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曉東(畫速寫那個),具體何許人也
中央美術學院教師
男,1963年生於遼寧省,自1980年在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學畫,198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之後在附中任教至今。曾先後參加"1988牟素描大展","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1990年"紀念梵谷逝世百年畫展"等等。1990年5月首次舉辦個人畫展。學生時期作品《打呵欠的男模特兒》獲 1987年學生作品一等獎。
劉小東 年表:
1963年 出生於遼寧金城鎮。
1988年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
1988年 中央美術學院附中任教。
1988年 素描《摯友張元》等三幅作品參加在北京舉霆的「素描大展」。
1989年 油畫《吸煙者》等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
1990年 在北京舉行「劉小東油畫展」;油畫《笑話》等八幅作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紀念梵谷逝世百年油畫展」。
1991年 油畫《白頭到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油畫年展」;油畫《合作》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展」。
1992年 油畫《醉酒》等參加在美國加利弗尼亞藝術學院舉行的「藝術今天·中國」展;油畫《婚宴》等參加在香港、澳大利亞等地巡迴展出的「後 89中國前衛藝術展」。
1992年 任電影《北京雜種》美術指導。
1993年 油畫《在長城》等八幅作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具象油畫展」;油畫《卧女》等參加在美國紐約蘇荷區金畫廊舉行的「紅星照耀中國」藝術展;油畫《田園牧歌》等參加在美國紐約蘇荷區Z畫廊舉行的「中國現代藝術展」;油畫《都市獵手》參加在英國倫敦馬勃畫廊舉行的「中國後 89藝術展」。
1993年 主演電影《冬春的日子》。
1994年 至今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任教。
1994年 油畫《大雨》等10幅作品參加在美國紐約東村舉行的「劉小東、喻紅近作展」;油畫《陽光普照》等四幅作品參加在美國紐約西村舉行的「轉換」藝術展;油畫《冰涼的浴室》等參加在美國康州發現博物館舉行的「東西相遇」藝術展;油畫《曼哈頓澡盆》參加在北京舉行的「94新鑄聯杯中國畫、油畫精品展」,並獲優秀獎。兩幅素描參加在香港,台灣舉行的「線的力量-海內外現代素描展」。
1994年 電影《冬春的日子》獲希臘亞歷山大國際青年電影節大獎,並被英國防大學BBC評為「電影百年部經典影片」之一。參加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國際青年影展,並被永久收藏。
1995年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研究生班。
1995年 油畫《盲人行》等五幅作品參加北京舉行的「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師作品展」;油畫《人鳥》參加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中國當代油畫展——從現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1996年 油畫《違章》參加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油畫學會展」;油畫《電腦領袖》等參加在北京、香港舉行的「首屆當代藝術邀請展」。
1997年 油畫《白胖子》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油畫肖像百年展」;參加在義大利舉行的「第四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油畫組畫《睡眠與失眠》參加在香港、美國芝加哥、英國倫敦、德國柏林巡迴展出的「8+8-1-15位當代中國藝術家作品展」;油畫《漫哈頓的澡盆》參加在孟加拉舉行的「97亞洲藝術展」。
1998年 油畫《電腦領袖》等五幅作品參加美國舊金山舉行的「東方藝術家在西方相遇」展;油畫《燒耗子》等三幅作品參加北京舉行的「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師作品展」。
1999年 油畫《水邊吸煙》等四幅作品參加美國舊金山舉行的「1999中國藝術」展;油畫《一個嬰兒和六個成人》等兩幅作品參加英國巡迴的「代表人民」藝術展。
2000年 油畫《一座大山》等參加四川成都現代藝術館舉辦的「世紀之門:1979-1999中國藝術邀請展」。紙上丙烯畫《沒辦法一、二、三、四》參加「紙上天地-油畫家紙上作品展」,並在北京、杭州、沈陽、長沙等地巡迴展出;油畫《違章》等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二十世紀中國油畫展」;「劉小東1990-2000年」10年回顧展在北京中央美院美術館、美國舊金山LIMN畫廊展出。
親, 是他嗎?
2. 美國社會治安怎麼樣
美國社會治安總體來說還是很好的,我在美國生活了很久,期間在加州的洛杉磯縣和猶他州的鹽湖城縣久居,我個人認為美國社會有三個世界,第一個世界 我稱之為金字塔底層世界,是一個由犯罪分子、幫派分子、窮人和黑人組成的世界,這種地方就是被稱作貧民窟和downtown的地方,比如洛杉磯縣的康普頓,那裡治安混亂到連警察都不輕易去,外人進去很少能活著出來的地步,那裡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類似於電影《十三區》,很多城市的downtown也非常混亂,但僅僅是局限於夜間,我曾經夜間去過洛杉磯的downtown,那裡帳篷林立,都是無家可歸的人,但是只要天一亮,這些人就都走光了,白天的downtown又恢復了繁華,總結下來就是這里的人一般不會離開他們的城市去干壞事,只要你不進去,他們也不會出來,這是最底層的世界,如同地獄一般,那裡的城市裡沒有醫院,沒有學校也沒有警察局和郵局,市政處於癱瘓狀態。
