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的中文名字是「伊娃」,這個名字源自希伯來語,意味著「生命」或「生命的起源」。在基督教聖經中,伊娃是亞當的妻子,也是人類的母親,被認為是所有人類的祖先。這個名字在西班牙語系國家通常拼寫為"Eva",而在北歐地區可能拼寫為"Ewa",但發音基本相同。
伊娃在影視界有著豐富的代表作品。2003年,她出演了電影《戲夢巴黎》,並因此獲得了第17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女演員的提名。2004年,她參與了法國電影《紳士大盜》的演出;2005年,她在史詩般的電影《天國王朝》中亮相;2006年,在《皇家賭場》中,伊娃扮演了邦女郎的角色。2008年,她出現在電影《富蘭克林》中,挑戰了雙重角色;2009年,她出演了電影《裂縫》;2010年,與馬特·史密斯共同出演了影片《子宮》;2011年,她參與了美劇《聖城風雲》的演出;2012年,她又出現在哥特電影《黑暗陰影》中。
一些關於伊娃的例句如下:
1. "Eva is my beloved pet cat who brings so much joy and companionship into my life."(伊娃是我心愛的寵物貓,它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歡樂和陪伴。)
2. "Eva has the most beautiful green eyes that sparkle in the sunlight."(伊娃有一雙最美麗的綠色眼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3. "Eva loves to curl up in my lap and purr when I read a book or watch TV."(當我看書或看電視時,伊娃喜歡蜷縮在我的腿上發出嗚嗚聲。)
4. "Eva has a mischievous side and often hides behind furniture, playfully pouncing on her toys."(伊娃有頑皮的一面,經常躲在傢具後面玩耍,活潑地撲向她的玩具。)
5. "Eva enjoys exploring the outdoors and chasing birds, although she rarely catches them."(伊娃喜歡在戶外探險和追逐鳥類,盡管她很少捕捉到它們。)
6. "Eva has a luxurious black coat that feels incredibly soft to the touch."(伊娃有一件奢華的黑色外套,摸起來非常柔軟。)
❷ 布萊恩·德·帕爾瑪的個人經歷
布萊恩·德·帕爾瑪被譽為「美國的希區柯克」,「當代懸疑大師」。由於童年時父母離異,年幼的德帕爾瑪為搜集父親不忠的證據而花了幾天時間跟蹤記錄,以致這段不幸的兒時經歷成為他日後偏好偷窺主題的心理根源。 德帕瑪的父親是一名整容醫生,他從小目睹父親在手術台上的工作,那些血淋淋的場面對他造成了終生影響,使他不斷在影片中表現出對鮮血淋漓的強烈興趣。
德帕爾瑪在步入電影界之前本來學習物理,在高中時還曾贏得當地科技博覽會的大獎,其設計項目是「應用模擬計算機解決微分方程」(關於這位理科天才的少年經歷,參見影片《剃刀邊緣》)。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之後,德帕爾瑪開始拍攝了一些業余短片(多為諷刺劇),其中一部拍於1962年的短片《沃坦的蘇醒》還為他贏得了獎學金,使他進入薩拉勞倫斯大學深造,師從戲劇導演威爾弗·德里奇。
