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樂山 公交204 線路 二號橋封橋後的新線路
3條公交線12條客運班線繞行岷江三橋
據悉,岷江二橋封閉施工,受影響的城市公交線路有3條,公交車輛62輛。分別是公交5路、10路和204路小公交,涉及樂山市公共交通總公司、樂山市旅遊汽車公司、樂山市嘉州汽車運輸有限責任公司三家公交公司。管制期間,這3條線路的車輛全部繞行岷江三橋。具體繞行線路為(黑體字為繞行路線):
公交5路:樂山七中——長江市場——高墩子——聯運車站——市司法局——龍游路通江路口——龍游路白燕路口——通江小學——樂山一中南門(臨時)——大悲寺——市更生學校——龍馬路——牟子中學——新橋——槐子村——建國村——郭甫兒——關廟中學——關廟鎮
公交10路:車子鎮—高新區管委會—迎賓大道—市路政支隊—外國語學校—理工學院—肖壩旅遊車站—職院斑竹灣校區—賽公橋—師院北校門—漁咡灣公園—市安監局—市煤氣公司—新村電影院—新建小學—市委黨校—青果山路口—人民北路—市委宿舍—市圖書館—區交通局—楊家花園—長江市場—高墩子——聯運車站——市司法局——龍游路通江路口——龍游路白燕路口——通江小學——樂山一中南門(臨時)——岷江三橋路口——城東派出所——桃源路南段——移動客服中心—佛光路口—馬兒山—維洪寺—佛光湖
公交204路(小公交):樂山廣場——城北幼兒園——市實驗中學——市工商局——市電信大樓——市交委——高墩子——聯運車站——市司法局——龍游路通江路口——龍游路白燕路口——通江小學——樂山一中南門(臨時)——翡翠實驗學校——領地國際公館——翡翠實驗學校——觀瀾郡站——商業街口——紫雲府——銀杏路東城路口——移動客服中心
另外,受影響道路客運班線12條,車輛167輛,全部繞行岷江三橋運行。包括樂山至溫州、龍崗、重慶、井研、犍為、馬踏、竹園、劍峰、童家、羅城、五通橋11條班線以及犍為羅城至峨眉縣際客運班線
B. 去樂山玩啊,看大佛是肯定的,不過其他吃,住方面還請大家介紹~~
吃就在張公橋那邊,住也可以在那裡住旅館,那裡住旅館只要50塊一晚上,還有是空調的。
樂山除了樂山大佛玩外,還可以到峨眉山,也可以到犍為去做做嘉陽小火車,那是世界上唯一一輛還在運行的蒸汽機火車了
到嘉陽小火車去中午12.30、3.10有車直達
你也可以直接做樂山到犍為的汽車,然後在犍為車站做犍為到三井的公交車,從樂山到犍為需要一小時二十分鍾的樣子,從犍為到嘉陽小火車需要三十分鍾的樣子
關於樂山名小吃:日誌 > 個人日記[內部體驗]
轉載到我空間 復制本文網址 隱藏簽名檔 大字體 選用該信紙 上一篇|下一篇|返回日誌列表上一篇|下一篇|返回草稿列表
設置置頂編輯 | 刪除 | 更多▼編輯 | 刪除樂山小吃.....
發表於:2007年6月7日 1時10分22秒來源:閱讀(50)評論(3) 舉報本文鏈接:http://user.qzone.qq.com/261074746/blog/17
樂山小吃.....
以下是她列舉的樂山大部分好吃的
附:「樂山小吃價廉物美,簡直是天上有人間無.沒吃過樂山小吃的生命簡直不完整.....」
一、「百年老店游記肥腸」
位置:箱箱街
初秋的黃昏,昔日樂山最繁華的老商業街——東大街上散步納涼的人多了起來。來來往往的人們從百年老店「游肥腸」、「海匯源」、「寶華園」旁一晃而過,這些都是讓樂山老人們耳熟能詳的招牌。
下面這個是樂山有名的蒸肥腸,通常吃豆腐腦時再來一個蒸肥腸夾餅或是牛肉夾餅,真的是好美味的~還可以加入到豆腐腦中一塊品嘗,吃過的人都會覺得好吃~
二、翹腳牛肉
發源地:樂山蘇稽
一般店家都是用一口大鍋(裡面是用牛骨頭熬好的底湯,還有十幾種作料),把牛身上的各部分:毛肚,牛心,牛肝,牛舌,腦花,脊髓,牛筋,牛肉,牛腸、牛鞭等等裝在專用的小竹簍里,在滾燙的牛肉湯里來回打個滾,裝進小碗,澆上牛肉湯,撒上芹菜或者是芫須,蘸店家自己舂好的辣椒面(辣椒面是用本地紅辣椒在鍋里烘幹了,手工在石窩里舂成細末,加上味精和鹽,這樣做出來的辣椒面又香又辣,是翹腳牛肉的好吃與否的關鍵。)。
三、油炸
位置:縣街小學 長征制葯廠
老杜語錄:這是眾多油炸裡面的王者,官方公認的極品。我讀小學1年級的時候人家就在賣了。還有長征那家,大家都說是經典中的經典啊~!還有以前兌陽灣外面,後來搬到張公橋的油炸仔骨,也是美味啊~
四、蛋烘糕:
位置:府街小學門口
老杜語錄:認識我的人都曉得,我每次回去必吃那的蛋烘糕,也是我小學1年級的時候就開始賣了。
五、缽缽雞
位置:樂山港
老杜語錄:那家的薄餅也非常好吃~
六、武砂鍋
位置:教育學院對面(砂鍋里的極品,最好吃的是牛肉砂鍋,麻辣十足,牛肉十足。)
老杜語錄:太不好意思了,就在我家門口不遠,嘿嘿~
七、四方豆腐乾
位置:離二中不遠,沿街叫賣!
