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辛德勒的名單》種的配樂作者並結合音樂主題舉例說出音樂片段和劇情的結合點,並加以分析。
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
《辛德勒的名單》成了電影里的經典,電影中扣人心弦的音樂同樣成了音樂里的經典。長達3小時15分的電影有14段、總長為六十多分鍾的配樂,便構成了這張音碟。配樂的作曲為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一位曾獲得過五次奧斯卡獎、十八次格萊美獎、三次金球獎的作曲家,《侏羅紀公園》《星球大戰》《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的配樂便出自他手。在《辛德勒的名單》中,約翰·威廉姆斯採用了與以往不同的創作手法,不再以景,而是以情入樂,採取浪漫樂派的傳統寫法,用柔和簡練的旋律將影片所要表達的一個民族復雜而沉重的內心世界表現的淋漓盡致。在加上畫面、情節的配合,套句俗話說——很煽情。
配樂中有著許多小提琴獨奏的樂段,演奏者是舉世聞名的小提琴大師——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一名猶太人,由他來演繹這樣一部電影的配樂自是最合適不過。鋼琴部分由則作曲家親自上陣,同時還有合唱團的聲音。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唱片的封面,一隻有力的成人的大手緊緊地拽住了小紅袖子里伸出來的孩子的小手,拯救的主題就這樣簡單而又震撼的表現出來了。袖子的紅色是整個畫面中唯一的彩色,特別顯眼,我想這或許象徵著生命與希望。 畫面的背景則是「老式打字機透過一條彷彿浸染過鮮血的色帶打出的名單...........」——辛德勒的名單。
總而言之,這是一張悲傷但又不只是悲傷的音樂,若能配合電影,可以讓你感受到更多。
曲目簡介:
01.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這是貫穿全片的主旋律,在影片的很多地方都出現過,在14段配樂中最為突出,也是廣大音樂愛好者最熟悉的。這段配樂取自片尾,這時,畫面上是如下情景——幾十年後,當年被辛德勒拯救的一千多名猶太人帶著他們的後代,來到了辛德勒的墓前,每人拿著一塊小石頭,放到辛德勒的墓碑上,場面庄嚴肅穆。這段旋律就在這時響起並久久的持續下去,極為婉轉、哀傷的旋律由小提琴大師帕爾曼深情的演繹著,傳達著一種極為復雜的心情。看著電影的這一幕時,聽著琴聲,能讓人忍不住流下淚來。
14.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Reprise)
這還是那段主旋律,由作曲家約翰·威廉姆斯用鋼琴演繹,出現在影片結束打字幕時,與悠揚婉轉的小提琴聲比,鋼琴的演繹有著表達另一種不同的感傷。
(以下曲目介紹引自:《辛德勒名單》音樂賞析—楊大林-《高保真音響》雜志)
《辛德勒名單》配樂的主題(The Main Theme)結構完整,是常見的復雜三部曲式。在短短的憂傷的引子之後,小提琴如泣如訴地奏出了主題樂段。這貫穿在全片中的哀婉動人的旋律,完全游離於畫面之外,從宏觀的角度刻劃了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的心理歷程。主題在高八度上以明亮的音色反復和擴充之後,進入中間段。小提琴在低音區繼續傾訴著,聽眾可以想見演奏者此刻灌注在弓弦上的激情——小提琴家帕爾曼所屬的整個猶太民族的那種飽含苦難的難以言喻的激情。主題在高音區上熱烈地再現,最後消失在豎琴深情的主和弦分解音型上。
影片里有代表性的配樂段落,除了最富於感染力的上述主題以外,還有一大段音樂具有明顯的「寫意」傾向,在威廉斯所有作品中可以稱得上「超凡脫俗」了。這段音樂跨度很大,長達10分鍾,定名為「辛德勒的勞動力」(Schindler′s Workforce)。其主要部分是從克拉科夫的猶太人在黨衛軍監視下搬出家門,而辛德勒同時遷入「新居」開始的。它幾乎不為人知地悄然響起,在鏡頭不斷地切換,場景也不斷更替的過程中,音樂始終在相對固定的節奏上反復變奏著一個動機。獨奏單簧管嗚咽般的音色在不時地插入。這里,音樂在進行中與畫面保持了一種平行發展的非同步關系。正是這種不落窠臼的寫作手法,使音樂始終游離於畫面之外,在獲得相對獨立的品格之後,得以更深刻地揭示畫面內涵。觀眾所看到的一切——猶太人受到的非人待遇和他們面臨的悲慘處境;德國納粹的囂張氣焰與橫行霸道;作為個人的猶太人會計施泰恩為了同胞而忍辱負重、積極斡旋;和同樣作為個人的德國人辛德勒想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為建立自己的工廠費盡心機等等,這一切都是在當時那動盪不安、危機四伏的歷史大背景下發生的。而作為民族與個人,都無法逃離命運的軌道。音樂里那固執的、顯得不近人情的呆板節奏,正像歷史的沉重無情的腳步,在驅使人們無奈地一步步走向不可知的未來……
