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視宣傳片剪輯技巧
MTV剪輯:徹頭徹尾的「MTV」風格
「MTV」風格是最常被用來形容剪輯的詞語之一。雖然對這一術語沒有明確的定義,它實際上指的是用許多快切畫面和著音樂節奏來剪輯的一種方式。通常「MTV風格」很吸引年輕人,因為讓他們看到有些東西是那麼「酷」。在認識到自己頻道的品牌形象後,MTV在宣傳片「ALbert和Nancy」中,運用「MTV風格」。大量快切畫面隨著攝影機位的移動和音樂節奏一一亮相,最終Nancy的演唱打動了觀眾。
如果用兩位年輕歌手來取代ALbert和Nancy,宣傳片將平淡無奇,但是通過這些年長歌手看似閑散、不經意的表演,宣傳片詮釋出了MTV特有的風格,也變得非常幽默。看不見的剪輯:與故事融為一體看完真實生活中的恐怖,讓我們再來關注一下恐怖電影。天映電影頻道用動畫新聞的方式為在韓國播出的恐怖電影做宣傳。宣傳片將電影中的可十白鏡頭和輕松的卡通天氣預報形式做了巧妙的結合,製作出非常有創意又充滿趣味的宣傳片。宣傳片中,兩種風格的鮮明對比非常獨特,而剪輯師不得不考慮怎樣將宣傳片從可愛的畫面切換到恐怖場景。通過把恐怖場景放到卡通電視屏幕上來表現的方法,恐怖故事彷彿離觀眾的真實生活遠了一些,從而讓觀眾感覺更安全。
時機的選擇:把握好節奏
BBC ONE的宣傳片《羅馬圓形大劇場:羅馬死亡競技》也用到了「旁觀」這一策略。一場交通事故使兩個男人間的戰爭一觸即發,司機大聲吵罵,路人紛紛圍觀,此時畫面突然轉向了古羅馬的死亡競技場。起初的爭吵過程用了慢動作來表現,兩個男人的形象也比真實生活中要更高大。當他們向對方大聲咆哮,觀眾駐足圍觀時,叮當的金屬音效和觀眾的歡呼聲相配,音效和畫面的結合似乎很古怪,這時一根鞭子轉換時空,觀眾在瞬間已置身於古羅馬的公開競技場。一次小小的交通事故引發的爭斗竟被鏈接到古羅馬的死亡之役,如果觀眾想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那麼就看節目吧。當畫面切換到競技場時,導演開始用真實手法來表現,沒有慢動作,沒有低機位鏡頭,觀眾現在和格鬥者處於同一視角,從觀看者變為了參與者。
交叉剪輯:同時講述兩個故事
BBC One的另一支宣傳片《可十的勺十字》引發了觀眾類似的反應。兩個女孩面對畫面訴說著同一個故事,攝像機用同種方式運動,畫面的剪切也沒有打斷女孩們的獨白。僅僅是一條線,無論是熒屏上還是鄰里之間,就足以讓人們產生隔膜,這是宣傳片想要傳達的主題。兩個女孩本來模樣相近,年齡相仿,但當她們談到另一條街上的人們時,可怕的音樂響起,背景聲音中原有的嘈雜校園聲也聽不見了。女孩們無法理解社區中的矛盾糾葛,在兩個女孩出現的同一畫面中,這一點得到了強化,接著是警察出動維護秩序的場面。宣傳片用特別的剪輯表達出片子的主題:人們因矛盾而產生了隔閡。
疊化:沉思的瞬間
超越消費者的期望是做廣告的基本原則。在宣傳片領域這也是真理。當ABC新聞為本頻道廣闊的覆蓋面做宣傳的同時,星空電影頻道和AXN開始炫耀他們的影片儲備有多豐富。如果你熟悉奧斯卡,一定會知道蒙太奇剪輯手法的運用。在頒獎典禮上,有很多介紹不同電影的剪輯片段,包括演員,導演,電影等等。下面介紹的兩支宣傳片創意相似但執行手段不同。從眾多電影素材中選取的剪切鏡頭和電影畫面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這種蒙太奇的方法製作起來頗有難度,也會耗費大量的時間。
蒙太奇:剪輯師的奶油和面
星空電影頻道從知名和不知名的電影中挑選了32句台詞和畫面來完成宣傳片。找到這些句子並用它們組合成文案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剪輯師不得不找到正確的節奏來使文案和畫面跟上腳步。這是一次非常艱難的過程,但一旦完成就將驚艷四座。AXN有支宣傳片與此片在風格上很相近,但它的操作更加困難。甚至沒有台詞,宣傳片僅僅靠動作電影中的聲音來組成節奏。各種聲音不斷碰撞、撞擊直到視聽高潮在瞬間全然進發。這是一支有趣的宣傳片,顯然,製作者們需要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
