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你要的文件如下
電影院的爆米花價格貴,一定是有某一部分看電影的費用被轉移到了爆米花上,而這部分費用本應存在於電影票內。也就是說,如果一張電影票50元,爆米花10元,而其他商鋪的爆米花3元,那麼電影院完全可以修改票價為57元(當然可以更低,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吃,取平均),同時以3元的價格出售爆米花,如此一來,收入不變,又不落人口實,更降低了監察費用,一舉三得,豈不美哉?而我們看到電影院實際的做法是:壓低電影票的價格,提高食品的價格。影院這么做,一定會導致自己的利潤下降,因為這么一來影院必須增加檢查觀眾是否自帶食品的程序,有一部分利潤會被監察費用吞噬,所以一定有不得不這么做的道理。我的解釋是,影院將一部分票價,轉移到的爆米花的售價上,而這部分被轉移的費用,是電影院的維護成本。在電影院內吃東西的人,會對電影院造成更高的清潔與維護費用,因此電影院必定會對這部分觀眾收取更高的費用,但問題在於,收費困難:沒有一個人會在買票時告知影院自己會不會邊看邊吃,因此電影院無法在票價上做文章。所以電影院必須採取其他方式對這部分邊看邊吃的觀眾進行隔離收費,而這個其他方式就是將費用轉移到食品上,凡是在電影院門口買東西的觀眾,一定是要帶進影院吃的觀眾,因此把費用加在食品上就再適合不過了,因為包含了影院的維護費用,所以售價一定會比外面的要貴。同時為了防止觀眾繞開這種「隔離」,影院必然規定觀眾不得自帶食品。如此一來,影院即可實現對不同的觀眾分別定價:對於不吃東西的觀眾,收取較低的維護費,對於吃東西的觀眾,收取較高的維護費。而由此造成的額外的監察費用,是影院為了實施這種區別定價所付出的交易費用。
請及時查收
如有疑問 請追問
滿意的話 望採納
謝謝
參考自網友
B. 求電影市場定價策略的案例
在網上搜了一下,找到了一篇與此有關的文章,但太長了,摘抄部分如下,具體的鏈接過去看。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電影放映市場現狀
電影,是一種商品。是商品就要有市場,就要贏利。不僅僅如此。有了市場還要追求更大的市場,爭取讓我們的商品滲透到每一個可以到達的地方。只有這樣,我們的商品才有價值,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健康成長。同樣,有了利潤還要追求更大的利潤,商品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創造利潤。只有創造盡可能多的利潤,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商品的價值。
但是,目前「電影」這兩個字對於我們卻越來越生疏了。原因就是它的市場在逐漸縮小,它的觀眾在逐漸減少,觀眾離影院越來越遠,電影正在與觀眾背道而馳。
為什麼?
主要原因就是電影票價太高,遠遠超出了消費者的支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讓大批的電影愛好者望而卻步。調查發現80%的觀眾認為幾十元票價經濟上難以接受。對於工薪階層來說如果電影票價低一些還是願意經常進電影院看電影的。但是普遍認為花十元錢看平庸的國產片是不值的,偶爾看一些進口大片還可以湊合,更何況少則30元、40元,多則80元、90元呢?消費者說這些話表明他們對於電影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現實。
例如,2005年1月3日,元旦的最後一天假期,北京王府井電影院掛出的《天下無賊》票價是48元,《加菲貓》是38元,《功夫》是58元,如果要在這兒看完三部片子,就得花144元,而且這還是普通票的價格,如果你想在貴賓廳看電影,價格還得翻番。此外,影城門口有告示牌,不讓外帶食品,消費影城的大杯可樂8元,爆米花10元,讓人感覺進了候機廳。
與票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居民的收入太低了。以2004年為例,廣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為27596元,上海16683元,杭州14565元。這樣算下來我國居民的人均月收入也就在1200元到1400元(這只不過是沿海一些發達城市的收入水平。事實上,在欠發達的廣大中西部地區遠沒有這么高)之間,但我國國內的電影票價大多在30—40元之間,一張電影票相當於一個人月收入的1/30,這個比較有點可怕。
票價高了,觀眾怕了,進影院的人少了,觀眾人數自然大幅下降了。以電影重地上海為例,其電影觀眾人數上世紀90年代4500萬人次,但現在卻萎縮到500萬人次。電影院越來越留不住人,這已經成為困擾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瓶頸。
觀眾人數少了,票房必定下滑,即使票價很高。1989年時,電影票價為每張0.25元,全國票房總收入為25億人民幣。現在,電影的票價上漲了大約100倍,全國總票房收入卻只有10億人民幣。而依我看來,考慮到物價指數上漲的因素,實際上現在每年的票房總數10億人民幣,只抵得上1989年時市值的5億元以下。也就是說,目前每年的票房總值還不及1989年前的五分之一。
這就是我國電影放映市場現在的生存狀況。票價居高不下、觀眾逐年銳減、票房無法突破就像三座大山重重的壓在電影放映市場及其經營者的肩上。又像一個魔咒緊緊環繞在他們身旁使他們寢食難安。
我們的電影放映市場該怎麼辦?