在這里,音樂已經高度概括化了。
如果說影片配樂創作仍帶有約翰·威廉斯特徵的話,那麼最明顯的就是辛德勒與他的猶太人分手這一場景中的配樂了。這時音樂盡管仍然保持著寫意功能,但在段落上卻恰如其分地與畫面保持了同步,伴隨情節的發展准確地烘托著畫面的氣氛,達到了催人淚下的藝術效果。作曲家將這段音樂定名為「我該救更多的人」(I Could Have Done More)。隨著辛德勒在猶太人簇擁下一邊緩步走向汽車,一邊向會計施泰恩交代最後一些事宜,在溫暖的弦樂背景上,長笛、單簧管、英國管先後形象地吹奏出了人聲對話般的親切旋律。在猶太長老向辛德勒遞交那張所有被救者簽了字的證明書時,弦樂再次以溫暖的音色奏出了一個充滿深情的主題變奏。而當會計施泰恩鄭重、恭敬地向他們的守護神辛德勒獻上那枚凝結著一個民族的感恩之情的戒指時,隨著辛德勒接過戒指的動作,影片主題旋律再次響起,將畫面中的感人氣氛推向了高潮。其後,辛德勒離去時,移動攝影機透過車窗拍攝的他的側面特寫鏡頭中,玻璃上疊映出了依依惜別的人群。在畫面以形象、精練的電影語言表現內涵的同時,音樂也用從主題發展出的悠長、綿延的旋律線表現了辛德勒與他傾盡全力救出的這一千多個生命之間結下的難舍親情……
觀眾一定會記得,影片結尾處出現了一個全景鏡頭:陽光明媚的原野上,存活下來的猶太人排成一列從地平線上走來。他們代表著自己那苦難深重的古老民族,一改過去屈辱壓抑的形象,正在大踏步地走向充滿希望與光明的未來。與此同時,殘暴無比的集中營司令官,黨衛軍少校阿蒙·格特被處絞刑。人類歷史上那人性極度扭曲的、最為恐怖血腥的一頁翻過去了,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在這組鏡頭中,音樂也第一次表現出了輕松與欣慰之情。在獨奏吉他的小調分解和弦上,口哨吹出的前奏,令人感到一種適度的愉快與活潑,引出了民歌合唱曲「金城耶路撒冷」(Jerusalem of Gold)。
山林的氣息美酒般清爽
鍾聲和松柏的芳香
在風塵中彌盪
沉睡的樹叢和石垣
還有那橫亘的城牆
把這孤獨的城池
送入睡鄉
黃金之城 青銅之城
耶路撒冷到處充滿光芒
我用我的琴聲
永遠為你歌唱
這是一首三拍子的、用自然聲演唱的歌曲。詞曲作者並不是威廉斯,而是猶太裔作曲家瑙米·謝默,而且這首以希伯來語演唱的頌歌也並非為本片而作。「金城耶路撒冷」最早曾出現在1991年由法國和以色列合拍的影片《為了薩沙》(Pour Sacha)中。這首頌歌以其質朴的旋律、虔誠的情感,表達了猶太民族對金城耶路撒冷的無比崇敬和無限希望。在《辛德勒名單》里,對於作曲家約翰·威廉斯來說,它還是配樂創作的基石——辛德勒主題的主導動機就出自這首合唱曲的第一小節。正是在這一小節下行五度的短小動機上,作曲家創作出影片《辛德勒名單》充滿激情的全部音樂。
曲目清單:
01.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 Itzhak Perlman
02. Jewish Town (Krakow Ghetto - Winter '41) - Itzhak Perlman
03. Immolation (With Our Lives, We Give Life) - John Williams
04. Remembrances - John Williams
05. Schindler's Workforce - John Williams
06. Oyf'n Pripetshok/Nacht Aktion - The Li-ron Herzeliya Children's Choir
07. I Could Have Done More - Itzhak Perlman
08. Auschwitz-Birkenau - Itzhak Perlman
09. Stolen Memories - John Williams
10. Making The List - Itzhak Perlman
11. Give Me Your Names - John Williams
12. Yeroushalaim Chel Zahav (Jerusalem Of Gold) - The Ramat Gan Chamber Choir/Hana Tzur, Cond.
