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體現法國自由主義的電影

體現法國自由主義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4-11-11 19:55:58

1. 請問法國《電影手冊》評選的年度十大佳片名單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專門出版過《法國電影手冊十年百部佳片》,列舉了1993年到2002年的評選結果和影片簡介。

2. 對《巴黎聖母院》的概述與點評

巴黎聖母院
1.法國名勝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坐落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岱島上,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將其誤認作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形象而將它們搗毀。但是後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原並放回原位。「長廊」上面為中央部分,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其直徑約10米,建於1220—1225年。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講台上。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

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里舉行,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贊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等。巴黎聖母院是一座石頭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被譽為一級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2.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創作於1831年)(又稱《鍾樓怪人》)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美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小說《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歷史真實,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斗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面容醜陋的殘疾人加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富洛婁和貴族軍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小說的發表,使雨果的名聲更加遠揚。

【故事梗概】

1月6日是西文傳統的愚人節。1482年的這一天,整個巴黎城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人們從四面八方向舊城區涌去。聚集在通往司法宮的幾條路上的群眾尤其多,這里正在進行「愚人之王」的選舉,選舉的規則是誰長得最醜陋、誰笑得最怪最難看誰就有望當選。

當大家把幸運的愚人之王帶出來時,驚奇和贊賞到了最高點。只見他長著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獨眼,駝背,跛子,身體的高度和寬度差不多,下部是方方的,兩腿從前面看,好像是兩把鐮刀,刀柄同刀柄相連起來。在他的種種畸形里,卻有一種不容懷疑的堅定、嚴肅、勇敢的態度,他就是巴黎聖母院的敲鍾人加西莫多,人們給他穿戴上用硬紙板做的王冠和道袍,把他抬上繪有花紋的轎子向格雷弗時廣場走去。

在格雷弗廣場上,靠街頭賣藝為生的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帶著小羊加里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不少圍觀的群眾,不時贏得人們的掌聲和叫好聲,愛斯梅拉達正在一張隨便鋪在她腳下的波斯地毯上跳舞,她輕捷、飄逸、快樂,所有圍觀的人都目不轉睛,大張著嘴,被眼前燦爛的景象迷住了。在密集的人群中,有一個中年人雖不引人注目但與眾不同。他一雙貪婪的眼睛直盯著愛斯梅拉達,嘴裡卻在發出冷漠的幾乎無人能聽得見的咒語,那神情著實令人望而生畏。此人就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格德·富洛婁。

富洛婁向來清心寡慾,迴避一切世俗的享樂。但今晚看到翩翩起舞的愛斯梅拉達,卻立即為她那無雙的姿色所傾倒。他身上潛伏的淫慾像一頭沉睡多年的野獸突然猛醒使他完全失去了自製力。雖然他懂得若不加以收斂必將陷入極其可怕的深淵,但慾望似乎是無法抗拒的。他分明看到眼前擺著兩條路供他選擇:或者不惜一切代價佔有她:或者置她於死地,以求自己靈魂的安寧。此時,第一種選擇佔了上風。

在廣場一角的荷蘭塔內,女修士居第爾因自己的女兒在15年前被吉卜賽人搶走,正用一種虔誠的、憎惡的聲音呵斥愛斯梅拉達快走,愛斯梅拉達深為副主教和女修士的詛咒感到驚駭和不安。
當愚人之友會的會員抬著加西莫多來到廣場時,一下子成了人們注目的新熱點。眾愚人擋住蜂擁過來的群眾奮力保衛自己的愚人王,而當得意洋洋的加西莫多一眼見到富洛婁時卻又溫順得像一頭羔羊。原來在16年前,身為畸形兒的加西莫多被人遺棄在巴黎聖母院的門前,副主教出於憐憫之心收養了他,並為他取名加西莫多。加西莫多慚慚懂事,對富洛婁大人感恩戴德,惟命是從。

傍晚時分,愚人節聯歡高潮已過,人們漸漸散去。愛斯梅拉達帶著她心愛的小山羊離開了節日廣場,行至廣場旁的小巷,授命於富洛婁的加西莫多准備劫持愛斯梅拉達,愛斯梅拉達奮力反抗,高聲呼救。就在這時,國王的近衛弓箭隊隊長弗比思帶領他的士兵途經附近,聞訊趕到,解救了愛斯梅拉達,擒獲了加西莫多。愛斯梅拉達被弗比思英俊的容貌和解救她的恩德所打動,問過了這位年輕軍官的尊姓大名後,便飛快地跑回了流浪人和乞丐們的聚集地——「奇跡王朝」。

