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歐洲先鋒派電影美學特徵
法國印象派主張電影根據人們最初印象去反映真實的生活,反對形式主義,注重從民族文學吸取養料,對三十年代法國電影派產生深遠影響。但是印象派忽視思想概括和典型化的重要作用,把理性分析與感性印象對立起來。德呂克是電影理論家,又是有成就的劇作家和導演,他的電影理論成為印象派的美學基礎。他提出「上鏡論」強調生活中有一類事物較適於用電影來表現,並非形式主義。他很重視演員表演,提出「面具論」,要求演員刻畫出人物的獨特性格和內心活動。德呂克的影片還具有 『平民主義」風格,反映的正是「平民社會」。他的這種風格還表現在非常注意電影的普及工作。
印象派重要人物除了德呂克,還有杜拉克和甘斯。前者在德呂剋死後轉向先鋒派。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流派特點是以主觀唯心主義為哲學基礎,把藝術看作「自我表現」的工具,用藝術抒發個人情感或表現自己的觀點。非常重視探求「表現」形式和手法,挖掘電影特性,在攝影、照明、布景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在藝術表現方面,重視寫意,強調藝術假定性,這一派受繪畫影響很深,其中一些電影藝術家如朗格等,都在繪畫方面有較深造詣。表現主義藝術家多有濃重的悲觀主義色彩和宿命論觀點,表現人生的不行與殘酷。
先鋒派基本屬於詩電影,愛普斯坦說:"電影是最有力,詩的手段」。從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基礎出發,把電影詩作為抒發主觀的隨意幻想的手,與現實主義詩學一切原則對立起來。反對塑造統一的人物,熱衷表現物,表現內心的變態活動,表現那些作為內心活動「物化」的奇異怪誕的景色和人物。
杜拉克的《貝殼與僧侶》,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都是先鋒派的超現實主義的影片。
『貳』 你如何看待法國電影
我覺得法國的電影真的都非常的浪漫,像我之前看過一部電影叫天使愛美麗還挺好看的,雖然說是喜劇片,但是也把它拍得特別的有浪漫的感覺,就讓人更加肯定了法國時尚漫之都這樣子稱號。所以我認為那些喜歡浪漫的人就適合去看法國的電影。
『叄』 印象派電影的美學觀點
德呂克大力強調電影的」上鏡頭性「,贊賞並提倡通過」上鏡頭性「來表現自然的詩意的頃刻,這一概念甚至成為當時法國電影的基本美學標准之一。
「上鏡頭性」的理論內涵是:電影藝術應當在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發現適宜用光學透鏡表現的形象和景物,強調朴實無華,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點發虛等表現手段,營造電影藝術獨有的詩意,而且認為惟有處於運動中的視覺形象才最具有「上鏡頭性」。 德呂克也強調電影向繪畫學習,他指出:」繪畫也是吸引人的。當時的風格和綜合方式是和當時所流行的那種朴質、單純的線條相適應的,而這種線條也正是我們經常想在電影中看到的。「
印象派電影受印象派繪畫影響,十分重視電影畫面的造型風格,例如阿貝爾·岡斯的影片《車輪》中著名的」翻車「段落,運用了高速(升格)和慢速(降格)攝影,並運用印象派花架對於光線的處理方法表現了火車向懸崖疾駛最後翻車的悲慘場面。
『肆』 後現代主義電影美學的文化特徵包括哪些
特徵包括:
1、以反文化的立場顛覆傳統藝術電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費主義姿態拼貼五花八門的藝術技巧和手段,從蒙太奇轉向拼貼的電影語言。
2、與現代主義電影迥然不同的另類電影為後現代主義電影批評提供了研究的對象。以反文化的立場顛覆傳統藝術電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費主義姿態拼貼五花八門的藝術技巧和手段,從蒙太奇轉向拼貼的電影語言,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標志。
3、後現代主義電影理論認為,1968年後的法國電影,已經包含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貼、隨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現拍攝現場、加入電視采訪、直接面對觀眾宣講等顛覆傳統電影語言的手段。
後現代的電影風格
「後現代」三個字包括的是:所有對於打破現行規則和風格的形而上的探索。基於這個理論,「後現代電影」指的是:顛覆傳統,顛覆舊有的電影模式,打造出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自我意識的,無序式浪漫自由形式的電影。
