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讓人心跳停止的13部「太空冒險」電影!
大家好,我是槽君,不知道你們是否看過一些讓你們覺得心跳加速的太空冒險電影,特別在太空飛行的時候,不僅緊張而且很壓抑,人對未知的東西總是感覺到害怕,那麼今天帶來13部還不錯的太空冒險電影。
一起來看吧,go go go~~~
一、《星際穿越》Interstellar (2014)
IMDb評分:8.6
點評: 一邊太空冒險,一邊是通俗情感戲。無論外表多硬科幻:蟲洞、黑洞、太空冒險、多維空間……核心仍是親情與愛。科學理論都是為感情服務的,用很硬的外殼包裹最柔軟的情感。也因為此,它不會是2001那樣嚴肅偉大的科幻片,但是卻有更飽滿的感情,以及淚點。
二、《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IMDb評分:7.8
點評: 《地心引力》是部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的作品;簡單,只有主角、太空、太空船構成整部電影的背景和基調;不簡單,不多的元素,僅有著主角的對話和獨白,獨特的運鏡,卻可以讓你願意花上時間看完整部電影,然後還會置換讓自己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很特別,也很好看!
三、《深空失憶》Pandorum (2009)
IMDb評分:6.8
點評: 講述了一群宇航員在飛船上沉睡了多年,突然醒來後完全沒有記憶,並遭遇不明外星生物攻擊的故事。被埋沒的科幻電影,太好看了。有些細節上的沒想通回頭還看了影評。看著很刺激,裡面的時間是條重要的線索,把飛船看成一個隔絕封閉的世界,重塑原始社會的烏托邦形態,都是很有想法的。裡面還有精分劇情,人吃人劇情,血腥暴力,節奏感不錯。boss弱了點。(很晚才看的科幻片)
四、《火星任務》Mission to Mars (2000)
豆瓣:7.5
IMDb評分:6.0
點評:看英文名還以為是火星救援,結果完全不一樣,同樣是在NASA宇航專家指導下拍攝的,比火星救援更寫實,想像力也更超越,關於人類起源的探索很有意思,超速星際旅行的設計也超帥。
五、《火星救援》The Martian (2015)
IMDb評分:8.0
點評: 乾脆利落冷靜,就像一個有智商的人應該有的樣子。有太多地方可以煽情了,按好萊塢的一貫德行,本來應該恣意揮灑淚水,把家庭價值、美國精神、男歡女愛、求生本能一再放大,放大到你不哭都不好意思走出影院。
六、《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2012)
IMDb評分:7.0
點評: 作為《異形》的前傳,不但解釋了異形的起源還yy出了人類的創造者~當然,影片中並沒有正傳里那麼多讓人心驚膽戰的情節,電影技術是有了很大進步,但劇情卻略顯蹩腳,女主跟被感染的哈洛威交配後懷了一隻章魚,沒錯!章魚!然後創造者和章魚的兒子就是異形~亮瞎眼~
同時也期待明年的《普羅米修斯》續集《異形:契約》。
七、《銀河系漫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2005)
IMDb評分:6.8
豆瓣:8.5
點評: 講述生活中事事不順的倒霉的地球人,在地球被毀滅前的最後一刻,在好友福特的幫助下搭上一艘路過地球的外星人的太空船後發生的故事。
片中的宇宙是個各種無厘頭玩笑和不正經生物的大集合。男主的旅途起因於地球被強制拆遷,因為地球不過是高等生物老鼠用來觀察人類的實驗室,最終發現了宇宙的終極答案是24。(緊張的時候來一部紓解氣氛的)
八、《世界末日》Armageddon (1998)
IMDb評分:6.6
豆瓣:7.7
點評: 所有典型的賣拷貝式炸葯大片里最喜歡的一部,可能因為這部確實好看也可能純粹因為我當時小,非常喜歡他們上天前最後一頁的戲份,每個人都安排得很恰當。本導和麗芙泰勒那時候都是最好看的時候,麗芙真美啊比魔戒里還美。氛圍真心不錯,節奏緊湊,全程高能。最後俄國工程師用鐵棒砸機器。身為半個機械老說一句表示非常贊成。
九、《太空運輸》Cargo (2009)
IMDb評分:6.2
點評:23世紀中葉,地球因為某種原因不再適合人類生活,最後一批人類逃離地球,居住在近地軌道龐大的太空站上。
十、《太陽浩劫》Sunshine (2007)
IMDb評分:7.3
點評: 剛開始以為是科幻片,全部犧牲也很正常。結果卡帕問機器為什麼四個人氧氣供給不能活下去,尼瑪機器居然說有第五個人這是什麼鬼!還出來個行屍!!!分分鍾變驚悚片!!相當刺激!!
