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的視聽語言包括哪些方面
視聽語言是利用視聽刺激與合理安排向受眾傳播某種信息的一種感性語言,包括影像、聲音、剪輯等方面內容。語言就會有語法,視聽語言包括狹義的視聽語言和廣義的視聽語言。
所謂狹義,就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所謂廣義,還要包含了鏡頭里表現的內容--人物、行為、環境甚至是對白,即電影的劇作結構,又稱蒙太奇思維。在廣義的意義上講,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由視聽語言所書寫而成的文章,只不過這文章不再僅僅存在於白紙之上罷了。
完整概念:
1、它是一種思維方式,作為電影反映生活的藝術方式之一;形象思維方式;(寫作、對話、敘述等形式無法迴避的問題);
2、影片的基本結構、敘事風格、鏡頭、分鏡頭和場景段落的編排與組合;
3、電影剪輯的集體技巧與方法:電影視聽語言課程的主要研究是思維方法、創作方法、基本語言;(攝像機運動、鏡頭分割、鏡頭組合、聲像關系)。
這些方法和技巧來源於人們長期的視聽實踐,可以說完全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從專業角度講,沒有必要擔心缺乏一個共同的意義范圍,因為這些實踐經驗大多來自人性和長期的研究積累。
視聽語言的定義一直隨著這門藝術的發展而變化。例如,guccedo認為「電影是由圖畫寫成的」,而alexander arnault認為「電影是一種圖畫語言。它有自己的詞彙、名詞、修辭、語言變化、省略、規則和語法。
基於這些理論,我們認為視聽語言不僅是電影的藝術手段,而且是大眾傳媒中的符號編碼系統。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其主要內容包括:鏡頭、鏡頭、鏡頭組合和聲像關系。
(1)天堂電影院視聽語言擴展閱讀:
在中國的文化環境中,有文化的人或學者更喜歡用一種扭曲的、東方的、儒家的委婉語。這和西方完全不同。這就決定了西方視聽語言在語境建構上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西方可能更注重視覺和聽覺刺激,而中國人可能更喜歡故事本身,即更注重鏡頭呈現的情節。
因此,中國的眼光是一種道德形象,深邃而深刻,它的深邃必須完全植根於故事之中,絕對不能直截了當而熱烈。否則,他們很可能會被有知識和思想的人指責為庸俗和無聊。這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鑒賞文化,需要思考而不是追求感官。
2. 影視視聽語言的具體概念
視聽語言 英文名稱:Audio-visual language
定義
視聽語言就是電影的語言
視聽語言就是利用視聽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眾傳播某種信息的一種感性語言。語言,必然有語法,這便是我們所熟知的各種鏡頭調度的方法和各種音樂運用的技巧。這些方法和技巧來自於人們長期的視覺和聽覺實踐,可以說是完全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的。用一句專業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不用擔心沒有共同的意義區間,因為這些實踐經驗大多來自於人的本性和長期的研究積累。
視聽語言包括狹義的視聽語言和廣義的視聽語言。
所謂狹義,就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所謂廣義,還要包含了鏡頭里表現的內容--人物、行為、環境甚至是對白,即電影的劇作結構,又稱蒙太奇思維。在廣義的意義上講,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由視聽語言所書寫而成的文章,只不過這文章不再僅僅存在於白紙之上罷了。
視聽語言在影視作品中的運用
在中國的文化環境當中,有文化的人或者說讀書人更愛一種曲折,一種東方的、儒教的委婉。這一點與西方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決定著西方的視聽語言在語境的營造上同中國有著很大的差別。比方說西方可能更注重視覺和聽覺的刺激,而中國人可能更喜歡故事本身,也就是更關注鏡頭呈現出的情節。所以,中國的視覺是有寓意的影象,深刻的,而且其深刻性必須完全育於故事中,絕對不是直白和熱烈。否則很可能被有知識和思想的人士指斥為庸俗和無聊。這是中國特色的欣賞文化,不追求感官而要求思維。不過,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文化的衰變,這種欣賞文化也開始轉變--好萊塢的標准成了世界的標准。但是,唯一不變的是語法,這個是相通的,因為人的生理結構是相似的。
視聽語言的概念
完整概念——1、是一種思維方式,作為電影反映生活的藝術方法之一;形象思維的方法;(文字、對白、旁白等形式不能擺脫的問題)2、作為電影的基本結構手段、敘事方式、鏡頭、分鏡頭、場面段落的安排和組合;3、作為電影剪輯的集體技巧和方法:電影視聽語言課主要研究——思維方法;創作方法;基本語言;(鏡頭內部運動、鏡頭分切、鏡頭組合、聲畫關系)。
