傑,在此後的演藝生涯可謂是一帆風順,成為現今的功夫巨星。
相信很多明星在成名後,基本都會感謝當年的成名之作,然而,李連傑卻對成名作《少林寺》不是感激,反而後悔拍了《少林寺》,讓人甚是不解。
關於李連傑為何會後悔拍《少林寺》,曾經的《出彩中國人》中,李連傑說出了其中的原因。
《少林寺》的走紅,雖掀起了一陣武術狂潮卻也誤導了一代少年對功夫的認識
李連傑在1963年出生於北京一普通家庭,在八歲那年,李連傑就被武術教練吳斌看中,並開始學習武術,成為一名武術運動員。
後來更是憑借出色的武術表演,參加了很多全國武術比賽,並且多次獲得武術冠軍的稱號,而頗有名氣。
在1980年,李連傑受導演張鑫炎的邀請,出演電影《少林寺》,在影片中擔任主角覺遠。影片上映,獲得很大的反響。《少林寺》火了,李連傑也紅了,武術也開始被人們崇尚了。
據當時《少林寺》的走紅,掀起了一片崇尚少林功夫的熱潮,很多青少年被誤導,選擇輟學去少林寺學習武術。
記得前幾年,還有各種少林武術班,身邊一些同學在初中還未畢業就選擇去報考武術班。當時還覺得很高大上呢,學習一身好武藝,確實讓人羨慕。
還有更為高遠夢想的年輕人,他們視李連傑為偶像,學習武術,有朝一日也期待可以成為一名功夫明星。啊!多大的夢想,成為功夫明星。
這里最為典型的應該就是釋小龍和王寶強了,他們都小小年紀就開始學習武術,釋小龍還好一些,童星出道,資源也比較多,小小年紀就火了。
而王寶強呢,出生於農村,8歲進入少林寺學習武術,小小年紀就這么輟學了。好在王寶強還是幸運的,最終憑借演藝走紅。
或許,那時身邊還有千千萬萬個像王寶強這樣勵志學習武術的人士,但終究走紅的確僅有王寶強一個人。他們年紀輕輕,根本就不知道武術是什麼,一切還是出於好奇。
所以說,李連傑當年看到這樣的情景,他心裡是很內疚的。雖然說這也不能怪他,但也許他也會想,如果《少林寺》不紅,也就不會誤導那麼多的青少年了。
重點李連傑還是武術運動員出身,這樣的自責心就顯得更加明顯了。
另一方面,李連傑出演《少林寺》,付出的代價也是很高的
李連傑在拍攝《少林寺》時的一次訓練中,導致右腿好幾根韌帶斷裂,最終手術並住院了兩個月,還領了「國家三級殘疾證」。
可以說,李連傑拍攝《少林寺》並不容易,傷痕累累也是讓人感慨。
如今李連傑身體也不太,在年輕時拍這些武打片,對他的身體影響還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少林寺》,拍第一部電影,就領「國家三級殘疾證」了。或許很多人都會這么想,即使不出名,也不願落下這樣「病根」。
如果當初李連傑沒有拍《少林寺》,或許李連傑還不一定會進入 娛樂 圈呢,難道李連傑還後悔進入 娛樂 圈了嗎?這其實也不是不可能。
李連傑進入 娛樂 圈後,也面臨過許多困境,曾經他的經紀人不明不白的離去,或許他的心裡也是很難過的。所以說,李連傑雖然進入 娛樂 圈,獲得了風光名利,但也失去了許多。年長後的感慨,也是一種常情。
所以,李連傑後悔拍《少林寺》。主要還是因為當年這部電影的走紅,掀起的一陣少林武術熱,誤導了許多青少年迷失方向,而錯過了最佳的學習時光。由他主演的戲劇,讓他倍感自責。
提到李連傑,就會想到《少林寺》。去了河南少林寺,你也會想到《少林寺》。一部電影,讓一個上千年的古寺成了一個流行文化符號,也讓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19歲的小夥子,一夜之間火遍大江南北。要想知道這部電影究竟影響有多深遠,問問你的父母就知道,他們那個年代的人,沒有人沒看過這部電影。
當年一張電影票僅有1毛錢,但就算是這樣,這部《少林寺》據說也有了一億元的票房。我們不妨算一下,現在的電影票一張平均是35元,價格是原來的350倍。那麼就是說,假如《少林寺》放到現在上映的話,票房能有350億!絕對秒殺50億的《戰狼2》啊!更何況,80年代初的電影院,還沒有現在這么多銀幕呢!
