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電影劊子手被殺

法國電影劊子手被殺

發布時間:2024-09-27 12:33:37

⑴ 死寂的大結局什麼

最精彩的情節就是結尾時,既精彩又出乎意料,主人公的父親居然已經死亡已久,也是一隻被操控的木偶。總之,片子還是很值得一看的。看了其他的短評,才知道此導演就是電鋸驚魂的導演,有機會也把電鋸驚魂看看吧。

⑵ 過去歐洲人咋砍腦袋,解密劊子手的斬首斧與劍

相信凡是看過梅爾吉布森的那部《勇敢的心》的讀者,都不會忘記將劇情推向高潮的那段華萊士就義的場景。即使經歷了懸吊拉折四肢,破肚抽腸這般的酷刑,威廉·華萊士也未向英格蘭王權屈服,最終被行刑官示意斬首。劊子手手起斧落,終結了華萊士的反抗。由於缺乏14世紀英格蘭劊子手的圖像資料,《勇敢的心》里的這位劊子手的打扮在傳承了好萊塢以往傳統的劊子手戴著頭罩的形象塑造的同時,又採用了同影片服飾風格相搭配的粗布衣料設計。無論真實與否,都使其看上去具有厚重的歷史感。

▲德國卑爾根—恩克海姆博物館收藏的一柄劊子手之劍

劍身上的銘文:「an Ich Das Schwert thue Auffheben - So Wünsche Ich Dem Sünder DasEwige Leben 」,意為「當此劍為我所舉之時——我願其為罪人永生之天恩禮賜」。

劊子手之劍的劍身上往往都有表現處決或酷刑、或者是基督受難的象徵性的圖案設計,再結合以有寓意的到的銘文。下面這兩把十六世紀左右的劊子手之劍上都具備有這樣的元素。

與中世紀時代的宗教畫習慣一樣,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也與時俱進地為古代的劊子手換上了畫家所處時代的服飾與武器,這樣也就給我們留下了劊子手之劍的使用畫面。

劊子手之劍還有斧子斬首的習慣,到了十八世紀斷頭台的發明與運用之後便走到了陌路。而隨著時間進入到20世紀,就連斷頭台、絞刑架還有槍決都在歐洲變得越來越少,目前只有白俄羅斯是唯一一個有執行死刑的歐洲國家。死刑廢除與否的道德爭議可能在今後還會繼續被永久地討論,但在這里筆者只希望,在本文出現過的這些殺器與行刑場面,只能在古典書籍或是動畫上才能看到。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HG。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沈師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⑶ 《三個火槍手》的故事梗概

《三個火槍手》故事內容是沒落貴族出身的達達尼昂到巴黎投軍,加入國王路易十三的火槍手衛隊,和其他三個火槍手成為好朋友。

他們為了保護王後西班牙公主安娜·奧地利的名譽,抗擊紅衣主教黎塞留,擊敗黎塞留設置的重重障礙,前往英國,從白金漢公爵那裡取回王後的鑽石,挫敗了黎塞留挑撥國王和王後的陰謀。

《三個火槍手》的主要文學成就,在於它塑造了一系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達達尼昂的機智勇敢、重朋友之情;阿托斯的處事老練、嫉惡如仇;波托斯的粗魯莽撞、愛慕虛榮,阿拉米斯的舉止文雅、靈活善變。

米萊狄的年輕美貌、心狠手辣,紅衣主教的深不可測、陰險奸詐;博納希厄太太的純真善良以及她丈夫的愚昧可笑的性格都活生生地躍然於紙上,表現得恰到好處,淋漓盡致,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向人們展示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宏偉畫卷。

(3)法國電影劊子手被殺擴展閱讀:

《三個火槍手》,又譯《三劍客》、《俠隱記》,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之一。該書曾五次被翻拍成電影作品。故事主角為達達尼昂,三個火槍手分別是阿多斯,波爾多斯,和阿拉密斯。

這部歷史小說以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三朝代和權傾朝野的紅衣主教黎塞留掌權這一時期的歷史事實為背景,描寫三個火槍手阿多斯、波爾朵斯、阿拉宓斯和他們的朋友達爾大尼央如何忠於國王,與黎塞留斗爭,從而反映出統治階級內部勾心鬥角的種種情況。小說時間起止是1624-1628年。

大仲馬被稱為寫作的奇才,他沒有家學淵源,也沒有受過特別的寫作訓練,21歲闖巴黎之前,甚至沒有聽說過拉辛、高乃依等作家的名字。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他湧泉般地噴出了80多部小說及大量的劇本、游記。

「大仲馬學」從來不是一門「顯學」。在他的作品中,小說《三個火槍手》、《基督山伯爵》、《瑪戈王後》等,幾乎被譯為世界所有文字;話劇《亨利三世及其宮廷》、《安東尼》一上演就引起轟動,成為19世紀法國話劇改革的先聲。

⑷ 《滅絕》電影誰知道具體的劇情告訴我。

鏈接:

提取碼:mb4y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滅絕》是由米古爾·安格爾·維瓦斯執導,馬修·福克斯、傑弗里·多諾萬、克拉拉·拉戈、馬特·德沃爾主演的科幻劇情片。該片講述了一種傳染病將大部分人類變成狂暴的怪物的故事。該片於2015年7月31日上映。

⑸ 西班牙電影的內容

無聲電影時期 1896年,法國人A.普洛米奧在馬德里放映了L.呂米埃爾的影片。同年5月15日,他在西班牙拍攝了一部影片法國聖?路易斯學校學生出大門。10月,E.希梅諾拍攝了西班牙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做完大彌撒後走出薩拉戈薩皮拉爾教堂》。1897年,F.赫拉貝爾托使用他自己製造的攝影機,在巴塞羅那自編、自導、自演,攝制了西班牙第一部故事片《咖啡館里的爭吵》。而後,他又拍攝了《桑斯聖瑪麗亞教堂大門》等影片。1898~1906年,他共攝制11部影片,被公認為第一個對本國電影業作出貢獻的西班牙人。另一位電影先驅是工程師S.de喬蒙,他在巴塞羅那成立第一個影片染色公司他攝制的影片富於想像力,如《電動飯店》(1905)曾採用了特技攝影。
早期無聲電影主要是改編話劇。巴尼奧斯兄弟將話劇《唐璜》(1910)、《犧牲》(1910)等搬上銀幕。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但西班牙電影脫離現實,無所反映。1920年,J.布赫導演的《巴羅馬村的節日》受到好評。
1925~1929年,西班牙無聲電影發展較快。在上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早期的西班牙電影的重點描繪西班牙文化。他們大多是當地的文化、紀錄片和後來他們轉了西班牙文學腳本。1928年生產影片59部。突出的導演是F.雷依、J.布赫斯、B.佩羅霍、F.德爾加多等。影片多據文學作品改編,如《瞎子領路人》(1926)、《特羅亞之家》(1925)、《聖?蘇比爾西奧修女》(1927)等。此外風俗片、歌舞片及輕歌劇題材的影片也很流行。在整個無聲電影時期,F.雷依導演的《阿拉貢的阿古斯蒂娜》(1928)描寫了西班牙人民反抗法國侵略者的事跡,《邪惡的村莊》(1929)反映農民為生活所迫出外謀生的情景,兩部影片不同凡響,取得很大成功。
早期有聲電影 有聲電影的誕生對西班牙電影界震動很大。1929年底,導演F.埃利亞斯拍攝了西班牙第一部有聲影片《神秘的太陽門》。但由於技術設備不完善,歸於失敗。因而使得不少導演到國外,特別是到美國,去拍攝西班牙語影片,以便向拉丁美洲國家發行。這使西班牙國內的影片生產受到很大影響,產量銳減。直到埃利亞斯由法國回到巴塞羅那成立了奧爾貝阿電影公司,並成功地攝制了第一部有聲故事片《巴克斯》(1932),才使西班牙有聲電影走上正軌。
1932~1933年,只生產了很少幾部影片,L.布努艾爾拍攝了紀錄片《無糧的土地》(1932),記敘了烏爾德爾地區的貧窮、落後和愚昧,觸及了現實。1934~1936年,美洲西班牙電影公司和西班牙電影公司的建立,促進了電影事業的發展。1935年生產影片37部。影響較大的有B.佩羅霍根據小說改編的《黑人具有白人的心靈》(1934),F.雷依執導的《高尚的鄉下人》(1935)、《莫雷娜?克拉拉》(1935)等。這一時期的影片以風俗片、輕歌劇片和表現農村生活的情節劇為主。影片中穿插安達魯西亞舞及鬥牛的場面。
在西班牙內戰爆發之前,盡管美國影片向西班牙傾銷,但西班牙國產電影仍有競爭能力,受到不少觀眾歡迎,而且佔領了南美洲西班牙語系國家很大一部分市場。這一時期,涌現了人們愛戴的女明星I.阿亨娜和喜劇演員M.利赫羅以及R.希梅諾等。
內戰時期的電影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內戰爆發,許多電影企業停產,電影工作者隨之分化。有的人流亡國外拍片,有的人加入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一邊,有的人為國民政府服務。
在共和政府轄區,以拍攝反映人民斗爭的紀錄片為主,如《農民》、《1936年的馬德里》等。但也攝制了極少數故事片。這一時期,有不少外國電影工作者前來拍攝反映西班牙內戰的影片,如J.伊文思拍攝的《西班牙的土地》(1937),法國作家A.馬爾羅將自己小說中的幾個章節改編攝製成的影片《特魯埃爾山區》。
在國民政府統治地區的電影工作者,攝制了一些歌頌長槍黨的紀錄片。1938年初,他們與德國合作成立了西班牙德國電影公司,聯合拍攝影片。1938~1939年,該公司與烏發公司合作攝制了 5部故事片,其中由B.佩羅霍執導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1938)、《西班牙的嘆息》(1938)是知名的兩部。
佛朗哥執政時期電影 這一時期的西班牙電影歷史,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①1940~1950年。是戰後初期的10年,先是由情報部主管電影,後成立了電影總局,制定了嚴格的審查制度,並強調重視民族電影,規定了放映外國影片與國產影片的比例等等。不久,成立了電影劇作家協會,創辦了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1947年開辦了西班牙電影研究和實驗學院。
這一時期,生產的絕大部分是商業性質的影片,包括風俗片、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以及歷史題材影片,大多遠離現實。此外,還有宣傳、歌頌長槍黨的影片。一些老導演如雷依、B.佩羅霍、E.阿達賓等仍活躍在影壇上,同時也涌現了R.希爾、A.羅曼、J.L.薩恩斯?德埃雷迪亞、E.內維列等一批新人。
