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剛仁波齊電影 多少票房
《岡仁波齊》累計票房10010.1萬
《岡仁波齊》是由張楊執導,尼瑪扎堆、楊培、斯朗卓嘎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6月20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該村的10個普通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
2017年10月,該片獲得第二屆義大利中國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㈡ 《岡仁波齊》電影票房破千萬 有多少人知
岡仁波齊(2017)
Paths of the Soul
累計票房
10010.1萬
類型:紀錄片/劇情
片長 :117min
上映時間:2017-6-20(中國)
制式:2D
國家及地區:中國
發行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㈢ 電影《岡仁波齊》在中國大陸的票房如何
電影《岡仁波齊》在中國大陸正式上映,有很多觀眾擔心這部電影的票房,一方面,這是一部「偽紀錄片」的文藝片,另一方面是一個講述信仰的電影,可能會讓很多觀眾感覺「悶」。
㈣ 隱入塵煙是想讓人馴服
上演已經56天的《隱入塵煙》彰顯出了強勢的「後勁」。
9月1日,《隱入塵煙》上演了票房「逆襲」,總票房突破5000萬元門檻,並且單日票房超過了670萬元,是首日34.9萬元票房的近20倍。
而在此之前,《隱入塵煙》表現並不優秀。突破第一個票房1000萬元,《隱入塵煙》用時近15天;第二個1000萬元,用時更是近29天;然而,其第三、第四個1000萬元票房,卻只用時8日8小時和不足3日。
從公開的數據來看,《隱入塵煙》還創造了國內文藝片的許多「亮點」。豆瓣口碑從初上映時的豆瓣7.9分,增長到了8月底的8.5分;貓眼的總票房預期,從首日的56.5萬元,到上映55日時的1.02億元,實現了近200倍的增長。
圖/豆瓣熱門電影熱搜&抖音《隱入塵煙》相關話題
來源/燃次元截圖
不僅如此,在社交平台,與《隱入塵煙》相關的話題熱榜不斷。截至9月2日0時,在抖音上,「隱入塵煙」、「電影隱入塵煙」 的相關話題分別達到了25.8億和23.8億次的播放量。在微博上,「《隱入塵煙》'後勁好大'、「隱入塵煙為什麼逆襲」等話題都曾登上微博熱搜,話題「隱入塵煙」的微博閱讀次數已達2.3億次。在小紅書,與《隱入塵煙》相關的筆記,也已經達到了2萬篇以上。
面對影片的表現,業內人士多半認為這與 「天時、地利、人和」 均不可分割。
比如,從營銷端而言,電影發行平台大象點映的媒介經理肖副球談到,「電影在尚未下映時,就選擇了上線長視頻平台,完整的視頻資源間接給予了大V更多可用於剪輯的素材,為《隱入塵煙》更多自來水式的內容宣傳提供了可能。」
從市場端來看,北京朔果蓮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蘇蘇認為,2022年的文藝片存在著巨大的供給缺口,而事實上,年輕的文藝受眾市場始終存在,並且很有可能在持續增長,「賈樟柯、萬瑪才旦等導演的作品,一直有市場,因此,文藝片依然具備市場的基礎盤。」
也就是說,《隱入塵煙》就如同久旱降甘霖,給文藝青年終於澆灌了一次。
據阿里影業總裁、淘票票總裁李捷在一次活動論壇時曾經預估,中國文藝片的市場受眾,將於2022年達到1800萬人左右。事實上,根據此前早在2016-2018年純文藝片的票房來看,優質影片票房過億,也不再是偶然現象,如《岡仁波齊》的1.01億元、《二十二》的1.7億元、《水形物語》的1.06億元,正是該受眾規模的有力證明。
不過,在業內人士和許多觀眾看來,比起營銷與市場環境的 「天時」、「地利」,農村文藝電影《隱入塵煙》能夠在一眾暑期檔電影中脫穎而出,甚至票房勝過不少新片,最關鍵的依舊是擊穿用戶心智的真實內容:相濡以沫的情感,沒有矯飾的素人演技,治癒 「精神內耗」 的、苦難中的樂觀精神,通俗的情節,平視主角的冷靜視角……
「像種莊稼一樣 『種』 一部電影,用整個春、夏、秋、冬近一年的時長,去拍攝影片中的農耕勞作場景,因此,《隱入塵煙》才有那麼多細膩與真實。」 肖副球對燃次元表示。
這些,便構成了《隱入塵煙》走進大眾心靈的密碼。
「真實,且接地氣」
「很真實,很接地氣。」是觀影後觀眾給出的普遍評價,在觀眾看來,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火出圈,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它接地氣。
《隱入塵煙》講述的是在西北農村,兩個被各自家庭拋棄的孤獨個體——馬有鐵與曹貴英的故事。馬有鐵幹活笨拙,被全村人認為是個loser;曹貴英尿失禁、手抽搐、不能生育,也早已被家中視作包袱。不過,二人被村民攛掇著結婚後,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培養出了感情,並相濡以沫。
在影片中,觀眾可以看到馬有鐵與曹貴英的「悲慘」。這些體現在二人並未被邀請參加家人喜宴,只被給予殘羹冷炙的凄涼;馬有鐵侄子搬新家時,找叔叔幫忙抬家中的大量傢具,但卻嫌叔叔「一點力氣也沒,扛東西很慢」 的冷漠;曹貴英在給馬有鐵送雞蛋時,不慎落水身亡給馬有鐵帶來的致命一擊;還有村裡開始要求拆遷改造,後又不允許自建房讓馬有鐵覺得心灰意冷。
這些真實的情感和細節,給觀眾極大的帶入感。
影控傳媒的總經理小千便對燃次元表示,他印象比較深刻的情節,是馬有鐵與曹貴英二人躺在房頂上睡覺時,馬有鐵對貴英說的那一席話,「'別人都說,我恨不得把你綁在褲腰帶上,那我現在就把你綁在我的腰帶上,如果晚上睡覺你摔下去,我還可以拉住你。』 這句話里,雖然二人沒有任何一人提到我愛你,但他們之間處處都流露著這種愛的感覺,這種朴實的感情,很符合很多鄉村人,或者老一輩的城裡人真實的生存狀態。」
㈤ 《隱入塵煙》票房口碑雙逆襲,文藝片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
文藝片未來的發展前景依然不怎麼樣,大家不要看《隱入塵煙》逆襲了,就覺得文藝片未來會火起來,殊不知《隱入塵煙》火起來也是一次意外,同時也是靠著超高的質量才逆襲的,但是同樣的豆瓣8.5分的商業片,票房恐怕早就是幾十億了,這一點從《我不是葯神》的高票房就可以看出了。
最後,對於好看的文藝片,我其實也是希望大家能夠去支持一下的,文藝片帶給觀影者的後勁是很大的,這絕對不是商業片可以比擬的,所以也希望大家給文藝片更多機會。
㈥ 《岡仁波齊》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岡仁波齊》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何為信仰?是在生病難受的時候,祈求菩薩的保佑,是在廟會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過《岡仁波齊》之前,我從未想過信仰的力量會如此之大,讓我震撼,也讓我思考。
電影一開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鄉村生活,這里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喧囂,也沒有利益沖突,有的只是朴實無華的人情味和一幫虔誠的信徒,能去朝聖,是他們一輩子的願望。如果你年輕的時候沒有去過,那麼可能這一輩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僅僅是克服各種險情的發生,更是對於自己身體的挑戰。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們在以後的日子更會一往無前,一直開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會去干壞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會變得頑固。
為了能夠去朝聖,他們可以舍棄一切外在的東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眾生幸福。這也是我真正通過電影知道了朝聖在我國藏族地區又稱為磕長頭。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著地,後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復前,該過程中,口與手並用六字真言誦念之聲連續不斷。不得不說,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說,信仰的力量真偉大。這要是換做沒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個周就不能繼續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說過用石頭搭一個塔,能把最上邊的石頭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許願,並且願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說這東西叫做瑪尼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朵幫」又分為兩種類型:「阻穢禳災朵幫」和「鎮邪朵幫」。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有機會我自己也嘗試搭一個,然後許一個大大的願望,希望大傻子永遠健康開心,嗯,我會幫你許願的。
