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體驗 > 2002電影院線改革

2002電影院線改革

發布時間:2022-07-24 16:40:03

⑴ 很急很急:請各位大蝦棒,中國電影產業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1993年,中國電影市場化意識萌生之年,盡管當時並沒有形成完整的市場化概念,甚至沒有提出過電影的產業化,但是當時提出的改革思路,已經孕育了中國電影的產業化之路。如果以資本的眼光來看十幾年改革,我們不妨把這十幾年看作是一個為資本運作創造條件的過程。在此之前,中國電影的資本基本上是封閉的,還未有市場運作的平台,僅僅停留在國有資產於行政命令下的內部流動上。雖然十多年的改革之路有過種種嘗試,也有了種種方面的突破,但是綜觀改革進程,從權力下放,到簡單的一分為二的競爭模式,到「鬆散式」資產聯營模式的形成,再到股份制運作及戰略性的集團化重組,中國電影的改革整體上過於謹慎,進程緩慢。
自2002年始,電影業進入新一輪的改革。一是認識上的轉變,明確了電影為經營性文化產業,從而在從觀念上為電影產業化正名的同時,也為其進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二是政策的落實,2003年廣電總局相繼推出了《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審查暫行規定》、《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總局令第18、19、20、21號文件),試圖降低電影製片、發行、放映領域資格准入門檻,吸納一切有實力的社會力量參與電影產業;搞活電影流通領域,促進國產影片發行放映;減少政府審批程序,促進產業快速發展;鼓勵電影產品創新,讓電影產品更好地面向群眾、面向市場。
還有一篇文章很有用:http://www.mandt.czm.cn/viewthread.php?tid=155

⑵ 院線制的國內

而在我國,傳統計劃體制下的電影發行放映流程正好相反,發行環節最為龐大,並且在利益上「旱澇保收」。實行「院線制」將徹底打破電影市場的區域壟斷,是電影由壟斷發行向院線制的供片方向發展。近年來一些城市探索性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北京新影聯發行公司便是一例。1996年由北京市電影公司、中影公司及北京市10多家影院共同出資參股,組建了新影聯發行公司,專門負責向北京各大影院發行影片。這等於將以前北京市電影公司「獨家壟斷」的這塊業務剝離了出來。但「損失」了發行業務的北京市電影公司由於在新影聯參了股,且大部分人員也被新影聯吸納過去,因此並沒有覺得「吃虧」。
同樣,在1998年實現聯合經營的遼寧北方電影股份公司也受到業內關注。該公司是遼寧省電影公司與各市、縣級發行公司合並後的產物。它將原來各公司總共1300人通過轉崗分流的方式裁減到只剩180人,並且實行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意在統一經營遼寧電影市場。

⑶ 電影院線的發展歷程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電影行業對院線制認識的深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外資影院和民營影院的實踐。1999年12月,香港百老匯影城北京新東安店正式開業。隨後,百老匯影城又陸續在國內創建了14座系列影城。大陸出現了與國內傳統的禮堂式和多廳式影院有很大不同的新型電影院。根據《外商投資影院暫行規定》,外資對影院的持股比例不能超過49%,但在北上廣等七個試點城市,則可以高達75%。
2004年初,美國華納兄弟國際影院公司與萬達集團宣布,將合作共建「華納萬達國際影院」,並很快在大連等5個城市建立了5座具有五星級水準的多廳影院。這些影院「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四統思路」構成了中國電影行業現代院線制的雛形。
2005年,美國華納兄弟國際影院公司宣布退出中國影院市場,旗下影院由萬達集團收回。隨後,萬達集團全資投建成立了國內首個民營院線公司——萬達院線。與國內其他36個電影院線不同,萬達院線在「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新型運作模式下發展迅猛,並在2009年創下八億元票房紀錄,躍居國內電影院線票房榜首。
2012年,在並購美國AMC之後,萬達院線成功晉級亞洲第一大電影院線。萬達院線的飛速發展,產生了很強的輻射帶動效應,國內影院投資商紛紛認識到現代院線制的巨大優勢。浙江的橫店院線以及廣東的大地院線等民營的「四統」院線逐步成為中國電影院線的生力軍。 隨著電影行業改革進程的加快,中國的電影院線發展迅猛。得益於文化產業的繁榮和數字技術的應用,民營院線和國有背景院線在更廣泛的領域開展合作,出現了融合的趨勢。例如,中影星美院線是由中影集團與星美集團聯合組建而成,而金逸珠江院線是有金逸集團和珠江院線聯合組建而成。前者一直穩居國內電影院線榜單前三,後者與中影南方新干線不分伯仲。
院線制實施十多年來,中國電影院線無論是經營規模還是運營理念均發生了跨越式的發展。包括萬達院線、大地院線、橫店院線和金逸院線在內的直營院線在依靠「四個統一」提高品牌美譽度和知名度的同時,逐步開始整合各方資源,輸出先進的院線經營管理經驗,並取得市場主導地位。即使一些中小型的院線如河南的奧斯卡院線和四川的太平洋院線也在實現「四個統一」的基礎上,逐步打破地域限制,成長成為全國性的院線公司。