一支高難度剪輯的宣傳片,但我相信大多數剪輯師都願意不斷嘗試新方法。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剪輯一支宣傳片取決於很多因素。如宣傳片的內容,希望觀眾看到後的反應,還有最根本的,宣傳片的目的是什麼等等。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了幾支在剪輯上頗有難度的宣傳片,其中有的對剪輯的要求非常高,但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宣傳片成功的背後,剪輯只扮演了部分重要角色。每支宣傳片首先得有一個優秀的創意,然後再通過出色的剪輯手法來實現它。剪輯和創意是互補的。如果創意很糟糕,那麼再炫的剪輯或特效都無法使它增色。有些東西可以被剪輯得很花哨,但依然無法打動觀眾。如果不幸發生這種情況,那麼每個人的時間都被浪費了,觀眾會忘了宣傳片,更糟糕的可能,他們會立刻轉換頻道。
電影預告宣傳片的剪輯策略
電影預告片的剪輯不同於電影片本身的剪輯,可以說是要把一百分鍾的影片編輯成一百到一百二十秒的短片,這是一個集故事焦點和精彩畫面的視、聲效壓縮版,預告片的目的是吸引觀眾跟球而不是告訴觀眾其故事,電影預告片分為前期預熱片和完成預告片兩種類型,前期預熱片是在電影殺青之前向市場做電影預熱效果,完成預告片是在電影完成製作以後,投放市場的預告片(局限在影院中放映),片長通常只有30秒,主要以畫面視覺和聲音效果引起觀眾的注意,非常簡單,以原始鏡頭為主和主旋音樂配以畫外音,因為中國電影市場還很有限,所以中國電影院里基本沒有大量新電影預告片時間,在國外影院里在放映正片之前總有五分鍾的預告片時間,電影預告片的剪法大致分為商業片類型和藝術片類型兩種。
通常商業(完成)預告片的特點是"沖擊力」,首先是把影片故事的始發點、沖突點、高潮和結果最佳畫面截取出,進行粗剪,根據影片的故事節奏(音樂)決定此預告片的畫面流速度,巧用鏡頭(視覺效果)的快慢組合和音樂再進行精剪,做到以最大限度的感染觀眾,留下視覺上的深刻印象,這是預片成功所在,不用去刻意交代影片的故事及順序,如果需要可以做前後鏡頭順序的顛倒,只要達到視覺沖擊效果即可。剪輯技巧上結和後期特效做些誇張性的表現也是有的,原則上,電影預告片盡可能的保持鏡頭元素,不做太大的誇張。而藝術片的特點是畫面和對白的巧妙對接,可以用影片中的對白接合對白達到預告效果。
剪輯的位子
剪輯在節目製作、包裝宣傳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好的剪輯可以使節目更加豐富、流暢,可以增加節目的視覺感染力,可以增強情緒.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剪輯僅僅是一種方法,一種手段,是表現創作者思想的工具。要正確認識剪輯的作用,必須給它合理的定位,要分清主次,理順剪輯和創意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單單有好的創意沒有過硬的剪輯手段,片子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不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眼高手低;反之亦然,再好的剪輯離開了創意,除了花里胡哨的特效手段之外,也就一無是處。就如同我們看作家的文章,看的是內容不會關心他寫的是什麼字體,用的是鋼筆、毛筆還是簽字筆,又如同我們欣賞名畫,感受的是畫家的思想,他畫畫時的感受和情緒,畫兒好不好在於它的主題、表現力,在於是否能引起共鳴.給觀者帶來美感享受,至於畫家用什麼顏料,用到了什麼技法到在其次,除了學畫的專業人士,很少有人會去關心。關於剪輯「怎麼用」是技術問題,只要你肯學,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書籍、面授、交流等不同的途徑掌握,但是什麼時候用,該不該用,是能力的問題相同的素材給觀眾不同的感受,但同樣可以是好片子。
拓展資料
論文:影視剪輯常見技巧分析
摘要:
剪輯(Film editing)是電影的後期製作流程之一,是由電影剪輯師將前期拍攝的視覺素材與聲音素材重新分解、組合、編輯並構成一部完整電影的過程的總稱。電影剪輯要處理的最基礎問題,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時間和空間關系。蒙太奇既指鏡頭組接的藝術技巧,又常指由剪輯而獲得的藝術效果,所以蒙太奇也是「剪輯」的同義語。
關鍵詞:
影視剪輯;常見技巧
一、影視剪輯的主要作用。
一是保證鏡頭轉換的流暢,使觀眾感到整部影片一氣呵成;二是使影片段落、脈絡清晰,使觀眾不致把不同時間、地點的內容誤認為是同一場面。將一部影片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和組接,最終編成一個能傳達創作者意圖的作品,是電影創作的主要組成部分、一部影片從拍攝到完成的一次再創作。
從影視素材到一部完整的影視作品,剪輯大致分為初剪、復剪、精剪、綜合剪四步驟。初剪是根據分鏡頭劇本,把人物的動作、對話、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鏡頭組接起來;復剪是在初剪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修正;精剪是經過對畫面反復推敲後,結合蒙太奇結構進行的更為細致的剪輯;綜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場景都拍攝完畢,各片段都經過精剪之後對整體結構和節奏的調整。剪輯人員運用剪輯手段對影視片的總節奏進行最後的加工,使全片節奏最後定型,在營造最佳節奏以影視語言為基礎,以各種蒙太奇形式為手段,對影視片的內部節奏、主要是外部節奏進行藝術處理,成為全片總節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剪輯過程中,既要保證鏡頭與鏡頭之間敘事的自然、流暢、連貫,又要突出鏡頭的內在表現,即達到敘事與表現雙重功能的統一。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這樣說過:剪輯節奏是至關重要的,永遠是至關重要的。
二、影片剪輯技巧原則:
1、靜態鏡頭的剪輯
剪輯靜態鏡頭時,要注意鏡頭長度的一致和主體朝向的差異。鏡頭長度一致指的是每個鏡頭在時間長度上一致,採用這種方法剪輯的鏡頭,能形成明顯的節奏感。由於畫面中的主體是靜態的,所以,連續鏡頭中主體的朝向應有差異。也就是說,如果第一個鏡頭中的主體面朝左,第二個鏡頭中的主體就面朝前,第三個鏡頭中的主體則面朝右前方,第四個鏡頭中的主體就應面朝右。相互銜接鏡頭中的主體朝向應該有一些變化,如果方向完全一致,剪接點就會形成明顯的跳感,如果方向完全相反,又會有跳軸的感覺。所以,主體的方向不能一致,也不能相反,而要有一定差異。
2、運動狀態的剪輯
剪輯時,運動狀態的剪輯要注重一致性。在有些影視鏡頭中,對象都是移動狀態的。剪輯這組鏡頭時,要注意運動速度的一致和運動方向的變化。電影、電視、歌曲和文學作品都有著相通之處,雖然畫面中的主體各式各樣,千姿百態,相互之間既沒有時間上的順序,也沒有因與果的關系,但組接在一起就象一首吟唱的詩、一支流動的'歌,一幅動態的畫。在視覺和聽覺上形成節奏和韻律。
3、用主觀鏡頭剪輯
代表著劇中人物的視點和所思所想的鏡頭,被稱作主觀鏡頭。主觀鏡頭主要反映影片中的邏輯關系。
4、形狀的相似性剪輯
形狀帶給人們的視覺感受是十分敏感的,它引發的思維活動是異
常活躍的。形狀相似的內容連續組接,使人感到貼切、自然、生動。形狀相似的物件積累疊加,共同強化一種形狀,用形狀來表意,用形狀來抒情,用形狀傳達視覺的美感。
5、設法使一組鏡頭富於變化的剪輯
如果畫面內容都是相同的事物,而且朝著同一個方向。剪輯在選擇鏡頭時,必須突出畫面的個性特徵,盡量使畫面富於變化。通過選擇不同顏色形成色彩的跳躍,通過採用不同的景別而形成遠近的差異,增加畫面的變化,使這組鏡頭的組接顯得流暢而富於變化。
6、通過畫面組接形成快節奏剪輯
在觀看了快速剪切的鏡頭之後,大部分人的共識是:它使人們產生了快的感覺。怎樣的剪輯才能形成快節奏的效果呢?