老杜語錄:吃的時候在按個人喜好放上白糖、辣椒、碎花生或是黃豆粉,或是芥末醬。最後再淋上糖醋汁水,真的好好吃哦~呵,要不要來一串啊?五毛錢,好便宜的!
八、東北冷飲的冰淇淋
位置:樂山電影院附近
老杜語錄:吃了就變胖,嘿嘿~
九、鍋魁
位置:樂山公圓兒
十、燒烤:凱凱燒烤,徐燒烤,劉記樂山第1家燒烤。
位置:體育館附近,舊大橋,順成街。
十一、爆炒鴨舌
位置:樂山港
十二、老子號麵店
位置:樂山老一中外面的牛肉麵
十三、大拇指刨冰
位置:大家樂旁邊
十四、豆腐腦
老杜語錄:這個是樂山的經典小吃啊!太好吃咯~~~
十五、鹵鴨子
位置:新村
老杜語錄:樂山最好吃的,非新村的趙鴨子莫屬啦~
十六、燒麥
位置:東大街
老杜語錄:這素我最喜歡吃的之一,和老婆去必吃~
十七、棒棒雞
位置:興發街
十八、椒麻雞
位置:清風街(中醫院前)
十九、西壩豆腐
西壩古鎮建制於秦惠王十四年,自古為水陸交通要沖,要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人稱「西壩水碼頭」。「西壩」原名「西溶」,因境內有溶江而得名。這個以豆腐聞名的小鎮,距樂山20多公里,位於岷江沖積型平壩邊緣。境內溪流密布,且水質極好。鎮中有一井曰「涼水井」,從深井中取出的水清洌甘甜。由此井之水和本地小黃豆磨製出的豆腐口感鮮嫩,入口化渣,所制豆腐綿軟而有韌性,而且還有股清甜的味道。
二十、川北涼粉
位置:公園旁邊
老杜補充:現在他們生意做得蠻好的,吃的人也多,就在縣小的對面點!
二十一、賴抄手
位置:新村廣場
二十二、紅燒牛肉麵
位置:油榨街口
老杜語錄:這家的牛肉麵是我吃過最入味的,最好的!在油榨街口子上那家蹺腳牛肉旁邊,是一家二十四小時都營業的小店!
二十三、啞巴花生
位置:樂山小十字的老字型大小.
老杜語錄:相信很多樂山人都知道的!,很喜歡他們做的味道,久吃不膩!
二十四、白宰雞
據說鄧老在八十年代到樂山考察時,款待他的還是當地有名的老字型大小玉東餐廳許大廚做的白宰雞。小平主席是對這道菜贊賞有加,還當面誇獎許大廚師手藝出色,誇白宰雞是「樂山一絕」!
樂山是旅遊勝地,有山水靈秀,亦有小吃難忘。數得上來的樂山小吃有西壩豆腐、蹺腳牛肉、牛華麻辣燙、甜皮鴨、缽缽雞、牛華豆腐腦、樂山燒烤、黃燜雞、排骨麵、臘肉粽子、砂鍋、涼粉、香油米花糖…… 「西霸豆腐」是吃在樂山的頭條招牌菜,燈籠豆腐,系豆腐小方塊,里包餡,炸至金黃後澆汁,外脆里嫩餡鮮,集多種食物的口感於一體。而近期熱炒的「豆腐西施」選美活動更是將這一吃食品牌推波助瀾。但私人認為西壩豆腐雖好,卻更多是形式高於內容的東西,吃得多的終究還是遊客。
本地人對「蹺腳牛肉」是頗有感情的,正宗的「蹺腳牛肉」往往在尋常巷陌、街邊路口,幾張年色久遠、藏污納垢的木桌、條凳,形跡可疑的碗筷,市聲鼎沸下客人滿座,樂山市內「蹺腳牛肉」店基本是一街一店,星羅棋布,格局是當街一口大鍋,老湯翻滾,菜品有牛肉、白肚、毛肚、腸子、肺片、腦花等,隨燙隨食,吃時一碗白米飯,幾碗蹺腳牛肉,一碟辣椒面,蹺腳牛肉的綿軟和著松軟的白米飯,再就著鮮香的老湯,快感從味蕾中慢慢泛起。
樂山甜皮鴨的好處在於皮,或脆甜,或肥厚,附以細嫩的里肉,口感不輸北京烤鴨,樂山新村影院對面、彭山路的兩家尤其好。
缽缽雞的形式是雞肉、雞翅或海白菜、鴨腸、土豆、耦等各類素菜,切片串簽,泡入盛有辣子、香油等各類調味料的盆缽,一毛錢一串,由於調味別致,吃時有辣油的微辣、芝麻的香、湯料的回甜、入口的絲絲涼意,缽缽雞在樂山處處有賣,閑坐於街邊小攤的陽傘下,一缽缽缽雞,一碗冰粉、涼蝦,幾張犍為薄餅,價廉物美、不矣快哉。
船上吃魚、與水相鄰,臨窗河風撲面而來,樂山大橋旁的「魚港」有大小十餘只漁船,內裝修明凈,有魚品幾十種,隨點隨吃,且附贈葉兒粑、臘肉粽子等樂山小吃若干碟,魚火鍋味較正宗,且環境優雅,適於客請。
牛華豆腐腦處處可見,路邊攤點或挑擔沿街叫賣,細嫩爽滑之豆腐腦與粉條,燉牛肉之厚重,炒豆、鹹菜之家常味道,再佐以小籠粉蒸肥腸、牛肉,是家常百姓的美味。
樂山黃燜雞系喜吃雞的推薦菜品,雞入鍋與各類佐料高壓燜制,它口感的厚重、香醇恰適於雞肉的質感,加之香菜的甜香,尤適於口味重的食客。
樂山燒烤有口皆杯,在成都肖家河見樂山「劉記燒烤」,每晚座無虛席。樂山舊大橋的徐燒烤一度鼎盛,後將總店開至成都。霄夜中,與燒烤同食的還有兔頭,爆炒田螺、龍蝦、脆腸等。鹵兔頭有五香與麻辣兩味,講究爛熟、香、味透。紅利來賓館後新開張「飲食一條街」有家店的兔頭不錯。張公橋「迪迪」旁新開「通霄樂」炒店,推出鴨頭新品,嘗後,覺無出其右者,爆炒肥腸、排骨外辣內嫩,亦是佳品,燈火闌珊時分,小店滿座,自有小店的輝煌。
喜吃樂山涼粉,涼粉系由豆粉炮製而成,乳白晶瑩剔透,澆以姜、蒜、蔥、醬油等各類調料,清涼滑爽,味覺中最好吃的涼粉調料系由生椒切碎加以泡菜,酸甜咸各有其味,惜乎系「紅高梁」海鮮酒樓作法,街頭小店中此等做法少見。
C. 羅城是那個城市的!~
有幾個羅城,不知道你要的是哪個,自己看看吧
1.四川省樂山市~羅城鎮
位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城東北23.9公里,與井研、榮縣接壤。總面積95平方公里,其中集鎮面積1.2平方公里。轄26個村268個村民小組,3個社區27個居民小組。2006年末總人口17694戶51772人,其中農業人口42845人,非農業人口8927人。全鎮機關工作人員76人,有黨支部45個,黨員1547人。耕地面積39627畝,其中田30942畝,土8685畝。2006年全鎮社會總產值60000萬元,完成鎮級財政收入967.4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元。