1941年,雷依將他的無聲片《邪惡的村莊》重拍成有聲片,於1942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獎。《邪惡的村莊》無論是有聲片和無聲片,都在西班牙電影史上佔有重要一席。此外,希爾導演的《釘子》(1944)、《堂吉訶德》(1947)、《沒有太陽的街》(1948)等,也是上座率高的影片。
在這一時期,佛朗哥以J.德安拉德的化名寫了電影劇本《家族》(1941),由L.薩恩斯?德埃雷迪亞執導。影片通過一個軍人家庭的變化,表現了半個世紀以來西班牙政治上的重大事件,鼓吹佛朗哥精神。
當時的主要演員有A.馬約、R.杜蘭、M.貝希諾、A.里維列斯等。
②1951~1962年。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從50年代初開始,西班牙攝制出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影片。1951年,J.A.N.孔德導演的《犁溝》,獲很高評價。畢業於電影研究和實驗學院的J.A.巴爾登和L.G.貝爾蘭加共同編劇,由貝爾蘭加導演的馬歇爾,歡迎你,描寫一個小鎮為歡迎「馬歇爾計劃」的一個委員所做的准備,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對美國所謂的經濟援助計劃也進行了諷刺,在1956年的戛納電影節獲評委會特別獎。以後巴爾登導演了揭露中產階級自私虛偽的《騎車人之死》,再次獲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貝爾蘭加拍攝了《普拉西托》(1961)和《劊子手》(1964)兩部諷刺喜劇片。《劊子手》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國際評論獎,在國內被評為西班牙電影史上10部最佳影片之一此外,義大利人M.費雷利為西班牙導演了影片《小房子》(1958)和《小車》(1960)。《小車》以辛辣幽默的手法刻畫了老年人的孤獨,在1960年威尼斯電影節獲國際評論獎。演員J.伊斯貝特,在《小車》、《劊子手》和《馬歇爾歡迎你》中扮演主角,以表演真實感人獲得好評。
這一時期,在西班牙電影史上佔一定地位的影片還有:J.de奧爾杜尼亞導演的《最後一支民歌》(1957),在馬德里創上映325天的紀錄,並在墨西哥取得成功,該片女主角的扮演者S.蒙鐵兒成為繼I.阿亨蒂娜和A.包蒂斯塔之後的電影女明星;由L.布努艾爾導演,西班牙與墨西哥合拍的《比里迪亞娜》(1961),在戛納電影節獲金棕櫚獎,但因該片涉嫌批評佛朗哥政權,在1976年以後才獲准在西班牙上映。
③1962~1967年。是西班牙新電影時期。1962年西班牙電影和戲劇總局對電影審查宣布了新的嚴格條例,但對過去禁演的影片放寬了尺度,並鼓勵發展民族電影,力爭打入國際市場。
當時,一批在馬德里國立電影學校(原電影研究和實驗學院)和巴塞羅那電影學校學習和工作的青年人,在法國新浪潮的影響下,想對西班牙電影進行革新。他們攝制了一批反映現實、抨擊社會,格調清新的影片,形成了西班牙的新電影。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C.紹拉導演的《為一個強盜而哭泣》(1964)和《狩獵》(1965),後者在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獲銀熊獎;M.蘇梅爾斯執導的《從玫瑰色到黃色》(1963),獲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銀貝殼獎;M.皮卡索的處女作《圖拉姨媽》(1964),是根據M.de烏那穆諾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獲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此外,B.M.帕蒂諾拍攝的《給貝爾塔的九封信》(1965),獲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銀貝殼獎;J.迪亞羅特的《愛情的時代》(1964)和M.福爾的《燃燒的皮》(1968),分別在1964年度、1968年度的巴利亞多利德電影節獲西班牙文化學院獎和最佳作品獎;M.蘇梅爾斯執導的《戴孝的小姑娘》(1964)獲戛納電影節特別獎;A.豐斯的《尋求》(1966)和H.格勞《夏天的夜晚》(1962)都受到評論界的好評。
這一時期,大多數「新電影」作品在創作風格上都採取了精雕細琢的敘述方法,題材刻意求新,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現實弊端,從而促進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受到國內外重視。1966年生產影片164部,達到一個新的高峰。但是由於當局的嚴格控制,這一時期的作品多採用隱喻、象徵的手法,步履艱難,盡管如此,「新電影」在西班牙電影史上還是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④1970~1975年。由於經濟蕭條,政府對電影貸款日益縮減,審查越來越嚴,因此,這一時期電影生產處於低潮。
在此期間,紹拉取得了較突出的成績他執導的《安娜和狼》(1972)反映了軍隊、教會和性方面的問題。他的《安赫利卡表妹》(1973)獲1974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V.埃里塞導演的《蜂房精神》(1973)和J.L.博勞執導的《逃亡者》(1975)先後在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獲和P.奧萊亞執導的《狼的森林》(1970)也受到好評。
