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電影歌劇院迷案法國

法國電影歌劇院迷案法國

發布時間:2024-12-02 08:45:26

① 莫扎特的資料

莫扎特簡介

奧地利作曲家沃爾夫岡·阿瑪台烏斯·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莫扎特三歲起顯露音樂才能,四歲跟隨父親學習鋼琴,五歲作曲,六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八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十一歲寫了第一首歌劇。他僅僅活了三十六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人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1762年,六歲的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嘗試性的巡迴演出,獲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們先後到德國、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作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獲得成功。這些旅行演出對莫扎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時最先進的音樂藝術--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這使他以後能成為他那個時代在創作上風格最廣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創作開始進入成熟時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時,在和社會各階層廣泛的接觸中,特別是與曼亥姆市民藝術家們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遠非傳統觀念所能給予他的啟示和激勵。這不僅是藝術鑒賞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對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體會。他愈加認識到,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與道德所決定。這時已經成人的莫扎特,對自己的奴僕地位感到不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自由,1781年,他徹底地同僱傭他的大主教決裂,毅然辭職。成為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反抗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維也納,並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

1782年7月首演,獲得成功。1782年,在沒有徵得父親同意的情況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樂家的女兒康坦絲·韋伯結了婚。此間,莫扎特和當時正在維也納的海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向海頓學習四重奏和交響曲的創作經驗。自從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間,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創作時期。這期間的作品,無論是歌劇還是交響曲,都展現出新的風貌。這些作品反映了處於上升階段的資產階級所具有的堅定、樂觀的階級意識,表現了維也納進步知識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為第一個力圖掙脫束縛、維護自己尊嚴的藝術家,他在享受「自由」樂趣的同時,也對「自由」的艱辛有了更實際的體驗。莫扎特在音樂里開始體現他的悲傷、憤懣、甚至抗議,同時仍然對美好的未來抱著天真、誠摯的嚮往,一打開美麗的外殼,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

音樂史書上稱莫扎特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卻留下了那麼豐富的作品。他的創作幾乎涉及了音樂的所有領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當推歌劇。他繼承格魯克歌劇改革的理想,而且更進了一步。與格魯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張「詩必服從音樂」。他的歌劇具有強烈的音樂感染力,旋律非常優美、流暢自然而深情,宣敘調也富於歌唱性。不同類型的音樂,將各種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鮮明而生動。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為安排戲劇性沖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簡練、個性化,在音樂的性質上與全劇有了更多的內在聯系。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國歌劇藝術的開拓史上立下了不朽業績。其中以《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最為傑出。

交響樂也是莫扎特創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曲是他最後的三部,即降E大調、g小調和C大調交響曲。其中《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詩意;《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富有戲劇性,有海頓式的樂觀主義情緒,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於海頓,被稱為莫扎特的「英雄」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通常被稱為《朱彼特》)宏偉豪邁、東觀向上,預示了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響曲的出現。莫扎特的交響曲(尤其是最後三首),是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貢獻在於各樂章之間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

參考資料:http://jjoin.net/BBS/showthread.asp?threadid=2943&page=end
回答者:慧美_潞 - 魔法師 四級 3-15 21:34

--------------------------------------------------------------------------------

1765年7月,英國倫敦一家報紙刊登了這樣一條音樂會預告: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是能使全歐乃至全人類感到自豪的神童。8歲的少年使音樂家和有識之士驚嘆不已。他的羽管鍵琴演奏、視奏能力及運用各種樂器的即興表演和作曲,都使人嘆為觀止。這位天才兒童的父親,根據紳士淑女懇切的要求,決定延長滯留時間。為此,各位有了欣賞這位小作曲家和他姐姐演奏的機會......

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斯堡一個宮廷樂師之粗。他的父親列奧波爾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原籍德國,曾先後生有7個孩子,不過,其中5個都過早地夭折,頑強地活下來並長在成人的只有最小的兒子沃爾夫岡和他的姐姐安娜。

列奧波爾德是一位頗受人們尊敬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小莫扎特非凡的音樂天賦很早就已引起他的欣喜與關注。有一次,他與一位朋友一起回到自己家中,看到4歲的兒子正聚精會神地趴在五線譜紙上寫東西。父親問他在干什麼?兒子一本正經地回答:「我在作曲。」孩子的舉止使兩位大人相覷見笑,面對著紙上歪七扭八的音符,他們以為這不過是小孩的胡鬧。然而,當細心的父親將兒子的作品認真地看了幾眼之後,忽然興奮地眼噙淚花對客人喊道:「親愛的,你快來看!這上面寫的是多麼正確而有意義啊!」天才已經開始了他的創造生涯!

在歐洲音樂史的源遠長河中,自幼便顯示出音樂才幹者並不罕見。可像莫扎特那樣早熟的奇才,能在那樣小的年齡便被公認為「神童」的音樂家,確是再難找尋。他3歲就能在鋼琴上彈奏許多他所聽到過的樂曲片斷,5歲就能准確無誤地辨明任何樂器上奏出的單音、雙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輕易地說出杯子、鈴鐺等器皿碰撞時所發出的音高......。如此過硬的絕對音準觀念是絕大多數職業樂師一輩子都達不到的。

為使小莫扎特能迅速成長,列奧波爾德竭盡心血,精心栽培。對兒子的學習與訓練是極為嚴格的,除了復雜的音樂理論與演奏技能外,還有拉丁文、法文、義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學和歷安等等。

從1762年起,在父親的帶領下,6歲的莫扎特和10歲的姐姐安娜開始了漫遊整個歐洲大陸的旅行演出。他們到過慕尼黑、法蘭克福、波恩、維也納、巴黎、倫敦、米蘭、波隆那、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羅馬、阿姆斯特丹等等許多地方,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巨大的轟動!在奧地利國都維也納,他們被皇帝請進王宮進行表演。

在鮮花、掌聲和歡呼的背後,是艱苦的勞動、苛刻的條件和可怕的考驗。為了金錢與榮譽,列奧波爾德要求小莫扎特無論旅途多麼勞累,要隨時都可以當眾演。為了宣揚兒子的天才,他讓孩子必須滿足聽從突如奇來、異想天開的種種刁難性提議。如:當場視奏從未接觸過的技巧艱深的樂曲;按照聽眾臨時設想的幾個低音即興作曲,並根據指定的調性當即演奏用多條手帕將鍵盤全部蒙住而不影響彈琴;在一場音樂會上從頭至尾全部演奏自已的作品,等等。並且,這樣的演出幾乎每每長達四五個小時之久。

1772年,16歲的莫扎特終於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漫遊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里擔任首席樂師。

盡管莫扎特乃曠世奇才,盡管他享有極大的榮譽,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奴僕,並且是一個很糟糕的奴僕。因為他擁有榮譽。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輩海頓那樣,每天在前廳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隨時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責辱罵,甚至嚴厲的懲罰。然而,莫扎特畢竟不是海頓,他具有更強的自尊心和獨立不羈的果敢精神。為擺脫大主教的侮辱與控制,他於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期望能找到一個落腳之處,永遠離開薩爾斯堡。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這位曾轟動過整個歐洲的金光閃閃的寵兒此刻竟到處碰壁!神童已經長大,已不再是神童。昔日的神童消失了,盡管他的才華隨年齡成正比地增長,可現實社會卻無情地冷落了他。他不得不重新回到薩爾斯堡,而這樣一來,大主教當然更加刻薄地對待他。莫扎特的辛酸與窘境是任何一個有生活常識的人都不難想像的。

1781年6月,莫扎特終於在忍無可忍當中與大主教公開決裂。他毅然辭職離去,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種舉動無疑極其大膽而英勇。因為,這意味著艱辛、飢餓甚至死亡。

列奧波爾德力勸他的兒子向大主教賠禮道歉,重歸於好,莫扎特堅決拒絕。他在給父親的回信中寫道:我不能再忍受這些了。心靈使人高尚起來。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繼承來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備犧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對於我,對於你,都應該是最珍貴的!

