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家企業如果出錢買下冠名權,這個廳就以該企業的品牌命名。
算是電影院的廣告收入。
比如馬化騰出錢,這個廳就叫「騰訊廳」
2. 電視劇招商是什麼意思
電視劇招商的意思就是招冠名商,也就是廣告,因為電視劇需要投資。
電視劇的贊助情況要根據電視劇的實際情況而定,電視劇的人員越多場景越多劇集越多,所需要投入的資金就越多,同樣需要的贊助也就越多。電視劇的贊助可以是一家單獨贊助,也可以是多家共同贊助。
而冠名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廣告形式,冠名一般是指企業為了達到提升企業、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而採取的一種階段性宣傳策略。
冠名和贊助的區別:
冠名都是活動方決定是否給予贊助方的,活動規模達到一定程度、資金大到一定規模的時候需要以冠名的方式來吸引贊助商,冠名條件是贊助預算的大部分,許多時候也就是全程贊助了。
贊助已經成為一種常用的商業手段,例如影視劇中的贊助、大型體育賽事的贊助等這些都不是公益更不是捐贈而是為了獲得超額的贊助回報。
3. 影院如何提高盈利
您好
一、電影院票房收入
票房收入是指電影院賣票獲得的收入,是電影行業最傳統的收入項目。
電影院的票房收入由兩塊構成,播放同期影片,獲得票房收入需要與發行方,版權方進行分賬,影院大致能獲得總收入的50%。此外,有一些影院還會選擇買斷大量往期影片的播放權,放映這些影片,則無需再與發行方和版權方分成,完稅後的收入全部歸影院所有。
4. 電影是怎麼賺錢的
問題一:電影是如何賺錢的? 一部影片的誕生主要有製作、融資和發行三個方面,製片人需要考慮這三方面的商業形式。通常情況下有以下四種可能性,但需注意,這種分類不是絕對的,很多影片會綜合不同門類的特徵,因此每部影片的合同都可能是一種「創新」。
第一種:分步驟投入。資金分幾步到位,合同中規定,當某些條件滿足時,如劇本完成、卡司選定等,下一步的資金便自動到位。第二種:包裝買賣、貨成交易。製片人或經紀人先將影片的要素組合好,如確定劇本、主要演職員、拍攝計劃等,然後找一家電影公司,以求得到它們的投資。一旦對方答應,簽下合同,然後拿著合同再去找別的資金,包括銀行貸款。等影片拍竣,電影公司便來提貨(拿底片)。第三種:預售或稱賣片花。在一部影片尚未拍攝完成前,先將影片的發行和放映權分門別類賣出去,但是,賣片花得到的一般不會是現金,而是期票,因此製片人需要到銀行去按一定折扣兌換成現金。賣片花的成功率一要看製作班子的陣容,二要看行情。一般情況下,一部影片靠預售大約能得到60%的製作費用。第四種:私人集資。一般只適用於低成本影片,由製片人通過私人渠道融資,需要成立有限合夥公司。
資金的多寡、融資的難易,是跟製作方對影片的控制權成反比的。預算越高,資金由好萊塢大廠包辦,往往意味著製作方必須放棄諸如劇本的定稿、卡司的選擇、最終剪輯權等藝術許可權。如果是電影公司負責開發項目並發行,那麼,製片人只是一個雇員而已。所謂的「獨立製片人」,真正的獨立程度因人因項目而異。製片人策劃工作做得越多,籌集到的資金越多,他的獨立程度也就越高。隨著製片人工作「能耐」及職能的增加,電影公司的重要性就相對削弱。在電影公司承擔的各種角色中,關鍵的不是製作,也不是融資,而是發行。
發行聽起來很簡單。西方的電影院大多掌握在幾條院線手裡,發行商不就是跟固定的幾個客戶打打電話,介紹產品,然後在報紙和電視上打打廣告?的確,發行工作無非就是那麼幾件事,但你若不進那個圈子、不是八大電影公司之一,你就根本做不到這些工作。發行商和放映商歷來有矛盾,但它們之間的你爭我奪彷彿是老夫老妻吵架,別人休想乘機插一腳。
在北美市場,放映商的提成有兩種方法:一是收取一筆固定租金,然後再提一個較小的比例;另一種是不收租金,但提一個較大的比例,另外,提取的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高。按照業內規矩,發行商在北美市場提成30%,海外市場(指北美之外)提成40%。注意:這里說的發行提成沒有包括廣告費,那些都是另算的。而且,按現在的行規,一部商業大片,宣傳費按製作費的大約50%來預定。
至此,我們來算一下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大片,製作費花了5000萬美元,北美市場賣了1億美元的票房。它是不是一舉賺了5000萬美元呢?非也。首先,媒體報道的1億美元票房沒有減掉放映商的所得。讓我們採用前面介紹的公式,即發行商從中拿回7000萬美元的收入。接著,發行商需要提取它的30%,剩下的就成了4900萬美元。而那5000萬美元製作費還需要加上2500萬美元(即5000萬美元的50%)的廣告宣傳費,這一算下來,就成了7500萬美元支出減4900萬美元收入,變成了虧損2600萬美元。怎麼樣?傻眼了吧?