在朝聖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種險情的發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積水,更有可能發生車禍。但是當遇到各種險情的時候,他們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難而上,因為沒有什麼事情是比朝聖更神聖的事情。
但是更讓我深有感觸的是中間穿過拉薩的時候,他們和遊人的對比,讓我對他們的敬佩之情達到了最高,那種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種沒有遊人的匆忙,試問現在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在五彩繽紛世界裡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靜如水,我想應該很少很少吧!因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朝聖。
有信仰的人,令人敬佩。
有信仰的人總是善良和體貼的,就算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這里沒有人抱怨,沒有人遲疑,如此朝聖之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有這些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怎麼還?所造的業如何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終於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家默默的集體站在那裡遙望施禮,內心的激盪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能平靜,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一個西藏人心中的聖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聖山還在遠方,但是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的生命,甚至那隻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的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xx多里的朝聖之路......,電影最後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漸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聖山的道路還在前方,這樣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生活中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屏幕,每一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雖然我從小生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並沒有那樣近距離的了解過藏民的朝聖之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制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如此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我們從電影里只是看到沒有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美麗而神聖,可是我卻很清楚走到那裡絕大多數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攝制組卻在如此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有非常意義的電影的拍攝,如此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聖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如果你想要看這部電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復。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朴而持久的堅持。亦如我們會被匍匐前行風餐露宿,風雨無阻的朝聖人群所感動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與心的合一,路在腳下。如此的堅持,如此的鍥而不舍,如此無所畏懼……
然而,他們的內心卻少有狂妄的期許和不安於世俗的過分追逐。路在遠方,路亦在腳下。無論我們前行的目地的在哪裡,也無論前方的路途有多麼的遙不可及。信仰的堅定,會讓我們忘卻太多的設計與籌劃。只是,路在腳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開始,便永遠無法到達。開始,即忘記路途遙遠,只是用簡單的身心合一,去縮減與目的地的差距。風塵僕僕之中,我們或許窺見了生命的意義所在,不為此生,卻為來世。
真正的庄嚴,不在於過度的粉飾。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會體現在無私無我之中。虔誠之心與我們最大的觸動,也是那不為你我,卻為眾生的離苦得樂而不辭勞苦的前行之軀。
很多時候,我們嚮往一種寧靜,嚮往一種純粹,嚮往一種莫名的感動。往往尋找之時,卻無最好與最真的契合。然而,當五體投地,叩首前行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時,莫名的感動,不由的叩啟我們內心中,封藏已久的觸動與共鳴。這就是內心純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誦經,只為眾生的祈願與安康。所以,我們被震撼,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該有的最本真的願望。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被過度的心與心外的裝飾所迷惑,亂了自我,也亂了內心。
每個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純粹與極致的信仰與虔誠底蘊。那份極簡的純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縛之後的無私無我。所以,在眼觀純朴信仰與不褪色虔誠的情景時,我們的感動也是最純粹的純善復甦,那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內心撞擊。
其實,修行路上,沒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總是口號大於行動,那麼,路,永遠在遠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為眾生的祈願與祝福而前行時,純朴的形象卻波及著我們尋覓已久,卻又似曾相識的內心共鳴。
當我們把信仰落實於當下時,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誠,都會自然而然的讓我們的身與心合一。那一份感動與純粹屬於我們每一個大家,只要讓路在腳下,立即前行,最終的殊勝,是人人心中有聖地。然而,那卻是不為你我,是為眾生的無私與大愛!