(二)與以往電影放映市場狀況的比較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電影業開始復甦,看電影是人們娛樂消費的主流,那時電影院放映新片,基本上是場場爆滿。而在今天,電影「高票價」導致的電影消費貴族化,則在使電影觀眾嚴重走失。同時,票房收入大幅下降。
下面我們分別從票價、觀眾和票房三個方面進行比較。
首先來看票價:
建國初期 0.1元 60年代 0.15元
70年代 0.2元 80年代 0.3元
1989年 2.5元 1996年 15元(個別影院20元)
以均價90年代以前每票0.25元計,現在的票價較之漲幅近100倍!而其它商品的價格漲幅遠遠低於電影票價的漲幅。以成都市零售商品為例,90年代以前,大米每市斤0.142元,現在每市斤0.85元,漲幅6倍左右;90年代以前,豬肉每市斤0.85元左右,現在每市斤6.5元,漲幅8倍左右。
再看觀眾數量:
1989年我國電影觀眾有293億,1999年只有3億人次,這說明1999年,我國看電影的人次僅為十年前的1%,2001年已經降至2.2億。我國電影重地上海,電影觀眾上世紀90年代是4500萬人次/年,而現在卻萎縮到500萬人次/年。
最後來看票房:
1989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為25億元人民幣,1999年我國票房收入為8.1億元人民幣。票房收入為過去的1/3。據官方統計的結果,2004年一年,我國的電影票房總收入為10億圓人民幣,這其中還包括電影頻道給一些不在院線上映的電視電影的錢,如果單純考慮影院票房,連10億元都沒有。
票價、觀眾數量和票房的如此懸殊的對比,說明高票價已經成為困擾我國電影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三)與國外電影放映市場狀況的比較
美國人愛看電影,美國的電影票房動輒上億美元;中國人也愛看電影,但中國的電影票房最高者《英雄》也不過2.5億元人民幣罷了。美國人愛看電影,美國人也有條件看電影,中國人愛看電影,但中國人卻沒有條件看電影。這真是讓人覺得可悲。
美國1990年電影票房是47億美元,以後連年大幅上升,到2004年已經達到了94億美元,比2003年上升14%,同時也超過了之前的票房最高紀錄—2002年的93億美元,從而創造了美國電影票房新的最高紀錄。而中國近年來則呈下降趨勢,1992年是19.9億元人民幣,1999年以後就一直在10億元人民幣以下徘徊。
美國2004年人均收入是36000美元,月收入約3000美元,而美國的電影票一般在6美元左右,是月收入的1/500。中國人均年收入2004年廣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人均收入27596元,而上海人均收入16683元,杭州人均收入14565元。這樣算下來,中國人的月收入也就在1200-1400元(這只不過是沿海一些發達城市的收入水平。事實上,在欠發達的廣大中西部地區遠沒有這么高)之間,但中國國內的電影票價大多在30-40元,一張電影票相當於一個人月收入的1/30,這個比較有點可怕。
以上是我國和美國的比較,下面再看與其它國家的比較:
韓國:電影票價一般是人均收入的1/150。韓國的票價由發行方、投資方及影院三方來維持,三方從市場經濟規律考慮提出一個適當的價格,根據地方差異有所不同,偏遠地區比這個價格還低。
日本:電影票價一般為成人票每張1800日元(約合人民幣135元),是普通市民收入的1/200。為了留住觀眾,日本女人看一場電影1000日元,約合人民幣80元;日本男人需要多花500日元,也就是120人民幣,但日本人均最低月收入在20萬元,可以買1600張電影票。
法國:巴黎一般工薪階層的月均收入為2000歐元(1歐元約等於10.5元人民幣)。在香榭麗舍大道的UGC影院,三個放映廳的普通票價分別定為8.6歐元、8.2歐元和7.3歐元,學生票為6.7歐元,中午12時開映的影片票價為5.5歐元,12歲以下兒童票價為5.1歐元,另有三人聯票等優惠價。票價的靈活掌握也是巴黎影院經營者經常用的手段,「辦卡觀影」活動在法國較為普遍,18歐元月卡和230歐元年卡很受觀眾歡迎。
義大利:羅馬已實行年卡制,除本人照片外,在一次性交納一定量的購卡費用,在年內觀看任何場次的電影,只要每次交納1歐元即可。
著名影星成龍被問及票房問題時,則表現得非常激動。「我最不願意就是談到票房的問題,我們中國有13億人,票房上了1億元就高興得不得了,而韓國只有4600萬人,卻有1億美元的票房。原因是我們中國人都去看盜版了。而看盜版的原因就是電影票價太貴了,看不起,尤其是一些不發達的地方,票價太貴,導致人們選擇看盜版。所以呼籲一些地方降低票價,讓更多的人去電影院看電影。」
