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政治電影的起源發展
政治電影起源於法國,後來遍及西歐、北歐、拉丁美洲諸國和日本、美國。其中義大利的政治電影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由於各國情況不同、政治電影的導演們思想傾向和藝術原則不同,因而政治電影在創作傾向上存在著極其復雜的情況。就法國政治電影而言,就有C.科斯塔-加夫拉斯式的,也有戈達爾-戈林式的。
科斯塔-加夫拉斯1968年拍攝的《Z》是公認的第一部政治電影。影片描寫了1963年希臘反動軍政府勾結警方,利用黑社會殺害希臘和平戰士、左派議員G.蘭姆斯基的真實事件及其調查過程。科斯塔-加夫拉斯在70年代初又拍攝了幾部政治電影,如《口供》(1970)、《圍困狀態》(1973)等,但都未能達到《Z》的成就。
J.-L.戈達爾在 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前後,與J.P.戈林成立了維爾托夫電影小組,拍攝了一系列反映工人、學生「造反」的「戰斗電影」以及圖解政治概念與馬列主義理論的影片,如《中國姑娘》(1967)、《東風》(1969)和《真理》(1969)等。戈達爾不僅在創作上,而且在理論上也深受無政府主義和極左思潮的影響,主張完全割斷傳統,並且反對在資金和發行上與資產階級體系發生任何關系,因而只能自籌資金,在工廠、學校或電影俱樂部作非商業性放映。
移居法國的美國導演W.克萊因1967年也拍攝了一部嘲諷超級大國爭奪勢力范圍的政治諷刺寓言片,該片把政論性、宣傳鼓動性與諷刺劇、滑稽劇因素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政治電影的一種怪誕風格。
由於人們日益關心政治問題,政治電影受到越來越廣泛的群眾的歡迎。因而在美國也出現了一股政治電影熱潮,一些導演拍攝了描寫青年「造反者」的影片,如J.尼克爾森的《開車,他說》(1970),P.瓦特金的《懲罰的公園》(1970)以及T.弗蘭克關於種族歧視問題的《比利?傑克》(1970)等。這也表現在好萊塢的商業電影政治化方面。許多著名的電影導演在60~70年代也拍攝了表現重大政治事件、社會問題的影片,如S.克萊默的《猜猜誰來吃晚餐》(1967)、A.佩恩的《邦尼和克萊德》(1967)、O.庫布里克的《發條橘子》(1971)、F.齊納曼的《豺狼的日子》(1973)、R.阿爾特曼的《納希維爾》(1974)、A.帕科拉的《總統班底》(1976)等。
瑞典青年導演B.魏德堡在這段時間也拍攝了幾部重要的政治影片,如《阿達倫-31年》(1969)、《喬?希爾》(1971)和《屋頂上的人》(1976)等。著名導演I.伯格曼也拍攝了一部政治影片《蛇蛋》(1971)。
在日本,山本薩夫的《華麗家族》(1973)、《金環蝕》(1975)和《不毛之地》(1976)等都是很有影響的政治片。
英國導演L.安德森拍攝了表現青年「造反」的《如果……》(1968)。
聯邦德國導演A.克魯格、R.W.法斯賓德、V.施隆多夫等合作拍攝了政治影片《德國的秋天》(1978)。
