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電影諸侯的監督權1980

法國電影諸侯的監督權1980

發布時間:2024-08-20 13:44:54

Ⅰ 英國議會與法國三級議會誕生原因,區別,各自影響

英國議會與法國三級會議的比較

作為上層建築的政治制度是多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伴隨著城市的興起和發展,英國在十三世紀末形成了等級代表權力機關——議會,法國於十四世紀初產生了等級代表權力機關——三級會議,兩國的政治制度由此而過渡到了等級君主制階段。但在此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議會和三級會議卻走上了不同的發展歷程,最後的命運也大相徑庭。本文擬就這一問題作初步探討。

英國的議會是在反對王權的斗爭中由御前大會議演變而來的。御前會議是英國封建社會初期由國王召集全國最大的封建主組成的會議,主要是為國王提供咨詢、商討國事、決議重大決策等。御前會議又分兩種:御前大會議和御前小會議。御前小會議一般由少數大教士、大貴族和王室成員參加,經常召開;御前大會議除了小會議的成員外,還有直接接受國王封地的中小貴族參加,每年召開三次。

御前會議的存在,使英國王權受到一定製約十三世紀,封建主以御前大會議為陣地,聯合新興市民,反對國王濫用權力,先後簽署了《自由大憲章》和《牛津條例》限制王權。孟福爾又把市民代表正式納入議會,議會的成員和職能逐漸定位。1295年「模範國會」的召開標志著英國議會正式形成。此後,它不僅定期召開,而且職能不斷增多,至十六世紀已獲得了立法權、決定賦稅權、對政府的監督權及參與重大決策權等,成為英國上層建築中一個相對獨立的權力實體。對此,都鐸晚期著名的政論家胡克作了這樣的描述:「英國議會是本國所有政治權力賴以存在的基礎。」

中世紀末期,隨著王權的增長、專制制度的形成,英王通過操縱議員選舉、控制議長人選、蒞臨議會訓話等方式來影響議會,議會的權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議會的組織形式及功能卻仍然存在著,所有重大立法都只能藉助議會才能完成,國王只能利用、引導而不能繞開議會,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仍然起著重大作用。斯圖亞特王朝建立後,無視這一事實,鼓吹君權神授,不容許議會對王權的限制,最終導致了資產階級革命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中,專制王權被推翻,議會一時成為英國的最高權力機關。經過克倫威爾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反復後,1689年的《權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繼承法》確立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議會由封建的等級代表權力機關變為近代的國家權力機關。隨著內閣制的形成和三次議會改革的完成,議會最終成為英國近現代的民主權力機關和政治制度的核心。法國的三級會議淵源於王室大會議,即國王與其直屬附庸之間以權利和義務關系組成的政治組織。

十一世紀之前,由於法國王權衰微、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主藐視國王作為其領主的權利,拒絕出席王室大會議,使王室大會議形同虛設。十一世紀後,藉助新興市民的支持,王權逐漸強大,封建主才逐漸回到王室大會議。與此同時,隨著城市的產生與發展,許多城市取得了自治,成為直接聽命於國王的附庸,其代表也開始參加王室大會議,但他們的地位並沒有固定。直到1302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在同教皇的激烈斗爭中,為了取得國內各階層特別是新興市民對自己的支持及徵收新稅,邀請教士、貴族、市民三個等級的代表開會,討論國家的財政和稅收、批准國王的賦稅,法國的三級會議正式形成。

法國的三級會議一開始獲得的只是賦稅的討論權,召開的目的是讓代表們履行作為封臣的納稅義務。十四世紀初,在對付教皇的斗爭中,法王成為民族利益的代言人,三級會議全力支持國王,王權得以壯大。英法百年戰爭前期,法國被打敗、國王被俘,國王的權威下降,王太子被迫於1357年頒布「三月敕令」——三級會議定期召開,有批准賦稅權監督政府權等,三級會議的權力由此發展到了最高峰。遺憾的是這在法國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緊接著百年戰爭後期,面臨亡國危險的法國,國王成為民族精神的化身而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全力支持。

1439年,三級會議決定,國王可以不經三級會議的批准而徵收新稅,把自己的基本權力拱手讓給了國王。百年戰爭的最後勝利提高了法國王權的威望,國王趁勢進一步加強王權,以國王為中心的專制機構逐漸擴大,三級會議在法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逐步縮小,幾年甚至幾十年才召開一次,到1614年後便停止了召開,國王控制了國家全部權力。1789年,在法國專制統治面臨嚴重危機的情況下,國王路易十六又揀起已經廢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力圖通過它克服危機、挽救法國。但三級會議無法起到協調矛盾、克服危機、促進改革的作用,資產階級為首的第三等級也無法利用它來反對王權。在這種情況下,第三等級拋開三級會議單獨開會,宣稱自己是代表全體國民的國民議會,要制訂憲法,限制王權。至此,法國的三級會議被徹底畫上了句號。

