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觀看《我不是葯神》觀後感六百字
在《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里似乎沒有過錯方,但哪裡又都不對勁,壓抑的情緒在電影里彌散,最後,白血病患者的感恩、法律酌情裁判的溫情、醫療制度改革的推進。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觀看《我不是葯神》 觀後感 六百字,歡迎閱讀!
觀看《我不是葯神》觀後感六百字1
法與情,理性與感性,主觀與客觀,天生是一對矛盾,相互對立,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得以轉化和相互作用。
情,是人類作為動物所有的天然產物。在母系社會,因為血緣,母親與子女必然成為一個親密的小團體。因為這份血濃於水的感情,在生存問題上考慮的不再僅僅是個人。由此沿襲,因情感聯系在一起的部落、社群、集體不在少數。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為了維持不斷擴大的集體,需要用理性的規則加以維護。這里,就開始了法與情的相愛相殺。
不可否認,毫無人情的法在治理中的作用。但是,我們先要明確法產生的邏輯起點。當感性無法解決集體中的沖突時,就需要具有統一標準的規則介入,化解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人情所產生的沖突。因此,法在情無法解決問題的情況下產生。
這里,就有一個疑問,法能否完全替代情來解決集體生活中出現的一切問題?我想,是不能的。至少,人無法成為完全沒有感情的動物。失去主觀意識,僅憑強大的理性來生活、生產,那就失去了人之為人的意義。
在影片中,展現的是人間百態。為了生存,為了苟且存於世,有些人買葯品,有些人賣葯品。求生的本能是法所無法控制的。
主人公的轉變和心路歷程。何嘗不是理性和感性的對抗。為了籌集老父親手術的錢,他走上了泰國買葯的路。進價500元的葯,他賣5000元。當有人提醒他賣假葯會被判刑,他選擇了保全自己。這一切,無疑是人性使然。男主也擔心自己家人的身體健康,他也希望自己過上有錢人的生活,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後半生在監獄里度過。他將個人的名利置於最高位置,用理性戰勝來自白血病人的乞求和不幸。
但後來,當他直面白血病人的死亡和家庭破裂,當他看到那些依靠他而成功活下去的病人,他選擇500的進價賣出葯品。在面對供葯的危機時,他依舊選擇用500的價格賣2000的進口葯。在面對警察的追捕時,他試圖拯救那幾個白血病人。這一切,依舊是人性使然。他看到了這些努力活下去的人的不易,他的.同情戰勝了為了個人私慾的理性。
影片中另外一個主角,無疑是那個個面帶口罩的白血病人。他們無疑是游離在法理之外的人群。他們對天價葯的無能為力,讓他們路上購買印度格列寧的不法之路。面對奸詐無良的黑心葯商,最終仍將其出賣。面對幫助他們的男主,他們選擇保護他。正如影片中,在派出所里那一位老奶奶的一番話所講,「不要再追究印度葯了,因為他在救我們的命。」活著,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大的希望。在這里,活下去遠比賣假葯要被判刑來的重要。
影片結尾,男主被判刑前說的那段話,大概講到,他服從法律對他的審判,但是希望,天價葯的現狀,有所改變。在這里,法與情有個和解。法仍然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基本,但此之上的情,卻是推動法得以進步的動力源泉。
我不是葯神這部影片,平鋪直敘的劇情,毫不尷尬的笑點,令人淚目得細節處理,成功撐起了中國電影的口碑。商業電影,不再是小鮮肉愛情片為主打。走進人情冷暖,深入社會百態的影片,才是引起世人共鳴的佳作。
觀看《我不是葯神》觀後感六百字2
願將天上長生葯,醫盡人間短命花」。這是對電影《我不是葯神》,最犀利,最無奈,卻也最美好的評價。千人飆淚,口碑爆表的電影,成為了最近影院的一個神話。這部電影,到底說了些什麼呢?
