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雙隆電影院今日影訊
驚心食人族
5.9
恐怖
年代:2001
地區:美國 / 德國
演員: Brandon Smith 吉娜·菲利普斯 賈斯汀·朗
導演: 維克多·薩爾瓦
② 高唐帶孩子玩的地方有哪些
高唐城區內的魚丘湖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縣級城 高唐旅遊 區湖,岸線總長約10公里,2006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風景區,沿湖建有李苦禪藝術館、孫大石美術館、魚丘聖景古玩城、柴府花園、大覺寺等景點。境內有歷代的進京要道「官道」、戰國齊盼子墓、三國華歆墓、固河漢墓群、唐槐宋塔、清平古城迎旭門等歷史遺存。還有全國獨有的民間「花姑節」。 義和廣場 義和廣場位於高唐縣管道街中段西側,廣昌懸掛一面「替天行道」的錦旗,錦旗的圍欄上雕刻著《水滸傳》中梁山好漢「三打高唐州」的故事。義和廣場因廣場上有黑旋風李逵和小旋風柴進的石雕像而得名。 書畫一條街 書畫一條街位於魚邱湖南湖景區北側,北臨鼓樓路,東靠李苦禪藝術館和大覺寺,與書畫一條街隔南湖湖心路相望。佔地面積1 1.6畝,總建築面積7717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 書畫一條街的樓房均為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採用古建築中單檐歇山式建築樣式。均為殿頂,樓體最高處,為十字架頂。整體建築高度不一。整體建築因是明清式風格,柱、梁、門窗塗漆及繪制彩畫多用紅、綠、黃色,另配以藍色。同時以清式建築風格為主,明式為輔。 涸河墓群 涸河墓群位於高唐縣涸河鎮涸河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在涸河村西半部,在東西寬約 1.5公里,南北長約3公里的范圍內保存有許多古代墓葬,過去曾有七十二冢的說法。墓群中保留兩座封土高大的古墓及眾多小型墓葬,其中最大的要數「盼子墓」,俗稱大冢,為眾墓之首。 齊盼子墓 齊盼子墓是涸河漢墓群中大墓之一。在涸河村西南200米處,距縣城17.5公里,群眾稱為「大冢」。該墓過去封土高大,因坍塌流失,封土逐年縮小,現封土高4米,直徑20米。在盼子的「大冢」的周圍尚有王子墳和小冢3個,雙冢2個。高唐舊址涸河鎮,盼子墓保存較為完好。 華歆墓 華歆墓位於高唐縣城東涸河鎮大華村北200米處,距縣城20公里。現存封士高3米,直徑7米。墓葬保存完整,墓室頂部有1平方米的洞。從頂部缺口能看清墓室,此墓為磚室結構,上為圓形拱頂,底部呈八邊形。據當地群眾歷代相傳,此墓為華庄華姓祖墳,所以,古墓至今保存完整。據《高唐州志》記載,此為三國時期魏臣華歆之墓。 清平文廟 清平文廟始建於金大定十三年,是古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現為市級重點文物。2009年7月3日動工維修。 大覺寺 大覺寺為唐貞觀年間創建,寺內建塔,塔高三十六丈,平面八邊形。大覺寺方丈院是2006年經市民宗局批准籌備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2011年大覺寺被省宗教局批准為寺觀教堂。大覺寺佔地約70畝,方丈院佔地3.5畝,北面是主殿,供有釋迦牟尼佛像,二侍者和十八羅漢像;南面是法堂,供有辟盧支那佛;東面是齋堂,供有天冠彌勒佛;西面是客堂,供有彌勒佛像。山東省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覺映師父任大覺寺方丈院主持,常住僧人5人。 清乾隆帝過高唐駐大覺寺,留有《高唐懷古》和《十里園》詩兩首。乾隆在《高唐懷古》中寫道:「春風偶此經齊邑,行雨非關夢楚王;見說東風待金馬,何如盼子守高唐;玲瓏日影標穹塔,衛水流波簇遠檣;為憶綿駒能變俗,深慚刑措讓成康。」 李苦禪藝術館 李苦禪藝術館座落於高唐南湖景區,是高唐縣為紀念國畫大師李苦禪而修建的一座美術館。藝術館建築形象上採用中國傳統坡頂建築圖式,佔地10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由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體設計。 藝術館主體大樓四面牆壁由三色磚砌成,樓頂覆以綠色琉璃瓦,樓體通高25.18米,東西長12 2.1米,南北寬4 1.2米。設書畫展覽廳9個,畫室5個,容100人報告廳一個,藏畫庫一個。常年展出李苦禪的生平業績資料和作品,承辦各種大型書畫展覽,拍賣,書畫筆會以及學術報告會和藝術經驗交流會等活動。 岳堂水月庵石塔 水月庵石塔,位於涸河嶽堂村東南100米處。該塔通高3.6米,共分為9層,每一層都用一整塊青石雕刻而成,各層的形狀,雕刻,圖案都不同,有鼓狀、方塊狀、八角形狀,塔頂為葫蘆狀。表面圖案有花草,人物、動物等;建造年代,在塔的第六層有明確記載:庄示寂曾師祖曇瑞位翁塔,清乾隆四年歲次已未十月十五日立。
③ 木蘭詩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准確意思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撲朔,爬搔。迷離,眯著眼。傍地,貼著地面。走,跑。
雄兔靜卧時兩只腳時時爬搔,雌兔靜卧時兩隻眼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只兔子一起貼著地面跑時,怎麼能辨別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④ 《木蘭辭》中的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免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北朝·無名氏《木蘭詩》
【今譯】雄兔四腳亂抓地,雌兔兩眼常常眯起。這一對在地上跳躍奔跑的兔子,誰能辨別它們的雄和雌?
