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平日里在各種購物中心裡遊玩時會發現一個規律:電影院往往在頂樓,而大型超市則一般在地下一樓。那麼購物中心為什麼會這樣安排呢?今天就為大家扒扒其中的小秘密!
為什麼電影院總在頂樓?
我想應該沒有人喜歡爬樓吧?所以購物中心樓頂的租金是最低的!剛好適合電影院這種佔地面積大,利潤低把的消費場所。而且電影院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消費,顧客在網上訂好了電影票就直奔目的地而去了,不會介意多爬幾層樓。像餐飲店,購物店這些就不同了,設置的樓層越高,顧客們就越懶得爬上去逛逛。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顧客們習慣看完電影之後順便逛逛了。把電影院設在樓頂,剛好引誘顧客們一層一層的逛下來嘛,吃吃吃買買買,又一次帶動購物中心的盈利。一個購物中心能否賺錢的關鍵點也就恰恰在於,如何把顧客往高樓層引!
為什麼超市都在負一樓?
超市同樣也是目的性較強的消費,所以不會設在一樓二樓這些黃金樓層。而且超市擺放的大多是生活用品和生疏食材,來逛的也以大媽大爺為主。這樣十分接地氣的style和一些富麗堂皇的購物中心建築風格實在有些不符和了,所以不會設在從外面可以看見的樓層。
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停車場往往在地下二樓,剛買完一大堆生活用品的顧客方便直接將物品搬上車,再開車回家。以免出現提著大包小包,苦苦的等待直達電梯或乘坐手扶電梯的尷尬場景。
你在平日逛購物中心時還有什麼小發現呢?分享在評論里吧!
② 電影院和電影城有什麼不同呢
影院就是就一個播放廳,但是特別大,巨大屏幕,三層甚至更多觀影席,感覺很震撼。影城就是一個小地方分好多廳,每個廳的熒幕都不大點,個人感覺影城不好,不刺激
③ 為什麼大部分商場都把電影院放在頂層,把超市放在負一層
我相信每個人在工作日在各大商場玩游戲時都會發現電影院通常位於頂層,超市通常位於底層。為什麼商場要這樣安排?
電影院為什麼總是在頂層?您認為有人願意爬樓梯嗎?因此,購物中心頂部的租金是最低的!適用於佔地面積大且利潤率低的電影院。而且,電影是一個非常有目標的消費者,並且在線預訂電影票的客戶不介意直接前往目的地並走了幾層樓。就像餐飲店一樣,購物中心也不同,樓層越高,顧客們就越懶得爬上去逛逛。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停車場通常位於第二地下室,因此剛購買了很多必需品的顧客可以將物品直接移到汽車上並開車回家。提起大袋子,避免直接等待電梯或攜帶型電梯的尷尬場面。
④ 做促銷在電影院好呢還是超市好呢
當然是超市 一般去電影院的人 心態都不是去消費的 他們更多的是去享受藝術 目的比較明確 而去超市的人則不同 他們雖然是抱著消費的心態 但是他們的心態不明確 隨時可能被其他因素所改變 建議你去超市 哪怕是從人流量上來說 超市也是占優勢的
⑤ 超市的爆米花很便宜,為什麼還有人去電影院前台買
其實很多人之所以在電影院前台去買爆米花,並不是因為他們真的想吃爆米花兒,是因為他們看電影的時候更多的時間是沒事兒閑的,邊看電影邊咀嚼著爆米花。
⑥ 為什麼商場里電影院總在頂樓,而超市都在負一樓
商場里的電影院設置在頂樓,電影院LED屏播放海報吸引客流。
顧客在超市購物,通常比專賣店重得多。顧客超市購物後,直下負二樓停車場,負重行程比較短。
⑦ 誰能分別解釋一下電影院管陪生和超市管培生都幹啥的
管培生就是所謂的儲備幹部,想出頭還是相當困難的。在電影院就是賣賣票 、飲料和零食。進超市肯定要先理貨,打價什麼的,
萬事開頭難,只要夠努力,還是有提升的機會,比如升到店長、主管什麼的
⑧ 便利店和大賣場超市有什麼共通點和區別性