全鎮農作物播種面積68133畝,糧食總產量20477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306畝,年產油菜、花生、甘蔗約233噸。有退耕還林面積9819.5畝,年產水果1010噸、茶葉4噸,蠶繭12.5噸。年出欄肉豬5.772萬頭、肉牛3882頭、肉羊19580頭、家禽1136146隻,其中發展四川白鵝15069隻,禽兔148.16萬只。年產奶類38噸,禽蛋1260噸噸,水,肉類7390產品1150噸。農村勞力轉移7800餘人,國內成建制輸出141人,2006年人均勞務輸出收入達1694元。境內有鄉鎮企業219戶,其中私營企業26戶,其他企業193戶,從業人員5755人,鄉鎮企業總產值38350萬元。
全鎮「金土地工程」實現土地坡改梯181.88公頃,小並大201.59公頃。整治山坪塘4座、新建提灌站2座、蓄水池50口。該鎮二龍村為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已投入資金499.295萬元發展產業,並進行村容整治,建成科普站一個。
境內有高中1所(羅城高中),初中2所(包括羅城初級中學),小學11所,幼兒園6所,在校生6763人,中學入學率133.1%,完成率94.3%;小學入學率、完成率、畢業率均達100%。全年實用技術培訓2518人,青壯年非文盲率99.4%。計劃生育率為91%,「三結合」幫扶對象70戶。全年舉行大型文藝活動12次,放映電影163場。有城鎮低保戶對象826戶1367人,年發放低保金123萬元;農村低保對象622戶1502人,年發放低保金14.52萬元。五保戶301人,其中集中供養69人,年發放五保金27.6萬元。配備村級後備幹部87人,科級後備幹部8人,發展黨員示範戶77戶,培養入黨積極分子71人,新建大石、菜佳兩個標准化村支部活動室。
該鎮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建於明代的古鎮羅城,酷似山頂一隻船,被澳大利亞仿建,已完成《羅城鎮古鎮旅遊開發總體規劃》,正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2.山西太原~羅城
以城為名。《五代史》:「周師攻北漢,柵木為城,謂之羅城。」《讀史方輿紀要》載:龍山城,宋毀,「西南外有羅城,以御西山之水,俗呼為長龍城,今有羅城鎮」。清《太原縣志》記作:羅城村,在縣西北。
3.廣西~羅城縣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北部,岔羅鐵路和省道20251線過境。轄8個鎮和5個鄉,縣人民政府駐東門鎮,行政區域總面積2658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2.23萬公頃,糧食播種面積3.7萬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58萬公頃,有林面積12.37萬公頃。總人口35.48萬,其中農村人口30.73萬。有仫佬、壯、瑤、侗、苗等少數民族25.81萬人,仫佬族占總人口的31.2%。人口自然增長率3.41‰。主要旅遊景點有懷群劍江風光、才龍瀑布、懷群穿岩和崖宜風光。重要礦產有煤、鐵、錫、銅、銻、鉛、鋅、水晶和重晶石。土特產有茶葉、香菇、木耳、沙田柚、甜竹、蒜苔等。
羅城地處桂北九萬大山中心南麓,這里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岩溶地貌發育,自然生態完整,加上名震東南亞的歌仙劉三姐的第一故鄉在這里,給羅城這塊本來就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自然色彩。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旅遊資源特點可概括為:濃郁的民族風情與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物豐融為一體。按照國家旅遊局資源開發司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制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所規定的條款進行調查統計和分類,羅城的旅遊資源共有2個類16個亞類50多種。
境內有高中1所(羅城高中),初中2所(包括羅城初級中學),小學11所,幼兒園6所,在校生6763人,中學入學率133.1%,完成率94.3%;小學入學率、完成率、畢業率均達100%。全年實用技術培訓2518人,青壯年非文盲率99.4%。計劃生育率為91%,「三結合」幫扶對象70戶。全年舉行大型文藝活動12次,放映電影163場。有城鎮低保戶對象826戶1367人,年發放低保金123萬元;農村低保對象622戶1502人,年發放低保金14.52萬元。五保戶301人,其中集中供養69人,年發放五保金27.6萬元。配備村級後備幹部87人,科級後備幹部8人,發展黨員示範戶77戶,培養入黨積極分子71人,新建大石、菜佳兩個標准化村支部活動室。
D. 樂山申通快遞具體地址
靠著郵政局那邊,然後朝著舊大橋那邊走(3,4,13路走的那個方向),大概500米就是。在你的左邊。
E. 韶關市恐龍博物館 在哪