(1)近景別。所選用的鏡頭盡量是近景、特寫等緊湊的景別,而少用全景、遠景等松馳的景別。
(2)短鏡頭。每個鏡頭的長度不宜過長,不要選用長達十幾秒的鏡頭,短鏡頭在短暫中蘊含著快節奏,長鏡頭則易顯拖沓和冗長。
(3)被攝對象具有明顯的動作性。畫面上的主體具有明顯的動作性,能加劇人們對運動和節奏的感受,如果畫面上的主體是靜態的,就很難使人感受到節奏和運動。
(4)推鏡頭。推鏡頭是由遠及近、由模糊至清晰、由宏觀至微觀,帶給人的感覺是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急迫、越來越緊張。在節奏上的感覺就是越來越緊、越來越快。
(5)快節奏的音樂音響。音樂音響的節奏感是十分明確的,帶給人們的感受也是十分確切的,快節奏的音樂音響使人情緒激昂、熱血沸騰,有一種緊張和緊迫的感覺,使人直接地感受到快。
7、運動鏡頭與運動鏡頭連續組接剪輯
運動鏡頭與運動鏡頭連續組接,只需要保留第一個運動鏡頭的起幅和最後一個運動鏡頭的落幅。在選擇鏡頭時,盡量選擇運動速度比較接近的鏡頭相互銜接,保持運動節奏的和諧一致,使整段影片自然流暢。
8、畫面內主體運動的固定鏡頭連續組接
如果畫面內的主體是運動的,而鏡頭拍攝的是固定鏡頭。組接這類鏡頭時,應截取精彩的動作瞬間或選擇完整的動作過程剪輯組接。
9、通過畫面組接形成慢節奏剪輯效果
(1)被攝對象不明顯的動感。動作是有快慢的,快動作易使人產生快節奏,慢動作則使人產生慢節奏。緩慢的動作或不明顯的動感自然使人感到平靜和舒緩。
(2)長鏡頭。每個鏡頭的長度可適當地延長,長鏡頭使人感到徐緩、輕松、從容不迫。
(3)拉鏡頭。拉鏡頭有一種松馳感、遠離感,隨著鏡頭的拉出,人們往往會長長地呼出一口氣,精神和身體都會放鬆。
(4)遠景別。所選用的鏡頭盡量是全景、遠景,這類鏡頭顯得空曠、松馳。
(3)慢節奏的音樂和音響。慢節奏的音樂和音響使人感到悠揚、輕松、身心愉悅、神清氣爽,使人在徐緩中品味生活,在輕松中享受生活,在從容中思考生活。
節奏是影視劇脈律的跳動,也就是「魂」之所在。影視剪輯在影視藝術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創作者如果能恰到好處的把握剪輯節奏,那麼其作品勢必會成為令人賞心悅目百品不厭的經典。因此,在影視作品的第三度再創作中,剪輯技巧不可忽視。
⑵ 電影剪片子用什麼軟體比較專業,好用
我喜歡用QQ影音
⑶ 一部電影的製作周期一般有多長
首先開機需要有劇本,有劇本後需要有電影局的批文准你開機——除非你是玩DV上傳否則只要是進入正式渠道放映的都必須要有。有了批文後開始准備拍攝,牽扯到班組搭建,選演員,選景,搭景等等;一般同時進行。劇組成立後開始拍攝,要有開機儀式,要點香。拍攝過程可長可短,有如《野戰排》般20來天拍完剪完也有《2046》那樣一拍4年,主要看預算及劇本以及場景租賃時間以及演員檔期。拍攝完後開始剪片,一般分粗剪與精剪,粗剪是把故事剪個大概出來讓精剪的人在不看劇本情況下看的懂故事,一般這時候電影往往長達數小時,所有相關的情節畫面都在裡面,粗剪一般耗時短的1、2天長的數天。之後是精剪,精剪耗時較長,往往是數月。剪完片子後交到後期手裡(也有劇組剪片後期混在一起),後期開始調色,加特效,配音效。此時看特效要求如何,如果是《星球大戰》《指環王》那樣的,又需要有好的硬體多人協作方可又快又好的完成,如果是電視上風靡的「古裝青春奇幻偶像劇」,漫天飛來飛去仔細看鋼絲都還在的,幾台機器幾個人就可以了。後期製作完後再跑電影局審片,審片如果順利通過就開始跑發行安排檔期,如果順利安排好上映期後開始宣傳,劇組到處趕場,平面電視媒體打電話讓他們來采訪之類。審片如果不通過,回到精剪一步,重新開始。
