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都勻百子橋怎麼得名的
百子是多子的意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它的一種特定含義。由於「百」含有大或者無窮的意思,因此把祝福、恭賀的良好願望發揮到了一種極至的狀態。在禮儀之幫的中國,上到古代的皇帝、士大夫,下到普通文人、平民,都願意在喜慶、甚至平時用上它,因為大家相信,願望好的結果一定會好。
傳說周文王有很多的兒子,而且不是一般的多,等到路邊撿個雷震子的時候,他已經有九十九個兒子了,加上雷震子這個雷公嘴,正好一百個,所以說文王百子。中國古人的觀念是生得越多越好,「子孫滿堂」被認為是家族興旺的最主要的表現,「周文王生百子」被認為是祥瑞之兆,所以古代有許多「百子圖」流傳至今。百子的典故最早出於《詩經》,是歌頌周文王子孫眾多的。畫面常用諧音諧意,寓意多福多壽,多子多孫,子孫昌盛,萬代延續。
都勻百子橋為郡人唐文升捐資創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當年唐氏已過半百,膝下無子,欲架橋以求繼嗣。唐家祖上耕讀為本,但卻認為「積田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種;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積德以遺子孫,子孫長享太平之福」。唐文升秉持「家訓」,獨資建橋,歷時五載,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落成。時任都勻知府孫廷相題贈「功半洛陽」匾嘉其善舉。其後,唐文升的後代在橋上添建「聳翠亭」。著名清代史學家、貴州學政洪亮吉曾登亭四眺,並作《登劍江聳翠亭望西北諸山》詩:「沿流都有鷺鷥飛,空翠時時沁客衣。忽訝危崖突人影,似驚鳴鏑啟山扇。回潭西去綠氵雲氵雲,一角樓台上夕曛。傾耳卻聞空際響,入山雲斗出山雲。」
咸豐五年(1855年),聳翠亭毀於兵燹。光緒十一年(1885年),唐澤芳修復橋亭,時任都勻知府羅鳳儀題贈「纘緒宗功」匾。清末,劍江連年暴漲,橋基多處受損,唐文升六世孫唐樹衡與族人傾力維修。1944年底,日寇進犯黔南,守軍炸橋潰逃。其後復經修葺。
解放後,仍作公路橋用,並於橋面兩側增建人行道和鐵護欄。20世紀80年代,另建公路橋行車,百子橋退位,遂於橋上修建歇山頂橋屋,兩端修建六角攢尖頂橋亭,橋頭安置石獅,廣種竹木,使百子橋的社會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
當初唐文升修建百子橋,為的是積德求子。其後裔世代維修百子橋,出於「纘緒宗功」。而如今的百子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成了都勻人民休息娛樂的文化活動場所,同時還是買賣民族民間工藝品的特殊商場。
歷經滄桑的都勻百子橋,由於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於1983年被都勻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識之士建議,利用橋上建築,舉辦橋梁展覽,濃縮展出市內各種新老橋梁的照片、模型、圖紙等相關資料,在「橋城」都勻的龍頭橋上籌建別具一格的橋梁博物館,為貴州南線旅遊增加一個亮麗的景點。
⑵ 都勻有什麼橋
百子橋
獅子橋
黑橋
大橋
彩虹橋
月亮橋
斜橋
下面是一些有名的橋的具體介紹
百子橋
雄踞貴州省都勻市市區劍江中部的七孔青石拱橋百子橋,「典出《詩經》(大雅·思齊)大妙嗣徽音,則百斯男」,乃「文王百子」之由,百子橋長140米,寬8米,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邑人唐文升獨力修建,時都勻知府孫廷相為橋落成題」功半洛陽」匾額以贈,至民國初年貴州省長任可澄至勻,題「唐家橋」三字刻於橋頭。1986年改建為游覽風景橋,橋上建有古典樓廳、六角琉璃亭、石獅以及龍、鳳、八仙等精美圖案,古今建造融為一體,整座橋雄渾古樸,精美典雅,為都勻眾橋之冠。