3. 影視視聽語言分析
同學你好,我們以《七宗罪》的開頭做一個範例:
《七宗罪》是大衛芬奇導演33歲的長片作品,其成熟的視聽造詣讓人稱贊,我們用最粗淺的視角,去嘗試解讀芬奇老師是如何用視聽語言構建人物。
(本文涉及劇透)
電影中,主人公賽默塞特,我們簡稱S,是一個出色的警官,做事一絲不苟,思維縝密,刑偵技術高超,有一顆為美國人民服務的心。可人到晚年,無法根除的罪惡讓他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心力交瘁。而米爾斯,我們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頭,在地方上頗有建樹,一時間讓他忘乎所以,自以為自己是超級警察,其實性格急躁沖動,做事毛手毛腳。機緣巧合,這一「SM組合」便相遇了。
簡單介紹人物之後,我們來對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師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視聽語言要緊扣視覺和聽覺的表達,畫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豐富的,加之有人類生活的經驗,很多表達不言而喻,深諳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應手去創作。
《七宗罪》鏡頭五
M便接了個電話,從襯衣的口袋裡掏出一支鋼筆,隨意的記在手心裡。還記得上文里S的鋼筆放在哪嗎?整齊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說導演刻意做對比,他只是把一些細節通過人物動作和美術陳設展現出來。刪去這些細節或許對情節不會產生太多影響,但是會讓故事與人物的邏輯更加合理。這便是視聽的魅力。
視聽語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別、角度、運動(攝影機運動)、照明、色彩、語言、音響、音樂,剪輯等,但所有的電影元素都是為人物和故事服務,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節,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才是電影各元素的目的。
4. 在電影視聽語言中視覺語言分為哪些以及哪個視覺語言對重要呢
視聽語言,即為視覺和聽覺的形象,它是一架機器紀錄並還放出來的。視覺的部分,所有可以看見的,都可以歸為視覺語言,即為:光。基於此,視覺語言包括的東西非常多,比如:機位、角度、色彩、光影等,化妝、美工、布光等是更為具體的。在視覺語言中,沒有哪一個部分是重要的,哪一個部分是不重要的,它們是一個系統,就像在H2O中,H和O是一樣重要一樣。
5. 什麼叫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分析電影
視聽語言包括狹義的視聽語言和廣義的視聽語言。
所謂狹義,就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所謂廣義,還要包含了鏡頭里表現的內容--人物、行為、環境甚至是對白,即電影的劇作結構,又稱蒙太奇思維。在廣義的意義上講,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由視聽語言所書寫而成的文章,只不過這文章不再僅僅存在於白紙之上罷了。
(5)天堂電影院視聽語言擴展閱讀:
這些方法和技巧來自於人們長期的視覺和聽覺實踐,可以說是完全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的。用一句專業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不用擔心沒有共同的意義區間,因為這些實踐經驗大多來自於人的本性和長期的研究積累。
視聽語言的定義一直以來都是隨著著這門藝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比如,谷克多認為「電影是運用畫面寫的書法」,而亞歷山大.阿爾諾認為「電影是一種畫面語言,它有自己的單詞,名型,修辭,語型變化,省略,規律和語法」,愛普斯坦人認為「電影是一種世界性語言」。
6. 飛躍老人院的視聽語言影評
在電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張楊新片《飛越老人院》後,擦擦濕潤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遠方年邁的爺爺奶奶打個電話。電話鈴一響,聽出孫子的聲音後,電話那頭開心、燦爛的笑聲讓我心酸:對老人來說,需要的只是那麼一點點關愛。