十一、《安德的游戲》 Ender's Game (2013)
IMDb評分:6.7
點評: 二刷《安德的游戲》,看到了更多細節,想到了更多東西,男主作為一個孩子演技爆表,侵略/反侵略/屠殺/階級/種族等等的思考在電影里太多太多,超棒的電影,強推。
十二、《星際迷航:暗黑無界》Star Trek Into Darkness (2013)
IMDb評分:7.8
點評: 作為星際迷航中最喜歡的一部,這一部對節奏的把控相當完美,幾乎全程緊張刺激。卷福演反派真的帥炸了,神態情感非常到位,很恐怖但不令人討厭。Kirk和Spock的友情線看淚目了,主題影射人類政治軍事化的弊端還是挺高端的。
十三、《紅色星球》 Red Planet (2000)
IMDb評分:6.0
點評: 大部分麻煩是來自自帶的那個機器人暴走成了殺人狂,劇情不同於一般懸疑驚悚片的套路,男主被確定必死無疑,說完了遺言放棄了掙扎作殘念狀。。。最後卻抓住了一線生機,而稻草恰恰又是最初的麻煩製造者——殺人機器人。。
細心的人可能發現了豆瓣和IMDb有的時候差很多,我覺得正常,不同區域的人對電影的要求不一樣,而且文化存在差異,豆瓣評分低於6分的在IMDb都可能7分以上,所以咯
好了今天就推薦到這里,大家再見。
2. 跪求:普羅米修斯電影的中英文簡介...和主人公在影片中的主要任務!謝謝大家了~
21世紀末,人類的科技水平已高度發達,克隆人技術和宇宙航行早已實現,不再是夢想。與此同時,許多科學家仍孜孜不倦追索著人類起源的秘密與真相。通過對
許多古老文明的考察與對比,科學家伊麗莎白·肖(Noomi Rapace 飾)和查理·赫洛維(Logan Marshall-Green
飾)發現,人類可能是來自一個遙遠星系的外星人創造的。在Weyland公司資助下,他們乘坐維克絲(查理茲·塞隆 Charlize Theron
飾)所掌管的宇宙飛船普羅米修斯號前往那顆未知的星球。
經過對當地的考察,地球人的設想成功得到印證。可是他們貿然探查「神的秘密」的行為,也將自己引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3. 火星救援觀後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火星救援觀後感(通用11篇),歡迎大家分享。
「這部電影真好看,好振奮人心啊!」咦,五(8)班的同學在討論什麼呢?哦,原來他們剛剛看了部精彩的電影《火星救援》。
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美國科學研究團隊要在火星上完成一個驚險的任務,但在出行途中遇到了一次沙塵暴,所以宇航員們不得不返回地球,而馬克被一塊石頭砸中了。等他的同伴們回到地球的時,他才蘇醒。原來他被遺留在火星上了,而且身負重。馬克在火星上費盡了千辛萬苦,展開了一系列的自救活動,讓自已能夠健康地活著。他一邊種植土豆,一邊等待著他的同伴來救援。在火星上呆了一年多,終於被他的同伴帶回了地球。
整部電影故事非常驚險,情節引人入勝,音樂很有節奏感。同學們個個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時而緊張窒息,時而哈哈大笑,時而嘖嘖贊嘆。當馬克醒來時,發現自己孤身一人被留下,而且腹部被戳入一根天線,他強忍著巨痛,回到太空倉里進行治療。他在太空倉里找到了雞肉、土豆和蛋糕,這些食物只能提供他短時間的能量,無法長久。馬克為了在火星上成功地存活下去,於是他想出了個絕對妙的辦法「種土豆」。他憑著自己強大的毅力和體能,在太空倉里建造了一個陽光房,把土豆當種子、火星灰當泥土、自己的糞便當肥料,最後終於成功了。馬克對自己艱難的處境勇敢面對,不灰心,不放棄,憑著自己的堅強毅志和聰明才智,成功解決了一個又一個不能完成的任務。我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也不能輕言放棄,必須像他一樣拼盡全力。馬克在火星上呆了五百多天時,一個好消息傳到了他的耳朵里。他的同伴來接他回地球了。營救過程中,他的同伴不惜一節代價,想盡一切辦法,經歷了艱難險阻。當馬克與女孩拉住手時,又被滑掉了,幸好馬克抓住了繩索,最後一刻同伴們終於把馬克拉上了宇宙飛船,真是太驚險了!在他們熱情擁抱時,讓我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是無比強大啊!在這一瞬間,我和許多同學們都熱淚盈眶了。