山東諸城市恐龍博物館 山東省諸城市恐龍博物館位於山東省中南部的諸城市,以出土巨型鴨嘴龍化石而聞名,被稱為「鴨 嘴龍的故鄉」。 2001年 5月9日,我國第一個縣(市)級恐龍博物館在山東省諸城市建成,並展出目 前世界上最高大的巨型鴨嘴龍化石骨架和100多件恐龍化石。 據新華社報道, 自60年代以來, 這里先後發現、發掘出土鴨嘴龍、霸王龍、鸚鵡嘴龍和原角龍等多種恐龍化石,出土地點多 達20餘處。 諸城市恐龍博物館位於密州路西首、恐龍公園園內東側,始建於1995年,1997年7 月1日竣工,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 恐龍館內設六大廳:序幕廳,迎門一幅大型恐龍生活情景石雕壁畫;標本陳列廳, 展 出了一具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同時還陳列著新的屬種恐龍化石標本近百塊; 模擬廳... 山東諸城市恐龍博物館 山東省諸城市恐龍博物館位於山東省中南部的諸城市,以出土巨型鴨嘴龍化石而聞名,被稱為「鴨 嘴龍的故鄉」。 2001年 5月9日,我國第一個縣(市)級恐龍博物館在山東省諸城市建成,並展出目 前世界上最高大的巨型鴨嘴龍化石骨架和100多件恐龍化石。 據新華社報道, 自60年代以來, 這里先後發現、發掘出土鴨嘴龍、霸王龍、鸚鵡嘴龍和原角龍等多種恐龍化石,出土地點多 達20餘處。 諸城市恐龍博物館位於密州路西首、恐龍公園園內東側,始建於1995年,1997年7 月1日竣工,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 恐龍館內設六大廳:序幕廳,迎門一幅大型恐龍生活情景石雕壁畫;標本陳列廳, 展 出了一具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同時還陳列著新的屬種恐龍化石標本近百塊; 模擬廳,安裝了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模擬恐龍;發掘廳,「原汁原味」反映了恐龍出土發 掘現場的情景;環幕電影廳,讓人們觀看環幕電影《龍城風光》 。
內蒙二連浩特市恐龍博物館 二連浩特市是內蒙古最早載入國際古生物史冊的恐龍化石產地。早在七千萬年前, 二 連鹽池一帶遍布湖泊沼澤,氣候濕熱,密林叢生,是恐龍生息繁衍的樂園。從上個世紀九十 年代俄國奧勃魯契夫院士開始,100年中,先後有俄、美、加等國和我國的古生物學家、 地 質學家在這里進行過6次大型考察和挖掘,已陸續發現盤足龍、歐氏阿菜龍、鴨嘴龍、似鳥 龍、甲龍、角龍化石十餘種以上,大量較完整的各類恐龍骨骼化石出土,其中恐龍蛋化石的 發現創中國最早記錄。 位於二連市中心的原恐龍博物館始建於1989年,受當時城市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的 制約,佔地面積僅有200多平方米。這里多次考察發現的大量恐龍化石,由於二連沒有大的 展廳,往往運到呼和浩特等其他地方進行展出,形成一種「牆里開花牆外紅」的局面。隨著 二連城市經濟與旅遊業的不斷發展, 恐龍之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 然而原有的狹 小的博物館已不適應形勢的發展和遊客的需求。 二連市開始投資在原址上建設規模宏大的新 恐龍博物館,2002年9月底全部竣工。新恐龍博物館佔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為 三層, 建築風格獨特。 這座新恐龍博物館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來這里探尋恐龍的奧 秘。 地處內蒙古北部的二連盆地埋藏著十分豐富的恐龍等脊椎動物化石, 被古生物學家稱 為「恐龍墓地」。這里是亞洲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區之一,恐龍化石品種繁多,其中的白 堊紀恐龍化石代表著全球恐龍活動最晚期的生物群特徵,因此科研價值極高。1998年內蒙 古在這里建立了二連盆地--查干諾爾恐龍化石自然保護區。 二連浩特市恐龍博物館陳列有 古生代海洋動物化石;新生代哺乳動物化石。兩具白堊紀恐龍裝架栩栩如生,至今已接待了 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不少人留下了「恐龍之鄉,名不虛傳」的贊嘆。 恐龍化石重大發現的新聞接連從這個盆地傳出。2000年8月,內蒙古博物館的專家發 現了大面積的恐龍骨骼化石埋葬層,被世界著名恐龍專家、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董枝明稱為 「在古生物化石發掘史上也堪稱難得一遇」。 後中國的古生物學家又向外界宣布, 二連盆地 發現鐮刀龍類恐龍的一個新化石, 專家給命名為「內蒙古龍」。 發現這些恐龍化石的專家們 興奮地認為, 二連盆地恐龍化石區在世紀之交發現豐富的恐龍化石, 對於提高正在進行西部 大開發的內蒙古的知名度, 以及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 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他們建議, 在科學發掘、研究和保護的前提下,應盡快籌建一座遺址博物館,並藉此推動自治區旅遊業 和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事業的發展。 據自治區政府傳出的信息, 二連盆地恐龍遺址博物館工 程已逐步開始啟動。