周邊收益才是搖錢樹
好萊塢不靠票房掙錢早已成為經濟學家研究的課題,美國著名的好萊塢經濟學家愛德華・艾波斯坦在他的研究中點破了這塊藝術聖地的經營之道:今日的好萊塢已經不再是「夢工廠」了,本質上它已經變成一種服務機構――一個關於夢想的交換所。
好萊塢有了新的生存之道,由於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巨大的家庭娛樂市場正向電影公司頻頻招手。現在,只有不......>>
問題二:電影靠什麼賺錢?怎麼賺錢?具體點 票房
問題三:拍電影怎麼賺錢,電影都有哪些盈利模式 黑衣路人 認為賺錢首要條件就是會做營銷廣告,會引流技術,不會營銷,不會引入客戶人群,再好項目也賺不到錢。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廣告在現代商業里變得越來越重要,那什麼樣的廣告才能算是一條好廣告呢?美國著名的文案大師休格曼說,廣告想要有效果,必須要有能捕獲消費者的幾種心理誘因,咱們一起來聽聽。
第一個心理誘因是建立參與感。回憶這樣一個場景,當你去商場購物的時候,賣衣服的導購員會建議你試穿,賣食品的老闆也經常讓你試吃,如果你一開始就拒絕,那你肯定不會買,但一旦你試穿或者試吃後,你購買這個商品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商家的這種行為就是為用戶建立參與感。好的廣告也是這樣,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越是吸引人的廣告,往往就越給用戶建立參與感。比如說有這么一條跑車的廣告,我念給你聽聽,「駕駛這輛新車去逛一圈,感受下炎熱的傍晚駕駛時風吹過你頭發的感覺,把油門一腳踩到底,嘗一下瞬間被沖擊力頂到座椅背後的滋味,看一下精美的電子顯示屏,這是這款跑車帶給你的速度」,怎麼樣,聽我說完你是不是感覺自己在夕陽下開著這款跑車?這就是用語言或者畫面為用戶建立參與感。
第二個心理誘因是建立權威。黑衣路人 覺得人本能的心理傾向就是相信專業和權威,比如說一個數碼小白想去買一個電腦,他一定會先問問身邊懂電腦的朋友該怎麼買,能不能陪他一起去,告訴他各種型號的區別,最好連買哪個都幫他決定好。再比如有時候我們去買西瓜,都要慣性的問老闆這個西瓜甜不甜。所以商家給產品做廣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塑造專業權威感,比如你可以在廣告里列很多數字參數做對比,來顯示自己的專業。小米手機就經常在發布會上這樣做,然後得出自己行業地位領先的結論,這也確實增加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感。
第三個心理誘因是建立聯系,就是把客戶已經知道的東西跟你的產品聯系起來,這樣就消費者才會更容易接受。比如說煙霧探測器剛剛面市的時候,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干什麼的。廠商在打廣告的時候就說,這個產品是「天花板上敏銳的鼻子」,一聞到家裡的煙霧就會發出警報。這個人性化的類比一出現,立刻就拉近了產品和客戶之間的距離。還有一個例子,美國曾經出過一款產品,可以遠程式控制制汽車的啟動,在你離車還有一段距離的時候,按一下鑰匙扣大小的按鈕,汽車就會自動打火,你一上車馬上就能開走。最爽的是夏天,你一開車門就能感受到涼爽的空氣,再也不用像在蒸籠里一樣,苦苦等著溫度一點一點降下來。休格曼給這款遙控裝置起了個名字叫「黑手黨的自動機關」,是不是一聽,就聯想到了黑手黨遙控汽車爆炸,眨眼間幹掉對手的火爆畫面?是不是很酷?
