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誰有1997年法國版電影《紅與黑》的下載版
在網路網頁搜索
「[紅與黑].Rouge.et.noir.1954.DVDrip.X264.2Audio.AAC.HALFCD-NOWYS.mmla.mkv」
然後點擊第二個選項進入。
注意:①進入的頁面,在點擊時可能有彈窗,多點幾次
②需要安裝有迅雷或者qq旋風等下載工具
❷ 急求1997年的法國電影《紅與黑》百度雲資源!!
紅與黑
❸ 《紅與黑》為什麼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五)
在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處於巔峰的時期,出現了一位有獨特藝術魅力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所表現出的超前意識使他很難為同時代的大作家所理解,浪漫主義大師雨果甚至不承認他是一位作家。他就是繼浪漫主義文學之後傑出的文學流派——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鋒人物——司湯達。
司湯達本名亨利·貝爾,於1783年1月23日生於格勒諾布爾城一個資產階級家庭。早年喪母,父親是一個富裕的律師,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湯達從小深受家庭的壓制和束縛。而他唯一敬愛的外祖父則是一位啟蒙思想的信仰者,在他的影響下,司湯達對啟蒙思想和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並閱讀了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作品,對盧梭尤其崇拜。
司湯達在童年時期經歷了資產階級大革命,並對其支持並嚮往。1796年,他到當地的中心學校讀書,因為學校中很多老師都是革新派,使司湯達能夠受到進步的教育。1799年,司湯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中心學校,來到了巴黎,並在親戚的介紹下在軍事部謀到了一個職務。從此,他跟隨拿破崙大軍征戰南北,直到1814年拿破崙失敗。在此期間,司湯達閱讀了大量哲學、歷史和文學著作,逐漸形成了對社會和對人的基本哲學觀點。他在文學上欣賞莎士比亞,開始有了現實主義思想。更重要的是,他親身經歷了拿破崙帝國的興亡,對這段歷史有了深刻的認識和感受。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司湯達失業了。他憤然離開法國,去了義大利的米蘭,直到1821年才回到巴黎。這期間,司湯達支持義大利民族解放斗爭,關心義大利革命浪漫主義運動,並始終注視著法國的形勢和變化。他還開始了寫作生涯,第一部作品音樂家傳記《海頓、莫扎特、梅達斯太斯的生平》在1815年出版,1817年又出版了《義大利繪畫史》和著名游記《羅馬、那不勒斯、佛羅倫薩》,同年,開始寫《拿破崙傳》。
司湯達回到巴黎後生活清貧,當時法國正處於復辟王朝後期,政治更趨反動,他從1822年開始發表文章對法國社會進行剖析,後來結集出版《英國通訊集》。1822年至1823年,他先後出版了心理分析論著《論愛情》和音樂家評傳《羅西尼的一生》。1823年、1825年,他發表了著名的文藝評論集《拉辛與莎士比亞》。1827年,他的第一部小說《阿爾芒斯》問世。司湯達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創作經驗,於1829年開始寫作長篇小說《紅與黑》。小說於1830年出版,標志著司湯達創作的最高峰。