讓路在腳下,即刻前行,只為眾生的苦與樂……
好多次看見這個名字不過都沒有選擇進去觀看,今天一個人在家想要一看究竟。電影真的特別真實,沒有漂亮的演員,沒有華麗的服裝,甚至沒有太多語言。
很抱歉我沒有記住人物的名字,只記得他們一行15人,有年邁的爺爺,有懷孕的媳婦,有9歲的女童,患有先天殘疾的屠夫,他們所有人共同的心願去神山,磕長頭,贖罪,祈福。信仰面前是一樣的。
當他們製作朝聖的工具和所穿衣服還有準備食物時,我感覺就像東北的過年。我完全沒有想到會走那麼久。一出門就開始磕長頭,晚上搭帳篷生火,念經文。一直看著他們磕頭,我的心不平靜了,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本來生活的很苦了為什麼還要更苦呢。當我看到孕婦生孩子的時候,那鮮活的生命降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信仰的虔誠要體現在行動上。哪怕生孩子也不能退縮,尤其是帶著小生命一同前往。我說出我當時的想法大家別笑我,我居然想剛生完孩子不用坐月子嗎?後來大喇嘛給孩子我明白了朝聖正好迎接新的生命,讓孩子在拖拉機里安靜生長。
旅途中遇見困難大家相互關愛,同樣朝聖的人相互幫助。一群人心無旁騖的為追求眾生平安而付出辛苦。共同追求平安喜樂的目標。
在他們身上讓我看到了信仰的魅力,擁有大愛,並去愛別人。車子被撞翻到路邊,來不及看自己的傷勢,聽到對方車里有需要幫助的人,立刻讓人離開。而一行人更加艱難的上路了,途中爺爺的離開了,我在想這應該是他要來朝聖的最終心願,最後他被葬在了朝聖的路上。
電影里一路上無盡的雪山,讓人神往的美景,讓人陶醉的聖地。用腳行走20xx公里,一邊走一邊磕頭,鞋子不知道穿壞了多少雙。當鏡頭推到他們在拉薩腳下依舊磕頭,我想旅遊的人們大概也和我一樣的心情看待他們吧。電影最後一片白茫茫,幾個微小的人影,繼續行走著。我的心不僅有些震撼,重新對信仰有的新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感悟。看到小女孩臉上那堅定的表情,不僅讓我感動,追求極簡心,純凈修行,心無旁騖,唯有眾生喜悅平安是他們今生的追求。
一場修行,渡人渡己。
電影講述了 十一位普通藏民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他們歷時一年,從芒康小鎮一路向著西邊,經過拉薩再到岡仁波齊,用磕長頭的最虔誠姿勢走完了2500公里的朝聖之路。
這十一位朝聖者,都是家庭貧困的藏民,去朝聖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帶叔叔了卻心願的,有因做了屠夫想贖罪的,也有因家庭變故而去求福的,他們中有飽經滄桑已經72歲的老人楊培,有成熟穩重的48歲掌舵人尼瑪扎堆,有23歲懷孕半年的次仁曲珍,還有天真可愛才滿9歲的小女孩扎西措姆,他們有著不同的目的和個體差異,但卻懷著一致的虔誠與毅力。一路上,他們經歷著各種各樣的艱辛和考驗,惡劣的天氣、簡陋的食宿、磕長頭的艱辛、半路生下孩子、猝不及防的車禍、歷經千辛萬苦到了拉薩卻發現沒了去岡仁波齊的盤纏、到了岡仁波齊腳下楊培在睡夢中離世……
這些艱辛和意外,任何一個都可能讓我們這些藏區以外的人們輕易就放棄進藏的努力,但是他們卻沒有,面對艱難與困苦,他們坦然相對;面對災難和意外,他們絕不退縮,當我們這些乘坐飛機、火車和汽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進藏的人還在不停地抱怨進藏的辛苦時,他們卻用最堅定的身影一步一步磕著長頭完成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朝聖之旅。
影片中有幾個情節讓我非常感動:他們一路省吃儉用卻還熱情地招呼路上相遇的朝聖者,將所剩不多的食品分給他人;當他們被一個好心老人留宿時,他們主動幫老人干農活來回報老人;當裝載 便留在拉薩打零工,等賺夠了去岡仁波齊的費用再出發。
似乎沒有任何困難能夠阻擋他們朝聖的步伐,三步一磕的艱辛、餐風宿露的窘迫,讓他們一行人看起來格外的凄涼、憔悴和骯臟,但他們卻有著最堅定的信仰以及最干凈的靈魂,藏區之外的人們或許很難理解和認同藏民們的這種信仰,甚至有不少人質疑他們用一年時間徒步2500公里去朝聖的意義何在?也許在凡人眼裡,與其耗盡一年時間辛苦朝聖不如去努力賺錢——在他們看來,後者更現實也更迫切。
通過《岡仁波齊》這部紀錄片的展現,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我知道藏民們的信仰有多堅定,但我並不知道這種堅定還能以如此淡定從容的姿勢來展現。
感謝那些朝聖的背影,是他們的平靜和堅定,才讓那片神奇的雪域高原身處浮躁喧鬧的花花世界包圍之中,卻依然得以保存住最湛藍的天空、最清澈的湖水以及最堅定的信仰和最純潔的靈魂。
張楊導演新作《岡仁波齊》已於近日在全國公映,這部長117分鍾的電影,只講了一個簡單到朴實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個普通的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翻山越嶺2500公里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此行歷經生、歷經死、歷經震撼的西藏四季風光,歷經災難、變故、內心的拷問、成長與蛻變,看似平靜至極,實則波瀾壯闊。上映首日,就有人說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電影,可它卻在包括《變形金剛5》、《異形:契約》、《新木乃伊》、《神奇女俠》等眾多好萊塢大片前後夾擊下野蠻生長,突出重圍。
三日票房破600萬 七日票房破20xx萬 上座率持續高
6月20日,《岡仁波齊》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開畫,彼時多部好萊塢大片正在熱映,占據了超過60%的排片,《岡仁波齊》卻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並於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萬。6月23日,面臨《變形金剛5》上映的巨大排片壓力,《岡仁波齊》排片量銳減至0.9%, 但依然沒有阻擋觀眾的觀影熱情,平均上坐率高達26%。在隨後周末兩天,《岡仁波齊》排片分別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飆升達到43.8%及41.4%。
與低排片率伴隨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來自大眾和影院對影片的支持聲越來越多,終於在觀眾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岡仁波齊》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達到3%以上,票房突破20xx萬。
與此同時,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岡仁波齊》的討論熱度也在不斷增加,數據顯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來,微信指數已突破350萬次,甚至超過正在上映的《異形:契約》。
這樣一部在眾人眼中只屬於小眾的影片,自公映以來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憑借一路飆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漸逆襲。行業人士一致認為這是近年來的罕見案例,尤其對於一部看起來不討好的藝術電影來說。
對於一部商業片來講,千萬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對於往往會被市場冷落的藝術電影,這樣的成績,讓大家看到了國內電影市場的轉變,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能夠給觀眾帶來更豐富的選擇。這些成績也讓大眾看到,我們的市場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觀眾,藝術電影的觀眾遠非小眾。