義大利政治電影在世界政治電影潮流中佔有顯著地位,它的內容與政治傾向也十分復雜,但一般談到義大利政治電影時都是指其主流。義大利政治電影之所以能形成一種運動,獲得較大成就,首先因為它不僅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繼續,而且是它的發展和深化。許多政治電影導演都當過新現實主義電影導演的助手或合作者,在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勢下,他們已不滿足於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表面現象,而是要挖掘形成這些現象的社會根源,找出它們的罪魁禍首。例如義大利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黑手黨問題,在新現實主義影片中未能得到表現,而在政治電影中則往往把它與司法當局、統治集團和社會制度聯系起來。其次,和新現實主義電影一樣,政治電影始終受到義大利共產黨的支持,許多導演,如E.佩特里、B.貝爾托盧奇、E.斯科拉、F.羅西等都是共產黨員,具有較明確的政治立場和思想傾向。此外,義大利政治電影不僅在題材和風格上豐富多樣,而且在藝術結構和表現手法上也多姿多彩。義大利政治電影的代表作有:《對一個不涉嫌公民的調查》(1969,佩特里導演)、《警察局長的自白》(1970、D.達米阿尼導演)、《馬台依案件》(1971,羅西導演)、《工人階級上天堂》(1971,佩特里導演)、《我們曾如此相愛》(1973,斯科拉導演)、《1900年》(1976,貝爾托盧奇導演)、《特殊的一天》(1976,斯科拉導演)、《我害怕》(1978,達米阿尼導演)、《女人城》(1980F.費里尼導演)等。
蘇聯在70年代也曾有過政治電影,它主要指反映國際階級斗爭題材的影片,如《這是個甜蜜的字眼──自由》(1973)、《禮節性訪問》(1973)、《黑夜籠罩著智利》(1977)和《自由戰士》(1977)等。而且蘇聯電影理論家認為,只有蘇聯電影才是真正的政治電影。
60~70年代,除故事片外,在新聞紀錄片中也出現了政治電影,它們主要產生在法國和美國。在法國這類影片叫「戰斗電影」。有兩個重要組織,除前面已經提到的戈達爾-戈林的維爾托夫小組外,另一個是K.馬蓋為首的斯??斗電影」。在美國則有紐約新聞電影小組、舊金山新聞電影小組、芝加哥十人小組等,它們拍攝了一些表現工人罷工、青年「造反」和黑人運動的新聞紀錄片。
② 有哪些講法國大革命的電影
探索法國歷史的宏偉篇章,讓我們一起穿越回那個充滿激情與變革的年代。以下是一些不容錯過的電影作品,它們以獨特的視角,生動地講述了法國大革命的烽火歲月:
2. 《亂世冤家》: 通過兩個家庭在大革命時期的命運交織,這部電影揭示了革命如何影響普通人的生活,展現了親情、愛情與國家命運的糾葛。
3. 《貴婦與公爵》: 這部影片以貴族與平民的沖突為線索,揭示了大革命中階級關系的深刻變化,讓觀眾領略到那個時代的奢華與殘酷。
4. 《黑鬱金香》: 透過一名畫家的視角,這部電影講述了大革命時期藝術與政治的碰撞,為觀眾帶來視覺與情感的雙重震撼。
5. 再見,我的皇後: 這部電影細膩地描繪了法國皇後瑪麗·安托瓦內特的悲劇命運,展現了一個王後的尊嚴與無奈,以及大革命對皇家生活的顛覆。
6. 《大革命之夏》: 以1789年的夏天為背景,這部電影聚焦於那些歷史轉折點,生動再現了人民起義的壯麗場面和革命領袖的英勇抉擇。
7. 《絕代艷後》: 作為一部聚焦於拿破崙時代的歷史劇,這部電影以其華麗的視覺效果和深刻的歷史洞察,講述了法國大革命中的一段傳奇女性故事。
以上每一部電影都是一部歷史的畫卷,通過它們,我們得以窺見法國大革命的烽煙四起與人性的光輝。它們不僅是歷史的再現,更是藝術與情感的交融,值得每一個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人深入品味。
③ 想找電影《瑪戈皇後》的影評或者歷史背景
