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一篇電影《阿拉伯人的勞倫斯的影評》
我磨蹭了好久才開始寫這篇文章,因為一方面,這部電影已經有太多的人為它寫下文字,而電影的主角也早在他那個時代就已成為傳奇。但是另一方面,在花了3小時 45分鍾後看完這部電影(天曉得,這是我6歲以後第一次看一部有「intermission」中場休息的電影!),並查看了很多資料後,我又確實想寫些什 么。而耽誤我動筆的最大問題在於:這部篇幅宏大的電影述說的寵大故事,有太多太多可說,我又從何處說起?組織文章是件辛苦的事情,既然又沒有稿費拿,那麼 我乾脆就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想到哪裡講到哪裡吧。
關鍵詞1:史詩
據說在一次調查中,影迷們選出的最優秀史詩片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看完這部電影我一點也不驚訝,實際上,從片頭那波瀾壯闊的音樂一響起我就清楚,這不會是一部名不副實的電影。對於一部拍攝於六十年代初的電影來說,《阿拉伯的勞倫斯》完美的讓人驚嘆,那些沙漠中的鏡頭,讓人感到漫漫黃沙,從眼前到天邊。在勞倫斯返程去找尋掉隊的同伴時,等待他的隨從向遠處眺望,在炙熱太陽的烘烤下,地平線都升騰著熱氣,一望無際都是沙子沙子沙子,直到一個極小極小的黑點出現……攝影師的功力只能用神乎其技來形容。另外,在幾個騎兵團 體作戰的場景中,影片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氣魄,在沙丘上冒出的一片片阿拉伯騎士,和馬踏蹄濺的陣陣漫天黃沙,讓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這種氣魄並非現代電腦 技術做出的0和1可以比擬。
關鍵詞2:英雄
勞倫斯在他自己的時代就已經是一個英雄,影片中的記者本特利,其實就是歷史上的美國旅行家兼記者洛維爾·托馬斯(Lowell Thomas),他所寫關於勞倫斯策動的阿拉伯起義(The Arab Revolt)的轟動一時的報告文學,還有勞倫斯的自傳體記錄《智慧的七柱》, 都是他成名的原因。在我看來,勞倫斯身上的閃光點有兩處,其一是敢於創造奇跡,其二,他是個真正崇尚自由的人。不向命運屈服這一點已經被無數人寫過,在勞 倫斯折回沙漠中,孤身一人尋找迷失同伴,他不相信阿里所說的「命運已定註定」,他要向阿拉伯人證明,他能夠改寫命運,他能夠創造奇跡,他冒險嘗試,他成功 了,他把同伴救出沙漠的那一刻,才真正的成為「阿拉伯的勞倫斯」,阿拉伯人才真正的接納、信任他。當然,後來他奇襲阿卡巴,又運用游擊戰術,襲擊鐵路,大 大牽制了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力量,並且憑借高超的外交能力,斡旋於阿拉伯各部落間,使得阿拉伯人空前的團結起來,這些赫赫功勛,不但使其真正成為一個英雄,更被希特勒所敬佩。
至於為什麼我說,勞倫斯是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原因就在於,他能夠幫助一個弱小的民族抵抗強權,爭取自由。餘光中說過「有兩個人幫助弱小的民族抵抗強大的奧 斯曼帝國,一個失敗了,一個成功了,他們都畢業於著名學府,他們又都英年早逝,前一個是拜倫,後一個是阿拉伯的勞倫斯。」拜倫的自由精神,看看我BLOG 簡介裡面的詩就明白,而勞倫斯的自由精神,在於他無分等級,無分國界的為人們爭取自由。威廉·華萊士為自己人民的自由而戰,可謂無畏,可謂榮耀;而勞倫斯 為了異國他鄉人民的自由,向自己的政府討價還價,嘔心瀝血,可謂無私,可謂偉大,可謂人傑!在開羅的將軍們承諾「英國不想統治阿拉伯」「大馬士革可以作為 阿拉伯議會所在地」的時候,勞倫斯真的相信他們會把自由還給阿拉伯人嗎?這位牛津的畢業生,真的認為他的祖國以及協約國會讓阿拉伯人統一、建國?我認為不,這就是他星夜行軍,想要他的阿拉伯部隊率先攻下大馬士革的原因。他心裡其實明白,讓英國和法國舍棄自己的殖民地,舍棄自己的戰利品,靠他一己之力,雖然他已經是個舉世聞名的英雄,卻是絕對辦不到的。果然,他失敗了,敗在祖國狡猾的將軍們手裡,更敗在他殫精竭力想要解放的人民手裡——阿拉伯人的不團結, 毀了他們的自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向任何人,任何權利挑戰,為了自己的信念,這就是勞倫斯最光輝的一面。
由於感覺自己爭取阿拉伯獨立的事業被政治家出賣,勞倫斯在戰後拒絕出任總督等職位,而是選擇隱居生活。
關鍵詞3:平凡人
在電影中,勞倫斯被俘後受盡折磨,終於回到開羅,而他的長官卻又要叫他執行任務,這時勞倫斯已經接近崩潰,他說道:Leave me alone!(這句話其實隱含著更加深刻的暗示,一會再說)勞倫斯希望他是個平凡人,他是個同性戀,而且,用現在的話來說,還是個受虐狂(合上你那張大的嘴巴,我們一會再說),他脆弱而敏感,從秘密和缺點上來看,他是個平凡人,但是從能力上來看,他又是個卓越的人。這樣活著,確實痛苦。
