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個3d電影廳,最早在中山電影院(中山影城),後來放了《地心歷險記》記得是小學時代末,估計就是2002年左右,放3d試驗片
『貳』 小白樓商業區什麼時候創建的
天津「小白樓」,地域不算大,但名氣不如不僅天津人都熟悉,而且連外地人也知道天津有個小白樓,甚至一些外國人來了也要到哪裡去尋找昔日的夢境。小白樓為何有如此魅力呢?那還得從小白樓地區的形成和發展說起。
小白樓地區的由來
1860年天津開埠後,帝國主義國家爭先來天津強辟租界。最初英、法、美在天津設立租界時,現在的小白樓一帶為美國租界,其四至是東西以海河與海大道(今大沽路)為界,南至現在的開封道,北迄現在的彰德道。就是這塊總面積約131畝的彈丸之地,近百年來不斷發展,逐漸繁榮,形成今天為人們所熟悉的小白樓地區。小白樓地名的由來,是因為原來在這里有一個外牆塗白色的二樓酒吧,當時這一地區尚無其正式地名,當地居民便以這一獨特白色小樓為標志,約定俗成地稱這一地區為小白樓。
1902年美、英私相授受,將美租界並入英租界。但英租界當局實際上並未真正管理起來,因此發展較慢,行政管理上也不像英租界那樣嚴格。 1901年英商先農房產公司成立,開始在小白樓一帶建房,首先建蓋了整個先農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又購置了徐州道南面10所同樣的小樓房;20年代初買下了太古洋行買辦鄭翼之興建的小營市場,並將先農里東面今大沽路上及今開封道南面的一片平房翻蓋為鋼筋水泥的鋪面和三四層樓房。
20年代中期在今開封道西口建起五座比較豪華的公寓樓,只供外國人居住。先農公司在小白樓一帶不斷建房,而且面積大,地處沖要,並把面向馬路的房屋翻蓋成新款式的商店門面,這種格局在客觀上為這一地區的繁榮提供了條件。隨著英、法租界的發展,加之小白樓地區東傍海河,有太古、怡和等洋行和招商局的航運碼頭,又比鄰金融、貿易中心的英租界中街(今解放北路),因而這一地區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以外國人及官僚、買辦、下野政客軍閥為服務對象的銷金窟。這里飯店、酒吧、舞廳林立,更有理發、美容、西服裁剪等行業,還有專門經營進口化妝品、服裝、鞋帽及洋酒罐頭、西點、糖果的商店,均以其高檔、時髦而著稱。小白樓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逐步發展繁榮起來。
外國士兵的尋歡之地
自天津開辟九國租界後,各國軍隊以保護本國僑民利益為由而紛紛開來。這些軍隊官兵到處尋歡作樂,尤其是美國兵營坐落在小育門牆子河以西(今廣東路第二醫學院舊址),因而在小白樓一帶很快就出現了為大兵服務的各種生意場所,酒吧、舞廳、妓院等等一應俱全。於是以美軍官兵為首,英、法、意、德等國
的士兵們也長期把小白樓一帶作為他們遊逛尋歡之地。
由於各國士兵們縱酒尋歡,銷魂後傾囊而去,嗜利的人們便把小白樓一帶看成是生財之地,不同行業的大小商店應運而生,促使這一地區迅速繁榮起來。每到夜晚,小白樓一帶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這種景象與其說繁榮,毋寧說是當地社會一大公害。這也正是當時中國半殖民地社會畸形發展的寫照。
20年代未至30年代中期,是小白樓地區繁榮鼎盛時期。此後雖然經過日軍侵華的淪陷,但因小白樓的繁華業已形成,又有大批白俄人聚居此地,故而繁榮景象一直未曾減退。 1945年日本降服後,大批美國海軍陸戰隊又涌人天津,一度暗淡的小白樓地區的娼妓不只死灰復燃,而且由暗轉明,連同酒吧、舞廳也應時而生,使小白樓地區的繁榮又達到了頂點。
「俄國城」
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小白樓地區有「俄國城」之稱,這種說法尤其在外國僑民中相傳甚廣。小白樓地區之所以會有「俄國城」之稱,是因為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後天津的俄國僑民集中居住在今開封道、徐州道兩條馬路的西半部,以及特一區(舊德租界)的義慶里、汝南里一帶。俄國僑民在這里開設了俄國飯店、俄國商店、俄國風味食品店、小餐館、酒吧問及服裝店、美容店等大大小小的各式商店。這些商店門前懸掛著不同顏色、不同形式的俄文招牌。藍眼睛、黃頭發、白皮膚的俄國人男女老幼到處可見,每日來來往往,互相打著招呼,有的三三兩兩團坐一個角落聊天。俄國女人們縫衣、織毛活,孩子們在弄堂戲耍,老頭、老婆拄著拐杖曬太陽。這種景象使人大有置身於俄國某個城市的感覺,因此外國僑民稱之為「俄國城」,是有幾分道理的。
