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告白電影觀後感
電影告白觀後感
《告白》
經同學介紹,看了《告白》,抱著很大的期待去看的,剛看的時候只見一女老師在那裡獨白,很詫異為什麼同學會覺得這部片子好看,後來再靜下心繼續看完時,呵呵,覺得挺不錯的,有些小感觸,尤其在教育方面。它的劇情不是像現在很多中國電影那麼膚淺,情結的跌宕起伏令人在看的過程中很好奇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劇情,曾經聽影評家說過,好的劇情,電影也就成功了一半,很明顯《告白》就做到了這一點,情結的離奇曲折激發觀眾的好奇心,會很渴望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一部電影總共才一個多小時,當觀眾對未來故事的渴望多了,就會集中精神看下去,決不會覺得無聊,從而就留下了好評。
下面是我對劇中主要角色的分析:
1悠子老師:是《告白》中絕對的主角,她的告白貫穿著電影絕大部分,她是劇中的核心人物,推動著故事的發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讓人一次一次對她很驚訝,對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在看電影時,由對她的同情、可憐變成恐怖、可怕,確實,她的這種報仇方式實在是有點過激了,自己身為一個老師,口口聲聲說著生命很重要,教育學生要珍惜生命,但是為了他所謂報仇,卻在無形之中傷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媽媽、、、這讓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導的「性本善」了。
2修哉:很典型的一個因為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錯父母親教子無方的「傑作」,生下他,卻把他拋棄,無情替代了本該對孩子的關懷,在故事的母親被炸死也算是對自己所犯的錯的一種懲罰吧,不過最可憐的還是修哉,雖然冷漠,但是一直還是很崇拜的母親永遠離自己而去了,再也見不到了,活在這個世界更寂寞了。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悠子老師在故事結尾時說的一句「開玩笑的」,這隱喻著修哉母親沒死,但是我還是確信修哉的母親是已經被炸死了,因為在修哉演講完作文後要按下炸彈是也說了一句「我開玩笑的」,況且悠子老師連美月和小直媽媽這些無辜的生命都不會在乎,更何況是殺她女兒的媽媽-----間接兇手呢?總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憐的,其實他也不想過這樣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親的愛,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麼辦呢?只能讓黑暗的火苗在他內心漸漸滋生,愈長愈旺。。。。
3小直:小直的人生也是悲哀的,從小到大一直被同學罵他笨,從來沒有得到肯定,當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時,修哉成了他內心的英雄,於是他決心要幫助修哉,最後犯下大錯,殺死了悠子老師的小孩,以致當老師在同學面前揭穿他時,他不敢面對同學,得了心病,終日懺悔中度過,內心的陰影是他受盡折磨。。。
4美月:悠子老師離開班級後,期間有很多部分一直是美月的獨白,本以為她是老師心中善良的乖女孩,當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製造者時,讓我大吃一驚,這無疑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不過,當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並不排斥,而且還很理解,並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給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但是上天最終沒有因為她的善良而憐憫她,女孩命運是不幸的,死在了陰謀之下,最可恨的是這個陰謀還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師製造的。