有時候製作周期不是那麼簡單的我想一年幹完就一年能幹完的,就算什麼都算到了,電影局那裡仍然是未知數,你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全片通過還是要修改還是乾脆讓你重拍,通過了拿了放映證了又必須跑發行,什麼電影院在什麼檔期上映你的電影又是一個問題。
最短的記錄半年,最長的記錄是無限期……
首先開機需要有劇本,有劇本後需要有電影局的批文准你開機——除非你是玩DV上傳否則只要是進入正式渠道放映的都必須要有。有了批文後開始准備拍攝,牽扯到班組搭建,選演員,選景,搭景等等;一般同時進行。劇組成立後開始拍攝,要有開機儀式,要點香。拍攝過程可長可短,有如《野戰排》般20來天拍完剪完也有《2046》那樣一拍4年,主要看預算及劇本以及場景租賃時間以及演員檔期。拍攝完後開始剪片,一般分粗剪與精剪,粗剪是把故事剪個大概出來讓精剪的人在不看劇本情況下看的懂故事,一般這時候電影往往長達數小時,所有相關的情節畫面都在裡面,粗剪一般耗時短的1、2天長的數天。之後是精剪,精剪耗時較長,往往是數月。剪完片子後交到後期手裡(也有劇組剪片後期混在一起),後期開始調色,加特效,配音效。此時看特效要求如何,如果是《星球大戰》《指環王》那樣的,又需要有好的硬體多人協作方可又快又好的完成,如果是電視上風靡的「古裝青春奇幻偶像劇」,漫天飛來飛去仔細看鋼絲都還在的,幾台機器幾個人就可以了。後期製作完後再跑電影局審片,審片如果順利通過就開始跑發行安排檔期,如果順利安排好上映期後開始宣傳,劇組到處趕場,平面電視媒體打電話讓他們來采訪之類。審片如果不通過,回到精剪一步,重新開始。
有時候製作周期不是那麼簡單的我想一年幹完就一年能幹完的,就算什麼都算到了,電影局那裡仍然是未知數,你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全片通過還是要修改還是乾脆讓你重拍,通過了拿了放映證了又必須跑發行,什麼電影院在什麼檔期上映你的電影又是一個問題。電影上映之後DVD、VCD的推廣又是一個問題……
⑷ 《雙生》電影被剪輯嚴重,為何導演堅持上映,還要讓劉昊然背鍋
導演說跟他沒什麼關系,是製片方做的,製片方有剪輯影片的權利,劉昊然也表示自己當時在影片中演的是雙胞胎,並不是一個人,但是上映以後的影片為何變成這樣大家也不清楚,製片人還欠導演的工資沒給呢,現在沒辦法聯繫上,一部自己拍了很久的影片最後變成了這樣,應該也很心疼吧。
拍完三年後上映的一部影片,導演不知道最後的成片啥樣,沒有宣傳就上映了,製片人隨意剪輯影片,這部電影也挺曲折啊,若是三年前上映估計也還好,三年後的今天剪輯了這么多,能好才怪,快去看看評論,真是各種吐槽啊。
⑸ 現在一般影視公司常用什麼軟體剪片子