有信仰的人一直善良和體貼的,即使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飛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這里無人抱怨,無人遲疑,這樣朝聖的道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所有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這部分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如何還?所造的業怎麼樣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終於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夥默默的集體站在那裡遙望施禮,內心的激盪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可以平靜,所有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個西藏人心中的聖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聖山還在遠方,但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些生命,甚至那隻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些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xx多里的朝聖的道路……電影最後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日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聖山的道路還在前方,如此的含義好像比拍完全程更有含義,修行的道路不就是如此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日常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屏幕,每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雖然我從小成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並沒那樣近距離的認知過藏民的朝聖的道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制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這樣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大家從電影里只不過看到沒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漂亮而神聖,可是我卻非常了解走到那裡絕大部分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而攝制組卻在這樣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備很意義的電影的拍攝,這樣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聖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假如你想要看這部電影,必須要去影院支持!
張楊導演新作《岡仁波齊》已於近日在全國公映,這部長117分鍾的電影,只講了一個簡單到朴實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個普通的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翻山越嶺2500公里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此行歷經生、歷經死、歷經震撼的西藏四季風光,歷經災難、變故、內心的拷問、成長與蛻變,看似平靜至極,實則波瀾壯闊。上映首日,就有人說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電影,可它卻在包括《變形金剛5》、《異形:契約》、《新木乃伊》、《神奇女俠》等眾多好萊塢大片前後夾擊下野蠻生長,突出重圍。
三日票房破600萬七日票房破20xx萬上座率持續高
6月20日,《岡仁波齊》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開畫,彼時多部好萊塢大片正在熱映,占據了超過60%的排片,《岡仁波齊》卻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並於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萬。6月23日,面臨《變形金剛5》上映的巨大排片壓力,《岡仁波齊》排片量銳減至0。9%,但依然沒有阻擋觀眾的觀影熱情,平均上坐率高達26%。在隨後周末兩天,《岡仁波齊》排片分別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飆升達到43。8%及41。4%。
與低排片率伴隨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來自大眾和影院對影片的支持聲越來越多,終於在觀眾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岡仁波齊》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達到3%以上,票房突破20xx萬。
與此同時,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岡仁波齊》的討論熱度也在不斷增加,數據顯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來,微信指數已突破350萬次,甚至超過正在上映的《異形:契約》。
這樣一部在眾人眼中只屬於小眾的影片,自公映以來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憑借一路飆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漸逆襲。行業人士一致認為這是近年來的罕見案例,尤其對於一部看起來不討好的藝術電影來說。
對於一部商業片來講,千萬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對於往往會被市場冷落的藝術電影,這樣的成績,讓大家看到了國內電影市場的轉變,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能夠給觀眾帶來更豐富的選擇。這些成績也讓大眾看到,我們的市場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觀眾,藝術電影的觀眾遠非小眾。
位於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岡仁波齊山,又叫須彌山,是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也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中國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傳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因此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人踏上這條求福之路。電影《岡仁波齊》就是張揚導演用鏡頭講述的一個關於朝聖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當他在家庭聚會時說出這個決定時大家平靜接受的態度和聞訊趕來要求同往的村民,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時影片剛剛開始,作為觀眾的我還在努力捋清關系的狀態中,影片中的人們不管是青壯年還是婦孺就給我一種強烈的信號——我要去!且不說此去路途艱難,就是這些「朝聖者」讓大家看了都不禁說一聲:懸乎!他們中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但是,他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xx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一輛拖拉機充當腳力用來運裝備和物資,沒有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儀式,鏡頭就突然切換成男女老少匍匐在地,磕起長頭,朝聖之路就這樣開始了。而未來20xx多公里的每一步路,他們都要這樣走過,幾步一叩首,五體投地,沒有人監督,但每一個人動作之規范之賣力是難以想像的,只為求得神明的護佑,甚至途中拖拉機壞了男人們不得不用人力拉車,走到幾百米的遠處,再折返回去,重新回到原地繼續磕頭,一步都不敷衍。楊培老人在某個清晨再也沒有醒來,大家也僅僅是請來喇嘛,把他葬在神山的懷抱,繼續趕路,沒有痛哭,只有祝福。
他們在風霜里叩首,他們在泥濘中跋涉,他們對路上每一個遇見的人微笑,他們完美的詮釋了信念和理想。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一定標準的生活方式,只要你心中有信仰並為之努力奮斗,你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此時,倉央嘉措的《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久久回盪在我腦海,我知道,藏人對待人生的態度不是一首歌一本書一部電影能完全詮釋出來的,在面對異族獵奇目光的窺探中,他們面帶微笑,心向陽光,一步一步邁向自己心中的聖地!