對於勞倫斯其人,片中有兩句話非常值得注意,一句出自費瑟王子之口:With major Lawrence mercy is a passion, with me it』s merely good manners.另一句出自勞倫斯本人,意思是他殺了一個人,但是卻發現自己enjoy it.導演想表達什麼暗示什麼在這里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從神壇上捧下了勞倫斯的塑像,讓他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人,有缺點的人。
當然,順便提一下,電影中對於勞倫斯的塑造也有不實之處,此處還甚為讓人不快,我引用Wiki 上的文字:
The real Lawrence actually shunned the limelight, as evidenced by his attempts after the war to hide under various assumed names. Even ring the war, Lowell Thomas wrote (in With Lawrence in Arabia) that he could only take pictures of Lawrence by tricking him (though he did later agree to pose for several pictures for Thomas' stage show). Thomas's famous comment that Lawrence "had a genius for backing into the limelight" referred to the fact that his extraordinary actions prevented him from being as private as he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been, not anything to do with self-promotion or egotism at all.
我簡略說一下,大意就是勞倫斯是個非常不喜歡「炒作」自己的人,但是電影中的勞倫斯經常在鏡頭前擺pose,還被記者稱為是「愛現王」,這點不知道編劇是怎麼想的。
關鍵詞4:同性戀的暗示
關於勞倫斯是同性戀的問題,很多歷史學家、傳記作家已經考證已久,但依然是個迷。說實話,我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哇,好超前,60年代的片子就已經在同性戀上做文章了!果然一查,電影中有很多同性戀的暗示,比如勞倫斯女性化的舉止和瘦弱的體態,碧藍色的溫柔眼神和多愁善感、不注重軍人禮節等等,尤其是勞倫斯身邊的兩位阿拉伯校帥哥,非常明顯的在暗示什麼,最明顯的暗示在那一句「Leave me alone!」要知道將軍當時就說:「說出這句話也太柔弱了。」何止是柔弱,一個軍人在這種時刻說出這樣的話,簡直就是纖細敏感到極點。(莫非其勞倫斯還是小受……)
對此,Wiki上是這樣說的:
勞倫斯作品中的一些章節,以及他在軍中同事的回憶,反映出他有性受虐狂傾向,喜歡鞭打和肉體的痛苦。1917年12 月,勞倫斯曾在漢志鐵路沿線的德拉被土軍抓獲並遭強奸和鞭打。勞倫斯另一個引人爭議的話題是其性取向。《智慧的七柱》一書署明「致S.A.」的序言,被認 為是寫給一個叫達霍姆(Dahoum全名為謝赫·艾哈邁德,Sheikh Ahmed)的14歲阿拉伯男孩的情詩(見引文)。達霍姆曾於1914年和勞倫斯一起在卡赫美士考古工地工作,兩人關系密切,勞倫斯拒絕澄清兩人有肉體關 系的傳言,並在返回英國時將達霍姆帶回國與其同居。1916年,勞倫斯將達霍姆派往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阿拉伯北部聯系阿拉伯民族主義分子,1917年,達霍姆因斑疹傷寒去世。勞倫斯後來在《智慧的七柱》中說,他的夢想——為阿拉伯人民贏得政治自由——本意就是想作為一份禮物送給達霍姆的。
Wiki上還說:
In Seven Pillars, Lawrence claims that while reconnoitering Deraa in Arab disguise he was captured and tortured. Many critics have read this account as describing homosexual rape, and have used this to suggest that Lawrence was homosexual.