沖出牢籠的莫扎特定居在「音樂之都」的維也納,開始了一個自由藝術家的生涯。當時他年僅25歲,可離生命的終點卻只有10年了。

莫扎特寫作之輕松與神速使他的同時代人和後輩都把他看作是無師自通、不學而成的天才,縱觀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時期受到父親的嚴格教誨外,的確從未得到過正式的教師指導。天才是不容否認的,但人們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離不開刻苦與勤奮。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與歌劇《唐.璜》的樂隊指揮庫查爾茲一起散步時說:「以為我的藝術得來全不費功夫的人是錯誤的。我確切地告訴你,親愛的朋友,沒有人會像我一樣花這么多時間和思考來從事作曲;沒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許多次。」

在莫扎特身上,處處都體現出典型的藝術家天性。他是一個熱愛生活、充滿詩意、富於感情的人。他認為窮人最講信義,「世界上只有窮人才是最好、最真實的朋友,有錢人完全不什麼叫友誼」。他天真、單純,總是興高采烈。他易受感動,愛掉眼淚,具有女性般的柔情。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樣充滿了好奇,似乎永遠長不大。

莫扎特摯愛自己的親人,每當他談起父母、妻子時,臉上都不由閃現出幸福的光彩,語調也格外恬美。在神聖的婚禮儀式上,他和妻子雙雙落下激動的熱沔。大家深受感染,都跟著一起哭了。由於他沒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采又不善持家理財,因而婚後的生活非常窮困。為了維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拚命工作--教課、演出、創作,應接不暇,永無休止。盡管如此,日子還是過得相當窘迫。有一年冬天的一人傍晚,朋友們到他家做客,從窗外看到夫妻倆在屋裡愉快的地翩翩起舞,紛紛贊嘆不已。待到進屋後才弄明白,他們因無錢買煤,不得不利用跳舞來取明,以此熬過寒冷的冬季。

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況愈下,身體也越來越糟,他不得不經常向朋友們求援。當他最後一部傑出的歌劇《魔笛》(The Magic Flute)首場公演時(1791年9月30日),他已痼疾纏身。

有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著黑衣的陌生人前來拜,他請大師為他寫一首《安魂曲》。陌生人走後,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著眼淚對妻子說,這部作將為他自己而寫。「他帶著一種狂熱的拚死勁兒開始寫最後一部作品--《安魂曲》,......草扎特處於過度勞累的狀態中,他擺脫不了這部『為死亡而作的彌撒曲』是為他自己而作的這樣一種念頭,他認為自己不能活著完成它了,他鞭策自己來寫這部充滿死亡景象的傑作,開始了與時間進行的悲劇性競賽。」一個永遠的憒憾是,這場競賽的勝利者是死神,《安魂曲》寫到一半時,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筆......,這部傳世之作的最終完成者,是他的得意門生修斯梅爾。

《魔笛》上演後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為瀕臨崩潰的莫扎特帶來難以形容的最後的欣慰。1791年12月4日深夜,他躺在冷冷清清的病榻上,喃喃自語地想像著《魔笛》的演郵:第I幕現在結束了......現在開始夜後的詠嘆調.......凌晨1點,他悄悄地闔上了雙目。此,豪華的威登歌劇院燈火輝煌,舒適的包廂座無虛席,維也納各界人士濟濟一堂,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賞著大師的新作《魔笛》。

出殯那天,狂風呼嘯,大雪紛飛。惡劣的氣候迫使幾位送葬的親友都中途返回,只剩下一個掘墓老人趕著靈車踽踽獨行......。這是一個埋葬罪犯、流浪漢與貧民的墳場,下葬的墓穴里已有兩口他人的棺材。康斯坦采當時重病卧床,沒能到場。當她數日後前往墳地時,已無法找到准確的墓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代奇才就這樣無影無蹤地消失了,身後留下尚未還清的1682弗羅林的債務。

比起長壽而在晚成的海頓來,莫扎特剛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歲的一生里,卻為人們創造出數量驚人的音樂瑰寶。其中包括:歌星22部;以《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

莫扎特的音樂典雅秀麗,如同珍珠一樣玲瓏剔透,又似陽光一般熱情溫暖,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力。由於他的音樂語言平易近人,作品結構清晰嚴謹,「因而使樂思的最復雜的創作也看不出斧鑿的痕跡。這種容易使人誤解的簡朴是真正隱藏了藝術的藝術」。
回答者:樓下的惡魔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15 21:44

--------------------------------------------------------------------------------

我這里有一篇法國音樂學者對莫扎特的音樂的評價,你看有用沒

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靈魂
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個兒只叫人感到快樂。他的作品是他靈魂的小影。這樣,所有別的和諧都歸納到這個和諧,而且都融化在暈個和諧中間。
後代的人聽到莫扎特的作品,對於他的命運可能一點消息都得不到;但能夠完全認識他的內心。你看他多麼沉著,多麼高貴,多麼隱藏!他從來沒有把他的藝術來作為傾吐心腹的對象,也沒有用他的藝術給我們留下一個證據,讓我們知道他的苦難,他的作品只表現他長時期的耐性和天使般的溫柔。他把他的藝術保持著笑容可掬和清明平靜的面貌,決不讓人生的考驗印上一個烙印,決不讓眼淚把它沾濕。他從來沒有把他的藝術當做憤怒的武器,來反攻上帝;他覺得從上帝那兒得來的藝術應當用做安慰的,而不是用做報復的。一個反抗、憤怒、憎恨的天才固然值得欽佩,一個隱忍、寬恕、遺忘的天才,同樣值得欽佩。遺忘?豈止是遺忘!莫扎特的靈魂彷彿根本不知道莫扎特的痛苦;他永遠純潔,永遠平靜的心靈的高峰,照臨在他的痛苦之上。一個悲壯的英雄會叫道:「我覺得我的斗爭多麼猛烈!」莫扎特對於自己所感到的斗爭,從來沒有在音樂上說過是猛烈的。在莫扎特最本色的音樂中,就是說不是代表他這個或那個人物的音樂,而是純粹代表他自己的音樂中,你找不到憤怒或反抗,連一點兒口吻都聽不見,連一點兒斗爭的痕跡,或者只是一點兒掙扎的痕跡都找不到。G Min.[G小調]鋼琴與弦樂四重奏的開場,C Min[C小調]幻想曲的開場,甚至於安魂曲的「哀哭」的一段,比起貝多芬的C Min.[C小調]交響樂來,又算得什麼?可是在這位溫和的大師的門上,跟在那位悲壯的大師門上,同樣由命運來驚心動魄的敲過幾下了。但這幾下的回聲並沒傳到他的作品裡去,因為他心中並沒去回答或抵抗那命運的叩門,而是向他屈服了。莫扎特既不知道什麼暴力,也不知道什麼叫做惶惑和懷疑,他不像貝多芬那樣,尤其不像華葛耐那樣,對於「為什麼」這個永久的問題,在音樂中尋求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謎。莫扎特的樸素,跟他的溫和與純潔都到了同樣的程度。對他的心靈而論,便是在他的心靈中間,根本無所謂謎,無所謂疑問。
怎麼!沒有疑問沒有痛苦嗎?那未跟他的心靈發生關系的,跟他的心靈協和的,又是哪一種生命呢?那不是眼前的生命,而是另外一個生命,一個不會再有痛苦,一切都會解決了的生命。他與其說是「我們的現在」的音樂家,不如說是「我們的將來」的音樂家,莫扎特比華葛耐更其是未來的音樂家。丹納說得非常好:「他的本性愛好完全的美。」這種美只有在上帝身上才有,只能是上帝本身。只有在上帝旁邊,在上帝身上,我們才能找到這種美,才會用那種不留餘地的愛去愛這種美。但莫扎特在塵世上已經在愛那種美了。在許多原因中間,尤其是這個原因,使莫扎特有資格稱為超凡入聖(divine)的。
法國音樂學者Camile Bellaique(嘉密.貝萊克)著《莫扎特》p.111-113

參考資料:法國音樂學者Camile Bellaique(嘉密.貝萊克)著《莫扎特》p.111-113
回答者:estellia - 魔法學徒 一級 3-15 22:46

--------------------------------------------------------------------------------

莫扎特簡介

奧地利作曲家沃爾夫岡·阿瑪台烏斯·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莫扎特三歲起顯露音樂才能,四歲跟隨父親學習鋼琴,五歲作曲,六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八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十一歲寫了第一首歌劇。他僅僅活了三十六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人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1762年,六歲的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嘗試性的巡迴演出,獲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們先後到德國、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作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獲得成功。這些旅行演出對莫扎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時最先進的音樂藝術--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這使他以後能成為他那個時代在創作上風格最廣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創作開始進入成熟時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時,在和社會各階層廣泛的接觸中,特別是與曼亥姆市民藝術家們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遠非傳統觀念所能給予他的啟示和激勵。這不僅是藝術鑒賞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對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體會。他愈加認識到,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與道德所決定。這時已經成人的莫扎特,對自己的奴僕地位感到不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自由,1781年,他徹底地同僱傭他的大主教決裂,毅然辭職。成為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反抗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維也納,並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

1782年7月首演,獲得成功。1782年,在沒有徵得父親同意的情況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樂家的女兒康坦絲·韋伯結了婚。此間,莫扎特和當時正在維也納的海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向海頓學習四重奏和交響曲的創作經驗。自從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間,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創作時期。這期間的作品,無論是歌劇還是交響曲,都展現出新的風貌。這些作品反映了處於上升階段的資產階級所具有的堅定、樂觀的階級意識,表現了維也納進步知識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為第一個力圖掙脫束縛、維護自己尊嚴的藝術家,他在享受「自由」樂趣的同時,也對「自由」的艱辛有了更實際的體驗。莫扎特在音樂里開始體現他的悲傷、憤懣、甚至抗議,同時仍然對美好的未來抱著天真、誠摯的嚮往,一打開美麗的外殼,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