在1962到1964年之間,德帕爾瑪拍攝了第一部長片《婚宴》,但此片直到1969年才得以順利發行。裡面的兩位主角,一個是薩拉勞倫斯大學的學生吉爾克雷伯格,另一個是初登銀幕、自稱鮑比·德尼洛的「布魯克林小子」。也就是日後鼎鼎大名的羅伯特·德尼羅。
《姐妹們》一片是德帕爾瑪仿效希區柯克的開端,他在影片中開始利用後成為其風格標志性元素之一的分畫面技術,並顯示出他精湛的架構情節與把握敘事節奏的能力。攝於1976年的《魔女嘉莉》一片是斯蒂芬·金的小說迄今最成功的改編作品,亦是恐怖片的經典,既富有創意性的震懾力和恐懼感,又不失幾分幽默,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熱潮,夢魘式的著名結局更被後人多次模仿。
1983年的《疤臉大盜》以巴洛克式的風格與更多的暴力呈現更新了30年代強盜片的經典模式。80年代德帕爾瑪的代表作還包括《鐵面無私》、《戰爭傷亡》等,前者中對「敖德薩階梯」的致敬已成為評論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卡利托之路》或許是德帕爾瑪90年代最後一部受到普遍好評的作品。他無疑已進入了好萊塢最受片商信任的一流導演行列,這使他能夠獲得大量機會,但並沒有多少自由發揮的餘地。《碟中諜》的票房熱賣顯示了德帕瑪操作這種類型片嫻熟的技巧,而《蛇眼》則多少在商業俗套中注入了幾分個性化寫作的嘗試,但結果卻是兩邊不討好。
2000年的科幻片《火星任務》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大笑話。除了他的視覺創造力還得以部分保留外,這些花哨空洞的娛樂片一次次挫低觀眾對他的期望值的影片顯然也損害了他的水平。
2006年,老先生終於回歸,重拾其最拿手的黑色題材,拍攝了改編自真實案件的犯罪題材影片《黑色大麗花》,該片使影迷們看到當年那個德帕爾瑪又回來了。
2007年,德·帕爾瑪在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美伊沖突中美國士兵的經歷,此番將鏡頭對准余熱未消的伊拉克戰爭,拍攝了一部關於參與伊拉克戰爭的美國士兵的故事《節選修訂》,可謂渾身是膽。憑藉此片,德·帕爾瑪獲得了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獅獎和未來數字電影獎。
布萊恩·德帕爾瑪或許是新好萊塢的一眾導演中涉及影片類型最多的一位,在這些年的電影生涯中,他不斷變換風格、題材,喜劇片、恐怖片、警匪片、黑幫片、動作片、科幻片皆作出嘗試和探索,似乎電影類型本身就是他的研究對象,他尤其喜歡戲仿、改裝那些經典。他對類型片熟練的操縱使其更容易取得與娛樂片的親緣性。他善於將視覺表現力與高度控制的驚悚感結合,在荒誕不經的故事中展現道德曖昧性與誘人的黑暗墮落情調,而他對惡心場面的不迴避甚至是熱衷則不斷挑戰著觀眾的接受極限。
1970年的《嗨,媽媽!》也是個跟風上的反體制喜劇,但他很快意識到這股逆反的潮流會很快過去,於是在1973年開始效仿希區柯克拍攝了《奇胎怪案》,這是德帕爾瑪在經過七部獨立製片之後迎來的第一次成功。影片的題材就頗具爭議性:連體嬰兒長大後的心理陰影。其構思來源於導演早年在一份俄羅斯科學刊物上看到的真實案例。該片利用了分畫面技術(全靠60年代末的《大獎》和《波士頓殺人魔》普及),不僅在手法上偷天換日,更請來希區柯克的御用作曲家博那德·赫爾曼擔當作曲,此舉不僅有致敬之意,更多是讓觀眾隨著那刺耳的配樂而聯想起《愛德華大夫》、《驚魂記》等希區柯克電影,為影片製造熟悉的類型片情境。從此,德帕爾瑪漸漸確立了日後的標簽式特徵(如窺視)。
