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獲多個大獎的主旋律電影《龍之戰》,哪些地方最打動人
電影《龍之戰》作為一部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的歷史題材電影,並沒有因為帶著主旋律就變成一曲簡單粗暴的英雄贊歌。從電影本身來看,故事情節曲折,人物鮮明立體,完成度很高,本身就是值得一看的。
其實主旋律電影是每個國家電影市場裡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國內卻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很多年輕人寧願去電影院去追美國的超級英雄,去網站追日本的歷史動漫這樣的別人的主旋律,對我們自己的主旋律,往往帶著爛片的先入之見。我們的主旋律電影數量上其實並不多,質量上也不乏良品,像是同題材的《紅河谷》,以及反映戰爭對人性摧殘的《紫日》都是非常不錯的。《龍之戰》的豆瓣評分畸低,也要反思一下是我們對於自己的主旋律電影過於苛刻了。
『貳』 華語影史有哪些經典的戰爭片值得觀看
雖然中國電影問題重重,戰爭片在電視劇領域,抗日神劇已經成為笑話的存在。但並不代表,中國並沒有好的戰爭電影。
第1:首推的《大決戰三部曲》
其實中國戰爭電影,如果要把時間再往前推,還能推到更早的《地道戰》《地雷戰》等等電影。
時間再往前推,便是十年時期的樣板戲戰爭片。時間總不能再推前推,因為再往前就是戰爭時期的抗戰的宣傳片。
這些電影對於當下的中國觀眾,可能《地道戰》和《地雷戰》有些印象之外。更早年代的戰爭片,已經非常的模糊,感慨不深。
而那個年代的國產戰爭片,從里到外都是又紅又專,不太符合現在很多文青什麼「反應戰爭真實人性」的要求。
但90年代初期的《大決戰三部曲》絕對是個例外。
這三部電影雖同樣屬於由中國官方主持,各個特型演員表演,再到內核反應都又紅又專的模式,但這三部電影非常客觀。
因為 歷史 上面,中國在三大戰役的正面表現,它確實就是這樣的。
《大決戰三部曲》《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充分展現了在解放戰爭的時候。國共雙方對於戰爭的表現,兩黨領導的能力和水準。
這個《大決戰三部曲》,成為了中國官方主導二戰戰爭電影的高峰,後來再也沒有達到過。其中調度真正的解放軍士兵的大場面,也成為中國電影迄今為止再難還原的場面。
第2:馮小寧的戰爭三部曲
這是馮小寧,不是馮小剛,有些觀眾千萬不要看錯了。雖然馮小剛後來也拍過口碑不錯的《集結號》和帶戰爭的災難片《一九四二》。
但馮小寧早期的戰爭三部曲相比,伯光覺得馮小寧的戰爭片雖然戰爭場面表現不太好,但內涵更加深刻。
馮小寧導演先說一下,中國著名第五代導演,後來還拍攝了《舉起手來》這種 搞笑 抗日片,近幾年的電影是越來越不行了
要論中國戰爭影片,最經典的莫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解放戰爭系列片《大轉折》《大決戰》《大進軍》了。三部電影系統的表現和詮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波瀾壯闊的、全景式的、史詩般的真實 歷史 。
大轉折講的是1947年7月為扭轉戰局,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的故事;
大決戰講的是1948年10月到1949年2月國共的三大決戰;
大進軍講的是在三大戰役之後,1949年4月第二次國共和談破裂,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的 歷史 。
《大轉折》共兩部分別是《鏖戰魯西南》、《挺進大別山》。主要內容是1946年6月,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1947年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為了扭轉戰局,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在艱難的作戰環境中,實現了黨中央的戰略意圖,使解放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折,人民解放軍開始轉入戰略進攻階段。
《大決戰》三部,分別是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主要內容是
1948年3月,開始了決定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略大決戰,同時也完成了震驚世界的遼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戰役。三大戰役結束,國民黨軍隊主力盡失,長江以北基本解放。
