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戛納電影節是jiana 還是gana 我在看電視的時候這兩個讀音都看到過 這是怎麼回事
正確的讀音應該為[gā nà],因為[gā nà]這個音更接近「Cannes」這個法國城市,如果就音譯的准確性而言,應為「嘎納」為好。「戛」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只有一個讀音jiá,而在《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為了尊重影迷和媒體習慣,把「戛納電影節」的「戛」字的注音加了gā。所以戛納這個地名的正確讀法是[gā nà]。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在每年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㈡ 戛納電影節 戛納怎麼讀啊
戛納電影節中戛納的讀音是「[gā][nà]」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2)法國戛納電影節怎麼讀擴展閱讀:
戛納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特別關注」、「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
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
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特別關注」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㈢ 戛納是讀jiá nà 還是GA NA
讀作GA NA。
戛納是一個國家的名稱,通常我們所說的戛納是指戛納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也叫做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戛納電影節創辦於1946年,以兼容並蓄和開放著稱,兼顧影片的商業性和藝術性,與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和德國柏林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電影節。每年5月,戛納的濱海大道上都會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人和電影藝術愛好者。
當前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在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還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迄今為止,華語電影只有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金棕櫚獎)和張藝謀《活著》(評委會大獎)、《鬼子來了》(評委會大獎)獲得過有分量的大獎。
㈣ 作為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的戛納電影節,是什麼讀音
法國名城戛納,因每年舉辦國際電影節而廣為人知。對這一地名的翻譯和讀音,我一直心存疑惑。因為,從字面上說,「戛」只有一個讀音jiá,《現代漢語規范詞典》還特別提示:「不能讀成gā」;那麼,「戛納」就應該念成jiánà。
可事情又並非如此簡單。「戛納」是個外來詞、音譯詞,要判斷如何念,還須看它在外文中的讀音。法文不好找,我查了英漢詞典,「戛納」在英語中寫為Canaes,似應譯成「凱奈」較為接近原讀音,現在人們習慣所念的gānà倒庶幾近之。這真有點歪打正著的味道。懸揣當初的譯者可能就是誤以為「戛」讀音為「gā」,才將「Cannes」譯成「戛納」的吧。
現實的情況是,一小部分人按照「戛」的標准讀音,將「戛納」讀成jiánà,大部分人則按「戛」的誤讀,將「戛納」讀成gānà,這正應了那句老話:「名不正則言不順。」「戛納」一詞,亟須正名,這種公然的念白字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人名、地名翻譯的規范化是翻譯界熱議的問題。要解決「戛納」的翻譯和讀音問題,只有按其在外文中的讀音,把讀音為jiá的「戛」改為讀音為gā的「嘎」或「伽」,這樣才能名正而言順。
㈤ 戛納電影節到底怎麼讀
正確讀法:gā nà diàn yǐnɡ jié
「戛」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只有一個讀音jiá,而在《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為了尊重影迷和媒體習慣,把「戛納電影節」的「戛」字的注音加了gā。所以戛納這個地名的正確讀法是gā nà。
(5)法國戛納電影節怎麼讀擴展閱讀:
多音字,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讀音有區別詞性和詞義的作用;根據使用情況不同,讀音也不同,讀音有區別用法的作用。
多音字有以下幾種用法:
1.讀音有區別詞性和詞義的作用。這種類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異讀」,約佔到全部多音字的80%。對這類多音字,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讀音加以辨析、記憶。如「將」:jiāng(可作動詞或副詞等),動詞可作「帶領」解,副詞可作「將要」解;jiàng(名詞),作「將帥」或「大將」解;qiāng(動詞),作「願」「請求」講,如「將子無怒」(請你別生氣)。
2.使用情況不同,讀音也不同,讀音有區別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單用,薄餅、薄紙;bó,一般用於合成詞,薄禮、厚古薄今;bò,薄荷(專有名詞)。
3.語體不同,讀音不同,讀音有區別語體的作用,主要體現為口語和書面語等。如「給」:口語讀gěi;書面語讀jǐ,給予、給養。
4.方言詞彙的存在造成多音。這類多音字比較少,僅限於部分地區。如「忒」:tè,差忒(差錯之意);tuī(方言),風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續使用到現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
㈥ 戛納電影節,戛是念【ga】還是念【jia】跪求~
戛(gā)納:CANNES (戛字念"gā")是法國東南部城市:~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官方競賽單元獎項:
1、金棕櫚獎(Golden Palm)
「金棕櫚獎」前身為「電影節大獎」(Grand Prix Festival International Film),乃是針對參加「主競賽單元」的20餘部影片評選出的戛納電影節最高獎。
亞洲首部獲得金棕櫚作品是1953年日本導演衣笠貞之助前輩的《地獄門》,華語電影唯一一部榮膺金棕櫚獎的影片為陳凱歌的《霸王別姬》(1993年,與澳大利亞女導演簡·坎皮爾執導的《鋼琴課》並列)。
2、評委會大獎/評審團大獎(Grand Prix)
僅次於「金棕櫚」的電影節第二高獎,相當於主競賽單元影片的「第二名」。與1967年設立,在此之前「評審團特別獎」(Special Jury Prize)是電影界的第二高獎。曾用名「評審團特別大獎」、「評審團大獎」。
3、評委會獎/評審團獎(Prix Jury)
不同於上述獎項,評委會獎(評委會特別獎)屬於非常設獎項,地位類似「xx榜中榜」的傳媒推薦獎,頒獎原因往往是個別評委因偏愛而為其爭取的特殊表彰。
4、最佳導演、影帝、影後、編劇獎
與奧斯卡獎的設置區別在於:
第一、戛納的演員獎,無主角、配角之分;
第二、戛納的編劇獎,無原創、改編劇本之分。
5、短片金棕櫚獎(Short Film Palme d'Or)
由「電影基石」單元評審團針對入圍「短片單元」的數十部作品評出,這些作品的長度通常都在20分鍾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