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通遼 東方紅電影院 地址
東方紅電影院,就是東方影劇院。
就是東方商場上面那個。
通遼市公安局 西大約 200米
對面就是步行街。穿過步行街就是太平洋商業廣場北門
回答完畢
❷ 東方紅電影院舊地址
福壽街和正興街交叉口附近
臨近一號線二七廣場。
❸ 東方紅電影院在什麼地方
東方紅電影院 現在沒了,原位置是秀水城南300米路東,二手自行車那條街的南邊.南運河商業街2號樓在那裡,對是過拱形橋,公交車21路。3路.9路。16路 201路。
❹ 哪位當地哥們兒給介紹一下臨沂電影院相關事情啊,尤其是情人節期間的電影
現在正在上映赤壁下,馬達加斯加2,非誠勿擾,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瘋狂的賽車。
情人節期間的還不知道,打個電話問問吧。
東方紅電影院位於人民廣場北側,在解放路和沂蒙路交匯處向北200米路西.新華書店西北角不遠處,共6層樓。
二三樓(1-3號)電影廳、網吧
三樓小吃吧 電話:8079897
四、五、六樓客房
影院電影:0539-8079898 8079899
四樓家庭影院(KTV):0539-3217070
五樓客房部電話:0539-8079678
❺ 東北電影院的歷史沿革
國民黨統治時期,「大陸劇場」曾一度被更名為「南京大劇院」。
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它被轉交給沈陽有關部門接管,並於1949年,有關部門正式命名為「東北電影院」。 1958年,東北電影院引進了35毫米寬銀幕電影。
文革期間,東北電影院曾被更名為「東方紅影院」,文革結束後恢復原名。
1987年,東北電影院率先探索了立體電影、70毫米寬銀幕電影、球幕電影等技術,其改進速度在全國前位。
1987年東北電影院實現放映收入142萬元,利潤70萬元。
1988年實現收入216萬元。
1989年,實現放映收入256萬元,利潤127萬元。跨入全國電影放映系統先進行列。
1998年,為迎接第八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市政府投資1700萬元對其全面改造,從德國進口先進的設備,使東北電影院各種功能更為完善。東北影院現有影視廳八個,基保有數碼震撼大廳,共三層,可容納觀眾1100人,有藍寶石高級電影廳白晝高級電影廳和綠色電影廳的及牡丹、茉莉、玫瑰影視廳等。
1999年,東北電影院引進了數字解碼立體聲技術。
2002年,東北電影院的票房突破300萬,占總市場份額的25%左右。
2003年11月28日 因太原街地區,東北電影院拆除。
原址西側中興百貨七樓建有垃圾新東北電影城。
❻ 關於通化的東方紅電影院
通化專業3D電影體驗廳 即將在 通化 東方紅劇場小廳上線, 票價15元 有數十部3D電影可選擇
❼ 亞細亞電影院的歷史
坐落在哈爾濱市南崗區果戈里大街上的亞細亞電影院始創於1908年,最初的名字是吉干特(巨人)電影院,有935個座位,是繼和平電影院之後,哈爾濱市成立的第二家電影院。1936年改稱為「亞細亞電影院」。1946年被蘇聯領事館接收。1951年,前蘇聯影片輸出公司將亞細亞電影院移交給中國東北影片經理公司哈爾濱辦事處。「文革」期間,影院曾一度改名為「東方紅電影院」,改革開放後恢復了舊稱亞細亞電影院。如果關於「亞細亞電影院的前身是烏克蘭俱樂部」的說法成立,那麼它的建成時間便可追溯到1907年,甚至要比「公認」的中國首家電影院——上海虹口電影院還要早一年,而這在哈爾濱的早期電影院中還排不進前五名。1936年2月14日,後來被譽為「關東大俠」,與天津霍元甲齊名的武術大師吉萬山師傅,曾在這里迎接俄羅斯大力士傑力柴夫的挑戰,並大獲全勝,成為一代傳奇。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娛樂生活很少,當時的電影院火得不得了,什麼電影都有人看。當時亞細亞電影院樓上樓下一共1050個座位,從早上開始,兩場中間間隔十幾分鍾,一直演到第二天早上。