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的東北部,距市中心9公里。自貢恐龍博物館是在 世界著名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上就地興建的一座大型遺址類博物館, 也是我國第一 座專門性恐龍博物館。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博物館佔地面積6.6萬多平方米,館 藏化石標本幾乎囊括了距今2.05-1.3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所有已知恐龍種類,是世界上收藏 和展示侏羅紀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被美國《全球地理雜志》評價為「世界上最好的恐 龍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在世界上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 加拿大恐龍公園齊名, 合稱為世界三 大恐龍博物館。 據地質考察侏羅紀時期,自貢這一帶是開闊的濱湖地帶,氣候炎熱,水草豐茂,大樹 參天,是恐龍理想的生活場所,而大山鋪又是風平浪靜的砂質淺灘,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 從遠處搬運來的恐龍屍骸, 都被淺灘上的泥沙掩埋起來。 屍骸地堆積與泥沙的掩埋交替進行 了很長時期, 以後再經過一兩億年漫長歲月的積壓, 終於形成了今天所見的含化石的砂岩層。 1984年興建, 1986年主體完工試展, 1987年春節正式開放。 博物館佔地面積為25000 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陳列面積3600平方米,分館舍、綠化地帶和附屬建築3部 分。主體館舍內設有化石埋藏館、中央大廳、化石裝架陳列館、報告廳和恐龍生態環境廳。 恐龍埋藏遺址有1900平方米,可見到多種恐龍的骨骼錯落交織,分布在近水平狀延伸的砂 岩層中,是巨大恐龍墓地的縮影。在裝架館內,有近10米高的「天府峨眉龍」和多具恐龍 的復原骨架組合,以及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館舍外形用天然砂岩石塊堆壘而成,使整個建 築與恐龍發掘現場相協調,立意新穎,造型獨特,引人入勝。主要特點: 1.藏量巨大。館藏恐龍及魚類、兩棲類、龜鱉類、蛇頸龍類、鱷類等個體200多具。 其中恐龍種類包括原蜥腳類、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和劍龍類等,數量佔全川總數的1/2, 佔全國總數1/6,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大恐龍冢穴,在國際上與之齊名的也僅有美國猶他 州國立恐龍紀念館和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立恐龍公園。 2.種類豐富。這里的化石不是一個種類單一或單調的脊椎動物化石群,而是一個從 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到哺乳類的至少由5個綱、11個目、16個科、40餘個屬種組成的門 類齊全的脊椎動物群組合。共有古脊椎動物36屬47種,其中恐龍21屬26種。幾乎囊括了侏 羅紀早、中、晚期的所有恐龍類別。 3. 遺跡壯觀。 館內的化石埋藏廳是世界上可供觀覽的最大規模的化石埋藏現場之一, 化石富集程度為世界之最。同時,在遺址上還保留著一條較完整的地質剖面,更有其特殊的 地質意義。該古生物化石遺址曾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遺址預選名錄》 ,並在 世界遺產委員會《世界遺產名錄》優先推薦的「一等」遺址之列。 4.完整度高。館藏恐龍及其它古脊椎動物化石完整度都很高,大部分為關聯保存在 一起的完整骨架。 在已發掘出的200多個個體中就有40多具完整率在60%以上的骨架, 完整 率在80%以上的骨架有10多具。這在世界古脊椎動物中是非常難得的,具有極高的價值。 5、精品薈萃。自貢恐龍博物館除保存完好的恐龍外,還有恐龍皮膚、恐龍蛋、恐龍 足跡、恐龍尾錘等稀有的遺跡化石,以及翼龍、蛇頸龍、鱷、魚、龜、桫欏、銀杏等許多與 恐龍同時代的動物和植物化石。 其中有很多是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世界級珍品, 是一個異彩 紛呈、蘊秀藏珍的「侏羅紀動物寶庫」。 6.價值特殊。博物館所擁有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在恐龍演化史上具有填補空白的重 要意義。在大山鋪恐龍動物群發現之前,早、中侏羅世的恐龍化石僅零星見於北非、東亞、 西歐和澳大利亞,以致在恐龍進化系列上不能很好地銜接,存在「盲區」。大山鋪這一豐富 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的發現, 恰好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的這段空白, 對研究恐龍及其相關 古動物的系統演化、生理特徵、生活環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學價值。被學界譽為「世界恐 龍化石發掘研究史上近二三十年來最大的收獲」、「世界侏羅紀恐龍研究的聖殿」。 7.景緻優美。恐龍博物館主館造型獨特,猶如一堆巨石兀立在恐龍化石群產出地上。 遊客中心則似一具巨大的劍龍橫卧在洪荒古樸的亞熱帶叢林之中, 二者交相輝映, 相得益彰。 園區內有大量的鐵樹、銀杏、 松柏等中生代植物, 特別是移植了30餘株與恐龍同時代有「活 化石」之稱的植物——桫欏,充分地營造了恐龍生活的史前環境。整個園區環境優美,風景 宜人,是一個旅遊、休閑的絕佳場所。