第二層世界是美國中產階級世界,這一層世界極其龐大,治安相對較好,很少會出現治安案件,及時出現治安案件警察也會在五分鍾之內全部到位,這樣的地方在洛杉磯縣里有:「El monte市(艾爾蒙德)、Rowland heights city(羅蘭崗) Monterey park city(蒙特利爾公園市)Alhambra city(阿罕布拉)市……等等,這些城市中產階級居多,大家交的稅也不少,城市裡學校、警察局、郵局、消防站林立,治安相對較好,出現事故警察和消防救護部門基本上可以在五分鍾內出現,街道上經常會看見警察在巡邏,在這里我要跟大家說一下,在美國縣(county)比市(city)要大,洛杉磯縣轄下80多個城市,規模極其龐大,城市之間由高速公路連接,比如我住在羅蘭崗,而單位在El monte,走高速要半個小時,在不堵車的情況下,在這類城市基本不用擔心治安問題,晚上遛狗、散步都是可以的,甚至我半夜餓了去麥當勞也完全不用擔心搶劫和槍擊事件,我曾經目睹過一場車禍,一輛摩托撞在了一輛轎車上,三輛警車和一輛消防車還有一輛救護車在三分鍾內到場,出勤速度極快,所以在這些中產階級居住的城市裡,你不需要擔心治安問題,槍擊搶劫都是極少概率事件。美國的第一世界,位於金字塔塔尖的,我就不用太介紹了吧!洛杉磯的比弗利山莊,紐約的上東區,洛杉磯海岸線的海景房,那些年收入都在幾十萬上百萬甚至幾百萬美元的人,他們的安保措施及其嚴密,外人甚至無法接近
3. 請幫忙列舉一下中國當代著名的女油畫家
閻萍(1956-)出生於山東濟南。1983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1991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學習,1993年參加「第二屆中國油畫展年展」獲銀,「93中國油畫展雙年展」獲優秀獎。1994年參加「首屆中國油畫展學會展」、中國當代美術評論家提名為「全國22名90年代最具代筆性畫家作品展」。1995年參加「中國優秀女畫家邀請展」(北京),及「中國現代油畫展」(美國),並獲第三屆 油畫年展銀獎。1996年參加「上海雙年展油畫年展銀獎。1996年參加「上海雙年展邀請展」、「第二屆中國油畫展展」(北京)。1997年參加「香港回歸藝術大展邀請展」(上海)、「當代中國油畫展展」(香港大學博物館)。1998年參加「九人畫展」(北京)。1999年參加「國際美術邀請展」(青島)及「第九屆全國美展」並獲優秀獎。2000年參加「20世紀中國油畫展展」(北京)。2001年舉辦「亞洲巡迴個展」(北京、香港、新加坡)。百幅以上作品,廣泛被美國、日本、加拿大、瑞典、比利時、新加坡、香港、台灣、中國美術館、海外美術館、博物館以及國內外私人收藏。
葉南 :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俄羅斯美術家協會會員、
國際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會員,
1989年公派赴俄羅斯列賓美院留學
1996年以全優的成績畢業於列賓美院,獲碩士學位。
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基礎部,副教授。
王俊英,女,1970年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1994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世界藝術家協會理事,新神州藝術院高級榮譽顧問。法國藝術家協會會員,連續三屆法國文化藝術國家級大獎獲得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跨世紀百名中國優秀美術家之一,遼寧省美協及多家文化藝術協會會員及理事,出版有多部美術專集,簡歷入編《世界名人集》,國內外多家報刊、美術專刊、電台、電視台曾專題介紹。
徐曉燕:(1960-)河北省承德人。1982年畢業於河北師大美術系油畫專業。現居北京。曾參加「中國油畫展雙年展」,1993年北京,中國美術館;「中國油畫展年展」,1995年,北京,中國美術館;「中華女畫家邀請展」,1995年北京,中國美術館;「中國油畫展學會展」,1995年中國油畫展年展「 金獎」; 1996年北京,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雙年展」1996年,上海美術館;「走向新世紀中國青年油畫展」1997年北京,中國美術館;「世紀女性藝術」邀請展,1998年北京,中國美術館;「China 46中國當代藝術展」,1998年世紀女性藝術展「收藏家獎」。1999年墨爾本,藝術無國界美術館;「世紀之門藝術展」2000年成都現代美術館;「女畫家的世界本色」2000年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20世紀中國油畫展展」2000年北京,中國美術館,曾獲獎:1993年中國油畫展雙年展「學院獎 」;2001年作品《怒放》綠色系列參加成都「架上非架上成都雙年展」。作品收藏於上海美術館、山藝術文教基金會美術館、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及海內外私人收藏家。
韋蓉:1963年出生於北京。198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8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現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任教。她於1988年在法國使館文化處舉辦首次個展。其作品參加「女畫家的世界八人畫展」、「第七屆全國美展」、「新生代畫展」、「紐約·東西方的相遇藝術展」。
申玲:1965年生,遼寧人。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任教。1988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1991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畫廊舉辦個展。1992年與台灣雕塑家朱銘在巴黎舉辦聯展。1993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作品在第二屆中國油畫年展中獲優秀獎。1994年參加北京首屆批評家提名展。1996年至1997年參加中國首屆當代藝術大展。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和海外收藏家廣泛收藏。
喻紅:1966年出生。
1988年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糸。
1988年 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糸。
1995年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糸讀碩士研究生班。
1986年 油畫《自畫像》參加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油畫展」。
1988年 油畫《寂靜》等參加北京中國美術館「油畫人體藝術大展」。
1989年 油畫《自畫像》參加摩納哥蒙特卡羅「蒙特卡羅國際藝術展」;《蝴蝶夢》參加在南京「第七屆全國美展」;《美發廳》等參加澳門「中國女藝術家精英展」;《金色的肖像》等參加在日本巡迴展出的「中國女藝術家作品展」。
1990年 油畫《米色的肖橡》等作品參加北京「女畫家的世界展」;《懷舊的肖像》等20餘幅作品參加首次北京「喻紅油畫展」。