都勻斜橋位於百子橋上游,長144米,寬14米,三孔凈跨40米,與江流夾角45度,是當時全國大中型橋梁中斜度最大的桁架拱橋。曾獲1981年貴州省優秀設計獎。
⑶ 都勻百子橋的結構特徵和歷史
1: 雄踞貴州省都勻市市區劍江中部的七孔青石拱橋百子橋,「典出《詩經》(大雅·思齊)大妙嗣徽音,則百斯男」,乃「文王百子」之由,百子橋長140米,寬8米,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邑人唐文升獨力修建,時都勻知府孫廷相為橋落成題」功半洛陽」匾額以贈,至民國初年貴州省長任可澄至勻,題「唐家橋」三字刻於橋頭。1986年改建為游覽風景橋,橋上建有古典樓廳、六角琉璃亭、石獅以及龍、鳳、八仙等精美圖案,古今建造融為一體,整座橋雄渾古樸,精美典雅,為都勻眾橋之冠。
都勻斜橋位於百子橋上游,長144米,寬14米,三孔凈跨40米,與江流夾角45度,是當時全國大中型橋梁中斜度最大的桁架拱橋。曾獲1981年貴州省優秀設計獎。
2:都勻百子橋,又稱唐家橋,橫跨於劍江之上,系「橋城」都勻的龍頭橋。橋長140米,寬8米,高11.5米,為七孔石拱橋。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勻市之所以有「橋城」之稱,得益於劍江之水。劍江系沅江主源清水江的上源稱謂。流域面積含都勻、丹寨、凱里、麻江、福泉、施秉、黃平、鎮遠、三穗、黎平、榕江、天柱、錦屏、雷山、台江、劍河等16個縣市的清水江,發源於都勻市苗嶺山脈斗篷山北麓之中寨,東北流至谷江,轉而東南到都勻。都勻段稱劍江。劍江由北向南,穿城而過,並納若干小溪,河網密度頗大。素有建橋良俗的布依族、苗族民眾,在劍江及其支流之上修建各種形制的橋梁,其中佼佼者,首推百子橋。
百子橋為郡人唐文升捐資創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當年唐氏已過半百,膝下無子,欲架橋以求繼嗣。唐家祖上耕讀為本,但卻認為「積田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種;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積德以遺子孫,子孫長享太平之福」。唐文升秉持「家訓」,獨資建橋,歷時五載,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落成。時任都勻知府孫廷相題贈「功半洛陽」匾嘉其善舉。其後,唐文升的後代在橋上添建「聳翠亭」。著名清代史學家、貴州學政洪亮吉曾登亭四眺,並作《登劍江聳翠亭望西北諸山》詩:「沿流都有鷺鷥飛,空翠時時沁客衣。忽訝危崖突人影,似驚鳴鏑啟山扇。回潭西去綠氵雲氵雲,一角樓台上夕曛。傾耳卻聞空際響,入山雲斗出山雲。」
咸豐五年(1855年),聳翠亭毀於兵燹。光緒十一年(1885年),唐澤芳修復橋亭,時任都勻知府羅鳳儀題贈「纘緒宗功」匾。清末,劍江連年暴漲,橋基多處受損,唐文升六世孫唐樹衡與族人傾力維修。1944年底,日寇進犯黔南,守軍炸橋潰逃。其後復經修葺。
解放後,仍作公路橋用,並於橋面兩側增建人行道和鐵護欄。20世紀80年代,另建公路橋行車,百子橋退位,遂於橋上修建歇山頂橋屋,兩端修建六角攢尖頂橋亭,橋頭安置石獅,廣種竹木,使百子橋的社會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
當初唐文升修建百子橋,為的是積德求子。其後裔世代維修百子橋,出於「纘緒宗功」。而如今的百子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成了都勻人民休息娛樂的文化活動場所,同時還是買賣民族民間工藝品的特殊商場。