廣東河源恐龍博物館 河源恐龍博物館位於位於河源市區東江河畔和宋代龜峰塔的山旁側邊,佔地3000平 方米,建築面積8300平方米,總投資6300萬元。河源恐龍博物館外觀設計新穎獨特,如同 一粒蘇醒的種子。 河源恐龍博物館負一層為恐龍化石發掘、 修復現場場景及臨時展廳。 一層展覽以恐龍 為主題,分《恐龍產房》 、 《恐龍足跡》 、 《恐龍故鄉》三個展廳及對媒體3D 影視廳,分別展 出河源恐龍博物館獲得世界吉尼斯記錄證書的15000多枚各種恐龍蛋化石、 黃氏河源龍正型 標本及在河源市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體現了河源市「三位一體」的獨特恐龍化石資源。 河 源恐龍博物館大廳展出讓人震撼的「九龍組合」:一具長20米、高8米的大型蜥腳類恐龍骨 骼,三條翼龍及活動生效模擬霸王龍、竊蛋龍等恐龍模型,讓人疑似闖進了億萬年前的侏羅 紀公園。 雲南祿豐恐龍博物館 位於雲南楚雄祿豐縣城內, 佔地3000平方米, 共有八個展廳, 裡面陳列著世界上最古老的恐龍化石、 古猿化石等。其中,一億多年前的恐龍化石和八百多萬年前古猿化石中外馳名,祿豐因此而被譽為恐龍和 臘瑪古猿之鄉。 1984年12月,縣文化館在宋家坡發掘了一條長約6米,高2米多的完整恐龍化石,這是 自60年代以來所發掘的6條恐龍化石中最完整的一條。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和分析, 祿豐恐龍生活在一億八千萬年前的晚三迭紀, 大約又在 八千萬年前突然消失了。它是中生代地球上早期恐龍起源、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祿豐恐龍 分屬於蜥龍目和烏龍目兩大家族,包括祿豐龍、雲南龍、兀龍、蘆溝龍、中國龍和大地龍等 六個屬的至少八個種,體形有大有小,食性有素食者和肉食者之分。祿豐恐龍時代較早, 代 表性強,是闡明恐龍起源、演化和發展的珍貴化石證據。 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位於首都南城中軸線上的天橋地區,背靠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公園,面對現代化的天 橋, 具有特殊的文化環境。她的前身是成立於1951年4月的中央博物館籌備處,1962年正式命名為北京自 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佔地面積12,000 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0 平方米,展廳面積8,000 平方米。 自然博物館有四個基本陳列和一個恐龍世界博覽。 館藏大型整體古哺乳動物化石數量 居世界第二,黃河古象化石、恐龍化石名揚海內外。「動物陳列」按系統發育順序展示了現 生主要動物類群,反映了動物界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的演化懷 胎的誕生過程,勾畫出人類自身的發展軌跡。「恐龍世界」利用高科技手段將恐龍復原, 配 以聲光電, 讓觀眾彷彿回到了億萬年前的遠古生態環境中, 因而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現有「走 進達爾文」活動。館藏文物、化石、標本10多萬件。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建築中, 最神秘的莫過於「田家炳樓」, 這座由香港實業家田家 炳先生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資興建的標本樓蘊藏著20餘萬件館藏標本。許多標本在國內、 國際上都堪稱孤品,包括世界聞名的古黃河象頭骨化石、長26米的巨型井研馬門溪龍化石、 中國唯一的恐龍木乃伊化石、北極熊、犀牛等。其中比較珍貴的還有紐西蘭坎特伯雷國家博 物館贈送我國的恐鳥骨骼標本, 這種地球上巨大的鳥已經於1885年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滅絕, 而這件標本也是保存在我國的唯一的恐鳥標本。
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是迄今為止已發現了最早的鳥類和開花的植物, 朝陽 因此被譽為「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 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 在國際上具有獨特性、 完整性、 稀有性,是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朝陽地區中生代古生物化石豐富、多樣,在國際上具有獨特性、完整性、稀有性,是世界級 的古生物化石寶庫, 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在朝陽市境內廣泛發育的中生代地層中, 保存著極其豐富而精美的遠古生命的記錄一古生物化石, 在科學上稱為熱河生物群。 中生代 的晚侏羅世一早白堊世時期, 乃是地球上生命進化史上最關鍵的時期之一。 