Reports from a man whom Lawrence hired to give him beatings make it clear that he had unconventional tastes, notably masochism.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ose who attest that T.E. Lawrence was possibly a homosexual are primarily biographers and researchers who had never even encountered him.
說了半天等於什麼都沒有說,不過對於此點,電影中確實有非常多的暗示,比如那個勞倫斯帶進英軍酒吧的阿拉伯青年,原形應該就是Dahoum。1913年左右在一次南土耳其的考古挖掘中兩人相遇,勞倫斯教他攝影,讀寫,Dahoum成為了他的助手。後來兩人搬到一起住,勞倫斯為他塑了一尊裸體像並放到了兩人房子的頂上。Dahoum還是一名摔交手(wrestler)。戰爭爆發時,勞倫斯遠在英國,兩人再未能會 面,Dahoum1918年死於斑疹傷寒(另一位著名的同性戀亞歷山大大帝也是死於此病),終於天人永隔。
電影中還有一處著名的暗示,就是勞倫斯被俘時,到底發生了什麼,那位土耳其省長捏掐勞倫斯的白皙肌膚時,還有那位土耳其士兵行刑時,臉上都浮現出無比猥褻的表情,而勞倫斯被從囚室扔到街上時,第一個動作是把臉轉過去,深深地埋進泥水中。這些都暗示了勞倫斯曾被輪奸,上面的資料中也提到了這一點,但我認為這段不幸的經歷和同性戀沒有關系,因為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性取向是先天性的。
關鍵字5:死亡
電影吧勞倫斯的死亡放在片頭,死亡的過程和葬禮都符合史實。勞倫斯死亡的過程如下(Wiki):
He was mortally injured in a Brough Superior motorcycle accident in Dorset, at the age of 46, close to his cottage, Clouds Hill near Wareham (now run by the National Trust and open to the public). The accident occured because of a dip in the road that obstructed his view of two boys on their pedal cycles; he swerved in an effort to avoid hitting them, lost control, and was thrown over the handlebars of his motorcycle. He died six days later.
他的銅像,被擺放在聖保羅大教堂,與最偉大的那些人一起,供後世瞻仰。
下圖為他最愛的摩托車Brough Superior,他喜歡追求速度,曾說「對速度的追求是人類的第二獸性。」他死於追求中,如同所有傳奇。
最後,用勞倫斯眾多名人朋友中的一個給他的評語來結束吧。
I deem him one of the greatest beings alive in our time... We shall never see his like again. His name will live in history. It will live in the annals of war... It will live in the legends of Arabia.
— Winston Churchill
『貳』 國外電影《活埋》結局,最後的最後棺材上刻的名字意味什麼
最後的最後,那個展現出來的名字「馬克懷特」,是男主角保羅自己刻上去的!
保羅心中,「馬克懷特」是他繼續生存和堅持下去的希望。因為這是負責解救人質的探員,告訴他的唯一一個名字,保羅以為這個名字是一個幸運兒,而他也渴望自己可以成為馬克,被成功解救出去。但是最終,他才知道,一切都是謊言,「馬克懷特」不過是一個和他一樣的倒霉蛋!挖錯的沙地,破碎的棺木,魚貫而下的沙子,最終埋葬了這一切!
除卻這些,電影中,還有很多細節處理的很好,「熒光棒中滴落的熒光粉」、「從褲腳中爬過的小蛇」、「機械表上那滴答滾過的秒針」!
