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電影劇本樣式是怎麼樣的
基本格式
(1) 首先要寫出時、景、人
(2) 在描寫情態時,先用△(三角式)符號放在前面。
(3) 對白是頂格寫出人物簡稱,然後加上∶(冒號)。劇本跟小說不同,劇本的對白不需用引號。
小說的對象是讀者,但劇本的對象並不是觀眾。劇本是寫給編導、導演及演員看的,所以編劇寫劇本時都會用上些術語。這主要是為了讓導演及演員易於理解編劇所聯想的圖畫,提供拍攝畫面的影象意念讓編導及導演參考。
一般術語∶
遠景(WIDE SHOT)∶多用來交代周圍的環境。
特寫(CLOSE UP)∶使觀眾仔細看清楚某人或某物,並將周圍環境完全排擠出畫面。
跳離鏡頭(CUT SHOT)∶使觀眾的注意力跳離主要動作一段短時間,接到另一個鏡頭。
溶(DISSOLUE)∶將淡入和淡出結合,使前一影像疊在後一影像上。
拉近鏡(ZOON IN)∶將原來中景或遠景的鏡頭,突然快速變焦距,變為大特寫或普通特寫。
接開鏡(ZOON OUT)∶由大特寫或中景特寫,突然變回中景或遠景。
電影劇本有文學劇本、分場景劇本與分鏡頭劇本三種。
如果是文學劇本下面有個例子:
《刺客》1
破舊安靜的廠區,雜草叢生。
幾雙穿著黑色特戰服的腿急速跑過。
十幾名特警隊員全副武裝,快速滲透進入廠區。
帶隊的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她把長發紮成馬尾巴,穿著便裝和黑色的防彈衣,拿著微型沖鋒槍跑在最前面,警官胸卡在防彈衣上晃悠。她叫肖琳琳,是重案大隊的組長,26歲。如果不是這身裝束和嚴肅的表情,她和街上靚麗時尚女孩沒有什麼區別。
跟在她後面的除了特警隊員,還有她的助手小庄。
特警隊員分成幾組,迅速進入車間。
車間里,肖琳琳帶領特警隊員進行全方位立體搜索。
諾大的車間里,特警隊員如黑色的溪流般無聲的滲透進去。
肖琳琳來到車間值班室門前,閃到一邊,做個手勢。小庄一腳踹開門,肖琳琳沖了進去。
肖琳琳緊張的表情慢慢變得無奈,她的槍口垂下站起來。
小庄進來,他也呆在門口。
一具男人的屍體躺在值班室的地板上,額頭一個彈洞。他的身體上面有一塊木板寫著:「內奸的下場」。
肖琳琳黯然的:「收隊。」
黃昏,公安局重案大隊辦公室。
段隊火冒三丈:「你是怎麼搞得?啊?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一定要注意線人的安全,有危險的話就是案子往後拖也要保護線人!那是人命啊!何況還是對我們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線人!你為什麼要和他聯系?啊?」
肖琳琳不吱聲。
小庄:「段隊,是3號給肖組打的電話要求見面,說有重大線索。我們就……」
段隊一拍桌子:「屁話!他要見面你就見啊?為什麼不動動腦子想想現在是什麼局面?他是我們唯一的線索,不是萬無一失絕對沒有暴露的必要!就是要暴露也一定要保證他的安全!這下怎麼辦?案子完不了說,你讓我們怎麼對人家的家人交代?他還有老婆孩子,你們想過沒有?我跟你們說過多少次,我們是警察,就是犧牲了也是烈士,也是我們的榮譽;線人呢?你能給他什麼?你們把我的話當成什麼了?」
肖琳琳:「段隊,是我工作中的失誤。」
段隊:「不是失誤!是錯誤!你明白嗎?!你出去吧,給我寫個深刻的檢查,明天給我交上來!這個案子你們組不要管了,跟二組辦個交接,全給我停職檢查!」
肖琳琳和小庄灰著臉走了出去。
段隊嘆口氣,坐下來,琢磨著,拿起電話。
肖琳琳和小庄和來往的警察無精打採的打著招呼。
小庄埋怨著:「段隊至於嗎?不就是死了個線人嗎?又不是我們要和他見面的?」
肖琳琳站在自己的車前:「你這話就不對了,線人也是為咱們犧牲的。而且,你知道這個線人是什麼人嗎?是段隊當警察抓的第一個人,那時候他還是因為偷了幾百塊錢給老娘看病了。段隊給他求情,才判了保外就醫,後來就成了朋友。他是自願給段隊當內線的,十幾年了,和兄弟一樣親。很多大案子都是他的情報才破案的。」
小庄:「啊?我怎麼不知道?」
肖琳琳:「他一直是段隊親自掌握的特情。這回段隊把關系給我的時候反復叮囑過,這事兒要保密。他已經在黑道滾打十幾年,要是讓那些人知道他和段隊的關系,全家老小都得遭殃。這事兒歸根到底是我錯了,光為了案子有個著落,忽視了線人的安全。我也見過他的家人,真不知道怎麼跟他們開口。」
小庄:「你准備怎麼辦?」
肖琳琳:「案子線索斷了,挨板子唄!回頭我去看看他家人,看還能作點什麼。」
㈡ 電影劇本里的英文術語都是什麼意思
電影劇本正文里,
首頁左上角會出現FADE IN (淡入),
末頁右下角會出現FADE OUT (淡出)。
