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的票房分成問題
隨著國產片票房的高速增長,國內電影投資分成模式也日趨多元化。
從《人再囧途之泰囧》(下稱《泰囧》)到《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下稱《致青春》),再到當下熱映的《中國合夥人》,近期3部高票房影片中,都看到了光線傳媒的身影,光線分別以三種不同的模式參與到3部影片的投資、利益分成中,而這也恰恰代表了國內製片方三種主流的影片投資、分成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以投資人身份參與票房分成。以《泰囧》為例,光線傳媒是主要出資人,雖然也負責發行,但因投資佔比達90%以上而獲得該片片方分成的主要收益。據光線傳媒財報顯示,《泰囧》創出總票房超12億元的紀錄,除去8.3%的稅費等費用及院線分成,光線傳媒獲得超過5億元的收入。
第二種模式是投資方兼發行方並重。在《致青春》中,光線傳媒不再是主要投資人,其擔當的角色更多是在發行環節。公開資料顯示,光線在《致青春》一片中的投資比例僅佔20%。而在發行環節,王長田曾對媒體公開表示,發行收益占片方票房分成的10%至15%。通過發行取得的收益可以與投資環節取得的收益相媲美。
第三種模式是純發行方的角色。在近期熱映的影片《中國合夥人》中,光線傳媒僅擔當了發行人的角色。該公司董秘王牮公開表示,公司負責影片的發行工作,並未參與投資。不過,由於光線傳媒目前有發行人員約100人,駐扎在全國70個大中城市,「陣地式」的發行網路能夠為影片爭取到更好的場次時間和更多的排片數量。
得益於光線傳媒的發行功力,《中國合夥人》正式公映第一天,就以36%的排片量超過此前《泰囧》33%和《致青春》35%的排片量。
值得一提的是,擔任發行方的回報未必會低於投資方。此前,華誼兄弟通過保底發行的模式參與了《西遊。降魔篇》的發行,雖然並未參與投資,但最終獲得了該片片方票房分成收益的七成,遠超投資方的收益。
也正是由於一些影視大鱷擁有強勢的電影製作發行資源,因此,近期國內的大片都會出現幾大影視公司的身影,如光線傳媒、華誼兄弟等幾家影視公司,他們的身影幾乎出現在近期所有熱映的國產片中。
此外,投資模式多元化還體現在一些演員、導演加入票房分成的情況也在增多,如《廚子戲子痞子》的3位主演張涵予、劉燁、黃渤即以片酬入股,拿票房分紅,這種投資模式可以降低影片的成本和風險,充分調動演員們的積極性。《泰囧》也傳出導演兼主演徐崢通過獲取片方票房分成模式來領取片酬。
通過多元化投資、分成模式,可以盡可能調動各方優勢,促進影片票房提高。不過,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目前國內電影票房的提升更多仰仗於銀幕數的增加、觀影人次的增加以及影片類型多元化,投資分成模式多元化對票房的促進並不佔主要地位。
不過,瑞格傳播執行董事戢二衛認為,國內電影投融資模式依舊單一,特別是銀行、信託、基金公司等金融企業並未能夠積極參與其中,雖然此前也有一些個案,比如招商銀行為《集結號》提供了5000萬元的貸款,但終歸未能形成氣候。在好萊塢,通過銀行、基金公司投融資已經成為與影視投資公司投資渠道相並列的融資渠道。另外,電影投資方也應該引入一些衍生品相關企業,促進電影衍生品的發展,增加電影在票房之外的收益,改變國內電影投資收益過度依賴票房的現狀。
以上是借鑒新聞的.
❷ 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
可分賬票房如果一部電影的原始票房是108.3元,那麼製片方首先得要從這108.3元中繳納3.3元的特別營業稅和中影數字代理費,並同時扣除5元的電影專項基金。剩下的100元,被稱為可分賬票房。另外,中影數字代理費視票房而收。如果一部電影的票房在6億以上,那麼你那6億以下的部分繼續收取該費用,6億以上的部分則不需要收取。這個比例大概在1-3元。2.製片方到手票房到了這一步,影院院線與製片方的分賬就開始進行。目前比較普遍的分發是43%歸製片方,57%歸影院院線,這也是常年的老規矩。所以,製片方到手票房為43元,電影院到手的票房為57元。11年《金陵十三釵》的製片人張偉平硬是要將這一比例抬高到45%,鬧出了「八大院線聯合抵制」的事情,後邊電影局出面調解,最後定下來《金陵十三釵》票房5億前的部分按45-55(製片方-影院院線)的方法分賬,5億部分後按41-59(同上)分。
❸ 關於電影票房分成的疑問
本身電影行業就是高風險的行業,所以很多電影不賺錢是正常的。今年的華誼兄弟的《太極》系列,雖然票房都過億,但幾乎肯定是要賠了。全年中國目前製片數量在700多部,但是能夠在主流商業院線上映的只有200多部而已,所以必須需要其他的盈利渠道、就像你說的版權的重復販賣獲利。
大牌分成是有前提的,比如零片酬,或者明星自己本身就有投資,比如《失戀33天》的文章零片酬,拿分成。《匹夫》的黃曉明本身就是出品人之一,自然可以拿片酬。能拿票房分成的都是商業大片豬腳,這些商業大片票房風險一般都較低,幾乎只賺不賠,所以票房分成對製片方的壓力不大。
另外票房分成是對製片方的收入有壓力,但是這種明星在國內畢竟是少數。在好萊塢每年能拿分成的也不多。另外好萊塢很多的製片公司是依靠大型發行公司,像是派拉蒙,和迪斯尼這種,除掉製片公司和影院的分成,發行公司還有十幾個百分點的收益的。。。
另外國內版權獲利的最主要方式不是你說的玩具什麼的衍生品,目前國內主要的版權衍生獲利是電影的電視台,網路版權的銷售。一般一部過億大片的網路版權,一家家電視台和視屏網站賣下來也能夠有千萬左右的純收益,另外還有海外版權的銷售,向東南亞,韓國,日本,美國,歐洲每個國家都可以賣賣,片子不好的賣的就便宜,質量好的自然價格就高。這些版權收益所需要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
並且注意這些版權收益,是毫無疑問都歸屬於製片方的,明星導演是拿不到的,所以製片方只要有渠道,還是可以賺到錢的。
所以電影的成本,都是一個一個渠道慢慢的回收的,並不是說指望著某一個渠道能夠一下子把成本填滿的。反正電影拍完了,接下來除了一些營銷投入,版權可以重復無限制的獲利,打個簡單的例子,邵氏電影這么多年,那些老電影,先是賣票房,接著賣海外版權,再賣VCD,賣DVD,賣網路版權,過個幾年這些版權再賣一遍,過個十年再賣一遍,等差不多了,把所有電影版權一次性打包再賣香港天映娛樂。天映娛樂再出碟,賣網路版權。。。
寫的有點多和亂,你將就著看看,大家可以交流交流。。。
❹ 電影的票房都是如何分紅的呢
由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電影投資中來,大家都比較關心電影的票房是如何分紅的?像《戰狼2》的票房是56億,投資者是不是就能分到56億呢?並不是的,具體如何分賬如下:
總票房劃分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