4小直媽媽:當悠子老師拜訪她家,指出小直的是殺人兇手,她義無反顧的說,不是小直的錯,看著備受內心折磨的小直,身為母親的她也很痛苦,於是選擇帶著兒子去天國,幫他解除痛苦。為了兒子不惜犧牲自己自己的寶貴生
命,表現出了母愛的偉大,當然這種方式過於極端,最後也使她落的不幸的下場,慘死在自己兒子的刀下。。。
對於拍攝技巧的一些愚見:
1一開場時,女老師的很大一短獨白來的有點突兀,觀眾在剛看電影時,精神不死很集中,還要很費力的去聽懂老師的獨白,尤其是語言不通,還要費力地去理解文字,容易使人走神,但是慢慢地,看懂之後,會消除這種乏味感,尤其是故事發生的結果一次一次的出乎我們的意料。。。
2劇中的燈光一直是陰暗、黑白的。在我的印象中,這是日劇所慣用的手法,整個畫面就一直籠照在壓抑、沉悶之中,以前看過的一些日本拍的偶像劇也都是用這種燈光。這種方法有好有壞,我個人是不太喜歡這種氛圍的,尤其是整部劇看下來都是陰森森、比較沉悶。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韓劇的輕松、清新的畫面。當然對於這部劇來說,這種技法配合其劇情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3劇中有很多慢動作的部分,但是顯得有點多了,尤其在開場時,教室的混亂的慢動作讓人看得時候會覺得很不舒服,有點假,
感觸:
小孩的教育很重要,父母對小孩的關懷與孩子的健康成長密切相關,劇中修哉就是很好的例子,母親對小孩過分的強求,完全不顧及小孩的年齡所能承受的范圍,當發現小孩達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標後,最終選擇拋棄孩子,這對孩子無疑是沉重的打擊。小孩需要關懷時,身邊卻空無一人,渴望得到關懷卻又害怕被再一次拒絕絕,日復一日,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犯下一些大錯,使自己珍貴生命顯得毫無價值,隨其而來的是無邊的痛苦。。。
篇二:《告白》觀後感
這部電影是馬海貝同學在班會課上給我們介紹的。雖然在班會課上她把影片從頭到尾都講得很詳細,但是或許正因為如此,我才沒有辦法抓到影片真正的要點,所以當我因為好奇去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對這部電影還算是一無所知。
在完全沒有看影評劇透的前提下,我被《告白》的開頭深深吸引了。
畫面美得像精緻的MV,各種物體的崩壞和人物的動作在慢鏡頭下、在開頭那配合得天衣無縫的背景樂下、即使很微不足道的動作都變得那麼華麗彰顯。
此片整體的基調是陰沉的,如同一直積雲陰霾的天空,時而有雨。
從女老師的第一場告白開始,一直到每個人各自的告白,隱約感到它一刀切開人們內心底層對世界的困惑,將所有黑暗的秘密沿著人性底層,一層又一層的切開。 電影中,每個人的告白不約而同掀開了人性底層最陰暗且最脆弱的一面:以自己的方式制裁學生的女老師,從不懂得尊重生命的天才少年修哉,膽小如鼠的小直,一味溺愛兒子的母親等等。導演赤裸裸的將現狀跟整片冰冷無情的風格劃等號,片中宣洩的氛圍叫人絕望和抑鬱。被奧斯卡提名的《告白》,以獨特的視覺魅力和多層次的情節漸進的方式讓人倍感新鮮。的確是名副其實的提名佳片。
一、 影片四部分及人物性格分析
劇中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森口老師對全班學生的告白,她所在班的兩個學生殺死了自己的女兒,在課上老師告訴學生們自己要離校了,但是她在那兩個人的牛奶裡面加了從她丈夫櫻宮身上抽取的HIV病毒的血液,同學們就這樣知道了殺害老師女兒的兇手,從此他們兩個人要被獨立了,他們是少年A——修哉,少年B——直樹。
修哉,則是很典型的一個因為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錯父母親教子無方的「傑作」,生下他,卻把他拋棄,無情替代了本該對孩子的關懷,在故事裡的母親被炸死也算是對自己所犯的錯的一種懲罰吧,不過最可憐的還是修哉,雖然冷漠,但是一直還是很崇拜的母親永遠離自己而去了,再也見不到了,活在這個世界更寂寞了。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悠子老師在故事結尾時說的一句「開玩笑的」,這隱喻著修哉母親沒死,但是我還是確信修哉的母親是已經被炸死了,因為在修哉演講完作文後要按下炸彈是也說了一句「我開玩笑的」。總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憐的,其實他也不想過這樣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親的愛,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麼辦呢?只能讓黑暗的火苗在他內心漸漸滋生,愈長愈旺。