1974年的《天堂魅影》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直至1999年,《歌劇院幽靈》這部經典作品大概有不下四個電影版本,德帕爾瑪的這一版應可算是最詭異炫目,最顛覆傳統的。1976年的《迷情記》再次向希區柯克下手(包括配樂),向前輩的「致意」在本片中達到頂峰。該片實際上是對《眩暈》的翻拍,但據說當時尚在的希區科克對此一點都不買賬。也是在此片中,德帕爾瑪開始創立他屢試不爽的360度掃搖鏡頭。《魔女嘉麗》開創了描寫超能力兒童的恐怖片新類型,是德帕爾瑪截至當時最成功的電影(也是迄今為止成功改編斯蒂芬金小說的範例之一),場面震撼,寓意深刻。後來好萊塢還翻拍過幾版類似的青春校園恐怖片,但境界不可榮日而語。片中除了繼續使用分畫面之外,還出現了另一個德帕爾瑪的專有標志:以假亂真的噩夢式結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有一個策劃報復的卑鄙小人得到了觀眾的注意,他就是日後步入巨星行列的約翰屈弗塔;而扮演ChrisHargenson的南茜·艾倫在三年後嫁給了德帕爾瑪。他們的婚姻維持了四年,1983年二人分手之後,南茜·艾倫只在《機械戰警》等幾部片子中有過短暫出演
1979年,德帕爾瑪暫時停下姿態鮮明的好萊塢導演工作,回到母校薩拉勞倫斯大學教授博士班,這段經歷後來被拍成了俗套的《家庭電影》,主演除了科克·道格拉斯還有他當時的妻子南茜·艾倫。
1980年,德帕爾瑪向前輩的《驚魂記》開刀,拍攝了充滿暴力與性的《剃刀邊緣》,噩夢式結局在片中再次出現,其中邁克爾·凱恩扮演的人格分裂的雙性心理醫生至今想來仍讓人心有餘悸。片中大膽借用驚魂記中浴室一幕,只不過兇殺真正發生的地方是在電梯里。此片招致評論界的極端反應,這更加堅定了他「得寸進尺」的野心,於是我們看到了1981年的《凶線》和1984年的《替身殺手》,前者是個偏執狂般的陰謀聳聞,約翰·屈弗塔扮演一個偶然中錄下了政治謀殺的電影錄音員。後者則是發生在色情工業里的一庄驚悚故事,其中一幕是一個女人被鑽倒在地板上。
1983年,他重新翻拍了霍華德·霍克斯三十年代的經典黑幫片《疤面人》,只不過背景換成了當時的邁阿密,阿爾·帕西諾在片中扮演一個粗俗的古巴英雄。該片標志了一個嶄新的開端,德帕爾瑪開始進入「犯罪片」階段,後續者如1986年的黑幫喜劇《聰明的傢伙》等。《疤面人》的編劇是當時還沉浸在毒品中的奧利佛·斯通。環球公司投入巨資,德帕爾瑪也力圖做出突破,但由於其中某些片段過於血腥(比如蒙塔納的朋友被鋸死)而導致送審四次都被列為X級,最後不得不舉行了一個有20位高層參加的聽證會,以17票對3票通過為R級。上映之後,原本以為會招致惡評的《疤面人》卻引起了無數年輕人和商人的共鳴,直至今天,該片的台詞還在影響著「幫派說唱」和hip-hop文化。
1984年,德帕爾瑪執導了BruceSpringsteen的mtv《在黑暗中舞蹈》。到同年《替身殺手》問世的時候,德帕爾瑪還在不斷的重復自己,血腥、慢鏡、搖鏡頭、赫爾曼式的配樂、出人意表的角色、扭曲錯位的結局。
正當他的導演生涯在商業上步入低谷之時,德帕爾瑪於1987年導演了大獲成功的《鐵面無私》。這段發生在禁酒令時期的道德故事同樣成就了凱文·科斯特納。該片創造了無數經典橋段,人物性格鮮明,正邪對峙張力十足,德尼羅飾演的黑道梟雄,安迪·嘉西亞飾演的年輕幹探,肖恩·康納利飾演的沉著智者無一不給影迷留下深刻印象
接下來,德帕爾瑪在1989年的《越戰創傷》中描繪了另一種暴力,影片集中展示了一排美國大兵對一位越南婦女慘無人道的虐待,票房慘敗。