由於受太平洋板 塊向中國東部板塊俯沖、 擠壓作用的影響, 使遼西產生一系列北東—北北東向盆嶺相間的構 造,形成了大小不一的 16 個構造盆地。朝陽地區湖沼盆地與山嶺相間分布,火山間歇性 活動使盆地以火山沉積作用和河湖沉積作用為主, 保存了豐富的化石, 成為熱河生物群最重 要的核心產地。特色: 中華龍鳥。中華龍鳥為一小型食肉獸腳類恐龍,骨骼結構具典型的恐龍類特徵。神奇的 是在其身體的背部有一列類似「毛」的表皮衍生物, 一直從頭部覆蓋到尾尖。 以中華龍鳥為 代表的長羽毛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標志, 揭開了熱河生物群研究的新高潮。 由此激活了當今生 物演化領域一大熱點——鳥類起源於恐龍的研究。此後,又相繼發現了原始祖鳥、尾羽鳥、 北票龍、中國鳥龍、小盜龍和全身披覆羽毛的奔龍等幾十件長羽毛恐龍化石。原始祖烏是第 二隻長羽毛的恐龍,其尾部發育有真正的羽毛,但其對稱的羽片表明其不具備飛行能力。 尾 羽鳥是第三隻長羽毛的小型獸腳類恐龍, 其前肢具有對稱的羽毛, 特別的是在其尾部的末端 長著一撮扇形的羽毛,它同樣不具備真正的飛翔能力,但能快速奔跑,類似於今日的鴕鳥。 這一系列長羽毛恐龍化石的發現, 不僅從實際化石材料上證明了恐龍類與鳥類之間的演化關 系,為解決困擾國際學術界100 多年的科學難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且表明羽毛不再是 鳥類獨有的特徵,羽毛的出現要早於鳥類的飛行。 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 迄今為止,在朝陽市所轄的2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 萬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程度不同地發現了豐富的古生物化石。 據不完全統計, 熱河生物群已 發現了20多個古生物門類上千個物種,包括動物界的昆蟲類、雙殼類、腹足類、魚類、兩 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植物界的楔葉類、真蕨類、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和被子 植物類等。這些眾多的遠古生靈的遺骸,數量之豐富、保存之精美、研究價值之重大,在世 界上獨一無二。 它們不僅忠實地記錄了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而且告訴 人們在距今1.5億年到1億年的變化。研究表明,熱河生物群至少涵蓋了鳥類、哺乳類和被子 植物的起源和演化這三個重要的科學問題。 通過古生物學家的長期艱苦的努力, 這些問題的 神秘面紗正在慢慢被揭開。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黑龍江嘉蔭縣城西9公里處,黑龍江右岸,因埋藏著豐富 的恐龍化石而得名「龍骨山」, 是我國最早發現並出土恐龍化石的地方。 地質公園含有晚白 堊紀豐富的恐龍、腹足類、魚、昆蟲、龜鱉類及植物等化石,化石地層剖面完整,層序清楚, 層位穩定,為晚白堊紀古地理、古氣候研究又提供了新的佐證,堪稱一座天然的晚白堊紀地 質陳列館。地質公園三水環抱,臨江而立,溝壑縱橫,群峰相矚,層林疊嶂,自然景觀奇異 絢麗。主要景點有神州恐龍博物館和恐龍化石挖掘剖面等。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內有建築面積4650平方米的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是一座集 科普、娛樂、觀光、休閑於一體,將自然科學和人文景觀緊密結合的大型綜合博物館,是中 國第五座恐龍博物館,也是唯一一座集保護區和展覽館於一身的園中館。 地質公園含有晚白堊世(距今8800至6500萬年間)豐富的恐龍、腹足類、魚、昆蟲、 龜鱉類及植物等化石,產化石地層剖面完整,層序清楚,層位穩定;龍骨山恐龍化石是中國 發現最早的恐龍化石,屬平頭鴨嘴龍亞科,是晚白堊世大型鴨嘴龍的代表,迄今,僅在中國 黑龍江流域發現。除此之外,亦發現了食肉類的霸王龍。園內所發現的植物化石,被命名為 嘉蔭被子植物群,是中國晚白堊世泛北極植物區被子植物的典型代表,在中國是首次發現, 填補了中國北方晚白堊世植物發展史上的一個空白, 為晚白堊世古地理、 古氣候研究又提供 了新的佐證,堪稱一座天然的晚白堊世地質陳列館。 植被資源主要分布於北部龍骨山地區, 為針闊葉混交次生林, 雖林木植被覆蓋率較高, 但保護樹種及成材較少。主要樹木有:落葉松、樺樹、柞樹、楊樹、水曲柳及黃菠蘿、胡桃 楸等,森林面積約30736畝,占總面積的53.3%。除上述林木資源外,林地中尚有:蕨菜、 刺嫩芽、山葯、黃瓜香、五味子、磨菇等植物資源。野生動物資源目前主要有:狍子、山狸、 草兔、灰鼠、黃鼠、沙半雞、鳥類、野雞等生存棲息。此外,還有一些游動的野黑熊和黑龍 江江心島上各類水禽。公園北側的黑龍江水資源豐富,是冷水魚生長繁殖的主要場所。14 個魚科98種魚具食用價值,其中以鱘、鰉、鮭、 「三花五羅」、鯉、島子最為珍貴。江河 自然捕撈量每年 200―300噸。 神州第一龍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座落在中俄界河—黑龍江的右岸,面積38.44平方公里。