當時來天津的白俄人,大部分來自東北,他們通過海參崴、旅順進入關內;也有一部分是由新疆過來的。他們所以逃奔天津,一是天津曾有俄國租界;二是天津原有俄國僑民,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如開設薩寶石洋行的季特維諾夫和開設阜昌洋行的白俄貴族巴圖也夫等。
當時英國人對俄國人在居住、生活上處處給予方便。俄國人子女可以進英國公學和聖路易學校讀書。凡稍懂英語的,都可到。各大洋行或進出口公司,安排適當的工作,待遇上雖比不得英國人,但大大高於中國人。當時英界工部局中的董事長畢德斯,是英租界首屈一指的官紳,他的妻子就是俄國人,所以白俄人通過畢德斯進入各種機構找到工作的大有人在。有些夕)國人(包括英國人)為了少花錢就討俄國老婆。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還增加了俄國人為督察長。這樣小白樓地區形成白俄聚集的社會。
小白樓地區的繁華,從一開始就帶有歐化的傾向,到20年代大批白俄聚居以後,使這里更充滿了東歐的色彩。例如西餐里名為「托考斯基」的「小吃」,就是俄國人所獨有的。在俄國人沒來以前,西餐的菜餚很簡單,後來俄國人開的餐館,都以小吃取勝,很受人們的歡迎。如俄國猶太人普列西經營的義順合大餐廳,還有小型的天津小飯店,每餐都給六七個小吃,有時還不算錢,不計在正餐裡面,以廣招待。由俄國人卡普斯製造的:『風船」牌俄國俄斯克燒酒和安德列也夫自造的「50號」斯克紅酒,都在小白樓地區風行一時。再如甜麵包夾火腿腸,由白俄老人提、著籃子走街串巷,用帶有俄語口音的中國話吆喝著「買麵包哩」。小白樓地區有許多俄國人開設的俄國風味食品店,什麼「莫斯科硬腸」、「辣腸」、「肝腸」等等都是俄國風味。俄國人的生活習慣對居住在小白樓一帶的中國人也有一定的影響。
在文娛方面、比較大的聚集點為猶大公會,也稱猶太俱樂部(今群眾藝術館),這里的成員絕大部分是俄國猶大人,會長是拉赤闊夫斯基。這里有各式各樣的賭具,白俄三五成群終日賭博,夜晚是通宵舞會。其他還有多比利寧娜小姐辦的戲曲學校,教授芭蕾舞、俄國戲曲、鋼琴和歌唱。徐州道上有摩登跳舞學校,專教交際舞,教師是寶格凡諾娃。教油畫的有個珊多太太,她曾在皇宮飯店開過個人畫展。有個醫生」、斯維里道夫,在徐州道他的住宅行醫。莎衛飯店是俄國猶大人布夫曼開設,這里除住些俄國旅客夕),還經常有夕)國人帶著妓女或交際花開,臨時房間。另外開理發館、美容室的有四五處之多,其中以卡普利特斯卡姬開設的規模最大,從業人員多是白俄女人,有化妝師、修指甲師、理發師和燙發師等等。他們除在館內正式營業外,還包做大旅館飯店的活,如利順德、泰來、皇官飯店等)此外則是大量的餐館,在40年代初,義順合大餐廳在原址建起四層高樓大型餐廳,取名維格多利,由俄國猶太人普列西和中國人齊如山、郝如久合資經營,該店規模宏大,設備富麗堂皇,當時可稱小白樓地區以至天津市唯一大型的西餐廳。還有個俄國法學家沙勒布林,開設了一家律師事務所,專為白俄辦理訴訟事宜。這些情況足以說明白俄人在小白樓地區的生活涉及到了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他們自己的小天地,客觀上對這一地區的繁榮起了促進作用。
小白樓的商業
小白樓地區最早的繁華街道為海大道(今大沽路)的朱家胡同一帶。這里華人經營的小型店鋪比較多,其顧客幾乎華洋各半」故而應酬門市的人多少都要會一些業務應用英語;所售商品和加工服務,也要適合西洋習慣和風味。那時小白樓一帶專售洋酒罐頭、日用雜品的商店有裕恩永、樣泰義、福興太、大昌和等,其中以裕恩永經營較久、范圍較大。該店所營商品一律為進口貨,價格昂貴但適合西洋人和高級華人的需要。它初設英租界中街南端,由於業務興旺,後在海大道小營市場旁增設分店,堪稱小白樓華人商店之冠。在分店對過有個獨特的小商店天香室,經理曹天佑是上海人,這個商店以經營針頭線腦(小百貨)馳名於小白樓。像天香室所出售的商品,在過去是肩挑木提盒、手搖小鼓串巷的小販才賣的,而有門面的座商干針線買賣的還是少有的。所賣的針全由德商世昌洋行進口,線是「衣線」(褂式)和軸線。小白樓地區做中西服裝的裁縫很多,要把服裝做好一定要用好針線,故而天津大多數成衣匠都到天香室購買針線,天香室在解放前一直經營了近40年。早年做西裝、軍服、制服的一級技師,有小白樓江夏里的何慶昌和法租界的王阿明,都是寧波人。何慶昌做西裝手工精細,完全合乎英國紳士派,合體大方。當時英租界工部局巡捕制服一律由何包做,故而他與工部局關系密切,每當他出門坐包月車上街,英巡捕見他都行禮以表尊敬。