故事 從一個底層小市民程勇說起。油膩、家庭破裂、事業糟糕是他的代名詞。在殘酷的社會競爭中,他敗下陣來,只有掙扎的活著。看似一敗塗地,實則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支撐著他。這股力量,在那麼一個偶然又必然的時刻,讓他的生存狀態發生了變化。接著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影響了整個社會秩序,波及到了每個人的內心。
老呂找他,純屬偶然,他知道仿製葯是違法的。他拒絕了。可是看到老呂和眾多患者的境遇,無形中有種力量讓他的內心產生了動搖,蒙蔽內心的塵土開始滑落。
老爸的病情加重,經濟狀況糟糕的他,深感無奈。只有那股與生俱來的力量支撐著他,鋌而走險。
險嗎?牢獄之災,當然險。但是冥冥之中的那股力量的能量之大,超乎了他的想像,也超乎了一般人的想像。因為那股力量可以化險為夷。
憑借自己唯一的技能,他到了格列寧,他改變了自己窘境。但是他沒料到,他那些患者帶來的不僅是救命的葯,更是生存的希望。這種希望如星火燎原一般蔓延開來,他自己估計也是始料未及。
患者希望來自哪裡?來自他內心的力量,這種單純的純陽力量,讓一如假葯販子的坑害患者的行徑根本來不及滋生,也沒有讓金錢和慾望有半點空間萌發。
這種與生俱來的力量,也許會受到親情的考驗。因為在牢獄和親情面前,他壓制了這股力量,但是這股力量依舊卻主宰著他。
老呂死了,留下孤兒寡母;無葯可救的病人在警察局哀求著自己唯一活下去的願望……他的力量再也壓制不住了。
這次這股力量爆發更為猛烈。他將格列寧的售價從4萬直接降到5百,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他欣慰他能這么做,他感謝他內心的力量,而廣大患者感謝他的存在。
觀看《我不是葯神》觀後感六百字3
首先,我要說我欠徐崢一張電影票,因為在騰訊開放播放之後我才看。我說我欠他一張電影票,不為別的,就為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無疑,我不是葯神的定位是喜劇,但是我想,沒有幾個人在看這部作品時是能真的笑的出來的,哪怕是幾個本來應該特別搞笑的鏡頭,也不能帶給觀眾笑容,反而有著一股濃濃的悲傷,讓人更加不自覺的潸然淚下。所以,其實我不是葯神作為一部喜劇來講,可能是失敗的,但是作為一部電影來講,它是極為成功的,因為極好的觸碰到了觀眾的神經,引動了觀眾最真實自然的感情。
老實講,於我個人而言,看電影電視,不會特別注重演技特效,只要不是特爛,我都能接受,但是我尤其注重劇情。現在的電影大都是膚淺而沒有營養,純粹只是為了賺錢而拍,找幾個長得好看的流量小生,美女花旦,找一些消費性高的,沒有多大意義的題材寫個劇本,例如無厘頭喜劇,愛情主題片,豪門商場劇,後宮爭寵戲,傳奇英雄故事等等。完全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喜好,為了謀利而誕生,於這個社會毫無營養。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所以正確和正義不一定能劃等號,但那也應該抱有一顆善良之心。隨著我不是葯神的劇情推進,一種讓人窒息的悲傷,從那一雙雙絕望的眼睛裡擴散。他只是想活下去,他有什麼罪?黃毛走的時候,程勇這樣一句話不知道讓多少人潸然淚下。當然,法不容情,不過這無關對錯,只關於善惡,或者說人性。老奶奶在警察面前說的那番話,為了吃葯,吃沒了房子,吃垮了家庭,不知道又戳中了多少人淚點。「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葯就在那裡,我卻買不起」,所以他們最大的錯,就是得了最難治的病:「窮病」。所以窮人就應該窮著,就應該等死;所以想活下去,想聽到孩子叫自己一聲爸爸,就成了十惡不赦的罪?所以遏制著別人的生命,去賺取暴利就成了理所當然,甚至是天大的好事?
