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內著名的影評人有哪些
程青松 顧小白 周黎明 張江南
B. 影評人是什麼
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攝影、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視聽語言、道具作用、轉場、剪輯等進行分析和評論的人。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表達的主題。
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同時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2)電影網站影評人擴展閱讀:
評論內容:
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樣的。有著重評論影片的題材、主題、人物或它的社會意義,也有專門論述不同片種、樣式或影片的藝術風格、造型表現手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的;
有對某一時期、某一流派的電影創作進行專題評論的,也有為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等電影藝術家撰寫評論的;既有在報刊上對當時上映的影片或某種創作問題寫專欄評論的,也有對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影片進行評論的。
由於讀者和觀眾的欣賞境界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既需要供電影專業工作者研究用的專題論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觀眾欣賞水平的影評文章。
C. 國內有哪些網站可以找到比較專業的影評
在大陸,能看到最大量專業影評的地方,毫無疑問是豆瓣網。
作為中國互聯網上歷史最悠久的一批社區網站,豆瓣在天涯、貓撲等論壇日漸沒落的時候,仍舊能夠得到大量用戶的追捧,就在於豆瓣網上的內容較為專業,專業的內容使豆瓣網可以穿越時間的厚度,一次次來到讀者面前。
反之,其他日漸沒落的網站無不因為其運營的內容不夠專業或時效性太強而衰落了。
除了豆瓣,其實知乎上也有比較專業的影評。而且我們能夠看到,知乎似乎在有意識地經營影評類內容,雖然影評類內容未必能夠直接為知乎變現,但起碼能提升知乎用戶的活躍度和黏性,長久地維持知乎的流量,最終實現從用戶身上變現的目的。
豆瓣知乎以外,最專業的影評往往出在公眾號上,但公眾號不是一個標準的網站,它是一種訂閱和被訂閱、push與被push的產品,我們在公眾號上尋找專業的影評,雖然可以通過搜索來實現,但更多時候應該通過訂閱相關的公眾號。
D. 你知道哪些權威的影評人
周黎明,絕對是中國第一影評人。他對《英雄》的評價是我目前見過的最公允的一篇評論。另外,這期周先生在《看電影》上對《江湖》的評論也寫的很客觀。遺憾的是,周黎明的影評很喜歡用些生僻的英文單詞,有小眾之嫌。
E.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所謂的影評人
每當電影電視劇上映前,都會邀請一部分所謂的影評人劇評人參加看片會,給車馬費,影評人看完後就會寫影評,當然以誇贊為主,發布在微博微信時光網豆瓣等所有媒體渠道,打造口碑,吸引觀眾去看。這些影評人本身做什麼職業的都有,影評水平也參差不齊,我約過很多劇評人,說實話,寫的文章到處是錯別字,劇的名字都能搞錯,一篇文章大約800字,就是高中生作文水平,但是是宣傳必要的一環,片方願意買單。
F. 中國有哪些影評人
周黎明,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專業影評人。
其他還有,顧小白(《山楂樹之戀》的編劇之一)、崔子恩、周黎明、戴錦華
G. 豆瓣上有哪些牛逼的影評人
張小北 擔任過4屆評審,2005部電影標記,141篇影評,安東,擔任過3屆評審,4410部電影標記,269篇書評、影評,同志亦凡人中文站,擔任過4屆評審,3265部電影標記,25篇影評,米粒,擔任過5屆評審,3430部電影標記,20篇影評。
柏林蒼穹下,擔任過4屆評審,17095部電影標記,25篇影評,五色全味,擔任過4屆評審,3663部電影標記,115篇影評。
CyberKnight電子騎士,擔任過2屆評審,2364部電影標記,189篇影評,大奇特(Grinch),擔任過5屆評審,6251部電影標記,115篇影評,艾小柯,擔任過3屆評審,2820部電影標記,347篇影評。