換句話來說,後現代主義最明顯的一點是反傳統的,後現代主義電影從形式和核心上,自然也是跳出舊有電影框架的。
『伍』 法國電影的藝術特點
法國電影常被人提及的「典型」特質,往往讓人感到疑惑,「典型」究竟是褒義還是貶義?這「典型」是法國電影的成功還是失敗?法國電影的一個公認特徵是主題晦澀,孤芳自賞。這種印象讓人聯想到戈達爾的作品,盡管他是法國電影界的重要人物,但他的復雜文本並非人人能懂,甚至導演本人時常在影片中插話進行辯論,或者插入與劇情無關的畫面進行論述,這無疑增加了觀眾的理解難度。
晚期的雷乃嘗試創作音樂歌舞片,這種嘗試雖然令人感到難以忍受,尤其是他作品中的中產階級格調和巴黎主義趣味,顯得過於孤芳自賞。這類電影往往被認為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埃里克·羅尚、阿諾·德斯帕欣和布魯諾·杜蒙等幾位前衛導演的作品上座率也十分「前衛」,往往停留在三位數左右,每一次拷貝只能賣出幾十份,因為他們的作品內容晦澀抽象,難以理解,除了電影節、記者和圈內人士外,普通觀眾寥寥無幾。
法國電影的劇情緩慢,節奏沉悶也是出了名的。印象中,1991年後出道的導演,除了奧松之外,FEMIS的畢業生似乎都成了安德烈·巴贊長鏡頭美學的追隨者。他們的作品以普通人的現實生活為素材,關注現代人的生存狀態,日常的瑣碎畫面被賦予象徵性的意義,真正將電影變成了一種「影像寫作」,毫不顧忌主流觀眾的感受,前仆後繼,以求不朽。少數派的、極簡的和技術的個人理想和野心成為創作的第一動力,任多數觀眾昏昏欲睡而不顧。
其實,主流觀眾在長期的、潮水般的商業電影訓練中,慢慢習得了對電影的接受模式,這種模式形成了相同的觀影反應和評價情緒。故事、懸念、節奏、明星和視覺特效成為評判喜好的尺度。這也難怪,法國電影在商業效果上做得不出色,除了少數商業導演外,一說法國片,一些人本能的情緒馬上就來了,題目高深,正襟危坐,藝術、哲理的帽子統統扣過來,要麼打起十二分精神挑戰耐力和智力,要麼乾脆放棄自我折磨而棄之不理。當然,影迷有影迷的道理,只不過,類型化日趨嚴重日趨乏味和庸俗,如此簡單、草率的判斷,會讓我們錯過改變陳規的可能。
當我們不再有耐心欣賞創新,也就不再有面對新事物的驚喜。這種對法國電影的誤解,往往源自於對藝術和哲學的過度解讀,而忽視了電影作為娛樂媒介的基本屬性。法國電影的創新和前衛,不應被視為一種負擔,而是對電影藝術的一種探索和拓展。只有當我們願意放下成見,才能真正領略法國電影的魅力。
『陸』 法國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詩意的畫面、強烈的表現力、以風景或背景作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徵主義的比喻手法。
法國電影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啟發,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於氣氛的創造。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製造商A.盧米埃爾和盧米埃爾﹐L.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於1894年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用於拍片和沖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
(6)法國電影的美學特徵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23~1933年間出現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先鋒派電影。達達主義的電影沒有主題,沒有情節,純粹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游戲,追求奇異效果的怪誕表演。
有聲電影的興起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給予先鋒派電影以雙重的打擊。對白片出現以後,攝制影片的費用大大提高。
法國早期有聲電影質量很差,是一些歌劇和游藝節目的紀錄。拍攝時,攝影機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裡,結果使移動攝影完全消失。
1934年攝制的喜劇片《最後的億萬富翁》,由於諷刺獨裁,被當時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爾禁止上映。維果在1933年根據他對童年的回憶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學生造反的鏡頭也被禁映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