不過即便是給李連傑帶來了名氣和聲望,但是李連傑還是表示自己後悔拍了這部電影。在接受采訪時,他說出了心裡話:「其實我30歲以後就開始自責,當初為什麼要拍這部戲,誤導了多少青少年去學武術,他們明明都還沒弄清楚武術是什麼。」
的確,《少林寺》上映之後,全國掀起了一股少林武術熱。當時有好多孩子都不想讀書了,而一門心思要去學武術,於是各地就興辦起了不少武術班。這當然是好事,可是耽誤了讀書就不好了。這其中有一個叫王寶強的孩子,他本身就是河南人,小小年紀也去到少林寺習武,後來做了一個北漂。不過他很幸運,後來被相中,成了大明星。
但還是有很多孩子不像他這么幸運,更多的孩子是模仿電影里的情節去街頭打架斗毆,就像90年代的《古惑仔》系列電影一樣,讓心智發育還不成熟的孩子,只顧著模仿英雄情結,而忽視了法律和道德,最終釀成慘劇。所以李連傑曾經嘆息說:「就是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才自責。」
不過情況也不全是這樣,他電影里的英雄形象還是激勵了不少人。比如有一個人就模仿他,從一群持刀的劫匪手上救下了一位受害女性,而這股男子漢的勇氣,就是從李連傑的電影中學到的。
李連傑的確在一次采訪中提到了「有些後悔拍《少林寺》」,原因是當年《少林寺》熱映後,國內外掀起了史無前例的「少林功夫熱」,更有一小部分七、八歲到十幾歲的孩子和青少年,不惜荒廢學業來到嵩山少林寺學功夫。
李連傑覺得,自己拍《少林寺》雖然成了名,卻也對一些喜歡功夫的孩子有了並不恰當的引導,青少年還是該在學校里接受教育才對。如果真的喜歡少林功夫,可以在學業完成後再學也不遲。
可現在回過頭看,如果當年李連傑不拍《少林寺》,他可能再練幾年武術,再拿一些全國冠軍,就要光榮退役了。真的是那樣的話,可能就沒有《少林寺》了。即便有,也難以成為經典。
而且,沒有《少林寺》,就不會有後來經典的《黃飛鴻》系列,以及《太極張三豐》和《精武英雄》,甚至是張藝謀的《英雄》和徐克的《龍門飛甲》。
值得尋味的是,李連傑在拍完《少林寺》沒幾年後,又拍了同是少林功夫題材的電影《南北少林》。看來,那時年輕的他根本無法停下前進的腳步,「悔不該當初」可能是最近幾年的事了。
眾所周知,當年「功夫皇帝」李連傑憑借自己的首部電影作品《少林寺》一炮走紅,憑借著這部電影,李連傑不僅迅速進入到影視界,之後更是成為國際著名功夫巨星。
按理說,李連傑現在提到《少林寺》,應該會感激自己曾有機會主演這部電影,然而,在距離這部電影上映三十多年後,李連傑再次提到《少林寺》時卻聲稱很後悔拍攝這部電影。
其實,李連傑後悔拍《少林寺》的主要原因是,當年這部電影在國內太火了,以至於當時電影票才一毛錢時,這部電影的累計票房就突破了一億元,由此也能看出《少林寺》當年的轟動情況。
也正因如此,在《少林寺》播出後,國內迅速掀起了功夫熱,甚至有不少年輕人為了學武剃了光頭,甚至在學武之後經常找人「切磋」,一度造成了不良影響。
而當李連傑知道這件事之後,就經常反思自己當初拍攝《少林寺》的選擇是否正確,雖然這部電影帶給了李連傑名聲和地位,然而卻誤導了不少年輕人的價值觀,甚至在拍攝這部電影時,李連傑一度深受重傷,因此,在經過多次反思後,李連傑才最終給出「後悔拍攝《少林寺》的說法。」
由此也能看出,已經到了56歲的李連傑內心價值觀還蠻積極和正能量的,而且,到了他現在這個年齡,也會經常反思自己以往的事情。
不過,對於大部分網友而言,他們還是蠻感謝當年李連傑能出演《少林寺》的,畢竟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認識到了功夫的魅力,同時也讓李連傑有更多機會出演《黃飛鴻》、《精武陳真》等多部經典功夫片。
如今,因為拍戲落得一身病痛的李連傑出演功夫片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對此,拾憶也希望他可以養好身體,再次為觀眾帶來更多好的功夫電影!
