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體驗 >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官方網站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官方網站

發布時間:2023-01-07 01:19:06

A. 《霸王別姬》到底憑什麼,可以成為最佳華語大片

《霸王別姬》是唯一一部華語金棕櫚,同時也是豆華語片的top1。但論影史地位《霸王別姬》遠遠不是華語第一,甚至都不是陳凱歌的第一。陳凱歌最受認可的是主旋律的女性電影《黃土地》,無論國際國內地位都比《霸王別姬》要高。

然後從華語電影界來說,《黃土地》受到的推崇也多於《霸王別姬》:

《亞洲周刊》於1999年評選了二十世紀中文電影100強。按上映時間排序,未進行排名。陳凱歌入選了《黃土地》和《霸王別姬》。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在2005年評選出「20世紀中國百部電影」。同樣未進行排名,陳凱歌入選了《黃土地》和《霸王別姬》。

《看電影》雜志 「中國電影百年百佳影片」。《黃土地》排在第3位,《霸王別姬》排在第4位。第一、第二分別為吳永剛《神女》和費穆《小城之春》。

中國電影資料館編選的百年百部中國電影。未進行排名,陳凱歌《黃土地》《霸王別姬》《荊軻刺秦王》入選。

「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年----最佳華語片一百部」選舉。《黃土地》排在第4,《霸王別姬》在第55。第一是費穆《小城之春》。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於2005年評選中國電影百年百部名片。《黃土地》入選,《霸王別姬》落選。