1991年 油畫《初學者》等參加北京「新生代藝術展」;《烈日當空》參加北京舉行的「中國油畫年展」;《情人們》等參加北京「20世紀·中國」展。
1993 年 油畫《初學者》等參加在德國、荷蘭、英國、丹麥巡迴展出的「中國前衛藝術展」;《中國公主》等參加在義大利威尼斯「威尼斯雙年展」;《米色的肖像》參加美國紐約蘇荷區Z畫廊舉行的「中國現代藝術展」;《有玫瑰花的肖像》等參加美國紐約蘇荷區舉行的「紅星照耀中國」藝術展。
1994年 油畫《艷陽天》等參加美國紐約東村「喻紅、劉小東近作展」;《夢游》等參加紐約西村「轉換」展;《金色的驚喜》參加北京「中國·韓國女藝術家作品展」;《懷舊的肖像》參加美國康州博物館「東西相遇」展;《走鋼絲》參加北京「』94新鑄聯杯中國畫·油畫精品展」並獲優秀獎;《聖嬰》等參加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糸教師作品展」;《林中孕婦》等參加北京國際藝苑「女畫家的世界」第二屆展;《艷陽天》參加北京首屆「中國油畫學會展」;《黃花肖像》參加北京「中國畫肖像百年展」;《初夏》等參加芝加哥Art-Misia畫廊「中國當代女藝術家聯展」。
夏俊娜:1971年出生於內蒙古,199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創作獲得中央美術學院優秀獎和日本岡松家族獎學金。分配到北京第一師范學校任教。出版畫冊《生命的豐年》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X的肖像——陳丹燕VS夏俊娜》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接受《世界時裝之苑<ELLE>》雜志采訪。接受《中國婦女海外版》雜志采訪。
林菁菁:1970年生於福建
1992年畢業於福建師范大學美術系 現寓居北京,職業畫家 中國油畫家靜物作品展(新加坡)
1993年博雅油畫大賽(深圳)
1994年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 中國畫家美術作品(秘魯)
1995年首屆中國風景油畫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第三屆中國油畫年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1996年油畫作品展(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 三個人的風景展(北京) 現實:今天與明天——96中國當代藝術展(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
1997年中國藝術大展中國當代油畫展(上海劉海栗美術館) 走向新世紀——中國青年油畫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都市人格」組合展(北京)
1998年「世紀·女性」藝術大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亞太地區當代藝術邀請展(福建省畫院) 當代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兩性平台」藝術展(天津)
1999年中國當代油畫名家百人小幅畫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4. 瑞安到橫店影視城自駕游的具體路線
駕車前往 橫店影視城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40省道 的路線 262 公里 – 大約 4 小時 9 分鍾 建議路線 金麗溫高速 262 公里 4 小時 9 分鍾 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 1. 向 西 方向,前往 萬松東路 197 米 2. 在 萬松東路 向 右 轉 1.2 公里 3. 在 瑞湖路 向 右 轉 122 米 4. 在環形交叉口,出 第2 個 出口,繼續沿 瑞湖路 前行 1.1 公里 5. 在 虹橋北路 向 右 轉 0.7 公里 6. 繼續沿 虹橋北路 直行 425 米 7. 上匝道,前往 甬台溫高速 部分收費路段 402 米 8. 在交岔路口繼續沿指向 甬台溫高速 的方向向 右 ,走 甬台溫高速 收費路段 15.8 公里 9. 下 金麗溫高速/溫州(南)/溫州樂園/仙岩/三垟濕地/溫州市公路路政管理支隊高速公路大隊 出口,前往 金麗溫高速 收費路段 1.5 公里 10. 在交岔路口繼續沿指向 金麗溫高速 的方向向 左 ,走 金麗溫高速 收費路段 176 公里 11. 下 台金高速/仙居/台州 出口走 台金高速 收費路段 1.2 公里 12. 下 永康/金華 出口,前往 330國道 部分收費路段 1.1 公里 13. 在 330國道 向 右 轉 9.0 公里 14. 在 花園大道 稍向 右 轉 2.1 公里 15. 下出口,前往 39省道 306 米 16. 在 39省道 稍向 右 轉 33.9 公里 17. 繼續前行,上 後葛線 7.0 公里 18. 在環形交叉口,下 第1 個 出口上 40省道 10.1 公里 19. 向 右 轉 199 米 20. 稍向 左 轉 56 米 21. 向 左 轉 目的地在右側 125 米 橫店影視城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40省道
音樂劇《貓》在海外20年的狂潮不衰,除了作品本身的精純以外,更多的還應該歸功於《貓》劇所倡導的一種現代的生活方式與理念,和這種理念可以在生活中對應的人群。貓的伶俐、貓的乖張、貓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此新奇的吸引著人們,從貓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一個全新的自我定位,這是個奇特的發現過程,沒有人願意用自己的生活與一隻貓咪的生活做比,但是從音樂劇《貓》中,從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靈身上,從他們夢幻般的生活中,我們卻可以從生活以外的角度,審視自我和自我的生活。就象下面的一段文字描述的那樣:
在桀驁的獨來獨往中高貴著,在傲慢的靈性間我行我素的美麗著;
智慧、敏銳而帶著些許凌厲的心扉可以在永無止境的奔忙中悠然自若;
放縱、忘我、酣暢淋漓的感受世界,享受著、付出著,肆無忌憚的生存;
一群貓,造物的稟賦,讓她們成為貓。
《貓》故事梗概:
第一幕子夜的舞會使貓瘋狂
在一個特殊的夜晚,每年一次的傑里科族的貓的家族慶賀會上,每個貓依次向來訪的人類解釋他們是誰,並且指出貓有三個名字:家庭里日常使用的名字、較高雅文氣的名字和秘密的名字。
年輕天真的白貓維克多利亞跳起了獨舞"請到傑里科舞會來"作為開場,他們正在等待他們的領袖--英明的老杜特羅內米,今晚由他挑選一隻傑里科貓,這只貓將被派到九重天上"獲得"新的生命。每一隻貓都用歌曲和舞蹈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夠被選中成為獲得重生的傑里科貓。