說到小直,我覺得他的人生也是悲哀的。從小到大一直被同學罵他笨,從來沒有得到肯定,當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時,修哉成了他內心的英雄,於是他決心要幫助修哉,最後犯下大錯,殺死了悠子老師的小孩,以致當老師在同學面前揭穿他時,他不敢面對同學,得了心病,終日懺悔中度過,內心的陰影是他受盡折磨。
第二部分是班長——月美的告白。月美因為被同學誤會向老師打小報告而和修哉成為了朋友。在一段時間的相處下,月美知道了修哉其實是一個有嚴重戀母情結的人。但是他怕被自己的媽媽拒絕所以就沒有膽子去見她。在月美向修哉說出自己的心聲時,修哉卻惱羞成怒殺死了月美。
月美,本以為她是老師心中善良的乖女孩,當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製造者時,讓我大吃一驚,這無疑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不過,當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並不排斥,而且還很理解,並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給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但是上天最終沒有因為她的善良而憐憫她,女孩命運是不幸的,死在了陰謀之下,而這個陰謀還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師製造的。
最後一部分還是森口老師的告白,森口老師從修哉的網站上了解到了他將在下一次的演講結束時,用自己研製的炸葯炸死全校的學生,森口老師把炸彈放到了修哉媽媽的研究室,在按下按鈕的瞬間,學校禮堂沒有被炸掉,但是修哉媽媽卻在實驗室被炸死了。
面對悠子老師,我有許許多多的不解與疑惑。她是《告白》中絕對的主角,她的告白貫穿著電影絕大部分,她是劇中的核心人物,推動著故事的發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讓人一次一次對她很驚訝,對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在看電影時,由對她的同情、可憐變成恐怖、可怕,確
實,她的這種報仇方式實在是有點過激了,自己身為一個老師,口口聲聲說著生命很重要,教育學生要珍惜生命,但是為了他所謂報仇,卻在無形之中傷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媽媽??這讓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導的「性本善」了。
他們每個人看起來都與常人無異,內心的告白卻都如此驚人,這就好比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陰暗,陰暗包含了所有大大小小的傷口:童年的創傷,成長過程的陰影,以及被人殘酷對待的烙印。當陰暗毫無遮掩的被攤在陽光下,心中的弱點也將一覽無遺,赫然發現殘酷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受傷的靈魂。無法接受自己不被愛的事實,因而奪人所愛,傷人所愛。然而,受傷並不能變成傷人的借口,一個必須藉由傷害別人以證明自己存在的人,只是更加突顯了他的自私與脆弱。
森口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命」字時,提示同學們,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們不懂,也正因為她太了解她的學生們,所以她的計劃能進行下去。當美好的事物消失時,不是「啪」的一聲,而是「砰」地轟然倒塌無情摧毀,於是一連串追問便應聲而發,生命該如何得到尊重,親子師生的關系該如何相處,少年的人格教育、預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懲罰該如何衡量等等。
二、從影片談教育