「奇跡王朝」是一個非常大的廣場,居住著下層人民,他們中有法國人、西班牙人、義大利人、德國人,他們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白天是乞丐,晚上是小偷。這是一個奇幻的世界,是一個地獄的詩的境界。愛斯梅拉達在這里具有很大的魔力,她回來時,男女乞丐都溫柔地排列著,他們兇狠的臉色因為見到她而開朗了。此時,該王朝的乞丐王克洛潘正在審判誤入這里的窮詩人甘果瓦。按「王朝」的法律,甘果瓦將被絞死,除非有人願意嫁給他。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甘果瓦性命難保。善良美麗的愛斯梅拉達出人意料地站了出來,宣布願意與此人結為夫妻,這樣甘果瓦免除一死。

第二天,格雷弗廣場上搭起了臨時刑台。昨天還是愚人王的加西莫多今天卻跪在轉盤上任人鞭笞。富洛婁路經此地,目睹此景,他當然知道加西莫多因為什麼才落到這種地步,但為了保全自己的身份,他竟無動於衷,聽之任之。加西莫多看見了人叢中的富洛婁,他心中一喜,但是這個當年收養他的義父卻慌忙逃避了他的目光。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加西莫多口渴難忍,他憤怒的吼叫:「給我水喝!」圍觀者不但無人理睬,反倒是一片戲弄與咒罵聲。

3,電影《巴黎聖母院》

導演
讓·德拉努瓦 Jean Delannoy

主演:
安東尼·甘 Anthony Quinn
吉娜·勞洛勃麗吉達 Gina Lollobrigida

類型:劇情 / 恐怖
更多中文片名:
鍾樓怪人
更多外文片名:
Gobbo di Notre Dame, Il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片長:115分鍾
國家/地區:法國 / 義大利
對白語言:法語
發行公司:Allied Artists Pictures Corpor
上映日期:1956年12月19日 法國

劇情梗概:美麗善良的吉普賽姑娘埃斯米拉達白天靠跳舞賣藝為生,晚上則和一群自稱「乞丐王國」的窮苦人居住在一起。埃斯特拉達的美貌傾國傾城,卻給她引來了殺身之禍。
國王衛隊的隊長菲比斯原本已有未婚妻,卻垂涎於埃斯米拉達的美色,騙取了她的芳心。就在菲比斯和埃斯米拉達在旅館幽會時,突然菲比斯被一個神秘的黑衣人刺傷。由於黑衣人沒有被找到,旅館老闆的供詞又對埃斯米拉達非常不利,在法庭上,埃斯米拉達受刑後被迫招供,承認是她想殺害菲比斯。埃斯米拉達因此被判絞刑。

其實那個隱藏在黑暗角落裡的黑衣人是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弗羅拉。他孤僻刻薄,表面上是個對女人厭惡的忠誠的教徒,內心卻一直燃燒著熊熊烈火,渴望得到美麗的埃斯米拉達,是他在看到埃斯米拉達和菲比斯約會時無法控制自己的嫉妒,刺傷了菲比斯。

在埃斯米拉達被送往絞刑架的路上,巴黎聖母院的敲鍾人卡西莫多將她救下帶入聖母院避難。卡西莫多外表醜陋無比,從小被弗羅拉神父收養。但他心地善良,並真心地愛著埃斯米拉達。在聖母院中,卡西莫多就是埃斯米拉達的守護神。

國王的衛隊開始進攻聖母院捉拿埃斯米拉達,卡斯莫多誓死保護。但他一個人的力量必定有限,埃斯米拉達被亂箭射死。卡西莫多看到她的屍體被拉走,悲痛欲絕,他把真正的兇手——弗羅拉神父從聖母院的頂層扔了下去。

卡西莫多找到放置埃斯米拉達屍體的地方,緊緊地抱著自己心愛的姑娘。多年後,人們發現了兩具纏繞在一起屍骨,當人們想要將他們分離時,這兩具屍骨頓時化作了灰塵消失得無影無蹤。

本片根據法國大文豪維克多爾果名著《巴黎聖母院》改編。丑聾人卡利摩多被巴黎聖母院的神父羅德收養,做撞鍾人,外貌正經的克羅德神父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後,被其美色所誘而神魂顛倒,指使卡利摩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非必斯騎兵上尉隊長所救,愛斯梅拉達因而愛上了非必斯。但非必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克羅德刺殺。並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利摩多將愛斯梅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乞丐群眾為救愛斯梅拉達而沖入教堂,誤與卡利摩多大戰,愛斯梅拉達被由克羅德帶領的軍隊沖入聖母院所殺,最後卡利摩多憤然將克羅德從教堂頂樓摔落地下,最後卡利摩多撫著愛斯梅拉達的屍體殉情。

這部雨果名著曾被多次搬上銀幕,其中1939年的美國版被廣泛認為是最佳版本,其中的德國表現主義布景尤其值得稱道。純潔美麗的吉普賽女郎艾斯美拉達,和「乞丐王國」的人一起,到處賣藝行乞。一次,為了救流浪詩人甘果瓦,她被迫嫁給了他。國王的衛隊長菲比斯是個花花公子,他騙取了艾斯美拉達的愛情。就在他們約會時,一個黑衣人將菲比斯刺傷。艾斯美拉達作為嫌疑犯被送上法庭,並判處絞刑。奇醜無比的巴黎聖母院的撞鍾老人卡西莫多將她救了出來,並帶進教堂避難,卡西莫多一直深愛著她。在一次混亂中,艾斯美拉達被國王衛隊 的亂箭射死,悲痛欲絕的卡西莫多轉身將真正的殺人兇手也就是弗洛洛神父,從聖母院的頂樓扔了下去。之後與艾斯美拉達的屍體緊緊地抱在一起,一起化為了塵土。

3. 求法國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的觀後感 2000字左右 需要2篇...謝謝大蝦們...急要...