音樂史書上稱莫扎特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卻留下了那麼豐富的作品。他的創作幾乎涉及了音樂的所有領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當推歌劇。他繼承格魯克歌劇改革的理想,而且更進了一步。與格魯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張「詩必服從音樂」。他的歌劇具有強烈的音樂感染力,旋律非常優美、流暢自然而深情,宣敘調也富於歌唱性。不同類型的音樂,將各種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鮮明而生動。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為安排戲劇性沖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簡練、個性化,在音樂的性質上與全劇有了更多的內在聯系。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國歌劇藝術的開拓史上立下了不朽業績。其中以《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最為傑出。

交響樂也是莫扎特創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曲是他最後的三部,即降E大調、g小調和C大調交響曲。其中《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詩意;《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富有戲劇性,有海頓式的樂觀主義情緒,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於海頓,被稱為莫扎特的「英雄」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通常被稱為《朱彼特》)宏偉豪邁、東觀向上,預示了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響曲的出現。莫扎特的交響曲(尤其是最後三首),是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貢獻在於各樂章之間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

② 求歐美冒險恐怖片~~復制的人不要進,介紹的好有加分~~~

剛看完《惡靈空間3》= =|||那就先推薦下惡靈3吧,說實話覺得沒有2好。《惡靈3》走的就是惡靈路線,情節有點狗血,不過裡面的女淫身材都不錯,口水中```

我就說比較新的片子了,舊的片子估計你也都看過了,而且樓上一堆人推薦,我也就不說了。

《空難乘客》這片絕對為了海瑟薇才看的,不過這劇情著實讓我汗了很久,說實話我覺得沒什麼意思,不過要是喜歡海瑟薇可以嘗試著看看。= =|||話說我把這片子當劇情片看的```

《電鋸5》嚴重沒以前的好看,越拍越沒意思啊```前幾部好賴我都能記著點情節呢,這部看完了完全就忘記了。

《字母殺手》如果你喜歡《十二宮》這類型的片子,那麼可以看看《字母》不過這里摻雜了靈異色彩,那女主演技不錯,= =|||抽風看著跟中風似的```

《新版喪屍出籠》相當的搞笑啊,有時間可以看看,現在想起裡面的幾個鏡頭還總是嘿嘿傻笑呢= =|||

《迷霧》也不算很新了,07年末的片子,但是到現在我的心都還糾結呢。這片子的特效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情節不會讓你失望的,畢竟是斯蒂芬金的作品。其實我很努力的主推這個片子,看了都快一年了還堵呢```

《1048幻影空間》也是07年的片子也是斯蒂芬金的作品。這片子從頭到尾就是考驗庫薩克一個人的演技呢,相當不錯```不過基於你喜歡一群人,所以這個我不確定你是不是會喜歡了。

《恐怖解剖室》看過美劇英雄的都認識裡面的主演,這個片子很多人的評價都不高,不過我覺得還可以。沒有任何靈異色彩,就是活生生的人和現實,我覺得還有的看,不過不能算經典只是一般。

《厄夜三十》感覺還可以,主要是結局騙了一堆眼淚```不過影評不太好啊,根據漫畫改編的```影評我就不管了,為了喬治哈奈特在裡面超帥是真的```

《鬼擋路2》這個不能算在未知地域冒險,但是有點沾邊吧```主要結局大快人心啊```

還有好多但是有的想不起來了,有的覺得沒意思就沒給你推薦```= =|||剛才記得一部挺好的片子,但是被我家狗的叫喚聲給折騰忘掉了```
我現在都開始溫習以前的恐怖片了,實在是沒啥好看的,每年恐怖片產量不少但是質量不高啊```

大家有好的一起交流吧```話說我對《恐怖廢墟》那類型的片子有點無能```

③ 《歌劇幽靈》的簡介是怎樣有沒有人告訴我,謝謝。

一個幽靈在徘徊

——《歌劇幽靈》從小說到電影及音樂劇

傅永吉宋晶星編譯本文系1995應朋友之約編譯的一篇小文,至今不過十餘年,但時空有些錯位。因系舊作,只能保持其原貌。

此文公開發表於《中國百老匯》1995年第二期。扶搖直上賴東風

--查尼和無聲片《歌劇幽靈》

小說《歌劇幽靈》創作於本世紀初,原文為法文,於1911年在巴黎出版,作者為加斯頓•雷諾克斯。該書面世後,幾乎無人問津,很長時間處於湮沒無聞的絕境。直到1925年被拍成無聲片,龍•查尼•斯恩成功地塑造了那位容貌扭曲的、在歌劇院地宮中東游西逛的幽靈,並因此一舉成名。的確,如果不是這位有「千面人」美譽的超級巨星,雷諾克斯及其小說可能至今還不為人知呢。不僅如此,在這之後的半個世紀中,電影戲劇界出現了一系列改編作品,包括兩部舞台劇及多部電影。

查尼主演的《歌劇幽靈》不僅使他自己成為世界級明星,而且使《歌劇幽靈》無可置疑地躋身最偉大的恐怖片之列。據傳,當查尼將面具從那著名的「死亡之首」上取下時,觀眾中許多人因吃驚而昏倒了。這位前舞台監督改造的藝術家一直不願透露他是怎樣裝扮那副恐怖異常的面容的,他否認戴過任何面具,說那不過是些調和得恰到好處的油彩而已。

《歌劇幽靈》的成功不僅在於好評如潮和巨額的票房收入,尤其在於對恐怖片風格的確立所起的作用上。此後的製版人無不深受此片影響,以至於先後四次重拍《歌劇幽靈》,我國40年代的電影《夜半歌聲》也是據《歌劇幽靈》移植、改編的。

一生困頓有誰知

——關於小說作者雷諾克斯

加斯頓•雷諾克斯(1868-1927),一位多才多藝的法國作家, 1868年5月6日生於開往巴黎的火車上。他後來回憶說:「我生在巴黎純屬偶然,當時我父母正准備在那裡轉車,事實上,他們希望我能生在諾曼底。」這位自稱英王威廉一世的後代的人,長著一著黑發,蓄著鬍子,喜歡戴夾鼻眼鏡,身材高大魁梧。

雷諾克斯很小的時候就對寫作產生了深厚興趣,上中學時他就常寫些短篇小說及小舞台劇等,他的文學才能顯然是班是最好的。他的父親卻一心一意巴望他成為一名律師。他遵從父命讀了大學法律系並完成了學業,畢業後在法院做見習律師。戲劇對他來說太有魅力了,業余時間他又繼續寫作。這期間,他父親突然病故了,並留給他一大筆遺產。幾乎是同時,他辭去了法院的職務,並開始沉溺賭博及其它形式的享樂。不到一年,他就把老父留下的近百萬法郎遺產揮霍一空,當然也獲得了一定報答:著重生活的經驗!後來他先後擔任《巴黎回聲報》和《雷•馬丁》(法國最大報刊之一)的記者,更為他以後的筆耕生涯積累了大量的素材。

1900年,由於健康原因及與家人團聚的願望,他終於結束了漂泊的生涯而專心致力於寫作。他的第一部小說充滿血腥殺戮,很不成功。1907年,他的第二部作品《黃屋之謎》完成了,該書描寫一個叫約瑟夫•羅利泰比爾的年輕偵探,巧妙地偵破了一樁發生在一間鎖著的房間里的、看似不可能發生的謀生案。其後,他以同一主人公又寫了七篇偵破小說,形成一個系列。法文小說《歌劇幽靈》是1911年出版的。該書以第一人稱手法講述「我」如何調查19世紀80年代發生在巴黎歌劇院中的種種怪事:「我」如何潛入那個巨大的鬼域王國,如何造訪了幽靈藏身其中的那座巨大的地下湖,以及如何絆倒在歌劇院地下室的一堆枯骨上……,但是,評論界認為它是令人失望的,唯一引起興趣的是刊登在法、英、美等國報紙的分期連載,那上面繪有插圖,幽靈在點著昏暗燭光的歌劇院地下洞穴里上躥下跳,或撕下面具放聲高歌,面目猙獰。

1925年環球影業公司首次將它搬上銀幕,扮演幽靈的龍•查尼•斯恩一舉成名。直至這時候,這個故事才流傳開來,並享譽至今。

雷諾克斯於1927年4月15日死於尿毒症,終年59歲。他創作小說六十餘篇,卻幾乎一生困頓,鬱郁而終。

成功背後是艱辛

——音樂劇是怎樣誕生的

1984年2月,安德魯•勞埃德•韋伯著手將《歌劇幽靈》改編為音樂劇,他把這一計劃告訴了卡梅隆•麥金托什(娛樂公司老闆)並獲得支持。一開始,他們想利用現在的影片,都頗不令人滿意,於是決定依據小說原版改編。