當代電影 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去世,此後,西班牙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電影方面,取消了審查制度,被禁演的影片得以公演。如L.布努艾爾的《比里亞迪娜》(舊譯《維里吉安娜》,1961)、B.M.帕第諾的《為戰後演唱的歌》(1971)以及一些外國色情影片。同時,各種題材的影片競相攝制出來。1976年生產108部,1977年生產113部。觀眾對影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質量的要求也日益嚴格。一些導演繼承、發展了「新電影」反映現實的特點,拍攝了一批反映政治事件、內戰以及社會現實的影片。
政治題材影片的出現,標志著西班牙電影跨入一個新時期,其代表作有J.A.巴爾登導演的《一月的七天》(1978),描述了1977年1月24日極右分子在馬德里殺害幾名進步律師的真實事件,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J.L.G.桑切斯與A.利納雷克共同導演的《多洛雷斯》(1980),是一部西班牙共產黨領導人多洛雷斯的傳記影片;M.G.阿拉貢執導的《黑幫》(1977),描述了極右分子反政府的活動,獲第27屆西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銀熊獎,他導演的《森林之心》(1978)、《花園中的魔鬼》(1982)等片也頗有影響;A.里瓦斯拍攝的《燃燒的城市》(1976)和《勝利》(1983),反映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西班牙的歷史事件,《燃燒的城市》在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獲獎。此外,《暗殺佩德拉爾貝斯》(1978)、《從塞哥維亞逃跑》(1981)等,都是政治題材影片。
1936~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給人民帶來精神上、心靈上的創傷,人們開始對這一段歷史進行反思。J.卡米諾拍攝的《1936年漫長的假期》(1975)和《陳舊的回憶》(1977)、J.查瓦里導演的《夏天的自行車》(1984)以及J.L.加西導演的《未解決的課題》(1977)、《重新開始》(1982)等影片都反映了戰爭給家庭、戀人、孩子帶來的無法彌補的創傷。《重新開始》獲1983年奧斯卡最佳外國影片獎。
從1975年開始,反映人類自身問題的影片漸漸多起來。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人的無法解脫的孤獨、苦悶都成為西方電影工作者探索的主題。新時代的西班牙影片,其中包括如亞歷杭德羅阿梅納瓦爾著名電影導演的作品,佩德羅·阿爾莫多瓦和費爾南多·科洛莫將幫助使西班牙電影脫穎而出。J.de阿米尼昂導演的《巢》(1980),描寫了一個老鰥夫的孤獨以及他與一個13歲女孩間的情誼,扮演小姑娘的演員A.托雷特曾在《蜂房精神》(1977)、《姑息養》(1975)中扮演主角。由於她在《巢》中的成功表演,獲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女導演P.米羅執導的《賈利?古柏在天堂》(1980),描寫了一位事業心很強的電視女導演在身患絕症之後與朋友、親人無法求得心靈的溝通。P.米羅於1983~1985年曾任西班牙電影局局長,她的另一部影片《昆卡的罪行》(1979)上座率很高,在日本上映時,轟動了廣大觀眾。紹拉導演的《埃莉莎,我的寶貝》(1977)表現一位老學者孤獨、怕死的心情,甚至與親生女兒都無法相互了解。該片女主角由電影大師C.卓別林的女兒G.卓別林扮演。該片採用藍色、灰色做基調,並運用了超現實的表現手法,受到好評。V.埃里塞拍攝的《南方》(1983)用一個女孩自述的手法,表現了他父親的憂郁、苦悶。該片在芝加哥電影節獲獎。這類題材影片大多細膩感人,在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方面努力追求。
80年代,不少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較成功的有M.卡穆斯導演的《蜂房》(1982),在西柏林電影節獲金熊獎。他的另一部作品《聖潔無辜的人們》(1984)獲本國1984年最佳影片獎。此外還有《帕斯庫亞爾?杜阿爾特》(1976)、《同特雷莎在一起的最後幾個下午》(1985)等影片。但這一時期也拍攝了不少追求商業利潤的驚險片、鬼怪片、色情片以及庸俗的喜劇片。
這一時期主要的導演還有J.L.博勞、E.德拉伊格萊西亞、P.奧萊亞等。
1984年1月,西班牙政府頒布了電影保護法,對國產片資助成本費25~50%,如影片獲得成功,還可得到更多的補貼。為了擴大西班牙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影響,每年西班牙舉辦10多個國際電影節,並在許多國家舉辦西班牙電影周和回顧展。西班牙電影的戈雅獎1987年介紹了西班牙電影學院。榮譽和承認西班牙電影業中的卓越創建了此一年一度的頒獎儀式。這支強心針作為來到境況不佳的西班牙電影博愛,有助促進進入行業的新鮮人才及提升到國際標準的西班牙電影。有些西班牙影片在重要的國際電影節獲獎。西班牙每年平均生產 70~100部影片。盡管如此,每年上映的外國影片還高達350~400部,美國影片仍控制著它的市場。到1984年,西班牙共有影院3510座,觀眾有所下降。
西班牙的官方電影學校已關閉;國家電影資料館設在馬德里,受電影局領導;各省、地區都有自己的電影資料館;所有的製片公司都是私人企業。