13. Remembrances (With Itzhak Perlman) - Itzhak Perlman
14.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Reprise) - John Williams
㈡ 哪些電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樂,具體用了哪些
先說個遙遠一點的,默片時代喜劇大師卓別林的很多電影,背景樂十分考究,很多都是出自古典樂,印象中只記得個《野蜂飛舞》了。美劇《兄弟連》第九集,貝多芬升c小調第14號弦樂四重奏第六樂章在本集首尾呼應,豆瓣上有影評也在說道這段配樂的選取。貓和老鼠里出現的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值得一提的是朗朗小時候深受這集的影響)、肖邦圓舞曲第2、11首(印象比較深的)、塞爾維亞的理發師等等。《超體》中寡姐從醫院里走出來時候bgm是莫扎特的《安魂曲》,異常肅穆好聽。《出水芙蓉》用到的施特勞斯《蝙蝠》(序曲)、《花之圓舞曲》等都是大家很容易接受且非常優美的曲子。
㈢ 馬賽曲和百年滄桑的背景簡介
馬賽曲
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斗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贊歌--馬賽曲。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廢除了全部封建制度,發布了《人權宣言》。人權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則一經確立,就意味著封建貴族的王權將被永遠廢除。法國大革命引起了歐洲鄰國封建統治者的不安和敵視,他們企圖以武裝干涉扼殺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奧地利和普魯士聯合發表宣言,要求法國恢復國王的權力。法國逃亡貴族在國外招募軍隊准備復辟,瑞典、俄國、西班牙、撒丁王國都表示支持。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奧宣戰。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1779年冬,飢荒籠罩著斯拉斯堡。市長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貧苦。一天,飯桌上只有戰時配給的麵包和幾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詳地望著德•利爾說:「只要市民們節日里不缺少熱鬧的氣氛,只要士兵們不缺乏勇氣,我們吃的雖不豐富,也算不了什麼!」他接著對女兒說:「酒窖里還有最後一瓶酒,拿來讓我們為自由為祖國乾杯吧。斯特拉斯堡要舉行一個愛國主義的盛典,德•利爾應該喝幾杯酒,寫出一首能鼓舞人民鬥志的歌曲來!」女兒們齊聲鼓掌喝彩,取來了酒,為父親和年輕的軍官斟滿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氣襲人。任憑幻想馳騁的德•利爾興奮異常地回到房間,一會兒先譜曲後填詞,一會兒先作詞後譜曲。是音符還是詩句先出現?是音樂還是詩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縱聲歌唱,可什麼也沒有寫成,他漸漸感到疲乏,伏在鋼琴上睡著了。
天明醒來,夜裡的歌曲就象夢一般地在例子的記憶中浮現。他一口氣寫下歌詞,譜上音符,隨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鋒里找到正在鋤冬季萵苣的迪特里希,這位年邁的愛國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兒,還叫來幾位愛好音樂並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長女伴奏,德•利爾激昂地唱起歌來。聽了第一節,每個人心潮激盪不已;聽到第二節,大家都流下了熱淚;聽到最後一節時,人們的狂熱爆發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兒們、年輕的軍官和朋友,哭著擁抱在一起。他們歡呼:祖國的贊歌找到了!