中間的轉場,常用的有CUT TO/ DISSOLVE TO/ FADE TO,根據不同轉場方式決定寫哪一個。
場景標題(scene heading/slugline)中,
EXT.表示Exterior(外景),INT.表示Interior(內景),EXT./INT.後面寫的是某個具體地點。
DAY表示白天,NIGHT表示夜晚。
INTERCUT表示某場景的情節在兩個不同的地點同時發生,需要進行鏡頭交切。
FLASHBACK表示閃回,閃回段落結束後會有END FLASHBACK.
角色對話中,出現在括弧里的詞屬於對話的輔助性描寫(parenthetical instructions)。
常用的有(beat),表示故事節奏上的變化,通常是對話中的停頓;(pause),表示對話中的停頓。
(in French/German/Chinese...)表示該角色說的是某一種外語,但劇本里用英文寫出來;
(English subtitles)表示這段外語對話會加上英文字幕。
出現在頁尾的(MORE),表示本頁最後一個角色的話沒講完,到下一頁繼續;
(CONT'D),即Continued,用於該角色上一頁的話沒講完時,或者同一頁中該角色的話被某個動作/狀況打斷時,表示對話繼續。
(O.S.),即Off Screen,表示角色在該場景中出現,但觀眾看不到他/她,只能聽見他/她的聲音。
(V.O.),即Voiceover,表示角色在該場景中並沒有實際出現,但觀眾可以從場景中的電話/收音機等設備里聽見他/她的聲音;(V.O.)也同樣用於角色的內心獨白/解說。
(into phone)和(hangs up),用於電話對白。
SERIES OF SHOTS:
A) ...
B) ...
C) ...
與
MONTAGE:
A) ...
B) ...
C) ...
SERIES OF SHOTS和MONTAGE都表示把一系列鏡頭/畫面排列組合起來,從而避免使用過多的場景標題。
SERIES OF SHOTS通常用於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發生的事情,注重邏輯順序;
MONTAGE則是把不同時空內的場景進行組接,用來渲染情緒或製造氛圍。
A) ... B) ... C) ... 每一條表示一個鏡頭/畫面。
㈢ 創作影視劇本都要用到哪些專用寫作術語
一 畫面剪輯的節奏
1 剪輯節奏是運用剪輯手段,對影片結構和鏡頭長度進行處理所形成的節律。
2 影視片節奏分為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
(1)所謂內部節奏,就是由於事物發展的進程、情節發展的必然邏輯及由此引起的人物情緒對於影視作品節律的內在要求。受兩方面因素影響:內容的要求和情緒的要求。
(2)影視作品的外部節奏有鏡頭的剪輯形成,服從服務於內部節奏的需要。總體上外部節奏由內部節奏決定,外部節奏又是能動的。
3 節奏變化的手段主要有:
通過情節的設置調整節奏
也就是圍繞情節主線,不斷加入新的情節元素,以形成一浪接一浪的視覺和心理刺激
通過多線索的加入調整節奏
圍繞情節主線安排多條線索,互相呼應,把情節推向最後的高潮。
通過畫面剪輯調整節奏
A 長度。鏡頭的長度直接影響節奏的快慢
確定鏡頭長度要考慮三方面因素:
a 保證觀眾看清畫面內容
b 保證觀眾的欣賞要求能夠得到滿足
c 保證節目所要求的情緒、氣氛能夠得到有效展示
B 速度。包含主體運動速度和鏡頭運動速度
C 景別。
二 轉場
所謂轉場指的是影視作品中場景和段落的轉換。
<一>無技巧轉場
不用特輯手段,憑借鏡頭之間的有機聯系直接轉換。
1 空鏡頭轉場
2 特寫鏡頭轉場
3 利用構圖的相似性轉場。即畫面景別、主體動作、畫面布局等造型因素的相似轉場。
4 利用視覺錯覺轉場。比如空中搖上搖下完成時空轉換的轉場方式
5 利用相同內容轉場。利用上下段落相鄰鏡頭表現的某個共同的內容實現轉場。領用視覺錯覺。
6 利用情節和內容的呼應關系轉場。如因果關系。
7 利用遮擋轉場
8出畫入畫轉場
9 甩鏡頭轉場
10 虛焦鏡頭轉場
11 利用聲音轉場
<二>技巧轉場(特技轉場)
1 疊化
上下畫面交疊,構圖相似的鏡頭疊化能使過度更加自然
2 淡入淡出
一個畫面逐漸暗下去,另一個畫面亮起,能表現較長時間過度和較大的意義變化
3 劃像、翻頁
4 黑場
非常強烈的段落轉場信號。一般採取隱黑、黑起的方式,或者打上字幕。
5 定格
一、電影、電視的景別
景別,根據景距、視角的不同,一般分為:
極遠景:極端遙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小如螞蟻。
