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900萬人因春節檔票價太貴被勸退,電影票為何越來越貴了
❷ 北影節電影票再遭爆炒,還有人拍賣電影票,怎樣打擊黃牛行為
被眾人關注的第12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進行門票網上銷售時,許多影迷還沒來的及開搶,就已經發現電影票已售罄。而不久在各種二手網站上,轉賣熱門北影節電影票的信息比比皆是,原本七八十元的電影票,有的甚至被炒到2500元一張。
以至於有人調侃到,看場電影比看一場演唱會還貴,而造成這種情況出現,和黃牛搶票、囤票有很大關系。凡是影迷、歌迷關注活動,很多都有黃牛販子,想從中牟利。
三是加大對黃牛打擊懲罰力度。黃牛行為懲罰力度輕,犯錯付出代價低,讓黃牛販子有恃無恐,還想繼續鋌而走險。對於黃牛哄抬票價行為,一經發現,可以將個人信息納入相應購票黑名單。
可以建立統一購票數據比對平台,讓一些購票二次轉售網站加入進來,通過數據共享,對存在販賣各種節目活動票行為,納入疑似黃牛販子庫,交由相關部門進行調查處理。
❸ 高價電影票勸退觀眾,春節檔觀影人次下降28%,這事怨誰
如果非得要找一個替罪羊的話,那首選的肯定是影院自身,但造成春節票價大幅度上升的原因,卻是多種多樣的。
而且觀眾的收視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養成的,影院這種做法,會快速推開絕大部分的觀眾的。除去影院這個替罪羊,我們也應該從源頭去解決問題,用影片本身的質量來帶動經濟的發展,經得起推敲的影片,當觀眾覺得值得這個價格,那麼它的市場也就來了。
❹ 2022 年春節檔電影票均價已飆到 56 元,為什麼電影票價格會突飛猛漲
中國電影的票房創收已經極端依賴所謂運動式觀影。
這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奇葩之處。本來,大家對中國電影的最終預期是和成熟市場一樣:影院的普及培養出一大批有事沒事去電影院的新新青年,大家用穩定的消費給相關產業持續供血,由此形成良性的市場循環。但現實是,這個目標目前只在一二線城市部分實現,更多的新新青年們因為票價也好因為工作因為游戲也好,總之是沒有把看電影當成自己的日常節目。但他們又不是壓根不看,而是偶爾去看,不僅自己去,還帶老人伴侶孩子去。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某部爆款電影刷爆社交網路,或者某個特殊節日到來的時候。
這就是運動式觀影的內涵:絕大多數時間里的絕大多數影院門可羅雀,但在某個集中的節點上卻人滿為患供不應求。旱澇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製作公司也好院線也好,不得不把收益的可能寄託在運動式觀影的發生上。
那麼在當下,什麼運動式觀影是最可預測的呢?春節檔。張藝謀的名字不能保證什麼,易烊千璽的名字也不能保證什麼,甚至連吳京,也可能產出像攀登者這樣的在國慶檔票房不上不下的電影。換句話說,沒有什麼導演演員題材能保證運動式觀影的出現,而春節檔可以。
因為春節就在那裡,它依然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傳統節日。而當看電影稀里糊塗地成為年味活動的一種,成為一種新的習俗之後,春節檔的觀眾體量就得到了保證。爆款電影的出現是必然事件,運動式觀影的發生也是必然事件,它甚至和電影的製作質量無關。還記得一七年的春節檔嗎?那個檔期齊聚了大鬧天竺西遊伏妖功夫瑜伽三部大爛片,還有乘風破浪這樣的平庸之作,但絲毫沒有妨礙它刷新春節檔票房新高。為什麼?因為無論如何,一家人總是要去電影院看電影的。電影爛不爛無妨,重要的是年味。最多最多在幾部大爛片里選那部不太爛的就好了。
票價飆升也是同樣的邏輯:多少公司院線一年就指著春節檔賺錢過活呢!既然加價幅度只要不超過過年預算(那肯定不到呀依然不夠一頓飯錢)你們就會來,那我幹嘛不加呢!
