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買電影票可以用哪些APP
美團,網路糯米,大眾點評,貓眼,微信,支付寶,
『貳』 電影票上的二維碼能掃出什麼信息
電影票二維碼(也稱「電影票信息碼」)包含了電影院、電影票、影廳、影片、場次、座位各項編碼信息、放映時間、票價及服務費用等,並通過硬體USBKEY相關演算法進行了統一加密。
新平台研發了移動終端驗票App(目前為安卓系統),結合原始數據接收,此張電影票的真偽,可以用來使觀眾現場驗票成為可能。不過只能通過工作人員的專業掃描儀器才能掃出。
(2)電影票app用戶畫像擴展閱讀:
電影票是進入電影院看電影的憑證。電影票與電影院相伴而生,是進入影院觀看電影的憑證,一般來說需要購買。電影作為重要的文化活動,電影票也成為了一種文化載體,記錄著文化信息。
影票介紹:
電影票的樣式也與進步緊密結合,油印、彩色印刷、熱敏紙列印、電子票券,每次技術進步都在改變電影票。
退改簽:
2016年前,電影票一直採取的是「一經售出、概不退換」的銷售方式,隨著越來越多觀眾選擇網路購票,再加上各大購票平台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奪用戶。
2016年起,多家第三方售票平台相繼上線電影票「退改簽」業務,以提升觀眾體驗。
2018年9月18日,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發布《關於電影票「退改簽」規定的通知》,要求各院線、影院投資公司、影院與第三方購票平台要完善電影票「退改簽」規定,優化流程、簡化手續,履行對觀眾的告知義務,便於觀眾查閱和社會監督。
2019年5月15日,深圳市消委會通報了深圳市《電影票退改簽標准》,該標准根據消費者「退改簽」時距離電影放映的時間,實行「階梯式」退費;
24小時以上免收「退改簽」手續費,2-24小時收取不高於票價10%手續費,1-2小時收取不高於票價20%手續費,0.5-1小時收取不高於票價30%手續費。若消費者線下購買電影票,可聯系影院前台申請「退改簽」;線上購買可聯系第三方平台申請,費用原路退回。
『叄』 買電影票的應用那麼多,留哪個最好最省錢
錢寶有票。時常有購票優惠。
愛奇藝也不錯。
其實淘寶的淘票票也不錯,無需下載,有支付寶或者淘寶APP就能買。
『肆』 「大數據殺熟」是怎麼一回事
最近網路上大量流傳著「大數據到底是殺熟還是殺心?」前幾天,一位網友在微博自述自己訂酒店時被大數據「殺熟」:自己在網路上常訂的某酒店房間常年價格為380元至400元左右,而通過酒店前台和朋友賬號查詢,該房間的價格實際上為300元!微博一發出,即被迅速轉發,引來萬千網友紛紛吐槽,表示自己也有過類似遭遇。
都說老顧客很重要,不過這兩天互聯網廠商「大數據殺熟」的新聞,卻引來網友的一片熱議....
近日,有網友發現,同一段路程,打車軟體對兩部手機的報價卻不一樣:
「大數據殺熟」是否違法
大數據技術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於使用者用來做什麼。
昨天,人民日報的一則評論引起了網友關注,該評論表示,從福利經濟學的視角,針對不同消費能力群體差別定價並非一定是壞事。然而,同一時刻對同一產品的差別定價,尤其是將消費者蒙在鼓裡隨意加價的情形,並不在其列。為了獲得灰色超額利潤,它損害了消費者權益,已經構成違背消費者知情權的價格欺詐,不為價格法所允許。
光明網評論員文章也指出,商家的溢價行為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這種溢價是否透明。如果老客戶普遍要支付高於「正常價格」的金額,甚至越是老客戶價格越貴,這顯然背離了一種樸素的誠信原則,也是對老客戶信賴的一種直接辜負。
根據國家發改委《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第三條,價格欺詐行為是指經營者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標價形式或者價格手段,欺騙、誘導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的行為。 按照這一定義,「大數據殺熟」顯然違反了《規定》,是一種典型的價格欺詐。
另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還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價款的三倍。
『伍』 現在看很多人在刷電影票 他們的軟體哪裡來的
美團新用戶
大眾新用戶
糯米新用戶
貓眼新用戶
微票兒新用戶
http://tieba..com/f?ie=utf-8&kw=%E7%BE%8E%E5%9B%A2%E6%96%B0%E7%94%A8%E6%88%B7
『陸』 訂電影票的app,哪個比較好用呢
一般貓眼電影挺便宜的,然後還可以用微信,網路糯米,大麥,摳電影,這幾個你可以都下載下來,然後哪個有優惠就用哪個買,它們操作流程都一樣,用法也都一樣,唯一不一樣的就是優惠,它們賣的電影票的錢不一樣。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影院各個app的價格優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留一個app顯然不是最好的辦法。不過可以給你點兒建議:
1.選定一個常去的影院。
我看電影一般不會每次換一個影院,至少是把距離和影院配置合適的全看一次挑出一個好的以 後就基本不換了,比如我基本每次都去萬達,因為近,而且想看iMAX了也有。
2.比價。
想看電影了就逛一逛這幾個主流平台去比價(固定好你選擇的影院),你可以不下app,這些主流的網站一般都有網頁版(當然只是比價,決定買票時有的手機app買會更便宜)。
3.選定適合自己的app。
這里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刊電影頻率不是很高的,有時候一個月看一次,有時候好幾個月看一次,這種情況的每次買票以上網站都逛一遍,誰便宜買誰,如果需要下載app手機購買有優惠就下載一個,看完電影就刪。另一種情況是你看電影很頻繁,這個時候你可以先比價比一段時間選出一個合適的app並購買會員,然後在會員期間固定留一個app就好了,會員過期了再比價選擇。
『柒』 手機買電影票哪個APP最方便最省錢
在下一家之言,不喜勿噴。
窮屌絲也喜歡看電影,曾經手機里下過各種買票的app,淘寶、大眾點評、格瓦拉,乃至後來的貓眼、蜘蛛網電影票,別問我為什麼都下載,因為各家都有不同的優惠活動啊!可是,看多了,發現各家推出的電影票優惠大同小異,而且多是針對新用戶而言,買了一次也就到頭了,這些應用放在手機里還占內存。(汗。。。)一氣之下,全都刪了,現在哥只用一個APP就搞定所有的買票需求——手機網路。簡單方便,搜索電影名稱直接就能在線選座支付,而且經常有立減10元、20元的活動。因手裡票多身邊人也都沒要的,之前給知乎群眾人家也沒看,汗。。。所以時不時問大家要不要吧。現在有功夫熊貓3兩張券,有人要嗎?謝邀,其實這題答案已經很多了,估計不會被人看到了,而且這種東西我也不是很想說(破壞哥形象。。。)但因為有群眾邀請我就寫下。不過你們說的都是如何買票,我的答案則是盡量不要花錢免費看電影(搞得跟生活小竅門一樣)。拿今年的上海舉例。先說我自己背景,因個人口味,我手裡一堆國產片指定票子爛了(當然你們可以選擇賣掉,比如賣給黃牛或閑魚),國外片因為不看imax覺得白進電影院所以貼錢。總而言之一句話,滿大街都是免費票,就看你有無發現的眼睛。1.各種商家直接送票,這點在國產片尤其泛濫。在到家美食會訂外賣,今天送聶隱娘票,明天送三城記。星巴克微信推送,一個忘了啥名的國產愛情片,蠻好抽中的,還有專車接送。逛街去iapm,出示微信給你捉妖記的票。大眾點評電影區發帖時不時會抽中你給你票。吃個一茶一坐,喝個都可茶飲,亂七八糟愛情片票子到手。永華電影城成天首映報名,豆瓣觀影小站時不時搞個首映禮。蜘蛛網點個轉盤,兩張終結者5票子到手。格瓦拉每天答個題,網上都有人給你答案,很快積分就能兌張電影票,再加上現在買票搞得送雅詩蘭黛小樣,也是很high,而且很多活動送橙券兌票。優惠買票。大眾點評首頁經常有20元券白拿之類的,抽獎我就更不用說了。20元券可以買19.9的票,10元券可以買9.9的票,等於免費,當然你要非看imax除外,但我就不建議你在大眾點評上買了。大眾也經常搞邀請好友拼圖拿30元券的活動,並且電影板塊每天答題和猜游戲就能積分,最高抵40元,很容易免費。格瓦拉不必說,什麼招行9塊9買票,中行半價票,搶票數不勝數,好處是很多票你可以定製,留個紀念也不錯,而且價錢相對其他客戶端有優勢。看完了曬曬票根,贏贏電影周邊產品,也很happy。蜘蛛網,微票,豆瓣等之類券也超級多,成天搞活動。淘寶8.8和糯米6.6是個好Deal,前者長期都有,後者得看時間。直接去電影院買也可以。你若固定在一個院線看如金逸或星美之類可以辦個會員卡,我知道金逸
『捌』 數據殺熟侵權利會有什麼懲罰
近來,有網友在微博爆料了一樁糟心事。該網友是某網約車平台白金卡會員,有時訂車會收到「普通車緊張,免費升級商務車」提示。坐了幾次「免費升級車」,偶然回看出行訂單,發現頭幾次升級確實免費,之後卻一直按照升級後的車型收費。翻看微博下近8000條評論,不少網友表示有類似經歷。大數據識別出的優質客戶,反而成了被「宰一刀」的對象。
以商品銷量分析用戶消費習慣,以播放量點擊率評估傳播熱度,以粉絲數評判受眾規模……互聯網時代,離不開基於數據的分析預測和效果評估。業內人士指出,「數據雜訊」現象本身很難避免,但如果是惡意造假、主動摻水,將誤導廣告商、互聯網平台等主體的生產經營選擇,最終擾亂行業秩序。
去年8月,視頻網站愛奇藝將杭州某信息科技公司告上法庭,稱其針對特定視頻內容的刷量行為侵犯自身合法權益,構成不正當競爭,同時表示虛假的數據還將嚴重影響公司一系列重大經營策略的有效性。來自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由於行業刷量頻現,2017年有超過15%的受訪廣告主表示將放棄公眾號廣告投放,較2016年上升6.4%。
據了解,目前多數互聯網平台通過內外部數據比對、第三方數據核驗等方式甄別虛假數據,此外,一些專業第三方評測機構也運用模擬設備甄別、感測器狀態評估、多維度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判斷「虛假用戶」和無效數據。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明確經營者不得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但目前看,相關法律法規在實際運用中處罰力度不重,難以形成威懾和懲戒效果。」