七月革命之後,司湯達受政府任命到教皇下轄的瀕海小城維達-維基雅當領事,一直到逝世。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寫作上,1836年寫作了《回憶拿破崙》,1838年出版了《一個旅遊者的見聞錄》。1839年,他的另一部反映復辟時期政治斗爭的小說《巴馬修道院》問世。還有自傳性作品《自我崇拜回憶錄》和《亨利·布呂拉爾的一生》在他去世後出版。另外,他還留下了多部沒有最後完成的作品,其中包括揭露七月王朝社會現實的長篇小說《呂西安·婁萬》。
司湯達於1842年中風去世,被安葬在蒙馬爾特公墓。
司湯達另一部傑出的作品《巴馬修道院》和《紅與黑》一樣,表現了由拿破崙時代到復辟時代這一時期政治風雲的變幻、社會思潮的起伏以及它們在家庭內部的反映、對個人命運的影響。小說主人公法布里斯·台爾·唐戈仰慕拿破崙的偉大業績,崇拜拿破崙,夢想參加祖國的解放斗爭。然而時代變了,面對復辟時期嚴酷的政治現實,他只好按照本階級的要求,走上了教會的道路。但是這與他的理想和愛好相距甚遠,他用談情說愛和游戲人間的胡鬧填補內心的煩悶,最後悒悒死去。這個時代造成了他喧嘩一時卻毫無意義的一生。小說中精彩地再現了滑鐵盧戰役,表現出了作家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而在對人物的塑造上又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巴馬修道院》1838年出版後立即受到巴爾扎克的高度贊揚,是司湯達生前得到成功的唯一作品。
狄德羅是法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文學家,《修女》和《拉摩的侄兒》是他的兩部代表作。對話體小說《拉摩的侄兒》的主人公拉摩的侄兒一方面是個道德敗壞者、無賴、懶惰者,通過他的話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不道德;同時又是個優秀的音樂家,他對音樂的見解表現出狄德羅自己的美學見解。他既是丑惡行徑的實行者,又是丑惡行徑的批評者、揭示者。小說生動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與人的真實關系,並揭示了正在成長中的資產階級社會的心理特徵。
❹ 《紅與黑》|1997,好得多
上映時間:1997年12月22日法國上映
導 演:讓-丹尼爾·維吉爾
主 演:吉姆·羅斯·斯圖爾特 卡洛·波桂
我得說完美。和1954年倒敘的方式以審判作為開場不同,1997年是按照順序的方式,情感逐漸遞增來結構全片。
在這部電影里,於連的心理獨白被完全摒棄,但通過鏡頭的推拉搖移抑或景別的變化、音樂的設計、人物的表演,於連內心的矛盾和沖突都得到了很好的外化凸顯。如果承認小說的精彩之處是在對於連心理的刻畫,那麼影片這般的處理也不會讓人失望。同時人物的對白也被精心設計,因為再也不能將之全部納入於連的自戀式囈語之中。也因為如此,於連、謝朗神甫、瑪特爾小姐、德·瑞等等人的關系也更清晰的構建了出來。由此可見,1954年版本其實是以觀眾熟悉文本內容作為預設而進行電影創作的,這也就決定了電影中的一些內容其實交代的十分含混不清。而1997年則不同,情節線清晰,人物完整,看得很是明白。
整部影片的場面調度都十分成熟,對於舞會交際場所的呈現,舞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啻為典範。鏡頭運動很流暢,跟隨者人物的行進推拉都顯得游刃有餘,這跟1954版固定鏡頭為主大大不同。這也使得畫面呈現的內容大為豐富,"1930年紀事"的副標題被顧及,法國上層階級對於下層人的排斥,森嚴的等級,以及造成貧寒子弟壯志難酬的窒息的社會環境都有涉及。反觀1954年版本,場景很多是在攝影棚中拍攝,局限的環境直接導致對時代大環境的交代不清,整個主題的表現也便顯得狹隘。
還有戲劇沖突的表現,如開場,利用於連和兄長的打鬥直接表現家庭矛盾,一上來便是激烈沖突。還有利用快節奏的平行剪輯,來表現瑪特爾和於連相戀時的矛盾關系,這些相較於1954年版本都精彩得多。