影片結束了,但是其中向我們闡述的問題卻是一直縈繞在我心頭。為什麼會有這些悲劇的發生?其實這中間包含了很多社會問題。我將就教育這個話題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學校教育。在日本,14歲以下的人殺人是不會被判死刑的,這就促成了一些年輕易沖動的學生禁不住犯罪。在這樣的法律制度下,學校就應該更加註重學生的法制教育和生命意識的教育。我們需要教育學生遵守國家法律,遵守校紀校規,不能欺負同學,要尊重生命,不管是自己的生命還是別人的,要讓學生們意識到生命的重要性。
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高校都頻頻傳出自殺或者是被殺的案例,而其中自殺的人一般是因為學業壓力和情感問題。他們因為自己學習無法跟上或者是跟戀人分手就無法接受,不想活在世上了,這種輕視生命的行為是不能被接受的。
而對於學校教育中的法制教育這塊,我覺得我以前就讀的初中就做得很不錯。在我讀初中的時候,學校就舉行過一次公審公判大會,在大會上警察宣布了好幾例因為搶劫,偷竊等案件的處理,其中有一個還是因為蓄意殺人被判了死刑。在宣判時我們就很震驚,因為那個死刑是宣判後立即執行的。還有一個是一個監獄組織的義演。在演出中他們向我們講述了自己犯罪的原因,告訴我們不要因為一時沖動起了犯罪的心態。在這些關於法治的教育下我們學校也沒有出現過什麼嚴重的案件。因為大家都知道犯罪是不會被原諒的,需要付出代價的。
但是在片中老師並沒有強調過法制觀念和生命意識。一開始就強調的是學生的生長發育情況,比如讓他們喝牛奶。在學校里,恃強凌弱的事情也常有發生。就像影片一開始一個男生就被叫到天台去,被網球砸到暈倒,後來,月美和修哉也因為不受班級其他人喜歡而被欺負,直樹也因為班級畫的詛咒圖畫而更加神志不清了。在影片最後修哉認為自己的媽媽已經忘記自己了,所以想和學校的人同歸於盡,這些現象揭示著我們的學校教育還有待於進一步的加強。
然後是家庭教育。家長是我們的啟蒙老師,一個人在一出生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如果在我們年幼時就不在我們身邊,那我們的家庭教育就不會完整。爺爺奶奶代替不了父母,因為爺爺奶奶的思想畢竟會與時代有點脫節,而且又不願意教訓自己的'孫子孫女,小孩很容易就會變壞。而爸爸不能代替媽媽的角色,媽媽不能代替爸爸的角色,媽媽在小孩的教育中一般是比較注重小孩的心裡想法,有什麼心事小孩都喜歡跟媽媽講,媽媽在小孩眼裡一般是溫柔的,善解人意的。而爸爸在小孩眼裡一般是很兇的,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爸爸往往是唱黑臉的,懲罰孩子。這樣,媽媽的善解人意與爸爸的嚴肅相結合,小孩才能健康地成長。
在修哉小的時候媽媽就嫌棄他,認為他和自己的丈夫都妨礙到了自己的發展,相對於擁有家庭她更希望有事業,所以最後她還是拋棄了家庭,毅然出走。在修哉眼裡媽媽是最完美的,但是完美的媽媽卻在他那麼小的時候離開他了。時間的累積,他產生了很強烈的戀母情結。之後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想引起母親的注意,但是沒想到的是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犧牲了那麼多相信他和愛他的人。
最後我要講的是教育者本身。在影片中那個讓我又同情又恨的森口老師真的讓我印象深刻。影片能進行下去就是因為她的復仇計劃。班級的兩個學生害死了自己的女兒,她也以牙還牙,借這兩個人的手殺死了最愛他們的和他們最愛的人。這樣的痛苦她不僅想自己承受還想讓那兩個殺人兇手承受。如果作為一個單純的母親,我覺得她這樣做我還是會同情多於恨意。但是她的角色特殊——她是一個教師,她的任務是教育學生,保護學生。但是在她卻利用了維特老師對她的信任間接地讓直樹殺死了自己的媽媽,利用修哉的心理缺陷害死了月美和修哉的媽媽。這樣的一個老師簡直就成了一個變態的殺手。