⑹ 請問有人看過《12 angry men》這部影片沒有呢中文譯名是什麼呀講的什麼故事呢非常感謝!

中文名《十二怒漢》

【片名】:12 Angry Men
【譯名】:十二怒漢
【年代】:1957
【類別】:劇情/懸疑/罪案/驚悚

【導演】:悉尼·呂美特(Sidney Lumet)
【編劇】:Reginald Rose
【主演】:亨利·方達(Henry Fonda) .... Juror #8 (Mr. Davis)
Lee J. Cobb .... Juror #3
Ed Begley .... Juror #10
E.G. Marshall .... Juror #4
Jack Warden .... Juror #7
Martin Balsam .... Juror #1
John Fiedler .... Juror #2
Jack Klugman .... Juror #5
Ed Binns .... Juror #6 (as Edward Binns)
Joseph Sweeney .... Juror #9 (Mr. McCardle)
George Voskovec .... Juror #11
Robert Webber .... Juror #12

【片長】:96分鍾
【國家】:美國
【語言】:英語
【評分】:8.6/10 (22,284 votes)
【鏈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50083/

【格式】:Div3+MP3
【尺寸】:688x416
【大小】:1CD(690.28M)
【字幕】:點我

【簡介】:
五十年代是好萊塢電影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集中地涌現出了一大批在電影史上不朽的優秀演員和導演。亨利·方達無疑是這一時期最具影響力的男影星之一,悉尼·呂美特也是這一時期最有才華的年輕導演之一。

悉尼·呂美特(Sidney Lumet)的處女作《十二怒漢》雖然請來了牛氣十足的亨利·方達(Henry Fonda)擔當主演,但是它仍然不是一部大手筆的電影。該片的場景單調得離奇——全片只有一個場景,可以創吉尼斯世界紀錄。(有人認為影片開頭和結尾還有法院大門的鏡頭,實際上剪掉這些鏡頭都不會對整部影片有任何影響。)這一個能讓所有觀眾痴痴地看上一個半小時的場景,就是一間陪審團的休息室,把旁邊的小廁所計算在內都不會超過40平方米!
悉尼·呂美特用他魔術般的藝術表現力讓這間不足40平房米的房子展現了耐人尋味的感人故事:一個在平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旁觀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鐵證如山。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與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里討論案情,並要一直通過討論結果,才能正式結案。
十二個人各有自己的職業也生活,他們當中有巧舌如簧的廣告商、仗義執言的工程師、毫無見地的富家子、歧視平民的新貴族、性情暴躁的老警察、精明冷靜的銀行家、只趕時間的推銷員。每個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說話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達扮演的工程師之外,其餘的人都對這個案子不屑一顧,在還未進行討論之前就早早認定男孩就是殺人兇手。在第一次投票表決的時候,由於工程師的一票「無罪」票,使得大家要進入討論;經過一番爭吵,有一個老者開始站到了工程師的一邊;沒有達成一致就要繼續討論,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激烈爭論和思維斗爭中,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本案有著諸多的疑點,如果大家都不負責任的投了「有罪」票的話,將會白白的斷送一個年輕人的性命。最終通過了各種不同人生觀的沖突,各種思維方式的較量,所有的陪審團員都負責任地投出了自己神聖的一票。
十二個大男人在炎熱的夏天擠在一間小房子里,爭得面紅耳赤,時不時地有人要掄起胳膊扁人,那場面好不熱鬧。電影觀眾在看這十二個憤怒的男人爭論的時候也會反思如果自己被賦予了這種神聖的權利,自己會不會負責任地對待它呢。劇情我就不提示得太多了,或許還有一些沒有看過該片的朋友正要體會這個故事呢。