木衛二,擔任過2屆評審,4103部電影標記,979篇影評,內陸飛魚,擔任過5屆評審,4161部電影標記,211篇影評、書評、樂評。
H. 如何成為影評人
影像與文字。我一直好奇於如何通過一篇漂亮的影評在這二者之間從容的遊走。一幀幀電影畫面中所隱藏的豐富細節是否能在一行行流暢簡潔的文字中重新浮現,並獲得另一種穿透時空的力量?一篇影評如何才能充滿說服力而不失生動?我企圖在圖書館里尋找答案。
《光影記憶》,222頁,三聯出版。典型小資讀物的封面設計,恍惚而明媚。在圖書館的書架上被放在法國大才子科克托《關於電影》的旁邊。翻了下,1.5倍的行間距,穿插在其間的黑白照片風格連貫、版式講究。語言敘述介於學院派與雜志派之間,其中的段落彷佛可以讓你想見作者握著滑鼠在初稿的字里行間修改措辭的樣子,表情嚴肅,心境自如……最後,瞥到的幾個熟悉的電影名字使我終於決定把它從圖書館領回來。
作者對他認為值得在電影史上留名的每23位導演充滿感情的娓娓道來。法斯賓德、文德斯、貝爾托盧奇、阿爾莫多瓦、黑澤明、侯孝賢……在每個人的名下花上三五頁勾勒生平、白描肖像,兩三頁分析作品、回顧歷史,再配上三四張精選照片:深邃的眼眸或瀟灑的轉身。很漂亮——如同一間間面積不大但布置得相當從容的專賣店。
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研究員的專業背景使作者能夠拂去那些主題隱晦、影像破碎的藝術電影上的層層塵埃,向我們展示流動在表皮下一條條柔軟的淡青色血管。情節、人物、主題、結構,他邏輯清晰得儼然在解一道難度高超的數學題,不時令從小數學成績就糟糕得一塌糊塗的我有茅塞頓開之感:天啊,原來那部電影想表達這個意思呀!那些在我看來形式散漫的影像敘述其中竟都蘊藏著頗有深意的嚴謹結構,那些我看不下去的無味情節與怪異影像背後全都是導演費盡心機的經營設計。——我終於明白了電影為什麼可以算是文化研究領域中不可忽視的對象,也逐漸懂得了如何將影評變為一種學問。
就像任何一門學問一樣,電影分析是有套路的。
就像搞文學的人談論小說的目的是在談論小說的作者一樣,電影圈的人談論電影的中心在於導演。演員的表現對於一部電影的票房成敗相當重要,但在藝術層面,演員在一定意義上只是導演的棋子。一盤棋如何布局設陣當然是導演說了算,任何一部電影最重要的兩個問題:拍什麼和怎麼拍——都是要導演通過作品回答的。因此對導演,而不是對演員,是否如數家珍是判斷一個人對電影的了解程度的初級指標。了解這個導演所處的時代背景,求學歷程,從業道路,影像風格,偏愛的主題,甚至朋友圈和性取向都是評論他的作品的重要資本。——你知道阿爾莫多瓦為什麼擅長創作同性戀題材的影片嗎?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個同性戀者。《光影記憶》在關於阿爾莫多瓦的章節里討論的主題就是:一個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與性取向之間到底有沒有關系?作者的答案非常肯定:當然有。
在「導演」這個元問題之後,我們進入下一個層次:剛剛提到的對於「拍什麼」和「怎麼拍」的探討。
對於主題的界定,專業的影評認從不就事論事——那是入門者的表現。你以為《美國往事》講述的是三個主人公之間交錯的感情經歷嗎?影評人會告訴你:表面上看是這樣的,但其實導演在表現的是雙重的悲劇主題:友情的悲劇和愛情的悲劇,其中充滿了對人生目標和人生意義思考的張力。影評認對於電影主題的分析除了來自影片本身外,還有賴於他對這位電影導演和電影史的熟悉。專業人士要做的就是時刻提醒自己把電影當作一種知識,留心表現它的深度和廣度。
「怎麼拍」,是電影的結構和拍攝手法的問題。對它做出獨到准確的分析,不僅在於積累看片的數量,而且要學習看片的技巧。有系統的看一些主題相同的片子,揣摩因其表現手法不同所帶來的不同效果。多做幾組這樣的強化練習,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很快便能和專業人士對侃如流。
一篇扎實的影評除了這些考驗功底的宏觀思考外,對所評述影片中某個鏡頭或某個片段的仔細梳理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這個工作一舉數得:評論一下演員的表現,八卦一下影片的漏洞,既能體現評者對作品的熟悉,又能激起讀者對影片的興趣——真的有人是因為對電影中一個場景感興趣而去觀看整部電影然後大失所望的,比如我。
至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成為一名貌似專業的電影評論人所必做的幾樣功課:
1、閱讀一本比較厚的電影史。關鍵詞:導演、風格、流派。
2、分析幾組主題相關的影片。關鍵詞:結構、手法、技巧。
3、以不同的心理和視角,多看幾遍所要評論的影片。關鍵詞:耐心、熱情、理性。