當時連位置不好的如大柱子後面或是很偏地方座位的票都賣出去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隨著VCD、DVD的普及,影院不再是人們觀看電影的唯一渠道,哈爾濱的老影院也漸漸地開始冷清。不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一些國外大片的引進,老影院又火了一把。1998年,《泰坦尼克號》首輪在亞細亞電影院放映一個月,當時的票價是50元,一天六七場,放映收入就達到十多萬元。二輪上映時票價是30元,人依然很多。
2000年後,雖然亞細亞電影院改善了電影放映環境,並承擔了包括「《金剛》哈爾濱首映禮」等一系列活動,但總體上處於經營不善的境地,2007年前後被該作為「劉老根大舞台」,以二人轉演出為主。2010年,亞細亞電影院無奈地關門停業。 被清洗得鋥亮的金子招牌,光可照人的玻璃、嶄新的宣傳海報,亞細亞電影院,這個承載了一代人美好記憶的老影院,在沉寂多年之後終於重新煥發了青春。
在亞細亞電影院記者看到,內部裝修風格以歐式為主,門廳格局大氣、寬闊,進入門廳後兩側有旋轉樓梯可以上到二樓,由於內部施工仍未結束,電影院的具體結構記者未能「一睹芳容」。據介紹,亞細亞電影院將被改建成一個綜合體,一樓二樓用於經營,三樓建有四到五個放映廳。
亞細亞電影院始建於上世紀初期。重新營業的電影院共分三層,一二層為影院配套娛樂、餐飲、休閑區;三層為影院,設6個放映廳,共容納500人觀影。6個影廳均可觀看3D電影,影片與哈市其他各大影院同步上映。
❽ 解放碑的歷史是什麼
1940年3月12日,在孫中山逝世紀念日,籌建紀念碑。
1941年12月30日,紀念碑正式落成,命名為「精神堡壘」,以激勵中華民眾奮力抗爭以取得抗戰勝利。
1945年10月,重慶市第二屆第五次臨時參議會決定,為紀念重慶在抗戰中的重要地位並確保這種地位能在戰後繼續延伸下去,決定在「精神堡壘」的舊址上,建立「抗戰勝利紀功碑」。
1946年10月31日,在時任重慶市市長張篤倫主持下「抗戰勝利紀功碑」奠基開工。抗戰勝利紀功碑由黃賓勛、專門委員劉達仁主持,建築師黎倫傑設計,工程由天府營造廠中標承造。
1947年8月,抗戰勝利紀功碑主體完工。同年10月10日竣工,碑身刻「抗戰勝利紀功碑」。
1950年3月2日,重慶市軍管會、市人民政府請示西南軍政委員會要求批准更名「紀功碑」。同年7月7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布告改變市區部分街道名稱中,將「抗戰勝利紀功碑」改名為「人民解放紀念碑」。
同年9月18日,時任重慶市市長陳錫聯正式向西南軍政委員會請示,抗戰勝利紀功碑究應改為「西南解放紀念碑」抑或「重慶解放紀念碑」。經西南軍政委員會核准改名為「人民解放紀念碑」。同年10月1日,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為「人民解放紀念碑」題寫了碑名。
1958年,環解放碑座闢建圓形花壇,面積280平方米。
解放碑建築特點:
1947年,竣工時的抗戰勝利紀功碑,耗資當時的貨幣2.17億,全部用鋼筋水泥澆築。碑身高24米,直徑4米,為八面塔形建築,分碑台、碑座、碑身及瞭望台。碑台直徑20米,台高1.6米,台階有花圃。碑座由8根青石砌結護柱組成,上有石碑8面,採用北碚出產的峽石。
抗戰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紀念碑的內部為圓形,置有懸臂旋梯140步,直升至頂部瞭望台。沿旋梯設抗戰勝利走廊。瞭望台直徑4.5米,可容20人登臨游覽,台頂設風向儀、風速儀、指北針等測候儀器,頂懸警鍾一座,以備全市集會及報警之用。碑頂還有8根水銀太陽燈環繞。
人民解放紀念碑東、西兩面踏花崗石鋪地的8級台階,供遊客上碑座瞻仰、游覽。碑座周圍裝有噴漆鐵欄桿,台上為節日檢閱和文藝演出活動場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解放碑
❾ 電影東方紅講了什麼故事
