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電影里的英雄人物

法國電影里的英雄人物

發布時間:2024-10-30 15:24:16

⑴ 求一部電影,裡面有凱撒和埃及女王,它也有動畫版的

法國電影高盧英雄大戰凱撒王子 Astérix aux jeux olympiques (2008) 當前位置:看看首頁>電影>冒險/喜劇/家庭/魔幻> 高盧英雄大戰凱撒王子 >>更多海報,壁紙 導演: Frédéric ForestierThomas Langmann主演: 傑拉爾·德帕迪約科洛維斯·科爾尼拉Beno�0�6t Poelvoorde阿蘭·德龍Vanessa HesslerFranck DuboscJosé GarciaStéphane Rousseau瓊-皮爾里·卡斯爾Elie Semoun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類型: 冒險喜劇家庭魔幻語言: 法語葡萄牙語片長: 116分鍾版本: DVD版又名: 奧運會上的阿斯特里克斯 亞歷和奧運會 阿斯特利斯與奧運會上映日期: 2008-01-13 法國在線觀看 評價 (滑動星星評價)(63人評價) 總評分:7.7 力薦52.4% 推薦20.6% 一般11.1% 較差3.2% 很差12.7% 在線觀看去狗狗搜索資源加入收藏寫短評寫影評劇情簡介 本片講述的是阿茲特斯與朋友們在古奧林匹亞山上進行奧運會的故事。凱撒大帝征服了愛琴海沿岸,來到了希臘,凱撒的的兒子——愚鈍、自大且總是顯得不合時宜的布魯特斯看上了美麗又大方的希臘公主艾瑞娜。不過,美麗的艾瑞娜公主卻對布魯特斯心生憎惡,反倒是愛上了身邊才華橫溢的侍從渥夫希克斯。為了爭奪公主,布魯特斯和渥夫希克斯決定以以參加奧運會的成績來一決高下。為了贏得比賽,布魯特斯不擇手段地使用了各種歪招,他僱傭巫師、使用賄賂裁判、服用違禁葯物、綁架高盧村長老……總之,他是無惡不作。而乍一看,渥夫希克斯所在的高盧代表隊就顯得微不足道了,身形瘦小渥夫希克斯似

⑵ 關於呂克貝松的參考文獻 關於他電影手法的文獻資料

呂克·貝松 (法文:Luc Besson;)1959年3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法國導演,兼任製片、編劇、演員、剪輯等,因為屢創票房佳績,被譽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這位影壇孤獨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業巨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歷史和生命的終極認識,觸摸到他作為一名法蘭西戰士的心路歷程。
中文名: 呂克·貝松
外文名: LucBesson
國籍: 法國
出生地: 法國巴黎
出生日期: 1959年3月18日
職業: 導演,製片,編劇,演員,剪輯
代表作品: 《第五元素》《聖女貞德》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成長經歷
人物爭議
成本遭疑
毫不動搖
電影戲路
獲得榮譽
展開

呂克·貝松
編輯本段
基本信息

姓名:呂克·貝松
英文名:Luc Besson
出生地:法國巴黎
生日:1959年3月18日
星座:雙魚座
呂克·貝松
職業:法國導演,兼任製片、編劇、演員、剪輯等
語錄:電影,不過是一片阿司匹林
編輯本段
人物介紹

呂克·貝松,法國導演,兼任製片、編劇、演員、剪輯等。因為屢創票房佳績,被譽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作品節奏快捷、風格奢華,極具商業價值。有人稱他的電影實際上是美國片,只不過是在法國拍攝而已。呂克·貝松被認為是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事實上,這個稱號並不過份,在法國乃至歐洲大陸,呂克·貝松總是最吸引人們注意的導演。他的電影節奏明快,富於時尚感,風格詭異,幾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們的期待。
編輯本段
成長經歷