golden horse影展百大華語電影。《黃土地》第14,《霸王別姬》第31。第一位為侯孝賢《悲情城市》。

B. 姚國強的個人生平

學術研究方向:影視聲音藝術創作及理論,影視聲音藝術史,影視聲音美學。
北京電影學院學術委員會 秘書長、委員
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部級)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常委
北京地區普通高等學校《數字數字電影技術與藝術》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學術委員
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研究會理事
中國高教學會科研管理學會理事
中國錄音師協會理事
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委員
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高新科技委員會理事
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CSMPTE)科普與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聲音委員會委員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中國台港電影研究會會員
中國鐵路文藝工作者協會會員
北京高教學會藝術教育研究會理事
北京高教學會信息化工作研究會理事
北京電影業協會會員
北京市哲學會美學會會員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顧問
《現代電影技術》編委會編委
1999年 第五屆「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電影評委組組長、評委
1999年 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參評影片錄音獎咨詢組組長、評委
1999年 《當代影視聲音系列叢書》編委會執行主編
1999年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當代電影》編輯部「影片個案分析」專欄特約作者
2000年 北京市青少年科普顧問團科普顧問
2001年 北京電影學院申博系列叢書《電影學新論》編委會編委
2001年 第2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參評影片錄音獎咨詢組組長
2001年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視節目聲音製作技術質量獎」評委會委員
2002年 中國影視技術學會(CSMPTE)第一屆「影視科技優秀論文」評委會評委
2003年 中國影視技術學會「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委會評委
2004年 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部級)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常委
2004年 中國影視技術學會「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委會評委2004年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編委會副主任、編委、主編之一
2004年 北京電影學院《當代中國電影藝術家創作研究》編委會副主任、編委、主編之一
2005年 中國影視技術學會(CSMPTE)第三屆「影視科技優秀論文」評委會評委
2006年 第二屆「聲響亞洲」(廣州)文化節錄音作品評委會評委
2006年 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綜合學科評選組評委
2006年 《北京電影學院教育教學系列叢書》編委會編委
2006年 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計劃「學術創新團隊建設計劃」項目——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藝術家創作研究》創新團隊骨幹成員
2006年 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專項經費聯合評審專家
2007年 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專項經費聯合評審專家
2007年 北京市教委特色資源庫項目評審專家
2008年 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綜合學科評選組評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課程(藝術組)評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科技創新平台建設計劃評審專家
2008年 北京電影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秘書長
2008年 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專項經費聯合評審專家
2008年 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深化計劃科研創新人才(2009-2011年度)
2009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課程(藝術組)評委
2010年 北京電影學院《中外電影聲音研究文庫》編委會主編、編委、作者
2010年 北京學生文化創意國際交流活動之第八屆「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評委
2010年 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數字電影技術與藝術》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2010年 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高新科技委員會理事
2010年 中國影視技術學會(CSMPTE)科普與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
2010年 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學術委員
2010年 北京高教學會信息化工作研究會理事
2010年 北京電影業協會會員 1976年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電器廠金工車間車工
1978年 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錄音藝術專業讀大學,獲(電影錄音)文學士學位
1982年 浙江電視台技術部錄音師
1985年 鐵道部工程指揮部文工團錄音室錄音師
1997年 中鐵建總公司文工團高級錄音師
1997年 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講師
1998年 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副教授、研究生導師
2000年 北京電影學院碩士課程研究生班畢業
2000年 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兼職教授
2000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擔任國內訪問學者(導師:葉朗教授、博導)
2002年 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兼職教授
2002年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生部兼職教授
2002年 北京電影學院教務辦公室(科研管理)副主任
2003年 中國傳媒大學兼職教授
2003年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傳播研究中心擔任國內訪問學者(導師:尹鴻教授、博導)
2003年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2004年 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設備處處長
2005年 國家一級錄音師
2009年 北京電影學院科研信息化處處長
2011年 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 1、本科生課程
錄音藝術基礎及實踐技巧,影視聲音藝術創作,電影聲音,影視錄音製片管理,影視聲音基礎,影視錄音工藝,影視錄音技巧,影片聲音賞析,影視錄音技術概論,影視聲音藝術概論,影片分析,音樂錄音工藝。
2、研究生課程
影視聲音藝術創作,影視錄音工藝及技巧,影片(聲音)分析與賞析,影視聲音藝術理論研究,學術規范及學術方法,音樂錄音工藝研究,影視聲音美學研究,中國影視聲音藝術史研究、電影聲音、數字視音頻製作研究。 (一)藝術及管理類文章
1.挑戰、機遇和展望,在廣電部1997年中青年科技論文學術會上交流
2.從電影 《一個都不能少》讀解——張藝謀影片的聲音藝術構思,《當代電影》,1999年第2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3.「網路新生代」的聲音構思,《當代電影》,1999年第3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4.讀解電影「那山 那人 那狗」和那聲,《當代電影》,1999年第4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從第五屆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獎談起──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獎綜述,《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6.讓「國歌」聲永世傳唱──解析獻禮影片《國歌》的聲音構思,《當代電影》,1999年第5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7.讀解高科技類型片的聲音藝術構思,《當代電影》,1999年第6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8.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獎綜述,在中國影視技術學會聲音委員會1999年年會宣讀
9.歷史、現實和未來,在中國影視技術學會聲音委員會1999年年會宣讀
10.從聲音學會獎看中國電影聲音藝術創作趨勢──第五屆全國影視節目聲音學會獎評獎綜述,《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被論文集《電影藝術與技術》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1.新生代電影人的聲音創作構思,《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2.電影聲音數字化技術發展概述及展望,《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
13.90年代電影音樂創作中的多元化風格及運用(姚國強/李濤),《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被論文集《電影藝術與技術》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4.影片《我的1919》的聲音創作解析,《當代電影》,2000年第2期;被編著《我的1919—從劇本到電影》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被論文集《中國電影美學:1999》轉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5.「三性」的和諧統一,《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16.青春囈語——斑駁陸離的失真年代(姚國強/甘凌/李理),《當代電影》,2002年第1期
17.愛誰是誰和惟我獨尊(姚國強/甘凌),《當代電影》,2002年第2期
18.法國電影「新浪潮」與中國電影「第五代」比較,《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獲美國《華文精擷》(Chinese Culture)雜志社2003年優秀華文獎
19.體育片聲音創作解讀,被編著《審美空間延伸和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0.多元化電影音樂風格(姚國強/李濤),被編著《審美空間延伸和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1.風格化影片聲音讀解,被編著《審美空間延伸和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2.經典電影理論中的聲音,被編著《審美空間延伸和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3.經典聲音理論辨析——評愛因漢姆的電影聲音觀點,《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被編著《影像本體論:作為創作的電影》(1)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3月;被編著《中國當代思想寶庫》轉載,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6月;被編著《審美空間延伸與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獲2004年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三屆「學會獎」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獲2004年度國家廣電總局高校(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文科論文類)三等獎;獲2006年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優秀論文