第四個心理誘因是喚起歸屬感渴望。黑衣路人認為人人都有對歸屬感的需求,這是天生的。好的廣告就能做到喚起消費者的需求,讓他們感覺到買這個產品,我就能屬於我喜歡的群體。舉個例子,美國的萬寶路香煙,它的廣告成功塑造了一種頹廢的雅痞之美,西方人都想要這種氣質,當然就喜歡萬寶路香煙;再比如,賓士汽車一直標榜的是,開賓士的人就是財富的擁有者,那想做有錢人的人,想炫耀自己的財富的人就願意買賓士車;沃爾沃後來也採取了歸屬感的策略,宣傳說自己的用戶是學歷最高的。隨後幾年,沃爾沃高學歷用戶果然越來越多。所以說,廣告只要給消費者想要的群體氣氛,他們就會自動歸隊了。
黑衣路人:產品要想賣得好,營銷廣告還是得更走心才行。但是要注意,做任何營銷都要走正道,不要做不合天道的產品和營銷,更不要做欺騙群眾的事情。目前網上是魚龍混雜,小白們也要多注意防騙。如果想了解營銷本質,聯系黑衣路人(新浪博客有聯系方式)可以網路找: 黑衣路人新浪博客
黑衣路人最後提醒你:生活不易,很......>>
問題四:電影是怎麼賺錢的? 他們簽了合同的嘛 都談好了的嘛 我引進你的電影 按提成的嘛 我現在就在微信上做電影行業 還不錯
問題五:一些免費電影他們是怎麼賺錢的啊? 可以利用自己的伺服器來建個站啊,你給他錢就差不多.
呵呵,找資助不如弄個GG廣告,賺廣告費和流量費.
問題六:網路大電影如何掙錢 你所謂的網路大電影確切的應該叫 新媒體電影。
時長一般在60-75分鍾之間。在網路平台傳播、放映。
他們賺錢渠道很簡單。
1,投資少,最低有幾萬塊錢拍一部的。
2,廣告植入、贊助招商。
3,與出品、播放平台分層,在網路平台非會員要按照5元一次收費。
4,點擊率高,播放平台會給一部分。
5,衍生品以及後續招商。
你所謂的微電影,大多數是為某品牌、產品來拍的,這個跟廣告商業性質差不多。
還有一部分人就是拍著玩,或者為了自己作品考慮,以後作為樣片為了扎錢用的。
問題七:電影院是怎麼賺錢的? 影院的收入主要來源是票房的分賬,影院和院線之間在價格上五五分賬。院線在下發一部電影的時候會規定一個影票的最低售價,也就是說電影院在任何的促銷基礎上不得低於這個價格。其次影院的收入是電影的貼片廣告,每部電影前面的廣告有一部分是院線植入的,這個部分也是要給影院一些分賬的,另外的部分是影院自己所拉來的廣告植入。一般電影前面都會有貼片,離正式影片越近的廣告越貴。再有影院的100%完全收入就是賣品部,所以現在影院很多小賣部都是影院收入的大頭,包括一些後產品。這些都是每家影院自主獨立經營的內容。以上基本是影院的三大收入點。當然還有一些場地的出租,和影廳的包場會議、活動等。
問題八:拍電影怎麼賺錢 票房唄!