兩個月以後,形勢發生了變化,普魯士奧地利聯軍攻人法國,在遠離斯特拉斯堡的法國最南端城市馬賽,迅速組織起一支500人的結盟軍向巴黎進發。一個叫米勒的醫科大學生把他得到的《萊茵軍戰歌》推薦給馬賽軍。歌曲的激昂氣勢振奮了人們,馬賽結盟軍一路上高唱這首革命歌曲開往巴黎,沿途還散發印刷的歌片。當他們到達巴黎時,以軍旗和這首歌為前導,成千上萬的人在街頭迎接這支部隊。他們聽到馬賽人一遍又一遍地唱著一支令人熱血沸騰的戰歌,這是他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那歌詞唱出了此刻他們要喊出的戰鬥口號。這首歌,很快就不脛而走,傳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於是馬賽人帶來了這首歌人們把它叫做《馬賽曲》。
這首新歌,原名為《萊茵軍進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傳遍了全國。三個月以後,法國第二大城馬賽的工人革命隊伍高唱這首歌曲,浩浩盪盪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開始和結束時都必定演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因此得名。
百年滄桑
《百年滄桑》:此曲在「迎接97香港回歸」音樂作品徵集活動中,獲管弦樂作品唯一的金獎,是一部恢宏的史詩性力作。全曲採用交響詩常用的單樂章結構,根據其情緒轉換,分為五個持續展開段落:入侵——苦難——覺醒——抗爭——勝利、歡慶。
第一段:入侵 以打擊樂轟鳴的音響為主題、弦樂和木管陰沉的音調為襯托、銅管尖銳刺耳的喧鬧聲為背景,描寫中國人民那不堪回首的往事: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的節節失利;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八國聯軍擄掠北京城……
第二段:苦難 由小提琴奏出如泣音調,真切地描繪出在帝國主義壓迫下人民的苦難。這一主題來源於電影《風雲兒女》插曲——《鐵蹄下的歌女》。這首歌曲作於1935年,當時國土淪喪、國民飢寒交迫,聶耳以深切、委婉並富有民族風格的旋律,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人們到處流浪、嘗盡人生苦難的悲怨心情。
作曲家用現代技法對此歌音調做變形處理,調性游移不定,使音調更加辛酸與凄楚,加上中提琴的模仿、低音提琴的加入,把人民無所適從的焦慮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三段:覺醒 長笛和低音大管奏出苦難主題變形後,低音單簧管和雙簧管的對話式旋律,引出小提琴奏出的激昂音調。這一主題源於歌曲《滿江紅》。1925年「五卅」運動後,楊蔭瀏在一首古曲上填上岳飛的《滿江紅》詞。此歌曲調淳厚,豪放有力,表達了當時人民的愛國精神,後來逐漸成為一首廣為流傳的歌曲。
作曲家運用主題倒置的復調手法,在弦樂中分別奏出《滿江紅》的變形,形象化地展示了中國人民前赴後繼與殖民主義做著不屈不撓的斗爭。第三段「覺醒」的另一音樂動機來源於電影《風雲兒女》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隨著影片《風雲兒女》的放映,《義勇軍進行曲》迅速傳遍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它成為一支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日的典型戰歌。新中國成立後,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作曲家運用《義勇軍進行曲》的動機,表現人民的吶喊和斗爭。