三部片子中這部最溫暖,一如紅色的暖調。
就像是「竊聽風暴」,窺伺著別人的私隱——那個異性戀婚姻中的同性戀者,那個做著罪惡生意的男人……那麼多的異態在偷聽器中暴露無遺。一個落寞的男人掌控了太多的秘密,承載在他心中不知開出一朵怎樣的陰郁。冷落了人情。而人又不過都是一群披了面具的生物,但是必須如此。總該要有秘密,總該要有自己獨處時的鬆懈。不能帶著面具面對自己,無法當一個聖人,無法「慎獨」,那畢竟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在他的孤寂中闖進來的年輕女子,宛若一株紅色的植物,霎時用她的純真,她的好奇,她的熱情,她的堅定,反射了滿屋的陽光。艷光四射。
這是註定了的一次改變。
他為她把自己告發了。就是這么簡單。
她從這個一開始感覺卑劣的男人身上找到了某種難以言傳的寄託心理。在遠走的旅程開始後,她知道有一個人會密切的關注她。有點忘年交,帶點特殊而不容點破的思想感情。
很喜歡看她與那個年輕而輕微有些失意的年輕男子「向左走,向右走」的交錯,很有意思的緣分的玩笑與撫弄。總讓人覺得他們必將走在一起,於是耐心地看這兩條線的絞纏。特別是她的那幅廣告畫,如此的觸目。他必定是驚艷了。
最後船上的那場浩大劫難中,被救出的她驚恐的表情一如海報上攝人的身材,命運的交合恰在這里疊映。尤其的匠心獨造。
三部曲的主角都安然無恙,是一種悲憫,也是一種希望的寄予。