問題九:電影是怎麼賺錢的啊,利潤是怎麼分配的啊? 有些看得上的話 就買你版權 所以就有些是獨家 票房的話還要分一半給各個電影院吧
演員都是演出時說好拿的片酬 片子賣得的好壞是導演和出版商承擔 大部分的導演也是事先拿錢欠合同 出版商聘用什麼導演導演拍出來怎麼樣這風險不可能演員一起承擔 我怎麼知道你這導演怎麼樣 還有群眾演員呢,那一 *** 一也跟你等片子播完了 再大家分錢 還個問題片子是持續播放反復播放 一直在生錢 大家都在等播完再分錢,梗是有評估師預判得多少錢,然後出版商先拿錢給你們?可能嗎
你拿我們耍來玩到後面賣不出去大家一起喝西北風????你賣不出還能耍耍我們,我們都聽你安排怎麼演了,到後面大家一起一樣都不得錢 誰會做 要是這樣我閑著也是閑著 我去吆喝一聲來演電影了 你們都來聽我安排 簽好合同給你等賣了大家再分錢 沒准還能弄幾個潛規則
只能是簽的合同有條款 要是賣得好達到多少 額外再給多少你們
問題十:電影院是靠什麼賺錢?? 票房分成,零食飲料,電影周邊產品銷售。
5. 我如何吸引商家在電影院中投放廣告/如何賣出電影院的廣告位
我覺得開始可以參與團購啊,我就是電影都團購哪家便宜去哪家,也看看哪家團購還送爆米花之類的。
6. 電影廣告的使用指南
電影也是一種媒體,它從生產製作到發行放映的全過程同時也是品牌宣傳推廣的載體,所以電影廣告市場也應運而生。從開機、關機的發布會到首映式,活動贊助的大門永遠向企業敞開。同時,影片形象廣告、商務合作機會也越來越多。而當影片進入電影院後,映前、貼片和植入廣告等各種宣傳推廣窗口也都留存著企業品牌的印記。
而企業在形形色色的新媒體面前,每天面臨的都是再嘗試一下新的品牌推廣方式。目睹國內電影票房在過去5年間保持30%的持續增長,再看看貼片廣告和植入廣告引發的話題討論和傳播效果,你很難相信這是目前規模尚不到5億元的電影廣告市場做到的。
作為與電影產業相生相伴的廣告市場,目前市場體量僅是年度票房成績的5%~8%,但隨著中國電影票房的一度飄紅,電影廣告市場未來大有風生水起之勢。面對電影廣告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影響力尚待挖掘,企業當摸清其中門道,未來方能將電影媒體運用得得心應手。這篇《電影廣告使用指南》就是啟蒙,但願能拋磚引玉,為品牌商了解文化產業提供一些線索與路徑。也願更多形態的電影廣告能夠幻化而出,以滿足企業與電影片方不斷出現的新需求。
貼片:5分鍾的爭奪
今年7月份,深圳福田的一對夫婦因無法忍受電影《唐山大地震》播放了20分鍾的貼片廣告,將深圳百老匯影院有限公司告上法庭,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這已不是第一次觀眾因為廣告時間過長而狀告影院。由於貼片廣告時段涉及電影版權方、發行方、影院等各方的經濟利益博弈,所以導致為了切割市場份額而出現的廣告細分增多。而爭奪的對象僅是正片開始放映前的5-10幾分鍾不等。
在票面上標注的放映時間之前,觀眾陸續入場的這段時間里播放的廣告被稱為映前廣告。這段廣告時間歸院線或影院所有,廣告投放按時間周期和放映廳數量計算。但由於影院每個放映廳的排映時間不同,導致廣告播放時間緊張。極端情況是有些影廳甚至在影片剛剛結束,員工清掃場地時就開始播放映前廣告,而不問是否有觀看人群。
當大部分觀眾入場完畢,燈光熄滅,正片拷貝開始播放,居首的多是電影預告片,這是發行方為推廣宣傳自己代理的其他影片而添加的,其數量根據放映影片是否強勢而有所變化。在深圳福田影迷狀告影院的官司中,原告描述電影預告片竟然有十幾條之多,共佔去十幾分鍾,足見強勢影片所附帶的宣傳潛力有多麼巨大。