這部電影讓我收獲到了許多,我要努力做一個堅強、勇敢、永不放棄、熱愛團隊的人。
在「被拯救」了N次後,馬特·戴蒙不介意再被救一次。這一回比諾曼底遠一些,比冰凍星球近一些,就在5600萬公里之外的火星上。當然,真正拯救戴蒙的只能是他自己。《火星救援》就像是太空版的《荒島餘生》,和所有的遇險求生片一樣,光環護體的主角,向觀眾展露的是堅強的求生意志,挑戰概率的運氣,捎帶話癆的幽默感,以及完備的科學素養。
為了這部「情節簡單」的《火星救援》,雷德利·斯科特不惜推遲了籌備多年的《異形:契約》和《銀翼殺手2》,這部新作更像是他科幻序列中的一個「小品」。從全片的視覺風格來看,《火星救援》並沒有斯科特以往作品中的奇詭造型,陰暗場景,即便是壯闊的火星地貌也沒有太多奇觀式的渲染,導演迴避了「幻想」成分,但仍保留了「科幻」的訴求,在可知的科技,可行的邏輯中尋求「奇想」,抖的都是工程師的「機靈」。要知道開創了一代「太空驚悚片」的斯科特,最不缺的就是「炸裂」的腦洞,當年異形仔「破胸而出」的一幕,成了無數人的「太空噩夢」,也埋葬了《星際迷航》多年培養的對於太空探索和文明接觸的樂觀暢想。
而這一回,三十多年後的斯科特又兜了回來,《火星救援》完全沒有了「對未知宇宙的恐懼」,宇航員只要種種菜,開開車,聽聽音樂,完全不用擔心黑暗處會突然躥出什麼,一切都彷彿是已知的,經過嚴密推算的呈現。許多時候,影片的平靜甚至讓人一度忘了這是在危險的火星地表,一身便裝的「植物學家」馬克,還在地球上的某個溫室里育種,施肥,等著收獲時挖個土豆。影片中僅有幾處設計,讓影迷反應過來——這還是斯科特的作品:宇航員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風暴中出艙,自己給自己做急診手術。類似的場景和鏡頭,上回出現正是在《普羅米修斯》里,比起努米·拉佩斯面對的異形追擊和破胎而出,這次馬特·戴蒙遭遇的不過是狂風吹斷的通信天線,淡化了那種逼人心懸的緊迫感(當然生死也在須臾之間)。「驚險」而不「驚悚」,斯科特可從來不缺想像力,但為了保存原著的「硬科幻」屬性,他還是一比一照搬了NASA的火星計劃,從設備到操作,無不向火箭推動工程師驗證其可行性。
比起安迪·威爾原著中的第一人稱視角,電影減少了沉悶的自我讀解,降低了地表求生和技術操作的危險鋪墊,同時也豐富了NASA總部的群像表演。畢竟在兩個多小時的片長中,並非每個觀眾都會像理科宅男那樣,對技術細節和科學原理津津有味,笑話也就成了把控節奏的調味劑(居然還報名了金球獎的「音樂喜劇類」獎項)。《火星救援》的三條線中,最生動喧鬧的當屬NASA內的爭辯,技術至上與官僚主義的權衡,同其他好萊塢類型片一樣,最後還得靠某個天才的拍腦瓜來解決難題。赫爾墨斯號的團結和仗義,依然是在遇見難題、解決難題、下一個難題中前行,傑西卡·查斯坦的性格在後半程愈加鮮明,她也終於在《時空穿越》後穿上了宇航服,而這種對於堅韌女性的偏愛,也是承自西格尼·韋弗的「異形時代」。只有馬特·戴蒙的表演是自成一體的,孤獨,但不封閉,他有時是《荒島餘生》里的湯姆·漢克斯,話嘮式的自嘲自娛;時而又像《瓦力》里的小機器人,聽聽老歌,曬曬太陽能;更多時候他還是《月球》里的山姆·洛克威爾,數著日子等著地球的指令。正如許多經典的硬科幻作品,科技是《火星救援》情節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小說中「第一個死在火星上的人」的悲觀情緒在電影中隱藏,閃爍在馬克·沃特尼的眼神中的,是挖掘科學潛能的靈感。縱然是居住艙爆炸也沒有氣餒,工程師特有的行動主義延伸著希望,一個人帶起了整個地球的熱情。