因為他認為是他誤導了一代人;
1982年,由李連傑主演的電影《少林寺》在香港上映,以0.1—0.3元/張的票價,取得了1.4億元的票房觀影人次高達5億次,不但創下了當時的票房神話,就拿現在來說,如果一張票按照最低的35元/張,票房依然能刷新紀錄!
這部電影同樣也給李連傑帶來了很高的知名度,以至於一夜之間 「李連傑」 火遍了大江南北,按現在的話說,直接從名不經傳晉升成了流量小生:
但時隔多年,有一次李連傑在錄節目中被問到關於《少林寺》的話題,本以為他會說些感謝的話,但他卻哭著說後悔:
因為當時隨著《少林寺》的熱播,中國颳起了很大一陣 「武林風、武術熱」 ,以至於很多不明白什麼是真正武術的少男少女,不惜放棄學業,只為完成自己的 「武術夢」 ,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李連傑認為,是他影響了一代人;
早前出身於少林寺的明星也有很多,常見的有釋小龍、釋小松、釋行宇等人 ,但至今還活躍熒屏的除了王寶強就別無他人了,王寶強6歲習武,8歲進入少林寺做了俗家弟子,之後做了很長時間的 「北漂」 ,不過他是幸運的,他火了, 但因熱愛武術卻沒能發光發亮的人又有多少呢?
但話說回來,就算李連傑不拍《少林寺》,還有別人去拍,就算少林寺沒帶動 「武術熱」 ,後期的《古惑仔》也會帶動 「 社會 風」 ,所以李連傑也沒有必要去自責! 大家覺得呢?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補充! 打字不易,原創不易,點贊關注,為您解答更多 娛樂 圈大事小情!
首先少林寺在當時確實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裡面描述的是13棍僧救唐王的這個故事,初出茅廬的李連傑呢因為武術表演功底扎實,被選為主演。
李連傑的不僅僅是擁有扎實的武功基礎,同時他的情商和演技也是非常高的,並且他這個動作基本功確實漂亮。所以到後來你看他出演的黃飛鴻,中南海保鏢等等一系列電影確實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那李連傑說他後悔拍少林寺那麼這個問題我感覺應該正確的看待,網上流傳的段子就是,李連傑說後悔拍少林寺的原因,是誘導那麼多青少年去習武,他們還沒有真正明白習武的意義。那我認為這樣說是很明顯是不對的。
截止到現在,登封少林寺周邊的無效,大大小小上百家,其中辦得比較好的像塔溝武校規模都非常大。那麼並不是說,因為您這部電影演的比較好,然後所有人都想去少林寺習武。那就像李連傑,還有別的很多經典的片子,比如說,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那好多人一看這個李連傑演的這么快意恩仇,是不是都要去入華山派啊?再打個比方來說,那李連傑飾演的那個黃飛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面很難有人在超越黃飛鴻這個角色。他給演得這么出神入化,那是不是所有的人習武的人都要去學佛山無影腳呢?再打個比方來說,李連傑的中南海保鏢,那麼的深入人心,那是不是所有人都要去當保鏢啊?我感覺他說這樣的話是不對的。
那本身我對李連傑呢,也是挺喜歡的,我認為他說這段話的原因更多的就像是一個成功人士的炫耀,就像馬雲說的一樣,「現在的我很不快樂,我最快樂的時候是我當農村教師的時候,一個月掙了十幾塊錢,並且我所有的錢都交給我老婆管理,我並不知道我從來就沒有碰過錢,我從來對錢就沒有興趣,」那麼我認為這樣的名人說這樣的話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您說您現在成功了,你現在大談特談對什麼沒有興趣,我感覺這樣是極不合適的。
那根據資本論來說,金錢是促使人進步的動力,並且從國家層面來說呢,對金錢的追求並不是錯誤的,因為物質基礎是解決一個家庭能不能在 社會 上立足的根本。您只能通過說正確的引導這個家庭讓其朝這個方面去發展。
那換另一句話來說,那李連傑說這樣的話,是不是因為李連傑這部電影,讓這么多人去喜歡他,那肯定是有一部分原因的,但是我認為並不是主要原因,更主要的是因為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就有這個尚武的基因,因為你看從金庸到古龍寫的所有這個武俠片裡面的江湖大俠都是武功高強。有時候練武功更多的是一種健身,或者說是使自己擁有這種自衛能力。有的家長把孩子送到武校裡面,是因為這個學生對學習確實沒有多大的興趣,在武校裡面呢,一方面能練習武術,另一方面呢他們學習文化課,出來以後呢,可以去當這個保鏢啊,也是一種出路。
所以呢,李連傑說這段話,他是站在一個成功者的角度上去說的,那對普通大眾來說千萬不要把這句話給升華,就當做段子來說就行了。那當時如果李連傑沒有拍這個少林寺,相信他成名的時間還要向後面推遲,只能說當機遇來的時候,你已經做好准備了,並且抓住這個機會了,那對李連傑來說呢,就是因為平時人家准備工作做的好,那這個機會來的時候人家抓住了,並且把它發揚光大了。所以我感覺我們應該學習人家這個准備的這個過程,而並不是說對他進行盲目的崇拜。
咱就是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就行了,永遠去學習成功者他成功的這個過程,你不要去學習人家成功者成功以後的行為,那樣沒意思。
李連傑確實說過後悔拍《少林寺》的話。不過,這話得兩聽,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就是《少林寺》起步。可以說,沒有這部片子就沒有李連傑的今天,他能真的後悔嗎?
