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亂世佳人的票房以前和換算成現在各是多少
亂世佳人票房198,676,459 美元,換算成現在是1,606,254,800美元,
阿凡達北美749,766,139美元,全球2,740,405,721美元。
❷ 全球電影票房計算問題
算上通貨膨脹就不能看全球票房了,沒法統計,但可以統計出北美票房通過換算的票房。
1.亂世佳人(1939)
2.星球大戰(1977)
3.音樂之聲(1965)
4.外星人ET(1982)
5.摩西十戒(1956)
6.泰坦尼克號(1997)
7.大白鯊(1975)
8.日瓦戈醫生(1965)
9.驅魔人(1973)
10.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1937)
❸ 電影票房是怎樣統計出來的
電影票房是用觀眾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的。
電影業中,票房已經成為衡量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可以用觀眾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一般直接用來衡量一部電影的熱播程度。
2016年1月,電影市場管理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電影局出重拳整頓市場秩序,如果影院偷漏瞞報票房,院線要承擔連帶責任,影院放映質量差等問題也會被集中治理。
(3)電影票房換算成以擴展閱讀:
2018年一季度分賬票房189.49億元,同比增加39.96%。截至2018年6月30日,2018年上半年票房取得320.21億元,較2017年上半年票房271.51億元同比增加17.94%,不含服務費票房為299.64億元,同比增加18%。
2018上半年 s』b觀影人次9.01,同比增加15%。其中,國產影片票房為 189.65億元,同比增長 80.1%,占總票房份額的 59.21%,占據市場主體地位。
前6個月中國影市多個數據紀錄均被打破,在檔期方面,元旦、春節、清明、端午四個檔期票房均創造市場新紀錄。
❹ 1982年李連傑的《少林寺》開創了一億票房,換算成現在等於多少
1980年,李連傑拍攝的少林寺,可以說是很多人在童年時的記憶了。而在當時少林寺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風靡一時,在中國影壇,甚至可以說是世界影壇上颳起了一股武術熱。當時的影片在香港一經上映,便是盛況空前,每天報刊都有報道,關於少林寺這部電影的消息花絮,而各位主演也一炮而紅,甚至李連傑一次性擠入了國際巨星的行列。
不怎麼說,當時的一億元都可以說是一筆巨款了(即使放到現在也是一筆巨款),也可以從此看出來少林寺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了。
❺ 關於電影票房分成的疑問
本身電影行業就是高風險的行業,所以很多電影不賺錢是正常的。今年的華誼兄弟的《太極》系列,雖然票房都過億,但幾乎肯定是要賠了。全年中國目前製片數量在700多部,但是能夠在主流商業院線上映的只有200多部而已,所以必須需要其他的盈利渠道、就像你說的版權的重復販賣獲利。
大牌分成是有前提的,比如零片酬,或者明星自己本身就有投資,比如《失戀33天》的文章零片酬,拿分成。《匹夫》的黃曉明本身就是出品人之一,自然可以拿片酬。能拿票房分成的都是商業大片豬腳,這些商業大片票房風險一般都較低,幾乎只賺不賠,所以票房分成對製片方的壓力不大。
另外票房分成是對製片方的收入有壓力,但是這種明星在國內畢竟是少數。在好萊塢每年能拿分成的也不多。另外好萊塢很多的製片公司是依靠大型發行公司,像是派拉蒙,和迪斯尼這種,除掉製片公司和影院的分成,發行公司還有十幾個百分點的收益的。。。
另外國內版權獲利的最主要方式不是你說的玩具什麼的衍生品,目前國內主要的版權衍生獲利是電影的電視台,網路版權的銷售。一般一部過億大片的網路版權,一家家電視台和視屏網站賣下來也能夠有千萬左右的純收益,另外還有海外版權的銷售,向東南亞,韓國,日本,美國,歐洲每個國家都可以賣賣,片子不好的賣的就便宜,質量好的自然價格就高。這些版權收益所需要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
並且注意這些版權收益,是毫無疑問都歸屬於製片方的,明星導演是拿不到的,所以製片方只要有渠道,還是可以賺到錢的。
所以電影的成本,都是一個一個渠道慢慢的回收的,並不是說指望著某一個渠道能夠一下子把成本填滿的。反正電影拍完了,接下來除了一些營銷投入,版權可以重復無限制的獲利,打個簡單的例子,邵氏電影這么多年,那些老電影,先是賣票房,接著賣海外版權,再賣VCD,賣DVD,賣網路版權,過個幾年這些版權再賣一遍,過個十年再賣一遍,等差不多了,把所有電影版權一次性打包再賣香港天映娛樂。天映娛樂再出碟,賣網路版權。。。