呂克·貝松1959年3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幼年的理想是做一名潛水運動員和航海家。但是17歲時的一次潛水事故打破了他的童年夢想。貝松很快調整了自己人生的目標。決心做一名電影製片人,於是19歲那年來到美國洛杉磯,學習了3個月的電影製作課程。並開始拍攝一些試驗短片。1983年,貝松的電影處
呂克·貝松
女作《最後的戰斗》問世,這部多次獲獎的黑白、寬銀幕的無聲科幻片,據說是23歲的他用3法郎六蘇拍成的。呂克·貝松似乎向世人證明了,在法國即使沒有受過專業的電影教育,找不到投資,依舊可以拍出與眾不同的電影。也正因如此,貝松曾經一度被奉為法國年輕導演的開路先鋒,不管他樂意不樂意這一稱呼。 《地鐵》和《碧海藍天》為呂克·貝松在國內和國際贏得了聲譽。雖然當年的法國凱撒獎有點吝嗇地僅僅將「最佳錄音」和「最佳音樂」獎授予《碧海藍天》.但是貝松卻公開表示這部影片是其導演生涯中最為得意的作品。畢竟,這部作品傾注了貝松少年時的激情和夢想,貝松終於可以用他的攝影機捕捉他童年時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潛水員傑克最後葬身大海,更確切的說,那是他真正的生存,傑克莫不就是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國有所謂BBC年輕導演之說,即專指Beinex、Besson、Carax(貝內克斯、貝松、卡拉克斯)。這三位新銳導演盡管有很多相同與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點卻是對藍色莫名其妙的偏愛。從貝內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開始,藍色就充滿了銀慕,卡拉卡斯則拍了《卑賤的血統》 ;而貝松的《碧海藍天》更是從片名到內容都藍色的調子。貝松苦心孤詣營造的對大海的嚮往和浪漫情懷自然是無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攝影恐怕令《鋼琴課》和《泰坦尼克號》的導演也受益匪淺。
《尼基塔》與《殺手萊昂》是呂克·貝松由藝術影片向商業影片的成功過渡。《尼基塔》講述了一個暴力團女成員是如何被改造為國家職業特工殺手的過程,其特工殺手的身份和她內心深處愛情和人性的萌動構成了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而《殺手萊昂》講述了一個渴望從善的殺手和一個渴望復仇從惡的女孩之間的故事。這部帶有藝術氣質的法國商業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國的電影學子們津津樂道的範例,其中的許多細節諸如萊昂身邊的那株綠色植物和「記住永遠不要殺婦女和孩子」等精彩對白令人難忘。單憑那株綠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萊塢的編劇所能想到的。《殺手萊昂》奪得了當年凱撒獎最佳影片獎,貝松則榮獲最佳導演獎。自90年代以來,法國藝術電影的繁榮將法國商業電影推到了一種尷尬的境地,在法國以外的地方,拍藝術電
呂克·貝松
影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因為你要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在法國則不同,如果一個電影藝術家要去拍迎合大眾口味的商業電影,則似乎要更大的勇氣。呂克·貝松就是這樣一位「不合時宜」的導演。
編輯本段
人物爭議

80年代中期,貝松拍攝了《地鐵》,《碧海藍天》等藝術電影之後,被法國評論界稱為前途無限的年輕導演;90年代貝松在拍攝了《殺手萊昂》、 《第五元素》之後,卻受到了法國電影理論界的輕視。《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創下了2億7千萬美元的收益,名列當年世界電影的第三名,不管評論界如何評論這部電影,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法國導演眼中的未來世界,在電腦高科技與時空交錯的敘事中,帶給我們一絲不同於好萊塢大片的歷史和人文內涵。
呂克·貝松是當代法國電影影壇最受矚目且爭議最大的導演。盡管《第五元素》在商業上的成功使得法國最大的電影公司高蒙公司的營業額翻了一翻,但是貝松在國內卻常常被說成是向好萊塢電影投降的反面典型。為此,苦悶的貝松常常要飄浮過海去好萊塢尋覓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驚險和打鬥於