⑷ 電影院問題

國家成立了各省,市電影公司,實行國家統一拍攝,統一發行,統一放映。實行電影公司制度。2002年,中國開放電影發行,拍攝,放映。中國電影實行院線制。影院可以自由選擇院線加盟來取得影片來源。電影拍攝也不在是由電影製片廠壟斷拍攝。只要取得拍攝許可證和放映許可證即可。影院則採用分賬的形式來分取利潤。國家規定:影院方不超過50%就是說電影票,60元一張,院線要收30元。在由院線,發行,拍攝方分。中國現在已經為全球第2大數字影院國,僅次美國。電影都將發行數字版。

⑸ 大型電影院可以怎麼改造成有創意的電影院

市場概況

2002年,全國電影票房不足10億元,通過推行院線制改革以及其他產業變革措施,全國城市票房在2012年到達169億元,總量翻了四倍還多。2002年全國院線數量為28條經過十多年的市場自發和拼合,重組,擴張,至2012年底。院線增加到39條。

發展趨勢

伴隨著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未來三年到五年內將會迎來影院建設的高峰期,單隨著而來的院線管理問題將會逐步顯現。隨著民營資本的強勢介入。並通過自建或合資建設影院的策略由點及面的新建電影院。因此未來院線總量將有可以繼續增加。

中國電影院和銀幕數量發展

2012年中國的電影院數和銀數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2012年全國院線范圍內新增影院500企家。總數達到3300餘家。新增銀幕3000餘塊。全國銀幕總數突破13000塊。其中2k數銀幕約9500餘塊。數量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3d數字影院銀幕已超過5500塊。約占數字銀幕總數58%。中國也因此成為3d數字銀幕增長最快的國家。

政策支持

2006年,我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而影視,游戲等創意產業,無疑是「創新型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⑹ 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

新中國電影事業發展

(1)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末

新中國成立後,模仿蘇聯電影的管理體制,建立起了一個從管理到生產、經營的完整配套的新中國電影事業體制。

1953年,在蘇聯專家幫助下,我國制訂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電影管理計劃。其中,對製片廠實行行政指令性管理,建立了攝制工作制度和製片主任制度及製片生產的各項規定。在發行方面,把中國影片經理公司改組為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將各大區公司建制為各省、市發行機構,並建立完善了發行放映經營管理的各種規章制度,在電影局設立了電影放映管理處,各省、市、自治區文化管理部門亦成立相應的各級機構,有一級政府就有一級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加強放映工作的統一管理。這一整套設施的建立,都是以行政化機制為依據和功能目標的,而市場效應和市場運轉則作為輔助的手段,因此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政企合一的電影發行體制。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逐步完善起來的電影產業結構體制,以它特有的規律運轉,除了1958年和1976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發生過幾次動盪外,30年來,其基本架構和內部經濟關系未有任何本質上的變化。同其他行業一樣,電影業走的是計劃經濟體制,統一由國家預算撥款和專項撥款維持其建設、生產和流通。製片方面,製片廠根據上級對數量及題材的嚴格計劃接受影片拍攝任務。發行方面,作為全國發行放映總代理的中影公司負責收購影片,之後通過等級分明的各個發行放映公司以業務和行政相結合的手段從省、市、縣往放映單位發放拷貝。