【賞析】這是著名敘事詩《木蘭詩》的末尾四句,作者用兔子作比喻,贊揚木蘭的智慧、才能。意思是:雄兔、雌兔平常時是容易分別的,但跑到時就人以辨識了。暗喻:在前方作戰的緊張歲月里,誰又能認得出我木蘭是男是女!這一比喻既含義深微,又生動形象、活潑諧趣,經得起人們的反復咀嚼、品賞。成語「撲朔迷離」既源出於此。
【原作】見「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⑤ 高唐青隆銀行年利率
年利率為4。158%。
月還款額的計算公式如下:月還款額=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n÷[(1+月利率)^n-1]式中:月利率=年利率÷12,n表示貸款月數,^n表示n次方,如^60,表示60次方(貸款5年、60個月)。
注意:計算(1+月利率)^n-1時,要先將小括弧內的算出來,乘方後再減1。將數據代入公式:月還款額=270000*(4。158%÷12)*(1+4。158%÷12)^60÷[(1+4。158%÷12)^60-1]=4991。735539=4991。74元。後來加息,但房貸的利率一年只調整一次,調整的時間是每年1月份,調整的依據是央行上年度最後一次調整的利率。所以利率是在2011年1月份調整的,仍然享受7折優惠,為4。48%。
⑥ 高唐縣的旅遊
高唐城區內的魚丘湖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縣級城區湖,岸線總長約10公里,2006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風景區,沿湖建有李苦禪藝術館、孫大石美術館、魚丘聖景古玩城、柴府花園、大覺寺等景點。境內有歷代的進京要道「官道」、戰國齊盼子墓、三國華歆墓、固河漢墓群、唐槐宋塔、清平古城迎旭門等歷史遺存。還有全國獨有的民間「花姑節」。
義和廣場
義和廣場位於高唐縣管道街中段西側,廣昌懸掛一面「替天行道」的錦旗,錦旗的圍欄上雕刻著《水滸傳》中梁山好漢「三打高唐州」的故事。義和廣場因廣場上有黑旋風李逵和小旋風柴進的石雕像而得名。
書畫一條街
書畫一條街位於魚邱湖南湖景區北側,北臨鼓樓路,東靠李苦禪藝術館和大覺寺,與書畫一條街隔南湖湖心路相望。佔地面積11.6畝,總建築面積7717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
書畫一條街的樓房均為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採用古建築中單檐歇山式建築樣式。均為殿頂,樓體最高處,為十字架頂。整體建築高度不一。整體建築因是明清式風格,柱、梁、門窗塗漆及繪制彩畫多用紅、綠、黃色,另配以藍色。同時以清式建築風格為主,明式為輔。
涸河墓群
涸河墓群位於高唐縣涸河鎮涸河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在涸河村西半部,在東西寬約1.5公里,南北長約3公里的范圍內保存有許多古代墓葬,過去曾有七十二冢的說法。墓群中保留兩座封土高大的古墓及眾多小型墓葬,其中最大的要數「盼子墓」,俗稱大冢,為眾墓之首。
齊盼子墓
齊盼子墓是涸河漢墓群中大墓之一。在涸河村西南200米處,距縣城17.5公里,群眾稱為「大冢」。該墓過去封土高大,因坍塌流失,封土逐年縮小,現封土高4米,直徑20米。在盼子的「大冢」的周圍尚有王子墳和小冢3個,雙冢2個。高唐舊址涸河鎮,盼子墓保存較為完好。
華歆墓
華歆墓位於高唐縣城東涸河鎮大華村北200米處,距縣城20公里。現存封士高3米,直徑7米。墓葬保存完整,墓室頂部有1平方米的洞。從頂部缺口能看清墓室,此墓為磚室結構,上為圓形拱頂,底部呈八邊形。據當地群眾歷代相傳,此墓為華庄華姓祖墳,所以,古墓至今保存完整。據《高唐州志》記載,此為三國時期魏臣華歆之墓。
清平文廟
清平文廟始建於金大定十三年,是古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現為市級重點文物。2009年7月3日動工維修。
大覺寺