第四段:抗爭 在小軍鼓鏗鏘有力的鼓點後,弦樂奏出「抗爭主題」,這一主題來源於影片《逃亡》主題歌《自衛歌》。
《自衛歌》的變形音調,與圓號奏出的《義勇軍進行曲》變形音調交錯,穿插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吟唱的「苦難主題」,再與圓號奏出的《滿江紅》變形音調形成三聲部對位,形容人民反抗斗爭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銳不可當。最後,樂隊全奏,意味著人民「前進!前進!前進!進!」的磅礴氣勢,使全曲達到最高潮。
第五段:勝利、歡慶 以鍾管齊鳴的璀璨音響作先導,樂隊奏出輝煌的勝利贊歌。「勝利、歡慶」主題譜例見課本。
作曲家一改前幾樂段中各種無調性或調性游移的主題變形手法,盡情抒發了勝利的歡樂和豪邁。這種由變形到原形的寫作方法,使我們不僅感觸到歷經滄桑的中國人民終得勝利,而且也體會到作曲家技法「回歸」的藝術構思。
㈣ 電影<機械師>中那首鋼琴曲叫什麼名字
叫舒伯特降E大調第二號鋼琴三重奏,D.929。
鋼琴三重奏Piano trio(英):樂曲體裁或演奏形式之一。由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組成。以往主要演奏,奏鳴曲,如今選用的題材廣泛,曲式也較自由。
屬於室內樂范疇。如op.100 降e大調第二號鋼琴三重奏,(Mozart Vienna Piano Trio)莫扎特維也納鋼琴三重奏,等等。
(4)鋼琴和單簧管法國電影擴展閱讀:
代表人物
馬尼亞爾
鋼琴三重奏 (MAGNARD:Piano Trio)
馬尼亞爾(Alberie Magnard,1865—1914),法國作曲家。1886—1888年在巴黎音樂學院師從馬斯奈,後又成為丹弟的學生,其創作追求結構嚴謹,有冷峻簡朴之感。在二次大戰中,因抗拒德軍侵犯其家室而被殺害。馬尼亞爾的鋼琴三重奏,F小調,0P.18,作於1904年。
肖邦,小調鋼琴三重奏 Op.8。
史麥塔納:鋼琴三重奏,鮑羅定三重奏。
塔納的大半輩子順利得近乎完美,然而在1854 1855兩年之間他接連失去珍愛的兩個女兒,包括極富音樂天賦而尤其為他鍾愛的長女;他的心靈受創到無以復加,在悲劇的酷刑中他將自己投入創作里,寫出了G小調鋼琴三重奏,像是想把充塞著的恐懼悲慟統統洗凈。
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大公( 阿什肯納基/帕爾曼/ 哈瑞爾)。
柴可夫斯基:a小調鋼琴三重奏。
柴可夫斯基將他的a小調鋼琴三重奏獻給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尼可萊.魯賓斯坦。這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室內樂作品。
德弗乍克鋼琴三重奏。
捷克小提琴家蘇克(Josef Suk)與他祖父及父親都同名,他的祖父是位作曲家,曾追隨德弗乍克學習,後來並娶德弗乍克的女兒為妻。因此這位蘇克與德弗乍克是親外曾祖孫的關系,由他來詮釋德弗乍克的音樂是再貼切不過的事情。
蘇克23歲時與大提琴家Josef Chuchro及鋼琴家Jan Panenka組成了「蘇克三重奏」(The Suk Trio),當時是西元1952年。
然而一個新成立的室內樂組合很難在一開始就表現得十分理想,因此在累積多年經驗後才真正成為一個成熟的團體。從這張德弗乍克鋼琴三重奏的CD當中,大家就可體會他們豐富的表現力。
貝多芬的bB大調單簧管、大提琴與鋼琴三重奏。
莫扎特鋼琴三重奏 — Portal。
㈤ 出現在電影中的著名鋼琴曲歌劇交響樂等經典古典音樂有哪些