《少林寺》當年太火了,幾毛錢一張門票的情況下積累的總票房都超過億元,這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也正因為這部片子的紅火,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學武熱潮。很多地方都辦起了各種規模的武術班,報名的人絡繹不絕,甚至很多人直接上少林寺拜師學藝。人人都想一圓武俠夢。在這股熱潮的沖擊下,很多青少年都痴迷地去學習武術,而不根據自身情況考慮適不適合,有人因此荒廢了學業。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李連傑說自己後悔拍了《少林寺》。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過了30歲就開始自責,覺得當初接拍《少林寺》誤導了很多孩子去學習武術,而他們根本沒弄明白武術是什麼。
當然,這群因《少林寺》而迷上武術的孩子中,也有王寶強這樣的例子,少林寺習武的經歷讓他北漂成功,成為一線明星。但這是極少數,大多數當年學武的孩子都沒能有好的出路。
(文/LZ)
說起李連傑,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1971年,李連傑被武術教練吳彬看中,而李連傑確實很有武術天分,更是在1975年至1979年,連續五年獲得了全國武術冠軍,後來李連傑因傷退出武術隊進入了 娛樂 圈,1982年,李連傑主演電影《少林寺》一炮而紅,影片中,李連傑的功夫剛柔並濟,受到了很多觀眾的追捧,直到現在,這部影片還是網友們心中的經典之作!
然而30多年過去了,李連傑卻表示非常後悔拍攝《少林寺》,到底是因為什麼呢?李連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當年我拍完《少林寺》非常高興,但是等我過了30歲之後,我就經常責怪我自己,因為很多觀眾,特別是年紀比較小的觀眾,他們在看完這部電影後竟然削發去練武。
李連傑還表示:本來這也沒什麼,學武可以強身健體,然而有些人卻不是這樣想的,他們去學了武術之後,以為自己會了一招半式就可以四處橫著走了,甚至有的人,一言不合就跟別人「切磋」,這很顯然是錯了!
而如今李連傑已經老了,甚至還身懷重病,如果想要看他的精彩武打的話,恐怕也只能重溫經典了吧
人到了一定階段都會後悔很多年輕時的事情。
為什麼?
因為悟!
功名利祿到頭來還是抵抗不了歲月的折磨,老了還不是照樣各種疾病纏身,那時候的李連傑就開始想著這么多年來到底是為了什麼?
因為成名了,有錢了,他跟青梅竹馬的女朋友分手了,這絕對是一生的痛。他們原本可以過著一輩子與世無爭的生活。
因為成名了,有錢了,他不可能再呆在那個小地方,他要去外面闖盪,老了自然會懷戀起當年孩童時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時的笑容是現在所有的資產都買不回來。
因為成名了,有錢了,接觸他的人都是有目的,生活中真正的朋友越來越少,即使有,也是各忙各的明星活。不可能像以前的小夥伴跟著你遊山玩水,練功習武。童年的夥伴也因為你是明星,漸漸距離跟你遠了。
當友情、親情、愛情都發覺不是他想要的時候,是個人基本都會後悔當年為何一舉成名。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死後金銀也都無法帶走。
李連傑自從拍了,少林寺,這部戲,一夜成名,後來到了香港發展,武打片一部接一部,把自己的身體搞垮了,錢數億圓,真是不知道有沒有機會用,可惜,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葯。
8. 人在驢途中嶽子馨的扮演者
李若嘉,1989年11月1日出生於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中國影視演員。代表作品:《紅樓夢》、《戰火四千金》、《川東游擊隊》、《中國1921》、《黃金大劫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