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拍攝技法中,,有一種是法國人發明的,三個字,很有名,但是我只記得其中一個字,%蒙…
蒙太奇是畫面語言的基本語匯,沒有蒙太奇,電影畫面還有什麼色彩和情緒呢?
「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Andr Bazin, 1918-1958)對蒙太奇的作用提出異議,認為蒙太奇是把導演的觀點強加於觀眾」----我認為這個觀點不準確,應該是:蒙太奇是導演把觀點強加於影片。然後讓觀眾去解讀,去體會優劣。去感覺視覺沖擊的變化,去感覺畫面敘事的手法。認可或者不認可。
其實蒙太奇只是剪裁手段,只要按照視覺規律辦事,按照畫面敘事規律辦事,就會烘托氣氛,增加感染力。導演要是不把自己的感覺通過蒙太奇放到影片中去,那要他干什麼?他就是通過畫面講故事的人嗎。
看看黃飛鴻之鐵猴子,裡面有一段經典的交叉蒙太奇,好人受傷在寫葯方,壞人在寫通緝令,畫面交疊,極富沖擊力和壓迫感。
總之,沒有蒙太奇,電影就變成了沒有作料的菜。
❷ 法國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詩意的畫面、強烈的表現力、以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徵主義的比喻手法。
法國電影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啟發,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於氣氛的創造。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製造商A.盧米埃爾和盧米埃爾﹐L.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於1894年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用於拍片和沖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
(2)法國電影拍攝技巧和手法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23~1933年間出現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先鋒派電影。達達主義的電影沒有主題,沒有情節,純粹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游戲,追求奇異效果的怪誕表演。
有聲電影的興起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給予先鋒派電影以雙重的打擊。對白片出現以後,攝制影片的費用大大提高。
法國早期有聲電影質量很差,是一些歌劇和游藝節目的紀錄。拍攝時,攝影機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裡,結果使移動攝影完全消失。
1934年攝制的喜劇片《最後的億萬富翁》,由於諷刺獨裁,被當時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爾禁止上映。維果在1933年根據他對童年的回憶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學生造反的鏡頭也被禁映了10年。
❸ 法國電影《蝴蝶》採用什麼樣的拍攝手法
整部《蝴蝶》就像一個大寓言故事,以尋找蝴蝶以線索,把本不相關,但命運和處境卻出奇相同的一老一小聯系了起來,雖然兩個人年齡相差懸殊,但是你會發現,其實兩人的心理年齡實在相差不大:頭發白的那個,被公寓管理員評價為「有時候,你還跟孩子一樣」;只有八歲那個,所經所歷不亞於一個成年人,竟然還給老頭講********。這兩個人在一起,談話舉止,幼稚中透著成熟,頑皮里還有智慧。尤其是兩個人在阿爾卑斯山上尋找伊莎貝拉蝴蝶的時候,看似是小女孩懵懂不知,不諳世事,看見什麼問什麼。其實都是導演的匠心獨具,把許多成人世界中的虛偽和矯情通過小孩子的眼睛和嘴巴反映了出來,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導演的敏銳觀察。
既然是寓言,那就一定會有一個主題的道理告訴大家,(否則就只是一道視覺盛宴)。《蝴蝶》的點睛之筆就在於那種叫做「伊莎貝拉」的珍貴蝴蝶。兩個人不遠萬里、風餐露宿,最後也沒有如願逮到這種蝴蝶,但是兩人回到家時,卻發現老人的朋友早就已經把蝴蝶的蛹寄給了老人。就像小女孩的媽媽,孩子在身邊的時候不去珍惜,只有在孩子下落不明的時候才會痛徹心肝。可是,如果僅僅認為影片的主題是「發現身邊的美好」,我覺得又小瞧了導演,不免又落俗套。如果僅僅為了發現身邊的美好,大可不用跋山涉水、不遠萬里到阿爾卑斯山去。導演既然有意為之,就說明在老人的心中,尋找也是發現美好的必由之路。只有通過「苦心尋找----驀然回首」這一模式。我們才能最終發現美好,並去珍惜這種美好。
❹ 怎樣評價法國導演加斯帕·諾的《愛戀3D》
《愛戀3D》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創新性的電影。導演加斯帕·諾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將電影打造成一部充滿藝術感和哲理的作品。
首先,電影在形式上非常獨特,採用了3D技術來拍攝和呈現,這種技術讓觀眾更加身臨其境,能夠更深入地感受到電影中的情感和情節。同時,加斯帕·諾在電影中運用了大量的長鏡頭和特寫,使得電影更具有觀賞性和思考性。
其次,電影的主題和內容也非常深刻。電影主要講述了兩個年輕人在巴黎的街頭相遇,他們互相吸引,開始了一段熱烈的戀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彼此之間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存在巨大的差異,最終導致了兩人的分手。這個過程被加斯帕·諾描繪得非常細膩和真實,讓人感受到了人類情感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最後,電影的演員表現也非常出色。兩位主演都展現了出色的演技和表現力,讓觀眾更加能夠深入地感受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
綜上所述,《愛戀3D》是一部非常出色的電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思考性。加斯帕·諾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將電影打造成了一部充滿創新和哲理的作品,值得一看。
❺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四個特徵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四個特徵為:低成本製作與實景拍攝、真實自然的表達手法、突破傳統的創新敘事、以及強烈的導演個人風格。
首先,法國新浪潮電影以其低成本製作和實景拍攝而著稱。這一時期的導演們傾向於採用輕便的設備,選擇自然環境和真實場景進行拍攝,而非依賴昂貴的攝影棚。例如,在戈達爾的《筋疲力盡》中,街頭巷尾的日常景象成為了電影故事背景,這種拍攝方式不僅節約了成本,還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
其次,真實自然的表達手法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另一顯著特徵。導演們追求角色的自然流露,避免過度誇張或戲劇化的表演。他們傾向於啟用非職業演員,以捕捉更為真實細膩的情感反應。這種風格在特呂弗的《四百擊》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其中對青少年成長困惑的刻畫,因其真實性而深受觀眾共鳴。
再者,法國新浪潮電影在敘事上大膽突破傳統,展現了強烈的創新意識。這些電影往往採用非線性或跳躍式的敘事結構,打破了傳統的因果敘事模式。戈達爾的影片中經常使用跳切手法,將不同時空的片段並置,營造出一種斷裂而富有張力的視覺效果,這種手法對後來的電影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最後,強烈的導演個人風格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核心特徵之一。這一時期的導演們如特呂弗、戈達爾等,他們的作品深深烙印著個人的審美觀念和藝術追求。從題材選擇到敘事方式,再到視覺風格的呈現,都體現了導演們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藝術視角。這種個人風格的凸顯,使得法國新浪潮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