電影《東方紅》,拍攝於1966年,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舞台記錄片,不是故事片。影片選擇了各個革階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以歌舞的形式,概括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僚主義,從苦難走向勝利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歷程,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謀求解放的歷史縮影的史詩性巨片。
講故事的《東方紅1949》是電視連續劇。參見下面的鏈接。
❿ 蘭州最早的劇院
http://i0.sinaimg.cn/dy/o/2009-07-30/1248941429_1lH3rU.jpg
規劃中的蘭州文化藝術中心
http://i3.sinaimg.cn/dy/o/2009-07-30/1248941429_FAhWJ6.jpg
拆除中的蘭州劇院。本報記者 郁婕 攝
蘭州劇院「沒」了。
從1957年蘭州最早的一所大跨度劇院到2009年的「一片瓦礫」,蘭州劇院在走過52個年頭後,戛然而止!當然,與蘭州人最熟悉的那幢建築一起灰飛煙滅的,還有「蘭州劇院」這一稱謂。
蘭州劇院「演出」已經結束——有人這樣說;蘭州劇院真正的「演出」才開始——也有人這樣說……究竟,瓦礫之上崛起的將會是什麼?
百萬元票房的記憶
一片殘磚瓦礫裸露在驕陽下。
就在這個夏天的7月,蘭州人與他們相伴了半個多世紀的蘭州劇院徹底地「告別」了。
快到上午11時的時候,老胥又從機房裡轉了一圈,一看沒事,他就下來到院子里涼快涼快。
「我是1978年來的,馬上就退休了,退休手續已經交上去了,(批下來)大概也就到八九月了。」老胥叫胥希虎,是蘭州劇院的電工,也是眼下劇院里還在上班的職工中工作年限最長的一位。
院子里,原先那幢樓頂上寫著「蘭州劇院」四個大字的三層樓已經沒有了,一片空地上殘留著碎石和瓦片,空地的四周用一米多高的鐵絲護欄圈住了。不過,拆除了的老樓的痕跡還是很明顯的——一道深黑色殘牆的印跡自然地在空地四周「畫」了個圈。
「劇院的營業依然正常進行,現在主要是在劇院右邊的附屬小樓內放電影和錄像。」蘭州劇院副經理宋瑞珉說。
快中午12時的時候,老胥又上樓去機房看了看,機房和電影廳都在二樓,錄像廳在三樓。老胥上去的時候,能坐100多人的電影廳里坐著4個人,一對小情侶和兩個女學生。眼下,正是蘭州各大影院的暑期檔,上映的《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變形金剛2》、《麥兜響當當》等影片多是針對學生群體的。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到劇院的時候,看電影的人那叫個多,場場滿,真正的對票入座,一場電影放下來,把好幾個對票員忙壞了。」老胥是電工,所以,啥時候都要在崗。不過,像這樣一天沒幾個人看電影的情況,老胥說他已經習慣了。因為他覺得「電影市場的輝煌已經過去了」。
老胥說他以前有個厚厚的電話本,上面的電話記得密密麻麻的,「知道不,這些電話都是求我幫忙找電影票的。每次演電影,都有不少人提前給我留下電話,等我搞到電影票以後聯系。」不過,幾年後,老胥的這個電話本就沒用了,沒有人再托他找電影票了,「後來我就撇掉了。」
蘭州劇院、解放劇院,還有金城劇院和東方紅電影院可以說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蘭州市幾個比較有名氣的劇院,這當中,尤其以蘭州劇院為重。這不僅僅是因為蘭州劇院1300多的觀眾容納量,更是因為它曾在這個業界的「翹楚」地位。「(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具體哪年記不清楚了,我們蘭州劇院創了100萬的紀錄,為此,還得到了表彰,頒發了證書。」老胥說的這100萬元的紀錄,也就是現在說的「票房收入」。「當時蘭州市受到表彰的劇院就蘭州劇院一家,因為,只有我們一年創造了100萬的紀錄。」