黑格爾曾指出:國家制度是各國歷史發展的產物,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同樣一種權力機關,在不同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可以演繹出完全不同的結果。中世紀英國議會和法國三級會議的不同命運同樣是英法兩國不同的歷史發展狀況導致的。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兩者形成背景的差異。英國中世紀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濃厚的原始民主性質,大貴族組成的賢人會議享有較多的權力。「諾曼征服」後,英國形成了比較強大的王權,御前會議代替了賢人會議,大貴族的傳統權力受到了抑制,但貴族們並不甘心,一旦王權衰弱或出現危機,他們就伺機反抗,聯合起來爭取自己固有的權利。英國議會正是形成於這樣一個王權出現危機的歷史轉折時期:十三世紀,英國國王不僅在與法王爭奪領土的斗爭中接連敗北,在與教皇的較量中也伏首稱臣,國王的權威大大下降,貴族們趁機爭取自己的權利。封建主、教士聯合對國王不滿的市民、騎士結成聯盟對抗國王、限制王權,這種斗爭促使了議會逐漸形成。而法國早期歷史上諸侯林立、王權弱小。城市興起後,市民為發展經濟,支持與他們同樣反對封建割據的王權。在封建割據阻礙社會發展的背景下,加強王權成為歷史的進步趨勢;在反對教皇、維護法國民族利益的斗爭中國王又成為民族利益的代言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王為了取得和利用社會有產階層的財政支持,主動召集了三級會議。一言概之,英國議會形成於王權強大而又遭到削弱的歷史轉折關頭,限制王權是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呼聲,議會是社會各階層自下而上限制王權的結果;而法國的三級會議出現於王權弱小卻又需要加強、加強王權成為歷史進步趨勢的時代背景下,由國王自上而下組織召開的。這使議會與三級會議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即限制王權與加強王權。

第二,兩者本身的差異。法國的三級會議是王權加強過程中的一個事件,是國王主動召開的,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臨時性的機構,它沒有規定何時召開,多長時間召開一次,召開與否由國王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往往是在國王需要徵收新稅或需要各等級代表的支持處理一些重大問題時,才召開三級會議,會議的內容也由國王決定,會議完全操縱在國王手中。而在英國,議會是從傳統的權力機構御前大會議演變而來,在反對國王、限制王權的斗爭中,議會的權力及功能逐漸明晰,《牛津條例》還明文規定了議會必須一年召開三次及召開的時間。英國的議會一開始就是代表混合開會,雖然十四世紀後形成了兩院,但總的說來,議會是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國家政事的,國王與議會處於平行而又相互制約的地位,雙方可以討價還價,議會通過自己的斗爭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而法國的三級會議一開始就是三個等級分別開會,只有在向國王作出答復時才聚集在一起,從沒有形成一個整體,三個等級各有一票表決權,各等級之間界限分明、矛盾與分歧明顯,國王高居三級會議之上,往往利用三個等級之間的分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三級會議的主要職能是討論國家的財政和稅收,就國王的新稅發表意見,但並不是國王徵收新稅必須得到三級會議的批准。事實上,三級會議從來沒有取得表決稅案的大權,只是在討論稅收的同時,可以向國王提出一些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的改革作為補償。參加三級會議的代表,可以說並不是在行使權力,而是遵照國王的命令,以盡「金錢援助」的封建性義務。而在英國,御前會議的權力是議會權力的淵源,《牛津條例》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對議會的權力范圍作出了規定,包括立法、賦稅及對國家各方面事務的決策權力。議會代表通過不斷斗爭,使議會成為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決定賦稅的唯一權力機關、對政府有力的監督機關。

第三,兩國政治傳統的不同。英法早期的歷史發展呈現了不同的風貌,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傳統。英國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濃厚的原始民主性,主要表現為氏族會議基礎上演變成的賢人會議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王的一切重大決策必須由賢人會議通過,院的多數席位,控制了議會下院,使議會下院的力量和影響日益擴大。新興政治力量的興起,使議會尤其是議會下院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增強,為反對國王的專製做了充分的准備。