歷經滄桑的都勻百子橋,由於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於1983年被都勻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識之士建議,利用橋上建築,舉辦橋梁展覽,濃縮展出市內各種新老橋梁的照片、模型、圖紙等相關資料,在「橋城」都勻的龍頭橋上籌建別具一格的橋梁博物館,為貴州南線旅遊增加一個亮麗的景點。
⑷ 都勻百子橋名字的由來
最佳答案 1: 雄踞貴州省都勻市市區劍江中部的七孔青石拱橋百子橋,「典出《詩經》(大雅·思齊)大妙嗣徽音,則百斯男」,乃「文王百子」之由,百子橋長140米,寬8米,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邑人唐文升獨力修建,時都勻知府孫廷相為橋落成題」功半洛陽」匾額以贈,至民國初年貴州省長任可澄至勻,題「唐家橋」三字刻於橋頭。1986年改建為游覽風景橋,橋上建有古典樓廳、六角琉璃亭、石獅以及龍、鳳、八仙等精美圖案,古今建造融為一體,整座橋雄渾古樸,精美典雅,為都勻眾橋之冠。
都勻斜橋位於百子橋上游,長144米,寬14米,三孔凈跨40米,與江流夾角45度,是當時全國大中型橋梁中斜度最大的桁架拱橋。曾獲1981年貴州省優秀設計獎。
2:都勻百子橋,又稱唐家橋,橫跨於劍江之上,系「橋城」都勻的龍頭橋。橋長140米,寬8米,高11.5米,為七孔石拱橋。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勻市之所以有「橋城」之稱,得益於劍江之水。劍江系沅江主源清水江的上源稱謂。流域面積含都勻、丹寨、凱里、麻江、福泉、施秉、黃平、鎮遠、三穗、黎平、榕江、天柱、錦屏、雷山、台江、劍河等16個縣市的清水江,發源於都勻市苗嶺山脈斗篷山北麓之中寨,東北流至谷江,轉而東南到都勻。都勻段稱劍江。劍江由北向南,穿城而過,並納若干小溪,河網密度頗大。素有建橋良俗的布依族、苗族民眾,在劍江及其支流之上修建各種形制的橋梁,其中佼佼者,首推百子橋。
百子橋為郡人唐文升捐資創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當年唐氏已過半百,膝下無子,欲架橋以求繼嗣。唐家祖上耕讀為本,但卻認為「積田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種;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積德以遺子孫,子孫長享太平之福」。唐文升秉持「家訓」,獨資建橋,歷時五載,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落成。時任都勻知府孫廷相題贈「功半洛陽」匾嘉其善舉。其後,唐文升的後代在橋上添建「聳翠亭」。著名清代史學家、貴州學政洪亮吉曾登亭四眺,並作《登劍江聳翠亭望西北諸山》詩:「沿流都有鷺鷥飛,空翠時時沁客衣。忽訝危崖突人影,似驚鳴鏑啟山扇。回潭西去綠氵雲氵雲,一角樓台上夕曛。傾耳卻聞空際響,入山雲斗出山雲。」
咸豐五年(1855年),聳翠亭毀於兵燹。光緒十一年(1885年),唐澤芳修復橋亭,時任都勻知府羅鳳儀題贈「纘緒宗功」匾。清末,劍江連年暴漲,橋基多處受損,唐文升六世孫唐樹衡與族人傾力維修。1944年底,日寇進犯黔南,守軍炸橋潰逃。其後復經修葺。
解放後,仍作公路橋用,並於橋面兩側增建人行道和鐵護欄。20世紀80年代,另建公路橋行車,百子橋退位,遂於橋上修建歇山頂橋屋,兩端修建六角攢尖頂橋亭,橋頭安置石獅,廣種竹木,使百子橋的社會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
當初唐文升修建百子橋,為的是積德求子。其後裔世代維修百子橋,出於「纘緒宗功」。而如今的百子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成了都勻人民休息娛樂的文化活動場所,同時還是買賣民族民間工藝品的特殊商場。