1990年的《走夜路的男人》非常生硬拙劣的改編自湯姆·沃爾夫的通俗小說,片中PeterFallow(布魯斯·威利斯飾演)是一位新聞記者兼作家,由他引出一個「贏得全世界卻失去了靈魂的人」,這個人就是貪婪的華爾街證券商人謝爾曼·麥科伊(湯姆·漢克斯飾演),這個自詡宇宙主宰者的種族偏執狂,在開車撞死黑人男青年後逃逸,並在種族主義分子的支持下獲得保釋。
由於片子的失敗,德帕爾瑪再一次急需咸魚翻身。於是他又回到了自己駕輕就熟的老路上,在1992年與老搭檔約翰·里斯高(JohnLithgow)第三度合作,拍攝了《殺機邊緣人》(RaisingCain),該片是對恐怖血腥風格的一次回歸,德帕爾瑪的愛將之一約翰·李斯高在本片中他充分發揮了那股狂野而黑暗的激情。
1993年,德帕爾瑪與阿爾帕西諾再次聯手,以不減當年的銳氣拍出了《情梟的黎明》,並迅速贏得了多年久違的廣泛贊譽。毫無疑問,此片是德帕爾瑪導演生涯中最登峰造極的一部代表作,並被法國電影手冊評為90年代最佳影片。原小說作者EdwinTorres是紐約最高法院法官,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不難看出,《情梟的黎明》與《疤面人》實為硬幣之兩面,二者都講述了外國移民的悲劇故事,他們同為被光明和黑暗撕成兩半的黑道人物,一個是來邁阿密淘金的古巴人,一個是想逃離紐約的波多黎各人,一個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個金盆洗手浪子回頭,一個粗暴,一個溫情,一個自毀,一個救贖。
1996年,德帕爾瑪改編自電視系列劇的超級大片《諜中諜》獲得了傲人的口碑和票房,被無數影迷奉為娛樂極品。雖然故事發生在網路時代的特工部門,但德帕爾瑪刻意營造的陰暗潮濕氛圍卻讓人想起福爾摩斯出沒的霧都倫敦。片中的諸多細節充分體現了德帕爾瑪布局謀篇時的縝密心思,尤其是伊森亨特潛入CIA總部從天而降盜取特工名單的那段空中舞蹈,把德帕爾瑪構造戲劇張力的傲人功夫推向極致。
1998年德帕爾瑪推出《蛇眼》,影片圍繞一起政治暗殺事件展開,從一開始就高高吊起了觀眾的胃口,但誰料後半段益趨平庸,在最後終於狠狠的把觀眾摔下來,其心理預期未能滿足的巨大落差簡直讓觀眾捶胸頓足,屬於不折不扣的敗筆。德帕爾瑪把這部電影搞成了典型的炫技片(當然這是他一貫的激情所在),比如開場那段長達20分鍾的連續跟拍鏡頭,我們隨著尼古拉斯·凱奇在大西洋城的賭場里穿堂入室,極盡場面調度之能事,可謂在技術上找回了一點面子。
2000年的科幻驚悚片《火星任務》,這次他把地球上的恐怖和暴力搬到了太陽系。該片可以看作是對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遊》的致敬,在同類題材影片中有些新意(比如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票房收益也相當可觀,但總體來說並非上乘之作,也許是由於前後拍攝周期只有一年的緣故,攝制組要花大部分時間來往奔波於工業光魔等特效工作室,因而忽略了劇本方面的不足。
2002年,德帕爾瑪的新片《盪婦》問世。男女主角分別為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和法國名模RebeccaRomijn-Stamos,故事發生在巴黎,又是一部有關身份和過去的懸疑影片,而且不出所料,伴隨著少數鐵桿影迷贊譽的仍然是一片叫罵之聲。
❸ 滿意的一定會採納的,從哲學角度分析一下電影《超體》,找幾個切入點具體談談
1、生命起源:畫面一開始展示的是細胞分裂,從單細胞到多個單細胞。
1分2
2分4
4分8......無限分裂,無限多個單細胞體誕生
這里有個值得思考的地方:即使是分裂出來的仍然是同樣的單細胞,為什麼之後會演變成各種不同的生物呢?