十五世紀,法國的經濟特別是工商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法國資本主義向農業滲透的過程非常緩慢,農業中也沒有出現英國似的新貴族,新興的資產階級沒有同盟軍,勢單力薄,還不足以形成左右法國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與此同時,法國資產階級的成長是與王權的強大及國家重商主義政策的推行同步的:中世紀中期,市民在經濟上支持王權,王權從政治上為市民發展經濟服務,王權與市民互為聯盟;中世紀末期,在資本主義萌芽的過程中,以國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大力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在國內對工商業實行保護、支持政策,在國外積極尋求海外市場,這些內外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密切了資產階級與王權的聯盟,使資產階級謀求政治獨立的願望微弱;十六世紀後,在價格革命和義大利戰爭的影響下,法國政府的開支不斷增加,為彌補財政虧空,大量增加國稅、發行公債,資產階級又紛紛充當國王的包稅人、債權人,從中獲得巨額利潤,資產階級與王權的聯盟更加密切。為了尋求政治地位,發了財的資產階級往往通過買官鬻爵擠入統治階級行列,成為「穿袍貴族」,這在滿足了新興資產階級參政心理的同時,進一步削弱了其實現政治獨立的激情,增強了對王權的依賴。這樣,法國資產階級既得到了國王的庇護與恩惠,也受到了王權的控制,他們與王權互為聯盟的最終結果是王權借資產階級的支持而強大,資產階級因王權的庇護而沒有成為堅挺的政治力量。對此,恩格斯曾指出:「王權和市民的聯盟發端於十一世紀,……直到這一聯盟幫助王權取得最後勝利,而王權則以奴役和掠奪報答了他的盟友為止。」

同樣是城市興起、新興政治力量的出現,在英法兩國卻出現了不同的政治發展趨勢。「在英國,農村和城市融合的主要目的是對抗王權,而在法國,這種融合主要是通過王權促成的,因而造成了根本不同的政治和社會結果」。

第五,重大歷史事件對兩國的影響不同。1337-1453年的百年戰爭對英法兩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政治方面主要是強化了法國的專制王權,削弱了英國大貴族的力量、強化了議會力量。百年戰爭期間的法國,民族精神至上,王權成為民族統一的象徵。戰爭的最後勝利反過來進一步提高了國王的威望,國王趁機加強王權,不斷強化專制機器。與此同時,法國的舊貴族積極參與戰爭,在戰爭中立了一定的功勞,戰後他們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成為王權的隱患,為對付他們,國王進一步發展專制機器,最終建立起了絕對專制的王權。

而在英國,為支持百年戰爭,討論賦稅成為議會的主要內容,議會通過控制稅收迫使國王讓步,不僅獲得了彈劾權、財政監督權,還獲得了參與重大決策的權力。不僅如此,1339-1340年英王愛德華在歐洲大陸作戰期間,議會還承擔起了後方供應和國內治安的責任,進一步提高了議會的地位。英國是百年戰爭的最後失敗者,戰爭結束後,英國出現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封建主因戰爭失敗而分裂,兩大貴族集團組成兩大陣營,為了爭奪國家政權互相斯殺。這場內戰使雙方兩敗俱傷,封建主勢力一蹶不振,國王轉而尋求新興資產階級的支持。亨利八世時成立的國王的咨詢機關——樞密院的成員大多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地方官吏也多由他們擔任。這時的英國王權是建立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支持之上的,王權強大的基礎是王權與資產階級、新貴族的聯盟。一旦這一聯盟破裂,王權就會大大削弱,已經發展起來的議會就有戰勝王權的可能。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正是以議會為陣地最終戰勝王權的。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也對英法兩國的政治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英國的宗教改革是以議會的名義進行的,從十四世紀中葉起,英國議會連續頒布「有祿聖職銓敘法」和「蔑視王權警告法」等法律,限制教皇在英國的權力,1534年,議會又頒布「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宗教改革使英國教會實現了民族化的同時,也使英國議會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議會成為唯一擁有最高權威的全國性代表會議,議會法成為真正的最高法律。

國王雖然是國家和教會的最高首腦,但正是議會通過的一系列法案才使國王的權威有了實際的保證,國王也極力維護議會的權力和地位。宗教改革後國王被明確宣布為議會的成員,成為議會的組成部分。1585年財政大臣威廉·塞西爾說:「上院貴族是議會的成員之一,代表全國平民的下議員也是議會的成員,女王陛下亦然。」可見宗教改革後,議會變成國王、上院和下院三位一體的機構,議會在一定程度上已居王權之上。

法國的宗教改革是以國王的名義進行的:1438年法王查理七世頒布國務詔書,規定法國宗教會議的權力高於教皇;1516年法王法蘭西斯一世與教皇簽定「波倫亞協定」,規定法國的高級教職由國王任命、教皇批准,教職人員對國王忠貞不二。通過這些,國王控制了法國的教會,實現了教會民族化的同時,教會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並成為專制王權的工具。

由上述可見,作為封建等級代表權力機關的英國議會和法國三級會議經歷了完全不同的發展歷程,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既與兩者本身的不同有關,更是英法兩國不同的政治、經濟及歷史發展的結果。通過對兩者歷史命運的關注,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中世紀中後期兩國的歷史及政治變遷,同時也加深我們對古今各國政治制度「合理性」的認識。