❺ 電影收入的票房是怎麼分配的,演員多少,投資方多少,導演製片人分多少。
隨著2017年3月正式推出《電影產業促進法》政策出台以及電影票房連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別是218億、296億、441億、455億,559億)2018年票房突破600億。源於政策導向和高收益,電影投資已經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資人的決策當中。投資的動力源於收益,電影投資的收益主要來源於電影票房的高低。
那麼電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線總票房需要扣除5%的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稅費,這個是國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線扣除50%—55%,宣發5%—8%,剩下40%左右,往期統計35%左右為片方可分賬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資人)分賬票房比例。
個人票房分紅=總票房*35%左右*投資比例
最後,電影版權在電視台版權收益,網路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以及廣告收益。
票房分紅到賬時間:
票房結算時間一般在院線下映後三個月內,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進行結算,然後分賬到出品方對公賬戶,再由出品方結算給個人賬戶。
票房外的版權收益也會有合同內具體列出,結算時間一般是六個月結算一次。
演員、導演、製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資里,利潤歸投資方。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導演、演員、製片人也參與投資,那就按投資比例分成。
❻ 電影的票房收入如何分成
以100塊票房為例:
1.國家直接先扣掉5%做為電影專項基金,3.3%的稅款這部分8.3%,就剩下91塊半了。現在你知道每張電影票,你已經自動給國家交了稅,看電影順道當了納稅人。這8.5%,影院、院線、片方都見不著錢,直接被劃走了。
2、剩下91塊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其中院線大概在5%左右,也就是100塊里,有個4塊多吧。像萬達、金逸這種垂直管理的院線,這兩塊收入基本就被算做一塊收入了。
3、院線、影院分完之後,發行方還要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票房可分配收入總票房─3%電影基金─5.5%稅款─院線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❼ 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
電影票房大約是實際投資額的三倍左右。才能回本!
電影票房,分成如下:電影發展基金5%,營業稅3.3%;院線50-60%;其餘為製作商和發行商。
1、假如一部電影,2億投資,有10億票房,分成如下:
電影發展基金0.5億
營業稅0.33億
院線5-6億(主要看片子跟電影院怎麼分成的);
製作商和發行商分剩餘的3.17—4.17億(這些錢還要除去的宣傳費和製作成本,如果電影製作宣傳2億,那麼製作發行公司的利潤就是1-2億)
2、另外當製作發行方可以在後期受益再賺一筆,例如在電視頻道放映、網路直播以及製作光碟等。
3、有幾個關鍵點
A投資和實際投資。很多電影號稱幾億投資,都是噱頭,要是真的投資那麼多,真的就虧死了
B新人與老人。對於電影新人來說,可能需要3倍於老導演的投資。
C院線。對於萬達這樣的既做拍片,又有院線的公司來說,可以上下通吃,給自己的電影多放映場次,以獲取利益。
❽ 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佔多少
我就說幾點,上面回答說的稅金和電影專資的比例都對,但是院線拿不到5%的票房,現在院線只能拿到大約2%,甚至很多院線都只拿到1%。然後院線目前對於影院的排片已經無法影響,尤其是簽約加盟的私營影院,
❾ 電影院的一部電影票房是怎麼分成怎麼算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PS: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終片方結算所使用的數據,為中數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7.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
附:中國電影的資金其它回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版權收入: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互聯網播放版權銷售。這部分收入裡面,CCTV6的收購費用為140萬-400萬每部影片,主要根據影片的題材、頻道打分制度、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決定。網路版權價格波動較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主要跟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有關。
2.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這部分收入目前較低,增長潛力大。
3.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4.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政府補貼:主要是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政府專項補貼等。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票房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在1億到3億元,獎勵200萬元;3億到5億元,獎勵500萬元;5億以上重獎1000萬元。
其中,大部分中國影片的資金回收依賴票房分賬,可佔到影片總收入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