❺ 2022年春節檔觀影人次僅1.14億,電影票房開始走下坡路了嗎
2022年春節檔觀影人次僅有1.14億,電影票房並不是開始走下坡路了,主要就是因為今年的電影票票價太過昂貴,隨便一張電影票都需要六七十。在一線城市或者是二線城市,電影票的價格甚至到了150一張,普通家庭根本沒有辦法支撐得起這樣的票價,所以就選擇不看。
三、電影上映之後就有了其它觀看的渠道
而且小編在朋友圈裡面也看到其他人發的資源這些資源,一個也就8塊8,甚至是所有熱播的電影都可以觀看。畫質也還可以,能夠讓我們清楚的看到裡面的內容和字幕,這個就已經足夠了,沒有必要花100多去看個電影之後的時間裡面,電影票票價再不下降的話,估計真的要開始走下坡路了。
❻ 為什麼電影票在電影院當場買比在網上買貴這么多
1、邊際成本
簡單說,一場電影,影廳內坐100個觀眾時,和99個觀眾相比,影院付出的成本(水電場地人工)幾乎是一樣的,多出來那一個觀眾分攤的成本叫邊際成本。和實物商品消費不同,電影院、公園、火車、飛機這類提供服務性消費的行業,邊際成本都是接近為零的。
也就說,針對一個個體消費者,不管以什麼價格售票,影院都是收益大於支出的。雖然有國家的電影基金和稅,還有片方的分成,但這幾項成本都是按票價的比例計算的。在不考慮最低票價的情況下,電影票就算定在1元錢,對於影院,也是收益(短期內)。
2、價格歧視(區別定價)
簡單地說,因為邊際成本為0,那麼如果以每個消費者當時能承擔的最高價格把票賣給他,那麼影院就能獲得最大收益。張三對電影票能承受的最高價格為100。影院如果能確知,那就應該以100的價格銷售給張三。李四對電影票能承受的最高價格為25。影院如果能確知,那就應該以25的價格銷售給李四。聲學特點:
觀眾廳聽覺條件的好壞,除還音系統的電聲質量外,還取決於觀眾廳的建築聲學質量。電影院觀眾廳有其自身的聲學特點,與其他演出建築不同:
聲源位置固定。影院的揚聲器通常都設置在銀幕後面或側面牆壁上,故其聲源位置是固定不變的。
聲源位置較高。揚聲器的高音頭一般位於銀幕高度的 2/3處,有利於均勻地向觀眾廳的各個方向和後座輻射聲能。
音量可以按需要調整。還音系統的功率原則上不受限制,因此可以直達聲為主,不必過多地依靠反射聲來彌補有些座位響度的不足。
影院的聲音是從影片的聲帶上還原出來的,故不必依靠觀眾廳的聲學條件來改變原來的音調,而只要求符合混合錄音棚的聲學頻率響應特性,以如實還原影片聲帶上的聲音。
❼ 電影票並不貴,為什麼還要很多人不願意去電影院看電影呢
電影票並不貴,為什麼還有很多人不願意去電影院看電影呢?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電影院要花錢啊!開句玩笑,下面我來說一下我的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其實電影票並不貴,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去電影院呢?首先是電影院票再便宜也是收費的,而且和伴侶一起去這樣就是雙份支出,然後再吃個飯,逛個街,最後看電影再買點零食和飲料,這樣算下來,一場電影的成本估計要在500左右,這時候你還覺得電影票便宜嗎?是不是覺得真的好貴啊,如果在家的話,下一個電影,再買點炸雞,躺著看電影多舒服。
所以電影票不是影響去影院看電影的絕對因素,如果是國際大片,你會發現電影票還是那麼的貴,看一場電影2個人也是需要200大元的,尤其是一線城市更是這樣,所以電影票便宜,說得只是一般的小電影或者小影院,並不是全部都這樣。
❽ 價格再創新高,春節檔「天價」電影票嚇跑三分之一觀眾,這事怨誰
年年春節檔都說的「最貴電影票」,今年終於觸犯了眾怒。如果說總票房還能靠高票價撐撐面子,那麼觀影人次的大跳水算是扯下了中國影市的最後一塊遮羞布——今年大年初二比初一觀影人次暴跌四分之一,相比去年同日,初二觀眾減少了約三成,初三減少了約四成。
持續了幾年的疫情,已經從根本上動搖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願意走出家門,花時間跑很遠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了。而現在的中國影市,還在繼續經歷著影視圈的「寒冬」,和字面意義上的天氣寒冬,大家更喜歡窩在家裡上網刷劇打游戲。
❾ 為什麼現在電影院消費那麼貴
場地成本上漲,人力成本上升,設備維修和置舊費用,物價上漲,加上平時的觀影淡季影院入不敷出,旺季的時候就會隨著電影的市場需求成倍上漲票價
打開購票APP,你或許會發現,一部電影的票價已經最低30元起步,而繁華地段影院的票價則一般高達60、70元,甚至百元以上。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約朋友看一次電影可能比聚一次餐還貴了。
而與我們相鄰的印度,電影票價格普遍約合人民幣5、6元。首都新德里最豪華的電影院看一次電影大概16元人民幣,加上印度高分電影頻出,難怪有網友驚呼:「印度是影迷的天堂」。
可能很多年輕人並不知道,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電影票價才2角左右,如此低廉的票價也曾經令外國影迷羨慕不已。而如今,四十年過去了,票價翻了不止百倍,占人們收入比重也越來越大(據統計,過去一張電影票價占人均收入0.67%,如今已經上升到2%)。
那麼電影票為什麼越來越貴?我們梳理了中國電影票價變化的歷史,期望能找出票價變貴的原因。
二十世紀50年代~80年代:低票價政策
在民國時期,電影並不是一個親民的娛樂活動。當時一流影院的票價大概分為4角、6角、1元等三個級別,普通影院的票價一般在2角左右。要知道,那時候一元錢就能買20斤麵粉,所以普通人一般看不起電影。在這個時期,電影票還是相對昂貴的。
新中國建立之後,我們各項管理政策都向隔壁蘇聯大哥學習,電影票價的制定機制當然也不例外。當時蘇聯為讓盡可能多的群眾走進影院,接受國家意識形態宣傳,採用低票價政策。所以,當時中國電影也是由政府統一定價,票價甚至低至幾分錢。在這個時期,電影迅速成為真正大眾的娛樂藝術品。
所以,想不降價又能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電影本身的質量是首當其沖的要素。在此基礎上,採取更加靈活的定價機制,制定多層次的票價體系,才能讓每個觀眾都能買得起電影票,才能讓電影真正成為他/她娛樂生活中的一項重要選擇。
公眾號:狸貓電影惠,一隻貓為你推薦最新電影資訊解讀和電影票優惠資訊
❿ 湄公河行動票房造假,為何沒人管
不是不管,是不好管,像那些一、二線城市的電影票全部都是有規定限數要一一上報的,可那些3、4線城市,一來管的沒那麼嚴,二來有的八桿子打不著,造假注水也都是從這些城市入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