那是因為分裂出來的單細胞,吸收不同的物質、雜質(食物源),導致異變,異變的單細胞再和其它細胞重組,誕生新的物種。(雜交階段)
細胞與細胞之間的距離太近了,沒有規則的運動,也就是混沌期,雜交、重組,形成了之後各種不同的物種。
那為什麼之後的物種沒有雜交重組了呢?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之後的物種,有了各自族群(你可以看做是文明期,就如人類不會去找動物做伴侶,同樣的道理。),有了領地,就不會再像細胞階段那麼的混亂了。
物種起源:通過分裂自己,不停的復制更多的自己,從個體演化出群體,擴大生命范圍。
物種會發生進化,基因、表型的突變積累後會形成新的物種。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假如把地球演化到今天的歷史濃縮到一天,地球誕生是24小時中的零點,那麼,地球的首批居民--厭氧性異養細菌在早晨7點鍾降生;午後13點左右,出現了好氧性異養細菌;魚和陸生植物產生於晚上22點;而人類要在這一天的最後一分鍾才出現。
在大自然中,生活著一大類人的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命。無論是繁華的現代城市、富饒的廣闊田野、還是人跡罕見的高山之巔、遼闊的海洋深處,到處都有它們的蹤跡。這一大類微小的"居民"稱為微生物,它們和動物、植物共同組成生物大軍,使大自然顯得生機勃勃。微生物王國是一個真正的"小人國",這里的"臣民"分屬於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類病毒、立克次氏體、衣原體、支原體等幾個代表性家族。
以細菌家族的成員來說,它們是靠自身分裂來繁衍後代的,只要條件適宜,通常20分鍾就能分裂一次,一分為二,二變為四,四分成八,……就這樣成倍成倍地分裂下去。如果按這個速度計算,一個細菌24小時內能產生2.2e43個後代,總重量為2.2e28克,相當於4個地球的重量 ! 雖然這種呈幾何級數的繁衍,常常受環境、食物等條件的限制,實際上不可能實現,即使這樣,也足以使動植物望塵莫及了。
物種定義的前提條件是與其它物種形成生殖隔離。
而在最底層的細胞,細菌,由於生存空間小,密度又高,很容易導致雜交混種。而體積越大的物種,就會形成生殖隔離,如陸地動物、人等。
2、人類起源:畫面開始出現猿猴喝水,很簡單的狀態。
字幕:「數百萬年前我們的地球,被賦予了生命。而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人類世界至今,越來越豐富,不再是像原始初期的猿猴那樣只會簡單的喝水,人類可以做更多的事。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工作。
3、人情關系
女主角露西(以下用露西)同一個認識不久的男人的對話,男的想讓露西去幫他送貨。露西想起了和這個男人認識一起遊玩的日子,覺得有些虧欠那男的。
4、報恩?好人?
男的說自己去了博物館:「有一個女人,大家都知道她叫露西」。
畫面切換:博物館里的猿猴。
男的想告訴露西,做好人,幫助別人,大家會記住她,她的名字,並寫進歷史。
但露西的回答是:「你說我們是好人么?」
男的回答:「是啊」後又補充:「NO」
露西的意思是:不會因為之前你給過我好處,我就欠你恩情並報答你,幫你做事。
5、誘惑與陷阱
那男的繼續說服露西,說:「用你美麗的笑容,把他的手提箱送去!」
畫面切換到老鼠和捕鼠器(有食物),食物很有誘惑力,但有陷阱,有代價。
6、他人的強制手段
露西仍然拒絕,但是男的硬是塞給露西500美元,並用手拷拷住露西,命運被動展開。
7、利益追逐
電影上部分經常畫面切換到動物,動物界的從林法則,弱肉強食,換到人類,同樣是如此競爭,只是看上去沒有像動物那麼的野蠻。
豹追殺獵物羊。
而女主角這時就像是被追殺的獵物。
畫面:豹成功獵殺羊
那男的被殺,露西被抓。與動物畫面吻合。
8、恐懼階段
由於是弱勢,露西成了獵物,心理非常恐懼害怕。
恐懼心理是人類與生懼來的,除了人類,別的動物同樣有恐懼。
恐懼的源頭是未知,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對自己不利的事,導致恐懼害怕。
9、智慧物種:大腦使用率
大腦使用率越高,物種越聰明,越有智慧。因此人類站到了地球食物鏈的頂端。
人類從原始人開始懂得使用工具,取火,開始了文明的發展。
普通動物大腦使用率在5%以下,
人類大腦使用率在10%左右(之所以在10%左右,沒有更高的提升,是因為人類過渡依賴工具。)
唯一的特例,大腦使用率超過人類的海豚,大腦使用率達到20%。
雖然海豚的大腦使用率比人類高,但並沒有像人類那樣發展出文明,主要原因是沒有像人類那樣有靈活的肢體,靈活的手指,腳。無法創造工具。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痴迷擁有現狀...」