『叄』 無人區電影深度解析
正如《無人區》的名字一樣,這個故事發生在西北戈壁的「無人區」,而劇情中角色為了利益的所作所為,更是能夠凸顯「無人區」的無情以及人作為動物本身的獸性。
在《無人區》的故事中,警察為了拯救隼不惜一切代價調查盜獵團伙,甚至為此犧牲了性命;盜獵團伙為了巨額的財富利益熏心,不惜一切代價獵捕隼,最後甚至殺害警察。
如果以隼作為故事主線,那《無人區》所講述的無疑就是面對金錢、利益的誘惑的人是多麼渺小,而人性又是多麼邪惡。然而《無人區》的故事又並非只有隼,徐崢所扮演的律師更像是在講述人性在罪惡泥潭中不斷掙扎的故事:徐崢飾演的潘肖因為利益熏心幫盜獵團伙洗脫罪名,在他身上同樣也有人性最丑惡的一面,然而最終他還是選擇放走隼、選擇拯救舞女,當心中殘留的一絲善意戰勝了所有,潘肖在那一刻無疑閃耀著最動人的人性的光輝。
或許在生活中,隼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遙遠的物種,然而又有誰能夠保證自己的內心沒有一隻「隼」,當慾望在內心深處暗暗作祟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能夠將它克制甚至於制服呢?隼不單單是隼,它就是人們心中的慾望以及慾望背後殘酷的人性。 《無人區》可怕的不是沒有人,而是沒有人性!
影片評價
《無人區》由三個故事組成,都發生在虛擬的罪惡之城。這里,警察和暴徒已無區別,暴力摧毀一切,也保護一切。暴力,作為一種解決事情的手段,它的對立面,並不是單單持相反立場,而是著眼於它的解體。將暴力最直觀地展現給我們的,是電影。暴力作為一種元素,而不是類型,各種不同的元素異態混搭起來,是導演的手段。其中透露了人性的實相,則需要觀眾與導演共同完成探尋。
《無人區》只是個載體,在這個自由到無邊無際的地方,法律無法觸及,於是,產生罪惡便有無數種可能。就像人生的自由,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枷鎖中。當法律無法成為枷鎖的時候,便變成了徐崢飾演的無良律師手中的利器。法律可以殺人,法律也可救人,也許,這屬於惡的一種。於是,在看不到盡頭的公路上,分道揚鑣,然後在大漠的夕陽中,策馬嘯西風,有點虛幻的浪漫主義情懷。《無人區》,是部有強烈風格的電影,看時「緊張」,看後「過癮」,我們還是要為一部國產電影能夠赤裸裸表現人性之惡而鼓掌。
片里最終徐崢死去,余男重返純真社會。導演讓兩小時大漠孤煙的厚重環境,化在了舞蹈教室溫暖的陽光和孩子稚嫩聲線里。人性復雜自私並不可怕,在這個肉食社會里,也許很難找到一個小惡不為、事事通達的聖人。但在認清人性本惡後,要守住底線不為大惡,至少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頭腦清醒,讓人性之善最終戰勝獸性,就是對社會的貢獻。
如果說善與惡是這個世界的兩極,那麼中間的灰色地帶,占據了世界上大部分的面積。以惡的名義行善,以善的名義作惡,孰更卑劣?想像一下,在善惡混淆的空間里,由此產生的結局會如何呢?相信每個人都有個自己的答案,這無關電影本身。
電影票房
由徐崢、余男、黃渤、多布傑主演的寧浩電影作品《無人區》,2013年12月3日上映首日,以2200萬元拿下票房冠軍;上映首周收獲1.4億元票房;上映第二周周末兩天進賬3300萬元票房,累計票房已達2.2億元,現今,《無人區》是12月上映的第一部票房超過2億的影片,也是導演寧浩個人票房紀錄最高的電影作品。
發行信息
2013年12月3日,由寧浩執導,徐崢、黃渤、余男和多布傑等人主演的《無人區》在國內公映,截至當晚24時,其全國首日票房約為2400萬(含零點場),第二天奔向4500萬。《無人區》上映一周時間,該片總票房已達1.6億。
上映波折
《無人區》於2009年3月開機,影片全程在新疆取景,講述徐崢飾演的律師赴一座西部城市為一名盜獵者辯護,結果在回來的路上反被追殺,途中還遭遇了舞女、走私販、盜賊、警察各色人等,上演了一出驚心動魄的逃亡之旅。
同年6月,《無人區》預告片亮相上海電影節,准備在當年底上映,但真正能夠公映,卻要等到4年後的12月3日。