接下來是音樂。用現在的古典名作還是重新創作?開始,他們打算以古典名曲為主,必要時再加些創作,即以大量的歌德的歌劇《浮士德》作為背景音樂去襯托、表現小說原作。整整一個秋天,他們把錄音帶反復剪輯拼成音樂劇的音樂,結果卻勞而無功。那年年底,在日本東京觀摩《貓》時,曾執導《恐怖表演》和《大明星耶穌基督》的澳大利亞導演詹姆•沙曼建議安德魯重讀一下原著,然後認真考慮一下是否自己寫音樂。經過深思熟慮,安採納了沙曼的主意,並馬上著手干起來。

1985年6月,《幽靈》第一樂章的第一稿在安德魯家的Party上受到各位來賓的歡迎,使曲作者們大受鼓舞。接著7月份在紐約的托尼頒布獎儀式上,安德魯遇到了哈羅德•普林斯並談起了他正在努力把《歌劇幽靈》改編為音樂劇,兩人一拍即合,由哈擔任導演。

為了進一步推進工作進程,他們找到了阿蘭•耶•萊爾納,他們的老朋友,一位抒懷歌劇大師。萊爾納仔細聆聽了音樂又閱讀了有關材料,贊許了一番又提了一些意見,並同意為樂曲填詞。不幸的是,工作剛剛開始,阿蘭就一病不起,絕望之中,他們突然想到了前一年春天在維維蘭•艾麗絲曲作者大賽上遇到的查爾斯•哈特,一位年輕詩人。雖然哈特沒在大賽上獲獎,但所有評委都認為他是個很有天賦很有前途的詞作者。

至此,《幽》劇的主創班底人馬齊備了。到1986年8月18日,《幽》劇開始在倫敦綵排,哈羅德•普林斯和吉利安•李納組建了一個十分強大的劇組。經過為期數周的排練、磨合、修改之後,10月9日,《幽》劇終於在倫敦女王大劇院上演了,並一舉轟動,很快成為倫敦歷史上最為成功的音樂作品之一。一年半以後,《幽》劇在紐約百老匯大都會歌劇院引起了同樣的轟動。此後,該劇團巡迴演出於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都市,傾倒了千百萬觀眾。

《歌劇幽靈》劇情簡介

《幽》劇情節頗為簡單。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即19世紀)末葉。一個出生在貴族家庭的類似「象人」的嬰孩,生下不久即被其生母戴上了面具。稍長之後,被逐出家門,到處流浪,靠玩雜耍糊口,後淪為波斯王國的宮廷弄臣。他雖容貌奇醜,卻聰穎過人,長大竟學有所成,並被波斯王指派為新王宮的設計師。大功告成後,他到過俄國,後來到了巴黎,成為著名的巴黎歌劇院的設計人之一。那裡的美奐美侖的枝形吊燈就是他的傑作之一。該劇院工程浩大,耗資無算,其高度可與埃菲爾鐵塔比肩,是世界上最龐大復雜的建築物之一,始建於10世紀初葉,後經戰亂損毀,幾次重修,19世紀末葉重修時招募了102位出類拔萃的建築師參與設計施工,歷時凡15年。將完工時,一位建築師向主管工程的凱米爾請求讓他永遠留在劇院的地宮里,直到死亡。他就是後來的「幽靈」。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是位姑娘——一個周旋在三個男人(幽靈、姑娘的生父以及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貴族)之間又深深愛著這些男人的十分美麗、可愛、多情而又善良的少女……

(全文完)

④ 有沒有大神知道《公民凱恩》的母題是什麼啊越多越好啊

公民凱恩
《公民凱恩》又名《大國民》,是一部傳記體影片,也是當時年僅25歲的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自編、自導、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以一位報業大亨凱恩之死揭開了序幕,並通過他的人生經歷和事業的興衰史,見證了一樁資本主義神話下的復雜真相。影片以20世紀初葉美國新聞業巨頭威廉·蘭道爾夫·赫斯特為原型,用新穎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一位報業大王的一生。

概述
影片以20世紀初葉美國新聞業巨頭威廉·蘭道爾夫·赫斯特為原型,用新穎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一位報業大王的一生。凱恩在桑拿都庄園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遺言」後死去。一位青年記者受新聞報刊委託調查這幾個字的含義。通過查閱有關回憶資料了解凱恩青年時代的經歷及其母親的艱難身世。報社董事長伯恩施坦介紹了凱恩的發跡歷程以及製造輿論使國家捲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戰爭的往事。凱恩的生前好友利蘭講述了他與美國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他與第二個妻子、歌手蘇珊的邂逅以及他在總統競選中的失敗。蘇珊則在夜總會中介紹了她和凱恩由情人到夫妻生活的變遷;她在凱恩的支持下想飲譽歌壇,失利後便與凱恩一起生活在仙境般的桑那都庄園隱居。直到最後焚燒凱恩舊傢具時,才發現「玫瑰花蕾」原來是刻在他童年時代曾珍愛的雪撬上的字。
詳細
黎明時分,猶如帝宮般威嚴的桑那都庄園的剪影,屹立在佛羅里達州海濱一座山頂上。
攝影機的鏡頭緩緩推近庄園的大鐵門,鐵門頂端鑲嵌著碩大的字母「K」。鏡頭穿過鐵門推近宮堡式的建築,又越過窗戶,逼近卧榻上的一垂危的白發老人。只見他嘴唇翕動,喃喃地吐出「玫瑰花蕾」幾個字;他手上握著一個水晶球鎮紙,球心帶有雪花紛揚中的農舍景物——驀地,手鬆了,水晶球滾落於地,砰然碎裂。
被人稱作「美國忽必烈」的報業巨子查爾斯·福斯特·凱恩,在76歲時孤寂地死去。
一部新聞紀錄片畫面,展示了凱恩傳奇的生平,一幅黑框的凱恩的照片,占滿整個銀幕。各種報紙頭版通欄報導了這位權勢人物的死訊。解說詞稱:「凱恩的帝國在其昌盛時期,曾經控制著37家報紙,13家雜志和一個無線電廣播網。它是帝國中的帝國。」新聞鏡狀追溯了凱恩發跡致富的緣起,其後創辦《問事報》,涉足政界,成為風雲人物。他曾兩度結婚兩度離婚,一次是與總統的侄女愛米麗成婚,青雲直上;一次是與「女歌星」蘇珊成婚,轟動一時。恰恰是他與蘇珊桃色丑聞被揭露,導致他在競選州長的政治生涯中一敗塗地,從此一蹶不振。在經濟大蕭條之後,「凱恩帝國」迅速走向衰落。到晚年,凱恩在桑那都庄園,深居簡出,孑然一身,直到病逝。
一家雜志的主筆若斯東,對這部倉促剪輯、止於皮相的新聞片並不滿意,便委託青年記者湯姆遜對凱恩生平作深入調查,並要他弄清凱恩臨終遺言「玫瑰花蕾」的真實含義,以揭示這個「美國忽必烈」作為人的真實形象。
湯姆遜訪問的第一個對象,是凱恩的第二任妻子蘇珊,她現 在是亞特蘭大城一家低級酒吧的歌女,年近50仍濃妝艷抹,但斷然拒絕接受采訪,一聲「滾出去」的逐客令,或許正隱藏著這位當年紅伶的人生痛楚。
在費城的賽切爾紀念圖書館,湯姆遜獲准進入檔案室,查閱了已故銀行家賽切爾未經披露的回憶錄手稿。1870年大雪紛飛的冬天,小凱恩的母親經營著一座家庭式膳宿公寓,早幾年有個房客拖欠房租,便用一張廢礦井的產權契約作抵押,不料這個廢礦井後來被確認竟是富礦,凱恩一家頓時發跡。當凱恩母親將他連同財產託付給賽切爾,要送他去大都市受教育。小凱恩對於要他成人後做什麼「美國最闊的人」毫不理解,不肯離開媽媽和這個鄉野小鎮,就用雪橇猛撞賽切爾。但他最終還是被帶走了,雪地上留下那副孩子玩耍的雪橇。凱恩成年獲得財產權後,便自作主張買下第一家報社,出版《問事報》。他公然與賽切爾作對,興之所至時還大談維護社會正義,假惺惺地要保護窮人不受大公司剝削(他擁有這家公司的巨額股標)。賽切爾手稿上寫著這樣的結語:凱恩只不過是一個走運的流氓,被慣壞了的、沒有責任感的無恥之徒。
在紐約《問事報》的摩天大樓里,湯姆遜會見了當年同凱恩合作辦報的總經理伯恩斯坦。這位老人回憶起1890年凱恩第一天接管報社的情景,凱恩年輕氣盛,不可一世。他主張製造轟動新聞而不問事實真相確否,以此與《紀實報》爭奪讀者。但凱恩在向公眾發表的「原則宣言」里則義正辭嚴寫道:「我要向本市居民提供一份日報,它要忠實地報導新聞…… 不允許有任何特殊的利益來干預這些新聞的真實性。」凱恩信奉實用主義,革故鼎新,從辦報而投身政治,還把對手《紀實報》的全班人馬拉進了自己的報社,甚至製造輿論鼓動美國捲入1897年的美西戰爭。他還懷著政治野心,實現了與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至於問到「 玫瑰花蕾」,作何解釋伯恩斯坦則無法破解,只說,那或許是一個他愛過的姑娘,或許是「他失去什麼東西」。最後,伯恩斯坦建議湯姆遜去找凱恩的大學好友、後來當上戲劇專欄員的里蘭,並說此人對凱恩的私生活佔有一手材料。
在一家醫院里,湯姆遜找到了坐在輪椅里的里蘭。窮途潦倒的里蘭對他說,凱恩是靠權力來生活的,他是個蹩腳的辦報人,「他使自己的讀者得到消遣,但從來沒有跟他們講過實話」。他與總統侄女愛米麗純屬政治聯姻,其破裂是必然的;後來,他與歌女蘇珊邂逅,一見鍾情,干出「金屋藏嬌」的風流韻事。當凱恩投身政治、況選州長之際,其政敵蓋蒂斯便以「凱恩在愛巢中和『歌女』雙雙被捉」的丑聞將他擊敗。凱恩為蘇珊修建了歌劇院,但天分有限的蘇珊首場演出便告失敗。里蘭撰文如實批評,說蘇珊不過是「一位漂亮的,然而是力不從心的票友」。這篇批評文章,里蘭因酒未能卒篇,由凱恩代筆完成。文章見報,里蘭旋即被凱恩解僱,他們的友誼也就破裂了。凱恩在政治與愛情兩方面均遭挫折,自此,便隱居於桑那都如帝宮的庄園。
拍攝故事
1941年,美國洛杉磯深夜,
「停!」剛開拍幾分鍾,年輕的奧遜·威爾斯就大喊起來,一邊做動作一邊對著攝影師大聲說:「我要的是一個大仰角,大仰角。明白嗎?」
這個鏡頭已經反復拍攝了十幾次,演員、錄音師……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已累得筋疲力盡,可是這位年輕的導演總是不滿意,一次次地大聲喊:「停!」一遍遍地向著攝影師大叫:「大仰角!」
扛著攝影機趴在地板上的攝影師再也無法忍受,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站起來大聲吼道:「我趴得已經夠低了,你難道不明白嗎?」
周圍的工作人員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有些幸災樂禍地看著他們。年輕的導演鎮定地盯著攝影師,一句話也沒有說。突然,他轉身走到道具箱旁,撿起一把斧子,向著攝影師快步走了過去。
人們不知道這位年輕的導演會做出怎樣的蠢事。就在目瞪口呆的人們的注視下,在周圍人的驚呼聲中,年輕的導演掄起斧子,向著攝影師剛才趴過的木製地板猛地砍去,一下、兩下、三下... ...把地板砸出一個窟窿。
導演讓攝影師站到洞中,平靜地對他說:「這就是我要的角度。」就這樣,攝影師蹲在地板洞中,無限壓低鏡頭,拍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大仰角,一個從未有人拍出的鏡頭。
電影因大仰拍、大景深、陰影逆光等攝影創新技術及新穎的敘事方式,被譽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至今仍是美國電影學院必備的教學影片。
幕後花絮
·「玫瑰花蕾」在影片中被用來稱呼小凱恩的雪橇,其實是赫斯特對情婦瑪利昂·戴維