我不是葯神,它直接將這些雖然大家都知道,但沒人說的,像是隱晦的一種規則似的東西,就那麼明目張膽的曝光在了太陽底下。無疑,是膽大妄為的;無疑,是善良且正義的;無疑是極有營養價值的。我們對於「好電影」的定位是什麼?應該是能夠為社會帶來一定積極影響與改變的,能夠喚起大家的一致共識的電影,這才叫好電影。
觀看《我不是葯神》觀後感六百字4
我看了一部讓人受啟發的電影,那就是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來看的人非常多,媽媽說是因為這部電影的評分高,有必要看的價值高。我聽了,專注地看著大銀幕。
這部電影主要講:原本程勇是為了掙錢,所以才買葯,這種葯的名字叫格列寧。在中國,價值非常高,很少有人買,因為都買不起幾萬塊錢,可在印度,價格卻非常便宜。這種葯也是用來治白血病患者的,作用非常大。
當然,程勇也是有有幾個幫手的,有:呂受益、劉思慧(跳 鋼管舞 的)、黃毛、老劉。在印度,調查局一直在尋找這種葯,他們看價錢便宜,就說這種葯是假的,其實,並不是假的,只是價格比較低而已。他們整天都調查。是由曹斌來帶領檢查的。曹斌聽到老奶奶的勸告很憐憫她,因為大部分人擁有窮病,所以他們認為,這不是假葯,是我們的命。曹斌決定向警官說,能不能不再搜查?程勇也准備辭職,把葯全部交給了張長林,由他來賣。
可他卻說不行。有一天,張長林被抓了,他卻不肯透露出是誰給他的葯。沒有了便宜的葯,他的朋友呂受益也死了。程勇看著這些患者不甘心,又重新拾起這份工作,這一次,他是真心地要救人命,所以,他按500來賣給病人。他這樣可真不掙錢,簡直是虧本,可是他有那顆善良、純潔的心靈。
警官說搜集所有資料,曹斌找出來了,於是他就去逮捕程勇。因為他可憐那些患白血病的人。黃毛先發現了警察,他怕程勇被抓住,然後他開車把葯帶走,可是,他還是被抓了。結果他死了。程勇很傷心,來到醫院對曹斌說:「他一個年輕人有什麼錯。」曹斌其實並不想這樣做,可是警官不同意。這一回,曹斌辭職了。可是,程勇住監獄了。他看見曾經的患者取下了口罩,心裡很甜蜜。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人不要那麼自私,要讓周圍的人都變成健健康康的,才是你最大的本事。
觀看《我不是葯神》觀後感六百字5
每個人心中都應有一朵花,它本該美麗、無瑕,多舛的命運與生活的不公卻使其漸漸凋敝、枯萎,可它卻依然想在最後一刻保持最後的那份聖潔。
電影《我不是葯神》主要講述了程勇等人為幫助窮苦病友,冒險從印度便宜葯格列寧的故事。
一樣的葯效,4萬塊錢的葯,程勇賣5000元,甚至到最後只賣500元。他沒賺多少錢,也沒想過當什麼「葯神」。他不圖名不圖利,只是為了不想讓名單上的人因為吃不起葯而死去,只是為了彌補對老呂和黃毛的虧欠。他拯救了成百上千病友的生命,讓他們重拾對生活的希望。但他的善舉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善報,等待他是卻是牢獄之災。
看完電影,感觸頗深。我在想,他們當中,到底誰有罪?
程勇有罪嗎?可能程勇一開始答應印度葯格列寧是為了一己私慾,但店鋪的房租要錢,供兒子生活、學習要錢,給父親做手術也要錢……他只是一個在破街小巷裡賣神油的,這些開消從哪裡來?影片中,當兒子向他要260元錢買球鞋時,他面露難色,但最終還是把錢包里僅剩的260元錢給了兒子,而他明天卻要面對催債的店主和以後難以支撐的生活。為「窮」所困下,他選擇了「」這條冒險的路。但他賣的並不是假葯,是可以冶病的真葯,而且葯價只有國內「正版葯」的四分之一。
老呂和黃毛有罪嗎?
老呂輕描淡寫的一句「沒有葯啊,就這樣了。」包含著對生活的多少無奈與無助。他期待過,也努力過,可貧窮帶給他的,卻是一個極力裝出來的微笑,和貫徹走廊的嘶吼。為了不拖累家人,終於在濃淺不一的月色下,襯著老呂慘白的臉,他回頭,戀戀地看著熟睡的兩人——為他的病而疲憊不堪的妻子,和他期盼已久,卻終究未能開口叫他一聲爸爸的兒子。帶著一個凄苦的笑容,帶著他那份牽掛、歉意,還有那份卑微的愛放棄了,永遠的淹沒於茫茫月色中。隔著屏幕,淚水流向心裡,隱隱作痛。
黃毛為了保證葯的供應不斷,為了更多的病友有便宜葯吃,他選擇了替罪,以致死亡。黃毛是為了道義。那張還沒來得及用的回鄉車票成了他唯一的遺物。「他才二十歲!他就是想活命,他有什麼罪!」醫院走廊里程勇竭嘶底里地質問著警察。是啊,黃毛有什麼罪?罪在他沒錢買葯嗎?罪在他想保護那些病友嗎?罪在他的義氣嗎?