Ⅱ 英國歷史上的約翰王被影視作品描寫的有哪些或者有什麼是講這段歷史的

約翰 (英格蘭國王)
約翰(英文:John,1166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9日[1]),英格蘭國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亨利二世第五子,母親為阿基坦的埃莉諾,而幼王亨利、獅心王理查、布列塔尼公爵若弗魯瓦二世則是約翰的兄長。他父王把在法國的領地全部授予幾位兄長,由於已經沒有領地可以封給約翰,他被稱為無地王(the Lackland,源自亨利二世的戲稱)。
童年
約翰出生後,按中世紀貴族的傳統被母親交給乳母撫養,後又與其姐瓊安一同被送到福特沃特修道院。因為當時來看約翰並沒有繼承領地的希望,這也許是為了培養他成為神職人員。約翰的父母隨後幾年互相爭斗,都沒有介入約翰的童年生活。約翰由卓越的行政官拉努爾夫·格蘭維爾教育。[5]他還一度在兄長幼王亨利家度日,可能在那裡學習了打獵和軍事。

約翰身高1米62,在當時的王室中較矮,長著暗紅色的頭發。他喜歡讀書,這在當時來看是一件反常的事。他還喜歡賭博,熱衷打獵,喜好音樂。長大後的約翰被形容為「和藹,機智,慷慨,好客」。
早年生活
為了安定阿基坦的南部邊境,亨利二世試圖讓5歲的約翰迎娶薩伏伊伯爵翁貝托三世的女兒阿麗希亞,這樣約翰就可以繼承翁貝托的一些領地,亨利二世也將希農、盧登、米拉博的城堡轉到約翰名下。阿麗希亞也翻越阿爾卑斯山加入亨利二世的宮廷,但未及嫁給約翰就死了,約翰再次陷入無領地可繼承的境地。
1173年,由於不甘附屬於亨利二世,又擔心約翰分走自己的領地和城堡,幼王亨利去巴黎和路易七世結盟。王後埃莉諾因為被亨利二世對阿基坦的持續干涉所激怒,也說服理查和若弗魯瓦去巴黎加入兄長的行列。亨利二世擊敗了三個兒子的同盟,但在路易山和約中寬大處理了他們:他允許幼王亨利帶著騎士周遊歐洲,阿基坦仍歸理查,若弗魯瓦可以重回布列塔尼;只有王後埃莉諾作為叛亂的主謀被囚禁。作為和約的一部分,一直和父親在一起的約翰也被贈與大量領地。從那時起,距離王位最遠的他反而成為亨利二世最喜愛的兒子。1175年,他獲得已故康沃爾伯爵的領地。次年,亨利二世又違反常例地廢除格洛斯特女伯爵伊莎貝爾的姐妹們的繼承權,然後讓約翰與因此變得很富裕的伊莎貝爾訂婚。1177年,在牛津的國會上,亨利罷免愛爾蘭領主威廉·菲茨阿爾德爾姆,代之以10歲的約翰。1183年,幼王亨利和理查為在英格蘭、阿基坦、諾曼底爭權而開戰。亨利二世支持理查。不久,幼王亨利因痢疾去世。因為繼承人死了,亨利二世決定重新分配兒子們的封地:理查加冕為英格蘭國王,但在亨利二世去世前不可能掌握實權;若弗魯瓦繼續保有布列塔尼;約翰代替理查成為阿基坦公爵。但理查拒絕放棄阿基坦,亨利二世憤怒了,命約翰在若弗魯瓦幫助下率軍南下攻取阿基坦。若弗魯瓦和約翰攻打阿基坦的首府普瓦捷,而作為回應,理查攻打布列塔尼。1184年底,一家人才勉強和解。
1185年,約翰首次到愛爾蘭,由三百騎士和一批行政官隨行。亨利二世希望稱約翰為愛爾蘭國王,但教皇路爵三世不答應。當時愛爾蘭剛被征服,和亨利二世的關系仍緊張。約翰取笑愛爾蘭貴族的長鬍子,又未能和盎格魯-薩克森居民結盟,結果戰敗被逐出愛爾蘭,回英格蘭後將潰敗歸咎於總督米思勛爵休·德·拉西。
約翰的家庭問題仍在繼續:1186年,若弗魯瓦在一次比武中喪命,留下遺腹子阿爾蒂爾和年幼的女兒埃莉諾。布列塔尼將由阿爾蒂爾而非約翰繼承,但若弗魯瓦的死終究讓約翰距離王位更近了一步。理查想加入十字軍,但擔心出征後亨利二世會命約翰取代他。1187年,他在巴黎和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結盟,次年就向腓力納貢,取得腓力對他向亨利二世開戰的支持。理查和腓力聯手對亨利開戰,1189年和解,亨利承認理查為繼承人。約翰起初忠於父親,但當理查勝勢確立後倒向理查。亨利二世不久去世。理查年間