《瑪戈皇後》是一部展現16世紀法國宮廷政治斗爭和愛情悲劇的電影,其歷史背景豐富而復雜。
電影《瑪戈皇後》的歷史背景設定在16世紀的法國,正值瓦盧瓦王朝時期。這個時期的法國宮廷政治斗爭激烈,王朝內部充滿了權力爭奪和陰謀。瑪戈皇後,即瓦盧瓦王朝的瑪格麗特·德·瓦盧瓦,是亨利二世的女兒,也是新教改革的積極支持者。她的命運與法國宗教戰爭、政治斗爭緊密相連,充滿了悲劇色彩。
在電影中,瑪戈皇後的形象塑造展現了她的堅韌和智慧。她身處復雜的宮廷政治環境,面臨著來自各方勢力的壓力和威脅。然而,她並未屈服於命運,而是積極尋求自己的道路,努力維護自己的信仰和權力。她的愛情經歷也充滿了悲劇色彩,她與亨利三世的愛情因政治原因而受阻,最終導致了她的悲劇結局。
影評方面,電影《瑪戈皇後》以其精湛的演技、華麗的場景和深刻的主題贏得了觀眾的贊譽。影片通過細膩的鏡頭語言和豐富的情感表達,成功地展現了瑪戈皇後的內心世界和她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與抗爭。同時,影片也揭示了16世紀法國宮廷政治的復雜性和殘酷性,以及女性在權力斗爭中的無奈和困境。
綜上所述,電影《瑪戈皇後》以其深厚的歷史背景和精湛的藝術表現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它不僅展現了瑪戈皇後的傳奇人生和悲劇命運,也揭示了16世紀法國宮廷政治的復雜性和殘酷性。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藝術作品,更是一部歷史的見證和反思。
④ 法國電影《解放軍佔領巴黎一》是什麼意思
其實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待這部32年前的電影,可以說影片談不上醜化中國人,上世紀70年代的法國人對中國的認識畢竟有限,其反映和諷刺了法國被佔領後上至總統下至平民社會各階層的反應,選擇解放軍為佔領軍只是為增加該片的喜劇效果和一定的政治傾向。這當然是對那場破壞性極強、給中國人民造成深重災難的「文化大革命」的可笑的、嚴重的誤讀。
⑤ 法國黑幫題材的電影有哪些
一共有3部。
1、暴力街區 Banlieue 13(2004):
法國巴黎黑勢力橫行,以大毒梟塔哈(Bibi Naceri 飾)為首的黑幫更是橫行無忌,連當地警方都懼怕三分。軟弱的警方無法對抗勢力強悍的黑幫,只能用圍牆和工事將不法分子所在的區域隔離。在這個被稱為「13區」的地方,魚龍混雜,暗流涌動。
年輕的小混混雷托(David Belle 飾)拒絕塔哈的毒品生意,雙方發生激烈沖突。雷托原本將塔哈扭送警察局,結果遭到腐敗警察的算計。塔哈不僅逍遙法外,雷托的妹妹羅拉(Dany Verissimo 飾)也被大毒梟帶走。
2、暴力街區13:終極 Banlieue 13 - Ultimatum (2009)
凌亂不堪的13區在上一部《暴力街區》時間設定的兩年後再次陷入了大宗陰謀事件,達米安上尉(西里爾•拉法埃利 Cyril Raffaelli 飾)與雷伊托(大衛•貝利 David Belle 飾)這次的對手是不擇手段的房地產商——13區將因他的房地產計劃而毀滅。
在利益集團實施一系列精心籌備的栽贓行動後,13區的暴力一面被推向媒體的風口浪尖,13區一時間成為國民心中殘暴的象徵;達米安又身陷囹圄,極度不利的局勢下,雷伊托成為13區最後的希望。
3、暴力街區 Brick Mansions(2014 翻拍暴力街區 Banlieue 13)
美國底特律不斷升高的犯罪率和持續擴大的犯罪勢力讓警方苦不堪言,為了控制這些「不穩定的因素」,警方劃出了「紅磚特區」,用以隔離罪犯和平民。