那些病友有罪嗎?房間里,一顆顆低垂的頭,一個個卑微的生命。「我病了三年,4萬塊錢一瓶的正版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你們把他抓走了,我們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行嗎?……」那位老奶奶哀求著眼前這些領導,從她的眼神里看不到尊嚴,只能看到生命的卑微以及對生的渴求。她把千萬病友最真實的渴望說了出來,他們只想要活下去的權力,可這些最基本的要求都這么難以實現。
那些警察有罪嗎?依法辦事,他們乾的也都是本職工作,他們好像也沒有錯。
觀看《我不是葯神》觀後感六百字相關 文章 :
★ 《我不是葯神》觀後感600字
★ 《我不是葯神》觀後感範文5篇
★ 電影《我不是葯神》600字影評觀後感
★ 《我不是葯神》觀後感5篇
★ 電影《我不是葯神》600字初中觀後感
★ 高分電影看《我不是葯神》600字5篇影評
★ 高分電影看《我不是葯神》600字觀後感範文
★ 《我不是葯神》觀後感心得體會
★ 高分電影《我不是葯神》高中600字觀後感範文
★ 電影《我不是葯神》700字初中觀後感
⑵ 六天七夜六百字左右的影評 六天七夜六百字左右的影評
看了部10年前的片子,真正的傳統膠片電影,所有的畫面都泛出膠片特有的溫暖。果然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時候看會有不同的感覺,哈大叔的《六天七夜》絕算不上是他的代表作品,但在他跟安•海契在那個島上上竄下跳的100分鍾里,我感到快樂,簡單的快樂,久違了的簡單的快樂。
電影一開始是女主角奔走在紐約市的街道上和寫字樓里的鏡頭,場景的迅速變換結合著亂糟糟的對白迅速勾勒出一個典型的高級白領,然後劇情順利地通過一個花籃里的草裙小人引出了她跟她現任男友的休假計劃:六天七夜,南太平洋,我們兩個。
有人攻擊《集結號》和《投名狀》,說它們兩個多小時的篇幅居然抽不出一分鍾交代一下相關主要人物的生活狀態,其實這也是沒辦法,中國的大小導演們還遠沒習慣花那麼多錢拍一部電影,生怕觀眾看電影的時候放鬆哪怕一秒,然後說幾十塊的電影票錢花的不值,於是恨不得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滿緊張的矛盾。這跟好萊塢那幫早已揮金如土,已經開始比拼誰能把錢花的不留痕跡的敗家子們是有本質區別的,解決方案也很簡單,多糟蹋幾次,習慣了就好了。
太平洋小島休假題材幾乎可以作為好萊塢電影的一個類型了,比如《初戀五十次》,甚至新版《珍珠港》都有長長的一段「休假」情節,當然後來零式飛了一屏幕,休假被迫取消了罷了。而《六七》則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一對生活在大都市的成功人士決定把工作扔在腦後,飛到一萬公里之外,享受陽光和海灘,順便結個婚。經驗告訴我們,這種逃避是絕對不會成功的,因為既然叫做「Annul Leave」那麼肯定有回來的時候,而且即使人在外,工作並不會因為地理位置的改變而離你遠去,該你做的該你想得該你操心的,都得由你做由你想由你操心,現在有了一系列的高新科技,更是隨時隨地辦公,任何離開都只不過是換個環境,前些日子去麗江,在大研古城裡溜達,我們總監一路抱著黑莓頭也不抬一下,令我感慨不已。電影里也印證了這一點,總編打來電話(九八年沒有Wi-Fi),我們女主角只好掏出700刀請老哈送她。
這里插幾句,看《六七》遇到兩個熟人,一個是女主角的男友,基本上大家都認識,就是《Friends》里的Rose,丫到哪兒都是那張及其欠抽的臉。另一個是女主角的上司,Dazzle的主編,就是《The West Wing》里的C.J.,染了黑頭發,仍然是一摘眼鏡就認出來了,基本上還是那種女強人套路。經常在電影里看到一些美劇里的演員,雖然大都是龍套級別,但認出來的時候還是覺得很親切,很有趣。