4. 《阿甘正傳》中的心理學現象

I.Q.與《阿甘正傳》
--選自《恍惚的世界》
智力是指個體的精神作用各個方面的有效性,並特指人的理解能力、學習與回憶能力以及思考和推理的能力。由於無法直接評估或衡量這些能力,人們只能從評估個體在不同場中的行為來推測一個人的智力程度。因此,心理學家們對於智力的定義並不統一,對於可測量的智力因素到底有多少也不一致。
起初,人們認為智力是大腦的天生能力,是區分高度進化的動物與低等動物、天才與普通人的標志。但現在的科學家認為,智力的發育雖然部分是由遺傳所決定,但主要決定於個體生長的那個環境中的刺激或抑制因素。
另外,也有人認為智力是思維的獨有或整體特徵。但實驗表明,智力所包含的眾多因素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可以區分的,如語言、空間、記憶和推理能力。因此,最好把智力看作是許多高度分化、相互重疊的技能的綜合體,而不是一種單一才能。
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對智力的看法完全不同,他強調,兒童的精神發育有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的復雜性和合理性逐漸增加。皮亞傑不僅對智力進行測量,還探索了兒童思維的局限性和成長過程。
現在,智力水平一般是通過智力測定來評估的。智力測定屬於心理測定中的能力測定,心理測定是衡量個體間差異的一種方法,通過評估個體的反應來預測或著決定其將來的行為,能力測定衡量的是個體的語言或操作技能,其標準是普通人的平均水平。
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比內最早使用發育量表來預測學習潛力。這種量表包含一些測試智能思維的小任務,通過交談個別進行,根據兒童的心理年齡安排相應的任務,然後評分,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的比率就是智商《1.Q.》。稍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特曼根據該量表的譯本進行了擴展,並按年齡梯度進行了標准化,形成了今日我們所熟知的斯坦福一比內量表。1939年,在紐約貝勒維醫院工作的心理學家大衛·韋克斯勒發表了《韋氏成人智力量表》第一版,包含11個測試項目,6項為語言,5項為操作,結果根據一個語言分、一個操作分和一個總分判定。這兩種量表的更新版本至今仍是測定兒童和成人智力水平的主要工具。
1917年,美國軍隊採用了團體智力測定,通過問卷可以同時測定一組人群的智力。以後,許多這樣類似測定經過修訂。被教育、就業機構採用。這些測定的平均智商標准均為 100分,不論年齡。精神發育受損者的智商可低至40而智能極高者可達 160分。
智商並不是一個恆定的數值,雖然嬰兒發育水平已經可以測定,但5歲以後進行智商測定,才有可能預測成年後智力狀況,12歲起,智商基本上與成年後智力水平相一致,但仍有大幅度波動的可能。要指出的是,用智商來預測學習成績或日常生活能力時,需要特別慎重,因為除了智力,學習成績至少還與興趣、家庭支持及教育質量有關,而事業成功與人格、機遇及專業技能更為有關。
被不同家庭撫養的孿生子智商比較接近,由此說明遺傳因素具有決定作用。另一方面,許多證據表明,生活在高度貧乏環境中的兒童一旦轉移到刺激豐富的環境中,智力發育相當迅速,最有效的刺激包括母親與孩子的嬉戲、談話和互動作用。母嬰健康和營養水平的改善也有一定作用,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讓孩子聰明的辦法就是這么簡單,譬如,進行課外輔導不會有持久效果,訓練孩子應付智力測定的技巧只能提高智商得分,並不能因此改觀其整體的智力水平。所以,智力測定,特別是集體測定,經常會得出不正確的結果,具有誤導作用。不過,如果注意到遺傳和環境兩方面的影響,並在訓練有素的專家的操作和詮釋下,這種測定仍然是有一定預測和診斷價值的。
目前有爭議的是,智力測定反映的究竟是個體的遺傳或先天才能,還是其養育方式、社會背景和教育程度。智力測定最初的目的是衡量個體的潛能,不考慮文化背景、金錢或權力的影響。但時至今日,智力測定更多的是衡量個體的成就(如完成任務的數量和質量)而不是其能力的傾向性(如學習的潛能),這樣,那些沒有機會表現自己的孩子便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某些評論家認為,智力測定已經淪為歧視底層社會或貧困兒童的工具。上述兩種觀點都得到有力的研究證明。美國喜劇片《I.Q.》也對此進行了探索。