1902 年,俄羅斯地質學家在這里發現了恐龍骸骨化石,並把挖掘出的化石組裝成一具高4.5米, 長8米的完整恐龍化石骨架, 定名為黑龍江滿洲龍, 陳列在聖彼得堡的原蘇聯地質博物館內。 這條龍是中國出土的第一條恐龍, 也是中國流落到國外的第一具恐龍化石, 人稱「神州第一 龍」。 恐龍化石 國土資源部批准建立黑龍江恐龍化石國家地質公園。 國內范圍西起魚亮子溝, 東至太 平溝河;南以燎原村為界,北抵黑龍江邊;東西長11公里,寬3公里;面積38.44 公里。 龍骨山在區位構造上屬於嘉蔭凹陷帶, 坐落於老爺嶺地塊中元古界黑龍江群變質岩系 的基底之上;凹陷近南北向展布,向北延伸到俄羅斯境內。在中生代—新生代時期,凹陷盆 地中沉積了白堊系、 第三系與第四系地層, 恐龍化石群產於晚白堊世中晚期的陸相碎屑沉積 岩中;岩層由永安村組、太平村組和魚亮子組的砂礫岩、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含礫砂岩 及泥岩組成,以魚亮子組砂礫岩、礫岩、含礫砂岩中的恐龍化石最為豐富。這些岩石顏色頗 雜,為灰、綠、白、黃、黑、藍、青等色;光怪陸離,五光十色;黑白分明,灰綠相間, 黃 橙混合,紅紫有別,藍中透青;這些岩石也曾留下浪花、漩渦、潮峰、波紋的形跡,尚有日 明星辰、長虹清風的影兒,還留下動物之遺蛻,植物之槁株。 黑龍江省作為中國發現、挖掘恐龍化石最早的省份,地下埋藏著大量的恐龍化石。 僅 嘉蔭縣龍骨山出土組架的恐龍化石就不下10架。據專家考察,龍骨山是一座大型的恐龍墓 葬群,恐龍化石十分豐富。經估算,龍骨山地區埋藏恐龍化石骨架多達100餘個。除恐龍化 石外,還發現了魚、龜、晰、鱷等珍貴化石。在含恐龍化石層位之下砂頁岩中,還發現了豐 富的植物化石,如松柏、銀杏、蘇鐵、真蕨、懸鈴木、小葉菱、似昆木蘭樹等多達上百個屬 種;無脊椎動物有腕足類、介形蟲、葉肢介、雙殼類等化石,大致可早分為23個生物組合 帶。
新疆昌吉恐龍博物館 昌吉恐龍博物館位於新疆昌吉市建國西路, 是新疆首家古生物博物館, 世界排名第四。 昌吉恐龍館於2009年開始興建,2012年5月19日對外開放。外形好像一隻正在爬行的甲龍。 恐龍館佔地面積90畝,高39米,建築面積8729平方米。館內一層和負一層為化石展 示區,一層展示了昌吉州境內曾經出土的箭龍、奇台天山龍、中華盜龍等恐龍化石,負一層 展示了奇台縣硅化木和恐龍溝、石錢灘、魔鬼城出土的部分古生物化石。二層為互動區, 游 客通過坐騎模擬恐龍,更直觀地觀察與了解恐龍。三層為國際會議交流區,是用於新疆史前 文化和生物挖掘、開發、利用、保護、展現、科考、科研等活動的研究交流場所。
甘肅劉家峽恐龍博物館 劉家峽國家地質公園恐龍博物館已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該館以恐龍足印化石群岩 層層面為自然背景設計, 涵蓋甘肅省內及中國著名白堊紀恐龍化石骨架, 以及其它與恐龍生 活相關的各類古生物化石的真品和仿製品。 作為甘肅惟一一處由多種恐龍足印化石群構成的國家級恐龍地質公園, 其博物館投資 1100萬元、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現已基本完成3D 電影院、展廳、化石修復裝配車間 等主體工程。 博物館建成後,將成為一個集採集、修復、裝架、收藏、展示和研究為一體的恐龍專題博物 館。 甘肅恐龍資源豐富,這里已研究命名了世界最胖的蜥腳類恐龍——劉家峽黃河巨龍、 最大牙齒的植食性恐龍——蘭州龍以及世界保存最完整、 亞洲最大的蜥腳類植食性恐龍—— 炳靈大夏巨龍,對中國白堊紀恐龍化石群研究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據了解, 為保護和挖掘恐龍足印化石群, 甘肅永靖縣多方籌資修建保護棚及其附屬工 程,對地質公園2公里以內的核心區進行圍欄保護,並採用砂土覆蓋式保護,防止其被雨淋 風化。
廣東南雄恐龍博物館 南雄博物館位於廣東省韶關市南雄縣城內三影塔下, 早在十九世紀末就有科學家來南 雄盆地作過考察。從1928年起,中國地質學家在南雄一帶進行過較詳細的地質調查,並將 其地貌命名為「南雄紅層」。 解放後,中央和省的地質部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 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先後到南雄紅層進行過考察。在南雄紅層的晚白堊紀至古新世的地層里, 發現了包括腹足類、介形蟲類、輪藻類和恐龍類等古生物化石共60屬,100多個品種。其中 以各種類型的恐龍化石最為豐富。 「南雄組」恐龍動物群的成員有肉食龍中的霸王龍, 蜥腳 類中的短棘南雄龍,鳥腳類中的南雄小鴨嘴龍,均是晚白堊的標准化石。目前已出土一些完 好率達80%以上的小恐龍化石和成窩的恐龍蛋化石。1983年和1984年,中國科學院與西德 古生物學家代表團兩次在南雄紅層進行聯合考察,於南雄大塘發現20餘個恐龍腳印化石。 這一發現,為進一步研究恐龍的步態、身長及古生物環境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南雄紅層古生物動物群化石的重要發現, 結束了我國新生代地層表中古新世階段科研 長期處於空白的狀態, 並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目前擁有古新世地層剖面最完整、 化石層位多和 品種極豐富的國家。它在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和古生物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