形態特點上的差異便利店的店面小:面積多為60平米-120平米之間,貨架數量多在20-30之間。商品品項受限在3000上下;超市的店面較大:多在1000平米以上,貨架遠遠多餘便利店,品項至少要上萬種,注重品種全的量販。便利店的網點眾多:一個城市內多則上千家,少則近百家,本公司下屬網點距離多在300~500米之間。超市的網點較多:超市不可能向便利店那樣網點眾多,一般依靠社區,一般規模的社區通常只能容納一兩家超市,卻能容納數十家便利店。不要小看這短短幾句話,這可是便利店之內涵和外延的基礎,不論是業態特徵,還是便利店與其他業態的差異,以及便利店的定位經營管理,幾乎所有都源自於這兩個特點。四個便利店業態特徵:距離的便利:這里的距離可以用步行時間來衡量,是指步行5分鍾內可以達到,實際上往往比這還要小。這源於便利店網點眾多。 購物的快捷:便利店商品突出的是即時性消費、小容量、急需性等特性,品種以生活必需品為主,實行進出口統一的服務台收款方式統計,顧客從進入便利店到付款結束平均只需3分鍾左右的時間。這源於店面小。 時間的便利:一般便利店的營業時間為16至24小時,全年無休。讓顧客只要有即時需求了就可以就近滿足。 服務的便利:正因為便利店網點眾多,他實際上成為最貼近顧客的零售平台(網路),提現便利顧客的服務性產品如公共事務繳費、快遞業務收取等都非常適合。成為了服務網路很好的載體。便利店絕非超市定位即時需求的滿足:以上的種種特徵可以歸結為一點–即時需求的滿足。研究零售就是研究人,研究顧客的需求,一切的出發點就是顧客需求。而便利店之所以被單獨列為一種業態,是因為他與其他業態在對顧客需求上有明顯差異化的定位。還要說便利店特點是店面小網點多,因此他最貼近顧客,最適合的就是滿足顧客的即時消費,這就是便利。設想顧客臨時想買一盒香煙或一瓶飲料,恐怕不會老遠的去超市選購再排隊結賬,或許你還必須存包呢。這樣的需求就是即時需求,是便利店生存的根本。 即時需求是說顧客臨時性的、少量的、目的性的、需要立即獲得滿足的需求。便利店正是給予這樣的需求而定位的。超市則不然,超市不強調即時性,主要是強調以低廉的價格滿足顧客一次性多品種大量的購買需求,會充分去挖掘沖動性購買潛力。超市會以批量打折來刺激消費,而便利店會以您的倉庫您的鄰居您的後廚這樣的理念來黏住顧客。這也可以看出兩者對顧客需求定位的不同。提醒您,請切記:店面小、網點多、即時需求。商圈特性的差異:便利店商圈不單單范圍要遠遠小於超市。正是因為便利店要滿足即時需求的,便利店商圈性質通常可分住宅區、娛樂區、院校區、商務區、觀光區等,不同商圈還會對商品品項有所影響;而超市則對社區更情有獨鍾,顧客對批量廉價消費需求很多,不論是什麼樣的性質的區域,超市商品品項基本是不變的,只是就客戶消費能力的不同會有少量差異。另外便利店商圈對道路和其他設施的阻斷性很敏感,例如便利店網點緊鄰一條主幹道。那對面通常不屬於本網點的商圈了,而超市則可以跨越這個」鴻溝」。客層不同(消費能力和習慣不同):不少人都知道便利店客層是年輕人和中年人為主,為什麼?還是要從即時需求說起。誰會熱衷即時需求?首先地收入人群不是便利店主要客層。低收入人群收入支出中大部分用於生活必需求和社會支出上,很少有」零花錢」,例如衣食住行支出、水電費、孩子老人撫養費用、保險費用等,這些是家庭固定支出,剩餘的錢才可以用來享受生活,通常是即時消費或者一些奢侈品等。然而超市正是低收入人群生活必需品的主要購買地。其次青年或單身是便利店最親賴的客層,青年包括中年,都有工作有固定收入,沒有撫養壓力,工作壓力大,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做家務,通常是生活用品上追求現代方便,飲食多數在外解決。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和台灣便利店最高毛利的獲得是盒飯之類的速食了。對超市而言這部分可測固然是主力,但是其他年齡層消費也是不小的,因此超市不會象便利店那樣就某主力客層而取捨品項的。日本7-11在收款的POS系統中就加入了收集客層信息的功能,並分析得出7-11的消費群體中消費人次最多的是中年男性,因此對品項做了調整,增加以部分中年男性的商品較少部分女性商品。可見他們對客層分析是何等的重視。再看看消費習慣,這在中國大陸可能是很突出的問題了。有不少人感覺便利店真難,貴點沒人來了,服務再好也沒人給面子。這是一個消費習慣改變的問題,不少城市在便利店剛剛起步的時候,都會遇到這樣的難處。顧客仍舊認為便利店是超市,他沒有體會到便利店便利在哪裡。這里有便利店沒將便利做到位的,也存在顧客觀念的改變。恐怕只有時間可以改變了。想想娃哈哈剛出來瓶裝水的時候,有多少人在嘲笑這能有人買嗎?