繼上一部作品《無人駕駛》關注都市男女情與欲的糾結關系之後,張楊在這部新片里直指中國社會目前可以說是最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由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的問題,體現了導演出道以來一以貫之的敏銳視角和人文情懷。影片自始至終貫穿於一股溫情的力量,與《殺生》和《黃金大劫案》相比,文藝氣質更為濃烈;而在這種文藝氣質的背後,是對快要走到盡頭的生命的本能憐憫以及對老人們揮之不去的孤獨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體情節我就不一一細說了,談談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幾個地方:
1. 恰逢節假日,小朋友和企業家們來探望關山老人院的老人們。導演特意給了小朋友滿嘴的口紅和企業家送出的鮮紅色的鈔票兩個明顯的特寫,暗示出這種所謂的關愛只是一種社會化的例行公事,是社會體制的一部分;老人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這種每逢節假日作秀和運動式的探望,而是長久的陪伴和關愛。
2. 當老葛兒子來給老葛退回20萬塊錢時,說了一句「這20多年你欠我們多少債」。此時,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發,朝老葛兒子扔去瓶子,並大聲喊道:「只有你們欠我的債,哪有我們欠你的債」。這句台詞無非是表明,中國父母,至少老高這一代人,養兒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傳統的「養兒防老」,因此父子之間並不簡單是一種生命的延續關系,而是父輩對子輩有著養育之恩,這種恩情債要靠子女對年老的父親贍養來還清。短短一句話,中國傳統宗法制的倫理思想盡顯。
3. 與美國那部著名的《飛越瘋人院》相比,這部電影對老人院的飛越表面上看起來同樣是對社會體制的反抗,但實際上,「瘋人院」一片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獨立意志大於一切,而這部電影里的反抗最終的結果,卻仍然回到了傳統的社會運行秩序和社會倫理,因為老人們之所以要飛越,不是為了空洞的個人自由,只是為了能再見遠在日本的女兒一面,盡享天倫之樂。「瘋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個體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則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見中西方社會倫理和歷史變遷不同帶來的價值觀差異。
4. 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們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時,路邊出現的大片向日葵、奔騰的駿馬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在這樣一部嚴肅題材的電影里,出現這樣的場景,既是對老人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贊譽,也是張楊導演一直以來的浪漫主義情懷的最好表現。
5. 在老人們開始表演節目時,響起的音樂是動畫片《西遊記》里的插曲。用這樣的音樂作為背景伴奏,一來可能是暗示老人們生命快要走到盡頭,即將有可能駕鶴西遊;另一方面,西遊記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極樂世界,這也代表了導演對這些可愛的老人們的良好祝願。
6. 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檔朱太太喪失了記憶,把老周當成自己的老伴,然而到了後來,兩人似乎有假戲真做的意思在裡面。在老人院裡面的同伴們談論時,有一位老人贊嘆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該記得的都忘記了,把不該忘記的全記在心裡」,這句話或許是老人們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為如果老太太不失憶的話,或許她還沉浸在晚年喪偶的痛楚里,而無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快樂。
7. 老周的生命最終在海邊走到了盡頭。他走的那一刻,天邊升起了太陽,然而那太陽看起來,卻跟夕陽一般,這或許象徵了生命的周而復始,個體的生命只是人類生命和歷史延續長河中的滄海一粟,無須悲觀,也無須傷感。
最後,我想用《禮記》里的一段話作為這篇觀後感的結尾:「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以此向本片導演張楊致敬,向在好萊塢吸金商業大片、嚴酷的電影審查制度和把電影視為娛樂品、消遣品而非藝術品的絕大多數中國觀眾的三重壓力面前,堅守藝術底線和人文情懷的中國導演們致敬。只要你們不倒下,中國電影一定能夠擁有美好的明天!