我們對於老師的要求是有專業的素質修養,高尚的道德素養,健康的心理素質。作為一個靈魂工程師,我們要擔負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在學生犯錯時應該予以教育,如果真的是傷害到自己了也不能像森口老師一樣給予這樣的報復,這對於學生來說太殘忍了。我還是深刻地記著森口老師最後說的一句話:「這就是我的復仇,這才是活生生的地獄。從今開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開玩笑的!」。我把這部電影推薦給了我的好朋友們,看過的人都會覺得這位老師太變態了,不為別的,就為教師這個職業。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老師也是存在的,他們身為老師根本沒有保護好學生,而是傷害了學生後還想掩藏自己的過錯。就像我看過的一個報道,說是一個幼兒園的老師不小心把一個小朋友給打死了,老師並沒有報警或者是送醫院而是他小孩的屍體藏到了儲藏室,過了幾天屍體腐爛才被人發現,在警方調查的時候幼兒園園長還謊稱小孩是自己意外死掉的,真是讓人為之汗顏。從整體上來看,現在這些教育者裡面素質不高的還有不好人,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加強師范生和在職教師的素質教育。
三.小結
這部影片對我的觸動很大,《告白》最終要傳遞的主題其實是「愛」。它講愛的方式與常規恰恰相反——常規思路是用人性本身中的善來表現,以愛表達愛、以愛體現愛。《告白》卻是以愛的反面(仇恨、屠殺、反人性)顛覆綱常,卻是殊途同歸。
2. 求一部微電影的名字
三人床,謝謝
上集
《三人床》是由北京華藝天鑫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傾力打造的首部上下集大型微電影,上集內容介
紹:酒後的劉笑天在一間陌生的房間醒來,發現自己的訂婚戒指不翼而飛,宿醉的折磨讓他記不起昨晚發生的一切,與其同行的兄弟呂桂華也酒醉失憶,兩人只得從頭尋找關於昨夜的記憶。零碎線索拼湊出的瘋狂讓兩人驚愕,面對現實,劉笑天和呂桂華都陷入了混亂。劉笑天為了拿回戒指,被迫與一個名叫楚鑫鑫的陌生女子交往,楚鑫鑫喜樂無常,劉笑天只能硬撐著配合。兩人之間看似超常規的互動竟讓彼此間慢慢生出了默契,但兩人之間又似乎都有難以言說的隱憂。當兩個人最終拋下顧慮忘情相擁的那一刻,劉笑天的妻子突然出現,擊碎了一切......[2]
下集
在男主角劉笑天的愛情正要修成正果之時,未婚妻秋藝卻突然要求解除婚約,這讓劉笑天心中難以釋懷,於是相約呂桂華夜店買醉,艷遇連連,卻渾然不知自己已經掉入了一個精心安排的陷阱。上集中,兩人一起共度了一段美好時光,是虛情假意還是情投所致?楚鑫鑫行蹤神秘,對男主角更是步步引誘,她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而劉笑天的未婚妻如此決絕的分手又有著什麼不可告人的原因?這場鬧劇將如何收場?只有在下集劇情中才能揭曉謎底....[3]
3. 求《花樣年華》影評
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和我一起走?」
搖曳的旗袍,昏黃的路燈,梳的一絲不苟的愛司頭,一切欲說還羞的情感,如一張泛黃的老唱盤,在歲月的留聲機中靜靜旋轉。沒有喧鬧的浮躁,沒有泡沫文化的縮影,只是哀婉卻唯美地唱著一首老歌:花樣年華。一部不俗的電影也隨之沓來,一樣的溫情脈脈。
這是香港9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代表導演王家衛的一部影片。故事情節再簡單不過--講述兩個已婚男女的婚外戀。還有一部類似的題材電影是美國的《廊橋遺夢》。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後者是西方人的愛情觀,而《花樣年華》折射出的愛情理念,則是屬於「那年代白牆黑瓦淡淡的憂傷」的東方情懷。
讓我們回過頭來再談談王家衛,這個經常以一副墨鏡示人的性格導演,拍出的作品都是些有著強烈個人色彩彌漫的影片。《阿飛正傳》里的「無腳鳥」、「一分鍾理論」,阿飛的桀驁不遜彷彿是他的縮影;《重慶森林》里警察633和663的各自特立獨行的生活理念,「鳳梨罐頭」和愛情保鮮論也已成為華語電影的經典;《東邪西毒》中歐陽鋒那犀利的眼神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大氣鏡頭,也已經成為眾多導演甚至是張藝謀導演都拿來借鑒的典範;連《春光乍瀉》這一部頗受爭議的同志電影,王導都依然能把它拍攝的細膩動人,片中長鏡頭的嫻熟運用,尼加拉瓜大瀑布的垂直美感,也都宿命般的被貼上王家衛風格的標簽。可是,2000年的這部《花樣年華》中,王導的前衛美學並沒有體現。相反地,這部影片充滿了含蓄美和隱蓄的鏡頭語言。影片的主題也關注的是關於中國人慣有的情感處理方式,從頭至尾都向觀眾傳遞著東方特有的韻美和思想。可以說,這是一部最不像王家衛的風格,卻深得他鍾愛的影片。
