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期的很多香港電影,為什麼是說普通話的
(1)香港電影有些是台灣取景的投資的,所以演員有些是台灣的,就會有說普通話的
(2)香港是多移民的,新移民的人中說普通話的多,他們當時去當演員時還不會說粵語。
(3)當時電影要出口到台灣等華人地區去,只是粵語的話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所以,配音是必要的
題外話:據說台灣有一個老闆為了讓他的母親看得懂周星馳的電影,還特地為她配了個閩南語版
香港的電影院一般用廣東話或英語配音,字幕用繁體中文
3. 香港電影院的電影是普通話么
目前香港電影院上映的影片中,98%是外國片(主要是好萊塢片),一般是外語原音,配中文字幕;其中若有面向小朋友的動畫影片,則會採用粵語配音。
剩下2%是港產片和國產片,也是原音(港產片粵語,國產片普通話),均有中文字幕。
4. 香港電影有粵語和普通話的,那他們讀2遍對白嗎
不是.會另外配音,或是自己配,或是別人配
周的電影是有一個專屬配音員幫他配的
5. 香港電影中粵語是原聲還是普通話是原聲
這取決於電影和放映地方,如果純港產片,在香港放映的話,肯定就是粵語原聲,如果在大陸放映話,就是全期配的。如果是合拍片,在香港放映的話,香港演員說的是原聲,大陸演員是後期配音粵語,在大陸放映的話就調轉,香港演員配國語,大陸演員原聲。
對我而言,無論是哪個後期配音,都有損電影的現場感,會出戲。支持原聲,說普通話的說普通話,說粵語的就說粵語,不要後期配音了,好難聽。
香港電影,如果是面對香港市場為主,以粵語語境寫的劇本,那我會認為是粵語是原聲。我的感覺是配音再好,也比不過原聲。
就拿今年賀歲片人潮洶涌來說。這不是香港電影,但是因為有劉華,我忽略了,在廣州看的,進場發現居然是粵語的。劉華是原聲,其他都是配音。
太尷尬了。所有人的粵語都是標準的。但是你會聽得出那些普通話的語境,那些普通話的梗,給生硬的配了廣州話。幹嘛,幹嘛,廣州播放不提示就直接給了粵語,是廣州人不配聽原聲嗎。電影明明好看的,我卻出戲。
另一部哪吒重生,我朋友圈大贊粵語版,但我沒有信心了。直到上了優酷才看的。這部配的廣州話就好多了。語境沒有那麼生硬。
以前進電影院,如果主角是香港的,那我們自然而然會想看粵語版的。現在不一定了。
6. 港台電影為什麼說的是普通話
台灣本來就說普通話,人家叫國語,所以台灣電影說普通話很正常。
香港電影原來基本都說粵語,你所看到的普通話是後來配音的,比如說周星馳的電影。香港現在拍的電影說普通話是因為回歸了,大家都開始學普通話,畢竟是國語嗎!
明星都是專用配音人,有一次周星馳的配音人亮相吳宗憲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節目,我還見到了真人。要是他不幹了,估計就得找和這個聲音比較像的人來代替了。
7. 早期港產片為何演員說普通話
在50/60/70年代,香港電影是有國語片/粵語片之分的,也就是說國語片就是只說國語(普通話)版不發行粵語版,粵語片就是只說粵語版不發行國語(普通話)版.
拍國語片的電影廠大多是在1949年後從北方遷到香港的,演員也大多是南下香港的非廣東籍的演員,廣東籍演員如果要拍國語片的話是要先學國語(普通話)的.
在50/60年代,香港國語片數量比不上粵語片,但製作質量明顯高於粵語片,所以那個時期香港國語片占據了主流地位,粗製濫造的粵語片在60年代末幾乎近於絕跡,但到70年代中期,粵語片重新興起,而國語片反而走向了沒落,到80年代後,香港已經再無國語片/粵語片之分了,而是一部電影分為國語/粵語兩個配音版,粵語版供應香港本地或粵語地區,而國語供應給非粵語地區放映.
一些從國語片時代過來的演員,如去世了的鮑方/陳鴻烈,還在的岳華等人,如果留意的話,能聽出他們所說的粵語並不純正,可聽出明顯的口音,而廣東籍的曾江,因為拍國語片的緣故,學了一口不錯的"國語.
順帶說一下,在50/60年代,香港歌壇也是"國語時代曲"的時代,那時的粵語歌曲只有一些戲曲小調,完全不成氣候,直到70年代中期,現代粵語流行曲才開始興起,到70年代後期以後取代"國語時代曲"成為香港流行曲的主流.
8. 關於七十年代香港電影說普通話
最早的香港電影就是說普通話的,後來逐漸流行廣東話的,現在都是用配音解決,樓主可以看一下第十放映室裡面介紹的香港電影專輯,裡面有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