《大進軍》共四部,分別是《解放大西北》《席捲大西南》《南線大追殲》《大戰寧滬杭》。主要內容是三大戰役結束後,1949年4月1日,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遂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全部、干凈地消滅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軍四個野戰軍全面出擊,分別打過長江天塹,進軍大西北、大西南,風卷殘雲,勢如破竹,排山倒海,勢不可擋,解放中國大陸全境。
1.《太行山上》這部電影個人已經看過無數遍了,但每看一次都覺得挺好看的。
個人覺得《太行山上》是一部史詩般的宏篇巨作,在觀看電影的整個過程中,感動著的同時,也在深深的思考著。我想,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和人民戰爭思想,正是因為有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浴血奮戰,中華民族才第一次取得近代以來反對列強入侵的全面勝利。影片中,日本人稱:「斬斷太行,就斬斷了中國的脊樑。」然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卻讓日本人的夢想化為了泡影,是中國共產黨撐起了中國的脊樑,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2.《金陵十三釵》這部影片開始看的時候覺得有點稍微枯燥,但看到後面看到從李教官救一群女學生為了守衛最後的南京時,從他本可以逃走卻守護教堂時。看到當神父從一個避難人一個旁觀者看到女學生們收到欺辱挺身而出成為守護者時,我的確被感動了。
南京淪陷的時候 一群看似一生都不會有接觸的人被一座破廢的教堂緊緊的綁在了一起 在這座看似安全的「孤島」中 他們猶如一條船上的螞蚱 進亦難退亦難 在日本人多種形式的暴虐中 他們共同經歷著生死相離的痛苦和慘絕人寰的折磨 那群秦淮河畔搔首弄姿行為放盪 衣冠不整的妓女 卻在如此浩大的背景下完成了人性的回歸和自我救贖,影片還是很有教育意義的,看著看著的同時人也會被慢慢震撼著。
3.《紅海行動》很多人都說這部影片堪比《戰狼2》,但就我個人看來,我覺得比《戰狼2》還好。
記得影片中的一句話:「一個中國人都不許傷害,一個中國華民都不能少」,那一刻,我為我的祖國而驕傲。
在影片中,仍歷歷在目的是石頭死去的那一刻,彷彿時間在她身上凝固了一般,前一刻的英勇,卻在下一刻走得那麼安然,糖應該是甜的,那是最心愛的女人給的,但它卻也是苦澀的,應為,沒有了以後。想想如今的我們,活在他們的庇護之下,自由安然,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用像他們一樣,不知自己將要去到何方,我們應該學會感恩,感謝他們的無私奉獻,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如今的安穩生活。
《捍衛者》可以說將國產戰爭片的戰爭場景,表現出了前所未見的視聽效果。陣地戰、白刃戰、夜戰、巷戰,每一場的戰爭場面,都是經過精心設計,以迥異的風格,呈現出了全然不同的震撼。
《紫日》,老人含糊不清地訴說著被血與火覆蓋的半個世紀前,和平時喊著國仇國恥的人們。體會不到戰爭時忍著家恨的眼淚,紫日是太陽黃昏時的樣子。秋葉子被戰爭捲入,在戰爭結束後隕落,她本該留在那個大雨淋漓的地方。
《賽德克·巴萊》上下兩部,女人孩子成就了部落男人的靈魂。部落的所有人都是好樣的。他們都將走過彩虹橋。緊張的攻防戰,煎熬的戰斗,卻煎熬得如此神聖。有些東西必須堅持,它們不能失去,比如那戰斗的靈魂與驕傲。
《宋景詩》同樣是國產戰爭片中的一個佳作,本片描寫了清朝後期山東魯西地區一位農民宋景詩為了反抗清朝統治者橫征暴斂欺壓百姓,憤而率領鄉親們起義組成黑旗軍與清廷作斗爭的故事。影片由上影廠1955年攝制。
《集結號》一反傳統國產戰爭片的程式化模式,打破了以往的以戰爭場面的宏大、戰斗的激烈來表現戰爭的傳統手法,而從人性化的角度來表現戰爭,通過挖掘人在戰爭面前的真實心態來詮釋戰爭的慘烈與殘酷,更多地關注生命的價值。
《紅海行動》這部之前,華語電影在講現代軍事題材方面,真的好像.....還有挺多的
《賽德克巴萊》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動員兩萬人參與拍攝。文明和野蠻的沖突戰爭,這不就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階段嗎。
《戰狼1/2》表現出的大國自尊心、國家自豪感令人熱血沸騰。
《湄公河行動》真實事件改編,金三角、毒梟、人民解放軍、殺戮、錢權、追凶甚至是在標准審查制度內都無法看到的「娃娃兵」,每一個元素都將這部商業大IP推向腎上腺素的制高點!