海大道上有幾家綢緞店,如華竹分店、元隆分店、中國同昌綢緞公司、益昌祥綢緞店等。益昌祥於1927年開業,經理劉傑三,是綢布業者行家,他根據小白樓地區特點經營綢布,如白俄婦女喜穿大格大花綢布,他就進這類的貨,雖不算高檔貨但很暢銷;對周圍的豪門公館,設專人送貨,年節算帳,待客和藹周到,眉而他一直干到解放。其他如華竹、元隆等,干到30年代初就因業務不振而關閉。
小白樓一帶叫賣行也非常多,由徐州道至鎮江道的海大道東西兩側比比皆是。這個行業是個不用本錢的買賣,但一般規矩老實人是幹不了的,只有那些在地方上有勢力的人才能經營,連外國人干這行也是屬於外國流氓。他們手眼通天,消息靈通,如哪一家買賣破產還債,哪一個豪門敗家子傾家盪產,他們都打聽得一清二楚,甚至有些人從家裡偷出來珍貴物品拿到叫賣行來賣。這些叫賣行一律負責處理並從中賺取回扣,遇有值錢貨他們則以低價收買。小白樓最大的拍賣行要數「魁昌」。
小白樓的電影院,最老的是平安電影院(今音樂廳),建於1922年,經理英籍印度人巴厘和英籍中國人盧根。盧根是廣東人,在中國經營電影院,他是最早的一個。光陸電影院(今北京影院),是由白俄人庫拉也夫經營,後又有中國人李秉元(美國環球影片公司駐津代表)加入。他們既經營電影,又在前樓開設聖安娜跳舞廳,這個舞廳伴舞舞女大都是白俄少女。在光陸的北側還有個小總會舞廳,這個舞廳經理姓劉,是寶成紗廠的東家,他還開了個交際食堂(重慶理發店舊址)。大光明電影院,開始由中國人韋耀卿建立,後賣與英籍印度人泰萊梯,抗戰勝利後又轉兌給勸業場主高渤海。這個影院規模宏大,當年門前常有 兩名印度兵把門。
小白樓的飯館,除上述白俄乾的大小西餐廳、酒吧外,中國飯館有幾處也很有名氣,並能做出人們愛吃的菜餚。鴻福樓飯庄位於今大沽中路徐州道口坐東,是個純天津風味飯店,名菜有八 大碗、五碗四盤。在海大道小營市場斜對過有家白樓飯館,經營者獨出心裁地發明一種菜叫「白樓菜」,不外是蝦仁、雞蛋、肉之類炒燴在一起,人們吃了很得味,於是就暢銷開了。色味斯餐館位於今徐州道西端坐南,以廣東風味而馳名,由廣州姐妹倆經營,這里專吸引美國兵,挎著舞女、妓女進出於色味斯,使這個小餐館業務非常興旺。夏太太飯店設在小營門牆子河畔的今鄭州道上,是個俄國風味的西餐館。夏太太是東北人,會說流利的俄語,她精於俄式大菜,30年代中期,在鄭州道她自宅的地下室經營西餐館,顧客多是中上層官商界人物。
今徐州道以南、大沽路以西、大營門牆子河以東,是個大三角地帶,這里人通稱「三角地」。這里大沽路一面的房產,皆為天主教會的崇德堂所有。崇德堂在這里建蓋了個大商場,商場內招攬些吃喝攤、打高爾夫球的以及賭博等各式不倫不類的攤販。後來一度有馬戲團表演,又住過美國軍隊。教會不會做買賣,一直干不好,1932年法租界華清池經理把商場接兌過來,改為澡塘,取名「天香池」。經營了三年因賠錢又轉讓給日租界福仙池李姓。李精明強干,把這里重新修飾一新,三樓設雅座單間,容納男女合洗的所謂「對盆」,這一來營業大振。在曲阜道(原大朱家胡同)有個中型澡塘,初開時名旭東澡塘,因營業不強,後由裕恩永於氏家族接兌,改名海泉池。澡塘范圍不大,適於大眾化,凡太古、怡和以至大連碼頭的工人們是這里的常客。在小白樓中心的海大道上,有個與白俄的火腿腸子店相媲美的醬肉鋪,名叫天玉順醬製品分店。總店設在英租界中街英國球房(今市人大常委會)南側,是三個洋廚子合資開設的。他們是高天喜、張玉山、蔡起順,各用名字的一個字,取名天玉順。該店的醬製品味美適口,中外人等莫不遠道來購,可稱醬製品一絕。30年代為了開展業務在小白樓設立分店。
『叄』 桐柏革命紀念館的歷史沿革