(2)20世紀80年代

改革開放後,電影業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了幾次改革浪潮。1979年的《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管理體制的請示報告》,調整了發行收入分成比例,增加了用於發行放映事業的生產基金。1980年,文化部又以1588號文件的形式規定,中影公司根據發行需要所印製的拷貝量按一定單價與製片廠結算,使製片廠產量增加,利潤上升。1984年5月,文化部正式提出成立中國電影總公司的體制改革方案。1985年1月,電影局在廣州召開電影體制改革座談會,提出簡政放權、政企分開和擴大製片業與發行業經營自主權的精神。同年,同意在一些地區對部分影片的票價實行浮動,以緩和電影收入的下降趨勢,電影的價格體制在經歷了35年之後(始終維持在50年代的0.20-0.35元之間),終於在市場競爭的沖擊下出現了初步的松動。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進展,錄像業、歌廳和綜合文化娛樂業開始興盛,電視日漸普及,使電影觀眾出現了明顯的分流。1984年僅一年時間,電影觀眾就減少了52億人次。迫於市場壓力,電影製片迅速走向娛樂化類型化。

1986年1月,電影局從文化部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領導,加強影視統一領導和統籌規劃是合並的初衷,但電影局合並到廣電總局後,各地電影單位特別是省、市、縣級發行公司仍由地方文化部門領導和管理,以至形成「上合下不合」的現象,對電影全行業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難。1986年,全國電影市場進一步萎縮,全國三分之一左右的發行企業虧損,許多放映單位該營它業,反過來又影響到了電影製片企業的嚴重虧損。針對這種情形,1987年曾經提出了代理發行、一次性賣斷和按比例分成等五種結算方式發行影片,但1989年又很快倒退回來,頑強地按拷貝結算的方式。

(3)20世紀90年代後至今

20世紀90年代的電影改革以1993年元月以「廣電字(3)號文件」即《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及其《實施細則》(徵求意見稿)為標志。自此,40多年的計劃經濟下電影的統購統銷以及由此形成的製片、發行、放映三者之間經濟分配上的不合理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其中重要一條就是中影公司的全國壟斷經營被打破。但是問題緊接而來,各省級公司在自己的行政區域內獨家經營、壟斷發行以及發行行業中間環節過多的局面仍然普遍存在。經過發行影片直接面向地市級公司的「江蘇突破」、「山東突破」後,製片廠、中影公司與省級公司在發行上的矛盾更加突出。

1994年8月1日,廣電部電影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94年348號)。這個文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決定》精神,明確影片(著作權)發行權擁有單位可以直接向北京等21家省市(11家老、少、邊、窮省、區除外)的各級發行、放映單位發行自己的影片。這一指導思想使得電影全行業所有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得到認可,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市場多主體的形成。

1995年1月,隨著當時廣電部《關於改革故事影片攝制管理工作的規定》(廣發影字[1995]001號)的出台,昭示著製片行業幾十年一貫制的計劃管理模式的改革終於邁開了小小的、但卻極有意義的一步。根據文件規定,全國擁有故事片出品權的不再僅僅是原來的16家製片廠,一大批一直未得承認的省級電影製片廠終於贏得了自己的影片出品權。很快,一方面省辦廠的積極性很快調動起來。山東廠、浙江廠、山西廠等分別投拍了《孔繁森》、《信訪辦主任》、《劉胡蘭》等重點題材影片。但由於其他配套設施的缺乏,製片行業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復興。

由於市場上影片節目的嚴重缺乏,使得改革必須往前邁進一步。1997年,製片(出品權)進一步放開,無論「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團體」,甚至「個人以資助、投資的形式」都均可「參與攝制電影片」。1995年的改革還僅僅是打破原16家製片廠的壟斷,而1997年的改革則是完全取消了國有製片企業的壟斷保護權力。改革方案很快得到執行,北京紫禁城率先嘗到了改革所帶來的實惠。因《離開雷鋒的日子》一炮走紅的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得到了廣電部電影局果斷給予的極高獎賞——影片製作企業生產的出品權。

也是在1997年,單片發行權開始放開。《鴉片戰爭》以民間集資方式操作並以此成立四川《鴉片戰爭》影視製作有限公司,這一舉動在電影界引起強烈反響。發行上,電影局則對這家沒有單獨出品權的公司首次給予了影片單獨發行權,政策方面享有同峨影廠發行此片時一樣的權利。同年,地處深圳的南國影聯開始了從放映行業爭取單片發行權的第一步。這家以放映為主的股份公司,於1997年10月以委託代理方式購買了合拍影片《聯合出擊》的國內版權。