影視後期製作確切的應該分為: 一是後期的剪輯,二是後期的包裝特效。 就後期剪輯來說的話現在主要用的是premiere,Canopus Edius PRO3.6,DV STROM/LET』S EDIT 。 再說後期包裝特效的軟體主要是:三維 3DS Stuio Max8.0 MAYA6.0。 特效合成軟體:Adobe After Effects 7.0 combusion 。 如果工程要求還算高又有充分的時間的話還要可以用到一個校色軟體:FUSION 。 adboe premiere:Adobe公司出品,強大的視頻處理軟體,可以製作各種視頻特效,非線性編輯,視頻剪輯方面表現不俗。 after effect:很好的視頻特效製作軟體,在特效製作方面很優秀。 會聲會影:友立公司出品的視頻編輯軟體,提供多種濾鏡效果,可以實現多種視頻效果,而且可以實現「視頻摳像」功能,即電影製作中經常使用的「藍屏」,「綠屏」功能,是一款非常好的DV後期處理軟體。
⑹ 求剪片的技巧
冰人:為何有些片子僅僅是硬切而已,但卻看起來很流暢,其實一個片子的流暢與否與使用 了多少轉場特技沒有關系,電影中的剪輯方法無非是:1硬切、2疊化、3淡入淡出。
很少使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轉場。但是能夠達到讓你根本不注意這
些細節而被情節所吸引,這 就是剪輯的精髓所在:用畫面講故事。
hqc 老師指出流暢的秘訣是動接動,其實這並不是唯一方法,剪輯還有靜接靜、動接靜、靜 接動,效果要因片而異,都一樣能剪出很流暢的片子。畫面剪輯其實沒有太多的限制,可以 自由發揮,但是有一些准則是不能違背,比如說動接動:
1.既然是動接動,那麼畫面就不能是死的(固定畫面),必須要有「推拉搖移跟升降」中的 任意一個,如果碰上死畫面,到PM或AE等軟體中作推拉,,清晰度雖然有一點損失,但比起 損失畫面流暢感來說,要劃算得多。
2.兩個畫面不能是相同景別相似機位(通常情況下,同機位剪輯是大忌,除非你追求特殊效 果)。
3.不能等畫面運動到落幅才接,(簡單說快定住或定住後)這樣會影響流暢感,很多人以為 畫面一定要長到看清楚才行,其實畫面剪輯也是一種調動人想像力的技巧,一個很短的鏡頭 因為人的經驗、想像,自然而然的把未表現的內容當成是已表現。
4.動的要有根據。如果是一個人在到茶壺喝水,那麼鏡頭的邏輯關系就應該是:手拿茶壺、 開蓋(如果有)、另一隻手拿杯子、倒水、水滿 (基本上正常的規律),如果順序顛倒 ,這組鏡頭就會看起來別扭。
5.注意節奏。節奏有兩種:1)所表現的事物的內在邏輯關系形成的內在節奏。這是本來就有 的。2)外加的如音樂、雜訊、 這是人為的、利用外加因素控制節奏。
一條片子不能沒有節奏,所謂流暢感其實就是剪輯中的節奏對人的沖擊帶來的心理影響。呵 呵呵呵,講了這么多,其實這些內容講是講不太明白的,最好能實地演示 大家有興趣就 學點理論知識吧。
冰人:因半路起家對剪輯理論知之不多,研究了很多片子,發現好的片子的剪輯無論是硬切 還是轉場效果,都是信手拈來,沒有定律。而我剪的片子不用淡入淡出,總覺得有跳躍感, 可能是心理作用吧,還有就是轉場效果中翻白淡入淡出也用的比較多,但我用起來總覺得很 別扭,不知道那方面差了火候,又不知道個所以然。
blue7:其實也不是太復雜,你有沒有注意好的片子的聲音??這些好片子如果不聽聲音、 光看畫面,你是不是也會有跳躍感?:)我不知道你剪的片子有沒有同期聲,聲音的連續是很 關鍵的,有的片子完全靠聲音來貫穿整個情節,可能你的片子加上了音樂、一些現場聲效後 會好得多。