24.譯文:電影中的聲音——我們到底聽到了什麼?(姚國強/姚睿),《世界電影》,2004年第3期
25.激情的浪漫主義(姚國強/呂甍),《當代電影》,2004年第5期;被《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2005年會暨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轉載,2005年8月;獲2005年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第二屆中國高校影視研究學術獎」論文類二等獎
26.一曲悲壯的英雄輓歌(姚國強/劉桐),《當代電影》,2004年第6期
27.中國電影聲音事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為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而作,被編著《中國電影年鑒——中國電影百年特刊》收入,中國電影年鑒社,2005年7月
28.當代中國電影錄音師聲音藝術創作現狀全景掃描,被編著《銀幕再現-與中國當代電影錄音師對話》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7月;在上海大學主辦的2006「全球化視野中的藝術史論」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2006年5月;被編著《藝術學》第3卷第2輯轉載,學林出版社,2006年5月
29.調研報告:中國當代電影錄音師藝術創作研究,《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獲2008年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委員會「中國高校影視學術論文二等獎」
30.國內外大學生影視作品之比較—對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的概覽與思索(姚國強/呂甍),被編著《北京影視傳媒精品論文集》收入,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5年7月;在北京大學生電視節學術論壇上宣讀,2005年12月;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06年年會暨第八屆影視文化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轉載,2006年9月;被編著《傳承與梳理——高等電影教育研究》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12月
31.影視同期錄音的基本法則——解析「同期錄音三原則」(上/下)(姚國強/王旭鋒),《世界專業音響與燈光》,2006年第1期;被《現代電影技術》轉載,2006年第4期;獲2007年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第三屆中國高校影視研究學術獎」論文類二等獎
32.依託高等教育,構建中國電影學術研究的國際合作平台,在第十四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電影新百年:合作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上宣讀,2005年11月;被編著《中國電影新百年:合作與發展——第十四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5月;被編著《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報告2006》全文轉載,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在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委員會2006年會上宣讀,2006年9月;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06年年會暨第八屆影視文化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文轉載,2006年9月;被編著《傳承與梳理——高等電影教育研究》全文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12月;被編著《探索與實踐—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實踐》全文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1月;被編著《中國教育理論參考》全文轉載,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9年1月;獲2006年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四屆「學會獎」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33.學院「十一五」科研展望,《北京電影學院學術與科學研究2002-2006》,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設備處,2006年12月
34.北京電影學院的科研工作發展回顧及展望——從「十五」到「十一五」的科研規劃,《北京電影學院簡報》2007年第1期(總第118期),北京電影學院宣傳部,2007年3月
35.也許真實,也許虛構:試論影片《西洋鏡》的聲音設計(姚國強/呂甍);被編著《鏡子里的山:一次電影文化的沖撞》收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36.簡論北京電影學院「十一五」期間影視科研學術發展策略(姚國強/曾笑鳴);被《中國高等教育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07年會暨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入,2007年8月;被北京高教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新與服務能力》(下冊)轉載,2008年1月
37.在跨界中行走——與中國著名電影作曲家對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38.中國電影聲音藝術年度分析,被編著《2008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6月;獲2008年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五屆「學會獎」論文類二等獎
39.我院教師參加「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電影論壇」,《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40.中國電影聲音發展進程中的新技術、新現象和新理論(孫楊/姚國強),被《中國高等教育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08年會暨第十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文收入,2008年9月
41.改革開放30年:中國電影音樂發展歷程回顧(曾笑鳴/姚國強),被編著《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代性建構》全文收入,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42.藝術和技術的結合——訪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處姚國強處長,《DV時代》,2008年第11期
43.我與社科規劃的點點滴滴,《北京社科》,2008年第11期
44.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電影聲音創作與錄音製作現代性的構建(姚國強/孫楊),被《改革開放與中國電影30年—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中國電影論壇論文集》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12月
45.探索與實踐:北京電影學院科研學術發展歷程回顧及展望(姚國強/曾笑鳴),被《中國電影年鑒2008》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年鑒社,2009年1月
46.電影聲音創作觀念的多元化趨勢,《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被編著《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報告2009》全文轉載,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12月;被《中國電影年鑒2009》全文轉載,中國電影年鑒社,2010年1月
47.年度電影聲音藝術分析(姚國強/曾笑鳴/孫楊/郝昕),被編著《2009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8.調研報告:當代中國電影作曲家音樂藝術創作現狀全景掃描,被編著《銀幕寫意——與中國當代電影作曲家對話》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9.中國電影音樂發展歷程回顧(1978-2008)(曾笑鳴/姚國強),被編著《銀幕寫意——與中國當代電影作曲家對話》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6月
50.高等藝術院校科研學術發展策略研究——兼論北京電影學院科研管理工作對策(曾笑鳴/姚國強),被《東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全文收入,2009年7期
51.調研報告:當代中國電影作曲家藝術創作現狀全景掃描,被《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全文收入,2009年8月
52.新中國60年電影聲音藝術發展回顧,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主辦的《社會變遷與國家形象——新中國電影60年論壇》上宣讀,2009年10月;被編著《社會變遷與國家形象——新中國電影60年論壇論文集》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4月
53.2008年部分影片電影音樂評析(姚國強/曾笑鳴/孫楊),被《中國電影年鑒2009》全文收入,中國電影年鑒社,2010年1月
54.新中國電影聲音藝術發展歷程,被編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成果選編2010》全文收入,同心出版社,2010年5月
55.講座:大片時代的到來:中國電影藝術創作應該走向何方,浙江傳媒學院講座,2010年05月18日;國家圖書館《藝術家講壇》,2010年09月26日;中原工學院,2010年11月04日
56.關於對電影聲音學科可持續創新發展的若干思考和設想,2010年度《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年會報告集》全文收入,2010年10月;獲2010年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委員會「中國高校影視學術論文優秀獎」,2010年10月
57.大片時代的中國電影創作之道(姚國強/姚睿),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成立30年學術論壇》宣讀;中國電影評論學會,2011年4月8日
(二)工藝及技術類論文
1.環幕立體聲電影《華夏掠影》的錄音工藝和製作(張君/姚國強)《電影技術》,1990年第12期
2.超16mm電影錄音工藝探討(姚國強)在中國影視技術學會聲音委員會1997年年會上宣讀
3.超16mm電影電視劇錄音工藝探討(姚國強)《影視技術》,1998年第1期
4.數字化技術在電影錄音工藝中的發展及應用(姚國強)《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被編著《影像本體論:作為創作的電影》(1)全文轉載收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3月
5.數字多聲道立體聲環幕電影錄音工藝探討(姚國強)在中國影視技術學會聲音委員會1999年年會是宣讀
6.環幕電影《龍城風光》數字多聲道立體聲錄音新工藝(姚國強)《影視技術》,1999年第9期
獲2003年度中國影視技術學會影視科技優秀論文獎二等獎
7.電影聲音數字化技術發展概述及展望(姚國強)《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
被編著《電影藝術與技術》全文轉載收入,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9月
8.電影數字化錄音技術的應用及發展概述兼論數字多聲道立體聲環幕電影錄音工藝(姚國強)
被《影視聲音論文集》全文轉載收入,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
9.即時性直播電視專題紀錄片的錄音工藝及其聲音創作觀念(姚國強/陳晨)《影視技術》,2001年第8期
10.2001年度電視節目聲音製作技術質量獎評獎綜述(姚國強)《影視技術》,2001年第12期
11.數字電影聲音——3D時代的全維度環繞立體聲(ADSS)的概念、創意與發展對策 (姚國強/姚睿)
在第19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電影科技之光論壇》上宣讀,2010年10月科研項目
(三)出版著作