在主題上,1997年電影版本對於瑪特爾的成長也有呈現,一個女性在經歷愛情後的成熟,使得瑪特爾的形象也更為飽滿。
總之,因為課堂任務而無意的對比閱讀,可以說是收獲良多了。
❺ 誰有97法國版《紅與黑》,97版《哈姆雷特》,高清的,最好有中文字幕,急急急
《紅與黑》作者:【法】斯丹達爾(法語原版)
http://115.com/lb/5lbb1jx2a8hz#
《紅與黑》作者:【法】斯丹達爾(法語原版).pdf
115網盤禮包碼:5lbb1jx2a8hz
Hamlet.1996.720p.BluRay.x....4-CiNEFiLE[PublicHD].mkv,大小:10.93GB
115網盤禮包碼:5lbbphcowz4h
http://115.com/lb/5lbbphcowz4h
❻ 電影《紅與黑》該如何去賞析
《紅與黑》中的於連是19世紀歐洲文學中一系列反叛資本社會主義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疑慮和矛盾中的於連
無疑,《紅與黑》是一部充滿著魅力的作品。西方關於研究司湯達的作品數量足以與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紅學"等量齊觀。的確,作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紅與黑》中對於19世紀上半期法國風起雲涌的各方斗爭和矛盾都展現得頗為深遠,貴族、大小資產階級、教會人士一個個的粉墨登場,潛伏在表象下的實力的交戰刻畫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腐朽和虛偽。而在我看來,《紅與黑》之所以如此經久不衰,都絕不僅僅在於該作品所體現出的政治和社會意義。記得藍棣之老師曾經說過,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大大不同於記錄社會的高級文件,文學的意義也絕不僅在於記錄,我想,是《紅與黑》中主人公於連充滿著無限矛盾與反差的各種思想和行為,更足以讓每位讀者看得目瞪口呆卻又如痴如醉,足以讓每一位研究者分析成千次上萬次。
我們隨便從中挑一段來讀,便很容易看出於連的極端細膩和敏感。在市長家做家庭教師時,於連已經通過出色地背誦拉丁文《聖約》贏得了德·瑞納一家上下刮目相看,更憑著他清秀的長相、少年的自尊打動了德·瑞納夫人的芳心。而於連卻出於一種奇怪的自尊和一定要證明點什麼的心理,望著她,彷彿她是個仇敵,他正要上前和她決斗交鋒……
就是這樣,這個怪異的於連牢牢抓住了讀者們的心。於連的敏感和細膩、倔強是天生的,他還擁有著超群的記憶力,而他的高傲和自尊、崇拜權勢則是後天環境的賦予。於連確實是十分自我的,在他的心目中,尊嚴被提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可以放棄輕而易舉就能到手的錢財,因為他需要的是別人的尊重。但他對於"自尊"的理想和追求又最終把他引向了歧途。
於連雖然有著民主的思想和英雄主義的熱情,但當他得到了拉莫爾公爵的賞識時,他卻逐步地向貴族勢力妥協了,這時的於連彷彿只知道為拉莫爾公爵的一場政治陰謀走足報信。在他的個人奮斗歷程中,他經歷著一次次的反抗和妥協。他是機智聰明的,然而在很多方面,我們只能說他是天真而無知的,比起整個社會中精心鑽營的人們來,他是無力的,也是無助的。
左拉在《論司湯達》中是這樣寫的:"他(司湯達)停留在一種抽象的意願里,他要人這種生物不包括在自然里,而是靠在一邊站著,然後宣告只有心靈是高貴的"。左拉覺得於連是"完全裝配好的智慧和情感的機器","純粹在思辯中產生的創造物",他"專在推理上下功夫",主張自然主義的左拉認為司湯達在創作中帶有觀念學者和邏輯學者的身份,於連似乎只是永遠在心理活動,外界的事務,哪管它春夏與秋冬,能對於連產生震動的永遠都只是他的想像中別人對他的輕蔑與尊重。這不也正說明了作者對於連心理上入木三分的刻畫嗎?
《紅與黑》中於連的心理在疑慮和矛盾中掙扎,對於人物的思索是一個極大的寶庫,采之不竭,魅力無窮!