歷經滄桑的都勻百子橋,由於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於1983年被都勻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識之士建議,利用橋上建築,舉辦橋梁展覽,濃縮展出市內各種新老橋梁的照片、模型、圖紙等相關資料,在「橋城」都勻的龍頭橋上籌建別具一格的橋梁博物館,為貴州南線旅遊增加一個亮麗的景點
⑸ 都勻百子橋傳說,誰知道
都勻百子橋
百子橋為郡人唐文升捐資創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當年唐氏已過半百,膝下無子,欲架橋以求繼嗣。唐家祖上耕讀為本,但卻認為「積田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種;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積德以遺子孫,子孫長享太平之福」。唐文升秉持「家訓」,獨資建橋,歷時五載,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落成。時任都勻知府孫廷相題贈「功半洛陽」匾嘉其善舉。其後,唐文升的後代在橋上添建「聳翠亭」。著名清代史學家、貴州學政洪亮吉曾登亭四眺,並作《登劍江聳翠亭望西北諸山》詩:「沿流都有鷺鷥飛,空翠時時沁客衣。忽訝危崖突人影,似驚鳴鏑啟山扇。回潭西去綠氵雲氵雲,一角樓台上夕曛。傾耳卻聞空際響,入山雲斗出山雲。」
⑹ 都勻的百子橋作文四百字
我的家鄉在都勻,這里有一條美麗的劍江河,這條河清澈得像一面鏡子一樣,把都勻美麗的景色全都倒映在了水面上。
「文峰塔」原名文筆塔,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系五層木塔。當時認為都勻東、西、北三面皆有山峰,唯獨正南面缺少一峰,造成水口散漫,故在此建塔,作為水口關鍵,並以南應文明之象。
文峰塔的木塔年久傾毀,僅存塔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都勻人士、甘肅按察使陶廷傑於任上致書於家,捐銀一千兩作建塔資金。都勻知府陳西橋、知縣鍾海門又集士紳募銀二千兩,於原塔基上修建石塔,並改名文峰塔,塔為七級密檐式,下有正方形青石塔台,塔底直徑9.5米,塔高33米,是貴州唯一載入《中國古塔》圖冊的石塔。1999年,黔南州、都勻市在塔周征地85畝,以塔為主題修建文峰園。
深夜的文鋒園,涼風徐徐。陶延皋曾作有《南樓夜月》,詩雲:「天風吹我上南樓,皓月當空景最幽。百尺豪情懷韻士,三分夜月小揚州。」南樓即百子橋樓。月漠於東,掛於塔角,陶延皋定是面朝文峰塔作出此詩。他也許不知道,如今的文鋒園於都勻迄止是「三分揚州」。
⑺ 都勻有那些風景
都勻城位於「九溪歸一」的劍江河畔,眾多河流匯入沅江源頭劍江穿城而過。碧玉般的劍江水,沿江兩岸鶯語流花,青山聳翠,是一個山水交融、山清水秀的天然生態環境。都勻城區景點 文峰公園 貴州第一個開放性公園,建於1999年,徵用原有的85畝農田改建而成,漸漸成為都勻民眾的休閑中心。園內有文峰塔,文峰公園也因其得名,據塔下石碑記載,此塔始建於明代神宗萬曆元年,原是五層木塔,名文筆塔,木塔年久傾毀,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甘肅按察使陶廷傑(都勻人士)捐一千兩銀在原有塔基上建塔。後又有都勻知府陳西橋、知縣鍾海門籌募二千兩銀,於原塔基上修建石塔,並改名文峰塔,塔擴建為七層,下設石塔台,塔底直徑9.5米,塔高33米,是貴州唯一載入《中國古塔》圖冊的石塔。 百子橋 都勻百子橋,因當地唐姓家族籌建也稱唐家橋,建於當時城北的劍江河之上,橋長140米,寬8米,高11.5米,結構為七孔石拱橋,因為歷史悠久並且多次擴建裝飾成為都勻橋的典範。故都勻當地有一順口溜「都勻大橋頭」便是說這百子橋,用當地話說朗朗上口,卻也能成為為難那些不熟悉本地話的訪客的玩笑。可見百子橋已經深深融入都勻人生活之中。 古代:唐文升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捐資准備在城北的劍江河上著手創建一橋,花費五年時間的修建,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落成完工,並定名白子橋。