《集結號》慘烈的戰爭在炮彈的轟鳴中開始,最後吹起生命的號角。
1,《活著》
2,《霸王別姬》
3,《火鍋英雄》
3,《戰狼》第一部,第二部
4,《殺破狼》第一部,第二部
5,《導火線》
6,《武俠》
7,《十月圍城》
8,《港囧》
9,《痞子英雄》系列
10,《無人區》
《百團大戰》、《太行山上》、《紅海行動》
不同年代,致敬相同的中國心!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三部曲。《風雨下鍾山》。《南征北戰》。
《血戰台兒庄》《百團大戰》《紅海行動》《金陵十三釵》《集結號》《東京審判》《鬼子來了》
南斯拉夫電影周:蘇捷斯卡戰役,67天,夜襲機場,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突襲達瓦
『叄』 適合小學生看的愛國電影
1、《我和我的祖國》:這部由多個短片組成的電影,通過不同角度展現了中國人民與祖國之間的深厚情感。每個故事都觸動人心,展現了祖國的偉大和人民的愛國情懷。
2、《長津湖》:以朝鮮戰爭為背景,電影真實還原了長津湖戰役的殘酷與英勇。影片視覺效果震撼,情節緊湊,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戰士們的堅韌。
3、《萬里歸途》: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一群中國人在異國他鄉歷經艱辛回到祖國的故事。情感真摯,情節跌宕起伏,讓人深感家國情懷。
4、《東京審判》:以二戰後東京審判為背景,電影展現了正義與邪惡、戰爭與和平的復雜交織。劇情緊湊,演員表演出色,是一部具有深刻歷史意義的作品。
5、《戰狼2》:作為一部動作片,電影場面宏大,打鬥激烈。同時,影片也傳遞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讓觀眾熱血沸騰。
6、《建國大業》:以新中國成立前後的歷史為背景,電影匯聚了眾多明星,展現了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情節豐富,視覺效果出色,是一部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
7、《紅海行動》:作為一部現代戰爭片,電影展現了中國海軍的英勇和專業。劇情緊張刺激,視覺效果震撼,是一部極具觀賞性的作品。
8、《我和我的父輩》:這部電影通過講述幾代人之間的故事,展現了家族傳承和時代變遷。情感真摯,情節感人至深,讓人深思。
9、《八佰》:以淞滬會戰為背景,電影真實還原了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壯烈與英勇。視覺效果震撼人心,情節緊湊有力,展現了戰士們的英勇與犧牲精神。
10、《金剛川》: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電影講述了志願軍戰士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以血肉之軀頑強拼搏的英勇事跡。情感真摯感人至深,是一部具有深刻歷史內涵和強烈現實意義的作品。
『肆』 找一本電影,好像是關於二戰的
中文片名
紅櫻桃
英文片名
Red Cherry
影片類型
劇情 / 戰爭
片長
120 min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德語 漢語普通話 俄語
色彩
彩色
製作公司
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 Youth Film Studio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中國]
出品
1995年
演職員表
導演
葉大鷹 Daying Ye
編劇
江奇濤 Qitao Jiang
蘆葦 Wei Lu
葉大鷹 Daying Ye .....(as Ye Ying)
演員
郭柯宇 Ke-Yu Guo .....ChuChu
徐嘯力 Xiaoling Xu .....Luo Xiaoman
Vladmill Nizmiroff
製作人
葉大鷹 Daying Ye .....procer
攝影
張黎 Li Zhang
劇情介紹
1940年冬,中國孤兒楚楚和羅小蠻被送入莫斯科近郊的伊萬諾夫國際兒童院學習。在課堂上,楚楚講述了自己親眼目睹父親慘遭殺害的情景,令老師和同學們震驚不已。一年一度的夏令營開始了,楚楚與羅小蠻分頭去了兩個城市。第二天,戰爭爆發。楚楚又親眼目睹老師和同學死於德軍槍下,自己也被德軍抓住。她被一位德國將軍帶到司令部,發現這位將軍竟有在女性人體上紋身作畫的癖好。
楚楚想盡辦法反抗,但紋針終於刺進了她的皮膚。與此同時,在後方的羅小蠻當上了遞送陣亡通知的「黑色信使」。一次,他把戰俘引進一幢廢棄的樓內,點燃汽油桶與戰俘同歸於盡。蘇軍開始反攻了。德國將軍在楚楚背上刺完最後一針,開槍自殺。楚楚受到紅十字會的收容,夜晚,她從篝火中抽出木棒,憤然向後背那塊法西斯鷹徽烙去。
幕後製作
199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相關題材的電影紛紛出現,而《紅櫻桃》是少數記錄二戰歐洲戰場中以中國人為主人公的影片。該片投資高達2700萬元,卻在公映當年創下了5000萬元票房紀錄。影片外景地為俄羅斯,為該片提供了「原汁原味的異國情調」,深深吸引了一批對前蘇聯革命歷史有著難以名狀的懷舊「情結」的中年觀眾。該片獲第十九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葉大鷹)和最佳女主角獎(郭柯宇)。
《紅櫻桃》4000萬票房背後的「秘訣」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中國電影業多少有些落寞和黯淡,特別是電影的票房。但到了1995年,對中國電影來說似乎充滿了好萊塢戲劇化的色彩。就在人們似乎對國產電影愈加失望之際,它卻突然迸發了奪目的光芒,《紅櫻桃》、《陽光燦爛的日子》、《紅粉》等影片創造的票房甚至超過了幾部「進口大片」,尤其以《紅櫻桃》為最,以其高成本高回報的營銷策略創造了四千萬元的票房紀錄。本報記者采訪了導演葉大鷹,聽他剖析《紅櫻桃》創造票房紀錄背後的種種原因。
▲背景:革命後代與「紅色情結」
