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和美國電影文化差異
照法國人自己的看法:美國人的電影是速食主義,英雄主義,靠畫面靠動作,卻沒有更多深入的東西。而法國的電影更傾向文化層面,有文化意義的電影在法國人看來才是好電影。
不過我個人不太同意法國人的看法,一個國家的電影不可能靠幾個關鍵詞就說透。每個國家都有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不過主流電影不同。另外我發現法國人還特別喜歡看比較滑稽怪誕的電影(drôle)。
⑵ 那法國電影和好萊塢電影最大的區別在於什麼
最大的區別就是法國電影講法語,好萊塢電影講英語。
⑶ 法國和美國電影文化差異拜託了各位 謝謝
法國電影特點: 輕松,愉快,畫面漂亮,配樂優美,剪接輕快,語言詼諧,充分體現著人文主義之美和浪漫氣息。但,比較注重細節,語言有時過於瑣碎,題材多數描寫或表現的的草根或小民的一顰一笑,說好聽了是接近生活,還原生活,歌頌生活;說不好聽了,有些小家子氣。 美國電影特點: 一看就是有著大山大河的國家拍的片子,氣勢恢弘,場景遼闊,加上現在美國電影很愛配音域寬廣、動態范圍大的多聲道交響樂,讓人在看片的同時,隨著劇情的深入而心潮澎湃。體現小家、小我或人文情感的片子也不少,都比較會煽情,同時在潛移默化地傳誦著上帝呀、美利堅呀、家庭關愛呀、人性呀,等等,等等。在美國開會逗留期間和朋友也和美國百姓有所接觸。多數美國百姓很善良、很nice、很平和,社會很和諧。
⑷ 法國電影新浪潮與美國好萊塢的區別
法國新浪潮電影強調導演的個人風格,充滿主觀性與抒情性,採用實景拍攝,主張即興創作,大多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表現手法多變。我覺得它就是反對好萊塢電影的固定模式的。好萊塢電影處於資本主義文化產品標准化生產的體制下,以市場和觀影者為導向,影片絕大多數為敘事電影,擁有完整合理的故事情節,編劇的作用非常重要,近年來多使用特技等技術手段;另外,好萊塢電影以明星為賣點的特點也是法國新浪潮電影所沒有的。
⑸ 《觸不可及》法國版和美國版哪個更好看
法國版的。
1、在改編細節上,法版的細節做得更好,比如菲利普因為玩滑翔傘殘疾了,要在暴風雨的時候去玩是因為壓力很大,妻子五個孩子都流產了,然後還得了癌症,可是到了美版則是完全為了追求刺激而玩滑翔傘,這個理由就有些牽強。
2、美國和法國人民的價值觀其實並不一致,對於美國好萊塢式的電影,其更加註重影片的娛樂性和個人英雄主義情節。菲利普似乎就是美國的「鋼鐵俠」,除了身體上的無能基本上在其他任何事情上都是強者,他選擇德希斯僅僅出於個人偏好,而這位黑人老弟卻用樂觀的精神感染著菲利普。
法國人更講究情致,作為富人的菲利普並沒有感到高人一等,反而因為對妻子的愧疚而痛不欲生,正是因為德希斯一直把他當做「正常人」,包括不給他做護理,強迫他見網友,鼓勵他重新面對生活,這些正常的行為在我們看來有些過於理想化,可是在法國人民眼中卻充滿了情趣。
劇情簡介
一個是行動不便、需要坐輪椅的大富豪菲利普(弗朗索瓦·克魯塞飾),另外一個則是刑滿釋放人員德瑞斯(奧馬·希飾),一個相當懂得察言觀色的黑人小夥子,如今他是菲利普的「保姆」,負責照顧他的一切飲食起居。
從表面上看,菲利普和德瑞斯之間可以說沒有一點相似之處,不論是他們的生活背景還是身份地位,基本上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極端。可即使如此,這兩個人還是建立了一種不太穩定但持續上升的朋友關系,而且全部是以真誠、坦白和幽默作為根基的。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將經受一次前所未有的情感洗禮,同時也逼迫著他們重新審視生命與愛的意義。
⑹ 法國電影與美國電影的對比
法國電影是商業化最小的,美國電影則是商業化最嚴重的,同樣是親情,美國片會拍的比較直白,法國電影比較含蓄,法國電影在影象上會更細膩,更有美感.
這個課題太好寫了,藝術氣質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從電影的藝術角度去寫吧.可寫的很多
⑺ 一部美國電影和一部法國電影
比較 美國《死亡詩社》和法國《放牛班的春天》 兩部都是講教育的電影,風格不同,影調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