另外在前面的基礎上加一條:不能跳軸,,跳軸,通俗地說就是攝像機的機位不能發生混亂 。就比如說看足球,你有沒有發現所有的攝像機都在一邊?你想如果全景上中國隊從左向右 攻過去,而到了特寫卻看見申思帶球往左沖,然後中景又變成從左向右,再變成從右向左, 那這場球賽肯定看暈過去。當然,我們做片子遇上這種對軸向要求嚴格的情況不會太多,但 是你剪片子的時候如果碰上畫面之間過渡很別扭,但景別沒問題、動作也連貫卻又說不出個 所以然,那很可能跳軸了,去找個機位相反的鏡頭吧,或者到編輯軟體中把畫面水平翻轉( 呵呵,碰上有文字之類你就穿幫了)。
翻白淡入淡我們一般叫「白閃」,能夠製造出照相機拍照、強烈閃光、打雷、大腦中思維片 段的閃回等效果,它是一種強烈刺激,能夠產生速度感,並且能夠把毫不關聯的畫面接起來 而不會太讓人感到突兀,所以適合節奏強烈的片子,如果不擇時機亂用,反而會更顯的亂七 八糟 噗,噗,噗,噗---來人啊,把這個拿著閃光燈亂拍的傢伙弄走,
還有一點:閃的時候必須和音樂的節拍相吻合,或者上音效(卡嚓、呼、刷 )。
右邊例子是我們拍的一個小品,帶有武打風格(呵呵,拍得好辛苦),講的是一個石商(由 本人扮演,穿短衣端褂的那一位哦)會見泰州名臣儲罐,和他比武對詞的一段戲。拍的那天 下起了雷陣雨,把我們急壞了,可轉念一想:專門去搞雨景,還得找消防隊,折騰半天,更 何況沒有經費(這個片子才用了一百元),老天爺長眼,免費給我們置景,嗯啊好乾脆在雨 中拍吧,這段場景總共14個鏡頭,前面一段描寫石商與儲罐第一次交手,不分上下,接下來 用4個空鏡頭(天、樹、草、水每個1-2秒)夾白閃,配合呼呼的音效、還有雨聲,製造出了 兩個高手對戰之前緊張、壓抑的氣氛。在這里白閃的時間大約為閃入:3-5幀,閃出:12-15 幀。為什麼要這樣?這是由於人眼的瞳孔對於突發的強烈閃光來不及縮小調整「光圈」,而 強光消失後「光圈復位」又有一個恢復期,造成前快後慢的特點,別小看這個,這可是個仿 真過程哦。另外,這4個空鏡頭無一例外都是固定鏡頭,鏡頭本身反映出的是信息是「靜」 ,而快速切換的畫面又賦予了這個片段的速度感,最終製造出了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效果 ,平靜隱藏著一種力量、一股殺機。換了運動畫面,就不一定有這效果好,反正我想像不出 來。可見靜接靜同樣可以製造快速眩暈的速度感、壓迫感,
其實剪輯水準和所處環境、經驗有很大的關系,畢竟我在電視台,每天就在剪剪剪 就象 Ting一樣,每天在做片頭、所以隨時可以拿出一大堆例證。幾百上千條片子從手裡過,再差 的水平也練出來了,再說,剪輯和做片頭不一樣,沒有這么多的技術東西,人人都可以,所 以要提高到一個水準,很快,有好的老師帶,半年就可以剪得很漂亮了,當然,越是簡單, 往高層次里帶的溝也越難邁,剪輯也要經歷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再回歸到簡單的過程,最終嗎 剪電影嘍。
⑺ 兩個電影傳統膠片剪輯的問題
1、先把要剪輯的地方留下來,把膠片的邊緣修一下,用專用膠水一粘,最後再用打孔機打幾個孔就OK啦!這個我都會做,以前常常幫老媽粘斷掉的膠片。
2、拷貝其實就是一個底片翻印的過程。電影發行放映時使用的是光學拷貝,然後經過「轉光」後做成「光學聲底」,以後要用這條光學聲底印製發行拷貝了。