《1.Q.》的故事發生在50年代初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物理學家凱瑟琳和汽車修理工埃德一見鍾情,並受到她叔叔的撮合,她叔叔就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埃德是個自學成才的發明家,喜歡擺弄機械,雖然沒讀過幾年書,但已經在思考冷聚變與核動力宇宙船的關系。凱瑟琳的擇偶條件是智商,在原來的男朋友詹姆斯和埃德之間搖擺不定,詹姆斯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家。但愛因斯坦喜歡上了埃德,認為他善於體貼人.便代他寫情書並把自己早年的一篇論文給他,讓他冒充物理學去參加一次國際學會議。論文一鳴驚人,埃德被譽為天才。詹姆斯心存不服,當眾測試埃德的智商,得分高達 186《I·Q·》當然,這是愛因斯坦在背後授意的結果。凱瑟琳宣布要和埃德結婚,詹姆斯則在一旁竭力證明埃德是個騙子。艾森豪威爾總統到大學來訪問,希望埃德加入冷聚變火箭研製計劃。詹姆斯在新聞發市會上稱埃德的論文是剽竊之作,但愛因斯坦站出來挽回了局面。影片結束時,愛因斯坦和同事們告誡大家不要讓頭腦干擾了感情。
《I.Q.》拍攝於1994年,導演弗雷德·謝比西,主演蒂姆·羅賓斯和梅格·瑞安的對手戲相當默契,沃爾特·馬托扮演愛因斯坦。配樂是異常多產的好萊塢著名作曲家傑瑞·戈德史密斯,他曾為《巴頓將軍》、《NI的秘密》、《昏迷》、《與敵共眠》等無數巨片配樂,本書中提到的《弗洛伊德傳》、《休克療活》、《痛苦與狂喜》、《精神變態者II》、《本能》也是他的作品。 1994年還發生了一件與智商有關的大事,這就是《阿甘正傳》。這一年,《阿甘正傳》席捲了奧斯卡獎的大部分獎項,獲得了各界上下的如潮好評,成為有史以來排行第三的盈利巨片,全球主要報刊都為此發表了社論。影片原作成了暢銷書,不少台詞成為流行的格言,阿甘主義成為人們崇尚的處世哲學。《阿甘正傳》已成為一種通俗的大眾文化現象,它的成功稱得上是 1994年的世界級新聞,但影片本身並不出色。
《阿甘正傳》雖有著史詩片的形式,但缺乏真正的深度與共鳴;它有著諷刺片的花哨噱頭,但缺乏始終如一的立場;它有著歷史反思片的外表,但又缺乏敏銳的批判性。套用劇本中的一句話,《阿甘正傳》不是一部聰明的片子,但是它懂得什麼是愛,演技派小生湯姆·漢克斯出演影片智力低下的主人公,贏得了億萬觀眾的愛。 在此之前,電影從未表現過像阿甘這樣的人,即使有,也可能落入俗套,因此《阿甘正傳》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阿甘正傳》是一部喜劇,可以說是一段歷史,或者說是一場夢。 埃里克·羅斯的劇本具備現代小說的復雜性,而沒有現代電影的公式。主人公阿甘是個很正直的人,智商只有75,他在50-80年代這動盪的三十年中經歷了美國歷史上所有的重大事件。他在這些變遷中得以倖存下來,而他用來保護自己的只有誠實和正派。
智商70-84者在分類學上歸入邊緣程度的精神發育遲滯,這類病人看匕去大多身體健康,沒有低智商者常有的那種特殊的面部特徵,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也還可以,但抽象思維能力減退,思維的廣度、深度與機敏性較差,不能完成高級、復雜的腦力勞動。根據他們的性格脾氣特點,大致可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兩類。不穩定型者常常煤煤木休,手腳不停,缺乏自知之明,容易使人討厭或遭到戲弄。穩定型,也就是阿甘們,一般較安靜、聽話、易於接受教育,能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老老實實地工作和學習,容易得到別人的同情和照顧,而且由於不善於投機取巧,工作反而比別人扎實。國際分類未包含邊緣型智能發育遲滯,但中國分類將其列入。
然而影片並非是關於弱智者情暖人心之類的故事。這種分類實在太局限,容不下《阿甘正傳》這樣的巨片。它更像是通過一個不那麼憤世嫉俗的實事求是者的眼光對我們時代所進行的反思。好好認識一下阿甘,觀眾們就會理解為什麼聰明過頭會被人瞧不起。阿甘的聰明恰到好處。 影片中充滿令人捧腹的笑料和無聲的真理,演員的表演在喜劇和悲傷之間保持著扣人心弦的平衡。湯姆·漢克斯大概是唯一適合擔當這個角色的演員。在看了他是如何將阿甘演繹為一個如此具有尊嚴、如此勇往直前的人之後,我們想像不出還有什麼人能負此重任。的確,刻劃人類的正直品性是湯姆·漢克斯的拿手好戲,無論是《西雅圖不眠夜》中患失眠症的喪偶父親,還是《費城》中患愛滋病的同性戀者,他飾演的人物總能面對困境使自己活得比常人更有意義。 阿甘頭腦簡單,但脾氣很好,他在喬治亞州薩凡納的一個公共汽車站等車時樂意將自己的故事告訴每個想聽的人。阿甘四十年代生於亞拉巴馬的格林堡,智商低下。母親經營包膳宿的公寓,意志剛強,全心全意照顧他,拒絕送他到特殊教育班去,以免對他更為不利。她為糾正阿甘嚴重的脊柱側彎,給他穿護腿,但是從不批評他的想法。當別人罵他愚蠢時,她就對他說:「愚蠢人就是要干愚蠢事。」阿甘做不來任何有難度的事情,但當他的護腿拿掉以後,他跑起來就像飛一樣。人學第一天,阿甘與珍妮交上了朋友,使珍妮得以暫時逃避她父親對她的肉體和性虐待。一天,當地流氓向阿甘扔石頭,珍妮叫阿甘快逃,阿甘脫下護腿,飛一樣逃走了。