呂克·貝松
一身,是歐洲有史以來第一部成本高達近一億美元的英語對白影片,顯示了法國電影人復興本國和歐洲電影業的決心和勇氣,影片榮獲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故事內容本是呂克·貝松在16歲時就開始構思,當時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剛剛問世,顯然貝松的想像和構思與之相比還很不成熟。事隔20年之後,貝松依舊念念不忘少年時代的構想,經過20年的籌劃.該劇本具備了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雖然有評論認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國未來主義的滑稽笑劇,認為不過是視覺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屆夏納電影節開幕式上作為開幕影片放映的時候,這部表現人類未來23世紀的科幻片還是引起了轟動。影片中,布魯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駕駛著他的那輛抗地球引力的黃色出租汽車飛越紐約城市上空的鏡頭,與盧卡斯的星際字宙飛船相比毫不遜色。當年那個看著《星球大戰》長大的貝松,20年後終於和盧卡斯站到了一起。
編輯本段
成本遭疑

早在《碧海藍天》中,呂克·貝松就顯示出他對大製作和宏大場面的迷戀與追求。從《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開始,貝松日漸游離他過去所從屬的那種電影形態,將目光瞄準了國際市場,不僅在類型方式上玩盡花招,還在製作成本上不斷升級,這也許就是貝松在本國遭到非議的主要原因。而此時的好萊塢也開始在世界各國招兵買馬,其首選就是吳宇森和呂克·貝松。貝松法國式的浪漫風情以及吳宇森東方味的英雄情結倍受好萊塢的青睬與模仿。貝松最終用《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證明了娛樂大片不是好
呂克·貝松
萊塢的專利,法國人不僅能製造低成本、小製作的藝術電影,還能生產在全球盈利的商業巨片,一個法國人可以在美國的地盤上「與他們相抗衡」。今天的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樣,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將他看作和斯皮爾伯格同一類型的商業片大導演,但殊不知貝松能夠走到今天,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 作為第一部高成本的歐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時候,開始票房並不令人樂觀,看慣了藝術影片的法國觀眾和受到好萊塢商業大片熏陶的美國觀眾並不抱有太多的興趣。影評人的反映也是貶大於褒,影片最為致命之處還在於它高達1億美元的巨額成本。但是奇跡出現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預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在幾個主要西方國家廣泛放映,影片是大賺了一筆
,但是評論界對貝松和這部影片依舊低調處理。
編輯本段
毫不動搖

呂克·貝松並不因為這些評價動搖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國人和美國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聖女貞德》選取了歷史和現實,民族和國際的恰當交融,拍完之後好評如潮。聖出席活動照(20張)女貞德是法國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傳說。有關聖女貞德的影視作品不計其數,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電影史上留下一筆,他們分別是:德萊葉導演的為電影默片時代劃上精彩句號的《聖女貞德受難記》;布萊松導演的極度忠實於宗教情節和原審判材料的《聖女貞德受難》;呂克·貝松耗時三年拍攝的史詩性巨片《聖女貞德》。
布萊松的《聖女貞德受騅》僅僅截取了貞德受審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實,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歷史的真實瞬間。而呂克·貝松的《聖女貞德》則展示了波瀾壯闊的英法百年戰爭和貞德作為一個少女和法蘭西戰士的浪漫情懷。和布萊松一樣,呂克·貝松也是法國影壇一位孤獨的探索者,也許這是這兩位不同時代的法國導演的唯一相同之處。也許正是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們同樣偏愛貞德這個歷史人物,只不過他們詮釋歷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呂克·貝松的導演手記里我們看到貝松對貞德的評價:貞德是我們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純真之間捕捉到的東西,又在她的時代失去,正像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所失去的一樣。貝松在這部影片中表達了自己對於這段歷史的獨到思考:「難道人類的思想必得沿著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發現隱藏在邪惡背後的善良嗎?」
呂克·貝松這位影壇孤獨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業巨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歷史和生命的終極認識,觸摸到他作為一名法蘭西戰士的心路歷程。無論是《碧海藍天》中的傑克,是《殺手萊昂》中的殺手,還是《聖女貞德》中貞德,我們都會感到:這就是呂克·貝松。
編輯本段
電影戲路