圍繞《紅櫻桃》的出世,很有意思的話題就是它所出現的時間以及它所涉及的時代背景。199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相關題材的電影紛紛出現,《紅櫻桃》走的卻是另一條路線,它並不直指戰爭,也並非如影片《南京大屠殺》、《七七事變》直接觸及本土的遭遇與反擊,而是將故事的情境轉移到了俄羅斯,而它講述的又並非是一個「異國」的戰爭故事,而是中國的「烈士後代、革命前輩的故事」。
影片在當年宣傳的時候就曾提到「朱德女兒朱敏,俄語名赤英(紅色英雄之意),14歲進入前蘇聯的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為影片中『楚楚』的原型」。編導人員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曾和朱敏溝通過,並解釋劇本的主要內容是真實的,也會有藝術加工的地方,比如納粹標記的文身為虛構部分,朱敏表示同意。
另外一個身份,就是影片的導演葉大鷹,當年在宣傳《紅櫻桃》這部影片時不少媒體都提到該片導演葉大鷹是葉挺將軍的孫子,他的父親葉正明是葉挺將軍的第二個兒子。這個身份的證明無疑為影片賦予了正統與主流的「質量驗證」。對於是否因為自己的家庭身份而具有「紅色情結」,葉大鷹則認為「這是媒體的說法,自己並沒有刻意這么做,也許是一種巧合,用這個時代的感情去體會過去的人物和事情,會感覺特別有魅力。重大的歷史事件我也欣賞,但我希望拍的是另一種電影,它和人物有關,與今天的觀眾貼近。」
▲包裝:商業電影的成功個案
1988年葉大鷹根據王朔小說《橡皮人》改編成影片《大喘氣》,那時他剛從電影學院進修班畢業兩年,按照「實驗電影」的路子表達自己想說的話和所要發泄的情緒,記者采訪他時他曾提到「當年比較願意走極端,包含了相當程度上的玩鬧情緒,是由青年漸入中年的一種宣洩。到了1995年我拍《紅櫻桃》的時候就走向成熟了,拍片子更加規范化也更加商業化,要兼顧各方面投資者的利益,還要理解受眾群。」
「成熟」的《紅櫻桃》在某種意義上說,參透了商業電影的構造和秘訣,使得類似「原則」恰到好處地「落實」到這樣一部主流影片當中。電影學者戴錦華曾分析「影片將故事場景移到異國,於是成功迴避了本土情境中『常識』的混亂,它選取了一個全球公認的惡魔———納粹來充當故事的『反一號』,納粹形象的出現,有效地吸收了影片中暴力、色情呈現的不軌與非道德;相反成了一份充滿正義感、乃至『終極關懷』的崇高。」正因為影片外景地為俄羅斯,為影片提供了「原汁原味的異國情調」,所以在有意無意間吸引了它的特殊觀眾群:中年知識分子群。因為他們有著對前蘇聯及革命歷史難以名狀的懷舊「情結」。
葉大鷹在談到對影片的「包裝」時表示「作品當然需要包裝,這是出於商業上的考慮,也是對投資人的保證。
但在創作過程中考慮更多的是一種真誠的態度,商業效應在這個過程中被忘卻了,影片上映時這個元素又會再度顯現,所以商業和藝術的矛盾是電影共同面對的問題,總強調兩者的對立,就是迴避自己的能力。「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形式是,與電影《紅櫻桃》同時套拍的還有電視劇《血色童心》,導演同為葉大鷹,梅婷和陸毅的青春面孔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紅櫻桃》與《血色童心》的」電影「」電視劇「套拍方式也為後來者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獲獎記錄
1995年獲第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郭柯宇)。
1996年獲第16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錄音獎。
第19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員(郭柯宇)獎。
1996年 《紅櫻桃》獲第5屆不結盟及發展中國家平壤電影節大獎「火炬金獎」,導演葉大鷹獲最佳導演獎,女主角扮演者郭柯宇獲最佳女演員獎。
同名水果
紅櫻桃,黑龍江省訥河市金穗種公司最近推出從烏克蘭引進的一種寒地紅櫻桃品種。寒地紅櫻桃耐寒耐低溫,成熟早,在我國北方6月上旬、南方5月中旬結果,國內品種早熟一個月,售價高出1倍。結果早,國內品種栽後5年結果,而寒地櫻桃栽後兩年就結果了,3年進入盛果期,株產果30~60公斤。果實大,單果重4~5克;如疏花疏果,單果重可達20克以上。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娛樂、電影、植物、經典電影、劇情片
『伍』 世界十大愛國電影排行榜
1、《地道戰》
這部電影自1965年上映以來,成為了幾代中國人心中難以磨滅的民族英雄傳奇。它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冀中人民如何運用智慧,通過復雜的地道系統與日軍巧妙斗爭的故事。這部影片曾經擁有超過30億的觀影人次,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2、《我和我的祖國》
本片由陳凱歌等知名導演共同執導,於2019年上映,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片。影片通過七個短片的形式,將普通人與國家重大歷史事件緊密相連,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輝煌歷程和人民的緊密聯系。
3、《集結號》
由馮小剛執導的這部戰爭片,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講述了連長穀子地為了探尋「集結號」真相,不懈奮斗,並為了戰友們的榮譽而不懈努力的故事。影片以其真實感人的情節,深刻描繪了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光輝。
4、《勇敢的心》
梅爾·吉布森執導的這部史詩級電影,以13-14世紀蘇格蘭人民反抗英格蘭統治的斗爭為背景。影片講述了主人公威廉·華萊士的英勇事跡,因其出色的製作和深刻的主題,榮獲了多項奧斯卡大獎。
5、《八佰》
管虎導演的這部作品,重現了抗日戰爭期間淞滬會戰中88師524團的壯烈事跡。影片通過對這一歷史事件的深入挖掘,展現了中國軍人的英勇與犧牲精神,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以上這些電影,無論是通過哪個時代的視角,都以其生動的歷史敘事和深刻的情感共鳴,觸動著全球觀眾的心弦,成為了永恆的愛國電影經典。