倒霉的戴蒙在《時空穿越》里是配角,所以他掛了;幸運的他在《火星救援》里是主角,開朗逗逼惹人愛,簡直是完美的理工男。全人類從上到下,不惜花光NASA的巨額資源,搭上中國的太空戰略,甚至其他宇航員的生命來拯救他。這與其說是人道主義和國際主義的偉大,不如說是劇中人對於「科學必勝」的篤信,以及對於傳統信仰(十字架)的平視。正如馬克的自言自語「我必須用科學去解決這些問題」,點出了創作者「探索不息」的極客精神,「硬科幻」獨有的樂觀心態,感染著所有人。具有系統科學素養的植物學家,能在火星的紅色土壤里種土豆,自建化學儀器制水,用自己的糞便制肥,在最貧乏的設備和資源條件下,也能實現與外界的溝通和自救。這份荒野求生的技能大成,多少讓文科生們羨慕(當然,最好一輩子用不上)。雖然過程驚險萬分,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總有一種機智和自信貫穿全身,這份樂觀,源自一百多年前的凡爾納,從《海底兩萬里》的鸚鵡螺號,到《火星救援》的赫爾墨斯號,生生不息,探索不止。
近些年的熱門科幻片中,《火星救援》和《地心引力》的成色最硬,劇情也最為簡單直白,畢竟真正的科研多是如此,考驗耐心的重復勞動,少有千回百轉的戲劇性。電影中的太空任務已經寫在了美國宇航局的計劃簿上,科技水平就在當下,好萊塢甚至兩次都把中國也捎上,向全球觀眾證明技術與環境的可行性。從票房上看,沒有反派,沒有陰謀,甚至沒有愛情橋段的硬科幻片,如今到底有多大的市場,《火星》和《地心》的口碑就是明示。科幻片的「未來」越近,科技水平越符合現實,「幻想」成分越少,其質感就越「硬」,探索黑洞和時空維度的《時空穿越》,就比還在太陽系的《火星救援》要軟;而在人類尚未踏足火星的今天,《火星救援》又沒有已熟練太空行走的《地心引力》更硬。若依此類推,最硬的恐怕要數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阿波羅十三號》了,可這已經不能算是「科幻電影」,只能稱之為「科學傳記電影」了。如人所言,一切的幻想都是基於現實,只要人類的思維模式不變,銀幕上還會出現陽光樂觀的理工男,為人類的未來默默的做實驗,開飛船,種土豆。
周末,老師組織我們看了一場科幻電影《火星救援》,我深深地被裡面的故事情節所吸引,看完之後久久回味。
電影《火星救援》講的是人類實現了首次在火星上登陸,美國宇航員馬克.沃特尼與其他五位宇航員兄弟遭遇巨型風暴,外太空之旅只能提前結束。他因為被誤認為無法生還而被留在火星,成了太空魯賓遜。清醒後的沃特尼發現自己遠離地球家園,食物只夠一個月的供應。幸好他天性幽默樂觀,而且還是個植物學家,決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等到下次火星任務的到來,要等四年,沃特尼精心計算如何最大限度利用他在這顆星球上的時間,利用自製的肥料種植土豆,對手頭的所有材料物盡其用。而在地球上,公眾哀悼馬克的悲劇死之後,一位眼尖的NASA技術員在監看時注意到火星表面有運動跡象,懷疑馬克可能還活著,雙方重新獲得聯系後,火星救援任務由此啟動。
《火星救援》給我最強烈的震撼,一個人獨自留在火星,不放棄,不絕望,不甘就此坐等各種死的他運用自己的各種科學知識和動手技能在火星上殺出一條活路,雖然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堅持不懈,最後絕處逢生。他的國家耗上數以億計的資金,NASA高官搭上自己的前程,五位宇航員賭上自己的職業生涯乃至生命,只為拯救一個被遺落在火星上的夥伴,展現了生命高於一切的高尚。中國航天局以太陽神推進器作為重要的救援力量如救世主般出現,無私提供技術力量來與NASA一同完成拯救行動,把整部電影人權至上的立意推上了更高的境界。
《火星救援》讓我豐富了科普知識:硬核的天體運動、空氣運動、火星種植土豆的原理......,由淺到深,很通俗的為大家海量呈現。它會燃起人類探索太空的渴望,激勵新一代宇航員的誕生。
大力推薦《火星救援》,它3D效果強烈、水晶般清晰的頂級畫面、唯美恰到好處的音效,不得不說是一部完美的科幻片。它讓觀眾跟隨沃特尼用大量科學公式和計算不斷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懸念迭起。在火星嚴酷生存環境下,他機智勇敢、堅韌不拔的無畏精神,讓我們學到了在逆境中生存和處事的精髓,在學習和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難題,只要持之以恆,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陽光明媚、風和日麗,天空中隱隱約約出現一道彩虹,我邁著輕快的步伐走進了星空影院,影院里人多極了,還有我們作文班的學生,簡直是人山人海,同學們都急得冒汗,老師給我們發了一張票去領爆米花,看了一部我期待已久的《火星救援》電影。