珍尼安尼朵茨是一隻老剛比貓,她整天不是睡覺就是閑逛;"蘭塔塔格",是一隻愛搞惡作劇、對異性魅力十足的貓;被遺棄的"富有魅力的格里澤貝拉"是一隻傑里科貓,她已離群多年,到外面的世界去闖盪,這次她發誓要回到家族裡;強壯的"布斯托夫·瓊"是只25磅重的貓,他把時間都花在吃上;突然一陣雷鳴般的碰撞聲,警笛聲大作,邪惡的貓麥克維第大搖大擺地來了;"蒙哥傑瑞和蘭普利第澤"是一個愛開開玩笑、愛搞作劇的搗蛋鬼小組,老是給他們家惹麻煩;
當仁慈而英明的領袖"老杜特羅內米"到場時,整個家族一片歡騰。它們准備了一些節目:群貓表演了一出名叫"波里科狗進行曲下的佩克族與波里科族的可怕的戰斗"的戲。貓們穿著敵對派的狗的衣服向對方狂吠。表演被邪惡的麥克維第打斷,貓們四散奔逃!老杜特羅內米平息了騷動,"傑里科舞會"如期開始,全體貓們跳舞歡慶。
第二幕"夏天為何遲到,時光怎樣流逝"
"劇院貓格斯"是一位老演員,曾經與他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演員共事過,他正受著痛風之苦。"鐵路貓斯金伯·申克斯"是所有貓的友善大叔。邪惡的麥克維第綁架了老杜特羅內米,麥克維第裝成老杜特羅內米,有兩只貓認出他來:一隻是蒂米特(嚇壞了的小貓),一隻是最性感的大個子貓鮑巴露瑞娜(無憂無慮的女孩)。麥克維第的惡行使他得到了一個渾名--"犯罪的拿破崙";麥克維第被揭穿後與曼庫斯特拉普及其他的雄貓打了起來,他把電線弄短路使得所有的燈都熄滅了,傑里科貓陷入黑暗之中。蘭塔塔格叫來"米斯特腓力先生",要他施魔法找回領袖。米斯特腓力成功了,燈又亮了。老杜特羅內米決定哪一隻傑里科貓將獲得重生的時刻到了。此時,格里澤貝拉以"回憶"一曲唱起過去的事情。家族接受了她的回歸。她被選為"去九重天"而獲新生的貓!傑里科晚會要結束了,老杜特羅內米告訴"裝扮成貓"的人類旁觀者。就其獨特品性和差異而言,"貓很像你們"。
所有的故事都還在繼續,這里有你,有我,都沒有改變,無論是夜晚或者白晝的來臨,讓我們成為一隻貓……
6. 請介紹一下電影《吉屋出租》
根據著名百老匯音樂劇改編
劇情簡介:充滿愛意的季節
20世紀末的紐約東村,這里是流浪漢、吸毒者、醉鬼、靠預言混飯的城市游牧人、落魄的藝術工作者生活的地方,他們不知道下月的房租打哪兒來,不知道下一首歌、下一幅畫的靈感出自何方,更不知道艾滋病幽靈的致命襲擊會在哪兒現身。一棟老舊樓房頂層的簡陋公寓中,住著兩個為了藝術而掙扎的室友:羅傑(亞當•帕斯考 飾),是一個因女友自殺而略顯自閉的搖滾樂作曲家,曾經有著吸食海洛因的習慣,因此染上了艾滋病,他希望自己在病死以前,能夠再創作出一首有些意義的歌曲;馬克(安東尼•利普 飾)是一個不太成功的電影工作者,努力在藝術與商業之間尋找著平衡,因為收入有限,跟羅傑一起分租公寓。這棟公寓,曾經是一家音樂出版公司的辦公室,牆上還張貼著許多老舊的搖滾樂海報。房東班尼也曾是他們的室友,不過後來娶了個富翁的千金,買下這棟樓房跟隔壁的空地,雖然曾經有點交情,但班尼對於房租可是不肯通融,他們由於沒錢交房租,即將度過一個沒有暖氣、沒有電力,只靠蠟燭取暖的聖誕夜。
馬克最近失戀了,他的女友莫琳(艾黛娜•曼佐 飾)因為喜歡同性的喬安妮而拋棄了他。喬安妮是個公設的辯護律師,對於一些社會活動相當積極,現在她們二人已經同居。羅傑與馬克之前的另一位室友湯姆(傑西•L•馬丁 飾),是個電腦奇才,也是艾滋病毒的攜帶者,曾經離開紐約,現又回來,但不幸路遇搶劫,遍體鱗傷之時被同性戀街頭鼓手安琪(威爾森•傑梅因•賀雷迪亞 飾)接回家中,他們之間很快就彼此互相吸引。獨自在家的羅傑認識了前來借用火柴的樓下鄰居咪咪(羅薩里奧•道森 飾),咪咪性感迷人,是個脫衣舞女,雖然二人頭一次見面,但似乎彼此一見傾心,不久,羅傑就發現咪咪跟自己有著相同的秘密和疾病,二人決定同病相憐,去接受這段已經無法抵擋的愛情……三對兒有情人在親情、友情、愛情的交織中分分合合、尋覓著愛的真意。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讓他們體會到只有在失去的時候,才發現愛的可貴。面對著生活的壓力、艾滋病的困擾、藝術創作的窘境,他們不再理會過去,也不再計較未來,只求把握住眼前的現在,不再悔恨、不再流浪,也不再尋覓,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日子比今天更重要,這是一個充滿愛意的季節。
幕後故事:百老匯傳奇
本片根據音樂劇《吉屋出租》改編而成,該劇堪稱全美百老匯音樂界上世紀90年代的輝煌傳奇,其迷人之處在於勾勒了藝術家掙扎的人生百態、訴說了動人愛情故事,在音樂素材上更打破了傳統百老匯劇場模式,涵蓋了豐富的音樂類型與元素,從狂放不羈的懷舊搖滾到抒情的民謠小品、從強而有力的節奏藍調到空靈的福音音樂、甚至是火熱的探戈舞曲……一應俱全,擔綱作曲、作詞、舞台劇劇本創作的喬納森•拉爾森視《吉屋出租》為義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的經典之作《波希米亞人》的現代詮釋版,藉由該劇把真實的人生境況和周遭朋友的生活點滴搬上了音樂的舞台,從而造就出一個由不同文化、經濟、性向和音樂拼貼而成的世界。
該劇一出,就囊獲了包括普利策、托尼獎等全部獎項在內的全美所有的戲劇大獎獎項,成為音樂劇歷史上獲獎最多的劇目,而且,從1996年4月公演至今,百老匯演出5600場、全球巡迴演出12000場,演出遍布21個國家150多個城市,並被譯成16種語言進行演出,平均每天演出兩場。其中,在百老匯票房收入超過3億6000萬美元,銷售門票超過700萬張;在全世界范圍內,已經獲得超過1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銷售門票數超過2500萬張。它的出現標志著百老匯音樂劇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遺憾的是,拉爾森並未得見自己作品輝煌的那天,在公演的前一天晚上,突然病逝於心臟動脈瘤,年僅36歲。
拍攝花絮:由抽象到寫實
與音樂劇《貓》和《劇院幽靈》相比較而言,《吉屋出租》突破了老式音樂劇在神話或遠離現代的某個歷史情境中尋找故事以及故事的表現手段的模式,第一次用音樂劇的形式來探討現代人的生活,突出表現了現代美國青年面對種種社會問題的態度,以及他們不懈努力實現自身夢想的現實故事。
因此無論是舞台還是製作成本本身,《吉屋出租》走的都是小成本的路線,其舞台設置簡潔明了,整個舞台空間基本上由鋼筋架構而成,幾根欄桿便幻化成現實中的一幢大樓,簡單幾筆就把紐約貧民窟的雜亂刻畫了出來,但改編成電影以後,這樣的風格顯然不適合大銀幕,電影版《吉屋出租》的風格更趨於寫實,從紐約街頭的落魄公寓到鐳射飛舞的夜總會,場景的設置無不細致入微。
除了羅薩里奧•道森等兩位演員外,影片中的其他六位主演均為1996年百老匯公演時的原班人馬,演員們在舞台上的表演可以極大地追求誇張與大膽,在桌子上大擺各種姿勢來強調愛和自由,更可以煽動現場觀眾一起高喊,以便形成更為有效的互動,但由於拍攝手法和角度不同,這一切煽情手段在電影中就行不通了,主演們除了需要適應大量歌詞過渡為台詞的轉變外,在肢體語言上還必須恪守著生活化的細膩與真實。
片名:吉屋出租
英文名:Rent
導演:克里斯·哥倫布 Chris Columbus
編劇:斯蒂芬·查斯基 Stephen Chbosky
主演:羅薩里奧·道森 Rosario Dawson