美國影片《時光倒流》中採用了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作品《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第18變奏;《教父》(3)中採用了馬斯卡尼的歌劇《鄉村騎士》;《走出非洲》用了莫扎特的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肖申克的救贖》中採用了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的女聲二重唱《微風輕拂》;《發條橙》中用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和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而》序曲。日本電影《火紅的第五樂章》中德沃夏克的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貫穿了整個影片。總之,很多很多。
㈥ 電影《命運呼叫轉移》中最後放煙花小女孩給男主角禮物時放的鋼琴曲叫什麼
格什溫
《藍色狂想曲》早在格什溫創作生涯的初期,他就懷有成為嚴肅音樂家的雄心壯志。因此,當保羅.懷特曼為組織"現代音樂實驗"音樂會而邀請他寫一部"爵士協奏曲"時,格什溫很感興趣,他一直嚮往著寫作摻有爵士樂因素的嚴肅音樂。不過懷特曼給的期限太緊,而且他早就發布了格什溫將為這次音樂會作曲、並親自擔任鋼琴獨奏的消息。這樣,格什溫一點退路也沒有了。
據說格什溫是在去波士頓的旅途中創作本曲的,他事後曾這樣描述:"那是在火車上,可以聽到鏗鏘的節奏和隆隆的撞擊聲……我經常在噪音深處聽見音樂。就在那裡,我忽然從頭至尾構築出--甚至是躍然紙上--……"從波士頓返回僅一星期,除了少數鋼琴獨奏的華彩樂段外,格什溫完成了全曲的鋼琴譜。至於那幾個華彩樂段,他准備留到首演時作即興創作。
樂曲完成後,格什溫為作品的標題大傷腦筋,直到離初演只有幾天時才最後定名。因為藍色(blue)同作品中所採用的起源於美國黑人勞動歌曲和靈歌的布魯斯(blues)曲調正好是同一個詞,故最終採用了"藍色狂想曲"之名。
《藍色狂想曲》是為鋼琴和管弦樂隊而寫的類似單樂章的協奏曲作品,其中主題的即興式表達同交響性的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黑人布魯斯音樂的調式及和聲因素、爵士音樂的強烈的切分節奏和滑音效果,都賦予這部構思獨特的作品一種與眾不同的色彩。格什溫在這部作品中,對那些情緒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如抒情性與戲劇性,舞蹈性與歌唱性的對置,也頗具匠心。
樂曲以獨奏單簧管低音區里的一個顫音開始,這是一個上升音階的基礎。當音階上升到最高一個音符時,作品的一個放任不羈的主要主題迸發了出來。接著,法國號和薩克斯管奏起了一個節奏性很強的主題。它和上述的單簧管主題情調十分接近,就象是這個主題的變形或延續,只是較前者更加強勁有力,而且顯然帶有舞曲風格。
鋼琴又以另一個變奏加入,並引向一個輝煌的、重述各主題的獨奏。現在,主要主題以果敢有力的音響出現在樂隊齊奏的音樂中,明亮的小號又奏起了一支開闊嘹亮的曲調,音樂就此掀起了一個異常活躍的新高潮。
樂曲的中段是一首弦樂器奏出的美妙歌曲,這是全曲的中心,也是美國音樂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這段音樂寬廣流暢、溫柔感傷,有一種類似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基本主題的風格。一個速度變化帶來了樂曲的尾聲,是鋼琴與樂隊之間十分默契的配合。整個樂隊以雷鳴般的氣勢再現了樂曲的主要主題後,就以一個漸強的和弦輝煌地結束了全曲。
由於格什溫創作《藍色狂想曲》的時間十分緊迫,他對配器沒有把握,所以這首樂曲最初的配器是由美國著名作曲家格羅菲完成的。後來格什溫又為這首曲子重新配器,這也就是現在演出的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