1.教材:影視聲音基礎(姚國強),北京電影學院教材科,1998年
2.編著:影視聲音論文集(編委/作者之一),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
3.編著:我的1919——從劇本到電影(作者之一),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
4.編著:中國電影美學:1999(作者之一),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編著:電影藝術和技術(作者之一),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9月
6.譯著:電影和電視製作(審校之一),華夏出版社,2001年
7.專著:影視錄音—聲音創作與技術製作(姚國強),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3月;獲2004年北京電影學院第五屆院級「精品教材」稱號;2006年入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8.編著:審美空間延伸和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姚國強/孫欣),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
9.教材:音樂錄音(姚國強),北京電影學院教材科,2002年
10.專著:影視聲音藝術與技術(姚國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1月;獲2004年度國家廣電總局高校(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工科著作類)三等獎
11.譯著:電影電視聲音—錄音技術與藝術創作(姚國強/王旭鋒/李理),華夏出版社,2004年8月
12.編著:銀幕再現—與中國當代電影錄音師對話(姚國強/孫欣),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7月
13.主編:北京電影學院學術與科學研究2002-2006(姚國強),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設備處,2007年4月
14.編著:銀幕寫意—與中國當代電影作曲家對話(姚國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6月;獲2010年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六屆「學會獎」著作類二等獎,2010年11月
15.國家級「十一五」教材:電影電視聲音創作與錄音製作教程(姚國強),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年3月
(四)科研項目
1.《音樂錄音工藝》課題組組長(已結項)1997年度廣電部首屆高校科研(自然科學)項目
2.《電影錄音技術概論》課題組代理組長(已結項)1997年度廣電部首屆高校科研(自然科學)項目
3.《電影錄音藝術概論》課題組骨幹(在研)2000年度廣電總局高校科研(人文社科)項目
4.《影視聲音藝術研究》課題組骨幹(在研)2002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項目
5.《中國電影錄音師研究》課題組組長(已結項)2003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項目
6.《影視聲音研究》課題組組長(已結項)2003年度北京電影學院科研項目
7.《中國電影錄音史研究》課題組組長(正在結項)2003年度北京電影學院重點科研項目
8.《中國電影作曲家研究》課題組組長(在研)2004年度北京電影學院面上科研項目
9.《中國電影錄音史研究》課題組組長(正在結項)2004年度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項目
10.《當代中國電影藝術家創作研究》課題組子項目組《當代中國電影錄音師研究》組長(已結項)
2004年度北京市哲社規劃項目--《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點項目
11.《當代中國電影作曲家研究》課題組組長(在研)2005年度廣電總局高校科研項目
12.《中國電影學史論研究》課題組子項目組《中國電影聲音史研究》組長(正在結項)
2005年度北京市哲社規劃項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點項目
13.《中國電影學專業發展史研究》課題組子項目組《中國電影聲音史研究》組長(正在結項)
200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國藝術科學規劃年度項目
14.《中國電影作曲家研究》課題組組長(在研)2006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項目
15.《影視聲音技術與藝術研究》課題組組長,2007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創新平台項目
16.《中國電影學史論研究》課題組子項目組《中國電影聲音史研究》組長,2008年度北京市哲社規劃項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點項目
17.《科技創新平台—特色資源庫-影視教育專題》課題組子項目組《學院大講堂研究》組長,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創新平台重點項目
18.《北京地區部分高校影視專業發展現狀研究》課題組子項目組《影視錄音專業研究》組長,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項目
19.《電影聲音的藝術與技術研究》項目組組長,2009年度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計劃「學術創新人才建設計劃」
20.《中國影視學術創新理論》項目組組長,2010年度北京市屬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平台項目
21.《從實踐到理論:中國電影聲音創意研究》(批准號:10DC16)項目組組長,2010年度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
22.《當代中國電影聲音藝術與技術研究》項目組組長(SZ),2011年度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計劃重點項目

