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電影《四百擊》
《四百擊》是由弗朗索瓦·特呂弗導演的新浪潮時期代表作,它展示了導演電影的真諦。在新浪潮時期,導演的工作不僅是把劇本轉換為畫面或交給演員演繹,而是主導整部影片按照自己的感悟和審美拍攝,將電影從僵化的工業流程中解放出來,使其成為一種更為私人、自由的表達。觀看新浪潮時期的作品,我們能發現低成本投入、大量非職業演員、強調感受大於敘事、手持攝影的運用、多採用靈活鏡頭、作品常帶有導演自傳性質等特點。
特呂弗在電影中的理念是:一個導演的所有電影,是他一生的編年記。這使得電影成為導演呈現生活理解的注腳,那些畫面帶有記憶和生活的痕跡,因此格外動人。《四百擊》是特呂弗的處女作,拍攝於1959年,那時特呂弗只有26歲。盡管影片距今已有五十多年,但其依然保持了鮮活動人的魅力。影片講述了一個13歲男孩安托萬的成長故事,影像風格純真自然,展現了他無奈的境遇。
在學校,安托萬是老師的眼中釘,被責罰和斥責,教育體制腐朽不堪,老師只是這個腐朽體制的代言人。家庭破碎,繼父不聞不問,母親對他大呼小叫,而母親的溫柔只在偷情被兒子看到後出現。安托萬總是一個人回家,生火、倒垃圾、整理窗簾,展示他溫暖的一面,而這一切被所有人忽視。安托萬開始逃學、離家出走、游手好閑、偷竊,用離開和破壞實現反抗,最終被送進了「少年罪犯管理中心」。
影片以一個長達3分鍾的長鏡頭結尾,安托萬從少管所逃出,警笛響起,他一路狂奔,跑過鄉村、田野、泥濘,最終跑到海邊,那是他嚮往的自由之地。然而,現實步步緊逼,鏡頭定格在安托萬轉身後惶恐的面容上。
片名《四百擊》取自法國諺語,意為「搗蛋的孩子要打400下才會學乖」。這象徵著社會的棍棒對安托萬的壓迫,將他逼得無處可藏。然而,正如被抓的男孩所說,逃走的四五天是如此快活。《四百擊》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展現生活的窒息感,它們發生在教室的座位、餐桌前的對話、繼父消失之後、母親的眼神中。這些細節如同對時光的雕刻,導演僅從真實生活中提取,去除了多餘部分,留下最值得注視的部分,藏著生活的真實稜角,刺痛我們的眼睛。
觀看《四百擊》,我們看到一個孩子的童真最終走向成人,這四百擊以熱辣辣的方式擊中每個觀眾的心。特呂弗的《四百擊》不僅展示了導演電影的理念,更是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和對人性的深思。
② 簡述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
一切緣起一則社會新聞:一部「流氓」的跑車撞死了一位摩托車手。特呂弗和小兄弟夏布羅爾以此為藍本寫了個劇本,這時他們共同的朋友戈達爾正在為劇本發愁,發信求助。然後,就有了電影《精疲力盡》:導演戈達爾,編劇特呂弗,藝術指導夏布羅爾。
這群電影頑童合力拉開了法國電影狂飆年代的大幕——日後我們所知的法國新浪潮,始自1956年冬。盡管《四百下》的拍攝和上映是在1958年,《精疲力盡》的公映更要遲一年。
《精疲力盡》的三人組,還有陪特呂弗看了許多電影的里維特,那時他們年輕得不可一世,在電影資料館里揮霍著寂寞又騷動的青春。
對於這群「電影館的孩子」來說,電影是避難所和朝聖地,是他們對於生活所有認知的來源。他們供職於《電影手冊》,個個野心勃勃,試圖用文字搭建起一座萬神殿,夢想有朝一日他們也可以帶著自己拍攝的膠片進駐這神殿。
在某次回憶時,夏布羅爾說:這里沒有浪潮,只有大海。作為過來人的他或許比旁人更明白,昨日的舞台曾何其熱鬧,縱然他們曾榮為主角,卻從來不是全部。
(2)法國電影大師特呂弗的劇本集擴展閱讀:
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意義: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
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稍後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確的表達出另一種電影,更輕靈生動,用新攝影機在大街小巷拍攝,不再在設影棚中拍攝。新浪潮現象很快對全世界產生了影響。從巴西到波蘭,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國,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電影。
③ 作者電影發展歷程
二戰後,西方電影界興起了一種新的創作理念,由法國女評論家克勞德-埃德蒙·瑪格尼提出,她認為電影正逐漸成為一種與小說類似的媒介,能夠清晰無誤地歸功於單一的作者,電影家們渴望通過作品精確表達自己的創意。在《法國銀幕》144期中,A.阿斯特呂克的《新先鋒派的誕生:攝影機——自來水筆》進一步強調,電影創作者應如作家執筆,運用攝影機進行創作。
1954年1月,F.特呂弗在《電影手冊》上發表的論文《法國電影的一種傾向》正式提出了「作者電影」的概念。他強調導演在電影創作中的主導地位,認為導演應對其劇本和對話負責。特呂弗強調導演的個性應當明顯體現在影片中,如同作家通過作品展現其對生活的見解。導演的價值在於其一貫的藝術觀點和風格,這決定了他們的作品質量。
法國著名評論家A.巴贊在《關於作者論》一文中,將這一理論看作是將其他藝術中的公認理論應用到電影領域的結果。"作者論"對法國新浪潮電影以及全球現代電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標志著電影藝術中個人表達和創新理念的崛起。
④ 消逝的愛影片信息
影片《消逝的愛》由法國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執導,他同時參與了編劇工作,與Jean Aurel、Marie-France Pisier和Suzanne Schiffman共同創作了這部電影的劇本。主演陣容包括讓-皮埃爾·利奧德、瑪麗-弗朗絲·皮西爾、克勞迪·賈德、Dani、Dorothée以及Daniel Mesguich和Julien Bertheau等實力派演員。電影以其獨特的劇情、喜劇和愛情元素,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這部法國電影以法語為主要語言,以其深情且幽默的風格打動人心。《消逝的愛》於1979年1月24日在法國首映,時長為94分鍾,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的另一個別名包括《愛情飛逝》、《愛情奔跑》、《飛逝的愛情》以及《Love on the Run》,展示了它在國際影壇上的多樣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