貝松的電影戲路實際從第一部電影就已經基本定型,他電影中的人物歸納起來不出兩類:持槍
這個殺手不太冷海報
的女孩或女孩型女人,她們纖弱的外表與槍支暴力構成的強烈對比,是貝氏電影美學的重要成份;另一類人物就是與現實對抗的孤膽英雄,這又是一個人格分裂的人物。如果進行一些淺顯的心理分析的話,這其實是貝松人格中的陰陽兩面:外表堅強而內心脆弱的男人和外表脆弱而內心堅強的女人。凡由他編劇、執導的電影,故事都是圍繞著這樣的心理定式組成的。最後這部《天使安琪拉》是貝氏心理的一個總結:無依無靠的男孩躲在一個看似大膽的無賴的外殼下,等待著一個女人(天使)的救助。影片雖然是黑白的,但逃不掉貝松已經習
第五元素海報
慣的廣告美學的拍攝方法,片中呈現的巴黎是明信片式的,而男女主人公則是貝氏人物的一個延續。觀者從中可以探到貝松之為貝松的那個奇妙組合:生意人的頭腦加玩童心理加一點點多愁善感。
「貝松產品」的成功秘訣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以文化共性取代個性,去除導演的自我中心,人物線條簡單,一切以故事為出發點,動作多、對話少、節奏快。的確,賣得最好的片子不等於拍得最好的片子,但不要以為印度的寶萊塢、美國的好萊塢、貝松的歐羅巴愚蠢到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只是更接受市場的現實。
編輯本段
獲得榮譽

【一】1985年憑借《地鐵》獲得第11屆法國電影愷撒獎十三項提名和三項獎
【二】1987年憑借《碧海情》獲得第14屆愷撒獎八項提名和兩項獎
【三】1989年憑借《尼基塔》獲得第16屆愷撒獎九項提名和一項獎
編輯本段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阿黛拉的非凡冒險 The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of Adèle Blanc-Sec(2010)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2 Arthur et la vengeance de Maltazard (2009)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呂克·貝松
天使A Angel-A (2005)
聖女貞德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999)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這個殺手不太冷 Leon (1994)
亞特蘭蒂斯 Atlantis (1991)
尼基塔 Nikita (1990) 呂克·貝松導演的《第五元素》劇照(20張)
碧海藍天 Le Grand bleu (1988)
地下鐵 Subway (1985)
最後決戰 Le Dernier combat (1983)
編劇作品
阿黛拉的非凡冒險 The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of Adèle Blanc-Sec(2010)
暴力街區2:終極 Banlieue 13 Ultimatum (2009)
颶風營救 Taken(2008)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的士速遞4 Taxi4 (2006)
天使A Angel-A (2005)
呂克·貝松
玩命快遞2 The Transporter 2 (2005)
狼犬丹尼 Danny the Dog (2005)
俠盜魅影 Bandidas (2005)
13區 Banlieue 13 (2004)
的士飈花 Taxi (2004)
暗流2:天使啟示錄 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 (2004)
鬱金香芳芳 fnfan la tulipe (2003)
車神 Michel Vaillant (2003)
的士速遞3 Taxi 3 (2003)
換命快遞 The Transporter (2002)
龍之吻 Kiss of the Dragon (2001)
企業戰士 Yamakasi - Les samouraï des temps modernes (2001)
綠芥刑警 Wasabi (2001)
光芒萬丈 Dancer, The (2000)
的士速遞2 Taxi 2 (2000)
聖女貞德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999)
的士速遞 Taxi (1998)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這個殺手不太冷 Leon (1994)
不歸路 Point of No Return (1993)
妮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藍天 Le Grand bleu (1988)
地下鐵 Subway (1985)
最後決戰 Le Dernier combat (1983)
監製作品
家園 HOME (2009)
巴黎諜影《from Paris withl ove》(2010)
編輯本段
人物評價