電影海報(11張)
斯身上一個最隱私部位的昵稱,這導致了赫斯特的強烈舉措。整個事件結束後,威爾斯聲稱他對整部影片的處理沒有遺憾,只有一處,那就是「玫瑰花蕾」,因為那真正傷害了戴維斯。其實戴維斯是一個非常聰明、很有才華的人,是電影企業中最招人喜歡的人物之一,絕非當時盛行的那種演藝圈女子傍大款現象。除了她喜歡喝酒和玩七巧板游戲之外,並不像《公民凱恩》中的那個蘇珊·亞歷山大。
·據說當年的奧斯卡評委都對威爾斯那種不可一世的樣子嗤之以鼻,頒獎儀式上,每當念提名名單時念到《凱恩》,台下就會有噓聲。最終,此片只獲得一項最佳編劇,據說那還是看在曼凱維支這根老筆桿子的面子上。
·此片的化裝雖不像演猩猩那樣徹底改頭換面,但於細微處見精神,就憑那場跨越8年的早餐戲及兩位演員年齡的微妙變化,就可看出化妝師具有完美主義傾向。而且據說威爾斯在他出演的影片里從來就沒亮過自己的真鼻子。
·威爾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拍攝《公民凱恩》,因此在很多方面表現得似乎以前從來沒有人拍過電影似的。如片頭片尾,當時的通行做法是把大批工作人員的名單放在前面,而威爾斯卻將其挪到片尾,而且為主演的名字配上圖片,尤其符合觀眾的心理。[1]
穿幫鏡頭

電影劇照(20張)
·凱恩臨終時沒人在場,卻有人聽到他說「玫瑰花蕾」。
·影片的後半部在一場「宮殿」戲的開始,有一隻鸚鵡似的鳥尖叫一聲,然後飛走。若一格一格慢進,會發現鳥的眼睛是「透明」的,透過眼睛可以看到後面的湖光山色。研究者提出各種解釋,有些人認為裡面定有涵義,後來威爾斯出來澄清,說那是光學部門「扣像」時出的差錯,沒有任何隱含的意思。
·當蘇珊堅決地告訴凱恩她要離開他時,凱恩留著小鬍子;而在下一秒當他看著她走開時,小鬍子卻消失得無影無蹤。
電影5分15秒,各大報紙爭相在頭版頭條報道報界大亨凱恩的死訊,其中有一張報紙為《中央日報》,中央日報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之代表性的官方媒體,應該是中文繁體的,但唯獨頭條凱恩的死訊卻是日文的,而報紙的其他文章則還是中文的。這也許是由於片方當時沒有找到會寫中文的人或者誤把中日兩國文字弄混了。
6影片評價編輯
影史地位
1942年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指定典藏。公認的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是鬼才奧遜·威爾斯在26歲時編導演制的銀幕處女作。 電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在任何一座褒獎電影成就的凱旋門上都佔有顯著的位置電影藝術的「開山之作」,現代電影與傳統電影的歷史轉折點。
《公民凱恩》又名《大國民》,是一部內涵豐富、富於哲理的傳記體影片,影片以一位報業大亨凱恩之死揭開了序幕,並通過他的人生經歷和事業的興衰史,見證了一樁資本主義神話下的復雜真相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公民凱恩》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體現了獨特的新穎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電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實驗和創新之作。
《公民凱恩》是美國電影史上的一部重要實驗影片,被譽為"現代電影的紀念碑",在幾乎所有的電影排行榜上都是風光無限,被視做"電影史上十大影片"當之無愧的冠軍和頭號經典。這部純粹的「電影的詩」處在戰前電影偉大傳統的結束和四五十年代電影的開端之間,是一部對生活高度凝煉、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心理世界的理性體驗的影片,掘棄了當時通行的電影美學原則(構思新穎的仰角鏡頭和簡約而富於表現力的縱深鏡頭, 獨特而又自然流暢的場面調度和移動拍攝, 以及音響、對白、用光的革新運用和獨具匠心的配樂),改變了好萊塢過去傳統的影片拍攝模式,其中某些方面更被後人模仿到泛濫,在藝術上所表現出的力量、勇敢、粗獷、沖擊、娛樂性及個人體驗均達到了那一時代的巔峰。
就影片而言,《公民凱恩》並非毫無瑕疵,在結構的精緻方面只能給70分,可是威爾斯所表現的力量、勇敢、粗獷、娛樂性及個人體驗可得90分以上。技巧運用方面,其中「景深鏡頭」的攝影手法,以當今眼光來看,仍覺得相當新鮮。
媒體評論
《公民凱恩》的拍攝距今已有60多年,但依然被視做「電影史上十大影片」當之無愧的冠軍和頭號經典,它在英國權威性雜志《視與聽》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由全球最頂級的導演和影評家參與的「世界電影十大佳作」評選中連續3屆榮登榜首,其影響力可見一斑。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 《公民凱恩》也是一部票房與所獲聲譽極不相稱的影片,在解釋這種現象時,資深影評家說: 「它並不是那種讓人一望而知的情節片,而是一部對生活高度凝煉、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心理世界的理性體驗的影片,它的意義深邃,需要反復咀嚼,它是一部純粹的『電影的詩』!」《公民凱恩》有一種掙脫時間羈絆的不朽性,它在每一個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後來被人模仿到泛濫,但有些至今沒人敢去突破。追隨它的許多電影只是在某個層面或某個點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強力追捧,而《公民凱恩》在每一個層面部大大突破了電影藝術原有的表現手法,有些幾乎到了「後無來者」的高度。
——資深旅美影評家 周黎明
好萊塢的財政家們(或許還包括世界各地的電影觀眾)能接受優美的散文,也能接受富於詩意的散文……但在接受純粹的詩、傳說、寓言和神話時,在這里我指的是電影《公民凱恩》時,或許他們會頗感困難。
——法國著名導演 弗印索瓦·特呂弗
奧遜·威爾斯和他的處女作《公民凱恩》是現代電影的奠基石。 無論是誰,只要擁有一部像《公民凱恩》這樣的電影,就只能給人一個感覺:高山仰止。這種成就足以讓人睥睨天下,傲視群雄。
因而奧遜·威爾斯應同他的《公民凱恩》一起永垂不朽,他應在任何一座褒獎電影歷史功臣的凱旋門額上佔有顯著的位置。
——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 安德烈·巴贊
專家們的投票結果猶如一塊試金石,它精確地反映了他們對全球電影的看法。在過去的40年裡, 《公民凱恩》一直獨樹一幟,穩居榜首。奧遜·威爾斯簡直就是現代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視與聽》主編 尼克·詹姆斯
《公民凱恩》不僅是部偉大的電影,它是有聲電影出現初期的集大成者——猶如《一個國家的誕生》是默片時代的顛峰,《2001漫遊太空》建立了一種指向未來的敘述——這些高峰屹立於其他所有的影片之上。
——芝加哥太陽時報

