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敦刻爾克電影 法國人士兵最後怎麼了
死了,死在船里了。
㈡ 敦刻爾克裡面安排那個法國人最後淹死了,有什麼涵義嗎
西方電影的批判性很強,而且不怕自我揭短,但這也是人性的體現。
㈢ 《敦刻爾克》請收下我的膝蓋!
影片:《敦刻爾克》2017年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
還是一篇諷刺抵制《敦刻爾克》文章的一篇文章激起了我看這部電影的好奇心。本來想著諾蘭很難超越自己的《盜夢空間》,更別說超越《記憶碎片》了。想保留對這位導演的良好印象,所以沒打算去看。
但,最終去看了。事實證明,我做了一個明智的選擇。
《敦刻爾克》絕對值你的回票價與你的寶貴時間!
這部電影我給四星半。
每個電影都在講述故事。而故事的本質就是在影片開頭許下一個願望, 然後再向觀眾展現這個願望實現的過程和結果。
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敦刻爾克》沒有過多的背景鋪墊的廢話,在影片一開始就以極簡的手法把這個願望告訴了觀眾:「回家」。
以字幕的方式把背景和願望交代得一清二楚。而且字幕呈現余肢的方式也是經過精心設計,以每一次展現疊加上一幕字幕的方式,層層推進。奠定影片的節奏。太贊啦!豎拆世可以說,開頭10秒就已經牢牢的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
然後觀眾就會一直關心我們的「英雄們」最終是否都回家了。雖然敦刻爾克大撤退是歷史事件,正如泰坦尼克號一樣。大家都知道結局。可是具體導演鏡頭下的這個人物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的個人命運還是未知之數。
所以完全吊起了觀眾的胃口。
影片的願望是「回家」,然而貫穿整個影片內核的主題還是:艱難的選擇。
這一主題在整個影片中非常明確,與「回家」的願望交織在一起,向我們展現了「回家」的「英雄之旅」中,每個人物在每個場景下的艱難選擇。
每一次選擇都關乎生死。
每一次選擇都是對「英雄」的考驗。
當兩個士兵心照不宣的抬起擔架;
當飛行員看著油表說,「就這樣吧!」;
當「法國人」在沉船之際,奮力艱難的去打開船艙的門;
當遊艇老船長對戰斗機隊長說,「我們是有任務的」;
當彼得面對戰斗機隊長詢問喬治會否好起來時,說,「會!」;
所有的這些時候,都在傳遞著「艱難的選擇」這一主題。這是諾蘭非常擅長表達的人生思考。想來他自己對人類的自由意志以及選擇思考很多。也展現得十分到位。
這些時候,觀眾也會跟隨著「英雄們」,追問自己的內心會做何選擇。我們在觀影的同時,也走在自己的「英雄之旅」中。
影片亮點太多,印象深刻的有5點:
1、三條線索的展開與匯集
沙灘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
影片在非線性多時空下三段故事同時展開!
每一段故事都是「英雄們」的英雄之旅!這種獨具匠心的設計太贊!
諾蘭駕馭故事的實力實在是了得。
而且三條線索都被「回家」的願望緊緊的連接在一起,並在精心設計的場景下匯集到一起。
2、鏡頭語言帶來的身體反應
這可以說是最惜字如金的電影之一了。角色之間的台詞少得可憐。
甚至不需要台詞。
空無一人的城市。
沙灘上排隊集合的士兵,等待撤退。
鏡頭下的場景把觀眾帶到了緊張的戰爭中。
兩個士兵抬上擔架後陡然改變的背景音樂。讓我們崩緊了神經。
緊張,一直到兩個人順利的上船,觀眾才得以喘一口氣。
3、氣氛渲染帶來的宣洩
英法聯軍被德軍逼退御祥。影片中卻並未出現德軍,僅僅出現了幾架德軍戰斗機。就將整個戰爭緊張,生死悠關的氛圍渲染出來了。
沒有血肉模糊,斷手斷腳的血腥場面。
也沒有炫酷的3D特效技術。
全靠故事的張力,導演已經將氣氛渲染得非常到位。
這才是講故事的實力!