大覺寺為唐貞觀年間創建,寺內建塔,塔高三十六丈,平面八邊形。大覺寺方丈院是2006年經市民宗局批准籌備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2011年大覺寺被省宗教局批准為寺觀教堂。大覺寺佔地約70畝,方丈院佔地3.5畝,北面是主殿,供有釋迦牟尼佛像,二侍者和十八羅漢像;南面是法堂,供有辟盧支那佛;東面是齋堂,供有天冠彌勒佛;西面是客堂,供有彌勒佛像。山東省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覺映師父任大覺寺方丈院主持,常住僧人5人。
清乾隆帝過高唐駐大覺寺,留有《高唐懷古》和《十里園》詩兩首。乾隆在《高唐懷古》中寫道:「春風偶此經齊邑,行雨非關夢楚王;見說東風待金馬,何如盼子守高唐;玲瓏日影標穹塔,衛水流波簇遠檣;為憶綿駒能變俗,深慚刑措讓成康。」
李苦禪藝術館
李苦禪藝術館座落於高唐南湖景區,是高唐縣為紀念國畫大師李苦禪而修建的一座美術館。藝術館建築形象上採用中國傳統坡頂建築圖式,佔地10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由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體設計。
藝術館主體大樓四面牆壁由三色磚砌成,樓頂覆以綠色琉璃瓦,樓體通高25.18米,東西長122.1米,南北寬41.2米。設書畫展覽廳9個,畫室5個,容100人報告廳一個,藏畫庫一個。常年展出李苦禪的生平業績資料和作品,承辦各種大型書畫展覽,拍賣,書畫筆會以及學術報告會和藝術經驗交流會等活動。
岳堂水月庵石塔
水月庵石塔,位於涸河嶽堂村東南100米處。該塔通高3.6米,共分為9層,每一層都用一整塊青石雕刻而成,各層的形狀,雕刻,圖案都不同,有鼓狀、方塊狀、八角形狀,塔頂為葫蘆狀。表面圖案有花草,人物、動物等;建造年代,在塔的第六層有明確記載:庄示寂曾師祖曇瑞位翁塔,清乾隆四年歲次已未十月十五日立。
⑦ 巫山旅遊景點大全
1、巫山小三峽。2、巫山神女峰。3、巫山神女溪。4、巫山博物館。5、巫山十二迷宮風景區。6、大昌古鎮。7、巫山九龍骨。8、龍溪古鎮。9、文峰觀。10、五里坡保護區。
1、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被譽為「中華奇觀」、「天下絕景」的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1991年就名列「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巫山小三峽是長江三峽最大支流大寧河流經巫山境內的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的總稱,全長50公里。境內峽谷雄偉險峻、中通一線、隱天蔽日,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林木翠竹、峻嶺奇峰、多姿多彩、變幻無窮。時有雲霧繚繞、清幽秀潔,時有飛瀑急湍、氣勢磅礴,成雙成對的鴛鴦、攀岩嬉戲的猴群、展翅紛飛的水鳥、碧水暢游的魚類、山石花草木,無處不成詩、無處不成畫。龍門峽全長8公里,是小三峽的第一峽。它絕壁高聳,兩山對峙,形若似門,由於山勢雄偉,有「不是夔門勝似夔門」之譽。龍門峽口有2010年建成的龍門大橋,主跨240米,全長855.9米,為小三峽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龍門峽內有「青獅衛門」,「靈芝峰」、「九龍柱」等景觀。巴霧峽是小三峽的第二峽,從東坪壩至太平灘,全長10公里。峽內奇峰突起、怪石嶙峋、碧流靜淌、鍾乳奇特、春秋常有霧氣繚繞。峽內主要景點有:仙女拋綉球、睡美人、觀音坐蓮台、八戒拜觀音、懸棺等。