因此人類發展也是比較緩慢的。
10、節省時間
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發明、使用更多的工具幫助人類做事,節省時間。
11、獨立與發展
「如果它的棲息地處在不利的環境,細胞將選擇自生,也就是說,自給自足...」(只顧自己)
「但是,如果棲息地處於有利的環境,這就是復制的選擇」:繁殖下一代。
「而當他們死去後,這些細胞重要數據,將通過遺傳的細胞,知識,專業知識是通過時間遺贈的。」(部分知識:即生存本能,遺傳下來的基礎的生存本能,與尋食物有關,也就是尋找食物的能力。)。
例如:
許多動物生下來就具備某些能力,比如蜘蛛不學習就會結網;蚊子不用學習就會吸血;蝴蝶從繭中出來就會飛;小魚孵化出來就會游;小海龜從蛋里孵化出來就會爬,而且知道向海的方向爬;哺乳動物的幼仔生下來就會吃奶;小羊生下來很快就會站立,幾天後就會跑,等等。
而人類:
人生下來會有一些是天生就會的,比如吃奶,也算是技能,木頭總不會這個吧,也要大腦來支配的行為,或者很多行為習慣,比如喜歡聞東西,是個習慣,很多人都有,也是沒人教的。
遺傳基因除了遺傳體貌特質以外,也遺傳了一些知識和行為類的東西,只是比例很小而已。
12、變化
電影主題:用葯成佛,大腦被開發超過10%以後,甚至100%以後會怎樣?
人腦中有2千億多個腦細胞、可儲存1千億條訊息,思想每小時遊走三百多里、擁有超過1百兆的交錯線路、平均每24小時產生4千種思想,是世界上最精密、最靈敏的器官。人的腦部構造分為大腦、小腦與腦干。大腦由大腦皮質(大腦新皮質)、大腦邊緣葉(舊皮質)、腦干、腦梁所構成。大腦皮質從位置上可分為額葉、顳葉及枕葉三部分。
此外,腦又分為左、右兩半部,右半球就是「右腦」,左半球就是「左腦」。而左右腦平分了腦部的所有構造。左腦與右腦形狀相同,功能卻大不一樣。左腦管理語言,也就是用語言來處理訊息,把進入腦內看到、聽到、觸到、嗅到及品嘗到(左腦五感)的訊息轉換成語言來傳達,相當費時;左腦是理性分析判斷腦,主要控制著知識、判斷、思考、推理等,和顯意識有密切的關系。
如果讓情商、聯想、未知、感覺的右腦大量記憶,右腦會對這些訊息自動加工處理,並衍生出創造性的訊息。也就是說,右腦具有自主性,能夠發揮獨自的想像力、思考,把創意圖像化,同時具有做為一個故事述說者的卓越功能。如果是左腦的話,無論是你如何的絞盡腦汁,都有它的極限。但是右腦的記憶力只要和思考力一結合,就能夠和不靠語言的前語言性純粹思考、圖像思考相連結,而獨創性的構想就會神奇般的被引發出來。
具體資料可參考網路:腦細胞、左腦、右腦
13、連接
「1億人的神經元,只有15%在工作。還有人類的更多連接在銀河星系。我們要有一個龐大的數據網路,但我們沒有達到。」
(這段話為之後主角露西開發大腦後,看到人類身上有隱形的線條向上連接到天際,做鋪墊。)
這種說法,想到了宇宙資料庫,你可以把宇宙想像成一台超級量子計算機,它連接萬物,所有萬物產生的數據都會被上傳到這個宇宙資料庫中。
「下一步呢?可能是控制其他人。」(為此,我們至少要有40%的使用率)
電影要表達的思路就是:大腦開發度越高,控制范圍越廣,除了控制自己本身,還能看到其它人類、物種的資訊,並控制其它物種、人類。
14、淺恐懼、告別親情
這時的露西還是有恐懼的(只是和之前相比,沒有那麼強烈了),就是對死亡的恐懼,不知自己接下來會怎樣,會不會死。
恐懼是生物的本能反應,與生俱來。
露西給母親打電話,訴說情感和自己現在的感受,就像是在說遺言。
15、關於用腦率和大腦使用率
有一段對話,露西說:「我現在的用腦率是100%」,這里並不是說大腦使用率已經達到100%,而是現有范圍的大腦使用率的100%。
用腦率:可以用電腦上的CPU處理器來描述,百分比的利用率。
大腦使用率:大腦使用范圍,還有未開發使用部分。可以用CPU的核心品質來描述,比如單核CPU、雙核心CPU、4核CPU、8核CPU。越多核的CPU就能擴大越多的使用范圍。
以5%作為核心數來推理,5%大腦使用率為單核,10%為雙核,20%為4核,
40%為8核,80%為16核,100%為20核。
16、生命的本質、人生的目的
「起源於第一個細胞被一分為二,人生的目的是通過學習有崇高的目標。」
「如果你問我怎麼做,我想說的是擁有這些知識。如同所有的基本細胞都在時間旅行(包括人)」
17、排斥無規則
社會排斥無規則、不守法律道德的人(從新聞那段可以看出,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動機,只要犯錯就會被吐嘈甚至追捕)
18、戴高樂
「我們的血統開始於巴黎戴高樂」
關於這段話,想來想去,有雙重理解:
①露西所在位置是巴黎夏爾·戴高樂機場(它是以法國第一任總統夏爾·戴高樂的名字命名的。)
②夏爾·戴高樂的個人名言前兩條:
1、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立意要成為偉人!