《火星救援》是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塞巴斯蒂安·斯坦、阿卡塞爾·亨涅聯袂出演的科幻片。
該片根據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由於一場沙塵暴,馬克與他的團隊失聯,孤身一人置身於火星面臨著飛船損毀,想方設法回地球的故事。
把我們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如果你是馬克,是否會想過隊友以為自己死了他們走了,你的糧食不夠堅持到下一次人們的到來而去自殺,你是否想過活一天是一天,可馬克卻不是這樣想的,因為他那積極樂觀、幽默的態度使他堅持了下來,但他並沒有等死,經過他的計算食物只夠他一個人吃400多天,而下一次卻要4年後,他想:我可是個植物學家啊!於是他便開始在火星上種植土豆,第一次被炸了,而且失敗了,但他沒有氣餒,他經受住了挫折,第二次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成功了!這時地球的nASA公司中的一個眼睛尖的人通過衛星發現馬克沒有死,他堅持了下來,而沒有放棄,他用他的知識已及他那求生的意志活了下來。nASA的人員立即採取了救援行動,最後馬克獲救。從此他成為了世界上在火星生活時間最長的一個人。
馬克在面臨危險時沒有退縮,而是勇往直前,尋找並創造求生的機會,他用他那充滿智慧的大腦與他那勤勞的雙手使他克服困境,頑強的生存了下去。在生活中我們也要經得住挫折,要迎難而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剛開始的時候,即使《火星救援》在騰訊、愛奇藝等各大視頻客戶端上占據著顯赫的地位,我打開看了發現沒有英文字幕,就把它關掉了,聳聳肩覺得它不是十分具備吸引力。
後來,一個偶然,在音悅台上無意中看到一個節目《與Taylor Swift的73道快問快答》,這是一個明星問答節目,十來分鍾時間,我感覺時間還是挺為短暫的也就看了。很意外的是,其中Taylor Swift兩次提到了《火星救援》這部電影。一次是記者問道:「最近讓你最感動的事情?
「再一次是記者提問:」哪部電影曾讓你眼淚潰堤?
「這就讓我內心一顫了,原來《火星救援》在一些明星人物眼中那麼高大上的,我也就決定去觀看一遍它了。
的確,《火星救援》帶給我一種純粹的感動。它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是電影中的細節和許多技術使人覺得它很真實。其次,角色也是簡單化的,主要是馬克·沃特尼在唱獨角戲,而即使他被「拋棄」在無人的火星上,他卻依然樂觀以及充滿科學精神。
他在火星的時候說:「我要用科學殺出一條血路!」而當他回到地球幾年後在學員培訓中對他們說:「你解決一個問題,然後解決下一個問題。當你把問題解決完了,你才有機會回家。」就是這么一個有著科學精神的人對待苦境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樂觀主義,所以我們也不怎麼質疑他在火星上的生活。
另外一個我想要說的是這部電影中沒有壞人,不像什麼宮廷戲充滿勾心鬥角,也不像童話故事總有個壞蛋。雖然在那麼一瞬間,NASA局長猶豫過要不要救援,但他是在考慮未來的航天計劃;中國航天局高層猶豫要不要暴露絕密的「太陽神計劃」……但他們都只是在衡量利弊,不代表他們是壞人。所以,就覺得這部電影充滿善意與人文關懷。
就沖這是沒有壞人的一部電影,看了沒有沉重感與沒有陰暗的人性,我十分推薦這部《火星救援》。
趕趟看了呆萌的《火星救援》,真是最近在影院上映最好看的作品了~除了get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原來是條宇宙定理外,還對一路把我看懵逼的各類專業詞彙留下一點好奇,原因是本片對普通受眾非常友好,呆萌同學不僅話癆逗逼而且行動力驚人,簡直是人類正能量和智慧的集大成者,讓人完全感受不到來自硬科幻一貫碾壓觀眾智商的惡意。