呂克·貝松可算是法國電影界的頑童也是一個鬼才,他是最受觀眾歡迎的導演之一,但總得
呂克·貝松
不到影評的肯定,卻一而再、再而三創下票房紀錄。他固執,而且堅信自己的才氣,完全不理會他人的批評。他的父母親都是水上運動的高手,母親還是潛水教練。青少年時,他夢想成為海洋、海豚專家,但是17歲時因為一次潛水意外,讓他不得不放棄這個願望,轉向電影。盡管他再也無法潛入童年深愛的海底,但卻因此而成為90年代法國最具世界影響的導演,甚至被人稱為「歐洲的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呂克·貝松沒有受過任何訓練,就直接到電影廠里當雜工,從底層一步步做起。之後,他就到好萊塢去,到處走、到處看。回到法國後,他便決定開始拍片。那時,他住在一間小閣樓,和一個朋友湊了點錢就拍了一部科幻默片《最後決戰》,結果得到亞弗利亞茲科幻片的部分作品(19張)大獎,從此啟動了他的電影事業。
他的第二部影片是1985年執導的《地鐵》,獲第11屆法國電影愷撒獎十三項提名和三項獎;1987年的《碧海情》獲第14屆愷撒獎八項提名和兩項獎;1989年的《尼吉塔》獲第16屆愷撒獎九項提名和一項獎。短短的幾年取得如此的成績,這在法國中青年電影導演中堪稱鳳毛麟角。因此,呂克·貝松憑借自己的實力躋身於法國一流導演的行列。呂克.貝松作品的題材、樣式不拘一格,常常出人意外。《地鐵》
呂克·貝松
一片描寫了與地面世界相對應的巴黎地鐵這一完整的地下世界,描寫了生活於其中的人們的生活、情感與遭遇;接下來的一部《碧海情》則以廣闊無垠的大海為主角,展現了其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及人們對它的深深的眷戀;《尼吉塔》又將筆觸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謳歌了
愛對人性復甦的巨大功能; 《大西洋島》 (1991)再次將目光投向海洋,是一部表現海洋生物的充滿詩情畫意的記錄片……每一部都有創新,每一步都不循舊路。這就是呂克·貝松的特色。呂克·貝松被認為是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事實上,這個稱號並不過份,在法國乃至歐洲大陸,呂克·貝松總是最吸引人們注意的導演。他的電影節奏明快,富於前沿時尚,風格詭異,幾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們的期待。

⑶ 法國電影《佐羅》講的是哪個國家的事

佐羅的故事最早出現於1919年美國作家約翰斯頓·麥克庫利的連載通俗雜志故事《卡佩斯特拉諾的詛咒》中。佐羅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加利福尼亞這塊三易其主(西班牙、墨西哥、美國)的土地上,時間是18、19世紀西班牙統治墨西哥的時期。主人公迭戈是一個俠盜羅賓漢式的凡人英雄,他本是地主的兒子,卻願意行俠仗義、除暴安良、劫富濟貧。因此,他必須化身佐羅、秘密行動,佐羅的行頭包括黑面具、黑帽子、黑斗篷、黑坐騎、佩劍和長鞭。佐羅zorro?在西班牙語中是「狐狸」的意思,每當這只黑色的沙漠之狐神出鬼沒之際,他總要用他的利劍劃下「Z」的標記。