《高老頭》中的拉斯蒂涅是一個發展諾娜宋鐨蝸螅�投��嗽凇陡呃賢貳分忻櫳戳慫�靶募倚緯傻娜��蹋�獗閌譴聳樽畲蠹壑抵��凇@�溝倌�糾詞欠ü�呈〉鈉坡渥擁埽�彝ソ謔∫磺鋅�В�┧�槳屠梟洗笱В�M��粗卣竇乙怠U庵腫齜ㄔ詵ü�幢偈逼謔嗆芷氈櫚摹P∷悼�嫉氖焙潁�?1歲,是個熱情且具才氣的青年,聰明帥氣,抱著發家致富、步步高升的想法在巴黎學法律。他本來想在畢業以後憑自己的本領按部就班地向上爬。但在巴黎不到一年,家境的貧寒和巴黎社會的繁華就使他向上爬的慾望增強了十倍。他發現在巴黎,女人對社會生活很有影響,於是就想去征服幾個可以做他後台的婦女。他從自己姑祖母處知道有一遠房表姐鮑賽昂夫人。就去向她求教向上爬的經驗。當時鮑賽昂夫人正是情場失意,滿腹怨恨,她對拉斯蒂涅說:「這社會不過是傻子和騙子的集團,要以牙還牙來對付這個社會。你越沒心肝就越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擊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當作驛馬。把他們騎得筋疲力盡,到了站上丟下來。這樣,你就能到達慾望的最高峰。」她讓拉斯蒂涅隱藏起自己真實的想法,要善於作假,並在巴黎找個出人頭地的太太作幌子。當時,她認為主宰地位的是金錢,就叫拉斯蒂涅去勾引有錢的紐沁根太太,作為他上爬的跳板。她說:「你能愛她就愛她,不能愛她利用她也好。」鮑賽昂夫人還把他帶到社交界。這樣,鮑賽昂夫人就給拉斯蒂涅上了極端利己主義的第一課,成為他向上爬的第一個領路人。拉斯蒂涅從鮑賽昂夫人豪華的府上回到他的公寓,環境強烈的對比更刺激了他的慾望。他要在上流社會鬼混,就需要錢。於是,就昧著良心寫信回家,要母親和妹妹湊1200法郎給他。但這時的拉斯蒂涅還沒有完全放棄靠學問爭取前途的想法,沒有完全喪失良知。在寫信回家以後,他心裡也難受得要命。當他知道高老頭為女兒犧牲自己的一切以後,認為高老頭真偉大。他同情高老頭,挺身出來做他的保護人,直到最後料理高老頭的喪事。
他的第二個領路人是伏脫冷。伏脫冷是個潛逃的囚犯。他有豐富的社會經驗,熟悉統治階級的內幕。目光銳利,一眼就看出拉斯蒂涅不顧一切向上爬的心思。他想把拉斯蒂涅拉為同夥。他對他說:「這個社會有財便是德,凡是渾身污泥而坐在車上的都是正人君子,渾身污泥而搬著兩腿走路的,都是小人流氓,扒竊一件隨便什麼東西,你就得到法院廣場上展覽。大家拿你當把戲看。偷上一百萬,交際場中就說你是大賢大德。」他告訴拉斯蒂涅:「要向上爬,勢必你吞我、我吞你,像一個瓶中的許多蜘蛛。」他說:「你知道巴黎人是怎樣打天下的?不是靠錢財的光芒,就是靠腐蝕的本領。在這個人堆里,雄才大略是少有的,遍地風行的是腐化墮落。」他還對拉斯蒂涅說:「要弄大錢就得大刀闊斧地干,人生就是這么回事,跟廚房一樣的腥臭。要撈油水就不要怕弄臟手。只消事後洗干凈。今日所謂的道德,不過是這一點。」他指引拉斯蒂涅去色引泰伊番小姐。泰伊番小姐的父親是個大銀行家。在大革命時代謀財害命。巴爾扎克在短篇小說《紅色旅館》里寫了他的發家史。他為了保存財產,把全部財產傳給兒子,就把女兒趕出了家。伏脫冷建議他們兩個合作,由拉斯蒂涅去追求泰伊番小姐,他設法去弄死她的哥哥。這樣,泰伊番小姐就有一百萬家財陪嫁了。伏脫冷要求事後能得到20萬法郎。拉斯蒂涅雖不敢接受這個建議,但伏脫冷的話已深深印在了他的心裡。以後他看見泰伊番小姐,就有個聲音在耳邊回響:「80萬,80萬……」
這兩個引路人都對拉斯蒂涅分析了社會寡廉鮮恥的本象。金錢的力量招引他走以牙還牙,以不道德對不道德,不擇手段的極端利己主義的道路。他們的話形式上雖不同,但實質一樣。拉斯蒂涅曾說:「鮑賽昂夫人文文雅雅對我說的,伏脫冷赤裸裸地說了出來。」拉斯蒂涅既要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必然要按他們的話去做。他先去追求紐沁根太太,發現她沒有財權(她的陪嫁被丈夫控制著)。他發現計劃落了空,眼看著自己沒有錢,沒有前途,便又想起了伏脫冷的計劃,轉而追求泰伊番小姐。但就在這時,伏脫冷被捕了。拉斯蒂涅只好去追求紐沁根太太,因為他不想冒觸犯法律的危險。他的野心家性格是在伏脫冷被捕,鮑賽昂夫人被拋棄和高老頭之死三幕慘劇之後才完成的。本文之所以以「高老頭」命名,是由高老頭悲劇在文中的深刻意義所決定的。高老頭的悲劇是拉斯蒂涅社會教育的最重要的一課,遠比表姐鮑賽昂夫人和在逃苦役犯伏脫冷給他上的那兩課深刻得多,是拉斯蒂涅野心家性格形成途中所受的最有力的一鞭。