票價高了,進電影院的人數就少了,在電影院進行消費的人數也就少了。在中國的電影院里經常可以見到只有8、9個人的情況。即便是100元一張票,也不過8、9百元。如果票價低一些,影院里有500人,每人買一杯2元的水,影院就會有1000元的營業額。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
電影管理者是否也該考慮一下措施,讓更多的人能進電影院,讓人們能看到更多的電影。這可能是振興中國電影放映市場的一條必由之路。
C. 北京環球影城即將開業,門票到底是如何定價的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因為在電影院看,跟在手機上面看是不一樣的感覺,在電影院看更加的真實,有一種聲臨其境,但是去電影院看買電影票,有的時候遇上節假日,還有一些比較熱門的電影,一般的話,票是非常貴的,可能有的人就因為票貴的原因而選擇不去電影院看,直接在網上找一個資源就可以看到。
就這個情況可以向這個地方提個意見,適當的打一下折,或者是稍微便宜一點,不要把價格定那麼高,這樣好多人都接受不了。
D. 為什麼電影票那麼貴
電影票是便宜了還是貴了?根據5月底出爐的《2011中國電影產業報告》(以下簡稱《電影報告》)顯示,2010年平均票價比2009年增長了18%,價格高昂的3D影片和Imax影片成為「罪魁禍首」之一。在前日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題為《數字時代的影院角色》的第三場電影論壇上,業內人士對此作出分析,銀幕太少、規模上不去,好影片少、人氣不足,被認為是電影票價一時還降不下來的新解釋。會後,中影南方電影新干線總經理趙軍等業內人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氣才是影院的生命線,如果每個月有20部以上的好電影,影院為了拉回頭客,自然會降低票價。
高票價由來
A 人氣不足 去年平均每場7個觀眾
小趙在廣州鬧市區天河城附近的寫字樓工作,下班以後到影城想挑一部影片的他禁不住抱怨,相對數千元的工資來說,一場電影60、80元的票價偏高。盡管影院上午屬於半價時段,他卻抽不出時間。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如果票價沒那麼高的話,他也許會多些來看電影。
遺憾的是,電影票價一時還降不下來。盡管小趙說的60元、80元只是影城裡的掛牌價,而不是全行業的平均價,但據《電影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電影平均票價為36.38元,2010年平均票價比2009年增長了18%,超過了40元。
在前日的上海電影節論壇上,有業內人士提出了票價居高不下的新解釋:北京新影聯負責人高軍認為,目前中國銀幕數量不足,電影票沒有降價理由;另外,好電影太少也成為原因之一,中影南方電影新干線總經理趙軍表示:「好不容易有一部賣座的電影,作為影院經理自然不會降價。」
趙軍在論壇之後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具體闡釋了他「好影片少導致票價貴」的觀點,他認為,雖然3月上映的《觀音山》票房很高,但「一部《觀音山》是不夠的」:「如果每個月有20部以上的好電影,影院為了拉回頭客,自然會降低票價。」趙軍認為,好影片太少,後果是人氣不足。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人氣不足依舊是困擾中國電影業的一大難題,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101.72億元,同比增長63.9%,而2010年觀影人次約為2.84億,相比2009年增幅為33.3%。有業內人算過賬,全國平均下來,一場電影才7個觀眾左右。
B 3D和Imax拉高價 影響觀眾消費慾望
在廣州一間中學當老師的胡先生帶著妻子和兒子一家三口來看《功夫熊貓2》,對於他們這樣的家庭觀眾來說,在全價時段看3D影片要花費300元。去年暑假他們就花了這個價格看了《冰川時代3》。胡先生還對記者回憶起去年初上映《阿凡達》的情形,巨幕(Imax)版的票價不僅一度上調至160元,聽說上海還被炒到600元。
3D和Imax影片對平均票價的拉動不言而喻。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中國電影平均票價的上漲,與3D影片的熱潮不無關系。《電影報告》指出,觀影的新體驗雖然能夠刺激觀眾走進影院,但這只是短期的效果,長久來看,因此而帶來的票價問題,必將影響觀眾的消費慾望。