2002年開始,以新的《電影管理條例》頒發為總標志,中國電影業開始了新一輪的體制改革和產業化進程。其中重要一個環節是製片業的初步放開,一些民營機構也擁有了獨立拍攝電影的條件。這進一步促使民營資本注入到電影製片業中來,從而為電影製片業帶來新鮮血液。以往,民營機構拍攝電影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缺乏「資格」,所以必須與電影製片廠合作,使用廠標。近年來,廣東巨星、華誼兄弟、北大華億、中博時代、海潤等一些民營影視製作機構迅速成長,它們以其獨特的理念和手法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由於政策上的限制,他們只能以影視界「游擊隊」的身份存在。而此次改革意味著民營機構無需再買廠標,可以獨立投資拍攝電影。該措施適應社會主義文化市場規律要求——此次形成的製片格局打破了舊有的國有製作機構一統天下的格局,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雖然現在這個多元懸殊還很大),將更具有競爭性,因為它們都將在市場規律下平等坐次,優勝劣汰。

發行放映業的機制改革同樣激烈,主要體現在「院線制」的推廣上。經過近半年時間的醞釀組建和緊鑼密鼓的運作,2002年6月1日,全國23個省(市)的30條院線正式掛牌營業。其中,11條為跨省院線,19條為省內院線。同時,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廣東、四川、江蘇、浙江等8省(市)已率先完成了兩條院線的組建工作,而江蘇和浙江則分別組建了3條院線。

院線制的生命力在短時間內顯示出來,7月中旬上映的分賬大片《星球大戰2:克隆人的進攻》僅10天,30條院線的票房就突破2000萬元,院線制的威力可見一斑。上海聯合院線成立伊始,一個接一個創造票房佳績,遠遠超過院線制之前的票房指數。北京新影聯院線成立以來也是捷報頻傳,市場走勢強勁。重慶萬和院線所屬6家影院在經歷了6月份市場嚴重下滑之後票房全面回升。院線制最大的直接受益者當屬廣大電影觀眾,電影公司引進分賬大片的速度明顯加快,《精靈鼠小弟2》幾乎與國外同步上映,加盟溫州雁盪院線的一家縣城影院,已能與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影院同時上映分賬大片,使小城鎮的觀眾也能在第一時間欣賞到分賬片,這在實行院線制之前是絕對不可能的。

應該說,院線制是電影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電影發行放映與時俱進的必然。其深刻意義在於徹底改變了電影市場環境,使中國電影市場打破行政分割與封閉狀態,在國內地域間形成一個整體,從而擴大電影市場規模,促進電影資源的流動性,從而建立起良性運轉的電影市場機制。不過,由於在院線制的推廣上行政措施太多,組建的市場化因素過於弱小,組建時間倉促,目前院線之間實力、規模及運行機制相差較大,有的還不太正規,因此當前所建立起來的院線制僅僅是一個雛形,只能說它為過去的四級發行劃了個句號,至於院線的發展壯大,尚任重道遠。同樣,院線制中影院所應該享受的自主權,諸如充分的選片權,以影院為主、發行公司指導為輔的票價定價策略,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改制後的影院位置依舊停留在「一頭在市場,一頭在國營」的狀況中,還處於低級運行階段。

同時,引進片的發行壟斷陸續被打破。雖然引進片依然由國家統一進口,但是開始調整了進口影片的供片機制,實行影片進口與發行分離。中國電影集團在2002年5月宣布將美國影片《浩劫驚魂》的播映權出售給上海嘉禾——一家由香港嘉禾部分所有的公司。這是該集團公司首次將電影發行權出讓給帶有外資色彩的非大陸中國公司,這在中國電影發行業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除中影集團原進口影片發行公司外的另一家股份制進口影片發行公司——華夏電影發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經過兩年時間的醞釀和籌備,於2003年6月19日正式宣布成立。華夏電影發行公司屬於股份制企業,注冊資本6000萬元,有19家企事業單位共同投資,中國廣播影視集團作為最大股東持有20%的股份,中影集團和上海電影集團各持11%,長春電影集團持10%,剩下的是國內電影系統有影響的製片廠和院線公司。這對進口片發行市場的多元化主體建設將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公司內部的多元化產權結構,也有利於公司的效率和良好監督機制的形成。