「1979年,全國城市電影觀眾達293億人次,而到了1999年,觀眾則下降到了4.6億(城市觀眾)左右,只相當於20年前的一個零頭,是當時的六十分之一。」無疑,來自相關部門的這一組數據也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像蘭州劇院這樣一批國字型大小老劇院的輝煌和沒落。據了解,在電影放映業鼎盛時期,包括學校和廠礦企業俱樂部在內,蘭州市有影劇院40多家。
眼下負責辦公室工作的小梁是上世紀90年代到蘭州劇院的,那個時期也正是劇院,特別是電影院觀眾流失最凸顯的時期。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電影市場開始整體滑坡。「印象中,2000年我們劇院改造後引進的首部美國大片《垂直極限》曾經引起了相當的轟動,感覺有那麼一陣子看電影的人又多了。」小梁說。
曾經的戲曲舞台主陣地
蘭州劇院始建於1957年,是建國初期我國自行設計,由當時的蘭州市人民政府投資60萬元建造的蘭州市最早的一個大跨度劇場,其建築聲學設計效果在上世紀80年代被譽為「國內十大最佳建聲設計劇場」。蘭州劇院不僅是蘭州市文化出版局所屬全民所有制文化企業,也是一所兼具市政府禮堂功能的蘭州市老字型大小大型文化場館。
「為什麼叫劇院不叫電影院?就是因為它其實更為重要的功能是一個文化陣地——戲曲演出場所。」省劇協副主席、蘭州市戲劇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嚴森林說,蘭州劇院就是為了戲曲藝術而建立的,因為畢竟戲曲在我國的歷史是遠遠早於電影的。「它曾是蘭州市『春光』越劇團(已撤銷)、青年京劇團(已撤銷)、秦劇團、豫劇團等省屬市屬文藝團體的專業演出場館,也是蘭州市大型會議、學術報告、群眾文化及大型節會活動的主要場館,國內外許多著名文藝團體、表演藝術家都曾在此登台演出。正因為此,它也成為了蘭州市家喻戶曉的標志性文化場館。」
在嚴森林的印象中,「文革」之後的幾年時間,蘭州劇院可以說是蘭州市戲曲演出的「主陣地」。「因為那個時期整個國家都處於恢復傳統戲的演出階段,這樣前後有5年的時間,除蘭州劇院外,金城劇院、蘭園劇院等都頻繁地進行著戲曲演出。」
對於這一點,老胥也有非常深刻的記憶。
和電影相比,老胥更愛看戲。作為老蘭州人的他,尤其是喜歡聽秦腔。在劇院工作的他,和其他戲迷相比而言,自然就有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上班的時候就可以過把秦腔癮。「在當時,我們劇院的舞台還是相當不錯的,燈光、舞檯布置檔次在同業中都是比較高的。大概在1978年,全省老藝人大匯演就在我們劇院進行,這次演出影響特別大,來看戲的人特別多,演出一直持續進行了近兩個星期,當時,包括很有名的老藝人劉金榮、周振旭等都參加了演出。現在,參加當時匯演的那一批老藝人全部都去世了。」老胥說。
相對於劇院電影放映業務逐步走向低迷的狀況而言,戲曲退出「劇院舞台」的跡象似乎來得更早些。在電影輝煌的時代,戲劇演出就呈現出了「沒落」的景象,而隨著電影放映市場在上世紀90年代的明顯滑坡,蘭州各大劇院中已經再難覓到「戲劇演出」的身影了。取而代之出現在「劇院舞台」的就是各種歌舞表演。1998年以李谷一、朱明瑛等為代表的東方歌舞團到蘭州劇院的演出,無疑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老胥說:「不過像這樣的專業歌舞團的表演畢竟是少數,隨後,多是一些『走穴』的非專業歌舞團。當然,這樣的歌舞演出也只是紅火了一陣子。」
「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戲曲自身的主觀因素,還有客觀原因。隨著電影、鐳射、錄像、電子游戲等娛樂形式的風起雲涌,使得戲曲舞台受到了沖擊,加之戲曲自身發展也顯現出一種萎縮的現象,所以,戲曲被『擠』出『劇院舞台』是一個現實。」嚴森林說,戲曲退出「劇院舞台」也說明了一個現狀:劇院缺失了它本該擁有的文化場地的功能,城市文化場地和藝術舞台在萎縮。「這里不僅僅是指已經拆除了的蘭州劇院,就目前蘭州市而言,演出劇場也就一兩個了。」