《無人區》未過審,對於原因外界知之甚少,2010年審片委員會的趙葆華曾經在網路稱《無人區》的寧浩因自戀而迷失,影片太多負面人物,「為了好看,為了藝術極致,不惜違背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最主要的失誤是丟失了藝術家的一份社會責任」。
時下即將公映,寧浩並不想在審查問題上糾結太多,影片過審拖了這么長時間,到底都是哪些原因,他淡淡地回應:「其實我也不清楚,我知道的也不多,可能跟你差不多。」
對他來說,即將上映的《無人區》是一個新的、完整的、自己要做的電影。所以補拍沒有問題,「其實一切事情都可以改得更好,既然有機會,又遇到審查嘛,審查說要修改修改,那就修改嘍,正好我還有時間多想一想,可以把故事講得清楚些。」
『肆』 17歲憑一部電影走紅,巔峰時移民國外成富婆的丁嵐,如今55歲為何還是孤身一人
丁嵐,這個名字可能許多的網友十分陌生,搜索了腦海里的所有已知明星愛豆的名字都可能對不上號,是啊,因為那已經是個久遠的記憶了。憑借著一部電影爆紅,被家喻戶曉,可是在事業正當紅的時候,卻悄然息影,走上了經商的道路,成為資產過硬的女強人。
《少林寺》爆紅後,丁嵐又接拍了一些其他影片,效果和市場反響都不錯。可惜在事業正當紅的時候,選擇了去新加坡,並且加入了新加坡國籍,十年後回北京創辦一家公司,效益非常不錯。雖然如今她事業有成,但是55歲的她至今仍然單身。
『伍』 請一篇電影《阿拉伯人的勞倫斯》的影評
我磨蹭了好久才開始寫這篇文章,因為一方面,這部電影已經有太多的人為它寫下文字,而電影的主角也早在他那個時代就已成為傳奇。但是另一方面,在花了3小時 45分鍾後看完這部電影(天曉得,這是我6歲以後第一次看一部有「intermission」中場休息的電影!),並查看了很多資料後,我又確實想寫些什 么。而耽誤我動筆的最大問題在於:這部篇幅宏大的電影述說的寵大故事,有太多太多可說,我又從何處說起?組織文章是件辛苦的事情,既然又沒有稿費拿,那麼 我乾脆就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想到哪裡講到哪裡吧。
關鍵詞1:史詩
據說在一次調查中,影迷們選出的最優秀史詩片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看完這部電影我一點也不驚訝,實際上,從片頭那波瀾壯闊的音樂一響起我就清楚,這不會是一部名不副實的電影。對於一部拍攝於六十年代初的電影來說,《阿拉伯的勞倫斯》完美的讓人驚嘆,那些沙漠中的鏡頭,讓人感到漫漫黃沙,從眼前到天邊。在勞倫斯返程去找尋掉隊的同伴時,等待他的隨從向遠處眺望,在炙熱太陽的烘烤下,地平線都升騰著熱氣,一望無際都是沙子沙子沙子,直到一個極小極小的黑點出現……攝影師的功力只能用神乎其技來形容。另外,在幾個騎兵團 體作戰的場景中,影片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氣魄,在沙丘上冒出的一片片阿拉伯騎士,和馬踏蹄濺的陣陣漫天黃沙,讓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這種氣魄並非現代電腦 技術做出的0和1可以比擬。
關鍵詞2:英雄
勞倫斯在他自己的時代就已經是一個英雄,影片中的記者本特利,其實就是歷史上的美國旅行家兼記者洛維爾·托馬斯(Lowell Thomas),他所寫關於勞倫斯策動的阿拉伯起義(The Arab Revolt)的轟動一時的報告文學,還有勞倫斯的自傳體記錄《智慧的七柱》, 都是他成名的原因。在我看來,勞倫斯身上的閃光點有兩處,其一是敢於創造奇跡,其二,他是個真正崇尚自由的人。不向命運屈服這一點已經被無數人寫過,在勞 倫斯折回沙漠中,孤身一人尋找迷失同伴,他不相信阿里所說的「命運已定註定」,他要向阿拉伯人證明,他能夠改寫命運,他能夠創造奇跡,他冒險嘗試,他成功 了,他把同伴救出沙漠的那一刻,才真正的成為「阿拉伯的勞倫斯」,阿拉伯人才真正的接納、信任他。當然,後來他奇襲阿卡巴,又運用游擊戰術,襲擊鐵路,大 大牽制了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力量,並且憑借高超的外交能力,斡旋於阿拉伯各部落間,使得阿拉伯人空前的團結起來,這些赫赫功勛,不但使其真正成為一個英雄,更被希特勒所敬佩。