雖說整部電影到處是可以開整堂課的科學細節,不過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有這么兩處,一是呆萌同學餓的皮包骨頭還有力氣想海商法對於自己的意義,他一個堂堂理工男居然有功夫研究這個,而且那位拯救他的印度基友立刻就能明白他的腦洞說明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了?據此細節可推,莫非今日的理工男早已不是一心只泡實驗室的書呆了?嗯,這很有可能。
二是呆萌同學不遠萬里拉回來一個古早的衛星之後與地球通信了,當然整片充滿了「要是一個普通人死一萬次都不夠」的細節,只是這個點尤為讓我反省自己,沒錯雖然我啥都不會死一萬次不足惜,但我的點既不是種土豆也不是造水,就是這么一個找回失落破爛的小事件。完成這一事件,首先得知道有這么一個衛星,其次得知道這東西確切的位置,再次得排除萬難把它拉回來,最後得有這么一個基友和你心意相通,把這倆只會搖腦袋的超延遲照相機用上,看到這里我膝蓋已碎,詞窮。
僅以上兩點給我的啟發就是,無論進行哪個方向的知識探索,對人類整體科學、文化、政治進程的了解都是不可或缺的,對單一學科的歷史進度也是要深入研究的,站在人類集體智慧的肩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手裡的土豆、屏幕上的代碼。
周末,我觀看了一部美國科幻大片《火星救援》。這部電影場面雄偉壯觀、對話幽默有趣、人們樂觀向上、永不放棄,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六名美國宇航員在火星上執行勘探任務時突然遭遇到沙塵暴,一名叫馬克的宇航員受傷和隊友失去了聯系,另外5名隊友以為他已經死了就直接返航了。馬克被獨自留在了火星,面對著食物短缺、飲水不足等問題,他克服困難,作為一名植物學家,他利用自身的知識,在火星上成功種植了土豆,合成了水,頑強的活了下來,並利用衛星和地球取得了聯系。為了成功拯救馬克,地球上的科學家們絞盡腦汁,想盡了各種辦法,而他的5名隊友更是冒著生命危險,重新返航營救他。正是大家的團結一致,才使馬克獲得營救。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非常佩服馬克。首先,我敬佩他的永不放棄的精神。獨自在火星上的500多天里,馬克沒有等死,沒有放棄,為生存下去,他制定了周密的自救措施,利用火星上一切有限的資源,解決了生存所需的物品,為等待救援做好了充足的准備。在計劃執行中,居住艙突然爆炸,使所有種植的土豆全部死亡,但他並不氣餒。一面節約食物,一面積極和地球聯系,為最後成功被救創作了機會。其次,他的樂觀積極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火星漫長的等待救援中,馬克每天都積極記錄當天的工作日誌,自己給自己講一些有趣的話作為鼓勵。有時寂寞的時候,便會拿出同事留下的光碟聽歌,自娛自樂。這是這種精神支撐著他度過孤獨寂寞的500多天,等來了最後的救援。
在生活中,我也會遇到很多困難。我應該像電影中的馬克一樣,樂觀積極,永不放棄。
這周末,我觀看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對我觸動很深,它的名字叫《火星救援》。
這部影片主要講的是由於一場沙塵暴,馬克與他們團隊在太空上失聯了,面對孤身一人處在火星的險境,他只能靠自救延長時間等待救援。他先是靠自己豐富的知識種出了火星土豆,後因艙門爆炸,使原本的.希望——自己種的土豆一夜之間全部凍壞了。後來,他依靠著之前運回的探路者1號與地球總部取得了聯系。在眾多專家的幫助之下,馬克經歷了生死營救,以及他們之間相互的信任,終於回到了地球。
在這部影片中,我認為最好看的不是最後那一段驚險的營救過程,而是馬克在火星上用自己的聰明和毅力種植土豆以及在火星上想盡一切辦法與地球取得聯系的那一段。因為我認為,如果馬克沒有這種求生的毅力與行動,他就不能支撐到同伴來救他,就不能活著回來。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他利用自己的化學知識,用自己的糞便種土豆,用氫、氧造水的話,他是絕對不可能在火星上生活500多天。可想而知,知識是多麼的重要啊!