2、到月亮上去不算太遠;我們要走的最大距離還是在我們之間。
用這兩條名言就可以很好的解釋:「我們的血統開始於巴黎戴高樂」這句話。
①露西正在朝偉人的方向發展。
②露西與普通人的距離已經越來越遠了,超過了普通人類的能力范圍。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是物質上的,(只要有錢,誰都能得到的並不算什麼,而這也會有失去的一天)而是對知識的運用,導致能力的不同。19、測量單位、社會制度
「我們所有已建立的社會制度是底層的1+1=2」
「但1+1,不是2。沒有數量、沒有符號象徵」:即一切都是能量信號,信號可以進行編輯重組成不同的物質。
「它編纂距離,以減少人體秤,明白人體秤,幫助我們忘了這個世界是深不可測的。」
「如果人類不是計量單位,而世界不受數學規律...怎麼統治這一切呢?」
露西答:「汽車無限加速行駛,然後汽車消失,如果證明它們的存在呢?原因就是時間,他自己的存在,是最終的措施。他屬性,它存在的物質。沒有時間了,我們是不存在的。」(無限加速,超光速,最後穿越時空?)
「時間是統一的」
時間是人類文明世界的統治者
你可以把人類文明看作是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有時間的,你可以快進快退看到一切。
20、無知
「混沌是一種無知、不是知識」:相當於文盲、法盲之類。
部分人類濫用知識,不是因為掌握了更多知識,而是不懂合理運用知識,並且有的還是文盲、法盲等。
21、上帝之眼
在露西吸收所有的CPH4的過程中,圖像顯示CPH4在體內沖入一個三角形地帶。那個地帶是閉合的,CPH4強行闖入。(個人理解那裡是大腦禁區,上帝區域)
22、暗物質世界
在宇宙學中,暗物質是指那些自身不發射電磁輻射,人類無法通過現有的任何觀測工具來直接觀測到它們,只能通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
宇宙中所能觀測到的所有恆星、行星和星系,加在一起的總質量還不到整個宇宙質量的4%。宇宙中96%的部分是由一些神秘的物質組成的,科學家們看不到,探測不到它們,甚至無法想像出它們的摸樣。
宇宙:普通物質是4%,暗物質23%,暗能量73%。
暗物質與暗能量被認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它們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質含量,而我們可以看到的物質只佔宇宙總物質量的10%不到(約5%)。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但它卻能幹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
1932年,暗物質(dark matter)剛被提出來時僅僅是理論的產物,但是我們知道暗物質已經成為了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暗物質的總質量是普通物質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佔了1/4,同時更重要的是,暗物質主導了宇宙結構的形成。暗物質的本質還是個謎。
看來,恐懼是人類瓶頸。
具體網路:暗物質
❹ 在哪裡下載生命之旅(法國)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discovery/201011/488a7b37-59df-445a-95ee-8bf46dacb164.shtml
終於找到中文版的了,而且很清晰 ,現在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