㈦ 岡仁波齊觀後感
和最近上映的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5》相比,《岡仁波齊》實在太小眾了,無論是劇情節奏關注度或是受眾人群,看過影片的人都能感覺到電影的力量,它留給人的震感,這是一場生與死的虔誠之旅。
西藏的朝聖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聽聞,朝聖者的每一次匍匐前行,每一次叩首。在內心都是一次震撼,一次洗禮。
《岡仁波齊》記錄了來自芒康的十一位藏民,懷著不同的理由,一路向西朝聖的故事。他們穿越1200公里,一步三叩首,從芒康拜到拉薩,又從拉薩拜到神山岡仁波齊。
他們中有年過七旬,將朝聖當作人生最後一件大事的“楊培爺爺”;有年僅九歲,懵懂走向朝聖之路的小女孩;有父親抱憾離世帶著叔叔圓夢的領路人尼瑪;有身懷六甲期待一個新生命到來的母親;有自覺罪孽深重的屠夫···形形色色的十一個人,歷經艱辛,為了心中那堅定的信仰,一路向西。
《岡仁波齊》的丁孜登達——一個出生在朝聖路上的孩子,楊培——一個死在朝聖路上的老人。這是全片關於生與死的兩個片段,像是一個圓,一個輪回。
身懷六甲,不顧身子去朝聖就已經讓我們不能理解了,生完孩子不坐月子,帶著孩子繼續西行在我們看來更是離譜。孩子的爺爺奶奶看完孩子之後,依然讓孩子隨著他們一起超生。這就是他們的信仰。在他們心裡,這個朝聖路上出生的孩子是帶著福報來的,更是帶著使命來的,他理應走完這段朝聖之路。
這十一個人,懷著各自的理由,頭也不回的向遠方叩拜。不停的磕頭,不停地祈禱,為自己,為家人,為眾生祈禱。不停的向前,風霜雪雨沒有畏懼,有泥灘就淌過去,遇到大雨就停下來休息;雪崩車禍阻擋不了他們的腳步,受傷了就休息幾天再走,車頭壞了,就丟掉車頭,拉起車廂繼續前行。彷彿在他們心裡,除了信仰,沒有什麼是可以阻擋他們的。當到達拉薩,看到布達拉宮,他們彷彿是找到了前世的歸宿。
《岡仁波齊》無論在題材或是拍攝手法都屬於吃力不討好的類型,但就是這樣一部像紀錄片的寫實電影在六月眾多上映的國產電影里成了黑馬,周票房達到了2000萬,這樣的成績對於動輒上億的票房無法比較,但對於這樣一部太過小眾的電影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對國產優秀電影的鼓勵也是一種榜樣。
《岡仁波齊》沒有華麗驚艷的鏡頭,而是類似手機拍攝的紀實場景,卻帶給人朴實平淡的感受。雖然影片從頭至尾只是不斷重復著朝聖過程中的磕頭,念經,休息的切換,但卻真實地反映出生死輪回的真諦,以及對信仰的敬畏,在平淡中帶給人心靈沖擊。
《岡仁波齊》的細節令人稱贊,比如屠夫在磕頭時等一隻甲蟲慢悠悠地經過;比如朝聖的一行人在幫助他們的老人家中虛心地聆聽教誨,又熱情地幫助老人干農活;比如年幼的小女孩在漫天風雪中稍作停留後依然篤定地繼續跪拜;結尾的大遠景,在白雪皚皚的茫茫天地間,朝聖的他們猶如一尊尊塑像在匍匐著行走。
前段時間,在即刻視頻拍的短片中,我回答了一個和電影有關的問題:怎樣看經典電影?我的回答是:三個“不怕”。
不要怕經典,不要怕劇透,不要怕自己的直覺。
不要怕經典,經典其實並不遙遠,並不高深,一部電影能經過時間的篩選留下來,恰恰因為,它和我們有著密切關系,或者生活,或者心靈。
不要怕劇透。一部電影,是不可能被劇透的,好電影尤其是這樣,有多少次,我先看了最完整的劇本,都想不到最後拍出來的電影是什麼樣子。劇透反而會幫助我們對一部電影了解更多。
不要怕自己的直覺。專家說什麼,影評人說什麼,不重要,自己看到的,自己感受到的,就是最正確的,最珍貴的,也是對一部電影最好的回饋。
其實,這也適用於所有的電影。不要怕,不要怕,不要怕看,不要怕它影響到自己,不要怕自己的直覺“不對”。
對張楊導演的《岡仁波齊》,也是這樣。我想用它做樣本,說說我是怎麼看這種似乎很不簡單的電影的。
▲《岡仁波齊》的導演張楊先生,他之前的作品有《愛情麻辣燙》《洗澡》《昨天》《落葉歸根》《飛越老人院》。
這是一部用紀錄片手法拍出來的故事片,但它的故事,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十一個藏族人,從芒康出發,走了兩千多公里,去拉薩和岡仁波齊山朝聖的事。
聽起來似乎很讓人害怕,怕它沉悶,怕它乏味,怕它艱澀,怕它不夠“好看”。
不用怕,它很好看。
先看故事和畫面。
的確就是十一個藏族人朝聖的故事,這十一個人生活在一個村子裡,分別屬於好幾家人。故事發生的這一年是2014年,是藏歷馬年。
▲出門朝聖前,需要做很多准備工作,這是朝聖者用羊皮製作圍裙。
在藏傳佛教里,馬年是釋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岡仁波齊的本命年。這一年裡,諸神都會聚集到岡仁波齊。
平常年份,朝聖者來此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山十二圈可免地獄之苦,轉108圈今生成佛﹔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則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常年的.十三圈。
這十一個人,有老人,有孕婦,有屠夫,有殘疾的小孩,他們就風塵僕僕地上路了。