公民凱恩
《公民凱恩》是奧遜·威爾斯以紐約報業大亨威廉·朗道爾夫·赫斯特(1863-1951)為原型,加上自己童年時寄居他人時的經歷及感受塑造出了查爾斯·福斯特·凱恩的形象。該電影劇本的合作編劇赫爾曼·曼凱維支本人就認識赫斯特,並且是其情婦、電影明星瑪利昂·戴維斯的朋友。影片是保密拍攝的,但由於赫斯特認為這部影片是影射攻擊自己,因此提出抗議,並企圖以80萬美元買下影片禁止其上映。威爾斯聽到此消息大為震驚,他只有一個挽救方法,就是拚命在小范圍里放映影片,把口碑傳出去。果然,部分同行的高度評價使得雷電華頂住了壓力,否則這部作品將永遠保存在少數人的記憶里。此片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才後重新發行,先從歐洲受到重視,轉而在美國本土的電視上放映。
實際上該片講述故事的方式遠比其所講的故事有價值。影片由六段有著內在邏輯的閃回組成,這幾段倒敘並非一塊拼圖的組成部分,而是由外向內層層剝開的洋蔥。影片將鏡頭首次切入到人性的層面,對人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此片完全可以被看做是美國個人奮斗理念的寓言故事。
該片共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導演、主演、攝影、錄音及音樂等九項提名奧斯卡提名,但由於當時的歷史背景與影片涉及的現實人物,最終只獲得最佳原創劇本一項金像獎。
演員
《公民凱恩》中的每一個角色似乎都是為演員度身定做的--不僅主角,就連管家雷蒙、政客蓋蒂、童年凱恩等都有著鮮明的特色。此片的演員多數來自威爾斯的以廣播劇和舞台劇見長的水晶劇團,幾乎沒有電影表演的經驗,但除了極少數的特寫鏡頭,所有演員的表演都非常自然,奧遜·威爾斯本人扮演的凱恩一角迄今仍是電影表演的範例。但演員出神入化的表演卻無法引起普通觀眾的一片叫好聲,原因是片中沒有可讓演員"炫耀"演技的場面,但如果觀眾將劇本和電影進行對比時就會發現演員實在功不可沒。
攝影
這部劃時代影片取得的成就還表現在電影的拍攝技術上,該片首次採用了大景深鏡頭(即深焦距鏡頭),大量低角度的仰拍鏡頭及強度對比的黑白光影運用等。《公民凱恩》的構圖基本是古典的三角形,但常在鏡頭的變化和停留中有一種近乎天然的張弛節奏。此外,還運用了堪稱完美的蒙太奇鏡頭壓縮時間,擴大影片容量,使其簡潔地反映主人公一生的重大事件。如表現凱恩與第一個妻子離異的過程,從結婚到離婚共八年時間,影片卻只用了六個鏡頭就表現出來了。
為影片擔當攝影的是格萊格·托蘭德。托蘭德加入劇組時已是好萊塢卓有成就的攝影師,但拍攝的難度還是超出了他的預料。我們都知道,那些超低角度的鏡頭都是威爾斯的主意。當攝影師表示機器已經擺到地面上、不可能再低時,威爾斯便將地板砍了,把攝影機"埋"入地下。
化妝剪輯
《公民凱恩》的化妝較少為人提及,但如果不查閱背景資料,你能猜出每個演員的真實年齡嗎?我們驚嘆妮可·基德曼在《時時刻刻》中的假鼻子,但據說威爾斯在他出演的影片里從來就沒亮過自己的真鼻子。該片的化裝雖然不像演猩猩那樣徹底改頭換面,但於細微處見精神,就憑那場跨越九載的早餐戲及兩位演員年齡的微妙變化,就可以看出化妝師具有完美主義傾向。
該片的剪輯是當時仍在當學徒的羅伯特·懷斯,後來他升任為導演,執導了經典的《地球靜止之日》、《西區故事》和《音樂之聲》等作品。他曾透露威爾斯很少參與影片的剪輯(這種拍完不管的特徵也造成了他第二部作品《安伯森家族》拍竣後慘遭電影公司摧殘的厄運)。為了讓紀錄片那段更真實,懷斯想出一招,把膠片拿到水泥地上磨,擦出那種穿梭過太多次放映機才會有的「花」。
為了達到威爾斯追求的特殊效果,影片採用了大量特效鏡頭,據稱特效鏡頭之多超過了30年後的《星球大戰》。你想,影片有上百個場景,但只有10萬美元(當時的價錢)的置景費,靠「燒錢」是不可能取得好效果的,必須像《魔戒》那樣,以巧取勝。
威爾斯拍《凱恩》,在很多方面就好像以前從來沒有人拍過電影似的,就拿片頭片尾來說,當時的做法是把大批工作人員的名單擺在前頭。從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去想,他會在尚未看到影片前對這些名字感興趣嗎?《凱恩》把它們挪到片尾,而且為主演的名字配上圖片,尤其符合觀眾的心理。這事雖小,但可以看出他對電影創作沒有絲毫條條框框。
音響蒙太奇
《公民凱恩》的曲作者伯納德·赫爾曼(1911-1975)也是水晶劇團的成員。這位具傳奇色彩的作曲家一生配樂54部, 在其搭檔奧森o威爾斯極富個人特色的作品《公民凱恩》中,赫爾曼顯示出對於復雜音響和音樂的處理能力,譜寫了和鏡頭相得益彰的蒙太奇音樂,通過音響來轉換場景。他的配樂猶如劇情的忠實僕人,並在其中一些段落顯示出卓越才華:他為蘇珊登台寫了一段酷似馬斯奈歌劇的法國詠嘆調,為報社慶典寫了一段地道的百老匯曲子,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原作音樂的提名。這位電影配樂大師後來在希區柯克那裡大放異彩,其中包括1960年的經典片《精神病患者》。
非線敘事
在電影的敘事手法上,《公民凱恩》打破了以往電影順序的線性敘事的手法,採用了非線性的多元敘事結構,運用倒敘和插敘的敘事技巧,多角度、多單元地去表現人物,使人物更為立體鮮活。這種全新的敘事手法雖在今天已司空見慣,但在當時卻是史無前例的,從而成為現代電影和傳統電影的分界線。
非線性敘事技巧並非威爾斯首創,之前有幾部好萊塢電影已嘗試過,但威爾斯將這種"疊床架屋"的形式發揮到極致,每一段的時間跳躍和重疊都很大,很多視覺、對白及主題在不同段落中遙相呼應。威爾斯更將玫瑰花蕾叫做「騙人的玩意兒」,玫瑰花蕾的動機只不過是一個情節的噱頭,而通過對這一噱頭的探索使敘事成型,將整個故事的蔓生枝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同時提供了一個戲劇性的問題抓住觀眾,這也就使得該片帶有偵探類型片的模式。
奧遜·威爾斯和他的《公民凱恩》
1938年的一天,幾百萬美國人在收聽現實主義廣播劇《世界大戰》時,驚人地得知各地球已和火星人發生了戰爭,公眾中發生了極大的恐慌。直到第二天,真相才告大白,原來人們都上了這檔廣播節目的當,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檔節目實際上是在「做秀」。同時,有關這個廣播節目的作者的一切也立即成了各大報紙爭相報道的頭條,這個人的名字就是——奧遜·威爾斯。
威爾斯自幼就以智慧的早熟引起過一些心理學家的注意,他在20歲時就擔任「水星劇院」的戲劇是導演,幾年以後,雷電華公司看中了威爾斯的出眾才能,同他訂立了聘約,同意給他以製片人兼導演的特殊權力。這位年輕的才子在歐洲戰爭爆發之際到了好萊塢,當他看到那令他不朽的攝影棚時,他高興地歡呼道:「這是人們能給予一個孩子的最好的機械玩具!」
威爾斯非常醉心於攝影棚這個「機械玩具」提供給他的可能性。他導演的第一部影片就是《公民凱恩》,它講述了一個報界巨頭的生平經歷,但威爾斯由於受文學技巧和他自己的廣播劇的影響,在通過幾個見證人來敘述故事中常脫離了年代的順序。同時他還在片中堆積了一些革新的技術,如明暗對比的攝影、裝天花板的布景、長焦距鏡頭的系統應用、過度的移動攝影和對音響的研究,等等。這些效果大部分脫胎於經典作品中一些老的式樣和手法加以融會貫通而成。強烈的造型感、形式上的大膽嘗試、色調上的濃厚個性(雖然在風格上帶有過多的表現主義色彩),在當時都可以說是超級前衛的。威爾斯從各方面加以描寫的,自古巴戰爭開始到1940年為止的公民凱恩,與其說是一個報界巨頭,不如說是一個極端的利已主義者。在影片推進中,劇情的發展漸變得撲朔迷離,但主題卻越加凸顯,那就是在一個物質社會中許多浮士德式的人物為得到整個世界的慾望而出賣自己的靈魂。影片所反映的整個物質世界的狀態,是電影史上議論最多的一部影片。它改變了好萊塢過去傳統的影片拍攝模式,並且還持續地影響著電影的發展,稱得上是電影史最成功的人品之一,它在藝術上所表現出的力量、勇敢、粗獷、沖擊、娛樂性及個人體驗均達到了那個時代的巔峰。
《公民凱恩》用在1941年顯得頗為現代的方式(長鏡頭、景深鏡頭、低照度等)講述了「一個幾乎失去了他所擁有的一切的人」故事。凱恩是一個被家庭拋棄到社會上的孩子,一個為了自己傳媒事業的發展而不遺餘力的中年人,一個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卻在政治和愛情上失意而最終在自己帝國般的庄園里孤獨地走向人生盡頭的老者。臨終之前,他吐出了「玫瑰花蕾」的遺言,就是這個謎一般的符號,構成影片的內容。他當年的監護人撒切爾、部下伯恩斯坦和里蘭、他的第二個妻子蘇珊、他的僕人雷蒙德從自己的理解來闡釋這個謎語般的短語,但沒有一個人能切中要害。電影對人物性格的麝香畫是精確的,並且,在一個報業巨子身上集中表現人性魔方所固有的矛盾,在凱恩的人生歷程中凝聚著對美國現代化後果的批判——《公民凱恩》完全可以被看做是美國的寓言故事,一個關於個人奮斗理念的敘述體。
「Rosebud,rosebud,rose… …」一個簡單的單字重復,卻道盡了繁華落盡的凄涼。這是「卻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壁殘垣」的寥落,卻也是「畫檐蛛網,曾為歌舞潮」的人生慨嘆。物是人非,晚年的凱恩最終只有終日孤影相吊,任生命走向盡頭。到凱恩辭世的時刻,另一番滋味出現了,主觀的情緒物化在一個蘊涵生命奧秘的水晶球上,太陽出來了,凱恩卻要離去了,但是,誰能說這里沒有生命的庄嚴和光輝呢?