在農村,發行放映問題隨著改革的深入日漸開放。最基層的農村放映單位或個人拿到了屬於自己的權力。首先,1993年3號文件明確了縣級公司購買農村16毫米拷貝的權力,並一再強調,縣級公司應該通過更新觀念,轉變機制來成為16毫米的經營主體,而不是通過行政手段賦予。此後,1995年8月,廣電部頒發了《關於改進和家農村16毫米影片發行放映工作的通知》(即474號文件),進一步放開農村16毫米拷貝經營權,強調任何一級公司和集體、個體的放映單位都可以自由購買,每個16毫米拷貝均含有全國放映權。這種新的運行機制,引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競爭機制,調動了農村放映隊的積極性,讓所有的農村電影經營者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激活市場。同時,打破人為的市場阻隔,放開區域限制,讓16毫米拷貝自由流動,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其價值。文件還明確要求今後每年定期舉辦16毫米影片全國性的交易會。同年11月在鄭州舉行了一次全國性的16毫米影片交易會。4天的交易會成交16毫米影片節目近400個,現貨、期貨拷貝達3500多個,成交金額為400餘萬元。交易會深受基層單位的歡迎,但是在執行474號文件的過程中,由於利益的沖突,仍有一些地方阻止農村放映隊購買影片和限制放映隊活動區域。而後農村電影放映推行「2331」工程和「西新工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⑺ 院線制的中國院線制的發展歷程

解放後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電影發行放映體制一直是「統購統銷」 + 「層級發行」模式,即大小製片廠生產影片後一次性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入輸出公司(簡稱中影)買斷,後者再分別經按照省、市、縣這樣的行政層級的發行公司發行到各電影院。但是這種模式存在於計劃經濟體制下,不適應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導致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對我國電影工業的萎靡必須承擔一定責任。並且自1984年開始電影製片不再由國家統一撥款,電影的發行放映也需要一個與之配套的市場機制。
我國電影發行放映改革先後經歷兩次重要時期,其標志年份一是1993年,以《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業內常稱三號文件)和《電影行業機制改革方案實施細則》為主,輔以《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影片購銷暫行辦法》等政策出台為代表;二是2001年,以《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干意見》和《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試行)》(業內常稱1519號文)等政策為代表。
1993年正式出台的相關政策裡面並沒有談到「院線」,但是院線制的起步卻與此次電影機制改革緊密相關。此階段的電影機制改革最重要的內容是電影製片廠自辦發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把影片直接銷售給各省和省以下的電影公司,可以和發行部門實行發行收入分成(這開始了早期的分帳發行機制)。此舉在很大程度上對電影發行起到了很大的改革促進,但是對放映的影響有限。因為電影院仍是國有,被納入地方行政管理范圍內,加上電影院設備和管理落後,因此整體發行成本較高、發行混亂,省級電影發行公司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中影公司在地方上獲得壟斷性。電影發行和放映是一個整體,相互制約,分帳發行和院線制度以及多廳影院等都緊密相連,由於我國當時無法建成院線,製片廠由面對一個壟斷性的中影改為32個壟斷性的省級電影發行公司,所以改革的成效有限。正是基於這樣,2001年才出台進一步的深化電影改革意見,並促進院線建立。
市場競爭卻使得一些先行者在1995年前後就開始了院線制的探索,摸著石子過河,付之具體實踐。其中包括福建、上海、四川等地出現了第二發行渠道,這些發行渠道所面向的主體影院構成了獨立於省級發行公司所控制的影院以外的「院線」,因此某些省出現了這種院線雛形。最關鍵的是,這種模式即省內電影院聯營代表了我們對院線的認識。
2001年12月18日廣電總局和文化部頒發的《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試行)》明確提出院線制將成為我國電影發行放映的主要機制,10條細則中4條用於明確院線的建設和發展,其中包括帶有行政色彩的政策:
實行以院線為主的發行放映機制,減少發行層次,改變按行政區域計劃供片模式,變單一的多層次發行為以院線為主的一級發行,發行公司和製片單位直接向院城公司供片;有條件的地區,要盡快組建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院線;鼓勵有實力的院線跨省經營。凡是在2002年6月1日之前沒有形成院線的地方,將停止向其供應進口分帳影片(經批準的地區除外)。2002年10月1日之前,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要率先組建兩條院線,否則將停止向其供應進口分帳影片。 組建院線必須符合以下條件和要求:(1)10家以上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的專業影劇院,其中實行計算機售票的影院不少於8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於800萬且電影專項資金如實上繳,可以發起組建一條省內院線,由省級電影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報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備案。(2)15家以上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且影劇院分布在不同省級區域的專業影劇院,其中計算機售票不少於10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於1000萬且電影專項資金如實上繳,可以發起組建一條跨省院線,協商跨區域省級電影行政主管部門後,報送國家廣電總局審批,並向有關省級電影行政主管部門抄送批件。(3)一個省的院線組建最多不超過三條。以簽約形式組合的院線,簽約期不少於3年(含3年)。一個影院只能加入一家院線。簽約期滿後,可以重新進行選擇。
這種改革一方面是基於1993年政策推動的改革並不徹底,新的地方壟斷和中間發行環節仍然導致機制不暢;一方面是推動國產片的生產發行放映的任務日趨緊迫。院線制改革總體上再次將原有產品流通鏈條中的「發行」一節縮減,在院線中包含了一個發行主體和若干影院,而各電影製片廠和中影直接面對院線發行,以期達到減少發行層次,合理分配製片發行放映三方利益。由於對院線公司的運營管理有具體審核要求,尤其是國產片放映時間要達到2/3,這樣不僅僅有利於發行放映的管理,對於電影生產會起到直接促進。
據中國電影集團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消息,截至2002年6月1日,已批准成立的30家省內和跨省院線,含電影院846座,1536塊銀幕。新疆、內蒙古、寧夏、青海等9省、自治區獲准緩建院線。