說起來,他之所以能夠順利回來,還有一位功不可沒的人,就是地球總部一位天體動力學家,他想出了利用動力學的原理讓馬克的同伴快速返回到火星站,與馬克接壤,他們團隊同伴們更是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在太空多呆了五百多天。
由些片我得出,在面對困難之時,我們一定要學習馬克的這種精神,勇於面對與戰勝困難,有超強的意志力和毅力,活學活用,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今天,我在老師的推薦下,和父母一同觀看了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電影——《火星救援》。
第一鏡頭就是馬克·沃特尼和其他宇航員在火星上採集標本准備帶回地球,但突如其來的風暴使他們迫不得已撤離。就在上飛船之際,沃特尼被物體擊中,消失在漆黑之中。為了能讓飛船安全起航,只能把沃特尼留在了火星。可是,沃特尼並沒有死,反而異常堅強地活了下來。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他自行搬土、種土豆。還跑到大老遠找到信號源,聯繫到了NASA。可是,上天並沒有看到他的努力,一次意外,把他的種植場炸毀了。他不能再種土豆來維持生計。後來,他的同伴知道他活著,決定回火星救沃特尼,這給了他很多的信心,他日夜兼程,來到了火星升空艙,也就是獲救地點。終於,沃特尼在火星過了512個太陽日後,重新回到了飛船上,回到了地球。
在這部電影中,沃特尼最讓我敬佩的就是他那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和樂觀的精神。當馬克一個人孤立無援的面對浩瀚的宇宙時;當無數次的希望和絕望交替,幾經絕境時馬克卻始終沒放棄哪怕一絲絲求生的希望,他沒有崩潰也從不輕言放棄,永遠是在想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實踐,還能自娛自樂自嘲,保持樂觀。這便是求生准則!
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幾句話就是:「當我獨自被困在那兒時,想過會死在那兒嗎?想過,當然想過。這是你必須知道的,因為他正發生在你身上。那是太空,它是不會遷就你的。在某個時候,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糟糕,當一切越來越糟時,你只能堅強地面對。這是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你要麼屈服,要麼反抗就是這樣。你只要開始進行計算,解決一個問題,解決下一個問題,解決下下個問題。等解決了足夠的問題,你就能回家了。」是的,如果說任何問題都能解決,那麼只需要你的時間精力和努力,沃特尼就是這樣度過這512個太陽日的。
只要堅持,就有生的希望!
吃完大草原烤肉,我們一群人去看了電影《火星救援》,這是一部科幻片,情節跌宕起伏,內容精彩絕倫,從開始到結束,我們時而緊張,時而驚嘆,看得超級過癮!
《火星救援》講述了主人公馬克在沙塵暴中執行任務因為意外被隊友誤以為犧牲,扔在了孤獨的火星上,他沒有悲觀,利用自己的知識,尋找活下去的辦法,歷經磨難,最後成功回到地球的故事。在影片中,當馬克在掩埋的沙土中醒來,發現只剩自己一人,沒有足夠的供給,他樂觀地面對,運用自己的智慧造水、造氧氣、種土豆,堪稱植物學霸和化學學霸,又將損壞的衛星修復,通過衛星與地球取得聯系,簡直是物理學霸,使用十六進制需要數學知識,要想活著,不但要有積極的心態,還要有全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影片中當我看到隊友們決定回到火星接馬克,需要馬克克服火星引力,攔截墨爾本號,他乘坐的回收艙因為推進器速度不夠,需要減負,最後連艙頂都卸掉,只罩著一層氈布,好像乘坐敞蓬車一樣進入太空中,看著四外漏風的回收艙,我笑得肚子都疼了。
影片中當隊友得知馬克還活著的時候,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義無反顧地返回火星,看到隊長抓到馬克的手又失去時,我的心懸了起來,看到馬克經歷磨難回到隊友中間,我由衷地為他歡呼!
馬克終於回到地球上,為學生講課時,他說:遇到困難,你是想辦法克服還是消極等待,決定著你的命運。我懂得了這個道理!