『陸』 有什麼關於革命的電影嗎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由張黎和成龍執導,趙文瑄、李冰冰、陳沖、孫淳、房祖名、胡歌、余少群、杜宇航等主演的革命戰爭片。該片講述了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的故事。該片於2011年9月23日在中國內地公映。
2、《建黨偉業》
《建黨偉業》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該片由韓三平、黃建新執導(海外部分由李少紅執導,五四時期部分由陸川執導,戰爭場面由沈東執導),由劉燁、陳坤、張嘉譯、馮遠征等108位明星出演。
該片從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開始一直敘述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為止共10年間中國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大體上由民初動亂、五四運動及中共建黨三部分劇情組成。該片於2011年6月15日在中國大陸正式公映。最終票房約為4.12億元人民幣。
3、《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由貴州省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出品的革命題材電影。由劉星執導,佟瑞欣、郭偉華、趙濱主演。該片於2016年10月1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了1935年1月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確立實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的歷史史實。
4、《大轉折》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制於上世紀末的《大轉折》《大決戰》《大進軍》系列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是中國電影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戰爭題材電影,可以與蘇聯的《解放》、《莫斯科保衛戰》,美國的《最長的一日》等同類型電影媲美。
影片全景式地展現了解放戰爭中後期,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至全國大部分解放的那一段歷史。其中,《大轉折》講述的就是劉鄧大軍建立大別山根據地的艱苦歷程。
5、《大決戰之遼沈戰役》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楊光遠等聯合執導,古月、趙恆多、蘇林、劉懷正、馬紹信、魯繼先、張衛國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91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解放戰爭時期,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統帥部領導、林彪指揮的解放軍為打敗以蔣介石為首統帥的國民黨軍隊而進行遼沈戰役,攻克錦州,全殲廖耀湘兵團,最後攻克沈陽,解放了全東北的故事。
『柒』 影片我的1919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影片我的1919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919年,是殘酷的戰爭結束的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駐美公使作為本國政府的全權代表赴法國參加巴黎和會。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在和會上卻處處受到歧視,日本政府更企圖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辯論會上,顧維鈞從很多方面闡明中國必須收回山東的嚴正立場,但巴黎和會最終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國內由此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
在這部影片中,有一個鏡頭深深的震撼了我:顧維鈞在和會上的第一次亮相,眉宇之間英氣逼人,他左手一揚,掌心攤開,指縫一松,一塊懷表吊著鏈子垂了下來。他說:「請允許我在正式發言前給大家看一樣東西。進入會場之前,牧野先生為了討好我,爭奪山東的特權,把這塊金錶送給了我。」會場開始交頭接耳,顧維鈞彬彬有禮的樣子,稍稍停頓一下,接著發言,「牧野男爵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錶。那麼,我倒想問問牧野男爵,你們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個山東省,山東省三千六百萬人民該不該憤怒呢?日本的這個行為,算不算是盜竊?是不是極端的無恥?」說完他提起右手叉開五指朝上前方虛空處猛的一插,隨即猛的一側頭,滿臉的正義凜然和潛藏已久的怒火一起化為一道凌厲的目光,射向那無能的日本人。
雖然最終沒有換來整個民族想要的結果,但他讓我看到了中國人的執著,中國人的勇氣,中國人的堅定信念,中國人的錚錚不屈!這樣的一個外交才子,或許在那樣的一個年代,只是茫茫黑暗宇宙里一顆小星星,但他發出的光芒足夠讓我們讓那一時代的青年看到希望!「中國不能沒有山東就像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一樣。」我在那一刻感受到了中國人的氣魄,一種尊嚴的力量。