這樣一來,電影就成為了你的專業,而不再僅僅是興趣。它的危險在於,這樣做也許會令你對電影失去興趣。當你對僅有百年的電影史可以倒背如流,對電影僅有的若干個主題了如指掌,當如夢般的幻覺不再光顧你觀影經歷,當電影里的動人對白不再能騙走你的眼淚……你便在「征服」了電影的同時,再一次迷失了自我。
重復一句科克托的話:不要伸手攔車,你會在贏得了時間的同時,失去時間。
I. 電影愛好者怎樣才能成為專業影評人
我是一位電影愛好者,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曾經問過一個影評社區的總編:怎樣的影評才算專業影評?她回答說:沒有統一的標准。
可我總是在想,業余影評人和專業影評人應該是有所不同的,帶著這個問題,結合個人業余的影評實踐,也翻了一些看上去比較專業的影評,談點個人的理解:
首先,不是說業余寫影評就是業余影評,專職寫影評就是專業影評。我比較看重作品的本身,專業影評人應該是建立在作品本身,無論是評價作品的客觀性,深刻性,視野的廣度和深度,甚至作品的可讀性,都應該要超越業余影評人。
那麼,基於上述的理解,電影愛好者如何成為專業影評人?我覺得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進階段位:
段位一:能欣賞電影的劇情構思
影評人首先也是一名電影愛好者,一部電影下來,最直接的就是對劇情的接受度。比如大家看完電影,常常吐槽一些狗血劇情。對一些沒來頭,沒驚喜的劇情感到非常失望;對一些非常入理入情,驚喜不斷的劇情贊賞有加。
那麼,影評人首先要把自己當作一名普通影迷,能夠根據自己的直觀感受進行評價。其次,還能夠進一步研究劇情構思手法,就像一篇文章一樣,是順敘、倒敘、插敘,線性還是非線性,它們對電影的表達效果帶來什麼影響。
段位二:能欣賞電影的角色表演
一部電影有了劇本之後,那就要選擇合適的演員,去表達好每場戲,突出主角,塑造人物的性格,展現人物關系並推進劇情演進。
影評人評價一部電影,在了解電影故事以及導演著力表達的意圖的基礎上,要能夠評析表演角色,是否到位自然,栩栩如生,能否使影片情節更加充滿張力。在評電影作品的時候,甚至可以著重圍繞一個角色的表演進行深入剖析和點評,比如:去年上映的《老炮兒》,有人專門從馮小剛飾演的六爺入手評析這部電影,也有人重點點評許晴飾演的話匣子。
段位三:能欣賞電影的鏡頭語言
一部電影,有了劇本,演員也到位了,如何呈現出來,靠的就是大量的鏡頭語言,表現人物活動,表現場景的推進……並通過有目的地運用燈光、剪輯、聲音等電影化技巧,推進情節、塑造人物。
所以,能夠欣賞並點評電影中的鏡頭語言就非常重要。比如侯導的《刺客聶隱娘》的鏡頭語言就非常有特色,大量的長鏡頭,大量留白,極具中國的美學內涵。又比如:《天生殺人狂》大量黑白鏡頭與彩色鏡頭快速、毫無規律的互接令人目眩不已。
段位四:能解讀電影的深度背景
就一部電影評析一部電影,還不足夠,作為一位專業的影評人,應該有非常大的閱片量,了解很多不同類型電影的表現手法以及眾多導演的特點,知曉一些電影背後的相關背景知識。
如果是有這樣的熟稔程度,那麼點評起一部電影來,就非常有知識含量,有廣闊的視野,有深入的解剖,容易產生獨到的見解,也能夠把這部影片的內核和外延放大給讀者,讓人體驗到一個比電影本身更豐富的世界。
段位五:能解構電影的綜合價值
到了這個段位,應該是比較專業的一個影評人,對電影的構思,演員的表演,鏡頭語言,以及電影的內核和外延,都會有比較全面的把握以及客觀專業的評價。
這個境界看似簡單,實則是需要假以時日進行修煉的。不僅需要長期對電影進行反復的賞析研究,還應該有無論從電影專業或者對相關知識都有非常廣泛的涉獵。
段位六:能對電影進行二次創作
為什麼要加上這個段位,因為我嘗試過寫一些影評,有收到讀者說「你行你上啊」。我在想,影評人到了一定的境界,當然可以「我行我上」。演而優則導,那完全可以「評而優則創」「評而優則編」甚至「評而優則導」。
我知道,這個很難很難,但影評人由量變到質變的結果,應該是能夠在看完一部電影的基礎上,可以很好評析電影的得失,並能夠進行超越原電影作品的二次創作。
很願意看到這樣的會進行「二次創作」的專業影評人,推薦給我吧,希望有機會看到這樣的影評作品。
……
六個段位說完了,無論哪個段位,無論是電影愛好者還是專業影評人,前提是對電影的執愛,對電影專業的執著,以及持續不斷的創作欲……所以,作為影迷的我,要完成向專業影評人的進階,不知道還需要惡補多少東西。
以上,是我是個人認為電影愛好者向專業影評人進階的一些方向,非常希望專業影評人給我指點給出更好的建議。
J. 影評人算是一個職業嗎 他是怎樣賺錢的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問題,的確是一個職業。對放映的電影進行分析,指出其情節構思,人物塑造,細節刻畫等各方面成敗得失的專欄作家,類似於文學評論家。靠寫影評就可以掙錢,你的閱讀量越多,掙的錢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