梁朝偉和張曼玉在片中分別詮釋了周慕雲和蘇麗珍這兩個具有傳統觀念的舊香港60年代中產資產階級的已婚男女。他們原本都各自擁有著屬於自己的家庭,一種緣分使他們都搬進了同一座公寓,又是一種緣分讓他們兩家的間隔只是一面牆壁。在逐漸的交往中,大家熟絡起來。可當他們在狹窄的樓道里單獨相遇時,卻還是只一句「這么巧啊?」便匆匆而過,繼續走他們各自的路。日子如果只是這樣過,倒也安然自在。可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了各自的伴侶不忠走在了一起的事實。周與蘇不知是因為一種同病相憐的感情,還是基於報復的心態,抑或都不是,他們只是為了找到一個訴說心事的知己。總之,他們成了朋友。一起吃過西餐,一起在旅館那間著名的2046號房間里寫過武俠小說,一起演繹過各自愛人的出軌原因,也一起在男主人公的房間里清早吃著糯米雞......他們都說過「我們不會像他們一樣。」可後來,一句「原來有些事情,不知不覺中就會發生。」證明了一段苦戀的開始。周慕雲在掙扎,蘇麗珍也在掙扎,掙扎在情感與道德理智的邊緣,也彷徨在愛與不愛的邊緣。可惜,最後他們誰也沒有越出那至關重要的一步,各分東西。懷著心中對對方的掛念,蘇麗珍選擇了坐在他已經空盪盪的房裡無聲地哭泣,任眼淚肆意地流過臉頰;周慕雲選擇了將心中的秘密訴說在吳哥窟的石洞里,用土埋住,讓它永遠是個秘密。花樣的年華,卻是個無言的結局。
這是一部看後會沉重的影片,也是一部看後會思索的影片。不少人觀看它只是因為那絢麗的旗袍。的確,那26套婉約幽雅的旗袍緊緊包裹出張曼玉玲瓏曼妙的曲線時,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可如果只是為了欣賞服裝美而觀看此片的話,那未免有點糟蹋一部好片子了。
好片子像是一杯清茶,乍品沒什麼滋味,可細嘗之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會不知不覺地飄溢在你的五臟六腑間。《花樣年華》就是這樣一部片子。無論是鏡頭中精緻的特寫,還是絲絲小雨中由昏黃路燈投下的柔和光線,或是整個畫面色彩的鮮明層次,色調搭配技巧的奪人眼目,都是導演王家衛和攝影杜可風深厚功力的體現。還有不得不提的片中的聲音藝術,就算是雨滴落地的聲效都是那樣富有感染力,就更別提片中那伴隨著男女主人公在樓道里多次相遇時恰如其分地響起的影片的主旋律--抒情中帶有絲許壓抑的提琴曲了。影片的這些硬體設施做的完美無瑕,更可貴的是影片的靈魂--內容情節,王家衛一樣描寫的匠心獨運。
像是片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場景:周慕雲一個人在面攤落寞地吃著雲吞面,此時的鏡頭長時間地定格在他的面部。他的眼神里充滿苦悶和孤獨--為了總不歸家的妻子。這時蘇麗珍提著精緻的保溫壺出現在潮濕的石板路上。鏡頭由她纖細的手拍起,逐漸上移到她的胸前,卻始終看不到她的臉。這種開放性的構圖可以引起觀眾無數的想像力。她來到面攤前,同樣一份雲吞面,臉上帶著一種沉思的憂郁的神情--為了不歸的丈夫。另一對在享受愛情,而這一對只是在各吃各的雲吞面。不得不說,此刻導演用一種明暗線交織的手法既含蓄又內斂地表現了兩種愛情的理念。而這種意境,只有在反復細細地品味後才能理解,可謂是該片的一個經典的情節。
還有一處讓人記憶深刻的片段出現在該片的中下段。周慕雲終於鼓起勇氣向蘇麗珍表達了心中壓抑已久的感情。可蘇卻用無語沉默來迴避。周看出了兩人不可能在一起的結局。於是,他請蘇麗珍幫他做件事--拒絕他,讓他練習承受住那份痛苦,蘇答應了。可當周說完「以後你自己好好保重」隨即放開她的手頭也不回地走開時,蘇卻開始心潮洶涌。此時運用了一段長鏡頭,特寫出了蘇的手在被松開瞬間的抽搐,跟著緊緊抓住另一隻手臂,手上的青筋凸現,一種油然而生的痛苦陡然現於手部。接著鏡頭移到她的臉:不忍、難過、沖動、壓抑......種種表情交匯在一處。緊接著,蘇伏在周肩頭痛哭的場面出現,周的手不斷輕輕地拍打著她的肩,安慰地說「好了好了,只是演戲,只是演戲.......」一種壓抑已久的情感的驟然爆發,導演卻沒有刻意煽情,只是用嫻熟的鏡頭語言來婉約地表達,卻得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成功效果。只這一點,就可以讓許多動輒讓演員虛情假意地喊出「我愛你!」的導演好好學習。
片尾,周慕雲離開香港這個傷心地之後,蘇麗珍來到他的房間,點燃一根雪茄,不抽,只是放在那裡任它的煙霧繚繞、盤旋、四散。一種她曾經熟悉的香味。她呆坐在椅子上,眼淚開始滑落。一滴一滴,最後連成一片。此時,電影中的背景聲全部消失,一陣寂寥後,一個男人的聲音響起,響在蘇的心裡,也回盪在觀眾的耳畔--
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和我一起走?」
無言......