顧維鈞以自己的言辭訴說著中國的尊嚴,而肖克儉這位華裔留法愛國學生卻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一顆拳拳愛國心。一縷煙順著巴黎污濁的天空緩緩升起,肖克儉的身體在凡爾賽廣場化為灰燼。肖克儉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我想每一位中國人看到了都會覺得呼吸沉重的,中國,該如何踏上興旺的道路,該如何摘掉弱國的破帽子?肖克儉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敢於自我犧牲。如果當時的清政府所有官員都能夠如肖克儉一樣無畏,而不是關起家門做縮頭烏龜,任由別人騎到脖子上,也許巴黎和會會以另一種結果收場,顧維鈞也不會發出「我很失望,很憤怒」的嘆息了。
1919年早已成為過去,但它留給我們的教訓和心痛仍然刻骨銘心。中國。我們百屈不撓的母親,在中華兒女十幾年的探索中,終於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尊嚴之路!這部影片讓我們重新審視了歷史,我們要讓中國變得更強大,因此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更加努力,要挑起這個重擔,讓中國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天下午我們整個初二年級在大禮堂觀看了紀錄片《我的1919》。
電影《我的1919》通過中國外交使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簽「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80年前中國外交風雲,同時也說明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真理。影片著重表現和描寫;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在「巴黎和會」上維護國家尊嚴、保衛中華民族權益。拒簽「凡爾賽」條約的光輝偉績和肖克儉為國為民請命、抗爭帝國主義列強的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真實地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社會和國際關系。
影片充分表現了作為「弱國」的中國,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正義,討回平等是何等的艱難。但是,中國終於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對列強說:不!從此開始了中國上世紀新的篇章,是中國人民覺醒而奮起的出彩華章!
「弱國無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這是深刻烙印在從近代開始所有中國人心上的字。我們必須時刻記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銘記!
那麼,即使有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如何精彩地運用他特有的機智,幽默,巧取,以一塊懷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個人才華和人格舌戰群敵,在世界強權政治的大環境下,在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絕對優勢前提下,通通都顯得蒼白無力了。
我們都應該向前進。憤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那隻能夠盲目的麻痹自己。死亡也解決不了問題,那隻是懦弱的表現。創造,拿起手中的工作。因為我們在推動這個社會!
通過這部電影,我感受到中國人民赤誠的愛國之心,也感受到「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失敗了,它會永記在我們心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它更激勵我們發憤圖強,學習「要讓我們的人民活得更有尊嚴」,「要創造機會讓人民批評政府」。學習歷史,就要用歷史來觀照現實,解決現實問題,開創大好未來,而不能把歷史課當成政治課,並以此機會來灌輸國家觀念等意識形態的東西。
1919年註定是中國歷史中意義重大的年。這一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廓清蒙昧,啟發理智,使人們從封建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一年,辛亥革命的失敗鞭策著新時代的青年們更加努力地探索新的出路;這一年,五四運動爆發,震撼了國人的心靈,也推進了歷史進程。
電影《我的1919》正是講述了身處這場歷史洪流的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一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經歷。1919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永恆的轉折點,承載了中國人太多的期盼,失望與憤怒,包含了那個時代殘酷的現實和中國近代史無盡的滄桑。
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這部電影通過中國外交使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簽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當時中國的外交風雲,謳歌了中華人民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漲的愛國熱情。同時也揭露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殘酷的真理。
弱國無外交這觸目驚心的五個大字始終震撼著我的心靈。這是多麼令人悲痛的事實,是多麼殘酷的真相。二十世紀的中國飽受欺凌,喪權辱國的條約簽了一堆,列強在我國領土上作威作福,讓人人都為之痛心不已。我華夏泱泱大國,擁有五千之久的歷史文化,在當時卻只能任打任挨。
因此,顧維鈞代表的新時代青年們卻不甘欺凌,以己微博之力為國為民抗爭到底的勇舉又是多麼叫人感動!