1189年9月,理查繼承英格蘭王位,並加入第三次十字軍。為此,他靠出賣領地、爵位和職位籌集軍費,且試圖保證他出征時國內不叛亂。他封約翰為摩坦伯爵,讓他娶了格洛斯特的伊莎貝爾並得到蘭開斯特、康沃爾、德比、德文、多塞特、諾丁漢、索默塞特的大量領地,希望以此換取約翰對他的忠誠。而這些地方的要塞仍然由理查掌控,使約翰沒有足夠的軍力和政治權勢進行反叛。約翰也許諾三年不去英格蘭,但埃莉諾太後說服理查允許約翰進入英格蘭。於是,理查出征期間,約翰成為英格蘭攝政,還被視為理查的推定繼承人。但出征在外的理查在塞普勒斯結婚了,這意味著他可能有婚生子嗣,約翰地位動搖。
約翰尋求和剛東征歸來的腓力二世結盟,希望在腓力幫助下獲得諾曼底、安茹等理查名下的法國領地,但被埃莉諾太後勸止。理查一直未歸,約翰開始猜測他已死或者迷路了。事實上,理查回國途中被奧地利公爵俘虜並移交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後者索要贖金。約翰趁機前往巴黎和腓力結盟,許諾休棄伊莎貝爾,改娶腓力的姐姐阿麗斯(阿麗斯早年和理查訂婚,卻成為亨利二世的情婦,理查後來也沒有娶她),換取腓力的支持。但埃莉諾太後阻止約翰娶阿麗斯。忠於理查的軍隊和約翰的軍隊在英格蘭開戰。約翰軍力薄弱,決定和解。1194年,理查回國,約翰余部投降,本人撤退到諾曼底,最後被理查找到。理查稱約翰僅僅是「一個有著懷有惡意的顧問的孩子」(盡管約翰已經27歲了),原諒了他,但沒收了他除愛爾蘭外的所有封地。此後,約翰成為理查的忠實支持者。理查希望通過有限而穩妥的軍事行動收復被腓力趁機侵佔的城堡,和弗蘭德、布洛涅和神聖羅馬帝國結盟,借日耳曼人對腓力施壓。[32]1195年,約翰突襲並包圍了埃夫勒,隨後又在腓力攻打諾曼底時布置防務。第二年,約翰又攻佔加馬舍,率人奇襲到距離巴黎僅80公里處,俘虜了博韋的主教。為此,理查放下了對約翰的戒心,將格洛斯特郡重新封給他,並再次封他為摩坦伯爵。
繼位
獅心王理查繼位後,因沒有婚生子嗣,原本指定早逝的若弗魯瓦的遺腹子阿爾蒂爾為儲,但後又因為若弗魯瓦的遺孀女公爵康斯坦斯太親法而指定約翰繼位。當理查於1199年去世時,大部分英格蘭和諾曼貴族根據諾曼底的繼承法支持約翰,而布列塔尼、曼恩和安茹的貴族則根據安茹的繼承法支持阿爾蒂爾。約翰繼位引起了一些諸侯的不滿,他們繼續擁戴阿爾蒂爾,腓力二世也一度支持阿爾蒂爾,而王太後阿基坦的埃莉諾因反感康斯坦斯而支持約翰。約翰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腓力和阿爾蒂爾聯手對約翰作戰,阿爾蒂爾進逼昂熱,腓力進軍圖爾,幾乎將安茹帝國一分為二,但反法的弗蘭德伯爵鮑德溫和布洛涅伯爵瑞諾的介入及安茹貴族威廉·德·羅歇的倒戈讓局勢又倒向約翰一方。1200年腓力與約翰和解,腓力承認約翰為英格蘭國王,暫時放棄對阿爾蒂爾繼承英格蘭王位的支持,盡管如此,和約要求阿爾蒂爾作為約翰的封臣得到保護。約翰則放棄和弗蘭德、布洛涅的結盟並承認腓力為自己在法領地的宗主。編年史家將約翰與亡兄理查比較,給他取了個「軟劍」的綽號。
勒古萊和約
同年8月,約翰決定迎娶昂古萊姆的伊莎貝爾。因此,他必須休棄現在的妻子格洛斯特女伯爵伊莎貝爾。1199年約翰繼位後即宣布和女伯爵的婚姻無效,指出兩人都是亨利一世的後裔。當時的編年史家認為約翰已經深深愛上了昂古萊姆的伊莎貝爾。他最終娶了已和休·呂西尼昂訂婚的伊莎貝爾為王後,且慢待了休,導致呂西尼昂家族的叛亂,但被約翰鎮壓。腓力為此以召見封臣安茹伯爵的名義召約翰來宮廷,約翰拒絕。腓力因此將從約翰手中奪取的法國領地都封給阿爾蒂爾(他想親自佔有的諾曼底除外),再次和阿爾蒂爾聯手對約翰開戰。
喪失諾曼底