地處淮河源頭的桐柏縣是革命老區,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南陽地區第一個黨組織。戰爭時期,桐柏先後成為3個中央級、6個省級、9個地級、12個縣級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劉少奇、李先念以及304位元帥、將軍曾在此工作和戰斗過。長篇小說《桐柏英雄》和據此改編的電影《小花》是桐柏革命戰爭的真實寫照。1945年10月,李先念率領的新四軍五師、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南下支隊和王樹聲率領的河南軍區部隊6萬餘人在桐柏勝利會師。10月30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和中原行署在桐柏縣城郊葉家大庄宣告成立。鄭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陳少敏、王震為中原局常委,鄭位三任中原局代理書記兼軍區政委,陳少敏任中原局副書記,李先念任軍區司令員兼中原局副書記,王樹聲任副司令員,王震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首道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許子威任中原行署主任。桐柏成為當時中原解放區的核心區域和各級首腦機關所在地。三軍會師桐柏,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的軍事力量,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青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為了解放和保衛桐柏這塊革命根據地,犧牲了上至省委書記,下至黨員幹部、戰士和革命群眾1.2萬餘人。1984年,國家確認桐柏為老蘇區縣,原國家主席李先念親筆題寫「桐柏革命紀念館」和「桐柏英雄紀念碑」。2005年3月,桐柏革命紀念館被列為「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河南省四家,南陽僅桐柏一家。在國家資金尚未到位的情況下,桐柏縣千方百計籌資2000多萬元,建成了以「英雄桐柏、桐柏英雄」為主題的桐柏革命紀念館。
『肆』 中國最大的影院在哪
溫州最大的影院是白鹿大廳的效果非常好(小廳表去),是溫州老牌電影院。
新中國在人民路,比較方便。
新世紀是最新的,座位弄的比較合理,裡面都是中型廳。
『伍』 世界上最早的電影院是
世界上最早的電影院是美國洛杉磯的「電氣劇場」,建於1902年
世界上第一個露天汽車電影院是1933年由一個叫理查德的美國人在新澤西州自己家的後院創辦的。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陸』 橫店電影學院在造了嗎
橫店已經有電影學院。
橫店電影學院項目位於東陽市橫店鎮,東側為盛庄西路、南側緊接環城南路、西側靠近都督南路、北臨迎賓大道。
項目總用地1049005平方米(1573.5畝),學院區建設教學樓、工科樓、藝術樓、行政樓、食堂、學生公寓樓等建築面積400900平方米;影視文化產業區建設酒店、會展中心、影視孵化基地等建築面積161600平方米;人才公寓及教師公寓建築面積229700平方米。
建設由來:
2017年12月25日,東陽市發展和改革局關於橫店電影學院項目核準的批復,同意建設橫店電影學院項目。2018年2月13日,東陽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車俊書記打造「全球最強的影視基地」和袁家軍省長「構建影視全產業鏈」的指示要求,謀劃好橫店電影學院建設。
以上內容參考:橫店電影學院--官網
『柒』 電影小花在哪裡拍攝完成的
1930年,桐柏山區的一戶姓趙的貧困人家,將不滿周歲的女兒小花賣給人家。當晚,伐木工人何向東將地下黨員董向坤和周醫生的女兒董紅果寄養在趙家,因董紅果和小花同歲,就改名也叫小花。 十七年後,解放軍進入桐柏山區,已經十八歲的趙小花到部隊中尋找兩年前為躲避抓丁投奔革命隊伍的哥哥趙永生,沒想到趙永生負傷掉了隊。小花沒有找到哥哥,卻遇到團部衛生隊的周醫生,母女相見不相識,周醫生把小花認作了乾女兒。 再說趙永生的親妹妹小花被賣以後,又被何向東贖出,收養在何家,改名何翠姑。十幾年後,已成長為游擊隊長的翠姑在一次戰斗中救了身負重傷的趙永生,但並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親哥哥。在攻打縣城的戰斗中,小花與哥哥相逢。翠姑偶然與養父談起小花找哥哥的事情,才得知自己被賣的身世。