還有一個概念叫「中間片」,為了製作更多的拷貝,電影引入中間片的概念,把一個底片做成一個翻正片,也是一種膠片類型,翻正片又可以做成幾個翻底片,最後拿翻底片去印大量拷貝,一個翻底片,像國外印的比較多的可以印到300多個拷貝。
不知道我這么說你能聽明白嗎?這是後一個答案是我從老媽的那聽來的。
PS:我老媽在電影院工作
⑻ 電影院里看的電影是不是都剪切過的或者有多少電影會被剪切
一般不會剪的,除了有中影接受不了的情節會被剪掉,並且引進的時候就會說明是刪減版還是未刪減版,網上的一般也不會減,還有的時候引進時會把彩蛋剪掉(就是播完結尾字幕後的最後結尾),就算引進時不減有的電影院會把彩蛋剪掉,因為片尾曲一般很長電影院為節省時間經常是把片尾曲沒播多久就全部關掉。滿意的話請採納^_^
⑼ 大學電影製作要剪片子,求推薦好一點、幹得起活的電腦配置,最好是筆記本,希望控制在5000以內。謝謝
如果僅僅是剪剪片子,故事版層數比較少的話,核心顯卡的機器就夠了,如果素材上還加些特技,做字幕,故事版比較復雜的話,只要要選擇128bit帶寬的獨立顯卡,硬碟最好是7200轉的,此外,故事版合成輸出主要還是靠cpu運算,建議
戴爾Vostro 成就 3460(V3460D-4508),5000價位。如果你還要做高清的話,至少要選個1920x1080屏的,價格就另說了。
⑽ 關於電影的版本
現在電影在電影院放完後,都出DVD,而在DVD中就有如:導演剪輯版(根據導演的喜好所剪的版本),有些電影公映是剪掉的畫面,在出DVD時也會加入,還有就是,一部電影在不同國家上映,會用不同版本。
一般內容上不會有大的變化(主要看剪片人的理解能力),但有些片子不同版本在敘事上會不同(比如順序或插序)
PROPER:完整版
UNARATE:未刪節版
R_RATEE:有刪節版
WS:表示寬屏版
FS:表示全屏版
WITH EXTRAS:影片帶花絮版
CC:Criterion Collection-標准收藏版,如《猜·情·尋》
CE:Collector's Edition-收藏版,如《超人總動員》
DC:Director's Cuts-導演剪輯版,如《我的野蠻女友》
DE:Director's Expanded Edition-導演擴展版,如《最後一個莫希幹人》
EE:Extreme Edition-極限版,如《終結者2》
或:Extended Edition-加長版,如《角鬥士》
LE:Limited Edition-限量版,如《天使愛美麗》
PE:Platinum Edition-白金版,如《獅子王》
ReMaster:數字修復版,如《巴比龍》
SC:Superbit Collection-超碼版,如《卧虎藏龍》
SE:Special Edition-特別版,如《沉默的羔羊》
UC:Ultimate Collection-終極收藏版,如《黑客帝國》
UE:Ultimate Edition-終極版,如《碧海藍天》
UNCUT:未刪減版,如《原罪》
UNRATED:未定級版,如《黑夜傳說》
NLPS:New Line Platinum Series-新線白金系列,目前僅見於《不羈夜》《指環王》
OLV:Original Length Version?-原始片長版本?目前僅見於《少林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