幾年後,飛毛腿阿甘加入橄欖球隊,並得到體育獎學金進了大學。這種笑話以後不斷重演,在他一生中經常帶給他好運氣。阿甘成為全美橄欖球明星,在白宮受到肯尼迪總統的接見。大學畢業後,阿甘入了伍開成為模範士兵。他是黑人布巴最好的朋友,布巴也來自南方,智力低下,但心腸很好,他夢想擁有一條捕蝦船。他們一起去了越南,成了丹恩中尉的手下,丹恩的祖上參與共犧牲於美國的歷次戰爭中。在一次進攻中,阿甘救了隊伍中大部分人,但布巴卻死在他的懷中,丹恩中尉也失去了雙腿。在部隊醫院養傷時阿甘學會了打乒乓,回國後,他教醫院中其他退伍士兵打乒乓以鼓舞他們的土氣。後來約翰遜總統授予他榮譽勛章。 阿甘一生中常與珍妮重逢,珍妮的生活道路與阿甘截然不同。在艾比·霍夫曼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反戰集會上作了演講之後,阿甘又與珍妮短暫相聚,珍妮這時已是一個據皮土。這對戀人重又各奔東西。阿甘在紐約遇到丹恩中尉,丹恩坐在輪椅上,消極怨恨,他們。之間鬧了不愉快,但仍是很好的朋友。阿甘加入乒乓球隊訪問中國,標志著緩和的開始。阿甘還見到了尼克松。阿甘為紀念布巴買了一條捕蝦船,一場風暴使他的生意興旺起來;他還買了蘋果電腦公司的股票,雖然他只知道那是一家果品公司。阿甘的財富通過走運的投資不斷增長,而此時珍妮在加州正濫用毒品,無異於慢性自殺。 阿甘的母親死於癌症後,阿甘重新回到格林堡,珍妮也回來了,他們談起了戀愛,但她很快又走了。阿甘決定去流浪,結果卻徒步橫穿了美國,在他三年的旅途中,引發了全國性的慢跑風尚。回到格林堡之後,阿甘收到珍妮的來信,邀請他去喬治亞州的薩凡納,阿甘發現珍妮變了樣,正全心全意撫養他們的孩子。這對戀人終於結婚了。他們在格林堡幸福地生活著,但不久珍妮死於一種不知名的病毒感染。阿甘繼續做一個盡職的單身父親。 作為美國國民性格擬人化象徵的阿甘,正直、誠實、寬容、善良、忠誠,集傳統美德於一身,他的生活代表了美國社會的主流,而珍妮意志薄弱,缺乏自製力,代表了反文化的潮流。她漂亮的軀殼里隱藏著一顆備受摧殘的心,她輟學、吸毒、參加反戰遊行、宿情人旅館、與毒品和注射器打交道。阿甘和珍妮代表了美國當代文化歷史上所有的里程碑,而他們最終達成的和解象徵著美國社會妥協的夢想。 阿甘牽著觀眾的手,走進歷史的硝煙,讓他們通過他的眼睛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溫往昔的跋蹌歲月,在思想上與他共鳴,從而卸去沉重的道德包袱,獲得精神上的升華。越戰老兵、精神科醫生W·巴德·愛德華茲認為,《阿甘正傳》對越戰倖存者具有安慰作用。
盡管有其局限性,《阿甘正傳》仍然扭力無窮,這要歸功於湯姆·漢克斯精湛的演技以及工業光學與特技公司的電腦藝術家們製作的一系列歷史場景,其逼真程度史無前例。導演羅伯特·贊米基斯深請特技的魔力,他曾執導《回到未來》和《誰陷害了兔子羅傑》。本片中地運用電腦圖像處理技術使阿甘與真實人物一起置身於一些歷史性場合中,如阿甘與喬治·華萊士州長一起站在亞拉巴馬大學的校門口,阿甘教貓王扭屁股,阿甘三訪白宮,越戰時代阿甘在華盛頓的一次和平集會上演講。在塑造丹恩中尉這一角色時也用上了特技,丹恩失去了雙腿,看上去就像真的一樣,使人想起《生逢7月4日》的主人公羅恩·科維克。贊米基斯精心挑選了電視紀錄片段,重新配音,來再現一些逗笑的場面,如約翰遜總統查看阿甘屁股上的傷口。影片中最令人憤飯的笑料是尼克松要求阿甘留在華盛頓,並建議他住在水門公寓。雖然早在《公民凱恩》和《變色龍》》中虛構的主人公與真實歷史人物同台亮相已有過先例,但《阿甘正傳》卻代表了技術上的突破,木幸的是它在思想深度上遠遜於光彩照人的前兩部電影,《阿甘正傳》看上去就像它的主人公那麼頭腦簡單。
《阿甘正傳》即使算得上是部史詩片,那也是很膚淺的史詩。譬如它對越戰的看法並非建築於真實的歷史回憶,而是從最有名的幾部越戰片中調用一些觀眾熟悉的場面拼湊起來的。事實上,導演再現每個時代的時間與地點時,並沒有依賴於視覺感受,而僅僅是通過音響來實現的;一旦表現某個時代的代表性樂曲插入,導演的一半任務就算完成了。各個角色也是草草勾畫的,珍妮經歷中未交代的部分照搬了60年代的各個歷史事件,可以追溯為廣為人知的童年經歷;丹恩中尉的形象則來自於《野戰排》(有腿)和《生逢7月4日》(失去雙腿)。 溫斯頓·格盧姆的原作中包含了對種族主義和軍隊嚴厲的諷刺,但電影中對此只是輕描淡寫地嘮叨了幾句,它對本身所描繪的事件也態度曖昧。雖然共和黨的一些要人把《阿甘正傳》捧為恢復傳統價值和譴責60年代反文化的宣傳品,該片在很多地方卻代表了好萊塢老派的自由主義:種族主義是錯誤的,戰爭是地獄,暗殺是卑鄙的,一本正經才是好樣的。這部電影不敢太得罪任何人。它使人舒舒服服的,自己也賺了錢。
為了達到它巨大的情感力量,《阿甘正傳》亦迎合了美國人性格中較為低級趣味的成分,最明顯的就是對唯知識論的不信任和對頭腦簡單必定帶來好報的天真信念。弗蘭克·卡普拉曾經擯棄推崇類似價值的人,但這部影片更曖昧、自相矛盾、模稜兩可。贊米基斯的這部電影可以說有心無腦。