後來翠姑在一次戰斗中為營救小花而身負重傷。 戰斗結束後,小花和親生父母相認。永生和小花一起去醫院看望翠姑。翠姑在奄奄一息中,斷斷續續地呼喊哥哥,眾人不禁熱淚盈眶。小花接過哥哥手中的槍,決心踏著烈士的血跡,去迎接新的勝利。 [編輯本段]影片評價報曉中國電影春天的「小花」 在中國的現當代電影史上,《小花》的出現無論如何都有點橫空出世的味道,從內容到形式的探索與「叛逆」意識使得當時看慣了傳統故事片的觀眾耳目一新。值得注意的是以《小花》、《生活的顫音》、《苦惱人的笑》為標志的創新浪潮根本上改變了新中國電影的創作面貌。在那個逐漸打開國門、放眼世界的時代,觀眾涌進電影院,重新燃起了對電影的熱情。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張錚口述 ★謝添錯過執導《桐柏英雄》 《小花》改編自前涉的小說《桐柏英雄》,小說主要描寫的是1947年解放軍由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這個重要歷史轉折時刻。如果當時按照那樣去拍肯定無異於又是一部軍事影片。我上世紀50年代在上影廠跟隨老導演湯曉丹拍攝《不夜城》、《鐵道游擊隊》等軍事片,後來導演了影片《山林姐妹》,還做了幾部翻譯片,尤其對「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很感興趣。 「文革」剛結束不久,那時手裡沒有什麼劇本,一天我們廠里的一位工人問我想不想拍《桐柏英雄》。這個本子本來是謝添和我的愛人潘文展他們要拍的,他們幾個人1977年拍了一部叫做《春天》的影片,我有點興趣想接這部戲,就問謝添還拍不拍,他說不拍了,我就向汪洋廠長申請,經同意後開始組班子。謝添錯過執導這部片子,當時或許誰也沒想到《桐柏英雄》後來會成為《小花》,而謝導後來導演了《甜蜜的事業》同樣很受歡迎。 ★陳荒煤提議增加「人情味」 有意思的是這部影片原來的名字叫做《覓》,意為尋找的意思。而影片後來花大力氣改編的過程就是在「覓」最合適的表現方式。攝制組已經到了外景地,一天早晨我在河邊洗臉,我們的攝影師雲文耀很懇切地對我說,「老張,我覺得調動那麼多部隊拍戰爭場面何苦呢?拍得再好也超不過《南征北戰》,完全沒必要,為什麼不試試其他角度」。我很高興地回到屋裡,把攝制組的主創人員叫到一起,大家一起出主意,有說「新現實主義」的,有說「意識流」的,比較一致的意見是主要著力表現兄妹情義,把人物命運作為影片的主要內容而不是戰略思想,總之想區別於以前常規的軍事片的方式。 廠里有意見怕我們出亂子,而北影廠的藝術顧問、老導演謝鐵驪,以及廠里很有威望的攝影師聶晶都支持我們的做法。當時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還給我們提出增加強調「人情味」的幾場戲,後來在影片上看到最感人的那段翠姑跪行台階抬擔架上山的部分就是陳老提出的建議。 ★「那些可愛的年輕人」 說起《小花》,大家印象深刻的一個是音樂,一個是演員。李谷一演唱的《妹妹找哥淚花流》特別有感染力,還要感謝已經過世的作曲王酩。那時他跟著我們攝制組一同體驗生活,在創作這首歌時真是煞費苦心,如他的名字「酩」一樣他喜歡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時偶然間靈感萌生想出這個旋律,他連續哼唱還找到劉曉慶試唱,錄在小錄音機上反復聽。 劉曉慶本來是我們從四川借來的,我們看到她在《南海長城》中的表演很是欣賞。唐國強同樣很年輕,剛剛結婚,他非常用功,剛來劇組的時候有點發福,後來苦苦鍛煉了一星期,瘦下去了人也黑了,但是卻顯得非常精神。找陳沖來演小花的過程更為波折,她在謝晉導演的《青春》里第一次亮相,演一個啞女非常淳樸和動人,我們找到她的時候她在上海外語學院上學,剛剛18歲,學校不同意她演戲,她外婆也不同意,後來我們親自到上海總算說服了她的學校和家裡人,而那個胖胖臉的陳沖因為「趙小花」這個角色獲得「百花獎」最佳女演員時也不到20歲。 影片拍攝的時候非常順利,雖然條件比較艱苦但是大家都很敬業,真是非常有活力的年輕人在幹事業的感覺。影片拍完後《覓》這個名字太生澀要改,但是遲遲定不下新的名字。劇組的同志找到著名電影評論家鍾惦棐,剛巧鍾老家的窗檯上擺了一盆小花,鍾老說不如片名就叫《小花》吧,希望它是報曉中國電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捌』 在河南省桐柏縣開家電影院怎麼樣 或者開家別的什麼店比較有點前景,爭求點老鄉們或者網友的意見