基本上,上班的人都有這么個藏在心底的願望,在休假的時候,能碰到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好吧我明說了就是艷遇奇遇什麼的,最好情節曲折,結局雋永。當然現實生活告訴我們,遇到X遇是個小概率事件,而統計學告訴我們,小概率事件在某個特定觀察中不會發生,所以對我們當中的某個人來說,我們不會碰上什麼遇,如果真碰上了,十有八九是壞人設的圈套,比如某個沒去過北京操山東口音的民工喝可樂發現拉環中了五萬塊的大獎,想5000塊轉手。所以,無論你去的是南城,南京,南海還是南美,等你回來的時候無非也就吹吹當地的風景,當地的伙食,當地的民族風情,絕無可能講出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甚至電影里老哈也跟女主角如是說,「They come here looking for the magic, expecting to find romance, when they can』t find in any other place. It』s an island, babe. If you don』t bring it here, you won』t find it here.」配合上哈叔豐富的表情,教育效果一流。但是實現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東西就是電影的第一要務,於是《六七》里,老哈的飛機挨了雷劈,載著一男一女一頭扎到了無人但卻風景如畫的小島上。至此,電影脫離了現實,插著想像的翅膀走上了色彩斑斕的叫做白日夢的岔道。
從《六七》的海報就能明顯看出這不是一部關於英雄救美的片子,哈里森•福特和安•海契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兩個人一樣緊張,一樣狼狽。影片中也是這樣,從飛機杵到沙灘上開始,兩個人就你來我往,唇槍射箭,不亦樂乎。老哈固然抓緊一切時間顯示他的老當益壯,哄山豬,抓蛇,彈蠍子;某女時不時表現出堅韌機敏的一面,比如在老哈發現他要找的燈塔根本不在山頂的時候給他鼓勵,被海盜抓住的時候,用金子忽悠他們,特別是把九七式的浮箱綁到他們那架紅色的小飛機上的時候,顯然二人的付出是一半一半的,甚至最後連飛機都是她降落的。
整部片子統共只有四個人物:哈大叔的搞笑的確很強,而且一點也不下賤,最經典的當然是《奪寶奇兵》但《六七》中,僅憑對白和表情效果依然出眾;更重要的是,在本片中他是一個普通人,會出錯,會氣餒,需要別人幫助也能接受別人幫助。安作為標準的金發碧眼美人,很不合常理地沒有一點花瓶的嫌疑,跟哈叔比起來瘦小但意外地強悍懷疑與其平胸有很大關系。Rose同學可能是因為當時《Friends》已經走紅,給的戲份較多,而且也還合格。那個大胸女配角也圓滿完成了任務,並不顯得雞肋。龍套里就覺得那幫海盜簡直太惡搞了,長得挺專業,結果先是被老哈拿根樹干放倒倆,然後被女主角忽悠,最後更是被自己一發炮彈掉下來炸飛了(這而其實有點兒過了,任何炮的最大射角都不可能有90度,連專門防空的也不行)。然後開頭唱歌那個老黑也很有味道,當然了,我說的是他的歌。
然後當然是男女主角一起脫險歸來,不過導演也不忘提醒電影院里的觀眾們「本篇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讓老哈跟女主角來個分別,還弄段說教。很有趣的是為了跟觀眾拉近距離,導演安排了兩大段很現實的論調,一段是我上面提到的關於「the Magic」,一段就是臨近末尾老哈關於他倆不可能走到一起的話,每段都很深刻,似乎是導演也在自嘲,「是啊是啊,是假,我心裡明白著呢。」不過既然是做夢,還是要做到最後,老哈跟他生死與共的冤家搭檔一起離開機場,把回紐約的航班拋到身後,100分鍾的白日夢完整的結束。
我不知多少次得發現,一些有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片子,雖然某些部分略顯粗燥,但整體看完仍然覺得很好看。現在的片子追求快速剪輯、標新立異的攝影、絢麗的視覺效果、離奇的敘事結構,卻往往不注意故事本身,角色本身。
其實我們的要求不高,不過是坐一架微微有點漏油的小飛機,飛過湛藍的海水蔥郁的小島,降落在長滿小草的機場,曬一曬太陽,聽一段有異地風情的音樂,看一段有地方色彩的演出,然後攜一枚有趣的美女迫降在一個無人的小島,用紅酒烤幾只孔雀,然後斗一斗野豬,抓一抓水蛇,看一看瀑布,滾一滾地道,遇一遇海盜,吃點麵包果,碰上一架半架二戰或者一戰留下的飛機,拿個浮箱玩一玩漂流,最後在炮彈中起飛,最後駕駛一架破破爛爛的老爺機甩在銀色的沙灘邊,與駕駛室里的另一個人永遠地生活在平靜美麗而遠離城市和他鄉。
我們不過想做一個100分鍾的白日夢而已,暫時地躲開生活的重擔壓力和焦慮,需要的不過是一個簡單而輕松的故事,好么,就100分鍾?