2、巫山神女峰,神女峰又叫望霞峰、美人峰,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位於巫山縣城東約15公里處的巫峽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於青峰雲霞之中,宛若一個亭亭玉立、美麗動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巒上主雲霄,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泰、華、衡、廬皆無此奇」之說。每當雲煙繚繞峰頂,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紗似的,更顯脈脈含情,嫵媚動人。每天第一個迎來燦爛的朝霞,又最後一個送走絢麗的晚霞,故名「望霞峰」。巫山十二峰各有特色,有的若金龍騰空,有的如雄獅昂首,有的像少女亭亭玉立,有的似鳳凰展翅,千姿百態,嫵媚動人,其中以神女峰最秀麗最有名。三峽大壩蓄水後,遊人泛舟神女的石榴裙下,仍需仰頭眺望,才能欣賞到神女的綽約風姿。神女峰聞名古今的原因有三:一是宋玉在「神女賦」中虛構了一個楚襄王與神女幽會的故事,一是神女瑤姬下凡助禹治水的傳說,一是峰側確實有一石聳立,形如少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神女峰是西王母-瑤姬的化身,曾助夏禹開鏨河道排除積水,水患消除後,毅然決定留在巫山,為行船保平安,因而博得後人尊敬奉祀。根據《巫山縣志》記載:「赤帝女瑤姬,未行而卒,葬於巫山之陽為神女。」神女峰對岸飛鳳峰下現存授書台,據說是瑤姬授書夏禹處。
3、巫山神女溪,神女溪景區西距重慶市區486公里,離巫山縣城22公里,東距湖北省宜昌市170公里,是三峽風景名勝區巫峽主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為重慶市域內距三峽大壩最近的風景區。上游官渡河、中游紫陽河、下游神女溪,全長31.9公里,距巫山縣城20公里。神女溪源於官渡區觀音鄉香樹坪海拔1462米的抱峰山,神女溪上游段官渡河10公里兩岸原始森林密集、人跡罕至,物種極為豐富。區內野生植物品種較多,其中有不少稀有葯材。野生動物資源較豐富,不乏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較常是的有野山羊、果子狸等。神女溪中水產魚類品種也較豐富。神女溪峽谷水清石奇、植被良好、如夢如幻、奇境仙居原始古樸,神女溪是隨著三峽工程建設而新開發的旅遊景區。景區風光綺麗、靜謐宜人,恍若隔世。再往溪流上游尋行,可以到達兩河口一線天深處、凈壇峰風景區。峽澗變得窄擠,水流急,至今無人企及,是三峽旅遊線上的一處旅遊處女地。一個只有幾十戶村民的小鎮,羞澀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從前,只有極少數攝影家知道的行蹤詭秘,如今成為長江三峽最具魅力的景區.歡迎你游覽風光迷人秀麗的神女溪,見證三峽庫區156水位正在上漲的新景點,神女溪奇特無比的處女地,神女溪一線天風光。
4、巫山博物館,巫山博物館巫山博物館位於重慶市巫山縣長江三峽巫峽與大寧河小三峽交匯處,選址於原巫山師范學校校址。該博物館自2009年9月開工建設,累計投資4000萬元,總佔地面積833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3300平方米,館藏文物4萬余件,珍貴文物1000餘件,上起20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下至明清時期的各類文物。巫山博物館功能設施完善,包括庫房、展廳、修復室、休閑廣場、停車場等公共設施,為全國縣級一級博物館。2012年12月1日,巫山博物館正式開館,面向市民和國內外遊客免費開放。大家可以零距離觀看204萬年前的龍骨坡巫山人牙齒化石,了解悠久的巫山歷史文化。巫山博物館設有1個基本陳列、2個專題陳列和1個臨時展覽,主要包括《巫山巫水巫文化》、《長河遺珍》、《靈山毓秀》,重點突出龍骨坡文化、大溪文化、巫文化等巫山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三峽文物搶救保護的豐碩成果。長江三峽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隨著三峽工程的竣工和水庫蓄水,三峽庫區尤其是巫山一代進行了大量的搶救性文物發掘工作,出土了一大批非常有價值的文物,包括三峽巫山地區特有的墓葬品、極富巫山地域特色的鎏金銅棺。