寫的有點多和亂,你將就著看看,大家可以交流交流。。。
❻ 電影的票房收入如何分成
以100塊票房為例:
1.國家直接先扣掉5%做為電影專項基金,3.3%的稅款這部分8.3%,就剩下91塊半了。現在你知道每張電影票,你已經自動給國家交了稅,看電影順道當了納稅人。這8.5%,影院、院線、片方都見不著錢,直接被劃走了。
2、剩下91塊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其中院線大概在5%左右,也就是100塊里,有個4塊多吧。像萬達、金逸這種垂直管理的院線,這兩塊收入基本就被算做一塊收入了。
3、院線、影院分完之後,發行方還要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票房可分配收入總票房─3%電影基金─5.5%稅款─院線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❼ 想問下,票房轉成收入怎麼算
電影票房,分成如下:電影發展基金5%,營業稅3.3%;院線50-60%;其餘為製作發
行(這些費用在製作發行費用中扣除)。
1、假如一部電影,2億投資,有10億票房,分成如下:
電影發展基金0.5億
營業稅0.33億
院線5-6億(主要看片子跟電影院怎麼分成的);
製作發行分剩餘的3.17—4.17億(這些錢還要除去的宣傳費和製作成本,如果電影製作宣傳2億,那麼製作發行公司的利潤就是1-2億)
2、另外當製作發行方可以在後期受益再賺一筆,例如在電視頻道放映、網路直播以及製作光碟等。?
3、有幾個關鍵點
A投資和實際投資。很多電影號稱幾億投資,都是噱頭,要是真的投資那麼多,真的就虧死了
B新人與老人。對於電影新人來說,可能需要3倍於老導演的投資。
C院線。對於萬達這樣的既做拍片,又有院線的公司來說,可以上下通吃,給自己的電影多放映場次,以獲取利益。
❽ 電影票房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是按實際的售票價統計。
在好萊塢,有三種分賬模式可以選擇。第一種是和中國一樣的固定比例分賬。第二種是影院會支付一筆費用給製片方買斷影片,然後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歸影院所有。第三種,是好萊塢最流行的分賬模式,也就是階梯式分賬:在好萊塢製片商的一些大片上映的第一周,製片商可以拿走80%的票房而影院只能拿走20%,這樣製片方就能盡快趁著影片的熱度收回成本。但隨著影片上映時間變長,製片商分到的票房會越來越少,第二周、第三周在60%左右,到了第四周可能就只有20%。
國內電影公司採取階梯式分賬模式的出發點和好萊塢並不一樣,其實是為了「以收入換市場」,通過給影院更高比例的分成來換取排片,爭取更高的票房。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2016年1月1日通報,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440億元,比上年增長近一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國產電影保持主導地位。
票房(網路)
❾ 韓國電影梁鳴票房摺合成人民幣是多少
韓國電影梁鳴票房摺合成人民幣約10億
韓觀影人次影史最強,票房已達投資10倍
《鳴梁》在7月30日首映當天,便吸引了68萬的人次,超越了此前《雪國列車》在韓國創下的最高首映60萬人次的紀錄。從此之後,各種觀影人次紀錄被不斷刷新,成為韓國影史上最快突破100萬(2天)、200萬(3天)……1000萬(12天)、1400萬(19天)的影片!據發行方CJ E&M發表的數據,該片在8月19日下午觀影人數突破1500萬,成為韓國史上第一部觀影人數突破1500萬的電影,接下去人們關心的是它能否突破1800萬人次。
把人次換算成票房,《鳴梁》同樣驚人。發行方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日上午,該影片票房收益已達到1.67億美元(約10億人民幣),成為韓國影史上首部票房超過1億美元的電影。而反觀這部片的總投資(製作+營銷)也不過190億韓元(約1億人民幣)。
在北美,自8月15日公映後以56.2萬美元刷新韓片在北美的首周末票房之後,片方決定「未來在多倫多、新澤西等地擴大上映規模,8月22日開始將在更多地區追加場次」。《鳴梁》在北美的下一個目標,應當是趕超《雙面君王》當年累計92.34萬美元的北美票房,再創韓國電影北美地區票房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