一路上,他們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有人被山石砸傷,孕婦生了孩子,一路上,他們還不斷遇到當地人和別的朝聖者。
▲在路上,朝聖者遇到了一家人,他們正在集全家之力蓋房子。
最後,他們用了一年,到達了拉薩和岡仁波齊山,去了布達拉宮,也在岡仁波齊轉了山。所有的心願都得以達成。
▲一步都不能少。
看起來很像紀錄片,但看到一半,就會隱約覺得發現,它是有故事的,是對素材有過篩選和調停布置的,畢竟,一趟現實的朝聖路,未必恰好能發生那麼多事,而一旦用電影來講述朝聖,必須要對事件進行集中。
這種隱隱約約,似有還無的故事,我很喜歡。
這一年時間,他們走了兩千公里,經歷了四季,周圍的環境一直在發生變化,雪山,草原,油菜花地,被桃花杏花圍繞的小村莊,綠樹招展的夏天。
這幾年張楊有些低調,好像泡在大理等地,在“密謀”些什麼,尤其是《飛越老人院》之後,就很少露面,直到他一口氣拿出了《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兩部片子,被震了一下,在大家都擠在北京忙著開發IP、忙著各種觥籌交錯的項目和資本共舞時,他一頭扎進冷寂與荒涼的邊陲高原,像修行一樣拍電影,朴實無華的電影,拍出了像心跳和呼吸一樣的自然原色。
張楊真沉得住氣,《岡仁波齊》開頭,將近用了半小時,來描述藏族村民的日常生活,壘柴垛、燒火、煮飯、聊天,村前一幕幕大山環繞,時有風雪雲霧,山下雞犬相聞,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幾個村民不徐不疾地籌備糧食、工具,准備去拉薩朝聖。直到作為補給工具的拖拉機突突突地出現時,朝聖旅途才有了苗頭。
參與朝聖的人群也體現出一種接近真實的日常,有老人、小女孩、孕婦、殘疾人,以及作為主力的年輕人和中年人,他們匍匐在漫長的公路上,下跪,起身,又下跪,面色一樣虔誠,動作一樣認真執著,同時在路邊壘起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瑪尼石堆,哪怕中途休息,一起搭建帳篷、燒火煮飯、吃飯喝茶、唱詩,都親如家人,他們的世界簡單自足,他們的內在純粹認真,每個人都不會懷疑朝聖的意義。
《岡仁波齊》也許是公路片,因為村民一直沿著公路磕著長頭,漸漸前進;也許不是公路片,它和我們理解的通俗意義上的公路片不太相似,太像一部樸素真摯的紀錄片,沒有任何渲染。這是去朝聖,是胼手胝足的神聖之路,它所面臨的困難,不帶傳奇色彩和戲劇性,卻一樣扣人心弦,孕婦在途中生下孩子,青年人差點被墜落的山石砸中,老人在途中逝去,補給專用的拖拉機遭遇車禍,變成了沒有車頭的“人力車”,涉水過河大家依然匍匐著跪下去……
朝聖就像一次茫茫大海上的擺渡,磕長頭就像在駕馭航船,他們要不斷奮力前行,通過這次旅程,把自己擺渡到心靈彼岸,神山腳下,沐浴美滿的佛光。
我們距離拉薩有多遠?坐飛機,可能也就三四個小時,坐火車可能三兩天,從川藏線、滇藏線自駕前往估計一兩周。可能對青藏高原周邊的藏族群眾來說,去一次拉薩,可能要一年半載,甚至更長,路途迢遠,海拔隨山勢抬升,他們一路磕著長頭,風雨無阻,膝蓋、頭顱、手心無數次撞擊地面,用幾乎蝸行的速度前進,每一步都不敷衍,每一個過程都不省略。
片中從芒康出發的這群藏民,在長達1200多公里的路程上,安靜的行跡,就像一群無聲的螞蟻,可是再慢,也要前進,也要抵達終點,他們和沿途沉重的大貨車、時髦的越野車擦身而過,和燈火閃爍的熱鬧城鎮擦肩而過,和春天、夏天、河流、湖泊、雪山擦身而過,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讓他們分心,沒有任何寒暑冷涼的理由能讓他們停留。
看了《岡仁波齊》,對鏡自照,有些慚愧,生活在城市裡的人,經常會懷疑人生,懷疑活著的意義,懷疑上班工作的必要性,包括魚叔,一天總有那麼一段時間,要懷疑眼前各種瑣碎,恨不得從軀殼里跳出來去遠足。
片子里的藏族同胞顯然沒有這種困惑,因為他們沒有太多超過生活本身的慾望和困惑,他們極具耐心,他們容易滿足,安然過好當下生活,帶著純凈的心願去朝聖,生死在天,不尤不怨。
很少有導演以這樣“吃苦”的方法拍電影了,尤其華語導演,張楊這種行事方式讓我想起喜歡的德國導演赫爾佐格,他說“我是一個奇怪的生物,沿著生命不斷向前,在身後的沙子上留下痕跡。這些痕跡就是我的電影。”張楊身上也有類似屬性,不滿於既有現狀,總想走不同的路。
透過《岡仁波齊》,張楊對電影的迷戀,對生命的熱愛,似乎正在朝一個靜謐、內斂的方向聚攏。再等一等,也許張楊更好的作品又會“突然降臨”,鎮住我們。
㈧ 電影《岡仁波齊》的主題是什麼
該片講述了在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該村的10個普通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
劇情片,沒有什麼特殊主題,就是講故事而已。
㈨ 《隱入塵煙》票房破億!文藝片的出圈源於什麼