威爾森·傑梅因·賀雷迪亞
Wilson Jermaine Heredia
傑西·L·馬丁 Jesse L. Martin
安東尼·利普 Anthony Rapp
艾黛娜·曼佐 Idina Menzel
亞當·帕斯考 Adam Pascal
類型:劇情/音樂
級別:PG-13(涉及毒品、性內容)
片長:128分鍾
發行:哥倫比亞 Columbia Pictures
上映日期:2005年11月23日
7. 微型傢具的電影
美國電影《 微型傢具》
基本信息
片名: 微型傢具
英文片名: Tiny Furniture
更多片名: 微型家私
導演: 莉娜·杜漢(Lena Dunham)
製片: 凱莉·馬汀(Kylie Martin)
編劇: 莉娜·杜漢(Lena Dunham)
主演: 莉娜·杜漢(Lena Dunham)
類型: 劇情
地域: 歐美
國家: 美國
片長: 98分鍾
發行公司: 獨立電影頻道
出品年份: 2010
上映日期: 2010-11-12 美國
劇情介紹
22歲的奧拉(莉娜·杜漢 飾演)剛從中西部文理學院畢業,帶著對未來的一片迷茫回到了母親的翠貝卡工作室。她幾乎身無長處,可以拿出來說的寥寥無幾:只有一個看起來毫無用處的電影理論學位,一顆沒有方向感的大腦,一共357次點擊量的Youtube頁面,一名離她而去尋找自我的男友,和一隻時日無多的倉鼠。算得上幸運的是,她童年的好友還住在這里,想找工作時恰逢飯館招聘,單身的她還邂逅了幾段浪漫。奧拉很快就把藝術專業拋到腦後,投身全新的生活,其中包括:一個沒前途的主婦工作、在東村派對上凍得要死、從她母親的普拉達錢包中偷走20塊錢、參加在布魯克林舉辦的可悲的「藝術展」、畫了一個難看的紋身、喝光酒櫃里所有的葡萄酒、與妹妹鬧得翻天覆地。面對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瑣事,她只不過想知道自己是誰……
幕後花絮
本片的導演、編劇兼主演莉娜·杜漢,是一名與女主角身世相仿的新晉電影人。她在1986年出生,是一個典型的紐約女孩,於兩年前畢業於歐柏林大學的創新寫作專業。也就是那一年,她開始了這部電影的籌備工作。與片中過得非常辛苦,卻依舊一事無成的奧拉不同,莉娜的生活多姿多彩:在2007年便製作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Dealing》,參加了當年斯拉丹姆電影節的展映;在2009年創作了第一部長片《Creative Nonfiction》,電影講述了一個大學女孩艾拉,試圖分清將劇本創作與現實生活區別開來。本片受邀在西南偏南電影節放映;此外,她還製作了兩部網路系列劇「Tight Shots 」和「Delusional Downtown Divas」,內容均與藝術系的大學生活息息相關;同一年,她還被委任為古根海姆舉辦的首屆年度藝術獎進行創作。因為她的出色表現,《電影人雜志》評選她為「25個獨立電影新面孔」之一。迄今為止,她已經製作了10部短片。除了電影製作外,她還撰寫了許多與電影有關的文章。在《訪談雜志》、《Onion A/V Club》、《This Recording》和《Paper Magazine》等多本雜志上都能看到她的作品。
在《微型傢具》中,不僅女主角的生活很貼近莉娜本人,劇中母親和妹妹的扮演者均由她現實中的家人所扮演。她的母親勞瑞·西蒙斯是一位具有國際知名度的藝術家、攝影家。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她的作品得到廣泛的受到關注。其拍攝對象主要是布娃娃、口技玩偶、時裝假人模特,極少的情況下會拍攝人。她用這些模特創造出極富心理潛台詞的圖像。這些作品大多數被收藏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古根海姆,以及當代藝術博物館等多家著名藝術殿堂。在2006年,她製作了自己第一部電影《The Music of Regret》。莉娜的妹妹格蕾絲·杜漢,正如片中的設定,比她小6歲,曾就讀於紐約聖安學校,在學校中,除了學生的身份外,她還是編劇和戲劇導演,她創作的詩歌還曾獲得大獎。今年秋天,格蕾絲將正式進入布朗大學學習。
這部由三位才華橫溢的一家人主演的電影,受到了許多評論家的贊譽。
8. 吉屋出租的簡介
這出音樂劇紀錄了一群紐約客一整年的生活,看他們如何在人際關系、失去、生命的意義、住所、以及艾滋病之間奮戰。 角色包括Roger,一個身染艾滋並且正從海洛因毒癮中恢復的音樂家; Mark,一個掙扎的製片者, Maureen,雙性戀的表演藝術者,Mark的前女友; Tom Collins,同樣身染艾滋的老師,任教於紐約大學,是Roger跟Mark的朋友,也是他們的前室友;Angel,Collins的愛人,是變裝皇後,街頭打擊樂者(音樂家),同樣也患有艾滋病;Benny,Mark和Roger的老朋友,也是他們的前室友,後來變成他們的房東;Mimi,患有艾滋和海洛因毒癮的舞者;以及Joanne,哈佛畢業的律師,Maureen的女朋友。
第一幕
聖誕夜,Mark決定開始拍一部沒有劇本的影片(Tune Up #1),從他的室友Roger開始拍起。Mark的媽媽打電話來,告訴Mark耶誕節他們會想念他,並告訴Mark他不該因為他的女朋友為了一個女人而甩掉他這種事在意(Voice Mail #1)。外頭,Tom Collins,一個前哲學教授,同時也是Roger和Mark的前室友,剛從麻省理工學院回來,正要回到Mark和Roger居住的地方。然而,他卻被一群惡棍襲擊,倒在地上淌血。而他們之前的朋友Benny,因為跟有錢的Alison Grey結婚,買下Mark及Roger居住的公寓以及公寓旁的地皮,現在變成一個地主。Benny想要毀約,不願意再讓他們免費住宿,所以明知Mark和Roger沒有錢,還是打電話來催租金(Tune Up #2)。Mark和Roger抱怨他們沒辦法付出租金以及Benny的不念舊情。另一邊還可以看到Maureen,Mark的雙性戀前女友,還有Joanne,Maureen正直的律師女友。Joanne正在幫Maureen修理音響設備,因為Maureen在空地上舉行抗議活動時音響設備突然壞了。Maureen於是打電話給唯一會修理機器的Mark,希望他來修理機器。沮喪之下,Mark和Roger決定反抗Benny、拒繳租金(Rent)。 而在街上,Angel,一個喜歡穿異性服裝的變裝皇後及街頭鼓者,發現了Collins並幫助他。他們迅速地為彼此吸引,而且發現對方都身染艾滋病,之後兩人離開胡同去治療Collins的傷(You Okay Honey)。這個時候,Mark問Roger要不要跟他一起去參加Maureen的抗議活動再一起去吃晚餐,Roger拒絕了。Mark於是提醒Roger記得服用他的抗艾滋葯(這讓觀眾注意到Roger也是艾滋病患者)。Mark並透露,Roger的女友,April,在發現她跟Roger雙雙得到艾滋病後就自殺了(Tune Up #3)。Mark離開後,Roger悲痛地表示,希望能在因為艾滋病身亡前寫出一首偉大的歌。就在他這么想的時候,他聽到了敲門聲(One Song Glory)。Roger開了門,看到Mimi站在門外。Mimi是住在樓下的鄰居,才十九歲但已是個海洛因毒癮者。同時,她還是一個性虐待俱樂部「貓爪痕」夜總會的舞者。Mimi要求Roger幫她點亮蠟燭,因為她的房間也被斷電了。