⑤ 2010世界盃的主題曲,旗開得勝的英文版,,

世界盃主題曲指足球世界盃主題歌。
1。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別樣的英雄》(A Special Kind of Hero)
演唱者:斯黛芬妮·勞倫斯(Stephanie Lawrence)
1986年的世界盃是屬於馬拉多納的,這位阿根廷天皇巨星以「上帝之手」和連過五人的長途奔襲進球得分,聞名於世,並為本隊再次奪得世界盃桂冠。這首充滿傳統色彩的大
氣歌曲後來一直被視為頌揚馬拉多納的贊歌,究其原因是它曾出現在那屆世界盃賽官方影片《英雄》的結尾,而畫面恰恰是馬拉多納在球場上英武拼殺的慢動作鏡頭。此歌演唱者
是著名的舞台劇演員斯黛芬妮-勞倫斯,但該曲是否為當屆主題曲,還鮮有明證。
斯黛芬妮·勞倫斯
出生於英國的音樂家庭,父母從事音樂和舞蹈。她因在倫敦一些最著名的音樂劇中出演而知名。16歲登上舞台後,不久去百老匯發展,也在電影和電視中客串角色。自1981年
接任安德魯-韋伯的名劇《埃薇塔》(又名:貝隆夫人Evita)起,她陸續出演了《瑪莉蓮》(Marilyn!)、《星光快車》(Starlight Express)、《貓》(Cats)的主角。1993年因主演《
熱血兄弟》(Blood Brother)而獲得托尼獎提名,她1989年曾出演電影版的《歌劇院魅影》。2000年11月4日在倫敦寓所過世,享年50歲。
2。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義大利之夏》(UN'ESTATE ITALIANA)英語版本名稱為:To Be Number One
演唱者:吉奧吉.莫羅德(Giorgio Moroder)和吉娜.娜尼尼(Gianna Nannini)
「義大利之夏」或許是最成功的世界盃主題曲,至今仍被資深球迷和歌迷所津津樂道。這是首悠揚動聽,又振奮人心的歌曲,義大利人將亞平寧半島上的海風和足球王國對足球運
動的理解糅合成迷人的音樂。這首歌有數個版本,原唱錄音版較舒緩傳統;現場演唱版則加入更多搖滾節奏;因為作曲的是義大利電子樂大師吉奧吉,也有過節奏強勁的混音版。
超級球迷香港天王譚詠麟也曾將此歌改成粵語版本的「理想與和平」。兩位原唱者都是義大利最著名的流行樂大師,並且此歌也是兩人合作寫成的,英語版由吉奧吉演唱。
3。1994年美國世界盃:「榮耀之地」(Gloryland)
演唱者:達利爾.豪(Daryl Hall)
美國一直是足球運動的處女地,把世界盃主辦權交到他們手裡似乎是個錯誤的選擇,主題曲也變得黯淡。這首「榮耀之地」雖然有個響亮的名字,但是英雄主義色彩在這首歌中盪
然無存。「榮耀之地」在音樂風格上更接近於民謠與流行搖滾樂的結合,很有些美國西部荒原的蒼茫感。1994年作者兼主唱達利爾創作了此歌,並邀請福音曲演唱組合「黑暗之聲
」(Sounds of blackness)協助錄制。由於作品缺乏對足球運動的共鳴,很快淹沒在人們的記憶之中。1994年的世界盃合輯中收錄的其他大牌藝人的作品倒是要比主題曲精彩得多。
4。1998法國世界盃:〈生命之杯〉(La Copa De La Vida)
演唱者:瑞奇.馬汀(Ricky Martin)
瑞奇.馬汀是世界級偶像歌手,並引領著拉丁音樂浪潮。該歌曲選自他1998年專輯《讓愛繼續》(Vuelve),並獲得全球30個國家單曲排行的冠軍,也是1998年法國世界盃的另一首
主題曲。「生命之杯」 在世界盃之後也傳播甚廣,成為很多足球節目用來烘托氣氛的第一選用曲目。歌曲中的鼓樂節奏和號角奏鳴都頗為煽情。
瑞奇.馬汀
瑞奇.馬汀1971年12月24日生於波多黎各,6歲起開始接拍電視廣告,很快對表演產生濃厚興趣。12歲時,瑞奇-馬汀加入了少年偶像團體Menudo,這是一支拉丁樂歷史上最受歡迎
的組合。17歲的馬汀在離開Menudo後,決定放下明星身份,重新走入學校完成他最後的高中學業。畢業後,他毅然來到美國紐約。以個人姿態進軍歌壇的瑞奇-馬汀,1991年推出了
首張同名專輯,獲得巨大成功,並在全球許多國家掀起了一股拉丁樂狂潮。1994年,瑞奇-馬汀參演了電視連續劇《急診室的故事》,這部在美國ABC電視台收視率頗高的肥皂劇使
瑞奇的知名度再次得到了空前提高。1996年,讓瑞奇-馬汀走紅全球的專輯《A Medio Vivir》發行,其中收錄的歌曲呈現多元化風貌,收錄有法國9周冠軍曲「Maria」。令瑞奇走
向世界的歌曲「生命之杯」(La Copa De La Vida / The Cup Of Life)收錄在大碟《Vuelve》中,他以西班牙文唱出火熱的氣氛。
5。2002年日韓世界盃:《風暴》(boom)
演唱者:阿納斯塔西婭(Anastacia)
阿納斯塔西婭的歌聲和形象的差距令人難以置信,靚麗的偶像外型和深沉渾厚的「爵士樂」嗓音給人的視聽覺沖擊強烈。「風暴」曲調簡潔、節奏強勁,流行的曲風給人異域感覺
,和「生命之杯」 相比它少了些火般熱情,多了份緊迫感強勁的沖擊。
阿納斯塔西婭
阿納斯塔西婭原名Anastacia Newkirk,1973年9月17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父親是酒店歌手,母親是紐約百老匯的演員。她14歲時父母離異,隨母親來到紐約,並進入藝術學校。
阿納斯塔西婭1999年參加MTV的新秀選拔賽後加入樂壇。簽約Sony之後於2000年發行了個人首張專輯《並非它類》(Not That Kind)獲得巨大成功,銷量逾200萬。2002年發行第二張
專輯《自然的怪誕》(Freak of Nature),當前的單曲「Paid My Dues」在全球熱播不斷。阿納斯塔西婭的演唱和舞蹈風格以隨性自由為特點,金發白膚的搶眼外形之下蘊藏的卻是
一把「擁有純粹的黑人靈魂的聲線」。去年11月1日,國際足聯最終確定阿納斯塔西婭來演唱2002年韓日世界盃主題歌「風暴」。
2002年日韓世界盃:《讓我們走到一起》(Let's get together now)
演唱者:VOICES OF KOREA/JAPAN
日本:化學超男子(Chemistry)、Sowelu
韓國:褐眼男子(Brown Eyes) 、朴正鉉(Lena Park))
「讓我們走到一起」是首格外清新悠揚的歌曲,它以日本流行歌曲獨有的輕松和流暢,在眾多世界盃歌曲中卓爾不群,它更象一首沉浸於幸福的愛情歌曲或是勵志歌曲。6人的超大
組合主要因為兩國合辦的原因,在音樂演繹上除了俊男配靚女,實力派對唱將的緣故外,也未見有更多的亮點。此歌並未收錄進「新索音樂」在中國內地發行的官方專輯中。
6。2006年德國世界盃:《我們生命中的時光》(Time of Our Lives)
由Sony BMG唱片公司著名作曲家約爾根·埃洛弗松(Jorgen Elofsson)作曲,超級製作人史蒂夫·麥克(Steve Mac)製作的2006年德國世界盃主題曲「我們生命中的時光」(Time of
Our Lives)將在6月9曰慕尼黑的世界盃開幕式上由紅遍全球Pop Opera跨界團體Il Divo「美聲紳士」組合與R&B天後Toni Braxton共同首演。
這首世界盃主題曲是迄今為止感覺最抒情的一首,雖然沒有98世界盃瑞奇馬丁演唱的那首主題歌勁爆,更沒有《義大利之夏》經典,但卻不失為一首好歌!
7、2010年世界盃主題曲《飄揚的旗幟》