字要多了就自己刪掉點
⑶ 戰馬電影觀後感六百字
這是一匹令人印象深刻的馬,remarkable是電影里的台詞,出自我最喜歡的一場戲——Joey在無人區被鐵絲網所困,英德各有一名士兵冒著生命危險走出戰壕,幫它脫困。那一刻,在生命的尊嚴面前,戰爭頓時變得毫無意義。最棒的是那個德軍對身後的戰友們喊了一句,「我還需要一把剪刀」。然後戰壕後立刻扔出了五六把來,落在水坑裡,讓人忍俊不禁,又感動不已。
其實在《戰馬》的初始場景中並沒有戰火,而是著力表現了20世紀早期英國農村生活的那種傷感調調。德文郡一位喝醉了的農夫Ted在拍賣會上高價買回了一匹精裝的純種駿馬,他的兒子為它起名Joey並訓練它犁地(為什麼英國犁地是用馬而不是牛?)。在滿是青翠泥土、花昵衣服的氛圍中,加上一隻脾氣不好的鵝,電影其實還有一點偏娛樂化的風格。金色陽光下的田園的風光和John williams洗練的音樂,讓電影表現的既鄉土又宏大。但田園風光的背後也有戰爭的記憶——Ted曾經在南非和波爾人(土著,殖民)戰斗過,並因此獲得了皇室的勛章。只是他厭惡戰爭的罪惡,將錦旗和勛章以及過去的經歷都丟棄在歲月的垃圾桶里,並每天依靠酗酒來忘記過去。《戰馬》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反戰情緒,並植根在國家的記憶之上。
不過電影並沒有一直停留在德文郡的鄉村風光之中,還是很快的進入了戰爭。Joey被「徵召」入伍,橫穿英吉利海峽、佛蘭德斯和法國,在英德雙方的軍隊中,經歷噩夢。和大部分戰爭片中的反戰宣言一樣,「The war has taken everything from everyone」(戰爭拿走了所有人都一切)——《戰馬》中也有對戰爭最真實的清算,且不止一次的在電影里重復,不言自明。
對於《戰馬》,美國影評人A. O. Scott曾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標題是Innocence Is Trampled, but a Bond Enres(《被踐踏的純真,以及一份持久的約定》)。前半部分基本是對人類戰爭持一種否定的態度,但後半部分卻又對人類與非人類的關系抱有一份能夠和諧統一的希望,正如斯皮爾伯格以往的大多數影片一樣。
簡單的回顧一下斯皮爾伯格的銀幕作品不難發現,他的電影有著一貫的主題。看看他都對觀眾說過些什麼?鯊魚、馬、外星人、恐龍、人工智慧……盡管斯皮爾伯格和編劇Lee Hall 以及Richard Curtis都努力在避免讓《戰馬》陷入到重復之中,並在故事的結構上了很大的功夫,也有很多創新之舉,比如以一匹馬的戰火浮生來表現戰爭對戰爭雙方的摧殘,也使得馬匹沒有成為戲劇的傀儡。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輕易的找出《戰馬》的主題——對人類和非人類之間關系的迷戀和焦慮。
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里,有時候人類與非人類的界限很難劃清:人工智慧和ET常常表現的和人類沒有區別。但另外一些時候,如《勇者無畏》和《辛德勒名單》中,自私的人類又處於被否定的地位。有時候人類被威脅,有時候人類被安慰,但電影總是不忘探究一種存在主義的神秘命題:我們是誰?而斯皮爾伯格的答案總是很明確,人性總有缺陷,但不至於喪失希望。他往往嘗試著樂觀,所以在電影的結尾,我們總是能收獲救贖的力量——《戰馬》結尾主人公牽著馬在夕陽的余輝下回到家中,交還父親榮耀的錦旗就是最好的例證。
⑷ 求魂斷藍橋觀後感一篇 六百字左右 謝謝