加州在1850年才脫離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加入美國聯邦,在此之前,最後一任總督拉弗爾用高壓獨裁統治對付當地百姓,民眾苦不堪言。貴族狄亞哥乃用蒙面俠的身份挺身對抗暴政,"佐羅的傳奇"因而誕生。佐羅最初出現在一位叫約翰·麥考利的記者筆下的虛構小說里。麥考利的佐羅(西班牙的意思是狐狸)是這位記者將英格蘭的一位傳奇人物的故事再加上墨西哥革命時期三位英雄人物的事跡改編而創作出來的。法國影星阿蘭·德隆塑造的佐羅是個劍客,他的好朋友要去殖民地當總督,不幸半路被害了。於是他就換了總督的馬甲,去了殖民地。到了那裡,他又換上佐羅的馬甲,行俠仗義。佐羅在殺了惡人之後,騎馬走了。她的女朋友對當地老百姓說:等到我們實現了和平和正義,佐羅就會回來的。
在18世紀末期,美國的加州仍然是屬於西班牙的領土,加州地區的居民們深受西班牙軍隊的欺壓,大家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雖然每個人都對軍方的做法感到憤怒和不平,不過卻也沒有人敢站出來說話。對加州的人民來說,好像這種飽受壓迫的日子永無止境,而且他們也死了心,認為以前那種安居樂業的生活只是夢想罷了。
可是,這並不是夢想,一位不畏懼軍方欺壓毅然挺身而出的正義使者正由海的那邊緩緩而來!

在以往多部影視作品中,我們接觸到的佐羅都是中年人的形象。這次,一部以佐羅少年時代的故事為背景的日本動畫片<<佐羅的傳說>>(又名「飛俠佐羅」)與我們見面了。這部動畫以全新的人物形象,別具一格的繪畫,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以及製作精良的音樂迅速在青年人心目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以至於以往的佐羅作品都受到了冷落。
少年迪亞哥出生在美國的加州,是貝卡家的公子,父親是一位農場主,家中很富有。迪亞哥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父親一直沒有再娶,女傭瑪麗亞全心全意地照顧這個家庭,使迪亞哥依然健康成長。
一天晚上,迪亞哥抱回了生重病的孤兒貝納德,收養了他,像弟弟一樣照顧他,貝納德已全然成為了貝卡家的一員。
迪亞哥與羅麗塔從小一塊長大,兩人青梅竹馬。羅麗塔是那種人見人愛的漂亮女孩子,家中也很富有,但她卻很有正義感與同情心。
後來,迪亞哥被父親送去西班牙留學。在學習期間,迪亞哥專心研習劍術,成為了一名十足的擊劍高手。迪亞哥離開家鄉後,一個叫雷蒙的司令官走馬上任。雷蒙是一個十足的野心家,帶領軍隊在當地胡作非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迪亞哥畢業回家之前,接到了父親的信,父親向他講述了家鄉的現狀,迪亞哥正義的胸中燃起了怒火。
面對軍隊的兇殘,迪亞哥與貝納德挺身而出,化身蒙面俠佐羅與小佐羅,向軍隊展開了挑戰。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里的英雄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80年代軍事電影大全 瀏覽:853
環游地球80天電影英文版下載 瀏覽:387
李思捷laughing哥電影名字 瀏覽:446
電影全城戒備粵語下載 瀏覽:811
愛情催淚的電影片段 瀏覽:78
想拍大電影線拍七分鍾短片 瀏覽:228
變形金剛英文版電影完整版 瀏覽:507
蘇照彬新電影 瀏覽:490
韓國殺全島的電影是什麼名字 瀏覽:1000
阿凡達電影完整版英語 瀏覽:177
外國奧斯卡電影音樂 瀏覽:58
周末你通常做什麼我經常去看電影的英文 瀏覽:474
粵語版免費動畫電影 瀏覽:797
香港導演王家衛的電影非常後現代 瀏覽:162
成人觀看的倫理電影網站 瀏覽:925
電影裁縫原聲音樂 瀏覽:867
電影音樂之聲閱讀答案 瀏覽:969
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閉幕式 瀏覽:858
熱血高校中國電影圖片 瀏覽:464
歌舞劇電影女主是演員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