《我的1919》看了這部愛國電影,感觸挺深的,不僅僅是因為顧維鈞,也不僅僅是因為肖克儉,而是因為我是二十一世界的新青年,是祖國未來的一份子,我是一個有血有淚,有愛有恨的中國人。而我也相信,肯定會有很多有志青年和我有相同的感受。
《我的1919》帶我們回到了那個戰亂平息後的時代,1919承載了太多太多。中國人民還我河山拒簽條約的請求,中國代表團唇槍舌戰對決帝國主義的爭辯,中國政府的妥協退讓。我敢說在巴黎抗議的中國人都是勇敢的。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山東的愛,對中國的'愛,對中國魂的詮釋。書寫了一張凄烈、壯美的歷史畫面。一句「他們欺騙了我們」道出了列強的真正嘴臉,好一群剪了辮子的中國人!
弱國無外交,這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一戰結束後,作為做出重要貢獻國,出席巴黎和會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反而由五個席位減少到兩個席位,顧維鈞等人為此據理力爭,卻終究沒能爭取到另外該屬於我們的位置,更可氣的是由中國代表團提出關於歸還中國山東主權的問題時,受到了日本的反對與阻撓。而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
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是我想說的,也是我們應該要做的。
姚明,籃球明星,豐田找他做形象代言人,酬勞是2000萬美元,相當於1億6000萬多人民幣,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姚明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直接兩字:不行。就像顧維鈞在國際交際場上,如果接受日本代表團的賄賂,就可以享受很大一筆財富,但是顧維鈞沒有,姚明也沒有。因為他們沒有忘記國恥,他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他們堅強,他們有勇氣,他們骨子流著同樣的一股熱血中國血。
相反的,現在依然也有很多讓人失望的故事。我曾經在網路上看到這樣一篇報道,一復旦20多歲的女大學生和一70多歲的外國佬談戀愛,而且還把一些親密的照片發到網路上,雖然現在是婚姻自由的年代,但是她們又沒有想過這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這是一個物慾橫流的年代,更多人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她們沒有骨氣,她們見利忘利,她們忘記了中國曾經的傷痛,中國曾經的恥辱。
中國需要強大,更是在於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我們必須要挑起這個重擔,而且,我相信,我們能夠做好!
看了《我的1919》這部電影之後給了我很大的感觸,我的心靈在不斷地被震撼著。這樣的震撼不僅僅來源於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尊,也來源於對那些懦弱虛偽的國民的憤恨,更來源於對顧維均的人格魅力的欽佩。當時的中國從官到民,從內到外,從陸征祥這樣的高官到顧維鈞這樣的青年外交家,從肖克儉這樣的熱血青年到梅這樣的巾幗志士,有如此眾多的仁人志士,為什麼中國還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為當年的中國,是一個誰也可以來分一杯羹。誰也可以隨意踐踏一腳的國家。讓我深刻體會到 「弱國無外交」,國強才有說話的權利,只有強大了,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弱國無外交」,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我們必須銘記,並以此時刻提醒自己國家強盛才能立足世界,才能有話語權。國家要強盛這就需要國人共同努力,更需要我們青年一代去建設。這就要求我們這些有學問、有理想、有體魄的現代青年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勤奮地工作,眾人齊心,心領神會,思想統一,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並時刻牢記以國家利益為重,跳出自我的小圈子,走向社會最前沿陣地,大膽與為富不仁的現象作斗爭,與貪腐、與弄虛作假、與橫行霸道的行為做斗爭。
中國雖在快速發展,但相對於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我們應以史為鑒,記住弱國無外交!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更需要這句話常響耳畔。須知未雨綢繆,須知居安思危,或許是卧薪嘗膽。
這是一部含著血淚的影片,這也是一部含著血淚的歷史。
我用兩個小時去看完它,卻用了很久很久去體會這部影片帶給我的落寞。
《我的1919》,我的民族,我的國家!