「如果除去3D和巨幕影片的因素,去年中國整體的電影票價其實是同比下降的,與當年全國物價上漲的總趨勢逆勢而動。」 趙軍曾如此總結。趙軍對本報表示,這也是去年總體票房增長速度超出人次增長的原因之一。
C 房租漲價 票價跟著漲
近年來,隨著商業地產升值,地租紛紛漲價,地租漲價,電影票價就得跟著漲。房地產租金的急劇上漲,被認為是影院經營承受的最大壓力,最近10年來,影院房租占票房的比例從10%已經漲到17%~20%,以至於不少影院經營者表示,影院是在為房地產商打工。
D 最低限價 票價沒得降
來自製片方的最低限價,也為電影票價的下調設置了障礙。近年來國產影片製片成本不斷提高,導致片方提出的最低限價也日益升高。2010年7月上映的《唐山大地震》,一舉將國內保持了多年的最低限價水平由一線城市30元、二線城市25元,提高到一線城市35元、二線城市30元,該片在各地的票價隨之水漲船高。
不過,也有業內意見認為,最低限價針對的是影院之間競相減價的惡性競爭,是為了防止票價雪崩,因此並不會傷害消費者利益:「把最低票價定為35元起,我覺得觀眾承受得起。」
E. 電影票價格不是固定的為何不同地區價格也會不一樣
不可否認,很多小城市特別是小縣城,基本上只有一家電影院,最多兩家電影院,處於名副其實的壟斷格局,消費者沒有太多的選擇權。這決定了電影院在票價上享有絕對的定價權。對觀眾而言,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花錢買票,要麼只能不進影院看電影。
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很多小城市、小縣城的人口規模有限,特別是願意購買電影票、進入影院看電影的觀眾群特別小,每場觀眾數量少——甚至在周末,觀眾也不時可以享受到「包場待遇」。像生活在小縣城的筆者,一年下來,很少遇到過一場觀眾超過10個人的情況,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場觀眾超過20個人的情況,觀眾數量基本上只是個位數。這決定了電影院要維持經營,要生存下去,在觀眾規模較小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提高票價的辦法,別無選擇。
換句話說,人氣不足,票價來湊,小城市、小縣城的電影院沒有辦法走所謂的「薄利多銷」的營銷模式,只能走「暴利少銷」的辦法。而在春節期間,青年人普遍返鄉過年,直接增加了願意買票走進電影院看電影的觀眾群,這就讓電影院產生了靠短短的春節幾天「狠宰」心理,選擇「坐地起價」,達到靠春節幾天的暴利攤平平時的虧損或者低利潤的目的。
當然,電影院經營者、電影投資商必須認識到,電影票價、電影票銷量、電影院利潤三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需要平衡。如果電影票價定得過高,人們買不起,或者令觀眾產生這是電影院「搶錢」的心理,將會導致電影票銷量大幅下滑,可能並不能給電影院帶來利潤,也不利於我國電影行業的發展。反之,給電影票定一個合理的價格,則有可能帶來銷量上升,增加電影院上座率,反過來能夠給電影院帶來利潤。
F. 為什麼現在電影院消費那麼貴
場地成本上漲,人力成本上升,設備維修和置舊費用,物價上漲,加上平時的觀影淡季影院入不敷出,旺季的時候就會隨著電影的市場需求成倍上漲票價
打開購票APP,你或許會發現,一部電影的票價已經最低30元起步,而繁華地段影院的票價則一般高達60、70元,甚至百元以上。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約朋友看一次電影可能比聚一次餐還貴了。
而與我們相鄰的印度,電影票價格普遍約合人民幣5、6元。首都新德里最豪華的電影院看一次電影大概16元人民幣,加上印度高分電影頻出,難怪有網友驚呼:「印度是影迷的天堂」。
可能很多年輕人並不知道,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電影票價才2角左右,如此低廉的票價也曾經令外國影迷羨慕不已。而如今,四十年過去了,票價翻了不止百倍,占人們收入比重也越來越大(據統計,過去一張電影票價占人均收入0.67%,如今已經上升到2%)。
那麼電影票為什麼越來越貴?我們梳理了中國電影票價變化的歷史,期望能找出票價變貴的原因。
二十世紀50年代~80年代:低票價政策
在民國時期,電影並不是一個親民的娛樂活動。當時一流影院的票價大概分為4角、6角、1元等三個級別,普通影院的票價一般在2角左右。要知道,那時候一元錢就能買20斤麵粉,所以普通人一般看不起電影。在這個時期,電影票還是相對昂貴的。