5. 求古歐洲類的電影

聞香識女人(阿爾·帕西諾)
剪刀手愛德華(約翰·尼德普)
勇敢的心(梅爾·吉普森)
李爾王(多個版本,本人偏愛有裘德·諾的)
亂(黑澤明 導)
公爵夫人(凱拉·奈特利)
理智與情感(李安 導 休·格蘭特)
還需要什麼,我會把好看的電影都推薦給你的。

6. 《波西米亞狂想曲》如何體現自由主義哲學和搖滾精神

《波西米亞狂想曲》是一部深具象徵意義的電影,它融合了西方自由主義哲學的理念,尤其是搖滾樂中那種追求自由、拒絕束縛的叛逆精神和對個體真實自我的堅守。這部電影以其獨特的視角,展現了年輕人的活力四溢與自我覺醒,強調了個性表達和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然而,盡管選擇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音樂題材,電影在呈現上卻被批評為保守和中庸,過於追求安全,未能完全捕捉皇後樂隊和主唱佛萊迪·摩克瑞那種突破常規、不斷創新的精神。影片通過講述皇後樂隊的成長歷程和佛萊迪的人生起伏,試圖傳遞音樂的力量和藝術家們勇於追求夢想的決心。

由布萊恩·辛格執導,拉米·馬雷克精湛演繹的《波西米亞狂想曲》,盡管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但其藝術上的局限性使得它在探討樂隊和主唱的傳奇故事時,可能並未完全詮釋出「波西米亞狂想曲」背後的深刻含義。這是一部音樂與傳記交織的電影,其核心是對自由、個性和藝術真實性的探索,雖然在表現形式上有所妥協,但依然值得我們從中品味和解讀。

7. 《悲慘的世界》

《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網路全書」

「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這是羅曼·羅蘭對雨果的評價。青少年的羅蘭保存一期《堂吉訶德》畫報,上面有一幅「老俄耳甫斯」彩畫:蒼蒼白發罩著光環,他正撫弄著豎琴,為苦難的民眾引吭高歌。《悲慘世界》的作者留下的這副形象,也許是大眾更樂意接受的。
捧讀《悲慘世界》,最突出的感覺,當是厚重之感。同樣是傑作,同樣又厚又重,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讀《追憶似水年華》,都沒有這種感覺,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到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積淀。不是寫苦難深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字。而《悲慘世界》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年之久。

歷時三十餘年,從1828年起構思,到1845年動筆創作,直至1861年才終於寫完全書,真是鬼使神差,這在雨果的小說創作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部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一件事實:1801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到1828年,雨果又開始搜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間,他還大量搜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並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了布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到了1832年,這部小說的構思已相當明確,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礎上,寫了《死囚末日記》(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長篇小說,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現實,並嚴厲譴責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還發表了紀念碑式的作品《巴黎聖母院》(1831年),以及許多詩歌與戲劇,獨獨沒有動手寫壓在他心頭的這部作品。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終於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順利寫完第一部,定名為《苦難》,書稿已寫出將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捲入政治漩渦,於1848年2月21日停止創作,一擱置又是十二年。《苦難》一書遭逢苦難的命運,在胎兒中也要隨作者流亡了。

設使雨果也像創作其他小說那樣,構思一明確便動筆,那麼以他的文學天才,他一定能繼《巴黎聖母院》之後,又有一部姊妹篇問世了。或者在1848年書稿寫出五分之四的時候,再一鼓作氣完成,那麼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懲惡勸善的力作;雖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學寶庫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數的稱得上厚重的鴻篇巨制。

這三十餘年,物非人亦非,發生了多大變化啊!如果說1830年,在他的劇本《艾那尼》演出所發生的那場斗爭中,雨果接受了文學洗禮,那麼1848年革命,以及1852年他被「小拿破崙」政府驅逐而開始的流亡,則是他的社會洗禮。流亡,不僅意味著離開祖國,而且離開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壇領袖的頭銜、參議員的地位等等;流亡,不僅意味著同他的本階級決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價值觀念、文學主張決裂;流亡,給他一個孤獨者的自由:從此他再也無所顧忌了,不再顧忌社會、法律、權威、信仰,也不再顧忌虛假的民主、人權和公民權,甚至不再顧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藝術追求。流亡,把他置於這一切之外,給他一個大解脫,給他取消了一切禁區,從而也就給了他全方位的活動空間,使他達到歷史、現實和未來所有視聽的聲音。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就是從這種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審視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他不僅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還大量增添新內容,終於續寫完全書,定名為《悲慘世界》。整部作品煥然一新,似乎隨同作者接受了洗禮,換了個靈魂。這是悲慘世界熔煉出來的靈魂,它無所不在,絕不代表哪個階層、哪些黨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義,反對世間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東西,不管是多麼神聖的、多麼合法的東西。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因飢餓偷麵包而成為苦役犯的冉阿讓、因窮困墮落為娼妓的芳訂、童年受苦的珂賽特、老年生活無計的馬伯夫、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以及甘為司法鷹犬而最終投河的沙威、沿著邪惡的道路走向毀滅的德納第,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所經受的苦難,無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的墮落,全是社會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為人類生存狀況和命運的思考者,能夠全方位地考察這些因果關系,以未來的名義去批判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已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性矛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人類苦難的「網路全書」。