在上映時陷入低潮的文藝片《隱入塵煙》終於迎來了票房和口碑的雙雙逆襲。這部由海清和她的姨夫主演的電影《引入塵煙》成為了今年豆瓣評分最高、口碑最好的國產電影,也入選了一些獎項。在它的票房過億後,很多人都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文藝片突然的火熱是源於什麼呢?小編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曾經的文藝片被當做三無產品,像之前的《岡仁波齊》、《地球最後的夜晚》都以票房低迷告終。這也從根本上說明了只有精準高效的進行宣傳,將自己的目標定位於喜歡看這種類型的電影、身上對信仰有關注的人和一些文藝青年,這一類人群是帶動電影發展的核心部分,只要把握好市場的方向,一定能夠再次帶動國產文藝片的發展。
㈩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一群人決定去朝聖,帶著各自的罪孽和希望。」
影片從藏民的生活起筆,炊具的響動、長者誦經以及羔羊降生。這片高原上的生靈從降生開始就熱氣騰騰,與寒冷抗爭。尼瑪扎堆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朝聖,於是待產的孕婦、酗酒的屠夫、渴望遠方的少年和一個懵懂的女童陸續組成這支隊伍,帶著各自的罪孽和希望出發。
電影第一個震撼我的節點,是一行人在出發時開始叩拜,沒有任何的對話和預示,朝聖路自此開始。這一路沒有任何配樂,故事和時間的推進靠簡單的對白,路碑和沿途的意外。鏡頭記錄著十一個藏民本真的狀態,蓬頭垢面而神情篤定。這一路他們在公路的一側叩首匍行,兩塊木板的敲擊是唯一的響動,聽得人內心空曠而孤獨;公路的另一側不時有車輛帶著噪音呼嘯而過。沿途有雪原,有冰河,有漫山的花朵;也有西醫,加油站,廣告牌,女童甚至用一部山寨蘋果打了電話。這可能就是藏地真實的狀態:現代的,工業的世界在慢慢進入一個閉塞落後又純粹的世界,而這里的人們,在努力地接受,努力地保留。
這樣的一行人中最吸引我的,是那個女童,這樣懵懂的年紀里,經歷如此重大的一件事。其他人帶著各自認為的罪孽,帶著自己和家族的願望上路,目光堅韌而篤定;可她沒有,她甚至還不能理解信仰,也沒有更宏大的緣由。或許只是好奇,或許是耳濡目染,她在這支隊伍中。所以我看到她最純粹她磕頭,是因為母親告訴她磕頭好,磕頭有福報。當一行人被流水阻隔,眾人脫去棉衣磕長頭淌水前進的時候,巨大的水花和眾人虔誠的神情之間,她在笑,孩童玩水的笑。這樣純粹的記錄與不加升華的表達讓人震撼。
這一路,遇見其他帶著故事的朝聖者、遇見勞作著的藏民、遇見車禍、遇見滑坡;這一群人就用身體去丈量一條路,從拼盡全力的存活匍匐著走向無量幸福;這一路上看見人世的辛苦與滿足,看見人世的更替輪回。一個男嬰在朝聖路上降生,蒼白的,滿身血污的,哭嚎著掙扎著降生;一個老人在朝聖路的末沿離世,安靜的。這一路的經歷逐漸堆疊,於單調寂寥中孕育著人生的坦盪與勇敢。
影片在一行人到達神山岡仁波齊時戛然而止,影片的主題,一行人的終點只短短的平常的出現了幾分鍾。剪輯是再創造的過程,信仰,人的精神是沒有終點的旅程,我們活著,我們就在朝聖的路上。這是我在片尾得到的感受。神山岡仁波齊也是至今無人登頂的信仰之地。
《岡仁波齊》不是一部紀錄片,它是一部劇情片;它不是一群人的故事,它是一代藏民的一段生活。
我們沒有那樣一種環境,無法理解信仰給予他們的力量和意義,但至少,我們中的大多數,在尋找人生的意義。人是一切行為都需要意義的生物,我們思考,我們假設,想讓行為合邏輯、有意義。所以這樣一群人,闖入者,獵奇者,帶著各種預設和標簽去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能體會到的是 無論信仰、世俗的爛大街的理想、人生價值,都只是方向,不存在終點;精神的架構高於生活,所以神聖。
當我們這群旁觀者或唏噓、或落淚、或瞌睡、或咒罵,如三毛在《荒山之夜》中所寫,一個年輕木匠愛上女高中生而迷茫不安時,她自己心中的無奈感。我們在觀看著別人的故事,我們走在自己的路上。
今天去看了「岡仁波齊」這部電影,淘寶8.8的評分算是相對客觀的,它稱得上這個評分。
用一個詞來評價觀影的感受:沉悶,如果多加幾個字那就是:非常沉悶。影片講述的是西藏芒康一個農村,一位老人為了實現前往拉薩和岡仁波齊神山朝聖的心願,決定年後前往。村裡人聽說此事後,幾個有想法的年輕人加入這次朝聖之旅。故事情節非常簡單直接,就是單純的朝聖。至於路途中發生的生孩子、撞車、拉薩打工的插曲,如同幾滴雨水滴入大海,激不起半點漣漪。
這部影片可以說是無情節、無背景音樂、甚至是無主角的三無電影。總共十二個人去朝聖,但是從始至終能讓我知道個人背景的不超過一半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扎扎。這個小女孩兒磕長頭的姿勢並不標准,但是出現在一群大人的朝聖之旅中,本身就讓我生起一份敬意。加上他在影片中單純的表現和純潔的眼神,讓我印象更加深刻。我在想,在扎扎這個年紀,她本身可能並不清楚朝聖到底有什麼意義,他能夠理解的可能就是大人們要去朝聖,而朝聖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她也希望能夠做這樣的好事,所以她要去。朝聖之路很艱苦,扎扎能有這樣的毅力,讓我這位成年人充滿敬意。這部電影沉悶另外的原因是很多的場景無對白,即使有也是簡單的幾句話,激不起觀眾任何的興奮點。而且,這種無對白的鏡頭經常持續好幾秒,讓人更覺悶得慌。整個觀影過程中,看到觀眾有反應的一段就是在睡覺時,講其中一位兔子眼的幾句話,觀眾給予輕微的笑聲回報。最讓人感到不解的`是在他們最後在岡仁波齊繞山的時候,突然結束,這個結尾結的觀眾很錯愕。在忍受了前面一個多小沉悶的場景後,觀眾的心好不容易隨他們來到了岡仁波齊,而故事卻在此戛然而止。就像是一個單身幾十年的單身狗,向世界宣告我有女朋友了,但卻不告訴大家她是誰。觀眾經歷了前面漫長的鋪墊後,終於有點觀影狀態,對後面的故事正有所期待,這時突然從中被叫醒:喂喂,已經結束了。這種感覺,有些不爽。不知道是導演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舉。