⑻ 現在電影院行業的市場發展前景怎樣了

市場概況

2002年,全國電影票房不足10億元,通過推行院線制改革以及其他產業變革措施,全國城市票房在2012年到達169億元,總量翻了四倍還多。2002年全國院線數量為28條經過十多年的市場自發和拼合,重組,擴張,至2012年底。院線增加到39條。

發展趨勢

伴隨著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未來三年到五年內將會迎來影院建設的高峰期,單隨著而來的院線管理問題將會逐步顯現。隨著民營資本的強勢介入。並通過自建或合資建設影院的策略由點及面的新建電影院。因此未來院線總量將有可以繼續增加。

中國電影院和銀幕數量發展

2012年中國的電影院數和銀數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2012年全國院線范圍內新增影院500企家。總數達到3300餘家。新增銀幕3000餘塊。全國銀幕總數突破13000塊。其中2k數銀幕約9500餘塊。數量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3d數字影院銀幕已超過5500塊。約占數字銀幕總數58%。中國也因此成為3d數字銀幕增長最快的國家。

政策支持

2006年,我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而影視,游戲等創意產業,無疑是「創新型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⑼ 全國有多少條院線

請參考以下資料
20世紀90年代的電影改革以1993年元月以「廣電字(3)號文件」即《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及其《實施細則》(徵求意見稿)為標志。自此,40多年的計劃經濟下電影的統購統銷以及由此形成的製片、發行、放映三者之間經濟分配上的不合理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其中重要一條就是中影公司的全國壟斷經營被打破。但是問題緊接而來,各省級公司在自己的行政區域內獨家經營、壟斷發行以及發行行業中間環節過多的局面仍然普遍存在。經過發行影片直接面向地市級公司的「江蘇突破」、「山東突破」後,製片廠、中影公司與省級公司在發行上的矛盾更加突出。

1994年8月1日,廣電部電影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94年348號)。這個文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決定》精神,明確影片(著作權)發行權擁有單位可以直接向北京等21家省市(11家老、少、邊、窮省、區除外)的各級發行、放映單位發行自己的影片。這一指導思想使得電影全行業所有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得到認可,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市場多主體的形成。