1862年7月初,《悲慘世界》一出版,就獲得巨大成功,人們如飢似渴地閱讀,都被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態度的人則從反面證實這部作品的特殊份量:居維里耶·弗勒里稱雨果 「法國第一號煽動家」,拉馬丁撰文贊賞作家本人的同時,抨擊了他的哲學觀點:「這本書很危險……灌輸給群眾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責他喜歡龐大,喜歡誇張,喜歡過分。然而,他這種放誕的風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慘世界」中奮擊沖盪,恰恰為人類的夢想,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吶喊長嘯。

時間和歷史和作出了判斷,《悲慘世界》作為人類思想產生的一部偉大作品,已為全世界所接受,作為文學巨著的一個豐碑,也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佔有無可爭議的不朽地位。

一部社會史詩

《悲慘世界》是一部揭示社會問題的長篇小說,作者雨果稱這部小說為「社會的史詩」。小說寫成後,用9種文字同時在歐洲一些國家出版,受到進步作家們的熱情贊賞。

20世紀30年代,《悲慘世界》開始介紹到我國,引起讀者的極大興趣。著名作家茅盾把它同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並提,說它「有《戰爭與和平》那樣偉大的氣魄,那樣多方面的生活描寫,那樣多的篇幅」。

一部鴻篇巨制

《悲慘世界》是一部規模宏大的巨著,100多萬字。它共分五部:第一部芳汀;第二部珂賽特;第三部馬呂斯;第四部布留墨街的戀歌與聖但尼斯街的史詩;第五部冉阿讓。五部各有獨立的故事,枝葉繁復,但又都以主人公冉阿讓的活動為主線,結為一個整體。失業工人冉阿讓,因偷麵包,被捕入獄。出獄後受「仁愛」精神感化,努力從善。一次偶然機會使他成了資本家、並被任命為市長。他樂善好施,盡自己可能幫助像芳汀、珂賽特一樣受苦的人們,但警官沙威一直追蹤他,使他不得不隱姓埋名,四處流亡,最終也未擺脫沙威。小說描寫了冉阿讓、芳汀、珂賽特三位主人公的悲慘遭遇,無情地揭露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這一主題。

《悲慘世界》的創作過程

這部小說以真實的事件作為基礎。1801年,貧苦農民彼埃爾·莫因偷了一塊麵包,被判5年苦役,出獄後,隨身帶一張黃色的身份證,到處找不著工作。此事引起了雨果的關注。約在1828年時,他打算以彼埃爾·莫為題材寫一部小說。1845年動筆,1862年在蓋納西島流亡時完成。其間經歷了1848年革命,使得小說的內容大大擴充,思想也得以深化。

作者風采

一代文豪——雨果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紀法國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1802年2月26日出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省。雨果在文藝思想上支持浪漫主義,在政治上支持資產階級自由主義。1827年發表了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這篇《序言》成為當時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雨果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

雨果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1831)、《悲慘世界》(1862)、《海上勞工》(1866)、《笑面人》(1869)等。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正在布魯塞爾。公社遭到殘酷鎮壓之際,他大聲疾呼為公社會辯護,全力爭取對公社社員的赦免。187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九三年》是雨果後期的重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

銀屏再現

影片《悲慘世界》根據雨果同名小說改編而成,1935年由美國聯美公司出品。

導演忠實原著風格,運用電影藝術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場景為闡明主題服務,將眾多的人物、事件和廣闊的社會背景組織得有條不紊,內容充實而不臃腫,情節曲折而不雜亂,准確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演員出色的表演,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冉阿讓的扮演者以其質朴、自然的表演,將外表冷峻剛毅、內心細膩深沉的冉阿讓一生思想變化的全過程刻畫得淋漓盡致

閱讀全文

與體現法國自由主義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雲中漫步的電影音樂 瀏覽:905
電影恭喜發財演員 瀏覽:639
哪吒重生電影院觀看 瀏覽:298
你的名字屬於什麼動漫電影 瀏覽:94
食人羊電影正確名字 瀏覽:291
平頂山哪家電影院 瀏覽:572
韓國電影忘記初戀演員 瀏覽:678
歐美電影經典跳舞視頻大全 瀏覽:484
機車電影圖片壁紙 瀏覽:611
靈異戰三角洲電影名字 瀏覽:642
中國武俠經典電影大全 瀏覽:330
王大治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112
緋聞女孩法國電影 瀏覽:930
電影網站無會員 瀏覽:805
女聲解說電影大全 瀏覽:226
八百電影國語完整版免費下載 瀏覽:187
電影古代人物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991
行屍走肉電影全集完整版國語 瀏覽:905
法國拍攝的電影 瀏覽:315
槍戰電影大全戰爭片名稱 瀏覽: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