因其有此修橋善舉,當地知府孫廷相便為他題了一匾「功半洛陽」。 有亭被唐文升的後代又在橋上添建,名曰「聳翠亭」。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官拜貴州學政的洪亮吉登亭觀賞河岸美景而詩性大發,而創作《登劍江聳翠亭望西北諸山》一詩。 「聳翠亭」因戰亂在咸豐五年(1855年)被毀,三十年後的光緒十一年(1885年),唐家後人唐澤芳修復了橋亭,當時都勻知府羅鳳儀為嘉獎唐家的這個善舉也效仿前人書一匾「纘緒宗功」相贈。 河清朝末年劍江曾經遭受頻繁洪災,橋基因此受損,最初建橋者唐文升他的第六世子孫唐樹衡合家族之力傾力修復百子橋,此橋尚能保存至今。 有關洪亮吉的《登劍江聳翠亭望西北諸山》—— 登劍江聳翠亭望西北諸山 沿流都有鷺鷥飛,空翠時時沁客衣。 忽訝危崖突人影,似驚鳴鏑啟山扇。 回潭西去綠沄沄,一角樓台上夕曛。 傾耳卻聞空際響,入山雲斗出山雲。 </B>近代:1944年底日軍入侵黔南,當時的守軍炸橋逃跑,橋毀壞後又得以修復。 當代:解放後仍舊是作為公路橋用,並在橋兩側增加了人行道和鐵護欄等設施。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附近另建斜橋代替其成為公路橋,然後相關部門在橋上修建了中國古典風格的橋頂,兩端修建六角攢尖頂橋亭代替過去的「聳翠亭」,也可稱新「聳翠亭」。橋頭兩側安置了石獅。至此,百子橋社會功用有了改變——成為都勻民俗文化重要的交流點之一。 在1983年被都勻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板街 都勻市區內的古建築群景區,始建於明洪武年間,也就是大約在1368到1398年期間。街長約300米,路面以11000塊光滑的青石塊整齊的鋪砌而成,街兩端各配一對石獅,南北面街口建各有門樓牌坊,石板街之外延伸出去的兩旁街道也皆以古典風格擴建,現已擴至小吃街與步行街的對面。整條主街有88間店鋪,大紅基調,風格古樸典雅。石板街北側的坡頂為原來的古城門,石板街是明清時期外地通往廣西方向的必經驛道。公元1638年,徐霞客也曾到都勻游覽,也是經此街入城。九十年代初期,石板街曾經由相關部門維修改建,成為了別具特色的古建築群。 2008年9月,石板街風格建築群由七街巷口擴展至勻中大廈。 劍江河 養育若干代都勻人民的劍江河,是都勻人民的母親河,它象一條綠色的帶子,繞著都勻城,扮靚著都勻城,哺育著都勻人,可以這樣說:都勻取得的種種榮譽和成就,離不開劍江河,它是都勻的功臣,是都勻人民的驕傲。都勻人愛劍江河,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榮譽,是一種自豪,是一種品質,是都勻人的一種基本要求和素質,不熱愛劍江河,甚至沾污毀壞劍江河的人,不配作都勻人。 這幾年,在市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和關心下,投巨資對劍江河進行了長期而艱巨的改造,現已初具規模。十幾公里長的排污溝的建成,已成了勻城一條靚麗的風景線,為勻城人民休閑、娛樂、健身提供了一個自然舒適的環境,劍江河美了,勻城靚了。 百子橋夜景,彩虹橋夜景,文峰橋夜景以及水幕電影等都是依託劍江河而更顯亮麗。 郊外景區 斗篷山景區是國內距離城市最近的原始林區,位於都勻市西北部,距市區22公里,與貴定縣、麻江縣接壤,雄踞於苗嶺山脈中段,總面積61.8平方公里,斗篷山主峰海拔高度1961米,山上有峰巒、峽谷、溶洞、溪流及瀑布等景觀,原始森林覆蓋率近90%,其中海拔1800米的高山台地上,有原始古林近百公頃,林木根部全部長在岩石縫隙之中,隨處可見樹抱石、石抱樹、樹搭橋的奇異景觀。斗篷山的國家保護植物有鵝掌楸、紅豆杉、馬尾樹、十齒花、香樹、高山杜鵑、蘭花、龍膽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