而在預告片之後,電影放映許可證出現之前播放的廣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貼片廣告。這段按國家廣電總局規定,限定5分鍾的廣告時間,擁有最高的到達率。而這5分鍾的廣告招商權,歸電影版權方所有。「因為國內電影票房的分配比例為影院獲得票房收入的6-7成,製片方只有3-4成,所以貼片廣告招商是對版權方收入的有益補充。」北京中影蒙太奇廣告公司銷售總經理張根銘如此解釋。
但面對每年上映的近百部影片,企業這30秒的廣告片究竟應該「貼」在哪部片子上呢?為達到最大的傳播范圍,企業理應選擇重點檔期里的重點影片,但價格有時會讓人難以接受:最善於做營銷推廣的張偉平在2002年就將電影《英雄》的貼片廣告標價叫到了30秒200萬元,這在當時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另外,廣告播放順序的不同,對應的報價也有所浮動——作為離正片播放最近的「倒一」廣告價格會比最先播放的「正一」高出20%~30%。而作為緊俏商品,貼片廣告採取「先到先得」的原則,有時候企業決策晚了一步,就無法再擠進某些電影的貼片時段。
盡管對於廣告位的爭奪激烈,但電影媒體仍屬較為昂貴的投放平台。目前廣告主至少要一次性購買4萬場放映,標的額在200萬元左右已經成為起步價,這個不算低的門檻直接將一些品牌擋在了門外。而有能力投放的多是國內的一線品牌和國際客戶,有些品牌甚至還有預算為電影拍攝特別版的貼片廣告。《變形金剛2》在國內上映時,肯德基和美的就專門拍攝了「變形」廣告以配合影片。
作為貼片廣告主要投放者的快速消費品牌還經常考慮影片內容是否與品牌氣質相符。一類做法是跟投有自己品牌代言人出演的影片,片前露臉預熱,片中還有大段戲碼,印象肯定深刻;還有一類做法是找能夠與品牌精神相呼應的影片。目前都市時尚愛情影片大受青睞,也是因為品牌商更容易找到共鳴。
雖然電影院有著比電視台更為強制的觀看時間,但該將30秒的廣告片放在何處,映前與貼片廣告恰恰為企業提供了兩種選擇,前者是廣撒網,後者是針對個別影片投資。如何以組合投放應對淡旺季的上座率變化,從而獲得更好的收效,企業應該三思。然而面對優質的電影觀眾群體,砸錢買時間硬廣式的投放,已經不能滿足部分企業與電影緊密合作的需求。畢竟品牌商與電影的合作越近一步,也就離打動潛在消費者更近一步。
植入:相吸有時,相斥亦有時
面對中國電影市場在新世紀最初10年的爆發,各行各業都在對其刮目相看,並尋找合作機會。同時,製片方也在尋求更多成本回收的方式。而品牌商對於電影產業的熱情和大方正是製片方所渴求的。
為此,新的廣告模式開始出現,之前做過的大膽嘗試也開始為更多人所接受。諸如片方與品牌商進行的影片形象合作,在超越了劇情限制的同時,又讓企業與電影內容有了深層聯系。
所以才會有愛國者與《集結號》,俏江南與《夜宴》,多普達與《英雄》這些曾經覆蓋了平面媒體、路牌、網路、電視等平台的電影主題廣告。以影片主題精神與產品相結合尋找契合點,企業開始利用影片畫面作為搭載品牌形象的載體,這其實只是品牌商與製片方「親密接觸」的第一步。
而品牌商與影片更進一步的結合則要屬植入廣告,企業開始利用影片內容作為搭載品牌形象的載體。從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中的百龍礦泉水壺開始,植入廣告就與影視作品結緣。而早期的植入廣告個個堪稱經典,讓人們記憶猶新。
但由於過分親密的關系、難以量化的廣告效果,以及水漲船高的廣告費用,使得品牌商與片方之間的博弈,一路從談判桌延續到拍攝現場,甚至反目成仇。電影《大腕》在劇情中就將植入廣告的瘋狂與荒唐演繹到極致,並為企業分門別類地展現了植入廣告的各種使用。
