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電影的藝術特點
很多人說,「典型的法國片」,不知道這「典型」是褒還是貶,是法國電影的成功還是失敗。
主題晦澀,孤芳自賞,法國電影一個公認的「病」。很多主流觀眾都知道戈達爾的大名,可誰敢保證能看懂戈達爾那麼復雜的文本,動輒導演現身發一番辯論,動輒插一段與故事無關的畫面進行論述。晚期的雷乃玩起音樂歌舞片,說實話,令人難以忍受,尤其是幽雅的中產階級格調和孤芳自賞的大巴黎主義趣味。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埃里克·羅尚、阿諾·德斯帕欣和布魯諾·杜蒙等幾位前衛導演的上座率也非常「前衛」地停留在3位數左右,每一次拷貝只能賣出幾十份,因為他們的內容都比較晦澀抽象,難以理解,除了電影節、記者和圈裡人,觀者寥寥。
法國電影劇情緩慢,節奏沉悶也是出了名的。印象中,1991年後出道的導演,除了奧松之外,FEMIS的畢業生似乎都成了安德烈·巴贊長鏡頭美學的追隨者,以普通人現實生活為素材,關注現代人的生存狀態,日常的瑣碎畫面,訴諸於人物內心的象徵性畫面,真正把電影變成了一種「影像寫作」,毫不顧忌主流觀眾的感受,前仆後繼,以求不朽。少數派的、極簡的和技術的個人理想和野心成為創作的第一動力,任多數觀眾昏昏欲睡而不顧。
其實,反過來說,主流觀眾在長期的、潮水般的商業電影訓練中,慢慢習得了對電影的接受模式,這種模式形成了相同的觀影反應和評價情緒,好或者不好,有意思或者沒意思,過於簡單的思維才使主流觀眾對法國電影心存誤解。故事、懸念、節奏、明星和視覺特效,這些元素成為評判喜好的尺度。這也難怪,法國電影在商業效果上做得不出色,除了少數商業導演外,一說法國片,一些人本能的情緒馬上就來了,題目高深,正襟危坐,藝術、哲理的帽子統統扣過來,要麼打起十二分精神挑戰耐力和智力,要麼乾脆放棄自我折磨而棄之不理。當然,影迷有影迷的道理,只不過,類型化日趨嚴重日趨乏味和庸俗,如此簡單、草率的判斷,會讓我們錯過改變陳規的可能。當我們不再有耐心欣賞創新,也就不再有面對新事物的驚喜。
㈡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藝術主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藝術主張、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一、藝術主張: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藝術主張追求真實、自然和反叛的精神。它強調電影應當反映現實生活,表現真實的人性,反對傳統電影中的刻板表現和虛假情節。新浪潮電影追求創新性,鼓勵導演對電影進行個性化表達,並強調演員的表演真實性和自然。
二、代表人物:
1. 戈達爾:新浪潮電影的領軍人物之一,以其對電影的創新和獨特的藝術視角著稱。
2. 特呂弗:另一位新浪潮電影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以真實、自然和深刻的情感描寫著稱。
三、主要作品:
戈達爾的代表作品包括《筋疲力盡》、《筋疲力盡城市》等,這些作品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對現實生活的深刻反映贏得了贊譽。特呂弗則以《四百擊》、《最後的逃亡》等作品展現了真實的人性和對社會的深刻洞察。這些作品都體現了新浪潮電影的真實性和反叛精神。
新浪潮電影的出現對法國電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打破了傳統電影的框架和限制,推動了電影藝術的創新和發展。戈達爾和特呂弗等導演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創作了眾多經典作品,為法國電影史書寫了新的一頁。他們的作品至今仍然受到廣泛的贊譽和研究,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㈢ 求 法國電影的特點或規律
法國電影——充滿藝術氣息的另類
法國電影的特點:
法國電影有別於好萊塢,而藝術至上的這種觀點長期以來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法國電影多注重內涵,不屑拍過於商業化的東西。
法國電影更加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注重情感世界和人物內心的表達。
通常來講法國電影多劇情緩慢,節奏沉悶。(其實換句話就叫細膩)
我們熟悉的一些法國人
讓·雷諾 : 代表作品:《暗流2:天使啟示錄》 《暗流》《浪人》 《事先張揚的身後事件》《職業特工隊》 《雲上的日子》《我們的故事》 《這個殺手不太冷》《閉嘴》
蘇菲·瑪索:1966年11月17日出生於法國巴黎 1980年,14歲的蘇菲·瑪索出演了法國經典影片《初吻》。在影片《初吻》中,憑借獨特地青春氣息,成為令法國為之驕傲的「法蘭西玫瑰」。
呂克·貝松:導演,被譽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代表作 《地鐵》《碧海藍天》《聖女貞德》《第五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