C. 電影評論的影評現狀

電影創作在發展,電影觀念在變化,與電影評論密切有關的哲學、美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學科的不同學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觀點和方法滲透到電影研究和評論領域中來,尤其是20世紀50~60年代以來,其他學科的專家學者對電影的研究和評論日益增多,而從事電影評論的工作者也對其他學科的方法論進行研究,並運用到電影評論中來,如結構主義、符號學以及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等。由此造成了電影評論方法的多樣化。
在中國,電影評論通常考慮如下幾個方面:①影片的傾向性和真實性是否統一;②人物的個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從內容到形式對時代的反映是否有創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創作個性;⑤影片在電影觀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進行了哪些有價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觀賞性及其社會效果如何。
電影創作受時代、政治及文化的影響,電影評論認真地研究評論的對象,了解影片創作生產的實際情況,了解創作者生活的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為了引導觀眾對影片的鑒賞,電影評論家須了解觀眾對影片的反映、他們的興趣、他們的喜惡和願望,聽取他們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評價,以求對影片的創作者和觀眾有所啟發和幫助。
對影片或其他創作現象的分析和評價存在不同的意見是經常發生的,對重大原則分歧更應展開討論和爭論。充分說理的討論,對電影評論本身的檢驗和發展有利,對電影創作和觀眾鑒賞也有啟發和裨益。
早期的電影評論開始出現於20世紀初。義大利詩人、電影先驅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對電影進行評論,並於1912年發表了著名的《第七藝術宣言》。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評論越來越顯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國際電影節的評獎活動,也是國際上進行電影評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每年一次評選影片和創作者的奧斯卡金像獎和紐約影評人協會主辦的紐約影評人獎等。
在中國,20年代初報刊上開始有影評文章。1932年中國共產黨在電影界成立了以夏衍為首的電影小組,創辦了左翼電影工作者的理論與批評的刊物《電影藝術》雜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電影評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及時地分析、評論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評缺點,討論問題,總結經驗及評介國際上各種電影和電影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專業和業余的電影評論隊伍成長和壯大了起來。1981年 1月24日,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在北京成立,學會對新時期的影片、電影美學、電影語言和創作中的問題展開評論和探討,並通過年會交流情況和思想。同時全國不少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電影評論學會,各地基層的群眾影評組織和活動更是象雨後春筍般地建立和開展起來,許多工廠、學校也在開展多種形式的影評活動。廣泛的群眾性是中國電影評論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評獎方面,廣播電影電視部、中國電影家協會和《大眾電影》編輯部分別舉辦一年一度的「優秀影片獎」、「金雞獎」和「百花獎」,從政府、專家、觀眾的不同角度,評價、表彰和獎勵每年涌現出來的優秀影片和為電影藝術做出可貴貢獻的電影工作者。