盡管他們一見鍾情(Light My Candle),Roger卻因為上一段感情的悲劇結局,而不敢和Mimi有更多接觸。 在Maureen和Joanne的公寓,Joanne的父母打電話過來(Voice Mail #2),但是Joanne並不在家。 幾小時後,Collins終於到了Mark和Roger的公寓,還帶了禮物。Collins為他們介紹了Angel,Angel現在換裝成一身異性服裝,手裡秀出一疊鈔票。Mark詢問錢的來源,Angel解釋,是一位有錢的婦人,付錢請他在她的公寓外敲鼓,好激怒她鄰居愛吠的秋田狗,Evita。而這招果然奏效,讓Evita從窗棚跳下(Today 4 U)。Benny這時來到,並告訴Mark和Roger,他可以不收他們租金還簽約保證讓他們免費居住,前提是他們幫他阻止Maureen(一個表演藝術家)取消對Benny的抗議。因為Benny計劃開發空地,但這塊空地目前正是遊民居住的中心區域。然而,Mark不同意這項交易。而Benny離開後,Angel和Collins邀請Mark和Roger參加life support(一個當地的艾滋病患者互助會)的聚會(You'll See)。 Mark抵達空地,碰見Joanne,他們兩人都覺得和Maureen生活就像是在跳一支舞步復雜的探戈(Tango Maureen),因為Maureen將兩人都玩弄於股掌之間。成功修理好音響系統之後,Mark、Collins和Angel一同參加艾滋互助會(Life Support)的聚會,在那兒成員們彼此分享對艾滋的看法和對抗艾滋的恐懼(Life Support)。在此時,Mimi回到Roger和Mark的公寓,要求Roger帶她出去狂歡(Out Tonight),但Roger卻粗魯地拒絕她,並把她趕出公寓(Another Day)。然後Roger決定到成長團體那兒去找其他人,他到時大夥正在歌唱,唱著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時內心的恐懼與不確定感(Will I)。 Collins、Angel、Roger和Mark離開成長團體後,在路上幫助一位遊民躲過員警的拳打腳踢,但遊民卻不領情地斥責說她不需要他們的幫助(「On the Street」)。一夥人邊走遠邊思忖著遊民的回應,此時Collins要大家都想想住在新墨西哥的聖大菲會是什麼樣子,因為在那兒不論是氣候或是人情都要來的溫暖得多。 Mark離開去說服Roger參加Maureen的抗議,而Collins和Angel則唱起情歌對唱(「I』ll Cover You」)。Joanne准備好參加抗議和即將到來的法院訴訟(We』re Okay);Roger找回Mimi,要她一起參加抗議和抗議結束之後的晚餐派對(Christmas Bells)。Mimi接受了Mark的邀請。Collins、Angel、Mark、Roger、Mimi和Joanne都參與了Maureen的抗議,看著Maureen怒罵Benny因為要興建網路工作室而驅逐空地上的遊民(Over The Moon)。抗議以暴動收場,而這一切都被Mark用攝影機拍下,他隨後將影帶賣給一個當地的電視台。之後一群人來到生活咖啡館(Life Cafe),在那撞見Benny和Benny的金主兼岳父,Grey先生。Benny嘲弄起方才的抗議,說波西米亞精神已死,也該是長大的時候了。此時Mark起身唱做俱佳地贊揚了波西米亞一番,然後咖啡館里所有支持波西米亞的人都站起來,唱出波西米亞生活的真諦(La Vie Boheme)。藉由歌聲,他們解釋道包容、愛、與樂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部分。這時觀眾發現原來Benny和Mimi過去曾有一段關系(La Vie Boheme A)。 在歌聲中Mimi和Roger的呼叫器同時響起,提醒他們要吃AZT。他們發現彼此都是HIV感染者,因此立刻產生一種緊密的聯系感,並承諾敞開心胸愛著對方,彼此之間不再有任何秘密(I Should Tell You)。在這同時負責清理抗議現場的Joanne走進咖啡館,告訴大家在空地上起了暴動,還有人通知警方前來鎮暴。這消息讓咖啡館里歡聲又起(La Vie Boheme B)。
第二幕
演員開始合唱「measuring their lives in love」(Seasons of Love)。 Mimi、Mark跟Roger的住所由於Maureen的抗議行動遭到封鎖。元旦前夕,Roger、Mark跟Mimi在Angel、Collins、Joanne跟Maureen的幫助下,試著闖進被封鎖的建築。Mimi決定戒掉海洛因毒癮回去念書,而Roger說了他很高興Mimi出現在他的生命中。Joanne跟Maureen再給她們的關系一次機會。 Mark、Maureen跟Joanne爬上太平梯,從窗戶闖入。進到公寓後,他們發覺電力已經恢復了(Happy New Year)。他們聽了八卦新聞節目Buzzline里Alexi Darling的留言。她看了電視上Mark拍下的暴動片段,希望能跟他簽約(Voice Mail #3)。興奮的Maureen決定再策劃一場抗議好讓Mark拍成記錄片。他們下樓去見其他人。 鎖打開後Benny隨後出現,建議Mark開始拍攝,並提供一份新的、免房租的契約。Mark說他的電池沒電了,Benny想再重新拍攝一次。這使得Roger跟Maureen指責他只是想在媒體前做出好形象。Benny盛怒下暗指Mimi到他房裡和他上床才讓他改變主意,Mimi對這些指控全部否認。Roger對此非常不高興,但Angel說服大家冷靜下來,並許下新年希望:大家能永遠是朋友。他們向Benny敬酒後進到屋內。然而Mimi還繼續待在外頭。她溜去跟毒販買海洛因(Happy New Year B)。 情人節那天,新年時還是情侶的幾對都不太高興。在為新的抗議排練時,Maureen跟Joanne吵了一架,再度分手(Take Me or Leave Me)。Mimi回公寓後發覺Roger在等她,說他厭倦了她的借口,說她一直瞞著他和前男友Benny在一起。但他們還是和好了。春天到了,每個人都覺得有什麼不對了,他們問:「how do you measure a last year on Earth?」(Seasons of Love B)Roger離開Mimi,相信她確實不忠。 在這期間,Angel的病情持續惡化。Collins照顧Angel,試著讓他好轉;而Roger跟Mimi、Maureen跟Joanne再度復合(Without You)。Alexi持續打電話來說服Mark加入Buzzline(Voice Mail #4),而所有的情侶跳起煽情的愛之舞,但各個都以分離作為結束。很不幸的,Collins跟Angel的分離是永恆的。經歷一段漫長的掙扎,盡管他試著想攀住生命以及那些他所愛的人,Angel還是死去了(Contact)。在Angel的葬禮上,大家為那個將這些朋友聚集在一起的人哀悼。Mark驚異著一年內發生了如此多的事情,最後決定接受Alexi的邀請。一場爭執在Mimi跟Roger、Maureen跟Joanne間爆發。Mimi和Joanne喊著她們什麼也沒做,只是分別愛著Roger跟Maureen;她們「樂意像Angel一樣死去,只求為一個不畏懼說:『我愛你』的人而活。(happy to die for a taste of what Angel had -- someone to live for, unafraid to say 「I love you.」)」Maureen跟Joanne再次和好,但Roger卻決定離開前往聖大菲。