《火星救援》是一部讓你在為主角獲救激動的熱淚盈眶時還能好好的開懷大笑一把。《火星救援》有著明確的敘事線,以達蒙在火星的種種遭遇為主,輔以恰到好處的支線情節,點到為止的笑點,令人大開眼界的小發明,5分鍾一轉折,10分鍾一起伏。「處處意料之中,卻又是往往出人意表」。如電影中達蒙聽音樂,洗澡,種植,生存,對著攝像頭開玩笑等等,他活生生的將孤獨和恐懼活成了幽默和樂觀。
《火星救援》展現除了展示出宇宙的神秘和不可知外,故事通篇放在了「人」字上。在蒼莽寂寥的火星上、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只有人類不斷開拓進取的科學精神以及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才能生存,才能發展。當達蒙一個人孤立無援的面對浩瀚的宇宙時;當無數次的希望和絕望交替,幾經絕境時達蒙卻始終沒放棄哪怕一絲絲求生的希望,他沒有崩潰也從不輕言放棄,永遠是在想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實踐,還能自娛自樂自嘲,保持樂觀。也許正是這樣的一份不放棄和努力才使得達蒙「幸遇解救,絕處逢生」,回到了他摯愛的地球。
古語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斷的努力最後一定會得到最好的結果。只要你盡力的去嘗試了,也許嘗試的盡頭就會有好運來臨。
4. 求《普羅米修斯》或者是《泰囧》,《太極1》,《太極2》,《十二生肖》的觀後感,英文的。
普羅米修斯:
Prometheus was a great movie. I am really wondering about, why there's such a shitstorm against this nice made movie. Therefore this review contains more about Science Fiction as a genre and why the movie totally fits into it.
First at all, Science Fiction isn't a genre just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s also about discovering exotic places where a human being never was before. And Prometheus contains exactly this: It's a journey and the trying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ere do we come from."
The movie has less to do with god. The theory, that life on earth comes from outer space, is just one of the thousands theories of life's origins. The godlike beings, the ones who are older than mankind, are our origin. They are mortal and they have a normal life span. They're no gods. They can, whenever they want, destroy the life on earth with their mass murdering weapons.
Science Fiction isn't, as already mentioned, just about technology. It also deals with the question: "Where do we come from?" The movie gives a great answer to that: Mankind comes from an alien race from outer space. They created us, because they wanted to, and they can kill us whenever they want – what's wrong with that? Why has there to be a shitstorm on this movie just because of this fact?
It's Ridley Scott's vision to deal with that question like he wants. It's his alien universe, not that from the fans. It's his creations. He has a plausible explanation for mankind's origin. The movie doesn't say that the science of biology and evolution on earth are wrong; it just says that mankind doesn't originate like we imagine it. That's all. It's nothing about the scientific scheme,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eligion.
The movie is in the main parts like archaeology: The humans discover a foreign planet and its dead inhabitants. They search for old relicts and for the possibility to make a contact with them. It's the search for the origins again; this motivation is as old as mankind itself. Therefore this motivation is enough to make the movie plausible.
The fact that this movie has differences to the original "Alien" is actually good. It's structure is like the original, but it's motivation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movie. The horror parts of this movie deal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known and foreign: The humans don't know what's there on this planet. The unknown biology is a threat for the humans. This Science Fiction tradition is as old as the genre itself.
The movie has much more to do with Science Fiction than any other alien movie in the last years. Like other movies ("District 9", "Sunshine", etc.) this isn't about aliens invading the earth or great space battles. And that's actually good, because movies showing this aren't real Science Fiction movies. In "Independence Day", "Battleship" or "World Invasion: Battle Los Angeles" the aliens could easily be replaced by human aggressors. They are continually developing from the unknown to the known, so mankind can defeat them. But it's actually more "realistic" and better fitting to the genre, when the unknown threat can NOT made known, when it stays a threat.
The atmosphere of this movie is great. The fantastic OST plays an important: It helps integrate the moviegoer in the movie. Combined with the splendid and gorgeous visuals it helps to be "in" the movie and not outside it.
The shitstorm against this movie derives from two reasons: 1. "Prometheus" is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movie, but has the same structure. 2. The alien can't be seen unless the very end; many moviegoers are actually disappointed, because it isn't the 'original' alien. But the fact that the alien race is a xenomorphic race (it adapts to body of its host) is the reason the alien at the end of the movie is different from the alien we know in "Alien", because it derives from this humanoid alien race we see in the first minutes of "Prometheus".
Science Fiction isn't just about technology. It's main motiv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is: Facing the unknown, discovering foreign worlds because of curiosity and furthermore looking in a mirror. Science Fiction depicts our own identity. The movie contains just possibilities about where we come from, it doesn't definitely say that this is true. Neither does science, and so we can think about our origins because of this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