新中國建立之後,我們各項管理政策都向隔壁蘇聯大哥學習,電影票價的制定機制當然也不例外。當時蘇聯為讓盡可能多的群眾走進影院,接受國家意識形態宣傳,採用低票價政策。所以,當時中國電影也是由政府統一定價,票價甚至低至幾分錢。在這個時期,電影迅速成為真正大眾的娛樂藝術品。
所以,想不降價又能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電影本身的質量是首當其沖的要素。在此基礎上,採取更加靈活的定價機制,制定多層次的票價體系,才能讓每個觀眾都能買得起電影票,才能讓電影真正成為他/她娛樂生活中的一項重要選擇。
公眾號:狸貓電影惠,一隻貓為你推薦最新電影資訊解讀和電影票優惠資訊
G. 電影票價有規定嗎
電影票價一般根據電影產地和類別分,
像:終結者,變形金剛,冰河世紀,算進口大片,在北京上海這種一級城市票價100左右。按照城市大小和居民收入逐步減少價格,另外根據電影院的設備不同,票價也不同,(電影院也分星級)基本就是裝修好的,票價貴,同一個影院的不同影廳的價格也會有差別,
還有就是進口大片和國內的大片(大製作大投資),都有最低票價限制:30元或者25元。
現在電影院都是歸屬電影院線的,電影院線會和電影發行方定立票價。按說電影院自己不能擅自定價。但是……有的地方管理不同吧!
H. 電影票票價是由誰如何定的 由片方、影院還是廣電呢根據成本嗎
摘要 電影票價有兩種:一種叫「最低票價」也就是發行價,這個由發行方決定,以最低票價的價格與發行方結算。一種叫「影院售價」也就是通常電影院的影票賣家,這個是由影院決定。
I. 《愛情公寓4 》中曾提到PPT在電影院賺了好幾億,這里指的是哪部電影
指的是《小時代》這部電影,這是一種諷刺。諷刺郭敬明的《小時代》內容乾枯,拼接痕跡明顯,旁白太多,所以被人調侃為ppt。
《小時代》劇情簡介:
在經濟飛速發展時期的上海,林蕭、南湘、顧里、唐宛如四個女生在這座風光而時尚的城市裡生活與學習、工作與成長,四個女生從小感情深厚,卻各自有著不同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她們在同一個宿舍朝夕相處,轉眼到了大學生涯的後期,平靜的生活開始面臨層出不窮的挑戰。
找工作實習的忙碌以及隨之而來的巨大生存壓力,看似平靜的校園生活相繼發生著種種讓她們措手不及、不知如何面對、需要抉擇的事情。同時,顧源、宮洺、簡溪、崇光等一群男生和這四個女生之間也正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9)電影院的定價機制ppt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
1、林蕭
年齡25歲,與顧里、南湘、唐宛如為好友,上海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擔任《M.E》雜志執行主編宮洺的私人助理。喜歡文字,重視友情,性格溫和,沒有主見,有時候有點孩子氣,一直以來覺得自己是一個小人物,很佩服好友顧里和同事Kitty。
從高中時與簡溪戀愛,因種種原因在分分合合後分手。
2、顧里
RH陰性血。林蕭的好友,一位會計系的美女,另外一個專業是國際金融學,在四年裡面修完了雙學士,有著A+的不敗成績,目標是做注冊會計師。集中了天下所有女人的理智、冷靜、殘酷於一身的女人,語言刻薄,追求奢侈。進入《M.E》後先後擔任財務總監和廣告總監。男友是顧源。
3、南湘
曾經獲得很多美術方面的大獎。美貌屬於天生麗質型的自然美,不施脂粉也完美無瑕,美得像一個謎一樣。相貌是林蕭、顧里、唐宛如等女性中最出眾的。與前男友席城分分合合。
J. 電影院採用了哪些定價策略
電影,是一種商品。是商品就要有市場,就要贏利。不僅僅如此。有了市場還要追求更大的市場,爭取讓我們的商品滲透到每一個可以到達的地方。只有這樣,我們的商品才有價值,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健康成長。同樣,有了利潤還要追求更大的利潤,商品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創造利潤。只有創造盡可能多的利潤,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商品的價值。但是,目前「電影」這兩個字對於我們卻越來越生疏了。原因就是它的市場在逐漸縮小,它的觀眾在逐漸減少,觀眾離影院越來越遠,電影正在與觀眾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