在康師傅推出瓶裝茶飲料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嘲笑喝茶怎麼能這樣?現在呢?可口可樂恐怕早就後悔沒做瓶裝水、瓶裝果汁、瓶裝茶飲。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習慣在悄悄的改變。我們必須要敏銳的去捕捉。商品品項的差異:便利店只有區區100平米,便利店總的品項一般都控制在3000左右,單店經營的一般只有2000品左右。和超市的上萬品相比,少得可憐。假如從超市的上萬品來精簡,如何能精簡到3000品?品項少,就必經會牽涉到取捨問題。取捨就依據即時需求,很多商品是不適合便利店銷售的。例如大件家電和傢具,也沒地方放呀;貴重奢侈品,都去專賣店買……總之,非生活必需品不上、超大商品不上、耐用品不上。上什麼商品?快速消費品,特別是生活上的快速消費食品和香煙占絕大多數;盡可能小的包裝,部分特殊商品特殊商圈可以批量銷售,如社區店的啤酒;快速加工食品,如茶蛋盒飯煮品等;常用非處方葯品;報刊雜志;休閑食品小飾品;低價值消耗性非食品等。價格政策的不同:超市中價格明顯要比便利店低,便利店不是不能走低價格,是不值得也沒必要和超市一樣低價格。只要你的定位準確,是不會受到超市的沖擊的,你有很多與超市差異化的商品,即便有雷同產品,別忘記你還提供了便利給顧客(當然你得能提供)。如果你受到了超市很大沖擊,那也不是價格的問題。應該是選址失誤、品項差異小、服務不貼近商圈特點、規模小、網點分散孤立等問題。便利店永遠不要用價格和超市抗衡,那是雞蛋碰石頭。 在促銷上,超市會大量降價促銷或者批量折扣,降價會換來短期銷量增加,是單品銷量增加,便利店盡可能不採取次手段,不要指望你降價了顧客就會大量整條的買煙、整箱的賣方便麵,顧客如果想買整件的首先會想到超市絕非便利店,別忘記自己的定位,不要被超市的慣性誤導。門店布局和賣場陳列的不同:便利店小小的店面要塞進2000多品類呀,超市哪個同等面積會有2000品類?不可能也不能那樣做。不但貨架少,而且相對超市很矮小,一般在1.3米左右,四周靠牆單面貨架會在1.7米左右。為什麼不加高?可以多放商品呀?不行,陳列不僅僅是商品的堆砌,更主要的是便於拿取和賣場美觀的重要因素,也是防損所需要的。設想2米高的貨架橫在店內,只有2、3名店員的便利店如何能防止盜竊?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通透性,通過櫥窗一目瞭然的門店會是很清新很亮堂的感覺,大致有什麼商品都能看到,同時也是為了防盜。這是超市所不需要考慮的。便利店購物動線上設計也其特點,由於來到便利店的顧客基本都是目的性購買,說白了就是說顧客想買什麼已經確定,來商品不管在店內哪裡,只要有就會購買,不可能進了門店第一眼沒看到轉身就走了。因此一些快速暢銷品通常放在距離入口最遠處,以便拉動顧客走遍門店,而一些新品通常是需要刺激顧客購買慾望而放在門口等地的顯著位置。用於提醒特價等POP在便利店是很少見的,而超市則是遍地都是。由於便利店消費相對是很穩定的,通常會將一些穩定銷售的商品固定在門店某個位置,甚至是所有類型門店布局都基本一樣,沒商品在哪個貨架哪層哪個位置上都是一樣的,這也是為了顧客能更快速的找到商品。這些都是便利店獨有的特點。獨有物流系統特點:便利店的物流配送是最有特點的。所有連鎖的零售業態都有物流配送系統,而便利店有他獨特之處。千萬不要因為便利店品項少,就認為他的物流簡單,其實便利店物流是很復雜,其原因就是便利店商品多為小包裝、定量包裝、加工商品預加工、多種溫度配送、100%配送等要求。連鎖便利店為減少門店接貨驗貨工作量通常是100%配送,不管什麼商品(除了報刊雜志等特殊商品)都要經過配送中心配配送門店,這樣大大減少門店接貨驗貨次數,也就減少門店工作量,集中精力做好門店銷售;而且對加盟店可以有效的把好進貨關,避免了加盟店的商品品質、品項、賬目等方面的不統一問題。而且門店接貨採用信任驗貨(註:信任驗收–貨物用籠車裝載封簽,門店接貨只核對整批單號,配送車即可離開,門店在營業空閑再逐品驗貨,出現問題也是以信任為原則100%調換)。 便利店店面很小,商品容量小,很難一次性存儲定量商品,因此需要配送能多次少量配送,在日本7-11已經可以實現1日3配,這樣的配送頻率,對物流和信息系統的要求格外之高。