《十二怒漢》的節奏安排很巧妙。要知道,一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只有一個房間的場景,要讓觀眾坐得住,不分段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有明顯的分段又會有機會讓觀眾分批地溜走。所以本片採用了兩種分段的方式:一種是演員的身體活動狀況,另一種是整個案件的思維活動狀況。思維活動狀況是指陪審團成員們對這個案件的思考、推理的進程,這個進程是時時受阻的,案情分析到一定的地方就會被卡住,所有的人都沒有主意了。此時需要一段時間來等待新的案情突破點在某個人物的腦子里蹦出來,但是這需要時間。所以這個時候就插入一些演員的身體活動狀況的變化,比如中場休息上廁所的時候,不同的人在廁所中的互相嘲諷;被說到傷心處的人暴跳如雷,憤然起身要去打人;外面突然下起大雨,大家起身關窗子等等。交錯出現的這兩種狀況變化使劇情層層遞進,而又渾然一體。
最難得的是片中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每個演員都演出了自己的味道。然而更絕的是在第一次表決中唯一提出異議的工程師,自己也沒有清晰的為男孩洗脫冤屈的思路,它只是提出了一種會冤枉嫌疑犯的可能性。所以每一個角色不但有自己的性格,而且他們自己的內心都是矛盾的。在整部影片過程中大多數角色都反復地思考著自己的立場,自己跟自己的思想斗爭,直到最後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怎樣行使自己神聖的權利。

《十二怒漢》是亨利·方達鼎盛時期的代表作,也是悉尼·呂美特的基石。眾演員出色的表演,和導演對電影節奏的准確把握使本片成為了電影史上的不敗經典。

陪審團醒了——評電影《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十二個普普通通的人,他們以前素不相識,以後可能也沒有什麼打交道的機會。為了一樁殺人案件,他們坐在了一起。
就是這十二個人,被這個司法制度挑選了出來,組成了一個名叫「陪審團」的神聖組織,要開始決定另外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他是有罪還是無罪,是活著還是死亡。他們本來不懂法律,似乎也沒必要懂得法律,因為他們不過是在法律強加的義務之下而被迫來到法庭的。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從事不同的職業,有自身更關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經驗,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

在經過六天冗長枯燥的聽審之後,法官終於對陪審團發布裁決指示了。被告是一名年僅18歲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殺害了自己的父親。法庭上提供的證據也極具說服力:居住在對面的婦女透過卧室及飛駛的火車窗戶,看到被告舉刀殺人;樓下的老人聽到被告高喊「我要殺了你」及身體倒地聲音,並發現被告跑下樓梯;刺進父親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經購買的彈簧刀一模一樣。而被告聲稱從午夜11點到凌晨3點之間在看電影的證詞極不可信,因為他連剛看過的電影名字也說不出來。

對於這個鐵證如山的案件,裁決有罪應該是板上釘釘。根據法律,他們只要一致表決通過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驅使他們盡快作出裁決的更重要的理由是:這些陪審員實在已受夠這拖沓的審判了;他們被鎖在這間悶熱的小屋裡,汗流浹背,焦躁不安;有人還惦記著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賽。總之,這些更重要的理由歸結到一點就是,這時的他們還沒有真正進入「陪審員」的角色,所謂以公正法律的名義、所謂根據證據,不過是他們只想例行公事,然後趕快回家的托辭。

他們的確不知如何進入自己的角色:電影開初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散亂嘈雜的會議室場景,上洗手間的、抽煙的、閑聊的、坐在桌上的、看財經版報紙的、感冒擤鼻涕的、看著窗外風景的、羨慕對面富人大廈的;對此無比厭倦的、因第一次參加陪審而感到莫名其妙激動的。這給人的印象就是法律裁判並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但程序畢竟是要走的。所以他們按號入座,開始舉手錶決:11票有罪對1票無罪,結果有一人異議,這意味著必須討論下去、給出懷疑無罪的理由。其他人當然不願意,爭論越來越激烈,人們越來越憤怒。亨利•方達主演的這個持反對意見的陪審員,拋出了自己的疑惑。隨著辯論深入,控方證據的混亂和矛盾之處不斷揭示出來,比如同樣的刀子不止一把;樓下老人不可能在列車噪音中聽到被告喊叫;老弱殘疾的他也不可能在15秒內趕到門口看到被告逃走;聲稱看見殺人的婦女鼻子兩邊有凹痕,證明她長期戴眼鏡,而晚上她不可能戴著眼鏡睡覺,所以她在床上看到殺人的證詞不可靠;甚至 「我要殺了你」這話也並不意味著被告真的殺了人,因為這也許只是一句氣話,況且在辯論中,也有陪審員氣急敗壞地說過這句話;被告記不住看過的電影也正常,因為經過質問,一位陪審員在清醒的時候也無法記得看過的電影,等等。
整個過程跌宕起伏,中間經歷了六次表決,表決方式有寫紙條、舉手、口頭表示,其結果分別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來越少,最後頑固堅持被告有罪的陪審員終於放棄立場。被告終於被宣判無罪。

這就是整個故事的情節,真實似乎得到揭示;正義好像得以伸張。但是,誤讀就在這里:我們千萬不要因為這樣的結果就以為上述辯論所指向的就是所謂的事實和真相,或者易言之,不要以為辯論的過程乃是廓清迷霧、顯現真理的過程。即使我們有了上面那麼多所謂的「事實」,但從影片的結局來看,這些事實反映的不過是「矛盾的事實」、是一種矛盾的狀態,是以證據本身的撲朔迷離來表現客觀事實本身的不確定性。被告之所以被判無罪,是因為這種矛盾的無法解決,而不是因為他事實上沒有殺人。即使被告被宣判無罪,被告本身是否殺人仍然是一個謎,導演仍然沒有、而且是故意沒有給我們一個關於事實和真相的可靠答案。