1995年1月,隨著當時廣電部《關於改革故事影片攝制管理工作的規定》(廣發影字[1995]001號)的出台,昭示著製片行業幾十年一貫制的計劃管理模式的改革終於邁開了小小的、但卻極有意義的一步。根據文件規定,全國擁有故事片出品權的不再僅僅是原來的16家製片廠,一大批一直未得承認的省級電影製片廠終於贏得了自己的影片出品權。很快,一方面省辦廠的積極性很快調動起來。山東廠、浙江廠、山西廠等分別投拍了《孔繁森》、《信訪辦主任》、《劉胡蘭》等重點題材影片。但由於其他配套設施的缺乏,製片行業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復興。

由於市場上影片節目的嚴重缺乏,使得改革必須往前邁進一步。1997年,製片(出品權)進一步放開,無論「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團體」,甚至「個人以資助、投資的形式」都均可「參與攝制電影片」。1995年的改革還僅僅是打破原16家製片廠的壟斷,而1997年的改革則是完全取消了國有製片企業的壟斷保護權力。改革方案很快得到執行,北京紫禁城率先嘗到了改革所帶來的實惠。因《離開雷鋒的日子》一炮走紅的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得到了廣電部電影局果斷給予的極高獎賞——影片製作企業生產的出品權。

也是在1997年,單片發行權開始放開。《鴉片戰爭》以民間集資方式操作並以此成立四川《鴉片戰爭》影視製作有限公司,這一舉動在電影界引起強烈反響。發行上,電影局則對這家沒有單獨出品權的公司首次給予了影片單獨發行權,政策方面享有同峨影廠發行此片時一樣的權利。同年,地處深圳的南國影聯開始了從放映行業爭取單片發行權的第一步。這家以放映為主的股份公司,於1997年10月以委託代理方式購買了合拍影片《聯合出擊》的國內版權。

2002年開始,以新的《電影管理條例》頒發為總標志,中國電影業開始了新一輪的體制改革和產業化進程。其中重要一個環節是製片業的初步放開,一些民營機構也擁有了獨立拍攝電影的條件。這進一步促使民營資本注入到電影製片業中來,從而為電影製片業帶來新鮮血液。以往,民營機構拍攝電影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缺乏「資格」,所以必須與電影製片廠合作,使用廠標。近年來,廣東巨星、華誼兄弟、北大華億、中博時代、海潤等一些民營影視製作機構迅速成長,它們以其獨特的理念和手法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由於政策上的限制,他們只能以影視界「游擊隊」的身份存在。而此次改革意味著民營機構無需再買廠標,可以獨立投資拍攝電影。該措施適應社會主義文化市場規律要求——此次形成的製片格局打破了舊有的國有製作機構一統天下的格局,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雖然現在這個多元懸殊還很大),將更具有競爭性,因為它們都將在市場規律下平等坐次,優勝劣汰。

發行放映業的機制改革同樣激烈,主要體現在「院線制」的推廣上。經過近半年時間的醞釀組建和緊鑼密鼓的運作,2002年6月1日,全國23個省(市)的30條院線正式掛牌營業。其中,11條為跨省院線,19條為省內院線。同時,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廣東、四川、江蘇、浙江等8省(市)已率先完成了兩條院線的組建工作,而江蘇和浙江則分別組建了3條院線。

院線制的生命力在短時間內顯示出來,7月中旬上映的分賬大片《星球大戰2:克隆人的進攻》僅10天,30條院線的票房就突破2000萬元,院線制的威力可見一斑。上海聯合院線成立伊始,一個接一個創造票房佳績,遠遠超過院線制之前的票房指數。北京新影聯院線成立以來也是捷報頻傳,市場走勢強勁。重慶萬和院線所屬6家影院在經歷了6月份市場嚴重下滑之後票房全面回升。院線制最大的直接受益者當屬廣大電影觀眾,電影公司引進分賬大片的速度明顯加快,《精靈鼠小弟2》幾乎與國外同步上映,加盟溫州雁盪院線的一家縣城影院,已能與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影院同時上映分賬大片,使小城鎮的觀眾也能在第一時間欣賞到分賬片,這在實行院線制之前是絕對不可能的。