一九一九年,這個多事之秋,一九一九年,這一年,有屈辱的巴黎和會,這一年,有無奈的外交妥協,這一年,也爆發了舉國震驚的五四愛國運動。這一年,勇敢的中國外交官在和會上奔走斡旋,這一年,無畏的中國人民在巴黎走上街頭,灑著鮮血吶喊。
看一部電影,我看不懂它的拍攝技巧,也看不出演員的演技,我看的,只是這個電影講述的故事。我深刻地明白,當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被當成故事講給一代又一代的人聽時,那個故事,已經成為了一段歷史。《我的1919》就是這樣一個承載著歷史風塵的故事,厚重得令我窒息。
影片的開頭,是一個神情疲憊的中國男人,他坐在馬車上,沉思著。他是中國駐美公使,他也是代表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全權代表——顧維鈞。從美國趕往巴黎,他帶著收回山東的要求,帶著四萬萬同胞的希望,帶著國家的尊嚴。我無法揣度那個男人趕往巴黎時的心情,但我卻看見了那個男人臉上是深深的疲憊,我彷彿透過他的眼睛看到了他心中的沉重。這一趟,他或許會帶著國家應的利益回去,也有可能至此成為民族的罪人。
我不懂在一九一九年,在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怎樣才能拯救中國,但我知道,那時的人們,每一個國人都在為了拯救中國的理想而奮斗著。有人在外交上忙的焦頭爛額,有的人在報刊上傳播著思想,有人在街道上高舉著旗幟反抗……但是,不管用哪一種方式,不管是機智如諸葛的顧維鈞,還是為著理想奮不顧身的肖克儉,亦或者是為愛遠涉異國的梅,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們都不能將落後的中國徹底解放。
我不了解外交,但我卻知道,在外交上,每個人都在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為了利益,他們可以不管正義,也可以失去同情,為了利益,他們像叢林里分食的老虎,忘記了承諾,也拋棄了曾經作為盟友的中國。
對於那些在和會上張牙舞爪的老虎們,我的印象不是很深,但有一個人,卻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不可淡忘的身影,他是威爾遜,一個帶著他的十四點來到和會,又帶著同意拋棄中國的不平等的意見離開巴黎的美國總統。他讓我漸漸明了,在面對國家利益時,有時候,個人信念、個人理想、個人情感、信任等等都不再重要。威爾遜被後世認為是理想主義典範,他曾說,我的國際聯盟的設想,應該作為全世界人類的有組織的道義力量發揮作用,無論在何時何地出現錯誤的行為和侵略的行徑,或者產生採取此類行為的企圖,它們都要暴露在良知的探照燈下。那麼在巴黎,是什麼暴露在良知的探照燈下了呢?
面對背叛和拋棄,肖克儉跪在英美法的國旗面前,用熊熊燃燒的烈火將自己的信念彰顯,那是四萬萬同胞的憤怒的火焰,那也是最悲涼的輓歌,那更是在弱國無外交面前的悲痛。中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卻不能收回本國應有的主權,列強將山東半島的主權送給了日本,像是贈送一個禮物般,他們完全無視中國人民的感情,無視中國人的憤怒。但是我們不能去責怪他們,落後、貧窮、軟弱,我們沒有責怪他們的資本,也沒有責怪他們的力量。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公平,還需自己爭取。
中國代表團團長陸征祥在得知中國的山東主權被日本搶奪之後,無奈地說:「我不知道我留在巴黎還能做什麼,我沒有勇氣去拒絕簽字,但是我的良心不允許我去簽字,不能成為民族的罪人。」
作為代表團成員之一的顧維鈞在離開的時候也流淚了,那個鐵血男兒的眼淚里有著屈辱和不甘,還有深深的無奈。有人說顧維鈞不理解普通群眾的心理,他指責群眾的魯莽,但群眾也不理解他的思想,外交是一個復雜的東西,
和會的簽字儀式上,顧維鈞痛心地對那些西方的強盜們說:「請你們記住,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重的一天。」
我們也不會忘記,一九一九年,有一場喪權辱國的巴黎和會和一張凡爾賽合約,一九一九年,有無數的英雄在反抗和救國的道路上留下了鮮血和生命,一九一九年,有一種思想在紮根萌芽,五四的鮮花即將開遍祖國的上上下下。
我們更不會遺忘,唯有強大,才能立足,公平是努力的結果,公平,也是強國的特權。
影片的最後,有這樣一句話,讓我難以忘懷:一九一九年,中國第一次向西方列強說不。
『捌』 主旋律電影《龍之戰》值得一看嗎
個人認為《龍之戰》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該電影是根據史實「鎮南關大捷」而改編,場面宏大,深刻的展現了中國人民的血性和家國情懷。
個人認為這部電影票房口碑都不好的原因之一肯定有電影名字取得不好,龍之戰這個名字過分中二,讓人無法聯想這部電影的主題,且龍只出現於片尾火的虛擬化,與整部電影關系不大。另一個原因在於觀眾對此類題材過於苛刻,被同類型題材毒害過深,已經失去興趣。並且主演本身流量性很差,無法吸引年輕人。但我個人真的覺得值得一看,戰爭場面殘酷宏大,取得勝利的過程艱難曲折,無數血性男兒為了國家犧牲卻無法扭轉朝廷的腐敗懦弱,令人惋惜又無奈。
『玖』 關於革命戰爭的電影有哪些
革命時代,不論時間,不論地域,都充滿動盪,但其壯烈性都無一不可歌可泣。我們沒能經歷那些時代,是我們的幸運,也是我們的遺憾。
《辛亥革命》
雖然是法國大革命二百周年獻禮片,但歷史還原度極高,整部電影立場較為客觀中立。「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讓人振奮,同時也反映了革命的混亂和殘暴,「欲得其文明,就必先經歷文明的痛苦,那就是革命。」革命結尾充滿血與淚,也是對革命的反思。革命是為了什麼?革命不為流血,革命是為了謀幸福,謀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