約翰最初採取1199年的防禦性戰略,避免交戰,小心保衛要塞。但隨著軍事行動的進行,約翰的經營越來越糟,腓力在東部穩步取得進展。1202年7月,阿爾蒂爾和呂西尼昂家族將埃莉諾太後圍在米拉博,想將祖母劫為人質時,約翰在安茹管家威廉·德·羅歇陪同下率僱傭軍南下救母,打敗並俘虜了阿爾蒂爾,同時被俘的還有阿爾蒂爾同樣比約翰有更優先的王位繼承權的18歲的姐姐布列塔尼的埃莉諾(一說埃莉諾在此前就已被約翰控制),她後來在約翰逃離諾曼底時被帶回英格蘭囚禁數年,盡管受到約翰的善待。這下,腓力失去了南側的盟友,被迫撤軍。通過米拉博一戰的勝利,約翰的地位得到鞏固,但這很快被他對待俘虜和盟友威廉·德·羅歇的態度葬送了。約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德·羅歇,嚴重冒犯了他,而由於他的虐待,22個被俘的叛亂頭領死亡。當時大部分地方貴族都是親戚關系,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親屬蒙受如此待遇。威廉·德·羅歇和約翰其他在安茹和布列塔尼的貴族盟友拋棄了約翰,倒向腓力,布列塔尼也發生了叛亂。約翰財力吃緊,腓力取得優勢。
1203年初,約翰進一步被盟友拋棄。他試圖說服教皇因諾森三世介入,但教皇的介入並不成功。情況對約翰來說越來越糟,他決定殺死阿爾蒂爾,以求除掉王位競爭者和布列塔尼叛亂的源頭。阿爾蒂爾最初被拘押在法萊斯,此時已轉移到魯昂。此後,阿爾蒂爾下落不明,當代史學家普遍認為他是被約翰所謀殺。馬加姆教堂年表認為:「約翰俘虜阿爾蒂爾並置於魯昂監獄有些日子了……當約翰喝醉了,他親手殺害了阿爾蒂爾,將屍體繫上石頭投入了塞納河。」關於阿爾蒂爾之死的流言進一步削弱了地方上對約翰的支持。約翰因謀殺親侄、囚禁侄女,落下了無情的名聲。
1203年末,約翰試圖解救被腓力包圍的諾曼底東側要塞蓋亞德城堡。他試圖水陸並進,這在今天的史學家看來很有想像力,但該計劃過於復雜使軍隊難以順利執行。約翰的計劃被腓力的軍隊阻止,於是他撤回布列塔尼,試圖將腓力逐出東諾曼底。結果,他極大地損傷了布列塔尼,卻未能達到目的。史學家認為他的軍事戰略還是過得去的,盡管並不出色。很快,約翰的處境迅速惡化,諾曼底東境廣泛支持腓力,安茹帝國在南部的權威也因為幾年前理查放棄了一些要塞而埋下隱患。約翰在中部地區使用長弓騎兵僱傭軍使他失去了中部地區的支持,安茹帝國的權威一步一步倒塌。12月,約翰經海峽撤回英格蘭,下令在蓋亞德城堡西面建立新防線。1204年3月,蓋亞德陷落。次月,埃莉諾太後去世。這不僅僅是對約翰個人的重大打擊,還帶有約翰和法國南部的聯盟解體的危險。腓力南進並襲擊諾曼底的中心地帶,幾乎沒有遇到抵抗。8月,腓力攻佔諾曼底,南下佔領安茹和普瓦圖。約翰在大陸上的領地只剩下阿基坦公國了。
攻法失敗和第一次諸侯戰爭
和諸侯關系緊張
如1212年試圖推翻國王的陰謀所顯示的那樣,約翰和諸侯關系緊張已經有些年了。很多不受寵的諸侯來自北英格蘭,被史學家稱為「北方人」。在和法國的沖突中,這些人幾乎不用冒險,很多人還欠約翰很多錢。所以那場叛亂被稱為「國王債務人的一場叛亂」。約翰的很多將領,尤其是他任命的英格蘭行政官也參與叛亂,他們把彼此的聯系看得比對國王的忠誠更重。這種緊張關系在北威爾士蔓延,對約翰在1211年和威爾士親王盧埃林簽訂的和約的反對行為最終發展為公開沖突。對一些人來說,任命彼得·德·羅歇為大法官也是造成君臣關系緊張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在很多諸侯眼中彼得是一個「粗魯的外國人」。約翰1214年在法國的軍事失敗可能是在他統治的末年遭到諸侯反對的導火索。在布汶戰敗後,詹姆斯·霍爾特稱走向內戰的道路「直接,短,不可避免」。
1214年攻法失敗