5、巫山十二迷宮風景區,「巫山十二峰,抱龍十二洞。」隨著巫峽十二迷宮洞風景區旅遊開發的不斷推進,藏在巫峽深處的旅遊新秀呼之欲出。明年10月1日有望與遊客見面。十二洞與巫山神女遙相呼應巫山十二迷宮洞位於抱龍鎮馬坪村,東鄰長江三峽,西接鄂西,距神女峰僅8Km,是一處集谷、崖、洞、水、林、石等自然岩溶風光為一體,融雄、奇、迷、險、秀、幽為一身。十二迷宮洞風景區群峰俊秀,怪石嶙峋,蒼松勁樹,四季常青。春季山花爛漫,磬香四溢。夏季翠綠可餐,清爽宜人。秋季紅葉似火,熱情奔放。冬季銀裝素裹,分外妖嬈。沿十二迷宮洞下抱龍河自下而上數十里,兩岸壁立,有著各具特色的十二灘。自五丘漂流休閑沙灘向上行,到達最具原始風貌的渝鄂涼風灘,一路上灘灘是景,景融灘灘。平緩處,水流涓涓,湍急處,流如驚濤。迷宮洞大約生成在260萬年前。十二迷宮洞是由一袋型主洞和極不規則的多層管型支洞組成,洞室多變,錯綜復雜,主洞洞室高大,呈垂直分布,支洞洞室較小,呈多層分布。洞內石鍾乳多且形態各異,更具神秘的感應泉、喊水洞、音樂洞、西牛石、石柱林。距離十二迷宮洞百米之遙的一面陡峭岩壁上,又有人工所鑿十二石洞。洞層規則四方型,大小不一自下而上一字排開。
6、大昌古鎮,重慶市巫山縣大昌古鎮地處長江以北,大寧河中游、小三峽風景區。從巫溪縣城出發,坐船沿大寧河下行兩個多小時,新小三峽旅遊的終點,依山傍水、綠蔭掩映、青牆黛瓦的地方就是大昌古城。大昌古鎮古城藏在巫山山脈的一個平壩里,1700多年前,大昌的先民在此築城,大寧河、洋溪河在平壩匯合,沖積了數千畝肥田沃土,盛產稻糧。滔滔的大寧河下連長江,上通陝西鎮平、湖北竹溪,在水路交通一統天下、諸侯割據爭雄的時代,大昌堪稱「咽喉」要地。下了渡船,登上青石階,迎面就是南門。一棵古老的黃桷樹生長在南門城牆里,軀干從石縫中冒出來,根虯暴露在外,盤旋著、扭曲著。踏著古鎮街道中央的青石板路,在狹窄的街上行走,腳下發出清晰的腳步聲,使人不得不放慢放輕腳步,深怕破壞了古鎮的寧靜安詳,也使我們能夠靜下心來,慢慢地欣賞古鎮的一磚一瓦。有哪裡的古民居會比這里的更舒展於山形地勢,更得意於御風親水。還有哪裡的老房子能比這里的見證過更多滄海桑田,而後又將桑田滄海。大古鎮建在大寧河畔,佔地約10公頃,現名為「解放街」的街道呈「T」字形,串通東、西、南3座城門,東西街長350米,南北街長200米。人們形容古城四面可通話,一燈照全城的袖珍古城。
7、巫山九龍谷,昌鎮營盤村內有一著名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九龍谷」,當地人又稱石柱溝。擁有古寨門4處、天然石寨9處、古作坊7處、古炮台3處,為歷代躲避戰亂之地。自然景觀有九龍柱、獅子洞、九層樓、黑彎、水簾洞、瀑布、九把鎖等。從巫山縣城出發,沿巫山大昌公路行駛60公里,至營盤村方家槽,有一個大門,上書「重慶市鄉村旅遊扶貧示範區」,進入大門,再行駛2.5公里,就到了九龍谷景區。遠遠望去,一座孤峰兀然聳立,似一根石柱子,那就是九龍谷的標志。與石柱相對的山上,有一條直立的石巢,據說石柱子就是從這條巢內分立出來的,有歌謠唱:「石柱對石巢,金銀幾瓜瓢,要想得到它,抱著石柱搖。」石柱子下面,有一條彎曲幽深的溪溝,溝內流水潺潺,一直流進大昌大寧河,當地人習慣叫它石柱溝,站在溝邊高處望大昌方向,溝兩邊山巒重重,你進我退,互相楔合,像鎖一樣相互扣著,人們形象的把這種山形叫「鎖」,層巒疊嶂達九層,所以叫「九把鎖」。相傳,唐僧師徒四人取經,來到石柱溝邊,突然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只見一條龍從上游直沖而下,龍的身後,大水填滿了深溝,平地起水三尺,只嚇得唐僧面色慘白,口裡不斷的「阿彌陀佛」。孫悟空見此,知道這條龍在走蛟,興風作浪。