影片最後在回家的火車上,陽光灑進車窗。「英雄」念著丘吉爾給下議院的信。我們緊張的情緒得到了完全的釋放。
感覺到了圓滿。
讓觀眾的感情得到宣洩是電影,或者可以說是任何藝術形式的終極目標。
諾蘭完成得很棒。
4、視角新穎
以前看戰斗機對峙。經常性的觀眾無法分清敵我。只看見一陣霹靂吧啦以後,有飛機墜毀,等到鏡頭重新定格在飛行員身上,我們才知道輸贏。而諾蘭使用的從飛行員視角和整體視覺切換的拍攝方式,讓我們很清楚知道敵人在哪裡,敵人是怎麼被消滅的。
5、兩極化的沖突
兩極化是故事張力的源泉。
《敦刻爾克》的外部兩極化是很明顯的:英法聯軍VS德軍
內部兩極化也很精彩:
在擱淺的船倉等待漲潮時,因為超重要趕「法國人」下船;
遊艇上被救起來的飛行員要求返航時;
都是內部兩極化的斗爭,並且都是以人物的死亡作為完結。
這又在一個層面上反映了影片的另一個隱喻。爭斗從來不會只發生在外部。
在看起來是隊友的內部發生的爭斗也常常以死亡劃上句點。
哪一種死亡更有價值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
對於死去的人來說,對於他們的親人來說。痛,難道還會有程度上的不同嗎?
為什麼沒有給五星呢?沒有給的這半星,確實是吹毛求疵的。
那就是「法國人」之死。在影片中我們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他在故事中顯然充當了悲劇英雄的角色。
當然可以設計他最後的結局是犧牲。更何況他是一個「法國人」,在更深的層面可以表達這部影片的隱喻。而且他沒有姓名也是一個匠心獨運的設計。在敦刻爾克犧牲的數以萬計的法國人,每一個法國士兵,我們知道他們的姓名嗎?
這個隱喻也曾直接從我們的英雄口中說出:「我願意承受這個代價的責任(為了大家的生存,犧牲掉「法國人」),但這是不對的。」
問題在於他犧牲的方式不符合他的人設。
他可是一個警覺性很高,求生本能很強的人啊!為了害怕沉船都不肯進船艙要在甲板上待著的人,最後怎麼可能死於船艙進水呢?
《敦刻爾克》冷靜而又克制的敘事方式。不做過多的情緒渲染,以一種歷史客觀的筆觸刻畫小人物在歷史背景下的命運。
在一個點上的縱深演繹,諾蘭真是頂級導演!拜服!
最後收回《敦刻爾克》無法超越《盜夢空間》的預估。整部影片確實超過了《盜夢空間》的水準。
但比起我的心頭好《記憶碎片》,還差了那麼一丟丟意思。
看來諾蘭可以列入影片不可錯過導演的名單啦!
(完)
㈣ 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後,留下來的法國士兵和法國怎樣了
可是英國派駐在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在1940年5月,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最終英國仍得以利用各種船隻撤出大量的部隊敦刻爾克大撤退(代號:發電機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 這次大規模的撤退行動雖然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造成英國本土地面防衛發生嚴重的問題
㈤ 《敦刻爾克》,差點把我淹死在電影院
這是一部無關乎戰略的遠大或者失敗,無關乎戰術的高明或者草率,無關乎正義和非正義,沒有大人物振臂高呼」保衛國家」,沒有英雄大喊」跟我上」。
只有令人窒息的如影隨形的死神的威脅和回家的心切。
中間,一個無名的絕望的士兵,直接跑進湧向海灘的海浪里。
從來沒見過這樣一個戰爭片的主角,從始至終,只想著一件事情,坐上回家的船。
家就在40多公里的海對面。回去的路是如此艱險。
湯米,從影片一開始,在空無一人的敦刻爾克的街道上,想抽空拉個臭,剛脫下褲子,小分隊被德軍襲擊,倉皇逃竄(是的,我們的電影主角,倉皇逃竄),在被追擊的途中,隊友先後全部被無情的子彈擊中倒地,他自己在驚慌失措的狼狽的逃跑過程中也連槍都丟了,頭盔也丟了。這就是一個新參軍的對於什麼是戰爭完全蒙圈的,可能沒有殺死過一個敵人的新兵吧。