這是為什麼?這是制度的邏輯。且讓我們再回到電影的一些具體細節當中。其實,在這樣的司法制度中,真正能使被告有罪的理由就是排除合理懷疑(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也就是說,只要一個正常的、謹慎的人對案件的證據產生一個合乎情理的疑惑,被告就可以無罪。所以,我們發現,在影片中,一直堅持被告無罪的陪審員說得最多的詞就是「不知道」:「你認為他是無辜的?」「不知道」;「那你想怎樣?」「不知道」;「你到底想拖多長時間?」「不知道」。他承認自己不能肯定案件的真相,他只是有些疑問,只是不想輕易表決,因為「事關人命,假如我們都判斷錯呢?」他知道自己判斷力的不足,所以他不輕易判斷。不僅如此,除了在前面的辯論中揭示出來的那些證據混亂的理由之外,他還有一些「不算理由的理由」,比如這孩子出生貧寒、童年悲慘,這種理由其實與案件本身無關,因為對方也可以用孩子曾有前科的所謂「品格證據」作為反駁。

但是,正是這些看似無關的東西往往會成為雙方辯論的焦點。既然事實問題大家都無法肯定,所以大家就有理由尋找一切合乎自己判斷的論據。正如最先改變立場、支持無罪的老者所說:「這位先生有異議,並不表明他認為男孩無罪,他只是不能肯定。這是他的立場。我們能打賭我們的判斷一定正確嗎?我相信要有動機。男孩可能有罪,但我希望了解更多。」

所以,在真相無法明晰的情況下,作為有自己感情和個性的普通人,認為被告有罪的陪審員們照樣可以提出自己認為是充分的理由。這些理由更是無關事實,例如其他陪審員用的最多的短語是「浪費時間和金錢」,所以他們想快點表決;還有人是因為自己對被告這個少數族裔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他們認為這樣的人就是天生罪犯;另一個最頑固堅持被告有罪的陪審員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他曾經的痛苦記憶,自己的孩子也因為和自己爭吵而離家出走兩年。

面對這樣的「以情感代替法律」的局面,如何讓這些決定別人命運的陪審員們真正運用法律的理性來思考和判斷?這時,還是要依賴普通人的常識(common sense),一種大家在生活經驗中形成的共同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人類社會維持的紐帶。在這個時候,大家心目中的正義和良知起作用了。這種正義和良知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和法律契合的部分。實際上,自從雙方開始對立、辯論開始進行,局勢就已經向理性的方面扭轉,至少大家已不得不以嚴肅的態度來看待法律,而不再是「玩游戲」、「聽故事」。在這個時候,你的情感偏見必須受到別人的質問,因為他們是和你同等地位的人,現在在履行著與你同樣的陪審員的職責。所以,當你說無論事實如何那個男孩就是該殺,你敢承認自己是劊子手嗎?當你說窮小子都是天生罪犯時,別忘了陪審員中就有做清潔工的人;當你把別人的命運當成兒戲,你必須面對旁人逼視的眼睛。

這是一個拷問的過程。還是我們曾經說過的那個命題:審判別人的同時也在審判自己。論辯的緊張、交鋒的激烈,恰好說明他們在鄭重其事地擔當法律的角色,他們雖然以前各有其事,但現在不再為了自己的事而隨大流;他們開始認真對待而不是應付差事;他們需要說服別人和被別人所說服,而不是草率作出決定,他們是經過長時間「憤怒的」爭吵後才表決的。這也許是一個兩難。我們當然需要真相,但如果由於人類本身局限性,真相不可能完全顯現,甚至完全可能遭受曲解,這時候怎麼辦?我們只有選擇,作出在一種制度安排之下可能的選擇。正如那個堅決質疑的陪審員所說:「排除偏見並不容易,每遇到一宗案件,要揭露真相並非易事。我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也許沒有人知道,我只想為清白者辯護。我們所討論的各種可能,也許是錯誤的;也許我們使有罪的人逍遙法外,我不敢肯定。也許有人可以做到。但我們有合理的質疑,這對法律十分重要。」

的確,這對法律十分重要,特別是當法律讓他們成為法律的守護神之時。在經過激烈的辯論之後,一個陪審員終於道出了自己對此的心聲:「我們的責任重大,我們擁有偉大的民主。我們被認可和信任為真正無辜的人洗脫嫌疑。我們擁有權力。這是我們強大的原因。」由此,我們才有可能審視這個制度所具有的好處和缺陷。正如那個堅強的陪審員所說,「普通人也會犯錯誤。」所以這個制度也許是比較脆弱的,脆弱得就像人的生命一樣;但這個制度無疑也是強大的,因為它是人類為了更好保衛自身、為了延續自己生命而創造出來的,它捍衛了人類基本的自由和權利、捍衛了神聖的尊嚴和價值。