1214年,約翰最後一次試圖從腓力手中奪取諾曼底。他很樂觀,因為他和外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四世及布洛涅伯爵瑞諾、弗蘭德伯爵斐迪南構建了聯盟,得到教皇的支持,且有足夠的資金供養他經驗豐富的軍隊。但當2月約翰兵發普瓦圖時,很多諸侯拒絕提供軍事幫助,約翰只能尋求雇傭兵來填這個空子。約翰計劃由普瓦圖向東北進軍巴黎,奧托、瑞諾和斐迪南在威廉·隆斯佩(亨利二世的私生子、約翰之弟)支持下由弗蘭德向西南進軍。
戰事最初很順利,約翰在和法國路易王子的對壘中占優,並於6月收復安茹。隨後約翰包圍了要塞穆瓦訥的羅歇,路易因兵力較少只得放棄。[63]安茹當地貴族拒絕和國王一起進軍,約翰只好撤退到拉羅謝爾。不久,腓力在東面的布汶戰役中擊敗奧托等約翰的盟軍,約翰收復諾曼底的希望徹底破滅。他在為期六年的和約中將安茹歸還法國並賠款, 10月回到英格蘭。
戰前緊張和諸侯戰爭
約翰回國後數月,叛亂諸侯在英格蘭北部和東部組織對抗他的統治。1215年1月,約翰在倫敦召開國會,談論進行改革和在春季在助手和叛臣之間進行和談。教皇因諾森三世寄信支持他,這對約翰很重要,為他提供了鎮壓諸侯和控制坎特貝里大主教斯蒂芬·朗頓的途徑。同時,約翰在普瓦圖附近招募僱傭軍,盡管其中一部分後來被遣返,以免留下國王升級戰端的嫌疑。約翰自稱想參加十字軍,這使他在教會法律下獲得額外的政治庇護。4月,教皇的支持信到了,但叛亂諸侯也已集結。5月,他們聚集在北安普頓,宣布斷絕和約翰的封建君臣關系,選羅伯特·菲茨沃爾特為他們的軍事統帥。他們自稱「上帝的軍隊」,進軍倫敦,佔領了倫敦、林肯和埃克塞特。約翰的示弱和妥協很成功,但叛軍攻佔倫敦後在約翰的王黨陣營中誘發了一批新的叛王者。約翰命朗頓組織和叛亂諸侯和談。
1215年6月15日,約翰在溫莎城堡附近的蘭尼米德會見了叛軍首領。朗頓的調停努力催生了一部有和約作用的憲章,它後來被重命名為《大憲章》。憲章不僅回應了諸侯的抱怨,還形成了對政治改革的更為廣泛的建議,盡管它只保障自由民而非農奴和不自由的勞工的權利。它許諾保障教會權利,免除非法監禁,加速推出正義的新稅法。憲章要求組建由25名中立諸侯組成的國會負責監督和保證約翰忠於憲章,叛軍撤退並將倫敦交還國王。但約翰和叛亂諸侯都不想實踐和約。叛亂諸侯認為約翰不能接受諸侯國會,將挑戰憲章的合法性。他們將強硬派組成諸侯國會,拒絕像先前答應的那樣撤軍及交還倫敦。而約翰也不守承諾,在察覺到憲章損害到教皇在1203年和約(認可教皇為約翰的宗主)中的權利後向因諾森求助。因諾森答應了,宣稱憲章「不僅可恥、苛刻,而且非法、非正義」並開除叛亂貴族的教籍。和約的失敗迅速導致了第一次諸侯戰爭。
諸侯戰爭
叛亂諸侯率先行動:他們佔領了戰略要塞、屬於大主教朗頓但幾乎無人防守的羅切斯特城堡。約翰已經為軍事沖突做足了准備。他儲存了資金來付給雇傭兵並保證獲得威廉·馬紹爾和切斯特伯爵拉努爾夫等英威邊境領主們和他們的軍隊的支持。叛軍缺少重型裝備,難以襲擊將他們南北分隔的由王室城堡組成的防線。約翰的戰略是:孤立倫敦叛軍、保護弗蘭德雇傭兵的補給線,防止法軍在東南登陸,然後在緩慢的摩擦戰中取勝。約翰推遲處理和北威爾士疾速惡化的關系,盧埃林也在那裡舉兵反對1211年和約。
約翰的軍事行動最初成功。
11月,他在一次老練的襲擊後收復了羅切斯特,史學家雷吉納爾德·布朗稱之為「英格蘭截至當時最偉大的圍城之一」。收復東南後,約翰分兵,派威廉·隆斯佩收復倫敦以北和東盎格利亞,約翰親自北上經諾丁漢攻打北方諸侯的領地。兩路軍隊都成功了,倫敦的叛軍余部大部分被牽制。1216年1月,約翰進兵和與叛軍結盟的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二世作戰,在一次急行軍中收復對方佔領的北英格蘭領地,僅用10天時間就進逼愛丁堡。叛亂諸侯邀請法國路易王子領導他們:路易作為亨利二世的外孫女卡斯蒂利亞的布蘭卡的夫婿,擁有對英格蘭王位的繼承權。腓力可能私下對路易有所支持,但拒絕公開支持,路易因為參與對約翰作戰,被因諾森三世開除了教籍。路易計劃登陸給約翰帶來了麻煩,路易會帶來海軍和叛軍亟需的攻城工具。約翰在蘇格蘭抑制住亞歷山大後,南下對付入侵法軍。