至於為什麼我說,勞倫斯是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原因就在於,他能夠幫助一個弱小的民族抵抗強權,爭取自由。餘光中說過「有兩個人幫助弱小的民族抵抗強大的奧 斯曼帝國,一個失敗了,一個成功了,他們都畢業於著名學府,他們又都英年早逝,前一個是拜倫,後一個是阿拉伯的勞倫斯。」拜倫的自由精神,看看我BLOG 簡介裡面的詩就明白,而勞倫斯的自由精神,在於他無分等級,無分國界的為人們爭取自由。威廉·華萊士為自己人民的自由而戰,可謂無畏,可謂榮耀;而勞倫斯 為了異國他鄉人民的自由,向自己的政府討價還價,嘔心瀝血,可謂無私,可謂偉大,可謂人傑!在開羅的將軍們承諾「英國不想統治阿拉伯」「大馬士革可以作為 阿拉伯議會所在地」的時候,勞倫斯真的相信他們會把自由還給阿拉伯人嗎?這位牛津的畢業生,真的認為他的祖國以及協約國會讓阿拉伯人統一、建國?我認為不,這就是他星夜行軍,想要他的阿拉伯部隊率先攻下大馬士革的原因。他心裡其實明白,讓英國和法國舍棄自己的殖民地,舍棄自己的戰利品,靠他一己之力,雖然他已經是個舉世聞名的英雄,卻是絕對辦不到的。果然,他失敗了,敗在祖國狡猾的將軍們手裡,更敗在他殫精竭力想要解放的人民手裡——阿拉伯人的不團結, 毀了他們的自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向任何人,任何權利挑戰,為了自己的信念,這就是勞倫斯最光輝的一面。
由於感覺自己爭取阿拉伯獨立的事業被政治家出賣,勞倫斯在戰後拒絕出任總督等職位,而是選擇隱居生活。
關鍵詞3:平凡人
在電影中,勞倫斯被俘後受盡折磨,終於回到開羅,而他的長官卻又要叫他執行任務,這時勞倫斯已經接近崩潰,他說道:Leave me alone!(這句話其實隱含著更加深刻的暗示,一會再說)勞倫斯希望他是個平凡人,他是個同性戀,而且,用現在的話來說,還是個受虐狂(合上你那張大的嘴巴,我們一會再說),他脆弱而敏感,從秘密和缺點上來看,他是個平凡人,但是從能力上來看,他又是個卓越的人。這樣活著,確實痛苦。
對於勞倫斯其人,片中有兩句話非常值得注意,一句出自費瑟王子之口:With major Lawrence mercy is a passion, with me it』s merely good manners.另一句出自勞倫斯本人,意思是他殺了一個人,但是卻發現自己enjoy it.導演想表達什麼暗示什麼在這里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從神壇上捧下了勞倫斯的塑像,讓他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人,有缺點的人。
當然,順便提一下,電影中對於勞倫斯的塑造也有不實之處,此處還甚為讓人不快,我引用Wiki 上的文字:
The real Lawrence actually shunned the limelight, as evidenced by his attempts after the war to hide under various assumed names. Even ring the war, Lowell Thomas wrote (in With Lawrence in Arabia) that he could only take pictures of Lawrence by tricking him (though he did later agree to pose for several pictures for Thomas' stage show). Thomas's famous comment that Lawrence "had a genius for backing into the limelight" referred to the fact that his extraordinary actions prevented him from being as private as he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been, not anything to do with self-promotion or egotism at all.