一部風靡全球近半個世紀的美國故事片,一部盪氣回腸的愛情經典之作,一段美麗而憂傷的愛情故事,一首催人淚下的愛情絕唱,電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愛情悲劇之一。它就是1940年出品的由茂文·勒洛依導演,費雯麗·羅伯特·泰勒主演的好萊塢戰爭體裁的愛情故事片《魂斷藍橋》。
——開篇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上校羅依·克勞寧(羅伯特·泰勒飾)在滑鐵盧橋上獨自憑欄凝視,他從口袋中拿出一個象牙雕的吉祥物,20年前的一段戀情如在眼前……
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回國度假的羅依假期已滿,即將奔赴法國,在滑鐵盧橋上他救了趕往劇院演出的芭蕾舞演員瑪拉一命,臨分別時,瑪拉將她心愛的象牙雕的吉祥符送給了羅依,兩人自此成就了一段美麗的邂逅。瑪拉不顧劇團女經理笛爾娃夫人的嚴厲反對,與羅伊約會,在蘇格蘭民歌《一路平安》的華爾茲舞曲中兩人翩翩起舞,含情相望。因羅伊行期推遲之故,他找到瑪拉,要和她馬上結婚。可因為當天已經錯過了教堂規定的結婚時間,兩人只好決定第二天再去。可就在當晚,羅依被召回軍營。第二天一大早,羅依便離開了。瑪拉放棄了演出去送羅伊,羅依安排了克勞寧夫人與瑪拉見面,讓瑪拉入住克勞寧家,。回到劇院,笛爾娃夫人已經決定開除瑪拉,好友凱蒂為她求情也一同被開除了。就在瑪拉將與克勞寧夫人見面時,她無意間在報紙上看到陣亡士兵名單中赫然寫著:羅依·克勞寧。她倍受打擊,因為失去了愛情,她拒絕了克勞寧夫人的幫助,並且因為深受打擊大病一場。期間好友凱蒂為了讓兩人很好的活下去而成為了妓女。病癒後的瑪拉也淪為了妓女,可是一次在車站拉客的時候,她卻見到了羅伊。兩人重逢讓她悲喜交加。面對羅依的愛,如己無力承擔,在到克勞寧家之後,善良的她最終向克勞寧夫人說出了實情,最後留了一封信給羅依後便離開了。羅依找到了凱蒂,並知道了一切,羅依決心要找到瑪拉,但未如願。絕望的瑪拉獨立在滑鐵盧橋上,面對一隊軍用卡車,她迎上前去……在人群的驚叫聲中,一個年輕的生命結束了,地上散落著手提包和一個象牙雕的吉祥符。
看完這個影片,早已滿面淚留。如眾多影評人所言:「女主人公不僅把生命留在了這座橋上,還把自己的愛情、信念和靈魂一同埋葬在這座橋上……」在淚光中,回憶著電影中的一幕幕,我突然想到,這一切的結局,只因為女主人公做錯了一件事情。在我看來,就是這一件事改變了她的一生,就是這樣的一個決定讓她親手葬送了自己的愛情,埋葬了自己的幸福,成就了故事的悲劇。
當她無意間在報紙上得知了羅依陣亡的消息時,她的愛是那麼的脆弱,她拒絕接受克寧勞夫人的幫助,違背了羅依走之前的叮囑。她的愛沒能戰勝感性,戰勝死亡。要知道一個心中強烈牽掛和愛的人是不會輕易死在戰場上的。即使羅依死了,她該做的不是逃避,不是離開羅依的一切,相反的,羅依是克寧勞家獨子,羅依死了,作為羅依准妻子的瑪拉應該去安慰和照顧羅依的家人,共同期待也相互扶持。而就是瑪拉這個「拒絕」的決定,讓一切都不對了。當在車站招攬生意的瑪拉,見到「已死」的羅依時,一切都已經晚了。當兩人緊緊相擁時,瑪拉滑落的晶瑩的淚滴中,所包含的不僅僅是喜悅、激動,摻雜的還有悔恨、無奈。正因為如此,自此至影片終,這淚都未曾離開瑪拉的雙眸。面對羅依的再一次求婚,瑪拉的心中比喜悅更多的卻是撕心裂肺的痛,而一切又錯在那一時。假如瑪拉能夠愛得更加堅定,她能夠聽從羅依的,放下包袱與克勞寧夫人一起生活,那麼當羅依「死而復生」時,那麼一切都會是美好的,結局也就成了另一個美好的開始。
無論悲喜,電影,是源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在這高於現實的電影中,卻也不乏值得我們深思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