但這部半紀錄片似的電影這么沉悶和單調,在近期變形金剛、異變等國際大片集中地檔期中獨領風騷取得最高評分,肯定有它自己的價值所在。一個人人都喜歡的東西,肯定是能夠與之產生共鳴的東西。人與人就是這樣,情侶之間能夠相互吸引和認可不僅僅是因為異性,還是因為兩人之間能夠產生共鳴。這部電影也是,既然能有這么高的評分,雖然在情節上打觀眾了個措手不及,但是在心靈上卻成功產生了共鳴。相信看這部電影的人都是有情懷的。我們都知道西藏是很神聖的,因為那裡佛教盛行,五千米的海拔被稱為離天堂最近的地方(說這話的人比較矛盾,西藏盛行佛教,而天堂是基督教的產物),而且藏民的信仰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在當下大家都談信仰缺失的年代,藏民虔誠的信仰顯得神秘而且讓人敬佩。所以,從我的觀點來看,很多人看這部電影,一部分原因就是沖著信仰去的。這並不是說要塑造個人的信仰,而是希望能讓自己與信仰更近,好讓自己感覺自己也是有追求的。這並不是件可悲的事,反而覺得挺好,因為畢竟在這些人的心目中,信仰還是件被關注,值得被追求的一件事,也正因此這部電影能和觀眾產生共鳴。另外一個產生共鳴的原因是我想是很多去過西藏的人看到沿途風景,就會想起自己曾經的故事。這部電影的朝聖之旅就是一條觀眾沿著318國道的回憶之旅。坐在我旁邊的一家三口,從他們的談話中得知,他們以前去過西藏。當鏡頭轉到某一個路碑、某一條河、某一座山、某一個湖的時候,他們就點出這不是那什麼山什麼湖,我們當初怎樣怎樣。所以我一部電影看下來,收獲了兩個故事,這也是意外的收貨,也更勾起我對西藏的嚮往。
一部電影如果僅僅能夠與觀眾產生共鳴就可以被評得上這么高分,顯然有些低估觀眾的眼光。之所以稱它為半紀錄片似的電影,是因為它對藏區的展示很真實。影片開始展示的藏區生活,朝聖途中遇到的好客的藏民,以及直接展現的藏區農村的落後景象,與我從書中和視頻中看到的,以及想像的基本上一致,讓我這個沒去過西藏的人都感到很真實。此外,影片對318國道沿線藏區美景的展示也是不遺餘力。枯黃的草木、湛藍的天空和白雲、大片的油菜花田、清澈的湖水以及潔白的雪山,給人視覺上的體驗足以勾起人們對這個地方的嚮往。
這些多方面的因素讓這部電影雖然沉悶卻仍能得到廣泛好評,導演應該也為此欣慰。雖然沉悶這個詞仍然是我對這部電影的最深印象,但是它真實反應的景象讓我漲的見識、藏民虔誠朝聖的信仰以及沿途美景帶來的視覺體驗仍然讓我感到滿足,所以這是一部好片,值得推薦。
雖然《變形金剛5》仍舊在影院熱映且大賣,但原本屬於該片的場次已經漸漸地被一部 文藝片占據。導演張楊執導的第十部影片《岡仁波齊》以27%的上座率一舉超越《變形金剛 5》,並且票房也已經突破了5000萬元,這對一部小眾的文藝片來說無疑是一次成功的逆襲。 《岡仁波齊》比《變5》早兩天上映,尤其是在《變5》上映後,該片的排片曾一度跌至0. 1%。但此後,該片憑借不俗的口碑開始了逆襲。昨天,該片的排片比例已經能夠達到5%, 而且是在多部新片上映的情況下得以提升。張楊的這部《岡仁波齊》從頭到尾只講了一個簡 單到朴實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11個普通的藏族人從家啟程,翻山越嶺2500公里 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
這群人中有即將臨盆的孕婦,也有風燭殘年的老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經歷了震撼的 西藏四季風光,接受了生與死的考驗。有災難與變故,也有柔情與溫存,讓這部看似平靜至 極,甚至拍攝手法模仿紀錄片的電影,卻能在兩個小時內帶領觀眾感受內心的波瀾壯闊。
雖然該片並非是一部紀錄片,但講述的內容依然可以觸動人的內心。該片的口碑也由此 一路走高,在豆瓣上評分高達7.8,屬於國產影片里非常高的一個成績。
有影評人表示,這是觀眾一次自發性的選擇。在《變5》口碑愈發稀爛的當下,觀眾不 希望再被這樣的爆米花般的爆炸大片占據雙眼。他們希望能夠在這個喧囂的檔期尋找一部完 全不同,可以洗滌心靈的電影。而靠著在朋友圈、影迷論壇、專業媒體的引導下,越來越多 的觀眾發現了這部《岡仁波齊》。
不過,相比此前質量頗高的文藝片《路邊野餐》600多萬元票房的慘淡成績,《岡仁波 齊》雖然逆襲成功,卻依然不能證明整個市場的口味在轉變。國產文藝片依然需要在更多的 平台去精準推廣他們的影片。
曾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院線的排片依然是一種粗放型的模式,更適合商業大片和 娛樂大片,對於文藝片來說,院線排片是一片野蠻的森林,一旦沒有找對路子,就很有可能 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