可以說於連和拉斯蒂涅兩人本性都是善良的。比如說,《紅與黑》開場時,於連盡管貧窮,但是在市長當家教,仍要求和主人同桌吃飯。可見,他既希望受到市長他們的尊重,也不甘於向他們逢迎。《高老頭》中的拉斯蒂涅初入社會就熱情地幫助孤獨無助的高老頭。但是,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兩人心理逐漸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於連和拉斯蒂涅逐漸受到外在環境的壓力,迫使他們重新認識社會和自身。於連從市長家到了神學院,又從神學院來到了另一個城市,進入了上流社會,同時也學會了他們的生活法則。拉斯蒂涅親眼目睹了高老頭被子女遺棄、被社會拋棄的過程,深感世態炎涼。
以上是兩個人物的相似之處。接下來說說他們有何不同。《紅與黑》的結尾,於連最終並沒有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污,仍舊保留了善良與良知,毅然地選擇死亡,拋棄了社會。拉斯蒂涅在《高老頭》中經歷了「人生三課」。鑒於巴爾扎克喜歡在《人間喜劇》中使用「人物再現法」,拉斯蒂涅在《人間喜劇》的其他幾部小說中,也出現過。此時,他早已成為了真正的青年野心家,社會地位節節攀升,躋身上流社會。《高老頭》的結尾預示了他後來的命運:埋葬了高老頭,同時也埋葬了拉斯蒂涅最後的眼淚(可以說是最後的良知)。
總之,於連和拉斯蒂涅兩個年輕人,經過社會的磨礪,經過內心的掙扎,最終走向了不同的命運。
❼ 作品《紅與黑》反映了當時法國什麼現狀
)《紅與黑》所反映的時代社會內容
《紅與黑》的副標題名為《1830年記事》,對此,司湯達作過這樣的說明:「作者所要寫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帶給法國的社會風氣。」是描寫「1814至1830年的波旁王朝所帶給我們的這個嚴肅的,尊重道德的,愁眉苦臉的法國。」《紅與黑》出版時,在上卷的封面上,作者引用了丹東的話:「真理,尖銳的真理。」作者在書中又借出版家之口詼諧地說:「若是你的人物不談政治,那就已經不是1830年的法國人了。」這些都表明了《紅與黑》的政治立場。
小說通過於連個人奮斗的悲劇,全面深刻地揭露了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復辟社會的種種黑暗,反映了資產階級擺脫封建桎梏的革命要求,以及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沖擊下的貴族的驚慌,中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右翼的思想情緒,從而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成為歐洲文學中最早的一部優秀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
1、全面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復辟社會的種種黑暗