最入門級的植入廣告當屬畫面植入,產品名稱或是實物直接被鏡頭捕捉,不具體提及產品名稱,但有意又無意的鏡頭停留與特寫,足以讓觀眾領會其中的廣告意味,諸如銀行信用卡、電腦、手機和各類室內陳設物品多使用此類植入。但「露一小臉」的廣告效果是否能夠達到品牌預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更進一步的是對白植入。演員的台詞中包含產品名稱,像馮小剛早期作品《一聲嘆息》中的「我家特好找,就在歐陸經典」,就是典型的對白植入。但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都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對白。比如「十三,路易的,想吐我也不吐」就使產品恰如其分地融入了人物性格和劇情中,但如此具有創意的台詞往往都是靈光乍現。
而難度更大的情節植入,不光要為產品專門設計展現性能的橋段,還要成為影片的有機組成部分。2002年的香港電影《無間道》,劇中梁朝偉為劉德華推薦一套音響,試聽的是老歌《被遺忘的時光》。梁朝偉稱贊其音質為「高音甜、中音準、低音沉,總之一句話,就是通透」,堪稱該片中最讓人難忘的一個段落。但其實,這也是植入廣告。時長3分鍾的橋段為該音響品牌打足了廣告,但觀眾卻都沉浸在蔡琴的歌聲和演員的對白中,堪稱植入廣告中的經典。
人人都知道如果植入廣告成功,能夠帶來多麼強的傳播效果,但如果企業沒有良好的心態與合作精神,那麼努力嘗試的效果就是適得其反。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僅佔中國電影廣告市場主營收入10%~15%的植入廣告,卻招來了與其所佔比例完全不相符的大規模討論與質疑。
目前植入廣告並沒有行業內統一的價格水平,廣告報價也只是根據具體影片的演員陣容、上映檔期、拷貝數量等因素綜合考量。價格缺乏參照,企業花了真金白銀進行廣告植入,卻缺乏可以量化的評測標准。
在映前和貼片廣告中,企業擁有30秒的時間去自主表達;但在影片中,屬於企業傳遞信息的幾秒鍾則是導演說了算。所以在片場會出現「鏡頭到底在產品上停留了幾秒?」、「演員台詞中出現了幾次品牌名稱?」這些聽起來有些可笑但對企業至關重要的問題。因為對於企業來說,這些是安全感的來源,是上百萬元廣告費換來的看得見的回報。
同時,片方為了挽留廣告客戶而頻頻妥協。導演夾在製片方與企業之間,更是兩面受氣,自覺委屈。本是惺惺相惜的品牌商與電影片方,卻由於缺乏共同的判斷標准而不敢相互信任。外加影片搭載植入的品牌越來越多,如何在眾多的植入品牌中被觀眾留意,越來越多的業界人士呼籲將植入廣告的招商提前,甚至在劇本創作時就能考慮到品牌植入因素,以設計更符合情節的對白與橋段。
面對導演視植入廣告為累贅,品牌商該如何讓製片方「領」這份情;而同時片方在接受了品牌商的委以重任後,又該如何不負眾望,則是雙方都需自省的問題。
定製:影視傳播未來新趨勢
「有一些企業找到我們,想要做定製電影。」張根銘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如此透露。作為中影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蒙太奇是中影集團出品影片商務合作的唯一出口。面對企業如此大膽的提議,張根銘認為這其實是電影媒體廣告市場轉好的信號。