應該說,院線制是電影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電影發行放映與時俱進的必然。其深刻意義在於徹底改變了電影市場環境,使中國電影市場打破行政分割與封閉狀態,在國內地域間形成一個整體,從而擴大電影市場規模,促進電影資源的流動性,從而建立起良性運轉的電影市場機制。不過,由於在院線制的推廣上行政措施太多,組建的市場化因素過於弱小,組建時間倉促,目前院線之間實力、規模及運行機制相差較大,有的還不太正規,因此當前所建立起來的院線制僅僅是一個雛形,只能說它為過去的四級發行劃了個句號,至於院線的發展壯大,尚任重道遠。同樣,院線制中影院所應該享受的自主權,諸如充分的選片權,以影院為主、發行公司指導為輔的票價定價策略,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改制後的影院位置依舊停留在「一頭在市場,一頭在國營」的狀況中,還處於低級運行階段。

同時,引進片的發行壟斷陸續被打破。雖然引進片依然由國家統一進口,但是開始調整了進口影片的供片機制,實行影片進口與發行分離。中國電影集團在2002年5月宣布將美國影片《浩劫驚魂》的播映權出售給上海嘉禾——一家由香港嘉禾部分所有的公司。這是該集團公司首次將電影發行權出讓給帶有外資色彩的非大陸中國公司,這在中國電影發行業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除中影集團原進口影片發行公司外的另一家股份制進口影片發行公司——華夏電影發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經過兩年時間的醞釀和籌備,於2003年6月19日正式宣布成立。華夏電影發行公司屬於股份制企業,注冊資本6000萬元,有19家企事業單位共同投資,中國廣播影視集團作為最大股東持有20%的股份,中影集團和上海電影集團各持11%,長春電影集團持10%,剩下的是國內電影系統有影響的製片廠和院線公司。這對進口片發行市場的多元化主體建設將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公司內部的多元化產權結構,也有利於公司的效率和良好監督機制的形成。

在農村,發行放映問題隨著改革的深入日漸開放。最基層的農村放映單位或個人拿到了屬於自己的權力。首先,1993年3號文件明確了縣級公司購買農村16毫米拷貝的權力,並一再強調,縣級公司應該通過更新觀念,轉變機制來成為16毫米的經營主體,而不是通過行政手段賦予。此後,1995年8月,廣電部頒發了《關於改進和家農村16毫米影片發行放映工作的通知》(即474號文件),進一步放開農村16毫米拷貝經營權,強調任何一級公司和集體、個體的放映單位都可以自由購買,每個16毫米拷貝均含有全國放映權。這種新的運行機制,引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競爭機制,調動了農村放映隊的積極性,讓所有的農村電影經營者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激活市場。同時,打破人為的市場阻隔,放開區域限制,讓16毫米拷貝自由流動,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其價值。文件還明確要求今後每年定期舉辦16毫米影片全國性的交易會。同年11月在鄭州舉行了一次全國性的16毫米影片交易會。4天的交易會成交16毫米影片節目近400個,現貨、期貨拷貝達3500多個,成交金額為400餘萬元。交易會深受基層單位的歡迎,但是在執行474號文件的過程中,由於利益的沖突,仍有一些地方阻止農村放映隊購買影片和限制放映隊活動區域。而後農村電影放映推行「2331」工程和「西新工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閱讀全文

與2002電影院線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春節期間為啥不讓換電影票 瀏覽:586
邵陽大祥區電影院 瀏覽:912
有一個小孩丟失的電影名字 瀏覽:129
電影院沒有武漢日夜 瀏覽:657
333層監獄的電影名字 瀏覽:673
印度一部電影主角會接子彈 瀏覽:155
武打片大全電影南拳王 瀏覽:820
電影前路漫漫背景音樂 瀏覽:771
鄭伊健泰國電影 瀏覽:279
豫劇電影全集大全在線觀看 瀏覽:735
愛國電影八佰觀後感300 瀏覽:748
泰國關於打胎的恐怖電影 瀏覽:500
教父1電影英文字幕 瀏覽:728
top拍的電影名字 瀏覽:739
正義聯盟電影中文免費觀在線觀看 瀏覽:211
電影導演的因果 瀏覽:804
徐達夫是什麼電影里的名字 瀏覽:724
香港的天使愛情電影 瀏覽:247
保護動物的電影觀後感 瀏覽:31
什麼電影的床戲是真的 瀏覽: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