於連生逢「紅」與「黑」這兩個時期的交替,他童年時對拿破崙帝國的印象,是一幅幅由那些去抗擊歐洲封建君主凱旋而歸的,「身穿白袍頭戴銀盔」的「威武的騎兵」所構成的動人畫面,而他成年後所處的復辟時期則是一片黑暗腐朽。在《紅與黑》中,可以看到波旁王朝的「國王」又君臨法國,耀武揚威,煽動宗教狂熱,掀起復辟黑潮。像木爾侯爵這種流亡貴族,又卷土重來,成為「法蘭西大臣」。他那些亡命的同夥,也都加官進爵。他們利用自己的政治權力飛揚跋扈,巧取豪奪,魚肉人民。德·瑞那市長為了修建自己的大花園,甚至可以使公共河流改道。木爾侯爵的權勢更是炙手可熱,他賣官鬻爵,結黨營私,策劃陰謀,在他府第出入的都是些「漂亮的壞蛋」和「戴勛章的惡棍」。這個反動階級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國王駕到維立葉爾城,排場豪奢,耗資巨大,僅僅在教堂里短短的幾分鍾的演說儀式,就「費去了三千八百法郎」,巴黎聖日耳曼區的顯貴每年要領取巨額的年俸,木爾侯爵家的舞會和晚宴通宵達旦。而社會下層則是民不聊生,農村的勞動人民「在冬季的黃昏,從田野回到自己的茅屋時,在家裡找不到一片麵包,甚至連栗子和土豆也沒有。」
在復辟時期,最猖獗的是社會反動勢力。在作者筆下,神學院簡直是「人間地獄」,於連初到此地時,嚇得「兩腿發軟,不由自主」,那些穿著黑袍的人的古怪面貌,形成恐怖形象。那些大屋子的陰森和恐怖,教士們的死屍般蒼白的臉,令人感到好像住在沒有空氣的腐爛的墳墓里。神學院把青年學生當成囚犯,不允許他們思想和行動上有任何自由,不許談政治,除宗教經典外不許閱讀其他書籍,盧梭,伏爾泰的書籍成了禁忌。連提到古羅馬詩人的名字也被視為思想不軌。於連偷藏了一幅拿破崙的畫像就經常膽戰心驚,他在神學院的來往信件都受到嚴格的檢查和扣留。副院長公開教訓學生說:「你們生活的聖潔和服從,值得承受教皇的恩典,做一根他手裡的棍子吧:你們將得到最適當的位置和報酬,你們可以發號施令,毫不受人支配。神父就是最好的差事了。……光是錢就很多了,不用說還有肥大的閹雞,許多的雞蛋,新鮮的奶油,同成百上千的美味東西。」他們就是這樣用物質的奢侈去引誘,用地獄的痛苦去恐嚇,用天堂的歡樂去欺騙,用腐朽的思想去毒害從農村招來的窮苦子弟。一個紅衣主教宣稱:「沒有教士,法蘭西的武裝政黨便不能成立。」他們要由教會來指揮軍隊,把法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維持下來。那些神父、教士無一不是王朝的爪牙,政府的密探,教會特務組織密布全國,無孔不入,法國每一個小城市每一戶人家讀的什麼報紙,來往的什麼客人,都被這些披著黑道袍的義務密探打聽得一清二楚。於連和市長夫人的關系也被反動教會利用來達到卑鄙的目的。在青年主人公於連的眼裡,「流氓依靠教會」而飛黃騰達。「虛偽妄誕發展到登峰造極」,這個社會充滿了「公開的貪污」和「卑鄙的虛榮」,到處都是「社會的蠹賊」和「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小說的作者通過各方面的描寫和前後兩個時代的對比,充分揭露了復辟時期的反動、黑暗。用形象的描繪向讀者揭示:這個使「一般人都感到苦悶」的社會必須加以變革。
2、反映了資產階級擺脫封建桎梏的革命要求
(1)(1) 資本主義的等價交換原則已佔主導地位
從小說中可以看到,作為封建統治的一個重大支柱的封建等級制度,雖由於王政復辟而恢復了一部分,但在社會生活中,資本主義等價交換的法則始終佔主導地位。德·瑞拉市長盡管是有權有勢的貴族,但他在聘請於連當家庭教師這件事上根本無法使用任何特權,而不得不按等價交換的原則辦事。勞動力成為商品,價值規律就有了不可抗拒的作用,於連的父親就很善於利用市長和瓦列諾對家庭教師這種勞動力的需求,向市長討價還價。在這個社會里,金錢取代了門第,特權而成為社會生活的杠桿,市長夫人之所以受人尊敬,主要不是因為她系出名門貴族,而因為是一大批遺產的繼承者,她丈夫發現了她與於連的曖昧關系,就是看這筆遺產的面子才沒有追究。暴發戶瓦列諾當上貧民寄養所的所長,再爬到省長的地位並受封為男爵,完全是依靠金錢的力量。同樣,教會的職位也往往在金錢的魔力面前門戶大開。不僅新的暴發戶不斷發生,就是那些想重新恢復舊日法國生活方式的貴族,也往往「被這一暴發戶所腐化」。貴族出身的市長以「有利可圖」作為處世的唯一原則,世襲大貴族、國王的親信木爾侯爵,也在巴黎市場上搞投機倒把,大發橫財。這兩個形象反映了在資本主義的法則下,一部分貴族階級已開始資產階級化。