8、龍溪古鎮,重慶市巫山縣龍溪鎮位於巫山縣城西北部,公路與巫(山)(巫)溪公路連接,距縣城91千米。清末明初屬龍溪保,1943年置龍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建鎮。古鎮位於大寧河與長溪河交匯的半島上,大寧河常年通航,大寧河流域在戰國時期就是我國一個重要的鹽產地,古時商賈成群。紅色的龍溪古鎮,還是下川東游擊隊根據地,境內立有紀念碑,古鎮上的川東聯絡站保存完好。古鎮上既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也還有保存完好的文革痕跡,如毛主席詩詞泥塑、批鬥台、標語等,大量的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古鎮有上中下三條老街,現存歷史遺跡和建築很多,最古老的是700多年前,南宋軍民抗擊元軍修築的「天賜城」和清道光年間的防洪河堤。龍溪古鎮的街道由一塊塊大寧河的石板鋪就而成,頗具特色。「街有多長,樓有多長,晴不落光,雨不濕街」這句當地的俗語,是對古鎮的寧靜、安詳最好的描述。近、現、當代各個時期的建築有下川東游擊隊地下聯絡站,民國和晚清時期老屋與洋房,上世紀計劃經濟時代的衛生院、食品站、供銷社、電影院等國營單位辦公房,其中民國時期的蘇家洋房,列入了重慶市優秀近現代建築名錄。古鎮民居最高處的碉樓,為防患土匪而建。
9、文峰觀,文峰觀坐落於長江三峽巫峽口以北,頂峰海拔720米,距巫山縣城19公里。公元1786年(乾隆51年)以前文峰觀稱為「凌雲觀」,它輻射到高唐千年古觀和朝元觀,訴說著千百年以來巫山人民的歷史滄桑與風骨,該觀為道教全真龍門派道觀,史載著巫山道教文化。沿著健身步道拾級而上,站在觀景亭內,可觀秀美的巫峽、長江壯麗的高峽平湖、巫山十二峰勝景、新縣城全貌。美麗的巫山新城夜景賽過小香港,素有「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美譽。文峰觀春可踏青拜佛,夏可露營歇涼,秋可登山健身,冬可觀景攝影。腳下江水東去,歷來是巫山人心目中休閑郊遊的朝拜聖地。文峰觀之春有言曰:正月文峰報母香,櫻花樹下心飛揚。二月文峰體鍛忙,濤走雲飛聞華彰。三月文峰菜花黃,清虛勝景莽蒼蒼。文峰觀之夏夏天巫山雲雨變幻莫測,在文峰觀山脊上觀巫峽日出,巫山雲雨那是最具典型的觀測點,攝影師必走之地。有6個亭台共遊玩拍攝用。文峰觀處巫峽風口上,夏天涼風習習,乘涼絕好去處,很多市民下班後開設車到這里,支起帳篷露營歇涼。文峰觀之秋秋季真是「日有千人拱手,夜有玩盞明燈」。
10、五里坡保護區,重慶五里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巫山縣東北部,地處重慶市與湖北省交界處,東、西、北面分別與湖北省巴東縣、神農架林區、重慶市巫溪縣相接,和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北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九湖國家級濕地公園毗鄰,地理位置在東經109°47′~110°10′,北緯31°15′~31°29′之間,范圍涉及2個林場、5個鄉鎮21個村,總面積35276.6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17323.1公頃,緩沖區面積6555.8公頃,實驗區面積11397.7公頃。屬森林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位於大巴山弧和川東褶皺帶的結合部,大多為低山和中山地形,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低海拔僅170米,最高海拔達2680米,地表破碎,高差懸殊。保護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全年平均溫度高於10℃的日數為225天左右,年降水量約1400毫米,其中55%~6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雨季明顯。保護區土壤類型主要為山地黃壤、山地棕黃壤和山地棕壤。此外還零星分布有潮土、紫色土和灰化土。保護區地表水源極為豐富,徑流總量為1.5億立方米,有當陽河、廟堂河2條主要河流,另有眾多溪流遍布其中,均屬長江水系。
⑧ 高唐還有什麼好玩的