Roger跟Mark為了Roger要離開的事吵了一架;Roger指陳Mark埋首於工作,只是因為不想承認他的人生只是一個謊言。Mark指控Roger的逃離是因為害怕面對Mimi的死去。他們在爭吵中聽見Mimi進來的聲響,她承認聽見全部的內容,向Roger告別後昏倒。Mark建議她去找醫生,而Benny則幫她出錢看病(Goodbye Love)。在聖大菲的Roger為寂寞所苦,而在紐約的Mark也有同樣的想法。Roger趕在聖誕節之前回來,而Mark辭掉了在Buzzline的工作(What You Own)。在他離開的期間,Roger了解到他是如何深愛著Mimi,並發覺她就是他一直在找尋的那首歌。他找遍了整個紐約市,卻找不到Mimi的身影。每個人的父母都打電話試著找到他們的孩子(Voice Mail #5)。聖誕節前夕,Collins帶著一筆錢出現。他解釋說他對一台提款機動了手腳,每個人只要輸入「Angel」這個密碼就可以領錢。Maureen跟Joanne到公寓求助。她們帶著這陣子一直在街上流浪,發著高燒的Mimi。她們扶著她進公寓。Collins打電話給911,但他的求助卻被拖延。Mimi跟Roger開始說話。她告訴他她一直愛著他(Final A)。Roger為Mimi唱出了他花了一年的時間構思、在終於了解到他愛她後才寫出的那首歌。Mimi昏了過去(Your Eyes)。在Roger跟其他人都認為她死了後,Mimi突然醒了過來。她說她受到一道溫暖的白光吸引,而Angel就在那裡。Angel要她回去,回去聽Roger唱的歌。深深感動而且鬆了一口氣,大家開始唱起了歌(Finale B)。
9. 求劉曉東的素描頭像作品
作品:
劉小東,1963年生於遼寧省錦州市,198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上學、畫畫、教書,劉小東的生活簡單而豐富,生活中的劉小東自認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所以他認為藝術應該是現實主義,他始終對現實抱以敬意。
素描,廣義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單色的繪畫,起源於西洋造型能力的培養。狹義上的素描,專指用於學習美術技巧、探索造型規律、培養專業習慣的繪畫訓練過程。
素描
簡而言之就是單色畫。卻又不盡然,畢竟素描涵蓋與牽連的東西太多,解決的問題也太多,素描過程是同一時間要考慮許多問題的綜合思維活動。當今美術院校各專業都把它作為基礎課,雖然各專業的側重點不同,油畫重體積、調子,國畫重線條,版畫、設計重結構等;但素描的共性是差不多的。同時,素描作為獨立的藝術種類,自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當然,專門的素描藝術家並不多,大都是兼職者,如諸位大師們,他廖寥幾筆的創作草稿就已經價值不菲,你根本不用分是基礎性強的速寫還是獨立的藝術品。這些即便看似寥寥幾筆的素描作品,其後面的功力也非常了得,有時隨便一條起伏彎曲的線條,體現的卻是藝術家對形體、結構、特徵、節奏、韻味、藝術史的深刻理解與掌握
10. 華盛頓廣場
華盛頓廣場
Amazon上面有訂購的
華盛頓廣場 Washington Square
華盛頓廣場位於格林威治村與東村中間,被紐約市最波希米亞的自由與頹廢環繞著,西邊的格林威治村自廣場建立後,即成為作家、藝術家的棲身之所。東村的身段稍低,龐克族與實驗劇場在此出沒。以華盛頓廣場為中心的方圓一公里內,有好咖啡館、好酒館、好餐廳,還有徹夜不眠的爵士酒吧。
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
華盛頓廣場西邊的格林威治村在19世紀初,原是城裡人逃避黃熱病的臨時住所,這一塊地區道路錯綜復雜,迥異於棋盤式的規劃,自從1831年華盛頓廣場建立後,開始出現轉機,許多藝術工作者陸續進駐於此,從艾倫坡、馬克吐溫、惠特曼到鮑伯迪倫等,這里的高租金只有混得開的藝術家才住得起。
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
佔地9又2分之1公畝的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是昵稱「村子」(The Village )的格林威治村的靈魂中心,這里曾經是一片沼澤,18世紀末為公墓,埋葬當時因黃熱病去世的人,後來挖掘出來的屍骨竟有10,000-22,000具之多,1819年甚至成為決斗或絞刑示眾的現場,這些血腥的過往自1827年正式成為公園後開始轉變,1916年達達主義的創始人--杜象 (Duchamp)與史隆(John Sloan),率領一批藝術家登上華盛頓廣場的拱門,宣稱「華盛頓廣場取得自由、獨立,成為新波希米亞的國度」,從此開啟了華盛頓廣場充滿藝術、活力的新紀元。
華盛頓廣場通常擠滿了人,有些是街頭藝人,有些是附近紐約大學的學生,還有滑直排輪的、拍照的、睡午覺的…,廣場的表演空地上不乏愛炫人士秀出絕技,有人穿得像圓桌武士,拿一隻木劍,獨自兒表演話劇,還有些打扮得怪里怪氣,活像剛吸毒的模樣,站在表演台上跳舞或耍寶。廣場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常看到攝影機,可能是拍片取景,或是電影系的學生正在練習。華盛頓廣場現在是紐約最具活力的戶外空間之一,每年的春、秋兩季,都會舉辦大型的戶外藝術季。過瘸嚌里曾經是兜售毒品的熱門地點,自從紐約市長朱利安尼上任後,強勢取締並在此設立監視器,這些小毒販就銷聲匿跡了。
廣場上最醒目的設施是大理石拱門,這座拱門原建於1889年,為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宣誓就職 100年紀念,1892年時,由史丹利懷特(Stanford White)設計的大理石拱門取代,拱門右側有一個隱藏式樓梯可攀登其上,另外,拱門的兩側均立有華盛頓的雕塑,右側是和平時期的華盛頓,左側是戰爭時期的華盛頓,分別為1918年、1916年增加的。
湯普森街(Thompson St.)
有一個尋找美食的原則是顛撲不破的,只要在校區附近必定有便宜又美味的餐廳,所以,位於華盛頓廣場的南方的湯普森街(Thompson St.)上,就有許多特別的餐廳,譬如:義大利料理、西班牙料理、日本料理等,從店面斑駁老舊的窗檯、門板可以看出年代久遠,另一個特徵是窗戶上多貼著各報章雜志的推薦文章,可以在紐約這個地方獲得推薦的餐廳,可都是有幾把刷子的。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原來是紐約市立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簡稱NYU),現在則是美國最大的私立大學,學費也相當的「貴族化」,以藝術學院及電影學院最著名,國際知名導演李安就是畢業於此,另外,去年墜機去世的小約翰甘乃迪即就讀NYU的法律系,美國甜心女星--梅格萊恩也是NYU的傑出校友,只是她讀的是新聞系,這間大學內最吸引人的是大學村內一件畢加索的作品--希薇特半身像(Bust of Sylvette),高達11公尺,矗立在草坪中央。
克里斯多福街(Christopher St.)