如果你們縣城還沒有影院或者在建影院,又有足夠資金的話,當然開影院是一項很好的投資。國家很重視影院這塊的發展,老百姓生活也提高了,後續前景非常大
『玖』 全國十大影視學院有哪些
中國十大影視院校: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京藝術學院、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浙江傳媒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
拓展資料:
中國十大影視院校是指在影視教育方面比較突出,教學成果以及社會知名度比較突出的高等院校。代表高校有: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
1、北京電影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Beijing Film Academy)是中國唯一、亞洲最大、世界知名的電影專業院校,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共建,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
2、中央戲劇學院
中央戲劇學院(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是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盟總部、亞洲戲劇教育研究中心總部和世界戲劇院校聯盟秘書處所在地,是世界戲劇院校聯盟國際大學生戲劇節活動基地。中央戲劇學院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戲劇教育席位,是新中國第一所戲劇教育高等學校。
3、上海戲劇學院
上海戲劇學院,簡稱」上戲「,是中國培養演藝專門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始建於1945年,由上海人民市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共建,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4、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簡稱「中傳」,位於首都北京,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重點建設高校。中國傳媒大學充分發揮傳媒領域學科特色和綜合優勢,形成了以新聞傳播學、藝術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為龍頭,文學、工學、藝術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相互交叉滲透的學科體系。
5、南京藝術學院
南京藝術學院,簡稱「南藝」,始建於1912年,是中國獨立建制創辦最早並延續至今、辦學實力最雄厚的高等藝術學府,中國六大藝術院校之一,江蘇省唯一的綜合性藝術院校,國家文化部與江蘇省政府省部共建大學,擁有藝術學學科門類全部五個一級學科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流動站。
6、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位於重慶大學A校區,是重慶大學和香港美視電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及美視(美國)廣播電視有限公司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共同投資,經教育部批准創建的影視藝術學院。重慶大學學是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美視電影學院是重慶大學直屬二級學院,重慶大學32個學院之一。