這還沒完,為了趕上就要離開防波堤的撤軍船,湯米靈機一動,竟然和一個第一次見面,話沒說一句的吉布森假扮抬傷員的士兵,試圖混上船。他們擠過長長的士兵的隊列,簡單說,就是無恥的耍小聰明的加塞和逃離戰場。(當然了,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丘吉爾批準的撤退計劃)
在整個片子里,湯米就不斷的試圖上船,船被擊沉,死裡逃生,游向另一艘船,回到海灘,尋找下一艘船,再沉掉,死裡逃生這樣的無助的 令人瘋掉和絕望的循環 。
請原諒,我竟然聯想起一個B級片,Final Destination,無論你多麼僥幸的一次一次躲過死神的刀鋒,他總在下一個路口等你。幸好諾蘭最後給了我們倒霉蛋湯米一線生機。
我們這個蒙圈的滿眼都是恐懼和滿眼都是要回家的生存慾望的小主角,甚至沒有什麼台詞。但是你可以清清楚楚的讀懂他的眼神,那眼神始終直勾勾的盯著任何正要離開海灘的撤兵船,眼神里寫著,我要離開這,我無比疲倦,我無比忐忑,我只想好好睡個安穩覺,好好吃頓飯。
不擇手段想率先離開戰場的湯米,應該說是懦弱的吧。但是,在漁船上,當其他士兵發現吉布森是法國人,用搶指著吉布森的腦袋讓他下船(船太沉,老也浮不起來)的時候,湯米說這樣做不公平,他說法國佬也是盟軍,拿槍的士兵說,這就是人性,我們幾個是一個部隊的,你能怎麼著,要不然你也下去吧。這時候湯米說,我可以下去,但是你們這么做不對。
湯米這時候很勇敢。
人性既暴露了湯米的懦弱,人性也挖掘了湯米的勇敢。
片子里,你和主角們,無數次被困在被炸沉的軍艦里,被打漏的漁船里,無數次看著海水沒過頭頂,聽見主角在水下發不出聲的呼喊和消失的光線,聽著電影要命的越來越緊張的如同敲破鐵桶一樣的節奏和配樂,你在電影院也憋死過去。
NND,整個電影里,除了看見德國人的戰機,你一個德國鬼子也沒見過。影片後面的時候,湯米和吉布森和另外一個士兵跑到一艘擱淺的漁船,等待海水漲潮,期望海水帶著漁船離開海灘飄到海里。他們上船的那個時刻,回頭望瞭望遠處海灘邊上擋住視線的沙丘,心中充滿了莫名的恐懼,因為他們知道德軍隨時可能從沙丘後面湧上來。
跟所有血戰或者號稱殘酷真實的戰爭片相比,這部片子完全不血腥,看完整個片子,甚至不記得見過血。
請注意,連moonstone(月光寶石)號民船上那個被落水士兵在沖突中意外摔落樓梯腦部受傷,最後死去的小夥子,都沒有出血。
這些在防波堤上排隊等待登船的士兵們,在德國空襲的飛機俯沖過來的時候,除了蹲下什麼都不能做。相比較其他戰爭片,德軍的炸彈的爆炸力太小了,炸彈炸到防波堤的時候,也就是炸掉一小塊,沒有人肉橫飛,沒有血花四濺。但是這些士兵什麼都不能做,沒有防空兵防禦,沒有小步槍打飛機的神跡。只能祈禱,不要炸到我。
一船英軍士兵登上戰艦後,半夜被魚雷擊中船身的時候,船艙是緊閉的。
飛行員海上緊急迫降之後,駕駛艙的窗戶卡住了。
即使是民船道森船長的船,也是滿滿的塞了55個士兵,半路上還遇到德國戰機俯沖掃射。
一艘戰艦被德機轟炸傾覆,士兵紛紛跳海,突然海面上泄露的燃料油著起大火,一個士兵潛下海面,頭上方就是無盡的火海,一秒兩秒,一直到再也堅持不下去……
你在一個悶罐里,無處可逃。
這么壓抑緊張的配樂,你們一定要自己去聽,我才覺得公平。
我簡直難以想像這位Zimmer先生也是當年獅子王的配樂,那麼陽光的配樂和這么陰暗的配樂,竟然出自同手。
在慣常的電影表現手法裡面,一個場景只有一條時間線,但是多個場景的多個時間線可以交織切換。在同一個場景里,可以在一條時間線上切換不同視角。不過在這部影片里,導演把同一個場景的不同視角採用了完全分離的敘述方式,所以同一場景的同一時間線會以三個視角重復三遍。一個是英雄飛行員法瑞爾的空中視角
在空中,我們看見一艘船斜斜的要沉沒,有士兵跳下船,就會想,倒霉蛋湯米是不是在裡面。
一個是船上的主角湯米的視角,我們就又經歷一次死也回不了家的噩夢。
一個是民船船長道森的視角,我們心裡就在喊,開快點,開快點,去救人。
1940年,30多萬英國士兵完全不體面的搭著各種亂七八糟的船逃回英國本土,運完英國士兵,他們還還營救了6萬法國士兵,最後沒運完的4萬法國士兵在敦刻爾克被德軍俘虜。
1944年,這些當年成功撤回英國本土的士兵其中很多人又出現在諾曼底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