當然,小說也無情地反映了金錢對一般群眾的腐蝕作用。於連父子的關系就是一種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關系。於連關在死囚牢里時,老頭兒到監獄里嚴厲地斥責他,當他聽於連說有存款准備給他時,老頭兒立即改變了顏色,接著就談到他為於連預先墊付的養育費、教育費……於連痛心地想到:「這就是父愛!」他想像當他死後,他的父親會捧著他的金子,「給所有維立葉爾羨慕他的人觀看,他的目光好像對他們說:有這個代價,你們當中哪一個不願意讓一個兒子去上斷頭台呢?」
(2)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不斷沖擊著復辟制度
在《紅與黑》中,我們可以看到,偏僻外省的窮青年,手頭也有盧梭宣傳個性自由、反對封建等級制度和君主專制制度的《懺悔錄》,並且「全靠這本書來建設自己的理想世界」。盡管復辟王朝統治了十幾年,但還不能恢復等級特權思想的絕對統治地位。德·瑞拉市長總想在自己家庭范圍內維持嚴格的等級,經常對妻子說:「要保持我們的地位和權威,所有在家生活的人,只要他不是貴族,接受了工錢的,都是你的奴僕。」但就在這個家庭范圍內,他這個原則也遭到強有力的挑戰,於連受聘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與主人同桌共飯。當市長向他擺貴族老爺的臭架子時,他不止一次用激烈的言辭維護自己人格的尊嚴,並處處計較貴族主人是否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己。
對復辟王朝的沖擊更直接的是社會上對資產階級皇帝拿破崙的懷念和崇拜,《紅與黑》深刻地反映了這種對波旁王朝復辟蘊藏著敵意的風暴般的社會情緒。在於連乘坐的公共馬車上,就有人公開贊揚拿破崙的時代,「法蘭西從來沒有比他在位的十三年裡,受到各民族更高的崇敬了。」拿破崙雖然在1821年就已去世,但他的回憶錄在法國秘密流傳,是青年一代最珍愛的書籍,甚至是行動的指南。《紅與黑》中的於連就是復辟時期這種崇拜拿破崙的社會思潮的典型代表。他第一次出場就是在偷看這部遭禁的回憶錄。他還珍藏著拿破崙的畫像,熱烈期望著拿破崙式的資產階級帝國能夠再現。而對復辟社會則充滿叛逆的思想。他一有機會旅行到空無一人的山頂時,就把會「給他招致危險」的思想寫成文章,下山時又悄悄燒掉。於連這一類青年希望社會變動,用他的話說,「法國有三十萬25歲的青年熱烈地盼望戰爭」,而戰爭在當時就意味著革命。《紅與黑》就是這樣通過社會矛盾的描寫,從經濟生活和意識形態領域兩方面指出:資產階級革命所造成的社會現象,客觀上成為貴族階級的復辟已經不能鞏固、也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的條件。
3、反映了七月革命前貴族階級的恐慌
小說在復辟王朝現有秩序面臨深刻危機的背景上,突出了1830年七月革命前的政治斗爭,把資產階級與貴族階級激烈的爭奪表現得很生動。
小說第一卷就呈現出外省緊張的氣氛。一個巴黎的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到外省來參觀監獄、貧民寄養所和慈善機構,准備收集材料在自由黨的報紙上加以揭露,這就使統治當局緊張起來,馬上把國家機器開動起來進行阻撓。第1卷第17章中,圍繞著維立葉爾市第一副市長的職位,也展開了兩個階級的爭奪戰。政府當局與教會支持一個「本地區虔誠的人物」出任,一個很富有的工業家出來和他競爭,而當地的貴族要想方設法挫敗這個自由黨人。在那位貴族市長眼裡,「現在到處都是自由黨人」,他面對著副市長職位之爭,發出了驚訝:「在這個城市裡,只有工業家才走紅運。這些自由黨人都變成了百萬財主,他們如飢似渴地想奪取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