在特區之中,以毒梟特里梅因(羅伯特·菲茨傑拉德·迪格斯 RZA 飾)為首的犯罪集團掌控著大部分的資源和權利,構築了一種岌岌可危的微妙平衡。
一場意外讓利諾(大衛·貝爾David Belle 飾)成為了特里梅因的眼中釘,為了引出利諾,特里梅因綁架了他的女友羅拉(卡塔利娜·丹尼斯Catalina Denis 飾)。
與此同時,野心勃勃的探員達米安(保羅·沃克Paul Walker 飾)亦希望能夠將作惡多端的特里梅因捉拿歸案,個性迥異但境遇相同的利諾和達米安走到了一起,決定聯手。
(5)法國整治諷刺電影擴展閱讀:
正面評價:
《暴力街區》玩命警察和孤膽梟
雄組合成『板磚雙煞』大戰機車黨。挑戰你的視覺神經之外,緊張氣氛的配樂也讓人心跳加速。但該片並非只注重感官刺激,暴力背後的一直充斥著人性、政治野心、騙局、虛假繁榮、貧富懸殊、種族歧視等,影片最後拆除隔離紅磚牆後,富貴和諧相處、黑白種族相互扶持引人深思。」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雀鍵道」,《暴力街區》無論是對觀眾的視覺沖擊和觀影體驗,還是影片傳遞的精神內核、影片主旨,能讓不同層級的觀眾有著各自暢爽十足的觀影收獲,堪稱是一部兼具娛樂性與藝術性、填補暑期檔電影市場空白的絕佳大片。
由基美影業與法國歐羅巴聯合出品,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擔綱監制、製片、編劇的動作電影《暴力街區》今天起(8月1日)就將在全國院線上映。
這部集合了追逐、跑酷、槍戰、嘻哈以及動作等多種元素的大片,也同時在今日發布了幕後製作特輯,以這種特殊的方式來紀念該片主演保羅·沃克,與整個劇組之間難舍難分的親密友情。
反面評價
演技方面,大衛貌似只有兩種演法,大吼大叫和一臉呆滯,相比之下在好萊塢動作片里浸淫多年的保羅,駕車、持槍、談判,均演得有型有款。作為法蘭西的舶來品,這兩位的對手戲完全沒有好萊塢雙雄片的默契與自如,許多笑料顯得生硬。
在劇情這方面兆氏,沒有「新穎」之處,新版與舊版的相似度甚至在百分之九十以上,除了把搭救妹妹改成了搭救女友外,基本上沒能看出這部片子的「新」體現在何處。
而且劇情上族歲散也存在不少漏洞。影片是式微的題材,要是缺少了新意,結果就可想而知了。要是沒有了保羅·沃克,以及混合著嘻哈音樂的那些跑酷動作,這部電影只能淪落到更加平庸的程度。
保羅·沃克(Paul Walker,1973年9月12日-2013年11月30日),出生於加利福尼亞格蘭岱爾市,美國演員、模特。
1986年,13歲的保羅·沃克出演了銀幕處女作《壁櫥里的怪物》,開始電影事業。1998年,保羅主演了喜劇電影《寶里寶氣大追擊》。緊接著,《歡樂谷》、《校園藍調》等許多影片都有了他的身影[1]。2001年,保羅和范·迪塞爾主演了賽車動作片《速度與激情》。
2002年,保羅憑借在《速度與激情》中的表演獲得第11屆MTV電影獎最具突破男演員提名。2006年2月17日,他主演的《南極大冒險》在美國上映。2009年,保羅憑借在《賽車風雲》中的表演獲得第11屆青少年選擇獎最佳動作/冒險電影男演員提名。
2011年,保羅主演的《速度與激情5》獲得青少年選擇獎最佳動作電影。2013年5月24日 ,保羅主演的《速度與激情6》在美國上映;11月30日,保羅·沃克在洛杉磯一起車禍中身亡,年僅40歲 。
2015年,保羅的遺作《速度與激情7》在中國大陸上映,內地票房累積達24億元 ,全球累計票房15.11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