D. 大家對國產大片電影有什麼評價

縱觀這些年來,國產電影有些許復甦的跡象,一些反映現實問題的作品能如黑馬一樣脫穎而出,如《我不是葯神》《你好,李煥英》等都有不錯的票房,故事以笑中帶淚的溫情故事取勝,有的結合了本世紀以來比較成功的喜劇電影經驗,既承接了傳統,同時又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趣味。最大限度融合了各年齡層觀眾,真正具有了合家歡屬性。當然能成為國產大片離不開電影內容的豐富,工業製作水準的提高,數字化宣發方式的升級,以及營銷模式的創新等。「中國電影人才沒有離場,觀眾沒有離場。」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表示,「觀眾對中國電影的信任度有多高,中國電影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就有多大。中國電影在更大程度上、更高水平上贏得了觀眾的信任,而這樣一種良性互動,為中國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E. 影評家 什麼意思

字面意思,電影評論的專家。

F. 中國電影家協會的相關介紹

召開情況
中國電影工作者1949年 7月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了中華全國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選舉陽翰笙為主席。1952年實際停止活動。1954年 4月召開了第二次代表大會,成立了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選舉蔡楚生為主席。
1960年 7月,召開了第三次代表大會(當時稱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改名為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蔡楚生繼續當選為主席。1966年後,協會被迫停止活動。
1978年,協會恢復,1979年11月,召開了第四次代表大會,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改名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選舉夏衍為主席。
1985年 4月,在第五次代表大會上,夏衍繼續當選為主席。協會直屬單位有中國電影出版社和《大眾電影》雜志社。協會下設電影史、電影藝術、外國電影等研究部門。
主辦刊物
《電影藝術》、《大眾電影》、《世界電影》、《中國電影年鑒》、《中國電影報》。協會於1962年創立了《大眾電影》讀者評選的電影百花獎。1981年,又增設了由電影藝術家評選的電影金雞獎。到1985年底,協會在21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分會;在協會的領導下,成立了中國世界電影學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等13個專業學會。
宗旨和任務
協會的宗旨和任務是團結全國各民族電影工作者(包括台灣、港澳及海外華僑電影工作者),繁榮和發展中國的電影事業。它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促進電影創作,推動電影研究和評論,開展藝術、技術、事業等各項學術活動,並積極推進中外電影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來。

G. 張衛的介紹

張衛,10娜,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CCTV-6《中國電影報道》製片人,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H. 中國有沒有著名電影評論家

張愛玲、評論家贊譽她是: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
李文斌

人物簡介
電影評論家、編輯。江蘇省揚州市人,1939年11月生。少時就讀於江蘇省揚州中學,1964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曾在中國戲曲研究院、國務院文化組辦公室工作。1973年進入電影界,先後在國務院文化組電影組、文化部電影局、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局任職。現任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局報刊處處長、《中國電影周報》總編輯、《電影通訊》月刊主編和電影審查小組成員。除主編《中國電影周報》和《電影通訊》外,還主編了《電影導演的探索》、《科學教育電影創作談》、《新聞紀錄電影創作》、《美術電影創作研究集》等16本理論書籍,撰寫了100多萬字的電影評論、理論文章,從事過詩歌、小說和電影文學劇本的創作。現為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理事。

夏衍
鍾惦斐(1919~1987)著名文藝評論家、電影美學理論家 ----------中國著名影視評論家——杜高,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著名評論家楊恩璞,著名電影音樂評論家楊大林,著名電影評論家、《中國電影報》總編輯李文斌 ,著名影視評論家、中國電影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 羅雪瑩

閱讀全文

與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官方網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日本愛情電影大尺度 瀏覽:327
印度電影大全真愛在我心 瀏覽:593
天使愛美麗電影簡介英文 瀏覽:299
怒火風暴電影完整版 瀏覽:589
東北的搞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650
大電影動畫片大全免費汪汪隊 瀏覽:453
貓和老鼠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733
盜墓電影大全2019龍墓 瀏覽:262
十部英文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662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