7. 電影的影評中視聽語言要怎麼寫
同學你好,我們以《七宗罪》的開頭做一個範例:
《七宗罪》是大衛芬奇導演33歲的長片作品,其成熟的視聽造詣讓人稱贊,我們用最粗淺的視角,去嘗試解讀芬奇老師是如何用視聽語言構建人物。
(本文涉及劇透)
電影中,主人公賽默塞特,我們簡稱S,是一個出色的警官,做事一絲不苟,思維縝密,刑偵技術高超,有一顆為美國人民服務的心。可人到晚年,無法根除的罪惡讓他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心力交瘁。而米爾斯,我們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頭,在地方上頗有建樹,一時間讓他忘乎所以,自以為自己是超級警察,其實性格急躁沖動,做事毛手毛腳。機緣巧合,這一「SM組合」便相遇了。
簡單介紹人物之後,我們來對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師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視聽語言要緊扣視覺和聽覺的表達,畫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豐富的,加之有人類生活的經驗,很多表達不言而喻,深諳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應手去創作。
《七宗罪》鏡頭五
M便接了個電話,從襯衣的口袋裡掏出一支鋼筆,隨意的記在手心裡。還記得上文里S的鋼筆放在哪嗎?整齊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說導演刻意做對比,他只是把一些細節通過人物動作和美術陳設展現出來。刪去這些細節或許對情節不會產生太多影響,但是會讓故事與人物的邏輯更加合理。這便是視聽的魅力。
視聽語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別、角度、運動(攝影機運動)、照明、色彩、語言、音響、音樂,剪輯等,但所有的電影元素都是為人物和故事服務,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節,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才是電影各元素的目的。
8. 電影有話好好說的拍攝在視聽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有話好好說》是張藝謀力求突破的一部「神(經)作」,也是他至今為止所有作品中較為獨特的一部。本片在輕喜劇的氛圍中,以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沖突,細膩而生動的描繪了兩個主人公的性格轉變過程,強調了人都有其兩面性。內容看似荒誕,指向卻相當主旋律。結尾更是充滿溫情,一派和諧。是一部藝術性和觀賞性兼容的佳作。
《有話好好說》的獨特之處,在視聽語言上有頗多表現。影片的原創音樂《愛到永遠》由臧天朔操刀並演唱。歌詞內容與影片主旨相符合,試看一段副歌部分的歌詞「為了大家好好說話,為了大家留下鮮花......天地之間愛到永遠。」臧天朔「有歌好好吼」了一把,這首歌曲在片中一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出現在沖突的開端,趙小帥(姜文飾)被揍。第二次則在趙小帥和安紅(瞿穎飾)喝著XO,欲圖XXOO時響起。第三次則以片尾曲的形式亮相。主題曲貫穿全片,其搖滾的曲風亦與影片本身浪漫而狂放的風格相契合。