也許一切都應了該片的英文譯名:In the mood of love
只是那「情緒中的戀愛」,在那個消逝了的花樣年華......
4. 跪求一篇《回魂夜》的影評!!!!很多人其實沒看懂這部電影
回魂也是我在初中的時候看的,我雖然不會寫影評論,但是希望給你一些我對這個片子的看法。你說別人看不懂,這個片子比較深。電影就是這樣10個人也許有10種看法,你認為是值得買D9精裝收藏的,人家認為是垃圾片在線視頻看看就成了。我不是為了拿分來這里說幾句。我在初2的時候和班上的幾個同學一起看的。印象深刻的就是打鬼要用朱古力,抓鬼要用保鮮膜。當時我們幾個朋友在一起老說這句話。我是10年前看的這個片子,對於10年沒看這個片子的人現在回想起來大部分劇情還是記憶猶新。在多年看恐怖片的經驗來說,首先你要從看片的角度來講,你要是拿回魂夜當喜劇片那他就是一部喜劇片,你要是那他當恐怖片那他就是一部恐怖片。我初中的時候喜歡看喜劇片,10年前正是流行周星馳喜劇片的時代,雖然有些恐怖元素,但是看片的大體還是以喜劇為主,還是走的周星馳誇張無厘頭喜劇的線路。要是你那他當一部恐怖片看,我感覺這部回魂夜並不比別的香港恐怖片差勁,他裡面的恐怖元素很多,比如上來那個小孩,還有老太太。主要是你首發的看片角度。
再者你說這個片子的內涵深,這個也是個人觀看的角度問題,你要是把電影裡面的元素加入到 社會現象 歷史 金融 人性 那你看片會有另外一種看。如果你想看清楚一個電影的內涵不要看演員要看導演,不知道回魂夜現在有沒有那樣的D9 現在很多電影都有導演的想法和片子同步 比如周星馳當導演拍的功夫 裡面從開始到結束 有周星馳拍片的感想 為什麼要這樣拍 這樣拍能出現何種效果 。 這樣你先看一邊電影 在看一遍導演解說的電影會使你對這個電影的了解更加深刻。
還有我從來不相信影評,作為觀眾我有我自己的看法對事務的評價方式,那些所謂的專業影評。我感覺就是能說出一些大眾的話,真沒感覺那些影評能說出什麼太多經典的話, 看片不要去借鑒一個片子來評論一個片子,就算是完全翻拍也一樣,因為你看的是電影,電影是一種藝術,每個人對藝術欣賞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所以看自己的電影,叫別人說去吧。
最後我既然回答問題就說下自己對這個片子的看法,10年前我當喜劇看,這個片子的賣點還是不少的。首先我看的第一感覺就是那群精神病都是有本事的人,可說是高人,我感覺高人一般都在出乎意料的地方,所以精神病院很適合高人居住。呵呵真心想法。還有叫我記憶猶新的就是那群保安去摸那個女的的胸看看是不是鬼尤其是最後那個確實逗。其他賣點我就不一一介紹了。10年後我回想這部電影,我感覺他是一部娛樂恐怖片,這個部電影具備所有恐怖片的元素,燈光音效化妝劇情,走的都是恐怖片的線路。很多時候你回想起來裡面的具體細微的情節你會發現真不是純正的喜劇片。比如周星馳看見紅衣女鬼,恐怖電梯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恐怖元素。
我呢也不會影評也不會做文章,就是喜歡看電影。尤其是恐怖片,我基本回答的問題都是有關恐怖片的。希望大家也把回魂夜當恐怖片看,別笑話我沒看過恐怖,不知道什麼叫恐怖^_^。
5. 美國一部電影男主角被注射了葯物,從頭到尾很暴躁
《怒火攻心》
主演:傑森·斯坦森,艾米·斯馬特,厄爾·卡羅爾,艾弗連·萊米雷斯
劇情簡介:
清晨,一通出乎意料的電話驚醒了切弗(傑森·斯坦森)的好夢,感覺異常無力幾乎動彈不得、甚至連心臟也彷彿隨時可以停止跳動的他心中說不出的不安,這時,殺手瑞奇·韋洛拉的聲音在他耳邊響起:「你已經在睡眠中被注射了致命毒葯,只能再活一個小時而已。」
原來,切弗是為一個大型西海岸聯合企業工作的自由職業殺手。而現在,一旦切夫的心跳減緩到一定程度,就會立即毒發身亡,唯一能延長體內毒葯發作時間的辦法,便是一直保持心律和腎上腺素的運動狀態。時間刻不容緩,在洛杉磯的大街小巷中,切夫將不惜一切時刻保持著緊張的運動狀態,趕在仇家之前救走伊娃,找到能保住小命的解葯,而且還必須在精疲力盡之前找到仇家,報仇血恨!