路易王子希望在1216年5月在英格蘭南部登陸,約翰聚集了一支海軍予以攔截。但不幸的是,他的艦隊被風暴驅散,路易沒受到阻攔就在肯特登陸。約翰躊躇了,決定不立即攻擊路易,也許是懼戰,也許是擔心手下的忠誠。路易和叛亂諸侯西進,約翰撤退,用整個夏天的時間在殘余領土上重組防線。約翰見證了包括弟弟威廉·隆斯佩在內的將領開小差。夏末,叛軍重新控制了英格蘭東南及北部的一些地區。
死於內戰
1216年9月,約翰開始一輪新的猛攻。他從科茨沃爾德出發,假裝解救溫莎城堡,向東攻打倫敦周邊直至劍橋以分割林肯郡和東盎格利亞的叛軍。他北上解了林肯之圍,向東返回金斯林恩,可能是督促大陸為他提供補給。在金斯林恩,約翰染上了致命的痢疾。亞歷山大二世再次入侵北英格蘭,8月攻佔卡萊爾,南下朝見路易王子;約翰差一點截住了他。路易和英格蘭諸侯的矛盾卻在加劇,威廉·馬紹爾的兒子小威廉和威廉·隆斯佩等人都拋棄路易重歸約翰陣營。
約翰回到西部,病情加重,到紐瓦克城堡後無力行進。10月18日夜,約翰病死。很多人認為他是被毒死的。一隊雇傭兵護送他的屍體到沃斯特大教堂安葬, 1232年再加上帶有肖像的石棺。由其子亨利三世繼位。
死後成為狼人之傳說
在民間傳說中,約翰的死因是被一名修士下毒。據信這毒葯中包含了狼頭草,而狼頭草在中古巫術中是會使中毒者化身成狼人的材料。約翰下葬之後,人們聽見他的墓穴中傳來了各種各樣的嚎叫聲,恐懼的居民們將屍體拖出任其腐爛。但是不久之後,就有人聲稱看見化為狼人的國王在森林之中遊走。
婚姻和子女
約翰第一次婚姻娶格洛斯特的伊莎貝爾,無子女,且婚姻被宣布無效。第二次婚姻娶昂古萊姆的伊莎貝爾,生有:
長子亨利(亨利三世)(Henry III) (1207-1272)
次子理查,第一代康沃爾伯爵 (Richard, 1st Earl of Cornwall)(1209-1272)
長女瓊(Joan of England) (1210-1238)
次女伊莎貝爾(Isabella of England) (1214-1241)
三女埃莉諾(Eleanor of England) (1215-1275)
私生子:理查、奧利弗、約翰、喬弗雷、亨利、奧斯伯特·吉福德、歐德斯、巴托洛繆、腓力
私生女:瓊、毛德、伊莎貝爾
後世
在《羅賓漢》的傳說中,約翰通常被描繪為主要反派。
在2010年的電影《羅賓漢》中,約翰由奧斯卡·伊撒克(Oscar Isaac)扮演。

希望對你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諸侯的監督權198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法國電影虎口脫險的歌詞 瀏覽:766
我國第一部自製電影 瀏覽:849
章丘萬達電影院什麼樣 瀏覽:175
電影版沂蒙頌舞蹈完整版 瀏覽:265
賽羅奧特曼大電影奧特8兄弟 瀏覽:408
賽爾號第一部大電影主角 瀏覽:565
是一部反映人性的電影 瀏覽:761
剛上映電影哪些網站可以先看到 瀏覽:13
黑人喪屍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6
電影甜蜜十一月完整版 瀏覽:280
電影膠卷大全圖片 瀏覽:8
機器人戀愛電影英文 瀏覽:550
吃雞視頻電影院 瀏覽:542
露電影大尺度歐美電影 瀏覽:396
恐龍大戰電影完整版 瀏覽:685
結局特別好的女主電影 瀏覽:395
國電影大尺度視頻在線觀看 瀏覽:63
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男導演 瀏覽:44
兌換萬達電影票不是當地 瀏覽:569
企鵝記錄電影大全集 瀏覽:523