高唐縣的歷史悠久,文物古跡多而全,各個時期多有遺存。如古城址、古墓葬、古石刻、古建築、古村落、古文物等,有些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8.1 古遺址 高唐縣有靈城遺址、清平縣城遺址、北辛庄唐代遺址、蔣庄宋、元遺址,郝庄元代遺址、減水迥龍廟遺址。 (1)靈城遺址 即漢靈縣城址,現南鎮村。位於縣城東南17.5公里處。據史書記載,公元前481年,此地名曰「靈丘」,到公元前306年名曰「靈縣」。公元27年廢縣,地入博平。220年復靈縣,屬清河郡。606年廢縣,地入博平。620年復置靈縣,621年又入博平。宋朝置「靈城鎮」,金、元襲之,明清時稱「南劉鎮」。民國至今稱作「南鎮」。今細辯靈城地貌,仍有靈城故城牆遺址。 (2)清平縣城遺址 1069年—1940年為清平縣城,1940年清平縣城遷址康莊,此地名曰「舊城」。舊城鎮現仍有清平縣城遺跡多處,如:傳說中的唐明宗祠、唐明宗墓。還有迎旭門、文廟、文廟影壁等古建築,城牆舊址仍有遺跡。 (3)蔣庄宋、元遺址 位於琉璃寺蔣庄村西南500米處,為村落遺址。遺址高於耕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0.2—1.5米,地表面有很多磚、瓦、器物殘片。1958年曾出土過瓷缸、瓷碗等文物。遺址原為一個小村莊,僅有20多戶人家,名「梁家樓」,現蔣庄梁姓即是原「梁家樓」之後。 (4)減水迥龍廟遺址 位於尹集鎮四新村西南部,為元代廟宇遺址。高約4米,面積1500平方米。遺址內含有大量的磚、瓦、瓷片、瓷碗底、口沿等遺物。遺址上現有明嘉靖26年重修減水迥龍廟碑1通和3通捐資築廟人名碑,另有碑帽、碑座2個。 8.2 古建築 高唐縣歷史悠久,古建築眾多,主要有梁村塔、高唐文廟、舊城文廟、文廟影壁、迎旭門、高唐鍾鼓樓、石雕塔。 (1)梁村塔 位於梁村鎮梁村街東。創建於唐貞觀年間,明、清曾維修,平面呈八角形,青磚砌築,共13級。高37.5米,塔基佔地面積33平方米。第一層系重檐,檐下設斗拱,北有門洞。二層以上每層4個門洞,塔頂為全葫蘆狀。塔北10米處有古槐1株,故有「唐塔宋槐」之說。現為地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高唐文廟 坐落在縣委招待所院內,原名「文昌宮」,又名「啟聖祠」,過去是供奉孔子的地方。據《高唐州志》載:文廟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1370年(明洪武三年)、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42年(乾隆七年)多次重修擴建。現存大殿,面闊5間,進深4間,佔地面積275平方米,為歇山式建築。頂部正脊前後除用黃綠琉璃瓦砌出三個菱形外,其餘均為灰瓦。檐下頭拱,均為裝飾性的附件,並非承擔重力的實拱,明顯為清代建築風格。 (3)舊城文廟、文廟影壁、迎旭門 坐落在高唐縣舊城鎮,為原清平縣遺留下來的古代建築。 舊城文廟,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4間。佔地面積277.8平方米,單檐灰瓦歇山頂,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建。文廟後還有古柏6株。文廟影壁在文廟南,相距100米。影壁高5米,寬10.25米,厚1.27米。整體靈架式用大方青磚修成,琉璃瓦蓋頂。中間有一圓綠色花邊琉璃飾件,上有燒制的「太和元氣」4個大字。在方青磚上有乾隆「二十五年」的戳印。舊城迎旭門,為原清平縣城之東門。門洞上方中央有匾碑一塊,上書「迎旭門」。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刻嵌。迎旭門殘存南北長15.5米,東西寬12.9米,整體為青磚砌築。 (4)高唐鍾鼓樓 位於北湖路與鼓樓路交匯處西側,原名鼓樓,1453年(明景泰四年)知州趙玉始建。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知州談熔重修,改名奎光閣,新鑄鐵鍾懸於重九之日,人曰談公樓。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知州徐宗乾重修之,又增置鼉鼓、大雲磬等物。上層塑魁星像,東廊有前賢題詩勒石。 鍾鼓樓為重檐歇山式建築。