遠景:深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在畫面中只佔有很小位置。廣義的遠景基於景距的不同,又可分為大遠景、遠景、小遠景(一說為半遠景)三個層次。
大全景:包含整個拍攝主體及周遭大環境的畫面,通常用來作影影視作品的環境介紹,因此被叫做最廣的鏡頭。
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較小場景全貌的影視畫面,相當於話劇、歌舞劇場「舞台框」內的景觀。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動作和所處的環境。
小全景:演員「頂天立地」,處於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對完整的規格。
中景:俗稱「七分像」,指攝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鏡頭,或用來拍攝與此相當的場景的鏡頭,是表演性場面的常用景別。
半身景:俗稱「半身像」,指從腰部到頭的景緻,也稱為「中近景」。
近景:指攝取胸部以上的影視畫面,有時也用於表現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寫:指攝影、攝像機在很近距離內攝取對象。通常以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為取景參照,突出強調人體的某個局部,或相應的物件細節、景物細節等。
大特寫:又稱「細部特寫」,指突出頭像的局部,或身體、物體的某一細部,如眉毛、眼睛、槍栓、板機等。
二、攝影、攝像機的運動(拍攝方式)
推:即推拍、推鏡頭,指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前的運動拍攝,取景范圍由大變小,分快推、慢推、猛推,與變焦距推拍存在本質的區別。
拉: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後的拉攝運動,取景范圍由小變大,也可分為慢拉、快拉、猛拉。
搖:指攝影、攝像機位置不動,機身依託於三角架上的底盤作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使觀眾如同站在原地環顧、打量周圍的人或事物。
移:又稱移動拍攝。從廣義說,運動拍攝的各種方式都為移動拍攝。但在通常的意義上,移動拍攝專指把攝影、攝像機安放在運載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動中拍攝對象。移拍與搖拍結合可以形成搖移拍攝方式。
跟:指跟蹤拍攝。跟移是一種,還有跟搖、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將跟攝與拉、搖、移、升、降等20多種拍攝方法結合在一起,同時進行。總之,跟拍的手法靈活多樣,它使觀眾的眼睛始終盯牢在被跟攝人體、物體上。
升:上升攝影、攝像。
降:下降攝影、攝像。
俯:俯拍,常用於宏觀地展現環境、場合的整體面貌。
仰:仰拍,常帶有高大、庄嚴的意味。
甩:甩鏡頭,也即掃搖鏡頭,指從一個被攝體甩向另一個被攝體,表現急劇的變化,作為場景變換的手段時不露剪輯的痕跡。
懸:懸空拍攝,有時還包括空中拍攝。它有廣闊的表現力。
空:亦稱空鏡頭、景物鏡頭,指沒有劇中角色(不管是人還是相關動物)的純景物鏡頭。
切:轉換鏡頭的統稱。任何一個鏡頭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綜:指綜合拍攝,又稱綜合鏡頭。它是將推、拉、搖、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懸、空等拍攝方法中的幾種結合在一個鏡頭里進行拍攝。
短:指短鏡頭。電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約合膠片15米以下的鏡頭;電視30秒(每秒25幀)、約合750幀以下的連續畫面。
長:指長鏡頭。影視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連續畫面。
對於長、短鏡頭的區分,世界上尚無公認的「尺度」,上述標准系一般而言。世界上有希區柯克《繩索》中耗時10分鍾、長到一本(指一個鐵盒裝的拷貝)的長鏡頭,也有短到只有兩格、描繪火光炮影的戰爭片短鏡頭。
反打:指攝影機、攝像機在拍攝二人場景時的異向拍攝。例如拍攝男女二人對坐交談,先從一邊拍男,再從另一邊拍女(近景、特寫、半身均可),最後交叉剪輯構成一個完整的片段。