Give me freedom, give me fire, give me reason, take me higher
給我自由,給我激情,給我個理由,讓我飛得更高
See the champions, take the field now, you define us, make us feel proud
向著冠軍,現在就上場吧,你讓我明確,讓我們自豪
In the streets are, exaliftin , as we lose our inhibition,
在街道上,exaliftin,當我們失去了束縛
Celebration its around us, every nations, all around us
在我們身邊慶祝吧,每個國家,在我們身邊
Singin forever young, singin songs underneath that sun
歌唱永遠的年輕,在太陽下歌唱
Lets rejoice in the beautiful game.
讓我們在這美麗的運動中歡慶吧
And together at the end of the day.
相聚在這天的到結束
WE ALL SAY
我們一起說
復制回答者死 T16探長制
When I get older I will be stronger
當我長大,我會變得更強
They'll call me freedom Just like a wavin' flag
他們讓我們自由,就像那旗幟飄揚
And then it goes back
一切都回歸
And then it goes back
一切都回歸
And then it goes back
一切都回歸

問問團隊NBA專家團共1人編輯答案

⑥ 法國電影歌劇院謎案是什麼時候的故事

法國電影《歌劇院謎案》講述的故事背景設定在20世紀早期的巴黎。

這部電影以巴黎著名的歌劇院為舞台,通過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懸疑情節,展現了當時巴黎社會的風貌。電影中的歌劇院不僅是藝術的殿堂,更是權力和慾望的交織地。在這里,華麗的面紗下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和罪惡。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輕的歌劇演員,她的命運與歌劇院中發生的一系列神秘事件緊密相連。隨著調查的深入,觀眾逐漸發現這些事件背後隱藏著更為復雜的真相。這些真相不僅涉及到歌劇院的內部紛爭,還牽扯到巴黎上層社會的權力斗爭和道德淪喪。

電影通過精彩的劇情和豐富的角色塑造,生動地展現了20世紀早期巴黎社會的復雜性和多面性。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當時巴黎社會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氛圍。這使得《歌劇院謎案》不僅是一部懸疑片,更是一部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藝術作品。

⑦ 一部電影,昨天剛剛在cctv6看的,叫《盧浮宮謎案·法國》為什麼...

因為國內沒正式引進,具體的演員,海報和劇情簡介在豆瓣詞條里的IMDB可以看到。

電影法語名Mystère au Louvre,是懸疑係列劇Mystère à Paris的第四集。講述的是1885年巴黎,Alice Taglioni飾演的女竊賊盜取在Louvre展出的稀世珍寶的故事。由Thalie Images和TV5 Monde出品,France 2 (FR2)發行。多說一點關於這部影片的內容,影片上映時間2017-12-27(法國),時長88分鍾,曾在法國電視二台播出,編劇是Elsa Marpeau和Florent Meyer。很棒的一部影片!



內容介紹(摘錄並翻譯自imdb):

巴黎上流社會欽佩或擔心的著名強盜美居事實上是-一個女人。她的真名康斯坦斯·德·庫蘭格斯(Constance de Coulanges)在羅浮宮博物館即將展出的當晚,她計劃偷走屬於尤金妮皇後的一套珠寶,以發動一場絕招。為此,她聘請了弗雷德里克(Frédéric)一位英俊的繩索藝術家。當首席偵探塞納德(Thénard)把盧浮宮置於嚴格的安全保護之下時,他們的嘗試變得更加危險。



⑧ 法國電影歌劇院謎案是什麼時候的故事

1993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一部名為《蝴蝶君》的電影首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中國的愛情故事。

陷入愛河的兩人分別是法國年輕外交官、中國京劇演員。

生活在異國的法國年輕外交官,前往歌劇院觀看《蝴蝶夫人》時,對舞台上表演的中國京劇演員產生了愛慕之情。

不久之後,兩人便雙雙墜入愛河,談起戀愛並同居。

然而,在20年後的一次審查中,法國警方對京劇演員的醫學檢查顯示:

外交官的妻子竟是個正兒八經的男人!

已經到達中年的外交官知道這個結果後感覺非常屈辱,整個人陷入了絕望之中,最後自殺身亡。

電影講述的這則故事在現實中,是有真人原型的。兩人甜蜜地步入婚姻生活,共同養育了一個兒子。

直到18年後,法國外交官才驚覺:對方竟是男人!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那麼,他們最初是如何相愛的呢?外國外交官的「妻子」又為何能夠瞞天過海?

一見鍾情,孽緣開端

法國總統戴高樂在1964年,宣布與中國恢復建交關系。

於是法國成了第一個在中國開設駐華大使館的國家。

也是在這一年,為了表示中法之間的友好關系,法方在平安夜那天在大使館舉辦了一場晚會,並邀請了當時中國著名的年輕京劇演員時佩璞。

時佩璞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當中。

父親是一名大學教授,母親是一位人民教師,叔叔則在文化部工作。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歌劇院迷案法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八一廠原版電影完整版 瀏覽:40
轟天龍電影粵語 瀏覽:311
什麼電影名冠 瀏覽:227
電影演員柯藍的外公是誰 瀏覽:864
電影參加電影節的流程 瀏覽:37
生10個孩子的電影名字 瀏覽:397
一個爸爸韓國電影圖片 瀏覽:842
國家命運完整版電影 瀏覽:73
電影格鬥硬漢完整版視頻 瀏覽:941
晃動的大乳電影 瀏覽:207
韓國電影相互關系演員介紹 瀏覽:420
有什麼關於沙漠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334
周星馳金凱瑞電影相似的地方 瀏覽:599
如果有來生電影觀後感 瀏覽:842
潛行者電影完整 瀏覽:860
愛情公寓電影版里的音樂 瀏覽:761
周星馳電影里的丑配角 瀏覽:864
適合初二看的優秀英文電影 瀏覽:441
圖片電影怎麼剪輯 瀏覽:807
間諜同盟電影王國網站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