克里斯多福街(Christopher St.)曾以同性戀大本營而著稱,主要是因為石牆酒吧(Stonewall Inn)事件而聲名大噪,現在可以說是同性戀文化的聖地,不過,如果以為可以在這里看到同志們大集合,那可能要稍稍失望了,即使如此,克里斯多福街仍不失其觀光魅力,位於120號的Li-Lac Candy Shop是美味的巧克力專賣店、109號的Mc Nulty ' s咖啡專賣店,如果想感受一下同志聚會的場所,那104號的The Factory Café非常值得進去坐一下,先提醒大家,成為被眾人矚目的焦點是會有點緊張的喔!或許,終於可以體會同性戀族群在主流社會中的孤立無援了。
王爾德書店
這里另一個要去膜拜的地方是15號的王爾德書店(Oscar Wilde Bookshop),王爾德是英國大文豪,曾經因同性戀的罪名被起訴,以王爾德為名是彰顯同性戀的祖師爺地位。這家書店比想像中還袖珍,門外掛著象徵同性戀的彩虹旗,室內空間是紅磚與原木的裝潢,精巧而整齊的書架,與其說是書店,應該更像是私人書房,店員很可愛,雖然只有一個人,他會不厭其詳地幫你找資料,還可以為你解答關於克里斯多福街的種種問題。
克里斯多福街51號
這就是石牆酒吧的舊址,1969年6月27日,這家酒吧的顧客(多為同志,有些克葯)與取締的警方發生對峙,當警方要將酒吧老闆押入囚車時,引發激烈的沖突,顧客對著警方丟擲啤酒瓶與垃圾,這次的事件被視為同性戀人士爭取權益的濫觴,所以每年6月都會在此舉行同性戀大遊行以茲紀念,現在石牆酒吧原址已經變成服飾店,旁邊的53號則仿原貌重建石牆酒吧,門牌上有一段話,Site of the Stonewall Riots,June 27-29 1969, Birth of the Modern。
克里斯多福公園
位於石牆酒吧前的這座小小的克里斯多福公園(Christopher Park),裡面有一座謝爾登將軍(General Philip Sheridan)的塑像,他是美國內戰的英雄,不過引人注目的是謝爾登前的小廣場上,一對女同性戀與一對男同性戀的塑像,他們自由自在的在公園裡面聊天。
東村(East Village)
而華盛頓廣場另一邊從第四大道或Bowery往西,正是所謂的「東村」(East Village),指格林威治村的東部,這個地區在1960年代,由於房租便宜吸引了大批的披頭世代,嬉皮、龐克族依序進駐,實驗性音樂團體與小劇場充斥,塑造了本區前衛、自由的特殊文化氣息。林立的小餐廳、小酒館,烏克蘭移民、小印度區逐漸在此佔有個別的領域地盤。
聖馬可坊街(St. Marks Place)
聖馬可坊街(St. Marks Place)是東村的核心區域,在第三大道與A大道之間,50年代的披頭,如Allen Ginsberg、Jack Kerouac曾居住在這里寫作,60年代怪里怪氣的光頭、粉紅頭龐克族接著出沒(現在是晚上出沒),當今最時髦的怪樣子是「戀皮膚癖」的刺青外加掛銅環,掛的地方從眉毛到肚臍,以及任何你想得到,甚至想不到的地方。
相對於出沒於此的特殊裝扮人士,東村有一種讓人舒服自在的氛圍,蘇活區太商業、格林威治村太擁擠,聖馬可坊是恰到好處的寧靜與平民化,兩行綠意滿溢的行道樹篩過陽光的刺目光芒,小小別致的餐廳友善地蔓延到露天的小庭院,重要的是,價格也相當地平易近人。
聖馬可坊80號靠近第一大道的Pearl Theatre Company,表演來自世界各地的古典歌劇,周圍的步道區上鑲滿了曾經紅極一時的巨星的手印、腳印與照片,包括Joan Cwawford、Ruby Keeler、Joan Blondell、Myrna Loy……。
公共劇院(Astor Place)
地址:425 Lafayette St. 電話:212-260-2400
位於亞斯特坊廣場(Astor Place)附近的公共劇院(Public Theater),是紐約最具影響力的戲劇殿堂,看到外牆寫著圖書館Library可千萬不要懷疑,這里原是亞斯特圖書館,1849年落成時,是紐約第一座免費圖書館,1965「莎士比亞節」(New York Shakespeare Festival)的創立人帕普(Joseph Popp)說服政府之後才改為劇院,曾經風靡一時的歌舞劇Hair、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都是在這里舉行第一次演出,另外,公共劇院還有一些非商業性質的戲劇表演,現在則由導演George C. Wolfe主持劇院相關事務,主要以現代歌舞劇及莎翁的古典歌劇為表演重心,同時公共劇院還負責製作中央公園Delacorte Theater的夏季免費露天劇碼。
聖喬治烏克蘭天主教堂(St. George ' s Ukrainian Catholic Church)
地址:30E. 7th St. 電話:212-674-1615
這座擁有醒目的銅制大圓頂、三幅顏色鮮艷之宗教壁畫的聖喬治烏克蘭天主教堂(St. George ' s Ukrainian Catholic Church),是小烏克蘭區(Little Ukrainian)的地標,也是附近3萬多名烏克蘭移民的聚會中心,每年春天這里會舉辦烏克蘭民俗音樂節(Ukrainian Folk Festival)。
**Surma**
東7街是烏克蘭移民聚集的場所,11號有一家專賣烏克蘭式物品的小商店,包括烏克蘭的書、雜志、復活節的彩繪蛋、卡帶,以及特別的卡片。
Mcsorley ' s Old Ale House
地點:15E. 7th St. 電話:212-473-9148
這是一家老字型大小的愛爾蘭酒吧,自1854年開張迄今,是紐約最古老的酒吧之一,裡面還陳列著一個世紀前的煤氣燈、桃花心木吧台,在1970年前這里可是拒絕女性顧客進來這個男人的天堂喔!Mcsorley ' s Old Ale House的啤酒與愛爾蘭農夫午餐(ploughman ' s lunch,有啤酒、乳酪與麵包)相當著名。
**小印度區(Little India)**
小印度區(Little India)位於東6街南側,區內擁有許多物美價廉的印度餐館,與販賣印度佛像、香料、飾品的小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