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法國教育及藝術部部長讓·扎伊倡議在法國設立國際電影節,而戛納因其宜人的陽光和美景脫穎而出,最終成為電影節的舉辦地。1946年,作為戰後首個重要文化盛事,戛納國際電影節在舊賭場開幕,最初是非營利組織,後演變為慈善機構。起初,電影節主要是旅遊和社交活動,電影幾乎都能獲獎。但隨著時間發展,電影節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逐漸成為電影行業備受媒體矚目的年度盛事,吸引了數千名記者和電影市場參與者,1959年成立的電影市場更是增添了它的商業價值。
1962年創立的「國際影評周」和1969年的「導演雙周」進一步豐富了電影節的內容,設立了競賽單元。1978年,金攝影機獎的設立,標志著電影節在評選標准上的轉變。起初,各國自主選送電影,但1972年起,戛納電影節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提名參賽影片,這一決定對其他電影節產生了深遠影響。1998年,電影基石的創立,旨在發掘新人才,每年吸引全球兩千多部電影參賽,進一步推動了電影節的革新。
戛納電影節不僅為電影人提供展示平台,還通過電影節官邸和文化活動,如討論會、音樂會和展覽,致力於電影藝術的推廣。自2000年起,電影節總代表吉爾·雅各布及其團隊進一步強化了電影節在國際電影領域的地位,接納各種電影風格和類型,以服務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節不僅關注電影產業,更注重發掘和培養藝術家的才華,平衡藝術水準與商業影響,是全球電影趨勢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