6. 大男當婚的結局裡,最後喊曹小強的名字的女生是誰
《大男當婚》結局中最後喊出「曹小強」的那個神秘女子,從感情上來說,我希望是徐若雲。
其實,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徐若雲是夢,趙凱是最離不開的生活氣,谷清是心疼卻又無奈放下的過去,劉晨曦是極力想呵護卻又敵不過現實的心酸。誰是那個真正的神秘女子,你心中的答案是誰也許她就是誰。
7. 一部極其燒腦的電影,關於一個人和自己相愛相殺的故事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燒腦電影《前目的地》,這部電影從頭到尾講的都是一個人,真的是和自己相愛相殺。
首先一個打扮非常酷的人酷哥提著一個箱子和一「棺材」來到一個地方拆炸彈,突然後面來了一個人 就和他發生了槍戰,一陣猛烈的霹靂啪啦過後酷哥就來到炸彈面前開始拆炸彈,然而還是晚了一步,就在他把炸彈放進箱子的時候炸彈爆炸了,酷哥的臉被燒的面目全非,關鍵時刻酷哥想起的「棺材」,原來這個「棺材」其實是一個時空穿梭旅行器,酷哥是一個神秘部門的特工。
酷哥加入這個神秘組織是為了追殺一個四處爆破的炸彈客,組織給酷哥換了一張臉後讓他找一個人來代替酷哥繼續任務,組織給了酷哥這個人的線索,按照線索酷哥穿越時空找到了一個人,這個人給酷哥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大概意思是他以前是一個女孩,從小在孤兒院長大,他發現自己和別的女孩有點不一樣,有一天她遇到了一個男人,晚上就發生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後來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在破腹產手術結束之後,醫生告訴她她變成了他(具體自己看哦)。在他適應新身份沒多久後孩子被人偷了。
酷哥告訴他可以幫他找到和他發生不可描述的人,也告訴了他自己的身份,並和他說只要他加入就可以親手殺掉那個人,於是他們用時空旅行器來到了他變形之前遇到那個人的地方,可是沒想到的是沒等到那個人卻遇到了小時還是女孩的自己,他意識到他要找的人盡然是自己。
隨後一切該發生的都發生了,其實這一切都是酷哥安排好的,為的就是能讓年輕的自己來代替現在的自己繼續去追殺炸彈客,其實那個炸彈客也是酷哥自己。這部電影簡單來說就是酷哥自己和自己啪啪啪,生下了自己。然後再去追殺自己,自己是自己的爸爸也是自己的媽媽,從頭到位都是自己。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思考著這部電影到底要表達什麼,到最後還是沒想出來T.T。好啦,今天就到這里了,希望有小夥伴看完之後能想出電影所要表達的想法,記得告訴我呀。
祝大家天天開心
8. 中國經典電影有哪些求推薦。
中國經典電影有:《看上去很美》、《讓子彈飛》、《十七歲的單車》。
1、《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是張元導演的一部作品,改編自王朔同名小說,講述3歲男孩方槍槍的成長故事。
2、《讓子彈飛》
《讓子彈飛》是2014年上映的一部電影,本片是姜文導演的第四部電影作品,馬珂為製片人,主要演員有姜文、周潤發、葛優、劉嘉玲和陳坤等;電影改編自著名作家馬識途的長篇小說集。
這部被稱為中國經典青春影片的電影,因未經有關部門審核就參加銀熊獎展映而被禁止公映,原因是「拍了太多胡同,沒把北京現代化的一面拍出來,有關方面認為不利於申奧」。2014年7月13日、7月14日,該片首次在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開始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