由樓基和兩層主樓組成,總高15米,為當時縣城內最高建築,有「高閣凌雲」之稱,是高唐縣的象徵。樓基是青磚砌成的長方形高台,佔地120平方米,南北長10米,從下往上漸有收分,垂直高度7米。台上四周建有高1米的女兒牆。順街辟拱行通道,形似城門,寬4米,高5米,深10米,供行人車馬通行。樓基西面南側有一小拱門,門內為登樓的唯一台階通道,樓基之上為主樓,全部為木結構,柱樑椽檁縱橫交錯,卯榫銜接,環環相扣。主樓的下層為大廳,南北長8米,東西寬6米,高4米。東西有廊,環樓8根立柱支撐飛檐。上層地面4米見方,高4米,為懸鍾之處。在建築形式上承襲宋、元樓閣之貌,結構上基本保留了明初的建築風格。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震波及本縣,鍾鼓樓受損,為防險,經政府批准於8月拆除。 補充: 8.3 古墓葬 高唐縣有固河漢墓群、華歆墓、房公墓、谷官屯金墓、王懋德墓、楊通墓、孫庄漢墓、梁庄漢墓、楊庄漢墓。 (1)固河漢墓群 位於固河村西南部,分布在長0.7公里,寬0.5公里的地面內。原有7座封土高大的墓葬,除盼子墓還有封土外,其他6座墓葬的封土已被鏟平。漢墓群的部分墓室保存較好,只有一小部分因修建水利工程被挖掘。曾出土過陶樓、漢畫像石、陶燈、陶案、陶灶、陶豬、陶狗、陶雞等文物。漢畫石像現被砌在固河村西部一流水口上。在墓中為墓室門框,上面刻有虎頭御環拉手,並有花草、鳥獸等精細的浮雕。據調查,除封土的7座墓葬外,在村北、村南也有一些無封土漢墓,曾出土過大批文物。 (2)房公墓 位於高唐鎮祁寨村北500米處,該墓發掘前夯築封土高出地表2.5米。因早年被盜,墓室大部分坍塌。墓室為單室,平面近方行,南北4.2米,東西4.5米,繩紋小磚砌成。墓底距地面4.5米,鋪地磚排為「人」字行。墓室地面四周和墓壁之間,有排水溝,墓門西南寬1.1米,有斜坡墓道2.15米,棺木和人骨皆無,隨葬器物有瓷器、陶器、陶俑等38件。瓷器有:瓷壺、瓷虎子、龍首三足器架,瓷樵斗、瓷盒、瓷碗、瓷唾壺、瓷燈;陶器有:陶壺、陶罐、陶碗、鎮墓獸、陶狗、牛車模型、陶井欄;陶俑有:武士俑、鮮卑侍吏俑、儀仗俑、女俑等。墓內還出土有墓誌銘,志蓋陽刻篆文為「魏濟州刺史房公之銘」,志文共26行,滿行26字,魏體書。 (3)谷官屯金墓 即虞寅墓,位於韓寨鄉谷官屯村東一窪坑內。金代虞寅墓為仿木結構建築的圓形磚砌單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室平面成圓形,直徑5米,墓頂早已坍塌,殘存墓壁高1.29米。墓室建築有門、窗、柱,完全模擬地面建築。墓壁上畫滿壁畫,繪畫面積約21平方米。內有殘存的棺木和骨架。墓內出土陪葬物有瓷器5件、碑形志石1盒、壁畫16幅。瓷器有:瓷碗、開片瓷盤、白瓷盤。志蓋上刻有16個女真文篆字: 「金故信武將軍騎都尉致仁虞公墓誌銘」:志石刻有1767個字,主要記錄了虞寅的生平事跡及生卒年月。壁畫隨墓環繞成圓形,較完整的12幅,其中有8幅畫面描繪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內容,另4幅是出行活動的內容。壁畫繪有樂伎、車馬、床帳、奴僕等。出土文物和壁畫現分別藏於山東省博物館和聊城地區博物館。 補充: 8.4 古石刻 (1)釋迦牟尼像 暗紅色沙質岩石雕成。頭飾螺髻,雙耳垂肩,風眼微閉,鼻骨如刀削一般,稜角鮮明。鼻翼與嘴角幾乎同寬。臉圓腴豐滿,頸稍短粗。身穿雙領下垂式袈裟,坦胸,腰束帶,結跏趺坐於長方形束腰須彌座上。左手扶左膝,右臂舉至胸前,呈入靜狀。給人以靜穆端莊之感,手殘,通高65厘米,座高24.5厘米。經考證,為隋或唐代初期的遺物。 (2)大觀八行碑 長2.28米,寬1米,厚0.125米,原碑為宋代大觀年間立,現存殘碑為明代景泰年間重立,瘦金體楷書。主要講述了諸士應具有的孝、悌、和、忠、睦、嫻、仁、恤等八種行為。碑末有「及師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上柱國魏國公食道一萬一千戶食實封汗八百戶臣蔡京題額」。因保護失當,剝脫甚重,字跡不清難辨。此外,保存完好的碑刻還有:重修報恩寺碑、重修邢家佛寺碑、張曾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