變焦拍攝:攝影、攝像機不動,通過鏡頭焦距的變化,使遠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見,或使近景從清晰到虛化。
主觀拍攝:又稱主觀鏡頭,即表現劇中人的主觀視線、視覺的鏡頭,常有可視化的心理描寫的作用。
三、影視的畫面處理技巧
淡入:又稱漸顯。指下一段戲的第一個鏡頭光度由零度逐漸增至正常的強度,有如舞台的「幕啟」。
淡出:又稱漸隱。指上一段戲的最後一個鏡頭由正常的光度,逐漸變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稱 「溶」,是指前一個畫面剛剛消失,第二個畫面又同時涌現,二者是在「溶」的狀態下,完成畫面內容的更替。其用途:①用於時間轉換;②表現夢幻、想像、回憶;③表景物變幻莫測,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轉場,敘述順暢、光滑。化的過程通常有三秒鍾左右。
疊:又稱「疊印」,是指前後畫面各自並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銀幕或熒屏上。它是通過分割畫面,表現人物的聯系、推動情節的發展等。
劃:又稱「劃入劃出」。它不同於化、疊,而是以線條或用幾何圖形,如圓、菱、簾、三角、多角等形狀或方式,改變畫面內容的一種技巧。如用「圓」的方式又稱「圈入圈出」;「簾」又稱「簾入簾出」,即像卷簾子一樣,使鏡頭內容發生變化。
入畫:指角色進入拍攝機器的取景畫幅中,可以經由上、下、左、右等多個方向。
出畫:指角色原在鏡頭中,由上、下、左、右離開拍攝畫面。
定格:是指將電影膠片的某一格、電視畫面的某一幀,通過技術手段,增加若干格、幀相同的膠片或畫面,以達到影像處於靜止狀態的目的。通常,電影、電視畫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開始,由靜變動,最後以定格結束,由動變靜。
倒正畫面:以銀幕或熒屏的橫向中心線為軸心,經過180°的翻轉,使原來的畫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轉畫面:是以銀幕或熒屏的豎向中心線為軸線,使畫面經過180°的翻轉而消失,引出下一個鏡頭。一般表現新與舊、窮與富、喜與悲、今與昔的強烈對比。
起幅:指攝影、攝像機開拍的第一個畫面。
落幅:指攝影、攝像機停機前的最後一個畫面。
閃回:影視中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手法。即突然以很短暫的畫面插入某一場景,用以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和感情起伏,手法極其簡潔明快。「閃回」 的內容一般為過去出現的場景或已經發生的事情。如用於表現人物對未來或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預感,則稱為「前閃」,它同「閃回」統稱為「閃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裝配、剪切之意,指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是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它大致可分為「敘事蒙太奇」與「表現蒙太奇」。前者主要以展現事件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稱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屬此類。「表現蒙太奇」則是為加強藝術表現與情緒感染力,通過「不相關」鏡頭的相連或內容上的相互對照而產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內涵。
剪輯:影視製作工序之一,也指擔任這一工作的專職人員。影片、電視片拍攝完成後,依照劇情發展和結構的要求,將各個鏡頭的畫面和聲帶,經過選擇、整理和修剪,然後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於藝術效果的順序組接起來,成為一部內容完整、有藝術感染力的影視作品。剪輯是影視聲像素材的分解重組工作,也是攝制過程中的一次再創作。
四、其他名詞
前景:鏡頭中靠近前沿或位於主體前面的人或物。在鏡頭畫面中,用以陪襯主體,或組成戲劇環境的一部分,並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平衡構圖和美化畫面。