在全球范圍內,品牌商定製電影由來已久,美國經典動畫片《大力水手》其實就是菠菜廠商定製的廣告片,只不過太過成功導致人們忽略了其廣告屬性。想想每集都會出現的大力水手吃菠菜的橋段,就是一遍又一遍播放的植入廣告。
當被問到企業定製電影在國內市場是否可行時,張根銘表示很有信心,並稱已經有項目正在運作階段。而有了視頻網站這個練兵場,品牌商與電影的合作與實驗將有可能更為大膽與創新。
最近幾部風靡一時的網路電影,從香港導演彭浩翔監制的「4夜奇譚」系列電影,到中影集團牽頭打造的「11度青春」系列電影,模式都是憑借優秀的主創團隊尋找企業贊助,然後通過視頻網站發布傳播。而這次,網友觀眾們對片中大量的植入廣告卻並沒有過多怪罪。彭浩翔也在微博中稱「本身就是產品商出資拍攝的故事,也只放在網上播,是並無任何途徑收回成本的宣傳片,出現產品理所當然,要不這該由誰埋單?」
三星作為「4夜奇譚」系列電影的贊助商,也開始配合導演玩起了惡搞,接受自嘲。在該系列第二部《假戲真做》中,特意設計了一場品牌贊助商在片場與導演爭執植入產品的戲中戲。當女演員再次轉動古老的電話聽筒時,上面出現了與戲中時代極不相符的三星Logo,喜劇效果極其豐富。
而一向敢於創新嘗鮮的新浪在小試牛刀(博客)之後,不甘只為他人做嫁衣裳,據傳新浪將力邀導演界大佬拍攝一部微博主題的長電影。背靠著強大的網路平台和足夠敏銳的媒體意識,外加微博籠絡的一干智囊人士,新浪如果真的開拍主題電影,那麼必將把中國電影廣告市場推向新境界。
同時,由優酷網、中影集團與雪佛蘭科魯茲三方聯手打造的「11度青春」系列電影也大獲好評。但其主要目的在於挖掘網路院線的平台價值,培養新人新作。雖然目前網路平台作為電影的內容銷售渠道為時尚早,但看看《老男孩》引發了多少人的共鳴,點擊量如何一升再升,就知道網路平台雖然盈利尚早,但跑馬練兵、樹立導演影響力卻是再好不過的放大器。
隨著更多行業領域的品牌開始關注電影產業,更為創新的合作模式也將會涌現。而品牌商與電影,這二者出於對商業利益的考量,也是相吸有時,相斥亦有時。有些品牌商索性選擇安全距離,只做力所能及的硬廣投放;有些企業躍躍欲試的想要更親更密,卻免不了互相傷害甚至撕破臉。而唯有那會打廣告組合拳、會使連環套的柔軟身段和相互信任的鋼鐵意志,才能讓兩方真正玩到一起。
其實從貼片廣告到定製電影,方式上越來越復雜,投入也越來越大,但是從效果來看並不是絕對的正比增長。實際上,伴隨著中國電影行業的高速發展,電影廣告雖然有著非常誘人的傳播效果,但這也是最考驗企業對文化創意產業理解力的傳播方式,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
中國企業需要從了解到嘗試,從理解到長期投入。未來,能夠將電影廣告演繹到極致的必將是那些擁有一流創意、一流品牌和一流理念的企業,因為他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游戲規則,也更明白自己應該以什麼樣的形象與電影站在一起。
要做到這一點,有時候不僅僅是錢的事兒。
7. 電影院市場部的工作職責
1.制定影院全年常規宣傳推廣計劃;
2.制定每月宣傳推廣計劃;
3.策劃並組織實施各種電影活動,包括影片首映式、新聞發布會、電影慶典活動、觀影活動等;
4.策劃各類推廣活動,確定各類推廣活動的實施方案;
5.確定會員活動的實施方案;
6.建立與維護媒體關系並確定與媒體的合作方案;
7.確定宣傳品的製作、發放方案並進行內容確認;
8.監督部門團體銷售工作、會員卡管理工作,並聽取月度銷售工作匯報;
9.監督陣地廣告位的招商工作,並聽取月度招商工作匯報;
10.檢查排片工作,參與排片討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