我簡略說一下,大意就是勞倫斯是個非常不喜歡「炒作」自己的人,但是電影中的勞倫斯經常在鏡頭前擺pose,還被記者稱為是「愛現王」,這點不知道編劇是怎麼想的。
關鍵詞4:同性戀的暗示
關於勞倫斯是同性戀的問題,很多歷史學家、傳記作家已經考證已久,但依然是個迷。說實話,我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哇,好超前,60年代的片子就已經在同性戀上做文章了!果然一查,電影中有很多同性戀的暗示,比如勞倫斯女性化的舉止和瘦弱的體態,碧藍色的溫柔眼神和多愁善感、不注重軍人禮節等等,尤其是勞倫斯身邊的兩位阿拉伯校帥哥,非常明顯的在暗示什麼,最明顯的暗示在那一句「Leave me alone!」要知道將軍當時就說:「說出這句話也太柔弱了。」何止是柔弱,一個軍人在這種時刻說出這樣的話,簡直就是纖細敏感到極點。(莫非其勞倫斯還是小受……)
對此,Wiki上是這樣說的:
勞倫斯作品中的一些章節,以及他在軍中同事的回憶,反映出他有性受虐狂傾向,喜歡鞭打和肉體的痛苦。1917年12 月,勞倫斯曾在漢志鐵路沿線的德拉被土軍抓獲並遭強奸和鞭打。勞倫斯另一個引人爭議的話題是其性取向。《智慧的七柱》一書署明「致S.A.」的序言,被認 為是寫給一個叫達霍姆(Dahoum全名為謝赫·艾哈邁德,Sheikh Ahmed)的14歲阿拉伯男孩的情詩(見引文)。達霍姆曾於1914年和勞倫斯一起在卡赫美士考古工地工作,兩人關系密切,勞倫斯拒絕澄清兩人有肉體關 系的傳言,並在返回英國時將達霍姆帶回國與其同居。1916年,勞倫斯將達霍姆派往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阿拉伯北部聯系阿拉伯民族主義分子,1917年,達霍姆因斑疹傷寒去世。勞倫斯後來在《智慧的七柱》中說,他的夢想——為阿拉伯人民贏得政治自由——本意就是想作為一份禮物送給達霍姆的。
Wiki上還說:
In Seven Pillars, Lawrence claims that while reconnoitering Deraa in Arab disguise he was captured and tortured. Many critics have read this account as describing homosexual rape, and have used this to suggest that Lawrence was homosexual.
Reports from a man whom Lawrence hired to give him beatings make it clear that he had unconventional tastes, notably masochism.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ose who attest that T.E. Lawrence was possibly a homosexual are primarily biographers and researchers who had never even encountered him.
說了半天等於什麼都沒有說,不過對於此點,電影中確實有非常多的暗示,比如那個勞倫斯帶進英軍酒吧的阿拉伯青年,原形應該就是Dahoum。1913年左右在一次南土耳其的考古挖掘中兩人相遇,勞倫斯教他攝影,讀寫,Dahoum成為了他的助手。後來兩人搬到一起住,勞倫斯為他塑了一尊裸體像並放到了兩人房子的頂上。Dahoum還是一名摔交手(wrestler)。戰爭爆發時,勞倫斯遠在英國,兩人再未能會 面,Dahoum1918年死於斑疹傷寒(另一位著名的同性戀亞歷山大大帝也是死於此病),終於天人永隔。
電影中還有一處著名的暗示,就是勞倫斯被俘時,到底發生了什麼,那位土耳其省長捏掐勞倫斯的白皙肌膚時,還有那位土耳其士兵行刑時,臉上都浮現出無比猥褻的表情,而勞倫斯被從囚室扔到街上時,第一個動作是把臉轉過去,深深地埋進泥水中。這些都暗示了勞倫斯曾被輪奸,上面的資料中也提到了這一點,但我認為這段不幸的經歷和同性戀沒有關系,因為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性取向是先天性的。
關鍵字5:死亡
電影吧勞倫斯的死亡放在片頭,死亡的過程和葬禮都符合史實。勞倫斯死亡的過程如下(Wiki):
He was mortally injured in a Brough Superior motorcycle accident in Dorset, at the age of 46, close to his cottage, Clouds Hill near Wareham (now run by the National Trust and open to the public). The accident occured because of a dip in the road that obstructed his view of two boys on their pedal cycles; he swerved in an effort to avoid hitting them, lost control, and was thrown over the handlebars of his motorcycle. He died six days later.
他的銅像,被擺放在聖保羅大教堂,與最偉大的那些人一起,供後世瞻仰。
下圖為他最愛的摩托車Brough Superior,他喜歡追求速度,曾說「對速度的追求是人類的第二獸性。」他死於追求中,如同所有傳奇。
最後,用勞倫斯眾多名人朋友中的一個給他的評語來結束吧。
I deem him one of the greatest beings alive in our time... We shall never see his like again. His name will live in history. It will live in the annals of war... It will live in the legends of Arabia.
— Winston Churc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