原址上起建文化藝術中心
來自蘭州大劇院的信息:到2011年,蘭州劇院將變身蘭州文化藝術中心,成為我省具有較高規格、現代化、標志性的大型文化設施。
「拆除是必須的。」蘭州劇院總經理秦永安表示,蘭州劇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謝幕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應該有更好的符合時代發展的新的(劇院)來取代它。」
秦永安說,事實上在2007年就因為消防原因,蘭州劇院基本上處於停業狀態了,因為盡管在過去,蘭州劇院算得上是蘭州有影響的和設施不錯的「老字型大小」劇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特別是硬體上。「常年的超負荷運轉,系統老化陳舊,消防隱患嚴重,拆除是唯一的選擇。」
在蘭州劇院之前,因為同樣的原因,始建於1950年的市屬的解放劇院和省屬的飛天劇院、東風劇院等「老字型大小」劇院也都已被淘汰「出局」了。而隨著蘭州劇院的「消失」,蘭州市演出場所的緊缺,使得蘭州的舞台藝術無疑又缺少了一塊屬於自己的陣地。
「拆除是為了建一個更好的服務於文化藝術的『舞台』,可能會有人擔心處於黃金地段的蘭州劇院屆時將會傾向走『商業化』路線,會喪失『藝術文化舞台』的功能,我想說的是,將來新建的蘭州文化藝術中心將比以前的蘭州劇院從設施到服務領域都更好,它將是對蘭州劇院這個『老字型大小』和『老品牌』的一種提升。」
據記者了解,在蘭州劇院原址上起建的蘭州文化藝術中心,預計投資2億元,其主體工程建設將於明年全面啟動,到2011年建成並投入使用。蘭州市文化藝術中心佔地面積11112.7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多功能音樂廳、多廳電影廳、文化教育館、藝術培訓和展覽中心、文化T台、演員公寓、辦公及輔助用房、地下停車場及設備用房等。建設項目中將充分考慮到了總體設計功能的先進性,其中多功能音樂廳建築面積約6200平方米,設1200個座位,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力求建成在西北乃至國內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設施和城市標志性建築物;多廳影院建築面積約2800平方米,建成4個五星級標准放映廳。此外,藝術培訓及展覽中心、文化教育館,不僅設有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等藝術培訓場地,還同時設有健身房、圖書室、閱覽室、美術繪畫室、羽毛球場等多種設施,以滿足群眾文化活動的需求。
不是尾聲的尾聲
從小跟在爸爸屁股後在蘭州市不少劇院里聽過戲的嚴森林,眼下已經退休了,現在,他依然愛聽戲,只不過不去劇院了——因為他找到了一個「新」的戲曲舞台。
「現在劇院也少了,更主要的是到劇院里也聽不到戲了。那麼,城市裡的戲到哪裡去了?都送到鄉下去了。」嚴森林有些開玩笑地說了一句。
不過,和嚴森林一樣,眼下,蘭州不少戲迷聽戲都不去劇院了,而是去金城關聽戲。「在那裡已經有六七個戲社了,來自外省以及省內市州的一些名角好家天天在這里演出。」嚴森林說當城市裡戲劇專業隊伍已經是「空穴」的時候,這種民間的戲曲狀態絕對就是戲麴生命的一種延續,因為它表現出了戲曲特有的生態——戲曲的根在民間。「這個民間是廣義的,它是包括城市和鄉村的,所以,戲曲想發展,就必須佔領城市,佔領城市的劇院,佔領城市的郊區。」
現在,秦永安每天上班的時候總是先在那一片空地前站一站或者轉一圈,而每天心裡盼的就是一件事:新工程趕快開工。而對於即將退休離開單位的老胥來說也是一樣,也想早點看到老單位的新模樣。
「不過能不能看到,還不好說呢!」老胥的語氣有些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