竊取信息無本萬利
數據黑市擾秩序
去年9月的一天,民警進入北京豐台某科技公司執法,對員工正在使用的設備一一勘驗查扣。這是湖北長陽警方抓捕倒賣個人信息犯罪團伙中的一幕。日前,這一犯罪團伙被一網打盡,共涉及公民個人信息500餘萬條,出售內容包括身份證號、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背後暗藏的數據黑市令人震驚。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國內正規數據交易市場的規模約100億元,但數據黑市的交易規模比正規市場高出一個數量級,而且大多盈利情況良好。其中,個人信用數據是交易中的「香餑餑」。
《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發展報告2017》顯示,在2000多家「徵信服務」相關公司中,僅有5%完成備案。一些機構借倒賣信用數據獲取暴利,某些互聯網金融公司和保險公司則為其買單。這些數據還能多次轉手,層層獲利。去年底,某媒體調查「現金貸」時發現,各大網貸平台貸款數據以每條0.1元至1.5元不等的價格在社交軟體上售賣,還有專門的數據交易平台為需求者和「供應商」提供交易擔保服務,防止「假數據」買賣。
今年5月1日,《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即將正式實施。去年6月1日,《網路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也正式施行。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更要重視落實到位。「對違法搜集和處置個人信息的行為,應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對侵權人實行『雙罰』,即對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行為人均採取處罰措施。」朱巍說。
此前,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與上海數據交易中心共研共建「數據流通xID標記技術」,以實現個人數據去標識化,保證流通安全。京東集團信息安全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京東專門制定了數據脫敏規范,要求使用數據必須首先對敏感數據脫敏,避免因環境等不安全因素而導致用戶隱私信息泄露。
打擊數據黑市,有堵還要有疏。「政府掌握著80%的有價值的數據,這是業內的共識。政府應充當自來水公司的角色,推動數據資源流動共享,把『地下水』處理成『自來水』,支持企業更好地使用數據資源,生產成『礦泉水、蘇打水、可樂』等飲料,滿足市場需求。」九次方大數據創始人、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執行總裁王叄壽說。
價格欺客不講誠信
數據殺熟侵權利
日前,有網友反映使用某電影購票APP時,花錢成為享受「專屬折扣」的會員後,購買界面顯示的「折扣價」竟然高於普通價,讓人質疑花錢買的是會員價還是「宰客價」?
同樣的商品或服務,回饋老客戶的價格卻比新客戶還高,所謂「會員價」反而比非會員還高,給老顧客的折後價卻比不打折時還高,為老顧客提供的升級服務卻偷偷降了檔次……有的平台密切追蹤用戶的瀏覽和消費記錄,有用戶反映如果瀏覽多個頁面或者取消訂單重新下單,價格就離奇上升,可是換個賬戶一看還是沒漲價的老價格;有的則以層層隱藏甚至直接取消的方式,令老客戶的優惠券難覓蹤影。
隨著大數據分析應用日益深入,用戶畫像愈發精準。一些互聯網平台利用用戶大數據,針對價格敏感度較低的用戶採取高於正常水平的定價方案。對這些層出不窮的「大數據殺熟」現象,網友吐槽「大數據更懂你也更傷你」。
根據艾媒咨詢的統計數據顯示,超過七成的受訪網民不知道互聯網企業會利用大數據針對不同用戶進行差異定價。77.8%的受訪網民認為這一行為不能接受,42.9%的網民考慮因此更換應用。
「互聯網平台搜集用戶瀏覽和消費記錄等信息,匯成用戶大數據。善用數據資源的基礎,在於遵守法律道德底線、承擔社會責任,否則最終會被用戶所拋棄。」朱巍表示。
「大數據殺熟的本質是一種背信行為。用戶和平台之間的忠誠度是相互的,平台無視品牌形象和長遠利益,結果必將是透支信用、失去用戶。」劉俊海建議,一方面有關平台在數據使用中要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線,誠信經營,另一方面監管部門應敏銳監測定價變化和差異,精準打擊和靶向治理大數據「殺熟」現象,營造公平普惠的互聯網市場環境。內容來源於《 人民日報 》
『玖』 大家喜歡用那個APP買電影票
獨角秀APP,本來是在裡面買演出票的,後來發現可以邀約活動,和興趣相投的人一起去看電影,再也不用煩惱一個人去看電影了。所以,我現在就一直用獨角秀APP買電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