通常便利店配送中心有:接貨區、存儲區、轉運區、分揀區、包裝區、加工區等功能區域,其中分揀區是非常重要,幾乎所有商品采購來都是大包裝,而門店配送需要小包裝甚至單個配送–拆零配送。一些散裝商品需要進行定量包裝,或者是加工間預加工,特別是便利店一些熟食加工商品需要在配送中心加工成半成品後配送。在溫度上要求便利店是最高的,鮮度(新鮮程度,包括品質、顏色、溫度、水分等)的高要求決定了配送需要特定溫度保溫,7-11等外資便利店配送車輛就有兩種溫度倉(常溫和低溫)。 由此可見便利店配送中心的復雜程度可見一斑。他幾乎是整個便利店體系中的血液循環系統。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統:便利店門店小員工人數也少,每個便利店員工都是」身兼數職」的多面手,為簡化和統一門店作業,便利店的管理流程必須極具個性的。從管理流程上看,從選址開店到門店規范和制度,從營運管理到商品管控,從組織結構到崗位設置……沒有一處能照搬超市的。從信息系統上看,便利店對信息系統的依賴性是」史無前例」的。7-11至今還在不斷的完善升級他的信息系統。在這個信息系統上,店員不但可以銷售商品,還可以分析銷售數據、預定商品、監控設備、與總部互通信息等,而且便利店員工相對超市等其他業態的信息系統操作者,素質是很低的,這對信息系統就提出更高要求–易用性可操作性要求非常高。既要功能多,又要易於操作,還要高效快速遠程同步。在國內便利店中可以說只有可的的便利店信息系統還算成功,其他的便利店系統只能說是講究用吧。各大公司信息部門的領導們相比感受最深了。服務導向的不同:服務性項目是便利店區別於其他所有業態的最突出的特點。前面說過,便利店最終就是一個平台,這個平台最終將不單純銷售實物商品,一些虛擬商品和服務產品都將列入他的銷售名單中。平台也可以視為網路,形成規模就有了一個無價的資源–客戶資源。便利店的資源就是終端客戶,而且這些客戶是每天都會走進便利店,甚至不只一次。這樣的資源對於幾乎任何一種大眾服務產品都是有巨大的吸引力的。現在看看在便利店中,已經有了收繳費用、代收快遞、復印傳真等服務項目,而且最近很高興看到,可的開始在國內首先嘗試預定業務了。這在日本和台灣已經是很成熟的服務了。上海廣州等便利店發達地區在經過多年的瘋狂圈地運動後,現在已經處在整合強化完善的階段,在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便利店的服務項目日趨增多,真正的便利初見端倪,虧損額度也在減少。需要說明的特例 便利店畢竟是便利店,不是超市,不是嗎?也許你還不由疑問,為什麼有的城市便利店就像小超市一樣?而且還盈利呢?這只是表面現象。我也了解到一些城市的確存在著叫做便利店,卻基本按照超市模式運營,卻運營良好的。這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城市規模小,消費能力和水平還不足以支撐便利店的運營。反而微型超市恰恰是一個過渡期最為適合的形式。這就好比便利店剛剛興起的時候,不都近似與超市嗎?經過這個過渡期,你不改變也就只能退出市場。我叫他過渡期的臨時性產物。還有一種情況是城市業態不完整,恰恰缺少了超市業態,特別是社區超市,這樣社區便利店如果能兼顧一下超市的功能,對其銷售和利潤提升是很有意的。於是微型超市能良好生存就不足為怪了。 特例只可個案分析,不具備普遍性。
⑨ 超市與便利店有何異同
超市是滿足顧客日常生活所需商品的商店,而便利店則是滿足顧客即時消費需求的商店;超市以居民的一般消費者為主,以家庭為主要銷售單位,而便利店則以追求生活質量、習慣於夜生活、生活節奏快的人群為主;超市的選址點主要在居民區,而便利店還可以在鬧市區和交通樞紐地帶;超市是滿足顧客日常生活所需「一次性購足」的商店,其商品一般在3000種以上,最多甚至可以達到15000種之多。便利店所經營的商品主要是超市中消耗率比較高的日常消費品,具有即時消費性、應急性、少容量性的特點;超市的營業時間在12-16之間,而便利店則在16小時以上,有的甚至到了24小時全天候營業;另外便利店向顧客提供更多的服務,其售價要比超市高10%-20%,便利店的利潤也要比超市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