另一在片中反復出現的音樂是北京琴書《我從小在北京土生土長》(又名《賠電腦》),出自北京琴書泰斗關學曾。關老已於2006年逝世,享年85歲。這曲北京琴書相當具備地方特色,且和張秋生(李保田飾)這個人物的形象與身份暗合。《賠電腦》一共出現了四次,其中三次都伴隨著張秋生的動作(走動)。第一次,他去找趙小帥說理。第二次,他為救趙小帥而搶電話想報警。第三次,他因被胖廚師(李琦飾)欺負,要剁胖師傅。相同的音樂,人物因境遇不同心境發生了改變,表現在畫面上的動作也有所不同。張秋生由想要說理到裝瘋再到「真瘋」這一從理性到感性的全過程被完整而有序的記錄了下來。
時時穿插的原創音樂讓本片一直保持著一種活躍感,即充滿了生氣又彰顯了地方環境的特色,還很好的把控了影片整體行進的節奏,可謂一石三鳥,設置巧妙。原創音樂之外,片中以唱K形式出現的多首歌曲也都各有其用意。
因為《有話好好說》從40min開始往後到尾聲出現前,全片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在一個連續而完整的時空里發生的。而整個情節基本上又都是在靠台詞推動。為了營造氣氛、控制節奏,適當的歌曲穿插是必須的。需要指出的是,編劇將故事發生的地點設在一個具有唱K和用餐雙重功能的飯店,片中所出現的四首有聲源音樂符合觀眾的生活邏輯。
第一首是王馨平《別問我是誰》,出現在趙小帥和張秋生剛剛落座之後。兩人就唱歌的妹子展開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一系列令人捧腹的討論,從其中可以看出兩人在「三觀」和知識層面上都具備相當大的差異,也為最後二人卻又「殊途同歸」的反差埋下了伏筆。《別問我是誰》作為一首經典情歌,其最新的演繹,當是彭浩翔《春嬌和志明》結尾處所謂的彩蛋——余文樂版的惡搞MTV。
無獨有偶,第二首《九九艷陽天》也以一種惡搞的形式在《有話好好說》中出現。這首歌曲最早可以追溯到電影《柳堡的故事》,它是作曲家高如星在24歲時為該片譜寫的電影插曲。說它惡搞不是無緣由的,原因見下圖,有圖有真相。
此情此景其實反映了張秋生的心亂如麻,為他後面的裝瘋醞釀著情緒和力量。他好說歹說趙小帥還是要剁劉德龍手,怎麼能不著急呢。濃妝艷抹的老太在深情款款的演唱,緊跟著一群老太群魔亂舞。然而我們在歡樂的同時有必要知道,這首歌曲的作者後來在文革中受盡磨難,被要求交代譜這首靡靡之音的罪惡目的。在42歲時被折磨致死。
趙小帥將計就計,成功將張秋生甩開後,自然是心裡樂開了花。這時《十八的姑娘一朵花》適時的響起,姜文載歌載舞,相當有料。且整個演唱在劉德龍到來的前後,其面部表情及心理感受的變化都相當到位。最後幾句竟然把這首真正的靡靡之音唱的無比兇狠。姜文的表演功力可見一斑。
天不遂人願,手最終沒剁成。是所謂樂極生悲吧。這時響起的最後一首《心情不錯》,看歌名就是對趙小帥的一種反諷,但因為曲調比較輕快溫和,因而在情緒上給人一種盡皆癲狂的舒緩。由於下面緊接著又是張秋生要拿刀剁胖師傅,這首歌曲還起著過渡的作用——總要讓觀眾喘口氣啊。
《有話好好說》景別多取近景和特寫,給人一種逼迫和緊張感。鏡頭多晃鏡頭,角度常常傾斜。有人說,本片是張藝謀模仿王家衛《重慶森林》的失敗之作。我不這么覺得,事實上,本片的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很好。讓人印象深刻的視聽段落很多,比如張秋生「發瘋耍流氓「那段,整個影調一下子變化,配以上一個時空里老太太們進門時的敲鑼打鼓聲。將張秋生的「裂變」以極具象的方式表現了出來。又比如王小帥羅曼蒂克那一段的升格拍攝、影片結局時,畫面定格和響聲隆隆相互映照等等。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卡司相當有份量。無論主角還是客串,隨便一個出來都是大拿。姜文不用說,他對於一部電影風格的影響有時甚至蓋過導演,《尋槍》就是最鮮明的例子。李保田,絕對的表演藝術家,曾與張藝謀合作過《菊豆》。在片中客串了一把的葛優早先與張藝謀合作了《活著》。同樣屬於客串的趙本山後來主演了張藝謀的《幸福時光》。包括張藝謀本人的客串,要知道,人家十年前就已經是東京國際電影節的影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