7、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藝術學科具有90餘年的悠久歷史。許多著名音樂家、美術家、戲劇家、電影家如蕭友梅、李抱塵、賀綠汀、洪深、老志誠、焦菊隱、蔣風之、衛天霖、張肖虎、吳冠中等曾在此任教。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藝術學科培養了大量音樂、美術、戲劇、影視等領域傑出人才,享譽海內外。學院隨時代發展,拓展建設了嶄新的藝術與傳媒教育體系,依託北京師范大學雄厚的綜合性學科專業背景,形成多學科的藝術與傳媒教育實力。
8、浙江傳媒學院
浙江傳媒學院素有「北有北廣,南有浙廣」之稱,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目前全國培養廣播影視及其他傳媒專門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建校30多年來學校為中央和地方傳媒行業輸送了大批專業人才。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餘人,以傳媒類和藝術類專業為主幹,文經工管協調發展。
9、解放軍藝術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創建於1960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唯一的一所多學科、綜合性高等藝術院校,擔負著為全軍培養文學藝術人才、文化管理幹部和開展軍事文藝研究等任務,被譽為「軍隊作家、藝術家的搖籃」。學校隸屬解放軍總政治部,設有文學美術、戲劇、音樂、舞蹈、部隊文化工作等5個系,12個專業。
10、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成立於2015年7月5日,前身是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成立於1995年,是中國最早在綜合性大學開設的影視藝術教育專業學院。在2016年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其戲劇與影視學學科並列全國第6名、上海第2名;其新聞傳播學學科並列全國第9名、上海第3名。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十大影視院校
『拾』 同澤俱樂部的建築歷史
最早的俱樂部主任是張學良的同鄉呂正操,「呂正操1922年參加張學良的東北軍衛隊旅,由於精明強干,能讀會寫,被張學良選送考入東北講武堂深造。1925年,張學良在錦州成立三、四方面軍團司令部,呂正操被張學良召到身邊擔任少校副官。1928年初,張學良派他到同澤俱樂部。張學良一直認為他努力上進,處事果斷,是位可造之才,希望他多結識軍政界高層和社會各方的名流人士,以便將來發展。」張先生說,「可是那個時候的呂正操已開始接受進步思想的影響,不願在輕歌曼舞,觥籌交錯中虛度光陰,立下了不打跑日本鬼子就不跳舞的誓言。」
「九·一八」事變後,同澤俱樂部改名為「沈陽電影院」,我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就在此首次放映,當時的盛況空前。1948年沈陽解放後,同澤俱樂部由東北總工會接管;1950年,國家投資對劇場進行大規模的維修改造,取名為「勞動宮」;1953年移交沈陽市文化局管理,1954年改名為「紅領巾電影院」;之後改名為「藝術宮」,1966年改名為「延安電影院」,1975年又恢復為「藝術宮」。
同澤俱樂部還曾一度被改造為游戲廳和酒店。現在,這棟歷經歲月蹉跎的文物樓,已全然脫除本有的滄桑感。經沈陽市相關主管單位批准,恢復「同澤俱樂部」原名,以還原這棟歷史建築的本來面貌。 [ $.自2003年起,這里被改建成為一家海鮮酒樓。經常有人來這辦婚宴,「他們很多人的目的是為了重溫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那段愛情。這里氣派而凝重的建築格調也吸引了很多外國人前來就餐,現在這算是沈陽的為數不多的老建築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