如果非要我用一個詞來描述《十二怒漢》,我將不吝自己的贊譽,用「精彩絕倫」一詞來形容它。這種精彩並不是建立在對法律、對制度、對人們展開表演的具體背景的誇大之上,相反,它是在認識到法律、制度和人類內在外在條件的制約之後的精彩。這種精彩我們甚至可以從劇情的展開談起:導演把所有的故事都局限在一間小屋之內,中間只穿插一小段在洗手間的對話。這也可以說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局限有多大,人類的故事就可以有多精彩。人類的精彩正是在特定的局限之下才展現無遺。但同時,我要說,《十二怒漢》也是一部容易讓人誤解的影片:有研習法律的人在看了這部影片之後,反而因為影片中真相的不明和可以辯論而覺得法律太不確定;有研究哲學的人又認為將它理解成「法律片」而不是「政治哲學片」意味著一種膚淺,認為它展示的主題是「通過相互說理,各種意見最終可以指向對真理的認知」。這些看法的誤會之處就在於他們忽視了決定這些陪審員人論辯的制度背景,並且固執於所謂的真理,而不知道法律問題本身其實並不是真理問題。相反,這部電影的關注點是對這個制度的優勢和缺陷的細微深描,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反思。它的目的可能恰恰是在讓人們認識到一種制度之不足的時候增強對這種法律制度的確信。

讓「普通人來裁判普通人」,這就是這種陪審制度的安排。它與真理無關,但與真理無關並不意味與人們的幸福生活無關,也不意味著人類的生活沒有建立起基本的確定性。這種制度的確是有很大缺陷的。記得有一本書叫《陪審團睡了》,該書分析了造成陪審團作出不公正裁判的許多潛在因素及制度漏洞。其中有一句話,「謊言如此地被輕信,法庭辯論猶如娛樂圈的一場鬧劇,司法尊嚴已不復存在」。對陪審團制度的批判可謂淋漓。是的,陪審制度效率低下,方式笨拙,甚至常常上當受騙,使真正的罪犯逍遙法外。但是,正因為如此,我更願意說「陪審團醒了」。醒著的陪審團當然會在生命的活動中暴露自己的缺點,但是,這種充滿活力的制度有著其更大的好處。它的功能是用一種平等對待的立場,避免處於弱勢地位的個人生命受到威脅。它相信法律制度的構建需要有大量法律專家的存在,但它更願意相信外行的、普通人的常識和判斷。它是社會正義的良心,其核心的原則是:社會和強權不能因為認定一個人是「壞人」就對其任意處罰;否則有一天喪鍾同樣會為我們這些不是壞人的人響起。它是避免每一個置於法律弱勢地位的人被不公正對待的最後的安全閥。

在這個意義上,《十二怒漢》讓我們更加相信保留陪審團制度的必要性,讓我們對法律更有信心和希望。當然,至於中國陪審員制度建立,還需要許多配套的制度條件,因為一個運作良好的陪審團制度,其基本的前提是必須是獨立於任何機構和強權。當然,任何制度的存在和發展,都是以承認人類的不足、承認這個制度本身並不可能完美為前提的。
在一場驚心動魄的辯論之後,案件結束了。這些以前素昧平生的陪審員走出法院大門,分道揚鑣,各謀自己以後的平靜生活。他們彼此仍然不知道對方什麼名字。影片的最後才依次現出每個人的臉部特寫以及他們各自的名字。這真正讓人感覺到,他們的確是平凡、普通甚至渺小的一群,但他們無疑又是這個制度最偉大最堅實的支撐者。他們是一批醒著的人。

附註:關於我所批判的那種認為《十二怒漢》是「政治哲學片」,是「通過相互說理,各種意見最終可以指向對真理的認知」的觀點,可參見倪梁康先生的「《十二怒漢》VS《羅生門》——政治哲學中的政治-哲學關系」一文(載於《南方周末》2004年7月8日)。這篇文章整體運思當然是不錯的,可惜的是作者顯然以自己對哲學的理解代替了對法律本身之復雜深刻性的理解。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劊子手被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功夫熊貓1純英文電影 瀏覽:536
被愛情溫柔的女人動畫電影 瀏覽:564
動物英語電影大全 瀏覽:854
新出的電影愛情片 瀏覽:675
少林未來電影大全 瀏覽:320
勞動電影大全集 瀏覽:466
世界上第一部無聲電影的名字 瀏覽:615
有一部電影天空著火 瀏覽:245
待神令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免費 瀏覽:701
拍AV電影有替身演員嗎 瀏覽:622
泰國電影我的流浪狗在線觀看 瀏覽:45
關於生物的電影名字 瀏覽:875
法國離婚和妻子的電影 瀏覽:882
電影愛情完整版寵愛 瀏覽:49
血族4電影免費完整版 瀏覽:711
西班牙電影大胖子去旅行 瀏覽:538
拆彈專家粵語電影天堂 瀏覽:264
愛的男人電影圖片大全圖片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696
有蛇的泰國電影 瀏覽:570
一生一世電影圖片高清圖片 瀏覽: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