後景:鏡頭中靠近後邊或位於主體後面的人或物。後景在鏡頭畫面中,有時作為表現的主體或陪體,但大多是戲劇環境的組成部分,有時直接構成背景。
中景:處於畫面中間的部分。一般主體會出現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間的部位。
前景、中景、後景是攝影構圖的基本層次,它們可以使畫面富於層次感、縱深感。有些畫面的層次作了更細致的劃分,如斯皮爾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許多畫面構圖,可達七八個層次。
內景:也稱「棚內景」。指在攝影棚內搭置的場景(包括室內景或戶外景)。
外景:攝影棚以外的場景,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實景,以及在攝影棚外搭建的室內景。優點是真實、自然,具有生活氣息。
攝影棚:專供拍攝影視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築物。較大的攝影棚面積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為8米以上。棚內四周有為繪制背景用的天片,裝有各種照明設施、音響條件,以及隔音、通風、調節氣溫、排水等設備。棚內可搭建供拍攝的各種室內外布景。
造型語言:傳統意義上指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視覺直觀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總和。對於影視而言,各種視覺造型藝術的手段和技法(如線條、色彩、光效、影調、構圖、透視規律、材料結構、空間處理等)與聲音造型諸因素(音量、音色、音調、運動、方位、距離等),共同形成了它們的造型語言體系。
畫外音:指影視作品中聲音的畫外運用,即不是由畫面中的人或物體直接發出的聲音,而是來自畫面外的聲音。旁白、獨白、解說是畫外音的主要形式。音響的畫外運用也是畫外音的重要形式。畫外音使聲音擺脫了依附於畫面視像的從屬地位,強化了影視作品的視聽結合功能。
銀幕:一種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製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電影放映設備。
寬銀幕電影:本世紀50年代興起的新型電影,採用比標准銀幕寬的銀幕,可以使觀眾看到更廣闊的景象。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採用橫向壓縮畫面的變形鏡頭來拍攝和放映寬銀幕影片,使放映畫面高寬比由普通銀幕電影的1:1.33,變成 1:1.66至1:1.85,故稱之為變形寬銀幕電影。http://www.playauthor.com
遮幅寬銀幕電影:也稱「假寬銀幕電影」,使用35毫米膠片,拍攝和放映時,在攝影機和放映機片窗前加裝格框,遮去畫幅的上下兩邊,以壓縮畫面高度,但不改變畫面寬度,能得到與變形寬銀幕電影相同的銀幕效果。攝制這種寬銀幕電影的方法較為簡便,已得到廣泛採用。
聲畫同步:也即音畫同步,指影視作品中的對白、歌曲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
聲畫平行:影視作品聲畫不同步的一種情形,也稱聲畫並行、聲畫分立,指影視作品中聲音與畫面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藝術風格和戲劇性矛盾沖突相互貼近,但速度節奏並不同步,聲音與畫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邏輯展開,互相補充,若即若離。其基本特點是聲音(尤其是音樂)重復或加強畫面的意境、傾向或含義。說明性音樂、渲染性音樂都屬於聲畫平行的音樂。
聲畫對位:影視作品聲畫不同步的另一種情形,包括兩種藝術處理方式:(1)聲畫對比。聲音與畫面的內容和情緒一致,但存在量度、節奏的反差。 (2)聲畫對立。聲音與畫面的形象和情緒完全相反。
製片人: 英文名稱為Procer,一部影片行政上的監督者,地位和負責藝術的導演並駕齊驅。製片人負責為一拍片計劃籌措資金、購買電影劇本和延聘導演與其他重要的相關人才,如大衛·塞茨尼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